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悲诗”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
杜甫经典的现实主义诗歌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今天我就与大家分享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仅供大家参考!杜甫现实主义诗歌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杜甫的伤感诗
杜甫的伤感诗
以下是10首杜甫的伤感诗: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4.《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5.《三吏》:三吏呼号出,缭绕为遭逢。
叩头乞移牒,历念遣汝从。
6.《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7.《望岳》: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9.《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10.《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这些诗作都反映了杜甫对于社会、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感慨,表达了他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
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诗歌翻译及赏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参考译文1】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
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参考译文2】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韵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赏析: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惶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生死不知,“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杜甫《登高》之十八悲
杜甫《登高》之十八悲在人生的漫长岁月里,有多少个瞬间值得我们去怀念和留恋?又有多少悲欢离合让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今天,让我们跟随杜甫的《登高》之十八,一起领略那份独特的悲情与感慨。
在一片繁茂的树林中,杜甫独自一人登高远望。
他的目光穿越了时空,融入了自然。
微风轻拂着树梢,落叶随风飘散,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却透着无尽的苍凉。
在杜甫的诗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些意象既富有自然气息,又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
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对于离别之痛的感慨,以及对于生老病死的无奈。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幅肃杀悲凉的景象。
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秋天的风是如此的急促,天空是如此的高远,猿猴的叫声是如此的凄凉。
在这一片荒凉的景象中,杜甫独自一人站在高处,俯瞰着江水滚滚而来,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悲凉。
接着,杜甫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几句诗揭示了他内心的困苦与无奈。
常年在外漂泊,与家人难以团聚,加之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这种种不幸让杜甫感到人生的艰难和苦涩。
特别是最后一个句子,杜甫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失落和无助。
然而,在这无尽的悲哀之中,杜甫并没有放弃对于人生的希望和信念。
在诗中,他写道:“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些诗句提醒我们不要沉溺于悲哀之中无法自拔,而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要珍惜当下,不要等到一切都成为梦幻泡影时才后悔莫及。
在杜甫的《登高》之十八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悲苦的老人形象。
他面对着自然界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感慨万千。
然而,在这无尽的悲哀之中,他仍然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心。
这种精神境界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求。
总之,杜甫的《登高》之十八是一首充满悲情与感慨的诗篇。
通过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离别之痛的感慨以及生老病死的无奈。
杜甫的诗二十首
杜甫的诗二十首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的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0、《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1、《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12、《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3、《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戚”的悲凉画面。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仿佛是诗人在倾诉着无穷无尽的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又仿佛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成千上万个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者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寥寥数言,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
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让人感到整个画面气象万千,苍凉悲壮,气势雄浑壮观,境界宏阔深远。
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哪些诗
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哪些诗安史之乱是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后,的诗风有所转变。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欢迎阅读!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篇1《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①,血作陈陶泽中水②。
