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三)脑水肿征候是围产儿HIE的特征,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四)惊厥:多见于中、重型病例,惊厥可为不典型局灶或多灶性,阵挛型和强直性肌阵挛型。发作次数不等,多在生后24小时发作,24小时以内发作者后遗症发病率明显增加。
5.脑室周围白质转化:这种缺血性损伤在早产儿多。病变位于侧脑室周围的深部白质区软化和坏死,软化面积大时可液化成囊,称空洞脑。临床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智力低下及脑积水。
6.颅内出血:早产儿易发生室管膜下出血、脑室内出血,足月儿常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内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等。
三、临床症状
(一)多为足月适于胎龄儿、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5分钟<6,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3.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头皮,去除胎脂,使头皮电极电阻<10kΩ,走纸速度为10mm/s。若能做24小时动态脑电图,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需动态观察V波振幅及V/I振幅比值,若持续偏低提示神经系统损害。
(四)化验检查:
缺氧酸中毒程度:
(1)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使血气和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窒息复苏后低流量吸氧6小时,有青紫呼吸困难者加大吸入氧浓度和延长吸氧时间;有代谢性酸中毒者可酌情给小剂量碳酸氢钠纠酸;有轻度呼吸性酸中毒PaCO2<9.33kPa(70mmHg)者清理呼吸道和吸氧,重度呼吸性酸中毒经上述处理不见好转,可考虑用呼吸机做人工通气并摄胸片明确肺部病变性质和程度。
(五)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可出现癫痫。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1 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的异常产科病史及严重 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如胎动明显减少、胎心变慢< 100次/分、胎粪污染羊水呈III度以上混浊。
2 出生时有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如Apgar评分1分钟 ≤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 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病因
围生期窒息、缺氧—发病的核心 母亲-胎盘;胎盘-脐带;脐带-胎儿;新生儿
出生前20% 分娩时35% 出生前和分娩时并发35% 出生后10%
病理生理
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脑血流改变 神经细胞凋亡 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细胞内钙超载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能量代谢障碍
缺氧缺血
脑血管自动调节障碍
葡萄糖无氧酵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
XX医院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 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 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异常的表现,不仅 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而且可遗留 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 智力低下、癫痫等,是新生儿期后致残 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副醛
4%溶液100~200mg / 20~50mg
/kg ·h
(顽固惊厥) kg ·h持续 1~2 h
静滴直至惊厥
静脉滴入
控制
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
生后3天内液体量限制在60~ 80ml/kg.d,
速度控制在3ml/kg.h
20%甘露醇0.25~0.5g/kg静脉注射, 4~6小时1次,逐渐减量,根据病情用 3~5天
PaO2 50~70mmHg PaCO2 35~40mmHg 2 维持脏器血流灌注,使心率、血压稳定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疗及护理(儿科学课件)
发病机制
⒈脑血流改变:脑血流重新分布 ⒉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⒊脑组织代谢改变
大脑大动脉分布
第一节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大脑后动脉
⒈脑血流改变:脑血流重新分布 当缺氧缺血为部分或慢性时,体内血液出现重新分配 随着缺氧时间延长,这种代偿机制丧失 窒息为急性完全性,脑损伤发生在基底神经节等代谢最旺 盛的部位,而大脑皮质不受影响,甚至其他器官也不发生损伤 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的脑组织;早产儿的易损 区则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
①细胞膜上钠-钾泵、钙泵功能不足 ②Ca通道开启异常,破坏脑细胞膜的完整性及通透性 ③当脑组织缺血时,腺苷转变为次黄嘌呤;当脑血流再 灌注期重新供氧,次黄嘌呤产生氧自由基 ④能量持续衰竭时,自由基生成增多,以及脑血流调节 障碍等相继发生,最终导致脑细胞水肿、凋亡和坏死
病理学改变
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是第脑一节水肿 足月儿以脑灰质病变为主,后期可表现为软化和出血 早产儿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室周围出血和脑室内 出血多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定义
