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马说》教学设计【导⼊】⼤屏幕出⽰故事师:本来是⼀匹千⾥马,却⽤来拉盐,真是⼤材⼩⽤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马因遇到伯乐⽽焕发青春,它⽤长鸣、嘶叫声表达对伯乐的感激。
唐代⽂学家韩愈,根据这个故事写了⼀篇⽂章,题⽬是《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
【了解体裁及作者】“说”,是古代的⼀种⽂体,⽤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唐(朝代)散⽂家、诗⼈,散⽂尤其著名,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是“唐宋⼋⼤家”之⾸。
唐宋⼋⼤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学习⽬标】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2、疏通⽂意,积累重要词语与句⼦;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抒发的情感。
【正⾳读“马”】1、听朗读,注意读⾳及停顿。
2、学⽣⼤声朗读课⽂,要求:读准字⾳语速适当读得流畅节奏准确3、找三位同学展⽰朗读,⼀位同学评价.【读书译“马”】1、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
2、教师检查提问,梳理全⽂。
【品⽂问“马”】1、千⾥马和⾷马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匹__的马,我从__(哪句话)看出”。
“这是⼀个__的⾷马者,我从__(哪句话)看出”来说⼀句话.2、作者仅仅是在写马吗?⼤屏幕出⽰韩愈的资料.千⾥马、伯乐、⾷马者⼜⽐喻什么样的⼈?3、作者借千⾥马难遇伯乐,抒发什么感情呢?4、如果你是千⾥马,你想怎样获得他⼈的赏识?【⾝边寻“马”】1、你⾝边还有哪些“马”?2、你能讲出⼏个含有“马”字的四字、⼋字成语吗?(⽣齐读,识记)3、带“马”的诗句(任选两句背诵)【总结升华】⼩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马说》,知道了伯乐对千⾥马是多么重要.希望统治者能识别⼈才,重⽤⼈才,做⼀个能发现千⾥马的伯乐;但是,如果千⾥马不能遇到伯乐,也要⼒争⽑遂⾃荐,主动向别⼈展⽰⾃⼰,不能埋没⾃⼰的才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做⼀匹千⾥马!《马说》学情分析《马说》是⼈教版⼋年级语⽂(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图片导入(咆哮姐)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听课文朗读,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屏显资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初中语文_《马说》课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
4、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5、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
因此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就成了人们苦苦追寻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所借之物往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唐代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名篇《马说》,看看作者是如何畅谈她的人才观的,我们又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说”,是古代的散文之一,属于议论文。
他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一般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诉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
“说”的古义是陈述和解说,那么对于在这一类的文体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解说什么什么的道理”。
《马说》的表面的可以理解为“说说马的问题”。
深层的可以理解为“说说如何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的问题。
”(二)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骈(pian)死于槽枥(cao li)之间才美不外见(xian) 食(si)之不能尽其材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即使)(一起)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吃)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饲养)(吃)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⑤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抽)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鞭子)3、重点句子翻译①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三)课文朗读《马说》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提拔重用,均未成功,郁郁不得志。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课题马说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读准读顺文章。
过程与方法: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媒体PPT、展台板书设计马说马——千里马]托物寓意人——人才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共鸣(一)导入导入:开始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副图片,徐悲鸿《八骏图》大家能想到那些四字成语来形容《八骏图》的风采?生:龙马精神、金戈铁马,万马奔腾,万马齐喑,金马玉堂,马如游龙,马不停蹄、驷马难追,策马飞舆、马首欲东,脱缰之马。
师:大家的思维都很活跃,掌握的四字成语比较多,描绘出了马的奔腾驰骋、马的自由奔放、以及马给人的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可以马到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匹马,与他们却截然不同,到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积累相关成语《马说》学情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人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初步背诵。
②理解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三、教学重、难点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教学过程(一)由带“马”的成语、诗词等导入(二)解读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三位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抓住语气。
①句子停顿②句中关键词③句末叹词(3)运用适当朗读方法,再读课文。
(四)积累识记(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释疑,课堂小测。
(3)整理一词多义(4)学生翻译全文(五)领悟寓意(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人;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中语文_23 马说韩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及分析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③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解读《马说》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的经典名篇,其中《马说》为第三篇自读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篇幅虽短却寓意深刻,有尺幅千里之势,引人深思。
全文通过托物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具体表述1.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能当堂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3.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深层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讽刺,能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的评价:1.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生根据提示能当堂背诵。
针对目标2的评价:1.学生能小组合作质疑解疑。
2.学生能翻译老师指定的重点句子。
3.学生能自己分类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科学方法设计: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四、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欣赏画面,自古以来,马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你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或俗语吗?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初中语文_23*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文、《行之天下》中的文章《文学大家韩愈》、课件【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大体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4、提前阅读《行之天下》141页中《文学大家韩愈》,划下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5、积累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这副关于马的图画,说出你的感受。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从这些成语和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新课教学(一)活动一:检查预习,小试牛刀活动要求:1、请根据课下注释介绍作者。
2、你认为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3、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祗槽枥石骈策不外见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注:教师通过评价来合理的过渡(二)活动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活动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的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2、请结合课前的翻译,解释下列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4.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预习检测:
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吗?
2.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吗?
3.作者简介:
4.读准字音:
祗()槽枥()石()骈()见()邪()
三、自主学习,展现自我:
1. 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句?
2.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哪句?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5.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小组合作,提升自我:
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3.试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五、拓展延伸,充实自我: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完善自我: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___代著名的
文学家,之一。
与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
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___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4、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5、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和培养学生根据注释和积累解决实词虚词等重点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是人文和科学性的统一,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引导学生树立的情感和正确的人才观,以便在以后的成长路上如何去把握自己施展自己。
效果分析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少,家长几乎无辅导能力,学生文言基础较弱,所以这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为文言文的阅读进行量的积累。
最终效果还不错,学文言文无他,只有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方能形成源头活水。
本文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难点,农村初中学生辩证观尚处初始形成阶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于是我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下面理解作者的感情与文章的主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间,我把朗读的环节加进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作者的愤怒。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我在展示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恍然大悟,作者的愤怒源自什么?学生顺理成章的更深入的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顺势,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底是“千里马”重要,还是“伯乐”重要的话题。
因为有了前面的积累,学生满腹的话要倾诉,于是我就
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把本篇文章的主旨深化,实现了本科的情感目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总体上对内容掌握得较好。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如上面分析的各个环节的缺憾,但是正是因为有遗憾有距离,才更让我不忘探索,不懈追求,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将不断探索,力求不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爱学、乐学文言文,并能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
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马说》评测练
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___代著名的
文学家,之一。
与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
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___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
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
B. 才没不外见(xiàn)
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
D. 其真无马邪(yé)
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其能千里而食也
C. 食之不能尽其材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马说》课后反思
课前我采用观看马的雄姿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说出关于马的成语合诗句,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
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
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多
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和“拓展延伸,联系现实”这个环节中,时间把握不够好,让学生讨论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拓展延伸”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
学生准备很充分。
但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展示了。
农村初中生阅读量少,家长几乎无辅导能力,学生文言基础较弱,还应加强文言基础训练,加重理解文意的阅读分量,夯实基础,才能消除农村学生对文言的畏难情绪,方法:阅读、辩论。
本文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的关系及作者的情感是理解的难点,农村初中学生辩证观尚处初始形成阶段,只要突破就有利促进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打有准备之战”课前充足的预习是课堂成功的一半,《马说》这节课的成功就是学生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信心十足,在课堂上学生展示才游刃有余。
这样的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一定发扬本节课的优点,吸取本节课的教训,把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课标分析
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
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所以,我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如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