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
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之间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物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其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在资源的需求和获取资源的手段上竞争都十分激烈,尤其是密度大的种群更是如此。
扩展资料
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
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
③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
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
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④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
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⑤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
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
如寄居蟹和海葵。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多种多样的动物第三节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蛔虫是人体寄生虫,它寄生在()。
A.人的大肠内B.人的胃里C.人的小肠内D.人的直肠里【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蛔虫的寄生环境。
【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蛔虫营寄生生活。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小肠内的蠕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
人无法将寄生于体内的蛔虫消化,这是由于蛔虫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这层角质层是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可以抵御消化液的侵蚀。
2.【答题】蛔虫生活的营养物质来源于()。
A.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B.依靠体表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C.依靠口吸食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D.通过触手捕获营养物质【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蛔虫生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蛔虫营寄生生活。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小肠内的蠕虫,在人的肠道中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容易使人造成营养不良,蛔虫在生长发育中还会咬破肠壁,造成肠出血,蛔虫分泌的毒素对人有毒害作用。
3.【答题】下列叙述除哪一项外都极可能感染蛔虫病的是()。
A.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B.吃了带有虫卵的蔬菜C.用沾有虫卵的手去拿食物D.饭前便后洗手【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基本常识。
【解答】蛔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由感染性蛔虫卵引起的,人喝了带有虫卵的生水,吃了沾有感染性蛔虫卵的瓜果蔬菜、用沾有感染性蛔虫卵的手去拿食物都可能感染蛔虫病。
因此要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等,可以预防蛔虫病。
4.【答题】下列关于线形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身体细长,呈圈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有口无肛门D.蛔虫是线形动物,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可以有效预防蛔虫病【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线形动物的特征。
人体寄生虫学参考答案
人体寄生虫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寄生虫:是指自然界中能长期地或暂时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取得营养,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并给对方造成损害的低等动物称为寄生虫。
2、宿主:被寄生虫寄生的人或动物等生物称为宿主。
3、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终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5、保虫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脊椎动物。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7、感染阶段:寄生虫在生活史过程中具有感染人体能力的发育阶段。
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但体内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而仅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再感染,如经治疗,体内虫体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9、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部等内脏毛细血管中,夜间则出现于外周血液中,此种现象称为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10、疟疾初发停止后,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当免疫力下降或在一定条件下而引起临床症状的发作,称为疟疾再燃。
11、间日疟初发停止后,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失,而肝细胞内不同批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为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进行裂体增殖,引起临床症状发作,称为复发。
12、医学节肢动物指的是:凡以骚扰、刺螫、吸血、寄生、传播疾病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的节肢动物。
13、变态:是指节肢动物从卵发育到成虫的过程中,要经过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上的一系列改变。
二、填空题1.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2、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储存宿主)转续宿主3、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4、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5、经口,经皮肤,经接触,经节肢动物,经胎盘6.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7、钩蚴性皮炎,呼吸道症状8、受精,未受精,受精,新月形空隙9、小肠上段,横纹肌,终,中间,转换10、海群生,成虫,微丝蚴11、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12、幼虫,中间宿主蝇类,感染期幼虫13、肝胆管内,淡水螺,淡水鱼、虾,犬、猫等,囊蚴,生食淡水鱼、虾14、肺,肺吸虫,川卷螺,溪蟹或蝲蛄15、童虫,幼虫移行,皮肤,内脏16、尾蚴,童虫,成虫,虫卵,虫卵17、平原水网型,山区丘陵型,湖沼型18、棘球蚴,囊尾蚴19、圆形,角皮层,生发层,棘球蚴病20、蛙,蛇,鸟类21、异体感染,自体体外重复感染,自体体内重复感染22、包囊,滋养体,滋养体23、无鞭毛体,前鞭毛体,无鞭毛体24、成熟(4个核)包囊,口25、滋养体,二分裂繁殖26、寒战,发热,出汗退热,周期发作27、状体,配子体28、隐性,急性弓形虫病29、滋养体,包囊30、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31、薄血膜、厚血膜32、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33、鼠疫,鼠疫耶氏菌,繁殖34、蚤,虱,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媒回归热三、单项选择题1、 D 2 、A 3、 C 4、D 5、A 6、B 7、C 8、D 9、C? 10.A? 11.B12.B ? 13.C ? 14.A ? 