第一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 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
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缺氧是核心 围生期窒息 是最主要的病因 其他 出生后肺部疾患
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咪达唑仑
⒊治疗脑水肿
第一节
避免输液过量是预防和治疗脑水肿的基础,每日液体 总量不超过60-80ml/kg
颅内压增高时,首选利尿剂呋塞米 严重者可用20%甘露醇 一般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疗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疗常规【诊断要点】1、具有明显宫内窘迫史或产时窒息史2、意识障碍是本症的重要表现。
生后即出现异常神经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
轻型仅有激惹或嗜睡;重型意识减退昏迷或反复惊厥。
3、查体:意识障碍,如过度觉醒状态、易激惹、兴奋或抑制状态、嗜睡或昏迷;脑水肿:前囟饱满、骨缝分离、头围增大。
肌张力:增加、减弱或松软。
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过分活跃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4、辅助检查颅脑CT及颅脑B超检查对诊断分度估计预后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鉴别诊断】1、新生儿颅内出血 CT检查可证实为颅内出血,可明确显示出血的类型、位置、形态、大小范围、出血量和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情况;而HIE病理变化包括脑水肿、脑组织坏死和颅内出血。
这些病理改变可由临床表现及CT扫描证实。
2、头颅的先天畸形或病毒感染若缺氧缺血发生在出生前几周或几个月时,患儿在出生时可无窒息,也无神经系统症状,但在数天或数周后出现亚急性或慢性脑病的表现,临床上较难与先天性脑畸形或宫内病毒感染相区别。
CT检查可反映头颅的先天畸形。
病原学和血清特异抗体检查有利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鉴别。
【治疗】1、一般治疗: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等。
2、重症监护: 进行心肺、血压、颅内压及脑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神志、瞳孔、前囟、惊厥等情况。
3、支持疗法:1)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是支持疗法的中心,保持PaO2>7.98-10.64kPa(60-80mmHg)、PaC02和pH在正常范围。
可酌情予以不同方式的氧疗,严重者可用机械通气、NO吸人,但应避免Pa02过高或PaC02过低;2)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是支持疗法的关键措施,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
低血压可用多巴胺( 每分钟3~5μg/kg ),也可同时加用多巴酚丁胺( 每分钟2.5-10μg/kg )。
3)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4.16-5.55mmol/L,75-100mg/d1),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课件
根据病情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 业治疗等。同时注意纠正脑积水等并发症。
04
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诊断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准确判断病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需 要基于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由于新生儿不能准确表达症状, 因此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表
现以做出准确判断。
鉴别诊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与 其他疾病如颅内出血、脑膜炎等 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重视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颅脑超声、MRI等 对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生需 要重视这些检查结果,结合临床
做出准确诊断。
治疗过程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扩容剂,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促进脑细胞代谢
使用能量合剂和神经营养药物 ,促进脑细胞代谢和修复。
预防并发症
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如肺 炎、败血症等。
慢性期的诊疗指南
评估认知和行为功能
进行认知和行为功能的评估, 了解患儿的康复情况。
康复治疗
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 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语言治疗 等。
提高诊断和治疗方法
提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改进现有的诊断方法,实 现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并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疾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也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06
