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合集下载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语文版浙江专用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专题一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Word版含答案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

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①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③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参考译文]①子路在石门过夜。

守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

”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②如果想要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呢?③注重自我内心修养的人,悲哀和欢乐都不容易改变他原来的心境,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处世方面的不同态度。

材料①②反映了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即明知不能做到却坚持去做,竭力而为。

材料③反映了道家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则安然不为的淡然的处世态度,即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不必费心去改变它,保持一种自适的态度。

认真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对待人生该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请结合材料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自强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

人要有一颗勇敢的心,要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在“不可”面前,我们决不能轻易放弃,要敢于抗争,迎难而上,逆流而进,有一种征服的勇气。

如果知其不可为就不为,就等于凡事无须坚持,遇到困难就放弃,听天由命。

如此,又怎会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转危为安的奇迹发生呢?人生难免经历苦与痛,只有敢于拼搏,才有成功的机会,即使不成功,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示例二:人生需要一种顺其自然、保持自适心态的处世态度。

我们处在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界中,生活中肯定有这样或那样的艰险。

面对种种艰险,要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不必过分勉强,冷静而不盲动,不被外物所役使,获得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

儒道之争一:隐士哲学家儒道之争,也可以说是儒、墨、道三家之争。

因为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仁爱与兼爱。

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

实际上,墨子虽然与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出发点可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道家却无意于此。

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

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

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

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

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

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他们与墨家的分歧。

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这样看,道家与儒家、墨家的分歧,比儒墨之争的分歧更大。

问题是,儒墨两家为什么要做,道家为什么就不做呢?因为他们代表不同的士。

前面说过,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

武士也好,文士也好;下层也好,上层也好;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总归都要做事。

那么,不要做事的道家又代表谁?他们的思想又是谁的哲学?隐士。

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什么是隐士?隐士是士的另类。

前面说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体上都是“自由职业者”。

他们的工作,主要是给别人帮忙。

比方说,大夫的采邑,就是士来打理的。

这样的士,叫“家臣”(前面说到的阳货,就是季孙氏的家臣)。

另外,打仗,也要靠士。

这样的士,就是“战士”,也叫武士、甲士。

打仗要有人冲锋陷阵,也要有人出谋划策,还要有人拉帮结派合纵连横。

这样的士,就是“谋士”,也叫“策士”。

国家之间不但要打仗,也要谈判,要唇枪舌剑,折冲尊俎,得有人帮着说话。

这样的士,就是“辩士”。

天子、诸侯、大夫,都要占梦、算卦、看风水,要有人懂医懂药懂房中术。

这样的士,就是“方士”。

如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呢?他们也得有人陪着吃喝玩乐闲聊天。

_论语_中孔子与隐士的处世观对比_肖鹏

_论语_中孔子与隐士的处世观对比_肖鹏

第23卷第1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V o l .23,N o .12008年3月J .o f X u z h o uE d u c a t i o nC o l l e g e M a r .,2008《论语》中孔子与隐士的处世观对比*肖 鹏(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摘 要:尽管《论语》中涉及到隐士言行的地方很少,但如果把握这些细节,便不难发现这些隐士与孔子的处世观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孔子的“入世”思想与隐士的“出世”思想的差异,进而归纳了这些隐士的形象特征。

关键词:《论语》;孔子;隐士;入世;出世中图分类号:I 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625(2008)01-0164-02 《论语》一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被奉为经典著作,其反映的儒家思想,也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持续了两千余年,以至于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我们应当看清《论语》的地位,对它的价值进行重估。

《论语》作为研究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思想内容、思考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民族个性和智慧。

其以德治国的思想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今天仍具有积极因素。

反之,其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以及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带来过负面影响。

尼采强调说,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时代去反思其价值体系。

作为儒家“入世”思想的对立补充面,宣扬“出世”的道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有趣的是,在对待别家思想这一问题上,《论语》与《庄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庄子》对待别家思想的气度不够,能贬则贬,态度尖刻,从儒家的孔子到名家的惠子都被庄子嘲弄了一番。

在文中他们总出现在与道家人物论战的场合中,最终都败下阵来,成为庄子恣意汪洋笔法的牺牲品。

在《庄子》中,孔子出现的频率很高,而且大部分都被庄子演化成了道家思想的说教者。

相比之下,《论语》中尽管论述别家思想的地方很少,仅提到了几位隐士,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述而不作”的客观大度的态度,甚至还流露出尊重道家思想的意思。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

孔子避世思想之表现愚以为,孔子的避世思想,可从两方面观而得之。

其一,从《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和孔子擦肩而过的场景中,可见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其二,从《论语》中对孔子“听其言观其行”,可见孔子避世思想的本真流露。