野旷天清无战声③,四万义军同日死④。
群胡归来血洗箭⑤,仍唱胡歌饮都市⑥。
都人回面向北啼⑦,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①孟冬:农历十月。
十郡:指秦中各郡。
良家子:从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②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③无战声:战事已结束,旷野一片死寂。
④义军:官军,因其为国牺牲,故称义军。
⑤群胡:指安史叛军。
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
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⑥都市:指长安街市。
⑦向北啼:这时唐肃宗驻守灵武,在长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都人:长安的人民。
【翻译】初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
蓝天下的旷野现在变得死寂无声,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
【赏析】756年(唐肃宗至德元年)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像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一年级杜甫的诗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思想深度。
学习一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杜甫的一些简单的诗歌来学习和了解古代的文学艺术。
以下是一些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杜甫的诗:
1.《江畔独钓寒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渔夫独自在雪中垂钓的情景。
他没有任何伴侣,只有冰冷的江水和漫天的雪花,但他仍然充满了坚韧和勇气。
2.《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眺的美丽景象。
大自然的风景和动物都展现出让人深思和感伤的情感。
3.《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是杜甫为了怀念他曾经生活的家乡而写的。
他展示了自己的强烈情感和忧愁,并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了民间悲痛的心情。
通过学习这些简单的杜甫的诗歌,一年级的学生可以看到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并且感受到诗歌所展现的人生价值和情感。
杜甫的悲秋诗
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4.《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5.《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6.《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7.《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8.《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9.《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携家人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下。本来, 有这位好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 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 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今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 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 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 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了。 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 貌,却不为汉家君王 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 国,想怨又不能怨 •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 不得回乡,强烈的思 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 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 受大唐君主重用,想 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 乡思归而不得,深切 的怀乡之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 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 君千载之怨的同时表达自己失遇无路, 才不得用的感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
自悲也”
赏析首联颔联
反衬 阔岸 何等孤单 平野 ——孤舟 —— 诗人命运的写照 何等渺小 大江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郑虔、高适、严武 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 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 又难以预料。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浣溪沙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浣溪沙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包括《浣溪沙》、《江畔独步寻花》、《关山月》、《赤壁怀古》、《枫桥夜泊》、《登金陵凤凰台》、《江南春》、《过庆州》、《定风波》、《江雪》。
其中《浣溪沙》是杜甫最著名的一首诗,诗中充分表达了杜甫迷惘失意的心情和他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整首诗内容详尽深刻: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秋风潇潇兮,吹我胡笳声。
折取碧树柳,芳草无情时。
离愁渐远兮,觉来憩未归。
凭谁问候兮,孤帆碧空已。
恨恨别离兮,无心尚羁滞。
绿竹猗猗兮,细雨新萋萋。
疏钟已应兮,离人还寂寞。
寂寞深闺兮,无处话凄凉。
何事闲情兮,得报簪花香。
”
杜甫在《浣溪沙》中焦急地想念家乡,回味情思,又深感无力回应天地间的浩大变迁。
当他是将自己的思念,憧憬,困惑,悲戚与期望,化作激昂有力的诗句,表达了掷空苦恼与无可奈何的心情,此诗歌充满了浓浓的思念与寂寞,真切诠释了杜甫苦难的人生心路历程。
关于杜甫悲秋的诗句
关于杜甫悲秋的诗句关于杜甫悲秋的诗句“长生殿里话悲秋”是《马嵬坡之死》诗中的名句,朋友们是不是很熟悉呢?马嵬坡之死华清池水肩上流御花园里百花羞一朝胡马乱中原美人怯怯为君愁马嵬坡上性命丢长生殿里话悲秋都言姻缘千载果谁肯与帝百年修扩展阅读:悲秋:死亡断灭的生命感伤死亡是对生命存在的否定。
是唯一可与存在并称的话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人类的“终极境况”。
