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中的生存分析与生命表计算

流行病学中的生存分析与生命表计算

流行病学中的生存分析与生命表计算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是两个重要的统计方法,用于评估人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模式和趋势。

本文将介绍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生存分析是一种研究个体从某个特定时间点到达某个特定事件的时间的统计方法。

在流行病学中,我们通常关心的特定事件可以是死亡、罹患某种疾病或其他特定的健康事件。

生存分析的目的是评估这些特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时间,并探索相关的影响因素。

在生存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生存函数(Survival Function),它描述了个体在特定时间点之前生存下来的概率。

生存函数通常用Kaplan-Meier曲线来表示,它能够显示出随时间的推移,个体生存下来的比例。

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生存曲线,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因素对生存的影响。

除了生存函数,另一个常用的统计量是累积风险(Cumulative Risk),它表示在某个时间点之前发生某个特定事件的概率。

累积风险通常用来比较不同人群在特定时间点之前罹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生命表是一种用于评估人群中死亡率和生存率的方法。

生命表主要包括年龄特定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和年龄特定生存率(Age-specific Survival Rate)。

年龄特定死亡率表示在特定年龄段内,平均每单位人口中死亡的人数。

而年龄特定生存率则表示在特定年龄段内生存下来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生命表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死亡率和预期寿命。

通过比较不同群体或不同地区的生命表,可以评估不同因素对寿命的影响,并制定相关的健康政策。

生存分析和生命表计算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生存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并了解不同因素对疾病生存率的影响。

在干预措施评估中,生存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干预措施对生存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干预组的效果。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论文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论文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摘要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0;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

说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暴发期;增殖期;种群动态;生命表中图分类号s763.7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49-03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一种暴发性森林害虫,大量的历史记录和研究表明,马尾松毛虫的暴发具有一定的周期,一般每隔3~5年大暴发1次。

根据马尾松毛虫发生过程的特点,柴希明将马尾松毛虫发生类型分为:渐进发生型、暴发发生型、扩散发生型、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根据成灾程度和频次,侯陶谦将发生区域划分为常灾区、偶灾区和无灾区。

马尾松毛虫常灾区多为暴发发生型,偶灾区一般为渐进发生型、扩散发生型或低密度稳定发生型。

1马尾松毛虫暴发周期虫口密度的分布在2~3代类型常发区,马尾松毛虫暴发过程大体上经过潜育期、增殖期、暴发期、消退期4个过程。

据张真等[1]研究,常发区马尾松毛虫不仅虫口密度变动大,而且变动过程为从低密度迅速上升到高密度,中间没有过渡,而下降迅速,虫口密度分布成双峰型,且低密度频率高,高密度频率低。

而偶发区和无灾区变动幅度小,频率分布较为均匀(图1)。

因此,研究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对马尾松毛虫的监测预警与掌握防治关键期十分必要。

该文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运用生命表法分析了马尾松毛虫暴发初期种群动态变化情况,为马尾松毛虫灾害暴发前的及时预警与提出防治关键期提供理论依据。

2林间调查与分析方法2.1观测地概况观测标准地选择结合日常虫情测报,设在安徽省潜山县黄柏镇,属于2~3代类型常发区。

思茅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精确管理研究

思茅松毛虫自然种群生命表与精确管理研究

南、 贵州 、 四川。 寄主主要有思茅松(i ks a a Pn ei F  ̄ yv ,
m n i 、 尾 松 (. asnaa 、 山松 ( a di 马 ) Pm so i )黄 n 台湾 松 , P
为 3 3 , 0 m× 0m 平均树高 5 7 松针保存率 9 % ~ m, 0 上代发生轻度思茅松毛虫危害。 l gi es )云南松 ( . noes )华 山松 (. — 以上 , a b n ni 、 n a s Py nn ni 、 u s Pa r
M A i i Za—qn

(oet ueu f usa onyL ’ 3 20 A h i hn) FrsyB ra ohnC ut, u n27 0 , nu, ia r oH a C
Ab t a t T en t rl o u ain l etb eo n rl  ̄k k c i w se tb i e t d sp p lt n d n mis T er s l h w d sr c : h au a p lt f l f p o i a De d o i mu i u h i a s l h dt su yi o u ai y a c . h e u t s o e a s o t o s
思 茅 松 毛虫 ( e doi skk c i 又 名 褚色 松 D n rl iu hi mu )
旬幼 虫越冬 。
l 研 究方 法
毛虫, 鳞翅 目 枯叶蛾科松毛虫属。主要分布在江西 、 福建 、 台湾 、 云南 、 广东 、 广西 、 浙江 、 安徽 、 湖北 、 湖
选择在安徽省霍 山县马家河林场 , 标准地面积
ta s v r g u vv l ae w p t . 3 , n s o u ain t n d x w s 16 2 9 Of l i e e o me tl t g s t emot l ya h t t e a es r ia t a u 16 % a d i p l t e d i e a .5 . l t d v lp na a e , h r i t i a r s o tp o r n a s s at

