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二)教案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血液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64dc5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3.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教学设计课程名称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初中义务教育生物新课标第五大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中的内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主要为教材设置了第二个“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及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以及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达,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通过第一课时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本课时充分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有利于学生建构结构与功能观。
学习者分析需求分析本学期经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血管”的学习,对人体生理已经有了部分认识,并逐渐认识到人体结构的复杂以及其中蕴含的奥妙,本节课在主题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的综合能力较强,所以在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上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成分变化,建构知识框架。
学情分析本班级学生基础扎实,学习态度较好,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课堂活跃。
学生自身性格也比较活泼,这正是学习生物需要的热情。
对本节课之前知识记忆牢固,偶尔遗忘现象,通过提示,也能快速回想起来。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血液循环图”“体循环、肺循环视频”及课本相对应文字,概述体循环、肺循环路径及成分变化。
阐明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2、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图”中血液颜色变化,了解在血液循环中氧含量发生了变化,掌握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
重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及成分变化难点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路径及成分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1、心脏的结构、心脏四腔所连接的血管(多媒体展示图片)2、动脉送血出心、静脉送血回心二、情景设置得了肺炎的人需要静脉注射消炎药,药物注射到了心脏,为什么能够治疗肺部炎症呢?回顾旧知思考、作出猜测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点,为本节课做铺垫情景问题设计,大胆猜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体循环过渡: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了解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血液循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a6e9763b3567ec112d8a13.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回忆并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回忆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说出它们各自的功能。
2、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准备
教师:
1、心脏结构模型、血液循环演示仪。
2、自制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心脏结构模型,预习本节课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组织细胞
二、血液循环氧气养料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毛细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脉右心室
氧气二氧化碳
肺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877df0d844769eae009eda3.png)
10-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 柳树 0 中学 1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 课题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王艳丽 审核人 李汉满 课时设置 1 1.理解两条血液偱环途径 2.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科 生物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理解两条血液偱环途径 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体循环的途径: 肺循环的途径: 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 体循环 起点 终点血液变化教 师 修 改 及 学 生 笔 肺循环 _______ ________ _____血变为____血 记 ________ _______ ______血变为____血功能 联系为________运来氧气和养料,把 与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 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分组合作】 观察 70 页“血液循环模式”图,默读 71 页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2、同组同学口述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精讲点拨】右图为心脏结构图,据图回答: (1)心脏主要由 构成,分为四个腔,其中心肌最 发达的是 。
(2)在图中流动脉血的心腔有 ,流静脉血的血管 有 。
(3)图中属于静脉血管有 。
(4)血液在心脏与血管里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图中 f 只能向 开;e 只能向 开,使血液不能倒流。
(5)肺循环开始于图中 ,终止于图中 。
(6)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 a,A,B,c 这四部分结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训练提升】 1、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B、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动脉 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 2、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 A、动脉 B、静脉 C、心脏 D、肺 3、保证人体内的血液能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的因素是: ( )1。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6e3c07910ef12d2bf9e7e3.png)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法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四、说学法、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教师:PPT(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师板书:、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七年级生物下册 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 4.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75e7257fd5360cbb1adb2c.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9abd2180912a216147929f0.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描述血液循环途径。
2. 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理解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媒体运用血液循环的动态课件四、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一小孩头部受伤、手上打点滴的图片,学生思考“小孩头部受伤,在手上打点滴能治好吗?”引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血液循环2、展示学习目标。
3、让学生自学课本,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定义及循环途径。
4、出示血液循环途径①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发生变化的部位:全身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②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发生变化的部位:肺部毛细血管网(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动脉血管里流的都是动脉血,所有的静脉血管里流的都是静脉血?5、血液循环的意义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
“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
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6、课堂练习五、板书设计运输血液的泵——心脏一、血液循环的定义二、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教案)
![4.3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a2ab4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c.png)