死亡意识潜含于生命意识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及由此产生的困惑和焦虑,“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⒃今道友信说“思索存在的人,而且思考人的人,不能不思索死”⒄因而死亡也是任何艺术都必然触及的基本母题.以儒家社会伦理功利体系为基本建构的古代文化具有强烈的现世主义精神,重社稷,厚人伦,求功名是其文化主导性格,而缺少对现实的超越感,缺少对终极的关怀和信仰建构。
在这种人文背景中,生与死的对立显得尤为剧烈,生死情结时时缠绕古代诗人的心性,对生的忧患,对死的惶恐,成为他们挥之不去,抑之难平的人生长恨。
早在《诗经》中就可看到“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诗经.曹蜉蝣》)对生死的高度觉醒和殊深忧患。
《古诗十九首》中诗人们悲叹“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抒写了向死而在的难以抑制的感伤。
面对生命的“逝水流光”,王羲之感慨万千“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⒅刻骨铭心的生死之忧溢于言表。
李贺要“捶碎千年日长白”“使朝不得行,夜不得伏”(《日出行》)李白则“恨不挂长绳于青天,系西下之白日”(《惜余春赋》)对死亡的惶恐无以复加,即使是豪放旷达的苏轼也有“哀吾人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斌》)对大化无穷,生命有限的深深焦虑。
作为一种文化原型和生命符号,“秋”不仅表现时间将尽,生命变衰意绪,并且“秋”还被灌注了殊深的生死情绪,包含了古代诗人挥之不去的大悲大恸,成为死意识的知觉化,死亡情绪的外在化,这样,“秋”成为死亡的一种隐喻,秋的意识乃是一种死亡意识。
杜甫忧愁的诗句
杜甫忧愁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杜甫忧愁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杜甫哀痛的诗句哀江头杜甫唐代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1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1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2. 谁知道忧愁的诗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1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孤独深闺,柔肠1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心情!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将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稀稀,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绣幕芙蓉1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1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诉衷情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月依依,翠帘垂。
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杜甫关于泪的诗句
杜甫关于泪的诗句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4.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5.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其三》6.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清明二首》7.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野望》8.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9.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秋兴八首》10.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11.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新安吏》12.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13.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哀江头》14.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月三首》15.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一百五日夜对月》16.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别房太尉墓》17.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杜鹃》18.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羌村》19.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
——《壮游》20.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
——《白马》21.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促织》22.为公歌此曲,涕泪在衣巾。
——《上韦左相二十韵》23.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泪零。
——《醉歌行》24.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曲江三章,章五句》25.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
——《薄游》26.忧来藉草坐,浩歌泪盈把。
——《玉华宫》27.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
——《泛江送客》28.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29.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登牛头山亭子》30.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所思》31.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黄草》32.到今事反覆,故老泪万行。
——《又上后园山脚》33.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
杜甫意难平的诗句
心中意难平的古诗杜甫的一首意难平之作,每一句都是传世名句,感动世人上千年杜甫《登高》原诗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篇一1、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4、他朝若是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7、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9、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11、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12、一生负气至今日,四海无人看夕阳。
1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4、寒灯纸上梨花雨凉,我等风雪又一年。