黄缘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

黄缘阿扁叶蜂自然种群生命表与防治历研究

Su y o trlP p lt n Lf a l n ae d r o c nh l af vm riaa M a td n Nau a o uai i T be a d C l a fA a to d a o agn t a o e n y l
ZHANG o q n Gu - i g
植物 保护 学
现代 农业科 技
2 1 年 第 1 期 01 I
黄缘 阿扁 叶蜂 自然 种 群生 命 表 与 防治历 研 究
局 , 徽 潜 1 4 3 0 安 安 l 60 ) 』2
摘 要 通 过 组 建 自然 种 群 生命 表 来 研 究 黄 缘 阿 扁 叶 蜂 的 种 群 动 态 。 究 结 果 表 明 , 缘 阿 扁 叶 蜂 的 存 活 率 达 1 .4 , 群 趋 势 指 数 为 研 黄 49 % 种 11 22 在 各 虫态 中 , 害期 幼 虫期 死亡 率 最高 , . 5 o 危 达到 4 .7 其 中主要 影 响 因素是 气候 因素和被 捕 食 。 中捕食 性 天敌 影响很 大 。 59 %, 其 黄缘 阿 扁叶蜂 的 防治 关键 时期 也在 危 害期 幼 虫期 。 最后 , 据这 一结 果 , 制 了黄 缘 阿扁 叶蜂 防治历 。 根 编 关 键 词 黄 缘 阿 扁 叶 蜂 ; 命 表 ; 治 历 ; 群 趋 势 生 防 种 中图分 类号 ¥6 . 7 3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 7 9 2 1 ) 1 0 8 — 1 0 7 5 3 ( 0 1 1 - 1 6 0
( i sa F rs y ue u n n u P oic , i s a A h i 4 30 Q a h n o t B ra i A h i rv e Qa h n n u 2 6 0 ) n er n n A s at P p l i y a i o c r o d f vm r nt a a sace y s bi ig h a rl o u t nlet l T er ut bt c r oua o d n m c f t l a a o a ia Ma s ee r db t l hn e t a p p l i f a e h sl tn A at y l h g a w r h ea s t nu a o i . b e s s o d ta h uvv aeo a toy a/ o 删 口Ma ec e 49 % ,n o uainted id x w s 11 22 I lsae , il hwe h t esria rt f t l Ac nh ld mn arah d 1 .4 ad p p lt rn n e a . . na tgsmany o 5 l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与分析

小菜蛾第三代生命表
实验步骤
一、生命表的组建
第一,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确定生命表的具体结 构; 第二,拟定研究方案。如确定取样方法,合理划分 发育阶段或时析及综合。
二、生命表的分析 1.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白处数据 2.种群趋势指数I值
I = Sx1 * Sx2*Sx3 .…. Sxn*(每雌最高产卵量/2)
① 特定时间生命表(time-specific life table)
指种群年龄组配稳定的前提下,以特定 的时间间隔为单位,系统调查记载在时刻x开 始时存活的数量,x期间死亡的数量及雌体的 平均产雌数量等。
特定时间生命表研究方法
• 1.仪器与准备:人工气候箱若干、待试植株、
刚羽化的成虫一批、微型笼罩、叶罩、玻璃套及 支杆、胶带、纱布、标签、记号笔、分析天平等 。
实验4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 组建与分析
2012-4-9
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昆虫生命表的基本类型、 生命表的组建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生命表(life table)是按照种群生长的时间, 或按照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顺序,系 统记述种群的死亡率(生存率)、死亡原因 及生殖率的一种方法。生命表为我们提供了 有关种群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准确材料,是 了解昆虫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的重要工 具。根据昆虫种群的特点、研究的目的及方 法,生命表可人为划分为两大类。
• 2.步骤(以蚜虫为例):第一天,挑取成蚜50
头放在1盆无虫的植物上,用大玻璃罩将整个花盆 和植株罩住;第二天,挑取初产若蚜称重后接于 待试植物叶片上用微型笼罩住。每头蚜虫用一个 微型罩或玻璃套或叶套,编号并记录若蚜重量。
• 3.实验观察与记载:蚜虫生长发育期每天3次观察 每个蚜虫蜕皮情况并记录,直至成虫,称重后再 反回原处用罩子罩住;繁殖期温度在20℃以下时 每2天观察一次,记载初产若蚜数量并剔除,直至 成虫死亡;20℃以上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剔 除若蚜,直至成虫死亡。 由于特定时间生命表适于实验种群,所以不 同环境因子组合可以确定环境因子对种群生物学 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杏树吐伦球坚蚧A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杏树吐伦球坚蚧A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dy, cr eat sed go h et . R sl R t ai s a oloe ee tnpr er T e asr o s fh c rl i e a s【 e t . u n u hs n nr i e ya. h e d ot f o a n tt d h u】 r c y n g ao
S s ma i i v s g t n i ef l sc rid o t S lce 5 a n a r in il r n h sr n o y Ev r yt e t n e t a o t ed wa are u . e e t d 5 n u l e na a c e a d ml . e y7 c i i nh i o b b
它 因素 , 其次是寄生性 天敌 因素 , 排除作用控制指数 ( 1C 分别为 74 2 4。 【 EP ) .8和 .1 结论 】 自然状 况下 , 在 下

代 吐伦球坚蚧种群数量将是当前这一世代的 4 7 ; .0倍 若虫期是 防治 的最佳时期。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3 0 2 1 )5— 87一 4 10 4 3 (02 0 0 8 o

要 : 目的l 究吐伦球 坚蚧 ( hdc csu n u Ac) 然 种群生命特 征 , 【 研 R oo c r is r 自 o uta c h 为虫合 理化控制 该提供 基
础 。【 方法】 田间定点 系统调查 。随机选取 5 5枝 1— 2节生枝 , 7 d调查 1次 , 每 统计 各因子致死数 。【 结果 】 吐伦球坚蚧 1 发生 1代 , 年 以2龄若虫在 1 2年生枝条上越冬 , 中下旬雌虫开始 产卵 ; 自然条件下 吐伦 — 4月 在 球坚蚧 的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为 4 7 , .O 世代总存活率为 0 7 % ; .3 对吐伦球坚蚧控制作用最大的 因素是捕食及其