相关文献和资源推荐
相关文献推荐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药物包括镇静剂、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急预案及程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应急预案及程序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简称HIE)是指由于胎儿或新生儿在妊娠、分娩或新生期发生氧供应不足或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脑损伤。
早期的紧急干预和恰当的处理措施对预防和减轻脑损伤至关重要。
下面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1.提前准备:医疗团队应提前进行培训和演练,熟悉包括监测设备、药物、设备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
2.识别病情:护士和医生应注意新生儿的异常表现,如突然的倦怠、呼吸困难、发绀、抽搐、肌张力异常等,尽快识别可能存在的缺氧缺血病因。
3.快速复苏:在发现病情紧急时,应立即呼叫重症科和儿科医生,同时进行快速复苏措施,包括通气、复苏药物的应用和有需要时的胸外心脏按压。
4.监测和检查:在复苏过程中,医疗团队应对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呼吸进行实时监测,以调整治疗和判断复苏效果。
此外,应进行血气分析、血液生化指标和颅脑超声等检查,以评估患儿的病情。
5.转运:在稳定患儿病情后,应迅速将其转至儿科重症监护室,以继续治疗和监测。
应急程序:1.急救准备:医疗团队根据新生儿高危因素,在产房或新生儿科内设立一个快速反应和急救装置,包括呼吸机、复苏药物、吸引器、胸腔穿刺器等。
2.简明有效的通气措施:应迅速使用面罩和灌注袋为患儿通气,同时确保气道通畅。
3.快速心肺复苏:如果患儿没有自主呼吸或心跳停止,应及时通知重症科和儿科医生,按照BLS(基本生命支持)和ACLS(高级生命支持)指南进行心肺复苏。
4.评估和监测:医疗团队应通过观察心率、呼吸、皮肤颜色和肌张力来评估患儿的病情,并根据需要进行血氧饱和度和血糖水平监测。
5.药物应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专业医生的指导,给予适当的药物,如肾上腺素、氨茶碱、肌松剂等,以维持循环和呼吸。
6.颅脑超声和血液检查:在复苏过程中,应进行颅脑超声和血液检查以诊断和监测脑损伤的程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缺氧缺血造成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损。
该病常常由于缺氧缺血、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导致,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障碍、脑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诊断标准1. 根据分娩及新生儿状况分为预期HIE和突发HIE,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2. 采用SGA评分法确定HIE程度,分别为轻度(1-3级)、中度(4-6级)和重度(7-9级)。
二、治疗方法1. 改善氧供(1)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2)提高血氧饱和度(3)利用ECMO,透析连续肝替代治疗等措施促进并维持患儿全身氧供2. 血流动力学支持(1)补充血容量(2)控制血压(3)防治低血糖等3. 治疗惊厥(1)苯巴比妥钠:按3~5mg/kg给药,缓慢静脉注射;(2)丙泊酚: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按1-2.5mg/kg/d定量输注。
4. 防止颅内压升高(1)控制CO2水平(2)保证水盐平衡(3)使用低渗凝胶体5. 营养支持(1)高热量、低蛋白、低钠、低脂肪的膳食(2)控制水盐平衡6. 康复训练(1)康复评估(2)针对不同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装具调整、言语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HIE抢救的操作规范1. 诊断HIE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及相应科室人员,并启动抢救流程。
2. 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道畅通,并给予肺保护通气。
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4. 孕期出现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引产;产程监测、产前胎心监测等,及时诊断HIE。
5. 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气管内气体监测值、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数据,以制定治疗方案。
6.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等治疗。
7. 根据SGA评分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 对于严重HIE患儿,应用超声等治疗措施,大脑浆液引流,以减轻颅内压。
9. 营养方案应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需要输注的患儿,应注意水盐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颅内出血(ICH)的诊治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但由于足月儿在活产新生儿中占绝大多数,故以足月儿多见。
HIE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
表1 HIE临床分度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者,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 内,其中50%~70%可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为轻微发作型或多灶性阵挛型,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常在24—72h病情恶化或死亡。
