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第一节两种电荷学生教案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导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本质。
2、知道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了解检验带电体的方法及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
4、了解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以及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走进课堂一、摩擦起电1、比一比:看谁先能用塑料尺、塑料笔杆等与头发(或别的物体)摩擦后能吸引小纸屑。
该实验表明:一些物体被后能够带上电荷,我们把带有电荷的物体称为带电体;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现象。
2、观察演示实验,该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把叫做正电荷(表示符号为“+”);把叫做负电荷(表示符号为“﹣”)。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为: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例2有A 、B 、C 、D 四个带电体,若A 排斥B ,A 吸引C ,C 排斥D ,已知D 带正电。
那么A 、B 、C 物体各带什么电?3、实验室常用 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结构和原理分别是什么?当把带电体接触该仪器的金属球时,就有部分电荷转移到两片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带 种电荷而张开,所以该仪器是根据 来工作的。
4、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做 ,单位是 ,简称为 ,该单位的符号是 。
例3、一金属块带正电,原因是金属原子的( )A.核电荷数增加,核外电子数目不变;B.核电荷数比核外电子数增加多些;C.核外电子数减少,核电荷数不变;D.核外电子数比核电荷数减少多些。
例4、用丝线挂着a 、b 、c 三个很轻的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时,都能互相吸引,那么这三个球中( )A.只有一个带电B.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异种电荷C.肯定有一个不带电,另两个带同种电荷D.三个都带电例5、用带电体去靠近吊在细线上的绝缘小球,有什么现象?但接触后立即又被推开,又是为什么?二、原子及其结构5、为什么摩擦能使物体起电呢?①原子由 和 构成。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
3.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摩擦起电的原理及电荷的基本概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教具:摩擦棒、气球、纸屑、验电器、丝绸、毛皮等。
2.教学资源:PPT、实验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衣服静电、气球吸附纸屑等。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摩擦起电现象。
二、探究摩擦起电原理1.将摩擦棒与丝绸进行摩擦,让学生观察摩擦棒吸附纸屑的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摩擦棒为什么能吸附纸屑?摩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3.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不同物质在摩擦过程中,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两个物体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
三、学习电荷的基本概念1.介绍电荷的概念:电荷是物体带有的电性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展示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巩固知识,进行实验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实验成果,进行点评与讨论。
五、拓展延伸1.介绍电荷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生活带来便利?六、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摩擦起电原理、电荷的基本概念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
七、课后作业1.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并简要分析原因。
2.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探究摩擦起电原理1.教师操作摩擦棒与丝绸摩擦,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3.教师通过动画或图示解释电子的转移,并引导学生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
摩擦起电的例子及教案
摩擦起电的例子及教案。
为了更好地说明摩擦起电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展示和探讨。
下面是几个摩擦起电的例子及其教学教案。
一、金属球的摩擦起电金属球是一个很好的用来展示摩擦起电现象的工具。
通过摩擦球体和绸子或羊毛,可以让学生观察到金属球的带电现象。
在这里,我们提供一份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标:1、观察金属球的摩擦起电现象。
2、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深化学生对静电的认识和了解。
教具材料:绸子或羊毛、金属球(如钢球或铜球)。
教学过程:1、将金属球悬挂在桌子上,用羊毛或绸子擦拭球体,观察球体变化。
2、让学生深入思考:球体是如何带电的?为什么会带电?3、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当羊毛或绸子与金属球接触擦拭时,金属球表面的电子会因为外部环境与另一种物质的接触而被转移,留下的属性更强的正电子留在球上,导致电荷不平衡,即积累了带正电的荷电。
4、请学生进一步观察,当另一物体接触球体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球体在接触过程中,会将一部分荷电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两者最终带电的数量不变。
5、通过总结讲解,让学生深化对摩擦起电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静电学观念的掌握。
二、木头被磨成粉末的摩擦起电木材的摩擦起电现象也是经典的例子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是把木头磨成细粉后,再用羊毛或绸子擦拭,就会发现木粉会产生类似带电的现象,跳跃和吸附效应很突出。
以下是木头被磨成粉末的摩擦起电的教案,供参考。
教学目标:1、观察木头磨成细粉后的摩擦起电现象。
2、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
3、深化学生对静电的认识和了解。
教具材料:木板、羊毛或绸子、塑料袋。
教学过程:1、将木板磨成细粉末,放在塑料袋里。
2、用羊毛或绸子擦拭塑料袋中的木粉,观察木粉的变化。
3、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当羊毛或绸子与木粉末擦拭时,产生摩擦力,促使木粉末分散并且摩擦产生荷电,正电子留在木材颗粒上,导致木粒带正电。
4、请学生进一步观察,当羽毛等物品靠近袋子时,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发现:袋子的内侧木材颗粒会吸附在羽毛等物品上,如同电子转移进达正离子的原理,演示物品带负电,将背靠的木材粒“锁定”在自己的表面,导致物品带电,粒子无法自由转移。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一、动手参与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理解电荷产生的原理2.学习两种电荷的概念和性质3.理解摩擦带电原理及其应用4.掌握量具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二、教学重点1.电荷的基本概念和两种电荷的性质2.摩擦起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结合2.量具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四、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包括PPT演示、板书讲解等;2.实验展示,由教师或学生展示实验操作流程;3.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实验流程操作,完成实验记录。