15.D? 16.D ?17.C ?18.C 19.C 20.B 1221、D ?22.C 23. A 24.D 25.D 26.B 27.D 28.A 29.C 30.B 31、B32、A 33、 D 34、 A 35、D 36、A 37、 D 38、D 39、A 40、D41、A 42、B 43、C 44、C 45、A 46、 A 47、 D 48、A 49、 D50、A51、C52、A53、D54、A55、D56、C57、A 58、D59.C 60.A 61.D 62.B 63.C 64.B 65.B 66.D 67.B 68.A 69.B70.C 71.C 72.D 73. A 74. D 75. C 76.B.77.D. 78.A 79.D 80.B81.B 82.B 83.D 84.A 85.B 86.D 87.B? 88.A?89.C 90.D 91.C ?92.A 993.C 94. A ?95. C ?96.B ?97.D ? 98.C 99.A? 100. A ?四、问答题1、按照生物学系统分类,人类寄生虫分为哪些?2、寄生虫危害宿主的方式有哪些?3、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是什么?4、寄生虫对人体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初一生物健康的生活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健康的生活试题答案及解析1.健康成年人如果一次献血300~400毫升,其结果是()A.有生命危险B.生命活动有困难C.不影响健康D.死亡【答案】C【解析】【考点】无偿献血原则及意义.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每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健康.解答时可以从献血的原则、献血后的恢复、对人的影响方面来切入.解答:解:我国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每次可献血200-400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期应为6个月.有人担心献血会伤害身体,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伤元气“,反而会有利于健康.一是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2个小时就会补上;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也很快就恢复到原来水平.二是人体血液在不断新陈代谢,时刻都有许多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生细胞生成,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平衡.献血后,由于造血功能加强,失去的血细胞很快得到补充.所以说,只要不超过血储存量就不会伤害身体,还会刺激造血功能,增加血液循环.故正确选项为: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健康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有利于健康.2.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婴幼儿手足口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能感染他人。
该病患者大多有呼吸道症状和口腔粘膜疱疹及手、足、臀、膝部丘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等多种并发症。
据专家介绍,由上述病毒引发的病人康复以后会具备相应的免疫力,但还可能被其他病毒感染。
(8分)(1)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
上述疾病的传染源为_______________。
(2)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感染过以上疾病的人康复后不会再次感染此病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免疫属于____________免疫。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定义: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将ADP和无机磷(Pi)结合形成ATP的生物学过程。是光合细胞吸收光能后转换成化学能的一种贮存形式
光敏色素 :phytochrome (植物光敏素) :存在于植物中并与光周期相联系的一种发色团-蛋白质复合物。可吸收红光,启动植物许多生理过程,如发芽、生长、开花等。
变态 英文名称:metamorphosis;metamorphoses (复)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胚胎期之后先变成与成体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一个幼体阶段,然后再由幼体变为成体的过程或 昆虫和两栖类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拟态 英文名称:mimicry 定义1: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他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自然发生说 英文名称:abiogenesis;abiogeny;spontaneous generation 其他名称:无生源说 定义1:前苏联化学家奥巴林(O. A. Oparin)于1938年提出的关于生命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非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的假说。
适应 (adaptation)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包含两方面涵义:①生物的结构(从生物大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等)大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②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
原核生物(Prokaryotes)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中无膜围的核和其他细胞器。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不具有完全的细胞器官并主要通过二分分裂繁殖。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微生物名词解释1
菌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 缼壁细菌:指细胞壁缺乏或缺损的细菌。
包括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
- 原生质体: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
一般由G+形成。
- 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可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称为芽孢(又称内生孢子)。
-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 放线菌:是一类呈丝状生长、菌落呈放射状、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菌。
(2)-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有完整细胞核、结构精巧的染色体和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 酵母菌:非分类名词,一群能发酵糖类的单细胞微生物,属真菌类。
- 生活史:个体经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后而产生下一代个体的全部过程,就称为该生物的生活史或生命周期。
- 霉菌:(非分类名词)丝状真菌统称,通常指菌丝体发达而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
- 无性孢子: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由菌丝分化形成的繁殖性小体。
- 有性孢子:指经过两性细胞结合,经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形成的繁殖小体。
寄生虫重点知识小结 (1)
1.出芽生殖:先从母细胞边缘分裂出一个小的子个体,逐渐变大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体是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黏膜出血、黄疸、高热、心机能衰退、伴发水肿和神经症状。
2.包囊:许多原虫可以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并进入静止阶段,这种静止期虫体称作包囊。
3.孢子生殖:无性生殖方式的一种,是在有性生殖的配子生殖阶段形成合子后,合子所进行的复分裂,在卵囊内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4.保虫宿主: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无明显危害,把这种不惯常寄生的宿主称5.不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若虫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相同。
6.成节:在幼节之后,节片内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雄性和雌性两性生殖器官。
7.传播媒介: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8.带虫宿主: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一定数量虫体的宿主。