1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16、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7、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8、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19、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0、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1、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2、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2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4、愁边动寒角,夜久意难平。
25、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7、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8、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0、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31、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2、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33、花谢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来也?34、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35、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36、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3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杜甫写苦难的诗
杜甫写苦难的诗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曲江二首》
【唐】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曲江对雨》
【唐】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唐】杜甫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蝇。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得舍弟消息》
【唐】杜甫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杜甫晚年凄惨的诗句
杜甫晚年凄惨的诗句
(原创版)
目录
一、杜甫晚年的境遇
二、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
三、杜甫晚年诗句中所表现的凄惨情感
四、总结
正文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被后人称为“诗史”。
然而,杜甫晚年的境遇却是十分凄惨的。
在他晚年的时候,杜甫的生活陷入了贫困和孤独。
原本盛唐时期的繁华已经落寞,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这些都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甫在游历中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他的诗作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悲愤和对人民的同情。
杜甫晚年的诗歌创作,是他生活境遇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句中,常常充满了凄凉、孤独、悲愤等情感,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比如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些诗句都生动地描绘了他晚年生活的艰苦。
杜甫晚年诗句中所表现的凄惨情感,不仅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民的呼唤。
他希望通过他的诗歌,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能够为人民的疾苦发声。
总的来说,杜甫晚年的诗句,是他生活境遇的反映,也是他对社会现
实的关注和担忧。
他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民的呼唤。
杜甫的蜀道难诗歌
杜甫的蜀道难诗歌
杜甫的《蜀道难》是一首描写蜀道险阻和人们艰难旅途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以下是《蜀道难》的原文: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描绘了蜀道的险阻和艰辛,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人民苦难的担忧。
通过描写蜀道的险峻和艰难,以及人们为了渡过蜀道付出的努力,展现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关怀和同情。
杜甫含泪的诗句
杜甫含泪的诗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深沉,许多诗句都表达了杜甫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今天我们将来探讨杜甫含泪的诗句,以及这些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泪”这个字眼。
这些泪水不仅仅是作为诗歌的修辞手法,更是杜甫内心情感的的真实表达。
在杜甫看来,世界是残酷的,生活是无常的,人们经常要经历离别、悲伤、痛苦等不幸的事情。
这些事情让他倍感压力,让他不得不含泪。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常作客”,就是指杜甫自己频繁漂泊、四处为生的经历。
他一生多次离乡别井,四处为生活奔波,这些经历让他倍感孤独和无奈。
而登高,更是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每次登高,杜甫总是要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和不幸,他不得不含泪。
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中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里的“好雨”,是杜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他希望在这个好雨的季节里,生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然而,生活并不总是像杜甫想象的那样美好,有时命运的安排仍然让杜甫倍感压力。
在《春夜喜雨》这首诗中,杜甫又再次含泪,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失落。
杜甫的《前出塞》这首诗中写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里的“金甲”,是形容战争中士兵们的装备和盔甲,而“楼兰”,则是指汉朝时期的一个西域国家。
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对战斗、战争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中的人们,常常会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生命,失去了家园。
而这样的战争,也在让人们倍感痛苦和悲伤。
在《前出塞》这首诗中,杜甫又再次含泪,表达了他对战争和人类的悲悯之情。
