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络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
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原络治疗法
原络治疗法原络表里配穴法,是根据脏腑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经络上相互表里的一种配穴方法。
原乃是脏腑经气所经过和流止部位,络是联系表里两经的腧穴,故有刺一络治两经病之说,原络表里配穴,对各种内伤杂病有较好疗效。
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胃经原穴冲阳,络穴丰隆;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膀胱经腺穴京骨,络穴飞扬;肾经原穴太溪,络穴大钟;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肝经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阳密乃固说:六阳经之所以有原穴在,是由于有三焦经的存在,三焦经是完全行阳的经,它可以通过阳经的原穴为六阳经提供阳气,所以,阳经的原穴可以看成是阳气进出阳经的门户。
但大家可能注意到,在十二原穴歌中,六阴经也有原穴,这是为什么?其实,阴经是没有原穴的,歌诀中是“以俞为原”,即在原络治疗中,当有需要用到阴经原穴的时候,取其俞穴代之,俞者,输也,所以俞穴也有运输的意思。
络穴的意义何在?大家知道,六阳经和六阴经互为表里,一一对应,那表里经之间,总有相互联络的通道吧,这个通道的门户,就是各条经的络穴。
原络治疗法的具体运用,是取病经之原,同时取表里经之络,当这两个穴位同时下针时,我们就称之为原络治疗法,取病经之原就是告诉身体我们针灸要治疗这条经,取表里经之络就是要告诉身体络到的经要去协助病经,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取病经之原就可以加强本经的阳气,再取表里经之络就可以使表里经之间达到平衡,这就是原络治疗法的基本原理。
针灸典型用法原络配穴法,歌诀巧记原穴、络穴
针灸典型用法原络配穴法,歌诀巧记原穴、络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可分为10类,即主要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在背腰和胸腹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今天给大家分享原穴、络穴原穴、络穴一、分布特点与组成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的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输穴之后,即另置一原。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十二原穴歌】肺原太渊大合谷,脾经太白胃冲阳;心原神门小腕骨,肾原太溪胱京骨;心包大陵焦阳池,肝原太冲胆丘墟。
【十五络穴歌】肺络列缺偏大肠,周络丰隆牌公布;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盖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络任鸠尾督长强。
(二)临床应用1.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针刺原穴调治脏腑经络虚实各证。
络穴能“一络通二经”,治相表里之经的病证。
2.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建议您看完了也保存一下。
不要私存,放到圈子里,让更多人知道吧!八卦手针学员10月22日分享。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
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
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
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
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冲阳。
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
阳,阳气。
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
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
中医十二原穴和十五络穴
1 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络穴《列缺》
2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 3手少阴心经---原穴《神门》,络穴《通里》 4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络穴《公孙》 5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络穴《蠡沟》 6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络穴《大钟》
7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谷》,络穴《偏历》
8手少阳三焦经----原穴《阳池》,络穴《外关》
9手太阳小肠经----原穴《腕骨》,络穴《支正》
10足阳明胃经----原穴《太冲》,络穴《丰隆》
11足少阳胆经---原穴《丘墟》,络穴《光明》 12足太阳膀胱经---原穴《京骨》,络穴《飞扬》
13任脉之络穴《鸠尾》
14督脉之络穴《长强》
15脾之大络穴《大包》。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表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义。
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
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
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
【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知识】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八会穴、六总穴一.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 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的介绍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走向: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1十二经络表里关系2十二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巳脾午心未小肠申属膀胱酉肾位戌时心包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3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对应表(重中之重)4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位置手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走手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 本经穴位: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 原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 络穴:列缺(腕横纹上1.5寸,前臂挠侧缘)● 输穴: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7点):从手走头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十二经各有一原穴,均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