部分患儿在宫内已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出生时Apagar评分可正常,多脏器受损不明显,但生后数周或数月逐渐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症状。
[诊断要点]1.有围生期缺氧病史,如母亲有高血压、妊高症、胎儿宫内胎动增强、胎心增快或减慢、羊水被污染。
出生后有窒息。
2.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
3.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 正常值<6~tg/L,神经元受损时血浆中此酶活性升高。
5.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优点,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6.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范围、颅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7.核磁共振(MRl) 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8.脑电图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
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
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
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
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
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现有报道早产儿HIE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甚少,研究示其发病率为1.3/1 000~9/1 000不等,不同研究中纳入对象存在显著异质性,且研究样本量均较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严重病例的存活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围生期窒息是HIE最主要的原因,缺氧是脑损伤发生的基础。
目前国内发病率约为3%,病死率约为2%,由此引起的智力、行为障碍约占1.3%,1岁以下脑瘫中由于HIE所致者占25%。
新生儿窒息对脑细胞的影响主要并不在缺血时,而是在缺血再灌注后,在缺氧、缺血的低灌注阶段中会出现脑细胞损伤,因此再灌注损伤在缺氧缺血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轻者预后较好,重者可引起智力障碍、脑瘫,25%的病儿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抢救10分钟后始有自主呼吸;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
出生后12小时内有以下表现:(1)意识障碍,如过度兴奋、嗜睡、昏睡甚至昏迷。
(2)肢体张力改变,如张力减弱、松软。
(3)病情较重者有惊厥。
(4)重症者有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性呼吸衰竭。
(5)排除产伤性颅内出血、宫内感染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
(二)查体要点1.呼吸节律改变、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有眼球震颤。
2.原始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
3.肢体颤抖、睁眼时间长、凝视等。
4.囟门张力增高。
(三)辅助检查1.常规检查(1)头颅B超:显示病变主要为缺血性脑水肿所引起的改变。
显示脑室变窄或消失,脑室周围尤以侧脑室外角后方有高回声区,此征象系白质软化、水肿所致。
(2)CT检查分度诊断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20HU,如≤18HU为低密度。
1)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于两个脑叶。
2)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与灰质的对比模糊。
3)重度:大脑半球弥漫性低密度影,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变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儿科学
【诊断】
2005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了足月儿HIE 的诊 断标准,具体如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窒息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 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率<100 次/min,持续5 分钟以上;和(或) 羊水Ⅲ度污染\]。
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 评分1 分钟≤3 分,并延续至5 分 钟时仍≤5 分;或者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7.0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案例6-2
足月儿,生后1 分钟Apgar 评分2 分。 出生后8 小时出现呼吸暂 停、抽搐,次日开始嗜睡,呼吸浅促,四肢肌张力低,拥抱反射 消失。
思考: 1.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对该患儿首选的抗惊厥药是什么? 3.为了解患儿病情程度及评价预后,最好选择何种检测手段?
3.脑组织代谢改变
缺氧时脑组织的无氧酵解增加,组织中乳酸堆积、ATP 产生减少, 细胞膜上钠-钾泵、钙泵功能不足,使Na+、Ca2+与水进入到细 胞内,导致细胞毒性脑水肿。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改变、惊厥和颅内高压 等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度(表6-3)。