贮藏宿主: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
9.二分裂法:核先分为两部分,然后细胞质纵向或横向分为两部分。
10.二宿主蜱:幼蜱吸血,蜕变为若蜱以及若蜱吸血均在同一宿主上进行,若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到地面上蜕变为成蜱,然后成蜱再寻找另一宿主吸血,一生需要2个宿主。
(囊形扇头蜱)11.感染性幼虫:能使动物机体感染的幼虫阶段,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12.黑头病:又称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引起的疾病,多发于火鸡临床特征病禽呆立,翅下垂、步态蹒跚,畏寒,下痢,疾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肉鬓发绀,呈暗黑色,因此称黑头病。
13.寄生: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的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对后者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14.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关于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诗句
关于描述生物种间关系的诗句《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间关系:(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使得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草与豆,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体现了杂草和豆苗之间的关系是竞争.这首诗是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中的第三首,也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之地。
在辞官之后,陶渊明过起了躬耕田亩的隐居生活。
在这首诗中,就为我们讲述了他亲身劳作的生活情景。
全诗的开头平实自如,就好像是一位老农在和我们叙说家常,让人觉得既自然又亲切。
诗人在南山下开辟了一块土地来种植豆子,但是在他的田地里,杂草长得十分茂盛,豆苗却很稀疏。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诗人平时疏于打理吗?还真不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每天一大早就来到田里干活,清除豆苗旁边的杂草。
一直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真的是早出晚归,一点也没偷懒。
诗人回家的山间小路狭窄悠长,道路两旁的草木郁郁葱葱,长得高的野草都能与腰齐平。
晚上的气温下降,草叶上凝结的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
不过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不然也不能把晚归的情景描写得如此富有情趣。
他劳动归来虽是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简直就是一幅充满意趣的月夜归耕图!图中洋溢着诗人心境的轻松和归隐的自豪,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万物的无限热爱。
所以才有了诗作最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感叹,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24、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的植物极在外,小分裂球的动物极在内,与一般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相反;25、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26、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27、动物体制——动物身体结构的对称性28、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29、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30、五辐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五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形式;31、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32、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33、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34、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35、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36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37、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38完全的消化系统——消化管有口腔、咽喉、胃肠和肛门等组成;39、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40、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41、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42、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43、原体腔假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消化管外无肌肉层;44、真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间,即为真体腔或称次生体腔;从胚胎发育看,是由两个中胚层细胞发育为两团中胚层带;每团裂开,分成成对的体腔囊,靠近内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内胚层合为肠壁,外侧的中胚层肌肉和体腔膜和外胚层合为体壁,体腔即位于中胚层的内外层之间;由于该体腔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故称为裂体腔;4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46、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除前两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分节形式;47、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各体节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48、生殖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49、开管式循环——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间的循环方式;50、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循环方式;51、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52、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结构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体循环和肺皮循环时经过心脏二次,但因一心室,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未完全分开;53、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由体循环流回心脏的缺氧血和由肺皮循化流回心脏的富氧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54、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55、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56、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57、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脱去原来的外骨骼,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58、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59、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60、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管,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60、书鳃——肢口纲动物特有的呼吸器官,由外胚层衍生,身体腹部后壁凸出呈叶片状,重叠似书页;61、咽鳃裂——是脊索动物咽壁两侧的裂缝;低等水生种类鳃裂终生存在,且有呼吸作用,陆生脊椎动物鳃裂仅在胚胎时期存在;61、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61、