五、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视频演示或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电荷的存在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讲解电荷的概念和两种电荷的性质•电荷的概念:电子和质子带电粒子,相同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两种电荷的性质:正电荷 proton 质子、负电荷 electron3. 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原理:不同物质之间摩擦,会使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发生带电现象。
•如何判断物质带电:手电筒实验法、静电计读数法、静电场引力示意图法等。
4. 实验操作环节4.1 实验一:三类物质的摩擦起电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的摩擦起电效应,验证摩擦起电的存在。
实验器材•电爪、小塑料棒、静电计实验步骤1.在静电计的两极上,分别夹一根小塑料棒;2.用电爪夹住塑料棒的一个端口;3.把另一根小塑料棒和静电计的金属棒接触(或用手摸);4.观察静电计的读数记录下来;5.改变另一个物体,如用玻璃棒或橡皮棒代替小塑料棒,再做同样的操作;6.观察读数记录,比较三个物质的起电效应的大小。
实验结果•记录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2 实验二:量具的正确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习量具使用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器材•电子秤、量筒、滴定管实验步骤1.借助授课教师或图示,手持量筒清洗干净;2.用滴定管将水平移至底端,在量筒内排除气泡;3.问筒内水位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在加点水;4.读取刻度值,用电子秤测量液体重量;5.通过计算,换算单位,并将实验数据整理。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演示1:取两片吹塑纸,将一片放在可以灵活转动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用手摩擦这两片吹塑纸,再靠近,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不用手摩擦时它们没有作用,用手摩擦后它们互相排斥)师:都是这两片吹塑纸,为什么不用手摩擦时它们不发生作用,而用手摩擦后它们却互相排斥呢?(稍顿)解释它,要用到电的知识。
提到电,同学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电视都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了解一些电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有关电的知识。
(板书:第四章电路)二、讲授新课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生:不同。
师:有什么不同?生:不摩擦时橡胶棒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就是说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不摩擦的橡胶棒有了不同的性质,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生:摩擦。
师: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学生讨论举例)师: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所发现,请课后收集一下,看谁的发现更多、更有趣。
2?两种电荷学生实验2:(结合投影表格1介绍并示范实验的做法)每组有两根同样的玻璃棒、两根同样的橡胶棒、两块同样的毛皮、两块同样的绸子等,两位同学同时都用绸子摩擦玻璃棒,使它带电,将一根放在支座上,记清哪端带电,不要用手摸带电的一端,用另一根玻璃棒的带电端靠近这根玻璃棒的带电端,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再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并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在表格1中。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
物理教案-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
1.2掌握两种电荷的性质。
1.3学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2.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2增强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的性质。
2.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摩擦起电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如塑料尺和纸片摩擦后吸引纸屑等。
二、探究摩擦起电的原理1.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4.教师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会夺得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
第二课时一、学习两种电荷的性质1.教师展示电荷的模型,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相互作用。
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让学生分组进行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三、巩固与应用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电荷现象,让学生判断电荷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解释这些现象的原理。
四、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搜集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看法,提出建议。
3.教师根据反思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摩擦起电的现象:通过设计实验,如使用气球和头发进行摩擦,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观察气球吸附头发的现象,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摩擦起电》大班教案
《摩擦起电》大班教案教案标题:《摩擦起电》教学内容:探讨物体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现象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基本原理2.观察、实验、总结,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3.锻炼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产生电荷的基本原理难点: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塑料棒、丝绸布、玻璃棒、羊毛布等2.实验记录表3.实验报告模板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冬天的时候,摩擦羊毛衣会产生静电?”二、实验一:摩擦产生静电(15分钟)1.老师向学生讲解摩擦产生静电的基本原理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塑料棒摩擦丝绸布,用玻璃棒摩擦羊毛布,记录实验现象3.学生在实验记录表中记录实验过程和现象三、实验二:比较不同物体的摩擦效果(15分钟)1.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实验:比较塑料棒和丝绸布、玻璃棒和羊毛布之间的摩擦效果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比较结果3.