种群趋势指数名词解释

种群趋势指数名词解释

种群趋势指数名词解释
种群趋势指数是用来描述一个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指标。

它通常用于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有助于评估和监测种群的健康状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种群趋势指数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数据可用性而有所不同,常见的指数包括:
1. 丰度指数,衡量种群数量的相对变化。

常用的丰度指数包括种群密度指数、种群数量指数等。

这些指数通常通过对种群进行抽样调查或监测,统计不同时间点或地点的个体数量来计算。

2. 生殖指数,反映种群繁殖能力和生殖成功率。

常用的生殖指数包括繁殖率、繁殖季节长度、幼仔存活率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生殖行为和繁殖健康状况。

3. 存活率指数,描述种群的存活率和寿命。

常用的存活率指数包括幼体存活率、成体存活率、寿命等。

这些指数可以反映种群的生存能力和生命历程。

4. 遗传多样性指数,评估种群内基因多样性水平。

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包括基因频率、杂合度、遗传距离等。

这些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遗传健康状况和遗传流动情况。

种群趋势指数的解释和应用需要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进行,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收集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种群趋势指数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种群状况,为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

昆虫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

3.M(si)值
M(si) = 1 / si
4.关键因子Ki Ki = lg ( lxi / lxi+1 )
5.存活曲线分析 以发育阶段(X)为横坐标,逐期残存率(Q) 为纵坐标,绘制出枣步曲的存活曲线。根据 曲线形状,进一步分析关键死亡期及其关键 致死因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立生命表应注意的事项
一、抽样
生命表调查所获数据资料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各 个虫态要有准确的调查数据,而且各虫态内不同致死 因子所造成的死亡数也要有准确估值。 首先,要进行空间分布图式的研究。 其次,样本单位的选择也很重要。 第三,样本数要按照空间分布图式确定理论抽样 数。 第四,抽样时间和方式。
• 2.步骤(以蚜虫为例):第一天,挑取成蚜50
头放在1盆无虫的植物上,用大玻璃罩将整个花盆 和植株罩住;第二天,挑取初产若蚜称重后接于 待试植物叶片上用微型笼罩住。每头蚜虫用一个 微型罩或玻璃套或叶套,编号并记录若蚜重量。
• 3.实验观察与记载:蚜虫生长发育期每天3次观察 每个蚜虫蜕皮情况并记录,直至成虫,称重后再 反回原处用罩子罩住;繁殖期温度在20℃以下时 每2天观察一次,记载初产若蚜数量并剔除,直至 成虫死亡;20℃以上时,每天观察记录一次,剔 除若蚜,直至成虫死亡。 由于特定时间生命表适于实验种群,所以不 同环境因子组合可以确定环境因子对种群生物学 和生态学特征的影响。
小菜蛾第三代生命表
实验步骤
一、生命表的组建
第一,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确定生命表的具体结 构; 第二,拟定研究方案。如确定取样方法,合理划分 发育阶段或时间间隔,致死因素等; 第三,实施实验; 第四,资料的整理分析及综合。
二、生命表的分析 1.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白处数据 2.种群趋势指数I值

捕食性天敌角轮刺猎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捕食性天敌角轮刺猎蝽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RUAN u n qn Ch a ig,LI Yu U n,L U 。ZHU —ig I Bo Yuj n (I siueo r 600 n su cs n ttt f Ag 0 Zg f ZReo re ,Fu inAcde f Ag iut r lS in e , j a a my o rc lu a ce cs Fu h u z o ,Fu i n 3 0 0 ,Ch n ) ja 5 0 3 ia
捕食 性 天敌 角轮 刺 猎蝽 的实 验种 群 生命 表 的研 究
阮传 清 ,刘 芸 ,刘 波 ,朱 育 菁
( 建 省 农 业 科 学 院农 业 生 物 资 源 研 究 所 ,福 建 福 州 3 0 0 ) 福 5 0 3

要 :在 实 验 室 内观 察 了角 轮 刺 猎 蝽 ( cp nas b l Heeo tr : e u i a ) 在 3 件 下 的 种 群 存 活 和 S i i i u ua trp ea R d vi e d oc条 o
Ab ta t Th x e i a o u a in o c p n a s b l s s u id u d rt ea e a et mp r t r f3 ℃ t b sr c : ee p r me t l p l t fS i i i u u a wa t d e n e h v r g e e a u eo 0 p o Oo —
繁 殖 动 态 ,得 出 年 龄 特 征 存 活 率 和 繁 殖 率 等 数 据 ,组 建 成 年 龄 特 征 生 命 表 和 繁 殖 特 征 生 命 表 ,统 计 出有 关 种 群
各 项 参 数 。角 轮 刺 猎 蝽 世 代 总存 活 率 为 0 6 ,种 群 趋 势 指 数 为 3 . 5 .0 O 5 ,净 繁 殖 率 为 3 . 8 2 0 0 9 ,世 代 平 均 历 期 为 6 . ,内 禀增 长能 力 为 0 0 3 ,瞬 时 出生 率 和 死 亡 率 分 别 为 0 2 1 、0 1 7 ,周 限 增 长率 为 1 0 5 ,双 倍 时 3 6d .55 . 1 3 . 58 .5 0 间 为 1 . ,在 稳定 年龄 组 配 中 ,未 成 熟 期 ( 、若 虫 、蛹 ) 占 9 . 2 ,成 虫 占 9 7 % 。 3 0d 卵 O 2 .8 关 键 词 :角 轮 刺 猎 蝽 ;实 验 种 群 ;生命 表