表6-3 HIE 临床分度及表现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脐血的血气分析结果,可了解患儿的宫内缺氧状况。 血清肌酸 激酶的同工酶(主要存在于脑和神经组织中),以及神经元特异 性烯醇化酶(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的活性升 高,可帮助判定脑损伤的程度。
2.脑电生理检查
①脑电图:脑电活动延迟(落后于实际胎龄)、异常放电,背景 活动异常(低电压、爆发抑制等)。 生后早期检查能够反映脑损 伤的程度,对判断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②振幅整合脑电图 (aEEG):目前已在部分NICU 开展,是常规脑电图的一种简 化形式,可在床旁连续监测患儿的脑功能,方便、快捷,易于掌 握,能够评估HIE 的程度和评估预后。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诊断】1.病史:有围产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后开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2.症状和体征: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功能异常,临床可通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脑干功能及有无惊厥来进行判断。
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或频繁发作,因脑水肿出现囟门张力增高。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出现眼球震颤。
HIE临床分度标准(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新生儿学组制定)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肌张力正常减低松软或间歇性伸肌张力增高拥抱反射稍活跃减弱消失吸吮反射正常减弱消失惊厥无通常伴有多见或持续中枢性呼吸衰竭无无或轻度常有瞳孔改变无无或缩小不对称、扩大或光反应消失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饱满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兴奋症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渐消失,预后好多症状一周后消失,10天后仍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在一周内死亡,存活者症状持续数周,多有后遗症3.头颅B超(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脑水肿存在。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
(3)在脑动脉分布区见局限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冠状切面中见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头颅CT(1)CT扫描时要测定脑实质的CT值,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18Hu为低密度。
(2)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即在早产儿的额-枕区和足月儿的额区呈现低密度为正常表现。
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诊疗指南
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临床诊疗指南【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严重病例的存活者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缺氧是脑损害发生的基础。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不能确定可作为疑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小于100次/分,持续时间大于5分钟,和或羊水III度浑浊.)或者在分娩过程有明显窒息史。
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分钟小于3分钟,并延续至5分钟扔5分,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小于等于7.0。
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延续至24小时以上,如有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异常,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
4)排除电解质紊乱,非窒息所致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辅助检查】(1)窒息程度的评价:血气、血糖、乳酸及电解质分析,心肝肾、凝血功能的检查;(2)头部影像学检查;1)CT对早期出血比较敏感。
2)B超对脑室内出血及部分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检出率较高。
3)MRI可明确损伤类型及提供脑发育的情况。
【治疗要点】(1)维持血气、血糖、电解质、血压及血液的稀释浓度正常。
(2)限制控制入液,60ml/kg/d,有急性颅高压表现可应用,呋塞米1-2mg/kg,甘露醇0.25-0.5g/kg。
(3)止惊:首先苯巴比妥钠,负荷量20mg/kg,最大可增至30-40mg/kg,缓慢静脉注射,可先静脉注射10mg/kg,1小时后在重复1次,12-24小时后可给维持量4-5mg/kg/d,分2次注射,无效可用咪达唑仑,0.15mg/kg,安定0.1-0.15mg/kg,缓慢静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常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常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诊断要点】病史有围生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始有自主呼吸)【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度(表2-2)。