一、从孔子和隐士的几次擦肩而过窥其避世思想显然,不论是“大隐于朝”、“中隐于市”还是“小隐于野”,做隐者历来是避世者最醒目的行为标志。

在这个标识面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从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上,又能见到什么呢?南怀瑾说,“一些人说孔子思想与隐士相对,其实一点都不相反,甚至孔子也有避世隐遁的观念”,他在评论孔子“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这段话时说,“这一段表面上看,孔子反对隐士,实际上这一段包含着浓厚的隐士思想。

‘贤者辟世’,时代不对了,觉得无能为力,挽回不了的时候,只有辟世。

那么辟世干什么呢?就是保持有用之身,等待机会,做更大的贡献。

讲不好听一点,也就是消极的自全其身。

”[1]“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2]显然,孔子对隐者进行了分门别类。

辟者,避也。

孔子把隐居的贤士按照“避”之程度深浅,分成了四个层次,当然他不认为彼此有高下之分。

最彻底的隐士自然是“避世”之士,像伯夷、叔齐这样跑到深山老林里去,采薇为生,不食人间烟火,最后饿死也不出山,就属于此一类。

其次辟地,说的是从一个国家跑到另一个国家,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跑的方向当然是去乱国,适治邦。

其次辟色,就是君主或上司在礼貌上对自己越来越怠慢,就要考虑是不是该走人了。

孔子很看重脸色的,比如,当子夏请教什么才算行孝时,孔子说:“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孔子认为,不要以为帮父母做点事,有好吃好喝的先紧着父母就是孝子了。

关键在于,在做这些时,还要给长辈好的脸色。

如果给大人难看的脸色,还不如别这样侍奉。

孔子自己就因为没有得到好颜色就有过一走了之的经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高中语文《论语》选读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话题链接——天下为己任位卑仍忧国1.教材赏悟“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境界,明知做不到还是一定要做下去,朝着无法完成的目标,一直走下去。

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通过隐士对孔子的讽刺和嘲笑,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人们理解和接受的事实。

2.名句赏记◆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韩愈《进学解》◆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文天祥《千秋祭》◆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谭嗣同◆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

——闻一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俗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蜗牛凭坚忍不拔精神到达方舟。

——查尔斯·海顿·斯帕根3.典例赏析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原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译文: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来使河流流进大海。

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来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2022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之传统文化阅读

2022届浙江省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难点“之传统文化阅读
第二步:深入挖掘,评析结合。
浙江卷文化经典阅读共由两小题组成。第一道题侧重考查对所给语段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题型有填空和简答两种,无论哪种题型,都要求答案要可注意以下几点:
(1)精思细想,深入挖掘。
所给语段大都是字约意丰,言简意赅,为此要深入文意内部,细致地思考、挖掘思想的要点及表达的层次。
【解题目】A组真题精练
【2021年】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8.孔子和荀子认为“三年之丧”不能改变的理由有什么不同?(4分)
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题目。(6分)
材料一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材料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意”。
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
2.找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
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任何语段,都有能体现其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孝”“德”“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纲举目张”。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
C组巩固狂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与隐士

圣人与隐士

圣人与隐士作者:崔志光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11期在中国历史上,士人的出与处,即出仕还是退隐,往往是一个社会治乱的风向标。

按照《论语》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处在政治清明之世,有德行、有才干的士人自然应该出仕做官,干一番事业。

在《论语泰伯第八》中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这里,孔子对士人的出、处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是太平之世,就要出来干一番事业;“无道则隐”——天下是混乱之世,就要退隐下来,做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而且“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如果在一个治理有方的国家,自己却贫贱,这是耻辱;如果在一个黑暗混乱的国家,自己却富贵,这也是耻辱。

隐而不隐求而不求心有相知一面为什么孔子要这样说呢?古代设制爵禄,目的在于“爵以居有德,禄以养有功”,爵即是贵,禄即是富。

功大者其禄厚,德高者其爵尊,赐人爵禄即是予人富贵。

看一个人的爵位俸禄,富贵程度,就知道他的功德大小。

因为一个政治清明的国家,必定君主仁圣,臣工尽忠,民无怨气,国无虐刑。

地这样一个上下和合的社会中,具备一个君子尽忠国家,成就事业的社会基础,一个人的富贵程度体现的也是其服务国家的功德大小。

如果贫贱,只能说明自己德行不高,才干不足,或者勤奋不够,亏欠奉献,故君子耻之。

反之,如果是一个政治黑暗的国家,即所谓的危乱之邦,必定上多欲、下多端,法不定、政多门,以至于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

这时一个人的爵高禄厚,往往说明其争权夺利、损道害义的行为多矣!古人有“尊乎乱世,同乎暴君”之语,故君子耻之。

然而,身处乱世,面对富贵荣华的诱惑,又有几人能真正视之如粪土,弃之如敝履?所以,一个有德有能的君子,面对乱世的污泥浊水能洁身自好,对不合道的荣华富贵能挂冠而去,隐身江湖,也确实难能可贵,因此孔子对隐士之德始终抱有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知其不可而为之
『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6』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7』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