生态学-种群生命表及分析

生态学-种群生命表及分析
λ=erm
2.7 生命表分析
(6)关键因素分析(K因素分析)
K因素:影响着各种群死亡率的 关键因素。(K1是关键因子)
P69-70
2.8 有关概念总结和比较
◆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其他形式生命表 优点: ①容易使我们看出种群的生存、生殖对策;
②可计算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 ③编制较易。 缺点: ①无法分析死亡原因或关键因素; ②也不适用于出生或死亡变动很大的种群。
(4)世代平均历期(周期):
对于世代重叠的种群来说,一个世代所经历的 时间是不清楚的,可以用个体产仔的平均年 龄来表示世代长短。 T=∑lxmxx/∑lxmx (近似值)
(5) 内禀增长率(innate capacity for increase) (排rm除)捕: 食在者实和验疾条病件的下影,人响为,并地提排供除理不想利的的和环充境足条的件食,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第2章 种群生命表及分析
LIFE TABLE AND THE ANALYSIS
本章内容
2.1 生命表的基本概念 2.2 生命表的一般构成 2.3 特定时间(静态)生命表 2.4 特定年龄(动态)生命表 2.5 其他形式的生命表 2.6 生命表建立的一般步骤 2.7 生命表分析 2.8 有关概念总结和比较
2.7 生命表分析: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
和机制
(1)死亡率曲线: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
或年龄组为横坐 标,以相应于各 年龄或年龄组的 qx值(死亡率)为 纵坐标作图所得。
(2)存活曲线
以生命表中的年龄或年龄组(或平均期望寿 命的百分离差)为横坐标,以相应于各年龄 或年龄组的nx值(存活数)(或其对数值)为 纵坐标作图所得。
另外还有动态混合生命表、图解式生命表, 植物生命表等。

种群生态 种群生命表

种群生态  种群生命表
此后,各龄幼虫之间的转化率大致 相等,经过几次转化以后,一龄若 虫中只有不足1/3能够发育为成虫。
它能够反映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但无法分析引 起死亡的原因,也不能对种群的密度制约过程和种群调节过程进行定 量分析;
它的优点是容易看出种群的生存对策和生殖对策,而且比较容易编制, 常用于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的情况下的补充 。
1982年河北省人口年龄结构 (仿孙儒泳等,1993)
x
1
赤鹿特定时间
2
生命表
3
(Rhum岛,♂)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nx 1000 718 711 704 697 690 684 502 249
92 78 64 50 36 22 8
dx
1000qx
ex
282
282.0
5.81
7
9.8
6.89
7
9.8
5.95
7
9.9
5.01
7
10.0
寄生
捕食
小计 寄生或捕食 性比(雌虫占
40%) 生育力下降 成虫扩散与
死亡
死亡数 (dx) 3000 2000 200
300 500 100
80
160
140
100×死亡率 (100qx) 50 67 20
30 50 20
20
50
88
存活率 (sx) 0.50 0.33
0.50 0.80 0.80 0.50 0.12
5
6
7
8
9
10
11
12

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趋势指数)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张桂芬刘芹轩申效诚赵白鸽薛俊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要 1981—1987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经回归系数b值法(podler等,1975)分析表明,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时期,捕食性天敌及气候因子所导致的害虫失踪是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

并根据生命表资料和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型的方法,组建了自第三代迁入蛾量起预测当代三龄幼虫数量的预测式。

本模型在郑州地区应用准确率达8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预报生命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制定数量预测模型的一种研究手段。

国外依生命表资料为基础的害虫种群动态的研究较多,但对稻纵卷叶螟尚未见报道。

国内,近年来相继开展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命表的研究工作(庞雄飞等,1981、1982;古德祥等,1983;上海嘉定县测报站,1984),然而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因地区和水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为了摸清郑州地区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第三代)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测报及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作者于1981—1987年在郑州对本省第三代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花粳2号,面积约0.5亩,共设10个点,呈棋盘式排列;另设3点罩笼作对照,以观察气候对稻纵卷叶螟各虫态死亡的影响。

并按卵、一至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幼虫和蛹六个发育阶段分别接虫于盆栽稻株上。

卵于第三代蛾迁入高峰时,从田间捕蛾,用口径3厘米的玻璃管罩于田间稻叶上,每点3管,每管接入2头雌蛾使其产卵,翌日晨去管查卵并标记。

待卵发育至黑头期时,将田间着卵稻叶剪下,携回室内,继续观察至孵化,并统计其失踪数、孵化数和被寄生数。

幼虫每点3—5盆,每盆栽入与大田长势一致的稻苗1丛。

将室内饲育的初孵幼虫接于稻株上,每盆3—5头,待室内同步幼虫将蜕皮时,调查盆内幼虫的失踪数,余虫取回室内继续饲育至成虫,以观察其被寄生情况;同时,再将室内饲养的同步三龄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尾松 毛 虫的关键 时期在 增殖期 末期 。 关键 词 马尾松 毛 虫; 暴发 期 ; 增殖 期 ; 群动 态; 种 生命表 中图分 类号 ¥ 6 .1 .8 7 37 2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7 9 2 1 )4 0 4 — 3 0 7 5 3 (0 0 2 — 1 9 0


期 种群 动 态变 化 情况 , 为马 尾 松毛 虫 灾 害暴 发 前 的及 时预 警与 提出防 治关键 期提供 理论 依据 。
1 O
在 2 3代类 型常 发 区 , 尾松 毛 虫暴 发 过程 大体 上 经 ~ 马