体循环和肺循环虽然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点都是心脏,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中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2)在体循环中,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即全身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把运来的氧和营养物质供给组织细胞利用,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3)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2.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心脏收缩时,左、右心室的血液是同时泵出以及的,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了哪些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叫呢?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观察与思考——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
观察教材第63页“血液循环模式图”,认识图中标注的心脏各腔、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以及人体主要器官处的毛细血管;根据图中箭头标示的方向,描述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途径,并根据图中颜色的变化认识血液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部位。
规律总结:
血液循环的途径始于心室,终于心房。体循环始于左心室,终于右心房;肺循环始于右心室,终于左心房,即“体左右,肺右左”。体循环和肺循环是相互连通、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其途径可归纳为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5023a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f.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掌握心脏的四个腔以及各腔与血管的连接关系。
2.了解心脏跳动的过程,明白心脏是如何输送血液的泵。
3.学会使用模型、图示等方法研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心脏相关的生理现象。
直接输出以下内容:
五、作业布置
本节课结束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描述心脏的四个腔,并说明它们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
2.绘制心脏结构图,标注出心脏的四个腔及其与血管的连接关系。
3.解释心脏跳动的过程,以及心脏如何作为输送血液的泵。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心脏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健康建议。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分解为多个小知识点,分步骤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心脏的相关知识。
3.突破重难点,注重实践:
(1)利用心脏模型、图示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心脏的结构特点,突破心脏结构与血管连接关系这一难点。
(2)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心脏跳动的过程,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突破心脏跳动过程这一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体的哪个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我们学习了循环系统,它主要负责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部位。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循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心脏。”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8篇)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153e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c.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8篇)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篇一一、知识、能力、情感目标1)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通过心脏的探究实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二、教学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三、教学难点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导入:师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开始天天运动,锻炼身体。
你知道身心包括什么吗?生说:身体和心脏。
师说:很好。
平时你对心脏了解多少呢?谁起来说一说。
生说:心脏就象泵一样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等。
师说:很棒,看来同学们对心脏的了解还真不少。
这节课我们就以猪的心脏为例,来学习人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五、新授:师说: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每人做10个深蹲起的动作。
请同学们起立,前后左右分散开,开始1、2、3、……10停,回到原位,然后手捂胸部摸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跳动,你感觉到了吗?心脏是怎样跳动的?生说:心脏是一收一缩地运动的。
师说:(展示人的内脏结构图)这就是心脏的跳动,心脏跳动一次,就是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心脏在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就是心率。
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
刚才你感觉到心脏在你身体的哪个腔跳动?生说:胸腔。
师说: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中间。
师说:心脏的大小和形状像我们吃过的哪种水果?生说:桃子。
师说:因此,心脏呈什么形状?生说:桃形。
师说:举起你的拳头放在胸部,你心脏的大小就和你的拳头差不多。
师说:怎样区分心脏的前后、左右呢?(先结合人的内脏结构图介绍,然后手拿实物指出)首先找到心尖。
这就是心尖,心尖朝向左前下方,是心脏的前面,心底朝向右后方,是心脏的后面;靠身体左侧的一边是心脏的左侧,靠身体右侧的一边是心脏的右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图形和你身体的左右方向正好相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8d6e5be71fe910ef12df8fe.png)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教学方案◆教材分析了解了心脏与血管的组成与结构,学生在头脑中已形成血液循环的管道系统的概念,此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已是水到渠成。
教材设计了“观察与思考”活动,要求学生观察血液循环图,并回答有关问题。
讨论题1假定了红细胞从心脏出发再回到心脏的情境。
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表明已掌握了体循环、肺循环以及整个血液循环的途径。
讨论题2指向了血液循环的意义,学生已学过人体的营养和吸收,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在活动之后,教材正文部分归纳了体循环、肺循环以及完整血液循环的途径,并分析了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基于此,学生能够对血液的成分变化作出分析,但不太懂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教材除通过正文揭示概念的本质外,还给出了对比动脉血与静脉血颜色的插图,让学生了解这两种血液外观上的区别,同时通过旁栏思考题引导学生注意动脉与静脉血,静脉与静脉血间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形成动脉中流动脉血,静脉中流静脉血的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心脏收缩时,左、右心室的血液是同时泵出心脏的,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了哪些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讲授新课(一)血液循环的途径【科学家故事】哈维和血液循环哈维,英国的生理学家.哈维是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首次阐明了血液循环的原理。
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离体心脏的实验研究,指出血液在体内是循环流动的。
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并不能清楚地了解血液是怎样由动脉流到静脉的。
他只是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作出了正确的推断,即血液是由心脏经过动脉到静脉再回到心脏这样循环不息地流动着的。
在他逝世后,显微镜才得到改进。
4.3[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
![4.3[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1bb9f3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9.png)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2课时)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血液循环的途径。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
2.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区分动脉血与静脉血。
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心脏工作示意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心脏收缩时,左、右心室的血液是同时泵出心脏的,血液离开心脏后经过了哪些路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
新知探究一、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师活动】展示血液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识别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出示流动路径的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流动路径的动画,思考,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出示体循环的过程,并讲解: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下腔静脉→右心房,这是体循环过程。
