6和7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教学《6、7的加减法》有一下亮点:1、利用手指游戏复习6和7 的组成。

游戏是一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复习,在复习中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为学习6、7的加减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能促使心灵,既脑灵。

游戏中手指不停的变化,不但锻炼了手指的灵活性,而且可以促进大脑的良好发育。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例题时,我没有从观察情景图入手,左边和右边的小朋友看到的图形列出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分别是什么?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没有空间的想象和转换能力,不能设身处地看到这两个学生写的算式,如果这样处理,至少有一半学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果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可以怎样做?学生能说出左边的加右边的或右边加左边的,这样又有点缺乏趣味性。

因此,我设计的是回答问题时,大家都举起左手(板子),写字用右手(握笔的姿势)。

保持这个姿势,让第一、三、五排的学生向后转。

让学生观察面对面的学生,同侧的一人是左手,另一人肯定是右手。

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左边的圆片数加右边的圆片数。

想一想、猜一猜对面同学的算式是怎样的?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题的第2小题,图中是减去右边的,还剩几个圆片?如果按原题讲,后面的例题没有减去右边的物体,很多学生可能只会列两道加法算式,不会列减法算式。

于是,我把这道题设计为,用手盖住右边的,左边还剩几个?这样,为学生一图四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注重算理和方法的训练。

不足之处:1、在课堂上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课堂常规还有待强化。

2、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还要提高。

数学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篇)

数学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篇)

数学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初步体会到原来数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它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思,知道所求问题的所在。

教材从易到难,先教学用加法列式解决问题。

在书本创设的情境中,我先让孩子们根据看到的信息(左边___个小朋友,右边___个小朋友)接着,就让小朋友认识了这两个符号,因为大括号和问号比较熟悉和形象,小朋友也掌握得较快,也能根据图意很快列出算式。

接着,要教学用减法解决问题了,这是一个教学难点,需要学生一定的逆向思维。

也是一样的,先从创设的情境入手,我引导小朋友们解释图意:一共有___个向日葵,已经摘了___个,还剩下几个?当让学生列算式时,有一部分小朋友就写成7—4=3,我发现其实他们并未理解题目的意思,如果这题是自由列式,我相信很多小朋友将会列成3+4=7。

一个原因是答案过于显而易见,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问题的所在,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难点的教学,我并未让孩子们亲自去探索新知,去试着理解题意的不同。

对于第一个外因,我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孩子学会收集信息,根据知道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这样来贯穿全课,可能孩子才能准确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第二个原因,我想,我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我得先让同学们比一比两幅图中大括号和问号位置的区别;然后再让他们想想问号的位置不一样了,书本老师的问题是不是也不一样了呢;接着,经过分组讨论,说出图中隐含的问题,最后在根据问题列算式。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还是做对了,还是有一部分小朋友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

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贺小丽《6和7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以及《6和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能写出得数,以及掌握6和 7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应融入加法交换律的渗透。

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我采用了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写一写的方式开展教学。

先巩固加减法的含义、5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在背板上左边摆5个圆片,右边摆1个圆片,让学生根据教师摆的过程说一说图意。

由于之前在加法教学的时候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加法图意的反复教说练习,以及从不同方向观察一幅图的练习,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能说出“5个和1个合成6个”、“1个和5个合成6个”,对应的加法算式也很容易就能写出来,并且能准确的结合算式和图说出具体数字的含义,教学起来相对容易些。

之后进行一幅图列两个有关联的减法算式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反复说图意,以及教师合理的收拾动作之后,学生也比较容易的列出的两道减法算式。

至此整个教学流程还是很顺畅的。

之后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各种小原因使得教学出现了一些“小意外”,使得作为授课教师的自己感觉遗憾很多,这就迫使自己不得不沉下来心,回顾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得与失,具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列举如下:1.本节课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教学根据图意列减法算式之前,教师摆圆片颜色选择出现失误,本应该和加法的图是一样的,都是5个白色圆片和1个红色圆片,但是教师却在摆的时候将减法图的摆成了5个红色圆片和1个白色圆片。

这就导致教师将两幅图抽成一幅图的环节中,有色颜色的冲突,加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有限,迫使教师不得不放弃这个环节。