图豳 豳懿

4 2 0 s
茧剪开, 鉴别 早、 6并 统计 数量 。 蛹羽化 后 , 录蛹 的 自然 待 记
死 亡数及 天敌 寄生 的蛹数 。
26 成 虫 期 调 查 .
调查 从 2 0 0 9年 8月 2 0日开 始 , 2 1 至 0 0年 9月 2 t 0E
结 束 。 标准 地 内选 择 有卵 株 , 在 系上 标签 , 为观 测 期 内 的 作
固定 观测 样株 。 了保证 首次 调查 有足 够 的观测 卯块数 量 , 为
将样 地 中的蛹 采 回并 用剪刀将 茧 剪开取 蛹 放入 养虫 笼
中 , 其 自然 羽化 。 日统计 成 虫羽化 数 , 让 逐 并按 早: l1 6= : 配
在相邻 地块采 集 1 6 6粒初 产卵 的枝条 , 在样株 上 。 0 挂
县黄柏 镇 , 属于 2 3代类 型常 发区 。 该 乡镇 选 1 上代 轻 ~ 在 块 度发 生 、 均 树 高 1 20m 的 3 平 3~ . 0mx 0m 的标 准 地 , 3 标准 地 内松针 保存率 9 %以上 。 0

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的绘制

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的绘制

种群的存活曲线(生命表)的绘制存活曲线是由美国生物学家雷蒙•普尔在1928年提出,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

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种群的存活曲线来源其实是生命表,生命表又称“死亡表”、“死亡率表”,根据分年龄死亡率编制。

种群的存活曲线1.存活曲线分析反映种群个体在各种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它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状况。

存活曲线的类型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反映内容如下:a型:存活曲线呈凸型。

它们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种群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生活环境下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在到达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

也就是说,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人类和许多高等动物(大型兽类)以及许多一年生的植物常属此类。

b型:存活曲线呈对角线。

它们表示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

例如,水螅、许多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

c型:存活曲线呈凹型。

它们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许多海产鱼类、海产无脊椎动物、许多低等脊椎动物和寄生虫以及多次结实的多年生植物属此类。

2.存活曲线的意义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卫生医药条件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合适,死亡率能够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的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行害虫防治。

存活曲线如何绘制1.死亡年龄数据的调查收集野外自然死亡动物的残留头骨,可根据角确定死亡年龄;也可以根据牙齿切片,观察生长环确定年龄;牙齿的磨损程度是确定草食性动物年龄的常用方法;根据鱼类鳞片的年轮,推算鱼类的年龄和生长速度;根据鸟类羽毛的特征、头盖的骨化情况确定年龄等。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和年龄结构的编制及存活曲线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和年龄结构的编制及存活曲线

实验四种群生命表和年龄结构的编制生命表是系统记载和分析种群生死动态的一览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的有力工具。

通过生命表的组建和分析,不仅可以直观考察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系列特征,如种群各年龄的存活数和存活率、死亡数和死亡率、死亡原因、出生率、生命期望等,而且可以进一步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如分析种群的存活动态、估计特定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潜力和种群数量消长的趋势。

一、实验目的1、掌握生命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给定种群各年龄时期的存活个体数,计算生命表各特征值,理解种群生命期望的含义,领会生命表的生态学意义,并对生命表进行合理分析。

2、进一步提高建立数学模型和设计图表来处理复杂的生态数据的意识和能力。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种群生命表编制及其分析1、划分年龄阶段:根据研究物种的生活史特征,划分年龄组。

人通常采用5年为一年龄组;盘羊、鹿等以1年;鼠类以1个月为一年龄组。

对于一年生昆虫等则根据个体发育的特征(如若虫的龄期)具体划分年龄组。

2、调查各年龄段开始时的个体存活数,详细记录得生命表的原始数据n x。

3、据原始数据n x计算并填写生命表的其它各项特征值,完成表格(d x、l x、L x、T x、e x),并得出研究种群的生命期望e x。

现以一虚拟种群的动态生命表为例,说明其编制方法:许多生命表常采用以1000个体为基础计算,或经过标准化而将n1转化为1000(如表4-1),表中各栏数据的演算及其关系如下。

表4-1 一个假定种群的动态生命表结构表中 L x 表示从x 到x+1龄期的平均存活个体数,如L 1 =(1000+700)/2=850, L 2 =(700+500)/2=600,余类推;Tx 表示龄期x 及其以上各年龄级的个体存活总年数,max 21L L L L T x x x x +++=++如表中结果,由表L x 底栏逐渐向上累加L x 得到T x 值。

平均期望寿命e x 值是表示到某个年龄的动物,平均还能活多长时间的估计值。

茶毛虫实验种群生命表

茶毛虫实验种群生命表
饲养 。
关键词
茶 毛 虫 ; 种 群 ; 饲 养条 件 ; 生 命 表
中图分类号 : S4 5 7 3 . 1 1
文献标识码 : A
D : 1. 99 ji n 0 2 OI 0 3 6 / s . 59—14 . 0 2 0 . 2 .s 5 2 2 1. 2 0 7
Ab t a t I i ame o s tu ie t b e ft e lb r t r o u a i n o e a e p l r O a o p o i e s i n ii s r c t s i d t e p l a lso h a o a o y p p l t f t a c t r i a ,S st r v d ce t c f o l f
Lie t b e ft a o at r p a in o he t a c t r il , f a l so he l b r o y po ul to ft e a e p lar Eu o tsps u o o pe s pr c i e d c ns r a
re u n t el b.Lie t b e ft e l b r t r o u a i n we e c n t u t d i d o ti h a f a lso h o a o y p p l to r o s r c e .P p lto r n n e e c e 9 5 a o ua inte did xr a h d 1 .
艋 扬 铱力
2 1. 8 ) 2 — 2 02 3( : 7 19 21
Pat r e i lnP o co ttn
茶 毛 虫 实验种 群 生命 表
唐美君 , 殷坤 山, 郭华伟 , 肖 强