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而这些感慨和思考,也经常在他的诗句中得到表达。
杜甫的含泪诗句,不仅仅是诗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他内心情感的的真实流露。
在杜甫看来,生活是残酷的,而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他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失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悲诗”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始终以严肃、悲悯的心情注视和关心着社会;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他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的诗是时代的镜子,尤其是他晚年的诗作,更体现出强烈的对社会政治、对苦难人生的无尽感慨。
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在诗作中折射出内心世界的悲情,形成了我国古代诗坛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悲诗。
杜甫自己曾经说过,“文章憎命达”,这确实揭示了中国文学的某种规律性的东西:仕途顺利,身处庙堂台阁似乎总是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只有身为命运的弃子,才能最终成为文学的宠儿。
杜甫正是后者的典型──其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与深沉的儒家情怀构筑起了杜诗的“悲情”的底蕴。
正因为如此,昔人称“杜诗强半言愁”。
杜甫诗作长于以悲剧题材来表现其沉郁、长于以悲剧色彩来抒发其情怀。
由此“悲情”成为了杜甫诗作的脊髓,“悲诗”成为杜诗创作的主流,因为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情怀牵系着他的一生,然而儒家追求思想的同时也预创了中国的悲剧意识──一个人执着地追求理想往往暗示他可能的悲剧性。
这是一种理想的执着追求和这种理想的现实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一种理想的失落而失落者对理想又有着永恒的怀念和执着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中构筑成诗人杜甫的悲剧情怀。
悲剧是一个戏剧种类,它也是一个美学范畴。
悲剧性是其核心,它是使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含有最深文化意义的力量。
悲剧性在现象形态上有两种:一是现实的悲剧性,一是艺术中的悲剧性。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它既有反映现实的一面,又有主动地认识现实、结构现实的一面。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体现在各类文艺体裁中,由于中国文化以诗文作为文艺的最高价值,因此中国的悲剧性艺术不是以戏剧而是以诗词为核心的,似乎也可说,在典型地反映悲剧意识上,西方为悲剧,中国为悲诗。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诗歌系统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具有内在的同构关系,它表现为自然的变化可以引起人心情的变化:“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这种“情以物迁”的情感意识。
而且,中国文化中天道的整体性对中国悲剧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它给悲的存在以合理性。
它肯定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不但人有悲,人还可以咏其悲,天也有悲──自然界阴阳惨舒,秋,也就成了天道之悲的承担者。
悲与秋在功能上是相通的,是互感的。
同时中国文化常让人生在世的悲剧情怀在一年一度的秋色里得到集中的抒发和沉思,所以,悲秋就成为了中国悲剧意识的一个固定模式。
秋季烟霏云敛,秋色显得惨淡;秋风砭人肌骨,秋气显得凛冽;叶落草枯、山川寂寥,秋意更显得萧条;枝叶飘零,疾劲秋风呼号凄切……,这是人们对秋天的一种理论上的把握。
同时也因为人的感伤情绪在心灵深处会形成一定的情结,自然景物与其碰撞则产生情绪的抒发泻流。
在往复抒发中就容易形成一种情感集聚的固定接受物;在杜甫的诗中,自然景物的秋本就与人生的悲是相对应的,因此,悲秋也就成为了他的诗的悲剧意识的一个固定模式。
杜甫的悲秋意识的特点是以变化的自然意象,使得在文化天道的循环中得以直线性显示出来,从而引发一种自我的时间意识;以萧瑟、冰凉、寂寞的自然意象引发自己已有过的、正经历的和将有的感伤经验。
在“我”的时间和“我”的感受中把人生的最高理想,对美的追求和“致君尧舜上”的追求感受推向时运意识、把天道的循环中的个人被抛弃地亮显出来。
然而带着时间之悲、追求之悲和时遇之悲的悲秋模式也仍然是按照中国悲剧意识的总方式运行的,一方面它显示了个人在天道循环中被抛弃的最深沉的悲,另一方面在这最深沉的悲中又包含着对天道的最深的信仰。
在杜甫晚年的《登高》一诗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此时诗人处于年逾半百,贫困交加,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潦倒不堪的境遇。
诗中描述登高所见的秋景,
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而又忧时伤世的复杂感情,慷慨悲壮,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映入杜甫眼帘的就是一派悲凄的秋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就是人从听觉(风声急,猿声哀)、从触觉(风吹)感到秋天的凄凉和从人与天的对比中的自身的眇小感。
“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从视觉上(青色、白色)感到秋天的冷、凉,“鸟飞回”更暗含了诗人在漂泊的困境中油然生发的乡愁意识。
首联起句突兀,以工笔细描,摄取出秋景的六个镜头,将全诗笼罩在沉郁悲壮的气氛中,同时又隐隐透显出诗人廓大而又深邃的情感追求。
它不仅给人以一种无尽悲凄的深秋之感,而且为诗人“悲秋”的抒怀营造了气氛。
这两句又是一上一下,它表明杜甫是用的仰观俯察的文化视线去观察感受悲秋的,这是一种与天道一致的循环视线,从而表明诗人他一方面感受到了悲秋,一方面又把持住了悲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深秋时节辽阔萧森的景象──树木的飘落,杜甫也在人世上飘落,此景此心,落叶甚悲,杜甫甚悲,怎不令人感慨?然而时光却不管落叶和老人的悲境,一个劲地催促着叶落,催促着人老,就像长江之水滚滚不停,这也无形中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声、形的摹拟与结合,更增“时不我待”的悲怆之感。
这两句写悲秋可谓深矣,然而这两句又表现为上句由近而远,下句由远而近,这是一种与天道一致的循环视线,而且这循环的视线还使悲景含有了另一层意义:一方面,树叶飘落,另一方面长江后浪推前浪,它也会在循环中获得新生。
这层意思与前一层悲意的内在结合也正具有中国悲剧意识二重性的典型意义。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仅在颔联中作情感上渐进式的重锤敲打,使悲情溢于眼前的秋天景致之中,而且更着力地表现个体的生命在无往不复的循环中的渺小,但天道却是永恒的,只要将个体的生命与价值融入永恒的天道,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换言之,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是在暴露人的困境的同时又在弥合这种困境,使人不至于彻底绝望,而是在超越中得到归宿,然而这种超越又不是廉价的,往往要在“艰难苦恨”中完成。
悲情、悲景、悲意此时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