原穴与三焦有密切的关系,是脏腑原气腧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腧布全身,调和内外,宣上导下,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对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一定意义。
《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原穴不仅可以治疗五脏六腑之病,而且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断脏腑功能的盛衰。
十二经原穴* 十五络穴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有沟通表里经脉和治疗表里两经相关疾病的作用,它们可治疗表病、里病及表、或表里两经同病。
任、督及脾之大络的络穴有通调躯干前、后、侧部之营卫气血和治疗胸腹、背腰及胁肋部病症的作用。
十五络穴* 原络配穴在临床上原穴和络穴多配合应用,称为“主客原络配穴”。
它是以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之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之络穴。
原络配穴* 十六郄穴“郄”(qie)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大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归纳起来,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如咯血时,临床多选用孔最(肺经郄穴),胃痛时多选用梁丘(胃经郄穴)。
临床应用时,郄穴不仅用于治疗而且可以诊病。
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协助诊断。
郄穴共16个,十二经各有1个郄穴。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也各有1 郄穴,多分布于四肢肘膝部以下。
十六郄穴* 六腑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穴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六腑下合穴包括足三阳经的合穴以及手三阳经合于足三阳经的3个腧穴。
共计6个。
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能治疗其病变。
《难经.四十五难》说:“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
说明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1).脏会章门:又为脾募。
简单特定穴总表格(井、荥、输、经、合、原、络、募、郄、八脉交会穴)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丘墟
光明
胆俞
日月
外丘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京骨
飞扬
膀胱俞
中极
金门
委中
阴维脉
筑宾
阴跷脉
交信
阳维脉
阳交
阳跷脉
跗阳
五腧穴、原穴、郄穴、募穴、背俞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特定穴
经脉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郄穴
下合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经穴
合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太渊
列缺
肺俞
中府
孔最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大陵
内关
厥阴俞
膻中
郄门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神门
通里
心俞
巨阙
阴郄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太白
公孙
脾俞
章门
地机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太冲
蠡沟
肝俞
期门
中都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太溪复溜ຫໍສະໝຸດ 阴谷太溪大钟
肾俞
京门
水泉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十二原穴表
十二原穴表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十二经络快速记忆法!
2016-09-06 并不hy摘自红杏林学院阅185 转3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推荐给朋友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血表
十二经络走向口诀
非大胃,比心小,光剩包,三单干(故事:包青天非大胃,胃比心还小,因其铁面无私,最后光剩下了他
一个人,展昭、王朝、马汉三个都单干去了)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三胆肝)
十二经络原穴、络穴、输穴记忆口诀
●大合偏三渊缺肺(故事:大河偏了三米,导致深渊缺了肺)
(大肠经:合谷、偏历、三间;肺经:太渊、列缺、太渊)
●冲丰陷胃脾白公(故事:冲锋陷阵,饿了胃脾,白攻了)
(胃经:冲阳、丰隆、陷谷;脾经:太白、公孙、太白)
●小腕正后神通心(故事:上官小腕在皇后武则天正后面,神奇的通了她的心思)
(小肠经:腕骨、支正、后溪;心经:神门、通里、神门)
●京飞束膀肾溪钟(故事:鲸鱼飞到树旁边,肾太大,吸住了钟表)
(膀胱经:京骨、飞扬、束骨;肾经:太溪、大钟、太溪)
●焦阳外渚包陵内(故事:骄阳在外面煮包子,包子里面熟了)
(三焦经:阳池、外关、中渚;心包经:大陵、内关、大陵)
●胆墟光临肝冲蠡(故事:勾践卧薪尝胆,虚度光阴,临了,肝胆想照冲了范蠡)
(胆经:丘墟、光明、足临泣;肝经:太冲、蠡沟、太冲)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原络配伍歌诀表
原络配伍歌诀表
心包络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包原络应刺病,心中闷乱少气频,心胸痛连脐左胁,伤寒热病汗不出。
三焦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三焦原络应刺病,小指次指如废同,目眦耳后喉肿痛,自汗肩臑内外疼。
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肾经原络应刺病,大小腹痛大便难,脐下气逆脊背痛,唾血渴热两足寒。
膀胱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膀胱原络应刺病,目脱泪出头项疼,脐突大小腹胀痛,按之尿难溲血脓。
小肠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小肠原络应刺病,颧颔耳肿苦寒热,肩臑肘臂内外廉,痛不能转腰似折。
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心经原络应刺病,消渴背腹引腰疼,眩仆咳吐下泄气,热烦好笑善忘惊。
脾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脾经原络应刺病,重倦面黄舌强疼,腹满时痛吐或泻,善饥不食脾病明。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胃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胃经原络应刺病,项膺股胻足跗疼,狂妄高歌弃衣走,恶闻烟火木音惊。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小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木痛皮肤肩缺盆。
以上是原络配伍歌诀表。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经络的原络配伍方法和对应的症状,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
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络”有联络、散布之意。