喜树幽斑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喜树幽斑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响喜树 幽斑 螟 种群 生命 过 程 的关键 因子 均为 成 虫死 亡和 生殖 力 下 降 .第 1 3代 中 , ~ 自然消 亡 的
控 制作 用均 大 干寄 生和 捕食 .第 4代 中, 生 的控 制作 用更 大 , 5代 则 捕 食 的控 制 作 用大 .年 寄 第 周 期 中, 天敌 对 种群 系统 的控 制作 用 随着 时间 的延 续逐 渐 加 强 .成 虫期 是 各个 世 代 的关键 虫态 ,
除成 虫期 外 ,第 1 的关键 虫态为 3 4龄 幼 虫 ,第 2 代 ~ ~4代 的关键 虫 态为 1 ~2龄 幼 虫 ,第 5代 的关键 虫 态为 蛹期 .
关键词:喜 树 幽斑 螟 ;生命 表 ;排 除控 制 指数
中 图 分 类 号 :¥ 6 . 73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8 X( 0 2 0 — 2 0 0 0 13 9 2 0 ) 30 4 —4
C u t ・F j n P o ic y m a so y t mai iv siain i 9 6 2 0 . h e u t idc td t a h y e o o n y ui r vn e b e n fs s e t n e t t n 1 9 ~ 0 1 T e r s l n i e h t t e t p f 5 a c g o s a
Fu h u 3 0 0 z o 5 0 2。 Ch n i a: 3 Fo e t y Bu e u o nl o, Lon a t . r s r r a fXi u gy n Ciy。 Lo gy n 3 4 0 n a 6 0 0。 Ch n i a)
A b t a t: The ge er to sr c 5 n a in o a e a e f v r g na ur l opul i lf t e of t a p aton ie abls Pyl s w e e t di i N a pi a Sha a a p. r s u ed n n ng nd xin

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沙芥田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Ab mc B ! t yme n fte letbeo cigfcose mbn t m n tet oy o a so h i a l fa t r n a tr o ial a d h her fmo e p p lt nsse cnr1weecmp rd teletbeo a o d m o uai ytm o t . r o ae h i a l fn . o o f tr o uain ad letbl flbp p lt no 咄 池 x lsel 1 ers t h we h t p lt nte didx o telbp p lt nwa 7.5.a d ue pp lt n i eo a uai o f a o o f yotl L.h e u sso d ta uai n n e h a o uai a l o p o r f o s7 4 n h oa uvv lrt fg nr i s0. .P p lt rn n e ft au ep uai s 2 9 n oa u vv rt gn r i a tettlsria aeo e e t nwa 41 o uain te d id xo e n tr p lt nwa 8. 8,a d te ttls ria ae o e e t n w s a o o h o o h l f a o 0.5. 盹 1 E f P ̄Y n te ” w steb ̄ eti ettl fe o “ mS a d o r h s 丑 i s n t ktl i d,i w丑 9 n e o dywa e prst .E盹 h h ' l ̄ l ' t s6.9 a d sc n l s t aaii h c w s3.4. a 4 Ke rs Pu o / ∞ ywod g/n ̄n 0 m“Hn f l Pltl yo tl : aue p p lt n; i a l , ed: uel x lsel L. N tr o uai Lf tbe i a a o e

种群生命表及其应用(6.9)

种群生命表及其应用(6.9)

种群生命表及其发展段沛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都 610041)摘要:种群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

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本文通过介绍种群生命表的概念、特征、基本结构和类型及其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使得对种群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阐述了种群生命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种群生命表1 种群生命表概述1.1种群生命表的概念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较少的统计表[1]。

1.2种群生命表的特征综合判断种群数量变化,并能反映种群中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

1.3种群生命表的基本结构简单的生命表只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综合生命表则包括出生数据,从而能估计种群的增长率。

Conell(1970)对某岛上1959年出生并固着在岩石上的所有藤壶(Balanus glandula)进行逐年的存活观察,其中的x和nx栏,到第9年全部死光。

生命表有若干栏,每栏均有惯用的符号,其含义:x为按年龄的分段;n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lx为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dx为从x到x+1的死亡数;qx为从x到x+1的死亡率;ex为x期开始时的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

Tx和Lx栏一般不列入表中,但为计算ex方便需要Tx和Lx栏。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即Lx=(nx+nx+1)/2。

Tx则是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总个体一年值,即只要根据表中x 和nx两栏数据推算一次,就不难了解各栏符号及其含义。

从这个生命表可获得三方面信息:①存活曲线(survivourship)。

以lx栏对x栏作图可得存活曲线即lx由1.0降为0.437,0.239……直到全部死亡。

存活曲线直观地表达了该同生群的存活过程。

Deevey (1947)曾将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Ⅰ型:曲线凸型,表示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例如大型兽类和人的存活曲线。

白纹伊蚊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白纹伊蚊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白纹伊蚊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刘复生;姚传森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2(031)003
【摘要】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能排除外界新蚊卵产入的特定年龄生命表的研究方法。

从1984年至1988年,共组建了15个自然种群生命表。

通过生存曲线分析得出,在食物营养丰富生境下,曲线呈明显的上弓形,虫体大多活到生理寿命后死亡;而在食物营养贫乏生境下的生存曲线上弓形不明显,虫体在幼虫期便大量死亡。