只能领着学生在两幅图中重新回顾列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的方法。

由于该环节出现的失误,使得本该由一幅图列两个算式向一幅图列四道算式过度的不够自然。

导致后面学生用4根小棒和2根小棒列两加法算式和两减法算式出现问题。

6和7的加减法及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及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今年是什么年?对了,是猪年,可爱的小猪已经跑到我们的教室里了!仔细瞧,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

2、谁来提一个数学问题?二、加法。

1、你能用小棒表示小猪,摆一摆吗?怎么摆?分别表示什么?2、你能列出算式吗?每个数字表示什么?3、还可以怎么列?4、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却能列出两个不同的算式?5、1+55+1分别等于多少?为什么?6、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7、你能用6根小棒摆出其它的加法算式吗?8、反馈。

(1)一幅图可以列几个?(2)为什么为什么当右边摆3个左边摆3个这幅图只能列一个加法算式?三、减法。

1、(画虚线)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虚线表示什么?2、你能提一个减法问题吗?3、请小朋友用小棒表示虚线摆一摆?4、你能列出算式吗?每个数字表示什么?5、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算式呢?6、6-16-5分别等于多少?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怎么想?6、你能摆摆出其它的6的减法算式吗?7、反馈。

(1)每幅图可以列几个减法法算式?(2)为什么当右边摆3个左边摆3个这幅图只能列一个减法算式?四、巩固深化。

1、1+5=65+1=66-1=56-5=1这四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吗?四、写算式:6和7的其他加、减算式。

关于学前孩子数学意识的发展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通过近一年的摸索与学习,我自己总结学前孩子的数学意识有这样一些特点:1、直观性强,喜欢用实物去认识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的数。

认识数、加减法的计算都是如此。

2、算加法比算减法容易。

3、善于提加法的问题,不善于提减法的问题。

4、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接受的慢、有些困难。

5、喜欢各种玩具作学具,但方式是自己去随意摆着玩儿,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

6、认识整点问题不大,认识半点时间有的人有一定困难。

7、对于钱的面值比较模糊,关于如何花钱还可以。

8、生活经验太少,关于节假日的具体时间一门儿不如一门儿。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授教养反思《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进修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构成的基本上,也就是学生控制了依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本长进行教授教养的.那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标我以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经由过程进修,学生可以或许依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②控制6.7的加减法的盘算办法.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为了学生后续的进修,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依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入渗出和加减法的关系上.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授教养目标,我对课进行卖力的设计.回想教室,几个小点照样有点值得回味的.一.创设情境,引诱操纵,感触感染“一图两式”.为了学生能充分感触感染“一图两式”,我安插了一次四人小组运动,组长按先生的请求摆好小棒.(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依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请求全组小同伙按从左往右的不雅察次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换: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合的算式?在问题的商量中,学生感触感染到,不雅察的角度不合,得到的成果也是不合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合的算式.二.再次操纵,形成概念,渗入渗出加法定律.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依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懂得“一图两式”的意思.再一个目标就是学生依据教师摆出的直不雅图,本身自力列式,使学生可以或许由具体的什物抽象到看直不雅图列式,让学生阅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进程,造就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能准确列出算式的基本上,组织学生不雅察评论辩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配合点和不合点.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地位,得数不变的情形后,形成算式:1+5 = 5+1你以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央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那如许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从而达到清楚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地位,他们的和不变.本节课还有一些要改良的地方:1.对于加减法的关系的渗入渗出上,显著消失时光不敷.我想是教室上学生的组织照样花去了必定量的时光.若何设计进修运动让学生自始至终有兴致的进修,是我在往后的教授教养中要尽力去思虑和践行的.2.在学生功课时发明,有一部分学生学了数的构成后,盘算时照样爱好从幼儿园就学会的掰手指进行盘算.看来,在大人眼里看似简略的10以内盘算,先生在教室上照样应当花比较多的时光让学生说“你的设法主意.你是怎么算的”,并且教师也应当实时引诱升华为用数的分化来盘算.。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汉滨小学吴仁平
我是在汉滨小学开展的公开课活动上给一年级7班讲授了这节课,由于多年没有执小学低段数学,本节课出现众多问题,课后经反思,问题的背后是自己对学段目标不清,课堂目标不清导致。