学生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填写实验步骤和总结结果四、实验总结(10分钟)1.老师指导学生总结各组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规律2.学生逐步理解摩擦的原理,以及不同物体之间摩擦产生静电的原因五、拓展活动(10分钟)1.学生在课后可以尝试用其他物体进行摩擦实验,看看是否也会产生静电现象2.学生可以尝试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摩擦产生静电的规律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总结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摩擦产生静电的理解教学反思:通过这堂《摩擦起电》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实践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了物体之间摩擦产生电荷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实验总结和拓展活动,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类似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是指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摩擦产生静电。
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材料之间会发生电荷转移,其中一个材料失去电荷并带正电荷,另一个材料获得电荷并带负电荷。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摩擦起电实验的教案示例:
实验材料:
1. 一块橡胶棒
2. 一块毛巾
实验步骤:
1. 将橡胶棒和毛巾分别清洁干净,确保无杂质。
2. 用食品包装薄膜将橡胶棒和毛巾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确保两者能够自由摩擦。
3. 让学生轮流摩擦橡胶棒和毛巾的另一端,每人摩擦5次。
4. 在摩擦完后,让学生将橡胶棒和毛巾的非固定端靠近对方并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学生观察到两者会相互吸引,说明它们带有不同的电荷。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摩擦起电时,橡胶棒带有正电荷,毛巾带有负电荷。
这是因为摩擦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一些电子并带正电荷,而毛巾获得了这些电子并带负电荷。
实验拓展:
1. 学生可以换用其他两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可以通过使用静电计或带电物体靠近摩擦过的材料来验证电荷的产生。
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触电危险。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避免材料掉落或碰撞。
希望以上的教案示例能够帮助到您!。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一.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二.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学生动手操作实验2一人一块塑料薄膜,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电学,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自信、聪明才智,把电学学得特别棒,因为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二)新授知识:第四章电路一、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师小结: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电荷是指带电的粒子)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为规定)(需做实验)正电荷、负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表示。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用“--”表示。
4.正电荷、负电荷:学生做实验验证: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5.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学生每人一个验电器,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学、讨论)。
让学生小结。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演示实验6]:课本第45页图4—3。
6.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演示实验7]: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摩擦起电教案四篇
摩擦起电教案四篇你们把小纸片取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三、幼儿实验,尝试用水彩笔取出小纸片。
我的办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小朋友仔细看,彩笔彩笔头上擦,纸片纸片起来吧。
你们看小纸片怎么样了?(吸起来了)谁来说说看我是怎么做的?(在头发上擦擦)那你们想试一试吗?(幼儿实验)你们刚刚实验成功了吗?谁来试试看?小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呢?原来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叫什么呀?(摩擦起电)四、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
1、猜一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这是什么?(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铅笔、筷子等)这儿还有一张记录表,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跟头发摩擦以后,能不能产生静电,将小纸片吸起来,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们把它记录在第一次的表格里。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拿每样材料跟你的头发摩擦,看看那种物体能将纸屑吸起来,把你的验证结果告诉老师记录在第二次的表格上。
幼儿操作,老师进行记录。
3、提问:为什么梳子、直尺、水彩笔能与头发摩擦起电呢?它们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摩擦起电两种电荷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近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
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
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
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
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
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
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
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
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
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
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
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
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习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