结合医学昆
虫研究特点,采用上下代成虫数建立种群趋势指数,并提出两项趋势指数,较全面地揭示了种群的趋势动态。

关键因子及虫期分析得出,种群关键虫期为3~4龄幼虫期,
其次为1~2龄幼虫期,而食物营养因子是整个自然种群的关键因子。

种群密度制约性分析得出,1~2龄幼虫致死因子的作用是密度制约的。

【总页数】10页(P84-93)
【作者】刘复生;姚传森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69.442.2
【相关文献】
1.杏树吐伦球坚蚧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J], 朱晓锋;徐兵强;阿布都克尤木;李宏;
杨森
2.陕北地区Q型烟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J], 徐世才;陈邦凯;魏婷婷;云龙;杨林;杨珣;邓振山
3.白纹伊蚊种群生态学研究:V.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 [J], 刘复生;周昌清
4.白纹伊蚊幼虫自然种群空间分布图式的研究 [J], 彭卫东;崔晓民
5.标准间指数在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伍浩荣;潘志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张桂芬刘芹轩申效诚赵白鸽薛俊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要 1981—1987年,研究了稻纵卷叶螟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经回归系数b值法(podler等,1975)分析表明,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时期,捕食性天敌及气候因子所导致的害虫失踪是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

并根据生命表资料和对关键因素建立亚模型的方法,组建了自第三代迁入蛾量起预测当代三龄幼虫数量的预测式。

本模型在郑州地区应用准确率达80%以上,有效地指导了防治。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预报生命表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制定数量预测模型的一种研究手段。

国外依生命表资料为基础的害虫种群动态的研究较多,但对稻纵卷叶螟尚未见报道。

国内,近年来相继开展了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命表的研究工作(庞雄飞等,1981、1982;古德祥等,1983;上海嘉定县测报站,1984),然而害虫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因地区和水稻生育期等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为了摸清郑州地区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第三代)的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找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为测报及害虫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作者于1981—1987年在郑州对本省第三代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

材料与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花粳2号,面积约0.5亩,共设10个点,呈棋盘式排列;另设3点罩笼作对照,以观察气候对稻纵卷叶螟各虫态死亡的影响。

并按卵、一至二龄、三龄、四龄、五龄幼虫和蛹六个发育阶段分别接虫于盆栽稻株上。

卵于第三代蛾迁入高峰时,从田间捕蛾,用口径3厘米的玻璃管罩于田间稻叶上,每点3管,每管接入2头雌蛾使其产卵,翌日晨去管查卵并标记。

待卵发育至黑头期时,将田间着卵稻叶剪下,携回室内,继续观察至孵化,并统计其失踪数、孵化数和被寄生数。

幼虫每点3—5盆,每盆栽入与大田长势一致的稻苗1丛。

将室内饲育的初孵幼虫接于稻株上,每盆3—5头,待室内同步幼虫将蜕皮时,调查盆内幼虫的失踪数,余虫取回室内继续饲育至成虫,以观察其被寄生情况;同时,再将室内饲养的同步三龄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

接上述方法以此类推,直至蛹。

蛹将室内饲养之同步老熟幼虫接于盆栽稻株上,成虫羽化前1天检查失踪数,余蛹取回室内继续观察其被寄生情况。

成虫从上述余蛹中观察成虫的羽化率、性比,并将10对饲以5%蜜水的成虫,分对饲养,记载其产卵量。

结果与分析根据试验结果,每年组建1个生命表,共累积了5个同世代的生命表资料,为便于分析应用,现仅将各期存活率汇成总表(表1)。

表1 三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郑州) 虫期 致死因子 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成活率(Si,%)(X) (i) 符号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5年 1986年平均卵自然失踪 S1 100.00 93.10 100.00 100.00 100.00 98.62 被捕食 S2 50.29 96.22 92.00 88.80 80.55 81.57被寄生 S3 96.70 99.49 36.71 94.12 46.12 74.63不孵化 S4 97.70 98.46 99.00 96.02 99.92 98.22 一至二龄自然失踪 S5 14.00 40.00 75.00 26.67 60.00 43.13 被捕食 S6 87.89 76.80 38.80 87.33 48.00 67.76被寄生 S7 99.06 100.00 100.00 98.67 98.67 99.28 三龄自然失踪 S8 88.00 94.12 100.00 86.48 80.00 89.72 被捕食 S9 38.00 80.09 78.85 59.95 76.67 67.11被寄生 S10 92.00 98.81 92.30 88.26 96.00 93.47 四龄自然失踪 S11 70.00 90.00 100.00 100.00 80.00 88.00 被捕食 S12 98.33 85.60 80.22 71.67 83.33 83.83被寄生 S13 94.17 96.80 86.82 82.50 92.67 90.59五龄自然失踪 S14 96.00 86.67 90.00 100.00 100.00 94.53 被捕食 S15 55.02 81.33 63.33 55.41 66.00 64.22被寄生 S16 80.27 85.60 93.33 77.70 88.00 84.98其他 S17 99.82 100.00 100.00 97.30 98.00 98.92蛹自然失踪 S18 84.00 86.67 90.00 81.33 100.00 88.40 被捕食 S19 68.00 63.73 67.78 50.67 41.33 58.30被寄生 S20 71.33 85.60 95.56 91.33 95.33 87.83其他 S21 97.33 98.00 93.33 98.00 96.67 96.67 雌虫比率P♀ 49.70 50.00 53.85 55.36 49.81 51.74 达标准卵量的比率* P F 13.65 30.00 44.42 36.74 44.77 33.92种群趋势指数 I 0.04 1.79 0.97 0.45 0.540.758*据1980—1986年观察,标准产卵量285粒/♀。

一、种群趋势指数及组分分析种群趋势指数I是研究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根据Morris(1963)和Watt(1961、1963)数学模型的基本形式,I可用世代内各期的存活率和繁殖力的乘积表示(尹汝湛,1980)即:I = S1·S2·S3………Sn·P♀·F·P F式中S1,S2,S3……Sn为生命表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活率,P♀为雌虫比率,F为标准产卵量,P F为达到标准产卵量的百分率,它们均为I值的组分,每一组分对I值起着一定的作用,下面仅从I值的成分中抽出某个组分后对I值的影响作一讨论,即组分[M(si)值]分析,其计算公式为:M(si) = 1/siM(si)值的含义为:如果排除因素I所引起的死亡,那么种群趋势指数将增加为原来的M(si)倍(庞雄飞等,1981)。