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62、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功能完全不同的四个时期,这种形态、习性的变化称完全变态;63、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64、渐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65、半变态——发育变态过程中,幼虫不仅在形态上与成虫差距大,生活习性也不相同;66、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67、触手冠——某些动物身体前端有由一圈触手构成的结构,有摄食等功能;68、脊索——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为消化管背面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支撑身体作用;69、背神经管——脊索动物中枢神经呈管状,位于脊索背面,高等种类的神经管分化为前端的脑和后面的脊髓两部分;71、原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72、后口动物——动物成体的口不是来自胚胎时期的胚孔,而是在胚孔相对的位置重新形成口;73、尾索动物——海鞘等动物的脊索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则退化消失;74、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75、变温动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76、恒温动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v80、无羊膜动物:在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动物;77、羊膜动物——产羊膜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动物;78、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中,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79、被囊动物——尾索动物身体外包在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故又被称为被囊动物;81、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82、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83、前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内凹,后面凸出;84、后凹型椎体——椎体前面凸出,后面内凹;85、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86、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骼,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87、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88、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89、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长距离的迁游;90、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的前后肢由肱股骨、桡尺胫腓骨、腕跗骨、掌趾骨和指趾骨组成,各部分能灵活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91、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92、胸式呼吸——通过肋间肌肉的收缩改变胸腔容积完成呼吸运动;93、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94、双重呼吸——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95、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96、犁鼻器——位于蜥蜴和蛇口腔顶部不与鼻腔连通的嗅觉器官;97、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98、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共用部;99、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100、羊膜卵——完成陆地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101、愈合荐椎——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的椎体;102、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连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103、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104、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成群鸟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长距离迁飞;105、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106、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107、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睁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108、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睁开,不能站立和独立生活,需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109、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收缩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起参与对腹部的压缩,利于排便等;110、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咀嚼功能,这样的牙齿为异型齿;111、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112、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迅速吃进大量草料,在休息时将胃中粗糙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过程;113、肺泡——哺乳纲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端膨大的泡状结构;114、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115、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膜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116、胼胝体——哺乳类左右两大脑半球通过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117、生殖隔离——不同种的个体在自然情况下,不杂交或杂交不育的现象; 118、包囊——原生动物不摄取营养渡过不良环境阶段,其周围有体内分泌的胶质囊壁包围,具有感染能力;119、侧线鳞——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侧线上鳞数120、鳞式:侧线鳞数——————侧线下鳞数121、鳍式——鳍的种类、鳍条组成和数目的书面表达式称鳍式;鳍的种类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鳍棘的数目用大写罗马数字表示;软鳍条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棘与软鳍条连续时用“-”表示,鳍棘或软鳍条的数目范围以“~”表示; 122、齿式——表示哺乳类一侧上下颌各类牙齿的数目;123、枕髁——枕骨大孔周围枕骨与颈椎连接部位形成的突起;。
寄生虫名词解释
一种动物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另一种动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取营养并对后者造成损害。
这种现象称为寄生(parasitism),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虫(parasite);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host)。
保虫宿主:寄生虫成虫除寄生于人以外,还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宿主,并可作为人体寄生虫的传染源,该脊椎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共栖: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
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
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关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互相依靠,彼此受益。