那么,在体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尝试回答。
【教师活动】出示体循环的物质交换动画,并讲解:这一过程能将营养物质与氧运送给组织细胞,同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血液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丰富;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较少。
【教师活动】结合出示的流动路径的动画,继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想一个红细胞再次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学生活动】根据体循环推理,观察,思考,回答:红细胞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的路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8627b823c1ec5da51e27039.png)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
案
[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
xx 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柳州市第十二中学王怡
、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1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2、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血液循环的途径:
、如何预防心脏病
课后反思:
本节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学习时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规律,这样才有利于对血液循环途径进行理解和掌握。
同时,充分利用实物、视频、图表等教学资源,并将整个血液循环途径用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使循环途径更加清晰易懂。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96f5278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d.png)
4. 设计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血液循环的路径,清晰展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5. 提供病例分析,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探讨心脏疾病的原因和影响,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3. 心脏瓣膜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的机制。
难点:
1. 心脏内部结构的动态演示:心脏的工作原理及瓣膜的开闭。
2. 血液循环的复杂路径:体循环利用三维动画或心脏模型,直观展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心脏空间概念。
2.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流动,增强感性认识。
-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 拓展学习:学生阅读教师推荐的资源,了解保持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
-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总结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新知识。
课堂
1. 课堂评价
- 提问:通过随机提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和理解程度。
- 观察:注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观察他们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 测试:在课堂中进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掌握程度。
-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板书设计
1. 目的明确:展示心脏的结构、功能和泵血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deb6fb6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b.png)
3.血液循环:学生需要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以及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流动。
4.心脏健康:学生需要认识到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学会关爱自己的心脏。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心脏跳动的声音,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了解到心脏作为生命的重要器官,其健康对人的生活至关重要。学生将学会关爱自己的心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以维护心脏的健康。同时,学生将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对人体的器官和功能有初步的了解。然而,他们对心脏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直观的模型和实验来加深认识。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好奇心强,对于探究心脏的奥秘充满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心脏跳动的音频,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观察周围同学的反应。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关注心脏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深入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自主探索心脏的结构,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功能和血液的流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观察心得,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5.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心脏健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40e3e3c0b4e767f5acfce68.png)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长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识别血液循环图,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化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导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技术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血液循环的途径
组织细胞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肺动脉←右心室
↑↓
肺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点】
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上节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师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是什么?
2.与心脏四个腔相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3.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
4.什么结构保证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
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何不同?为什么?
6.心脏中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
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并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有很多的时间应用,最常见的就是输液打针,例如:
小丽患了肠炎,为了消炎,医生给她输液治疗
1.为什么肠炎从手背输液可以治疗伤口?血液循环
2.药物是怎样从手背运输到病灶处?
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前回顾并通过小故事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
今天,人体内的一滴血----“小红”,又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沿途的风景---它已经司空见惯;
要发生在它身上的大事----也早就屡见不鲜;
出事的地点-----总是一成不变.
这样的生活让它有些心生厌倦……
(三)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观察课本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并阅读课本64页,思考以下问题
1.小红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
些“景点”(路径)?2.当小红再次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景点”(路径)?
3.在上面的两条循环路径中,小红经历了什么大事?
4.出事的“地点”在哪里?
展示解答: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
3.三四题出事的地点是毛细血管网,小红变成了小蓝
(四)为了让大家对血液循环有个直观的认识,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提问:你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吗?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五)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1.在心脏处汇合
2.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
3.不论是体循环还是肺循环,起点都是心室,终点都是心房(六)冠脉循环的了解和通过脉搏测心率。
五、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血液颜色:鲜红→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血液颜色:暗红→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