我从一下三点对这节课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一上课就让他们近距离清晰观察实物,通过我的引导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课中进行有必要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在一起探讨更加有难度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

本节课时时处处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这是我的亮点。

二、失败之处
对目标的把握不够清晰,应该注重初入学孩子的认知行为特点,在能维持纪律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用动手操作体验的方式将感性和理性相统一,加深对知识的映像;课堂目标上,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明确“一图四式”,也就是一幅情境图,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可以列出加减法各两道算式。

我在教学中纠结于“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和不变”,不仅耽误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多媒体课件的利用上,我的做法比较传统,仅仅把课本上的图搬在了屏幕上,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其它优势。

三、改进之处
首先必须在目标的研究上下功夫,其次是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中的应用问题。

总之,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会不断进步,不断提升。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江口镇中心小学高光贵?《6、7的加减法》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也就是学生掌握了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或一个减法算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有以下3个方面: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有关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②掌握6、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③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和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为了学生后续的学习,我把课的设计重点放在: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算式上以及加法交换律的渗透和加减法的关系上。

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课进行认真的设计。

回顾课堂,几个小点还是有点值得回味的。

一、创设情境,引导操作,感受“一图两式”。

为了学生能充分感受“一图两式”,我安排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组长按老师的要求摆好小棒。

(把小棒按照5根和1根分成两堆)在学生根据小棒图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要求全组小朋友按从左往右的观察顺序,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算式。

反馈中板演:1+5=6 5+1=6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一个小棒图会有两个不同的算式?在问题的探讨中,学生感受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从而感知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二、再次操作,形成概念,渗透加法定律。

教师在黑板上摆圆片,学生根据图快速的写出两个加法算式。

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再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根据教师摆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让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了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在学生能正确列出算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讨论。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当学生得出两道题的加数交换了位置,得数不变的情况后,形成算式:1+5 =5+1你认为在这两个算式的中间填上什么符号?齐读算式。

那这样的算式你还能找几个吗?教师说一个算式,学生对一个算式。

从而达到清晰建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6和7的加减法是基础且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算术运算规则,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我对6和7加减法教学的反思。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首先,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对于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在教授6和7的加减法时,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学、游戏化学习、小组合作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

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游戏化学习则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则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教学难点的突破6和7的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借位减法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我通过反复练习、错误分析和个别指导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此外,我还利用了数线、计数器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成数感,理解数的增减变化。

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学习。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堂节奏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的教学节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教学评价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我通过课堂小测验、作业批改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这种及时性的评价有助于我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辅材料、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法。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加减法》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6和7的加减法后的一节巩固性练习课。

目的是强化学生掌握一图四式和利用6和7的分成进行加减法计算,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及速度。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的几方面:1重算理、算法的渗透与理解。

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的魂,在本练习课中,我侧重学生的理解一图4式的意义中理解算理,在利用6和7的分成中巩固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学生更加明确了计算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2创设情境串,把整节课的内容、环节进行整体呈现。

本节课是计算的练习课,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的形成,又加上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分散精神,因此,设立了小精灵带我们去游乐园玩的一系列情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

本课的设计中,设计了“我会填、我会算、我会用”等题型,以 6和7的分成为基础,以一图四式为依托,由浅入深地对6和7的加减法进行练习。

4初步渗透一些函数思想。

在“我会填,也会想”中,让学生填完结果后,观察两个数相加、相减的两个数与结果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数不变,加的数越大,结果就越大;原来的数不变,减去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

从而初步渗透了函数思想。

5评价的手段丰富、形式多样。

课上,采用小组评价、个人奖励、个人自评、生生评价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交流互动自然、流畅,有效地组织和调控课堂。

6注重方法的小结。

在每一环节中,学生以小结、问题、注意的地方等提示帮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不足之处: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虽然课上都采用了小组加分奖励和扣分的方法调控学生的听课状态,但第四小组的同学们还是不太理会我的要求,他们只管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如果我能慢下来,等等他们,关注他们多些,可能要好些。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引言关于6和7的加减法教学,本文将对目前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6和7的加减法运算。