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关系称寄生。
寄生虫: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称寄生虫。
宿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另一方称为宿主。
保虫宿主:也称储存宿主,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某些脊椎动物。
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生活史:是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外界环境。
专性寄生虫:指寄生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或某个阶段必须营寄生生活,不然就不能生存的寄生虫。
宿主特异性: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
寄生虫生态学:是研究寄生虫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不同生态组织层次又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几个分支。
对寄生虫生态的研究是为了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找出其生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针对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制措施。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寄生 捕食 界限
寄生捕食界限
寄生和捕食都是生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界限。
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
寄生物通常不伤害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则是指一种动物摄取另外一种动物所得到的营养的行为。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通常存在一种特定的关系,即捕食者会捕食被捕食者,而被捕食者通常会被捕食者吃掉。
寄生和捕食的主要区别在于:寄生关系中,寄生物和宿主通常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通常会被吃掉。
此外,寄生通常不会对宿主造成太大的伤害,但是捕食会对被捕食者造成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寄生和捕食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它们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寄生和捕食等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得以维持平衡和稳定。
辨析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
辨析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关系共生、寄生、竞争、捕食都属于种间关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内涵。
1. 概念辨析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
以数学模型(图a)和概念模型(图)的形式表示如下: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
营寄生生活的生物称为寄生生物,被侵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
寄生生活对寄生生物来说是有利的,而对被寄生生物来说则有害。
如果两者分开,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可健康成长,两者之间无必需的数量关系。
以数学模型(图b)和概念模型(图)的形式表示如下: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即数学模型一般用图c表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A、B两种生物同时增加,此时的竞争并不激烈,但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空间、食物有限,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弱者最终被淘汰。
如果两个物种生存能力相当,由于竞争和种内斗争的双重调节,使两种生物互为消长,能长期共存于同一环境中,表现出趋同进化。
其概念模型可表示为图(其中C代表资源或环境)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一般表现为“先增者先减,后增者后减”的不同步变化,即“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先增先减的是被捕食者,后增后减的是捕食者。
其数学模型(图d)和概念模型(图)可表示如下:2. 共生、寄生、捕食的比较(1)寄生与共生的区别寄生和共生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不同点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生物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2)寄生与捕食的区别寄生是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
寄生生物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而不是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
农林专业课——植物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细胞:(07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生物膜:(06、08年)各种细胞器表面都覆盖着特殊的膜状结构物质与细胞膜一起统称为生物膜。
3、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4、减数分裂:(03年)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出的4个子细胞中的人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5、无丝分裂:(05、09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直接一分为二,这种分裂方式叫无丝分裂。
6、有丝分裂:(04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7、组织:在植物体内,具有许多形态、结构、功能相同,起源相同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称为组织。
8、凯氏带:根的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常因木质化和木栓化而增厚形成凯氏带。
9、心皮:雌蕊位于花的中央,由1个或多个变态的叶结合而成,这种变态的叶叫心皮。
10、聚合果:(05年)聚合果是指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的单雌蕊联合发育而成的果实。
11、双受精:(05年)花粉管进入胚囊,管的先端,管的线段破裂,把内含物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发育成胚乳。
12、无性繁殖: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3、有性繁殖:(06年)有性繁殖是指经过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4、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生活史是指由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
15、新陈代谢:(04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16、酶: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17、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如:N、P、K等。
18、光周期现象:(07年)许多植物在发育的某一时期,要求每天有一定的昼夜相对长度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叫光周期现象。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也称单细胞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胞内消化:食物被摄入体内后,细胞质就分泌一层临时膜把食物包围起来,形成食物泡,细胞质还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是较原始的消化方式包囊:在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能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且体表会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