表2-2 HIE临床分度病程及预后兴奋症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逐渐消失,预后好;症状大多在1周末消失,10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存活者症状可持续数周,后遗症可能性较大【辅助检查】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CPK-BB) 正常值<10U/L,脑组织受损时升高。
2.B超具有无创、价廉、可在床边操作和进行动态随访等优点,对基底节、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3.CT扫描有助于了解颅内出血范围及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4.核磁共振(MRl)分辨率高、无创,具有能清晰显示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的特点。
5.脑电图可客观地反应脑损害程度,判断预后及有助于惊厥的诊断。
【处理要点】1.支持疗法①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保持PaO2>7.98-10.64kPa(60-80mmHg)、PaCO2和pH在正常范围。
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避免脑灌注过低或过高。
低血压可用多巴胺,也可同时加用多巴酚丁胺。
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4.16~5.55mmol/L),以保持神经细胞代谢所需能源。
2.对症处理1)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
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3~5mg/kg/d。
顽固性抽搐者加用安定,每次0.1-0.3mg/kg静脉滴注;或加用水合氯醛50mg/kg灌肠。
人卫第九版儿科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第六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作者 : 刘伟、常立文
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
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重点难点
掌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及诊断标准
熟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了解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 儿科学(第9版)
➢ 定义 ➢ 病因 ➢ 发病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后和预防
心脏病变 大量失血或重度贫血
7
• 儿科学(第9版)
发病机制
➢ 脑血流改变:脑血流重新分布 ➢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 脑组织代谢改变
能量衰竭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8
• 儿科学(第9版)
脑血流改变
缺氧缺血加重→脑血流重新分布 缺氧缺血为部分性或慢性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血压高
血压低
脑血流过度灌注
脑血流减少
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14
• 儿科学(第9版)
脑组织代谢改变
缺氧
脑组织无氧酵解↑
组织中乳酸堆积
能量产生↓↓
钠钾泵功能不足
能量衰竭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15
• 儿科学(第9版)
细胞膜上钠钾泵功能不足
• 儿科学(第9版)
临床表现
取决于缺氧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 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 分为轻、中、重三度。
儿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疗常规
儿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疗常规【概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围生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或缺血性损害,多见于足月儿,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重度者遗留严重的后遗症。
【诊断依据】1.病史常见于足月儿,有宫内窘迫史及出生窒息史。
2.临床表现生后早期有意识障碍、肌张力改变或原始反射引出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有惊厥、脑干受累表现。
临床分度见表2-3。
3.血清学检查CPK-BB在24~72h内异常升高,是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对判定预后有帮助。
4.脑电图改变不特异,重度者有低电压、等电位、暴发抑制和癫痫尖波等改变,其改变程度对病情轻重的判定有参考价值。
5.影像学检查(1)头部CT检查:在生后早期(2~5d)即可出现明显改变。
根据改变轻重可分为4级。
①正常:脑实质所有区域密度正常;②斑点状:区域性局部密度减低,分布在两个脑叶;③弥散性:两个以上区域性密度减低;④全部大脑半球普遍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差别消失,侧脑室变窄,重者伴有蛛网膜下腔、脑室内或脑实质出血。
(2)颅脑超声检查:可用于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筛查和对病变的动态观察。
超声检查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脑实质病变分为以下4种表现:①弥漫性脑实质回声增强,脑室变窄,沟回变浅,提示广泛性脑水肿;②脑室周围呈高回声区,尤其侧脑室外角后方,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③脑实质散在高回声区,提示广泛散布的缺血或水肿;④局限性大片状高回声区,提示某一脑血管所分布的区域有缺血性病变。