由表1中各期致死因子作用后的平均成活率(Si)算得的M(si)值可知,M(s5)值最大为2.32,即如果一至二龄幼虫期没有自然失踪的作用,其种群趋势指数将增加原来的2.32倍,表明一至二龄幼虫期失踪后的成活率是对I值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其次分别为蛹期、五龄、三龄和一至二龄幼虫期的捕食,其M(si)值分别为1.70、1.56、1.49和1.48。

若把卵期至三龄幼虫期因捕食而引起的组分合计,其M值总和为2.71,表明如果排除卵期至三龄幼虫期的捕食,I值将增加原来的2.71倍。

由此可见,在影响郑州地区1981—1986年三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变动的诸因子中,捕食性天敌是一个重要的致死因子。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及关键因子M值分析仅能说明各因子对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作用的大小,还未能反映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因子(庞雄飞等,1981)。

因而又进行了对种群动态有影响的关键因素的分析。

鉴于前人采用的K值图解法虽然有其简便性,但单凭直观有时难以判断,困此采用Podler等(1975)的回归系数b值法(尹汝湛,1980),对1981—1986年三代稻纵卷叶螟的生命表进行了关键虫期和关键因子的分析(表2、3)。

表2 稻纵卷叶螟关键虫期的回归系数分析虫期1981 1982 1983 1985 1986 b值r2P(概率)卵(Ke) 0.3232 0.0568 0.4758 0.0956 0.4304 0.1446 0.1246一至二龄(K1-2) 0.9150 0.5125 0.5360 0.6386 0.5464 0.3134 0.7736 <0.05三龄(K3) 0.4604 0.1279 0.1381 0.3393 0.2192 0.2765 0.8313 <0.05四龄(K4) 0.1879 0.1276 0.1571 0.2284 0.2085 0.0556 0.4178五龄(K5) 0.3376 0.2195 0.2747 0.3799 0.2453 0.0975 0.4732蛹(K P) 0.4048 0.3344 0.2625 0.4309 0.4154 0.0824 0.2997总K 值 2.6689 1.3787 1.8442 2.1129 2.0652由表2得知,一至二龄幼虫期的b值最大,其次为三龄幼虫期,二者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

表3表明,b值最大,且达到0.05显著水平的死亡因素为一至二龄幼虫的失踪,其次为三龄幼虫的失踪,因此认为,影响郑州地区三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的关键虫期为一至二龄和三龄幼虫期,而关键因素为幼虫的失踪。

另据表1绘制的存活率曲线(图1略)表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自然种群自卵至三龄幼虫期种群死亡率达80%以上,说明该发育阶段易受袭击,且抗药力低。

三、三代三龄幼虫的数量预测式稻纵卷叶螟在本省不能越冬,各代蛾源均系外地迁入,三代以后为迁出代,因此,用三代的种群趋势指数来预测四代的发生趋势意义不大。

为此,参照庞雄飞等(1982)根据生命表资料建立自当代卵期预测当代暴食期数量模式的方法,初步建立了自三代迁入蛾量预测当代进入三龄幼虫的数量模型。

以便为害虫管理提供依据。

首先建立田间每亩一龄幼虫(L1)的预测式;L1 = S1·S2·S3·S4·P·P♀·P F·F (1)然后建立田间每亩三龄幼虫(L3)的预测式:L3 = L1·S5·S6·S7(2)(1)式中P为三代稻纵卷叶螟迁入的每亩蛾量。

据关键因素的分析,气候和捕食作用是影响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困此对S5和S6两个组分建立亚模式,其余均用平均成活率(表1)代入。

表3 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关键因素的回归系数分析死亡因素 1981 1982 1983 1985 1986 b值 r2 P(概率) 卵期失踪(K1) 0.2985 0.0478 0.0362 0.0516 0.0939 0.1933 0.6743 寄生(K2) 0.01461 0.0023 0.4352 0.0263 0.3361 -0.00526 0.0142不孵(K3) 0.01011 0.0067 0.0044 0.0177 0.0004 0.0039 0.0769 一至二龄失踪(K4) 0.9105 0.5125 0.5360 0.6329 0.5407 0.3090 0.7639 <0.05 寄生(K5) 0.0045 0 0 0.0058 0.0057 0.0044 0.4730 三龄失踪(K6) 0.4245 0.1288 0.1033 0.2853 0.2011 0.2493 0.7938 <0.05 寄生(K7) 0.03483 0.0520 0.0348 0.0540 0.0181 0.0227 0.3281 四龄失踪(K8) 0.1615 0.1132 0.0957 0.1446 0.1756 0.0468 0.4339 寄生(K9) 0.0264 0.0143 0.0614 0.8380 0.0329 0.0089 0.0215 五龄失踪(K10) 0.2747 0.1518 0.2441 0.2570 0.1804 0.0878 0.6038 寄生(K11) 0.0996 0.0677 0.0306 0.1106 0.0552 0.0352 0.2546其他(K12) 0.0034 0 0 0.0123 0.0097 0.0045 0.1389蛹期失踪(K13) 0.2464 0.2577 0.2142 0.3839 0.3816 0.0215 0.0158 寄生(K14) 0.1498 0.0677 0.0190 0.0360 0.0189 0.0646 0.3020其他(K15) 0.0086 0.0091 0.0293 0.1110 0.0149 -0.0037 0.413 总 K 值 2.6689 1.3787 1.8442 2.1129 2.0652据田间调查,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敌主要以蜘蛛类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