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剌丝泡: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痹敌害,有防御功能。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方面:化石2形态学方面:有单细胞的动物、多细胞的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3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
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个体发育(Ontogeny):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至子代个体形成、成长、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Phylogeny)即种族发展史。
也可称为系统发生。
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
大学本科寄生虫考试复习题与答案
家畜寄生虫学复习题一.名词概念:1.寄生(寄生生活):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那里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给后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引起死亡。
2.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3.专性寄生虫:只寄生在特定的一类宿主上的寄生虫4.暂时性寄生虫:只在采食时才侵袭宿主的寄生虫,如蚊子5.永久性寄生虫:在生活阶段不能离开宿主体,否则难以生存的寄生虫6.终末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7.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8.保虫宿主:不惯常被寄生的宿主9.贮藏宿主:又称转续宿主,感染性的虫卵或幼虫被非生理需要的宿主吞食后,不生长也不死亡,但仍然保持对易感动物饿感染力的宿主10.媒介物: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11.带虫宿主: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的宿主12.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为直接发育;13.间接发育: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14.生活史(发育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15.土源性寄生虫:水、土、饲草饲料。
经水、土、饲草饲料感染宿主的寄生虫16.生物源性寄生虫:昆虫等无脊椎动物。
经昆虫等无脊椎动物感染宿主的寄生虫17.带虫免疫:寄生虫与宿主保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即宿主体内有一定数量的虫体,但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对相应虫体的再感染有一定抵抗力。
虫体消失,这种抵抗力就消失。
18.不完全免疫:寄生虫感染宿主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与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相似,但效果并不理想,通常表现为不完全免疫19.诊断性驱虫:有些寄生虫病在患畜的粪便等病料中不易查到病原体,但根据流行病学等又怀疑有某种寄生虫病,用特效药治疗后收集病原体鉴定或根据症状缓解情况而确诊20.预防性驱虫:又叫计划性驱虫。
为了防止寄生病的爆发,每年在发病高峰前进行驱虫。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名词解释1.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生活在其它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并给对方带来损害的低等动物。
2.宿主:被寄生虫寄生并遭受损害的人或动物。
3.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5.保虫宿主:某些蠕虫成虫或原虫的某一发育阶段既可以寄生于人体也可寄生于其它脊椎动物体内,在一定条件下可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或可以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来源的受感染的脊椎动物称之)6.转续宿主: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发育至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阶段;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非正常宿主称转续宿主。
7.感染阶段(感染期):寄生虫生活史中能感染人的阶段或时期称为感染阶段或感染期。
8.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及其所需外界环境条件。
9.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由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
10.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虫体大量繁殖,致病力增强,导致宿主出现临床症状,这类寄生虫称机会致病寄生虫。
11.带虫者:感染寄生虫后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的人。
12.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可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并引起异位病变的现象。
13.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14.生物源性蠕虫:生活史中需要在中间宿主或吸血昆虫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才能感染人的一类蠕虫。
15.易感人群:对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容易受感染的人群.16.传染源:感染寄生虫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包括寄生虫病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17.传播途径:寄生虫从传染源传播到易感人群的过程。
18.感染途径:寄生虫感染阶段进入人体的途径。
如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经媒介昆虫感染,经接触感染,经自身感染及经输血、胎盘感染等。
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知识精讲1.生物因素: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的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
2.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内关系互助:同种生物之间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彼此之间协作的关系,如蚂蚁的群体生活,既分工又合作。
互助的最高境界是社会合作。
斗争:同种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关系,如有些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为争夺雌性个体而与同种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2)种间关系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关系,如狮子与牛、羊。
竞争:两种生物因食物、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关系,如草原上的牛与羊。
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维持生存的关系(对另一种生物多数无益或有害),如病毒寄生在宿主体内。
考点分析本知识点常以生活中的现象出题,判断是哪一类种内或种间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解析。
名师点睛1.生物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一种关系,可能是多种关系的交错,比如种内斗争和互助就是相对的,是同时存在的两种关系,对于生物的影响也不一样。
种间关系也不是单纯的一种关系,比如有些动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同时这两种动物又有共同的食物,因此它们又存在竞争关系。
2.生物种间为竞争关系,种内为斗争关系。
典型例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田间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在获取养分、阳光等方面存在()。
A.捕食关系B.共生关系C.寄生关系D.竞争关系解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几种方式。
竞争关系是两种生物因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关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说明田间杂草与农作物之间在获取养分、阳光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故选D。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