(3)头部MRI检查:生后5~7d行头部MRI检查对脑水肿、颅内出血及髓鞘发育延迟有诊断价值。
【治疗】1.一般治疗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满足液体及热量供应,及时纠正缺氧、酸中毒,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
2.控制脑水肿即刻给予呋塞米1mg/kg,间隔4~6h可重复1次,连用2次后颅内压仍高,应用甘露醇,每次0.25~0.5g/kg,间隔4~6h1次。
3.镇静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分两次20min 内静脉注射,最大量可用至30mg/kg,第2天给维持量,5mg/(kg·d)。
昆士兰临床指南:缺氧缺血性脑病介绍(全文)
昆士兰临床指南:缺氧缺血性脑病介绍(全文)昆士兰临床指南:缺氧缺血性脑病介绍(全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由产前、产时和(或)新生儿窒息所致全身性低氧血症和(或)脑血流减少,进而导致的新生儿脑病,可致新生儿死亡和远期后遗症。
20XX年1月,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发布了缺氧缺血性脑病20XX 年修正版,文章主要修正内容包括:脑病严重程度评估、亚低温治疗标准,以及对临床医生的要求等。
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一、新生儿HIE诊断和分期对出生时有窘迫史或生后几小时出现意识障碍或惊厥、难以启动自主呼吸或难以维持呼吸、肌张力低下和反射抑制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的新生儿应怀疑新生儿脑病,但新生儿脑病不等同于HIE,HIE需有充分证据证明有围生期和(或)分娩时缺氧和(或)缺血性损伤存在。
1.HIE诊断标准:围生期有以下缺氧、缺血性损伤的临床特征:(1)胎儿脐动脉酸血症:pH7和(或)BE≤-12 mmol/L;(2)生后5 min和10 min Apgar 评分≤5分;(3)临床上有轻度、中度、重度脑病表现(见下文HIE临床分度);(4)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包括肾损伤、肝损伤、血液系统异常、心功能不全、代谢紊乱及胃肠道损伤等。
2.HIE临床分度:主要参照改良的Sarnat标准对脑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高危儿生后6h内每小时都要进行神经状态评估并记录脑病严重程度,可评为正常、轻度、中度或重度脑病。
如用此标准不能评估则记录为不适用。
见表1。
表1改良的Sarnat标准HIE临床分度有助于判断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新生儿状态稳定后要尽快对HIE程度进行评估。
HIE分度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即使出生时未达到亚低温治疗指征,如果生后6 h内符合亚低温治疗标准,亚低温治疗对患儿仍有益。
HIE不同程度临床特点见表2。
表2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特点二、临床治疗1.支持治疗:HIE患儿常出现单个或多个系统器官受累表现,包括肾脏、肝脏、血液、心脏、代谢和胃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1)HIE 的脑电图表现以背景活动异常为主,以低电压(任何状态下电压都少于10~15μV),等电位(电静息现象)和爆发抑制为量多见。
(2)生后1周内检查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分度基本一致,2~3周后脑电图仍无显著好转,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3)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头皮,去除胎脂,若能做24小时动杰脑电圈.更能提高临床应用价值2、B超:可在HIE病程早期(72 h内)开始检查。
有助于了解脑水肿、脑室内出血、基底核、丘脑损伤和脑动脉梗死等HIE的病变类型。
脑水肿时可见脑实质不同程度的回声增强,结构模糊,脑室变窄或消失,严重时脑动脉搏动减弱;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显示为双侧对称性强回声;脑梗死早期表现为相应动脉供血区呈强回声,数周后梗死部位可出现脑萎缩及低回声囊腔。
B超具有可床旁动态检查、无放射线损害、费用低廉等优点。
但需有经验者操作。
HIE 的B超检查所见(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圊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存在脑水肿。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里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3)在脑动脉分布区见局限性强回声反射,提示存在大脑犬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冠状切面中.见翻脑室前角外上方里倒三角形双侧对称性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剐分布强回声区.提示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CT: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后检查,一般以生后4~7 d 为宜。
脑水肿时,可见脑实质呈弥漫性低密度影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密度影;脑梗死表现为相应供血区呈低密度影。
有病变者3~4周后宜复查。
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过程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
CT图像清晰,价格适中。
但不能作床旁检查,且有一定量的放射线。
CT检查所见:(1)CT扫描时要测定定脑实质的CT值,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以上,≤18为低密度。
(2)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即在早产儿的额一枕区和足月儿的额区呈现低密度为正常表现。