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洲谷白阳太合太神门骨撲骨 尺神腕太京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 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 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 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 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 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 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 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 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2、15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 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 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 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 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 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 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 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 12个。
募穴 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经络穴位库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 "下合穴” (lower He -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1、12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訓谷白阳穴神腕太京原门骨溪骨十二原穴2、15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
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
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
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
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 、12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 (front Mu point) ,又称为"腹募穴”。
"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 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一募穴两侧正41脏腑募穴脏腑肺中府心包肝期门心胆日月* 冃脾章门三隹肾京门小肠大肠天枢膀胱募穴4、6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lower He-sea point),又称"六腑下合穴”。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系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原穴-经络疗法
原穴-经络疗法原穴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的重要腧穴。
元气指人的先天之气,所有的脏腑及经络都必须要得到元气的滋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的功能才会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十二正经原穴穴位五脏: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原穴:大陵,肝经原穴:太冲,脾经原穴:太白,肺经原穴:太渊,肾经原穴:太溪六腑:大肠经原穴:合谷,小肠经原穴:腕骨,膀胱经原穴:京骨,胆经原穴:丘墟,胃经原穴:冲阳,三焦经原穴:阳池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凡是脏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应的原穴来治。
比如,颈椎病是肺气亏虚造成的,那么治疗时必须先补足肺气,这时就用白参片贴肺经两侧原穴太渊的方法来大补肺的元气。
《灵枢 .九针十二原》中提出了五脏原穴:肺原出于太渊,心原出于大陵,肝原出于太冲,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
《灵枢.本输》补充了六腑原穴:大肠原过于合谷,胃原过于冲阳,小肠原过于腕骨,膀胱原过于京骨,三焦原过于阳池,胆原过于丘墟。
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
《甲乙》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图翼》),指出就是“以输为原”。
这与阳经六腑输穴之外另有原穴有别。
《难经 .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
意思是说三焦原气行于外,阳经脉气盛长,故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导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是十二经的根本。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因此脏腑发生病变时,就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脉(脏腑)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 脉 督 脉 任 脉 脾之大络 原 络 穴 原穴(12) 太渊:桡骨茎突与舟状骨间拇长展肌腱尺侧 大陵: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 神门:腕横纹尺侧腕曲肌腱桡侧缘 太白:第1踷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太冲:第1.2踷骨间踷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间凹陷中 合谷: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阳池:腕背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凹陷中 腕骨:第5掌骨底与钩骨间赤白肉际处 冲阳:第2踷骨基底部可触及足背动脉 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京骨:第5踷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络穴(15) 列缺:虎口交叉食指按在茎突指尖下是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 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曲肌腱桡侧缘 公孙:第1踷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 蠡沟 大钟: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 偏历:腕背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间 支正:腕背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腕曲肌之间 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1寸 光明: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飞扬: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承
山外下寸
阴经 (以输 为原)
阳经 (单独 存在)
长强: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鸠尾:前正中线上剑胸结合下1寸 大包:腋中线上平第6肋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