当前教学内容目前,教学主要集中在教授6和7的加减法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学生首先学习6和7的数字概念,然后学习如何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实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操练。

此外,老师还使用口算游戏和互动活动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记忆。

问题分析尽管目前的教学方法包含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生可能在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方面存在困难。

其次,教学内容相对单一,缺乏足够多样性。

最后,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时间不够充分。

改进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方案:1. 多元化教学手段除了传统教学方法外,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互动学习,利用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教材,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2. 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根据他们的学习进度和能力进行分组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学习难度过大或过小而产生的挫败感或无聊感。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喜欢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来理解和记忆运算规则,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适合通过游戏和实践操作来学习。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和资源。

4.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以提高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1~5的加减法、6和7的组成的基础上,学习6和7的加减法。

在教学设计时以蓝猫带领小朋友去数学乐园的情境引入,在攀登指挥塔的一关关的闯关练习中,学习6和7的加减法。

教学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的环节中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说图的意思,为学习应用题做好铺垫。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兔和小熊)。

由小动物在草地上做游戏的画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1只小兔和5只小熊放到每个组的草地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

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

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

在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几只小兔和小熊,并看着自己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同位同学进行讲解怎样看图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

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

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字意识。

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孩子开始开小差,乱说,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

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

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9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6、7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材分析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本单元10以内加减法的第二部分内容的第2课时,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数字6和7、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6和7的组成以及5以内的加减法等内容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计算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教材呈现一副“小朋友放风筝”的情景图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和了解图中数学信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计算,并列出不同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情景图和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呈现教材的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从树的棵数,风筝的状态等不同角度提出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由于学生已具有了“5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基础,在体现算法多样化方面重点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算一算”,教材设计两个集合圈,左边集合圈表示把两部分合在一起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学生都能理解。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右边集合圈里那条虚线的意思。

在巩固练习部分教材安排了“练一练”和数学游戏。

练一练第1题是读示意图,列式计算的练习,通过理解图意,巩固6的加减法。

第2题是6、7加减法的口算练习。

课后教材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练习加减口算。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推荐3篇)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6和7的加减法,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能根据所给的图形写出四个算式,即一图四式,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能写出算式,但是在教学中,第一次尝试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是第一次提到这部分内容,再加上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整堂课学生对很模糊,学习目标完成的不是很好。

在课堂中间,我尝试着用纸盖住左边的两个梨子,意图让学生知道盖住了就是去掉了,就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列出算式6-2=4,忽略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错误了数学教学,在数学教学中,都是用已知的数求未知的数,在这一环节误导了学生,为后面学习解决问题没有做好铺垫。

通过这节课的实践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的指导,我意识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一年级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在入学前已经积累了大量有关部分与整体的知识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说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为学生掌握和的概念做好铺垫。

通过这节课,我也认识到熟悉教材及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于年轻教师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熟悉教材,教学设计就没有主次之分,也很难把握课堂,导致在课堂上学生也没有兴趣学习。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第【2】篇〗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前几节课的一次应用。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生活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并让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图意,知道要解决的问题。

教材从易到难,先进行加法的应用。

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书上的图,问学生看到了什么,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说有两组兔。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新浪博客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是基础中的基础,而6和7的加减法又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6和7的加减法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口算、笔算和应用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我发现,通过口算和笔算的练习,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6和7的加减法,而在解决应用题时,学生们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2.学生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他们的表现调整教学进度。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掌握6和7的加减法上没有太大问题,但部分学生对于进位和退位的理解还较模糊,需要重点辅导。

【3.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在6和7的加减法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解决简单的应用题也不再是难题。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进位和退位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针对部分学生对进位和退位概念模糊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这个方面的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和退位的原理。

【2.加强练习,尤其是针对易错题和难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变能力。

【3.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
通过对6和7的加减法教学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进位和退位讲解不够透彻等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根据这次反思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6和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加减法,进行10以内加减计算。

2、初步感觉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迅速的计算6、7的加减法。

教学反思:
在学习6和7的组成之后,进行新授内容时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减法。