(3)双侧大脑半球呈弥漫性低密度影,脑室变窄甚至消失,提示存在脑水肿(4)双侧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对称性密度增高,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常与脑水肿并存。
(5)在脑大动脉分布区见脑组织密度降低,提示存在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6)在脑室周围,尤其是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对称性低密度区,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常伴有脑室内出血,早产儿多见。
(7)根据CT检查脑白质低密度分布范围可分为轻、中、重3度,CT 分度并不与临床分度完全一致,2~3周后出现的严重低密度(CT 值<8~ 10Hu)则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①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
②中度:低密度影超过2个脑叶,白质灰质对比模糊。
③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但基底节、小脑尚有正常密度。
中、重度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脑实质出血。
4、MRI:对HIE病变性质与程度评价方面优于CT,对矢状旁区和基底核损伤的诊断尤为敏感,有条件时可进行检查。
常规采用T。
Wl,脑水肿时可见脑实质呈弥漫性高信号伴脑室变窄;基底核和丘脑损伤时呈双侧对称性高信号;脑梗死表现为相应动脉供血区呈低信号;矢状旁区损伤时皮质呈高信号、皮质下白质呈低信号。
弥散成像(DW])所需时间短,对缺血脑组织的诊断更敏感,病灶在生后第1天即可显示为高信号。
MRI可多轴面成像、分辨率高、无放射线损害。
但检查所需时间长、噪声大、检查费用高。
【注意事项】(1)在围产期急性缺氧(包括严重官内窘迫及生后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短时间内必定有神经系统症状,生后如无神经系统症状就不能诊断HIE。
但生前缺氧的少数病例可在生后数天内无临床症状。
(2)对一些在生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兴奋激惹、肌张力增高或减低、拥抱反射不完全)的重症窒息病例(Apgar评分1 min<3分),在6~12 h内上述症状消失者,不能轻易诊断HIE,需要观察。
(3)胎心监护在出现胎心无变异及晚期减速时,提示心脑严重缺氧,需高度警觉。
(4)CT扫描在不同时间可呈现HIE的5种神经病理类型:皮质及皮质下白质软化、脑梗死、基底核出血坏死、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及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但对出生3~12 d的婴儿,依靠CT扫描确定HIE的诊断及判断预后要慎重,至少需要进行1个月的追踪复查;且须将脑白质低密度的范围、低密度的程度(CT值)及低密度形态三者结合,才能通过CT图像客观判断脑损害与否。
(5)对那些无围产缺氧病史或无严重宫内窘迫史,也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不要单凭CT的低密度改变来诊断HIE或评估预后等。
注意:HIE诊断主要依据临床;2、CT检查仅是重要参考,但可确定神经病理类型;3、CT检查需要复查观察,观察HIE主要病理改变需要在发病3周~4周,因此生后1个月时要复查CT评估脑损害;④早产儿评估白质低密度宜在纠正年龄达4O 周时;⑤需要临床、NBNA及CT三者综合评估HIE的预后。
【HIE的治疗】三支持、三对症、分阶段,个体化、综合治疗1、HIE损伤后的防治目标包括:①尽早确认具有脑损伤高危风险的新生儿;②支持治疗保证脑的灌注和营养;③积极干预脑损伤进程。
2、尽早确认具有脑损伤高危风险的新生儿HIE的治疗时间窗很短,因此,患儿生后应尽快确定高危风险度以利于尽早干预。
早期判断的内容包括:①出生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异常(胎儿心率异常);②出生时长时间低Apgar评分;③出生时需要复苏(包括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和/或使用肾上腺素);④胎儿严重窘迫的客观证据(脐动脉pH<7.0和/或BE<一16 mmol/L);⑤脑功能评估异常,结合aEEG可以提高早期识别高危儿的准确率,减少漏诊率。
3、支持治疗保证脑的灌注和营养支持治疗应从窒息复苏后立即开始,目的是保证脑的灌注和营养,防止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治疗内容包括维持血气正常;适量控制液体,维持血压;避免低血糖;治疗惊厥。
合理的支持治疗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关键。
生后3天内治疗:1)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及血气正常合理氧疗、纠正酸中毒、机械通气2)维持周身各脏器足够血流及血压心率正常心音低钝、心率≤120次/分、肤色苍白、肢端冷凉、CRT≥3秒时应用多巴胺,2.5~5μg/kg·min3)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5.0mmol/L) 葡萄糖速度6~8mg/kg·min为宜4)控制惊厥苯巴比妥钠:负荷量20mg/kg,12h后给予维持量5mg/kg·d。
5)降低颅内压24h以内,速尿1mg/kg,可6h重复;24h 以后,甘露醇0.25~0.5g/kg,可4~6~8h重复6)消除脑干症状频繁惊厥、昏迷、呼吸节律不规整、瞳孔改变,给予纳洛酮:负荷量:0.05~0.1mg/kg继之0.03~0.05mg/kg·h,每日维持4~6h7)亚低温疗法(见附件)生后4~10天治疗:主要是促进神经细胞代谢药物或改善脑血流药物,促进受损神经细胞逐渐恢复功能(丽珠赛乐、丹参)。
10天以后治疗:主要是针对重度经上述治疗不满意者,应继续治疗,同时早期干预以防止后遗症。
新生儿期后的治疗:定期随访,必要时继续治疗。
1)评价指标:NBNA>35,DQ >85为正常2)随访:生后前6个月每月一次进行DQ评分足月儿3-4周后进行CT复查,如有异常3个月时再查,早产儿胎龄满40周时复查;足月儿3-4周后进行脑电图复查3) 方法:早期干预及康复治疗:视觉、听觉、皮肤感觉、前庭运动、爬行刺激,智力训练、早期听力语言训练、弱视预防与治疗。
药物干预:脑活素、胞二磷胆碱。
10天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