减法和加法的教学过程一样,先培养学生理解图意,学会列减法算式。

之后根据6的分成进行计算。

学习7的减法时,模仿6的分成,根据7的分成,列出7的减法算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新授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5的加减法和6、7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从四个角度去描述图意,并列出四道算式,会计算与6和7相关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描述图片减法的含义,理解减法算式中6表示的意义,并正确列出两个减法算式。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熊出没”的故事引入,结合“熊二喜欢吃蜂蜜和熊大熊二植树”引出加法和对应练习,“光头强也想尝尝蜂蜜的味道和光头强的职业是砍树”引出了减法和对应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在习题的设置上,通过将“小棒图”的两道减法算式的总数和得数挖空,让学生思考,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表示什么意义,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本节课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的引导语言和数学术语
有些数学知识或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衔接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的。

例如:在课前学生通过游戏练习了6和7的分与合,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一开始是这样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6和7的加减法””,而更好的说法是“我们一起利用之前学习过的数的的分与合来学习6和7的加减法”。

同时,要时刻注意课堂上使用的数学语言的规范性,“本来”≠“原来”,“总数”
2、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在教学时,我将一图四式的“加法”和“减法”分开教学,先通过“蜂蜜图”让学生说图意、列算式、说解法,接着小结,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植树图”,本来是设计“学一题,巩固一题”的,但这样似乎切断了“一图四式”的整体性。

在教完每一个环节我都进行了小结,反而将知识切得太碎。

在讲完一图四式以后,我的总结没有做得很到位,部分学生还是结合了故事背景,例如“总的有7棵树,光头强砍掉了3棵,还剩下4棵”,而更好的做法是,我应该在讲完一图四式后,不管教学过程有没有延误,都带领学生总结列一图四式的方法,而且总结要精炼,压缩思路,留下最精华的部分:①左边有5个,右边有1个,合起来是6个,5+1=6,②右边有1个,左边有5个,合起来是6个,1+5=6,③总数有6个,去掉1个,剩下5个,6-1=5,④总数有6个,去掉5个,剩下1个,6-5=1。

在学生掌握了列一图四式的方法后,再呈现“小花图”,让学生列出四道算式,再通过讲图意,巩固列式的方法。

3、从动态开始,应该回到静态中去
在减法的教学中,我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含义,但应该在静态中总结列式的方法和列算式。

4、按物点数
一年级的小朋友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在数数的过程中要要求学生举起手指,点一个,数一个;在课本上数数时,应该要求学生拿起铅笔,数一个就打一个勾;在数比较多时,还应该写下一部分物体对应的数字,培养学生正确数数的习惯。

(“小花图”有一个数数环节)
5、设计要结合学情,注意分配时间,切勿做到“平均用力”
本节课的课题虽然是“加减法”,但相对于加法来说,减法是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要调配好时间,在重难点处慢下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交流练习。

例如,若我能在讲“减法”时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是从总数6中减去其中的一部分”,能够在讲完一图四式后做足够好的总结,也许学生就能够掌握好列式的方法,那么很自然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当6分成3和3时,只能列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可能也可以避免学生出现“3-3=0”的情况,而我却花费了将近5分多钟的时间去讲为什么只能列一图两式。

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得太紧,自己讲得很多,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在低年级,学生往往是由足够的知识基础去理解新知识的,而我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一样去教新知识,这样有时会弄得学生学得很累,觉得老师讲的太简单,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而更好的做法是,在备课时,紧紧结合学生的学情,积极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设计更好的引导语言,而这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6、调整时间,务必进行“计算能力检测与反馈”
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当,在课堂最后没有时间进行学生集体计算能力的检测,使得整节课计算课不完整,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对6和7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程度。

“计算能力检测与反馈”的做法是:学生独立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完成后,教师批改或同桌互改,然后举手,统计全部完成的有几个,全部做对的有几个,错一道的有几个。

7、板书的规范性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应该是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完善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杰作,是引导学生通向智慧的桥梁。

我的板书只从我的角度去考虑了,我以为通过其中一些小箭头的辅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式的特点,但有时候可能会增加了学生理解的困扰,这个我应该好好继续研究。

8、备课要参照课标,而不是教参
教参只是教学参考书,而真正写明学生在哪一阶段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是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