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超级讲义)——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
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方法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景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海棠刘子翚幽姿淑态弄春情,梅借风流柳借轻。
种处静宜临野水,开时长是向清明。
及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
诗老①无心为题拂②,至今惆怅似含情。
[注]①诗老:指杜甫。
传说杜甫母亲的名字叫海棠,因避讳,杜甫一生没有写过咏海棠的诗歌。
①题拂:题咏赞美之意。
本诗“以花喻人”,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笔下海棠的形象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河上亭壁【注】寇准其二蝉鸣日正树阴浓,避暑行吟独杖筇。
却爱野云无定处,水边容易耸奇峰。
其四暮天寥落冻云垂,一望危亭欲下迟。
临水数村谁画得,浅山寒雪未销时。
【注】《书河上亭壁》为四首诗构成的组诗。
作者于宋真宗咸平元年谪镇河阳时所作。
两首诗都写到了“云”,但对表达情感的作用不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
①丁年:壮年。
①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①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即事①杜甫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
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客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
①皛皛(xiǎo):又作“皎皎”,洁白明亮貌。
“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柳堤[明]金銮①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注:①金銮:明代散曲家。
陇西(今甘肃)人。
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游吴楚淮扬之间。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诗歌内容:包括对诗歌的主题、题材、背景、作者等方面的理解。
2. 鉴赏诗歌形象:包括人物、景物、事物等形象的分析和鉴赏。
3. 把握作者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
4. 理解诗歌语言:包括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
5. 鉴赏诗歌艺术技巧:包括对诗歌的构思、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鉴赏。
在客观题中,通常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如仔细审题、抓住关键词、对比分析等。
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汇编答案解析【试题部分】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II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综合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八)构思结构 鉴赏诗歌要读懂作品,即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包括诗歌的写作构 思,包括即景抒情、由事转议等常见的结构方法。因此在阅读诗歌时, 既要注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写法,还要注意结构上的总结和前后照 应等特点。 【例】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 趱 ②入种桑园。茅苫③ 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 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 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这首元散曲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 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 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 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二、运用要求 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 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 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打下扎实基 础。 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 中国古代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 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进行 诗歌创作,乐于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体会。重点 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
突破333
第二部分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三
解读课标
古代诗歌鉴赏
一、语文素质 对鉴赏诗歌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 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领悟 作品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 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 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 代文学的内容和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 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2022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
2022高考语文真题考点分类汇编考点12:古代诗歌鉴赏1.(202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摸索。
开头写景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
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
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想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专门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加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想念情怀。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缘故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
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专门深厚。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训练:鉴赏事物形象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题李次云窗竹白居易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子瞻墨竹黄庭坚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
因知幻化出无像①,问取人间老斫轮②。
【注】①无像:没有画像的白纸或白绢。
①老斫轮:斫轮老手。
《庄子·天道》记载,轮扁是一位斫车轮的巧匠,常年操作,经验丰富。
这两首诗中,“竹”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①此诗写于杜甫寓居夔州之时。
①矰:短箭。
缴:系箭的丝绳。
同写孤雁,塑造的是两种形象,渲染的情怀有所区别,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刘过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
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①,阵势纵横。
人在油幢②,戎韬总制③,羽扇从容裘带轻④。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⑤,曾系诗盟。
龙蛇⑥纸上飞腾。
看落笔四筵风雨惊。
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
拂拭腰间,吹毛剑⑦在,不斩楼兰⑧心不平。
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注】①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①油幢:油布帐幕。
①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
戎韬指的是兵法。
①“裘带轻”句:《晋书·羊祜传》中记载“西晋羊祜出镇襄阳,轻裘缓带,身不披甲”。
①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之地。
①龙蛇:喻书法。
①吹毛剑:锋利的剑。
①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都写到“羽扇”,它们在作用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岑参晓笛别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专题01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选择题考点解析(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解析宝鉴
理解:关键词语,重点语句,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等。
赏析:人物形象,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 角度等),思想内容,观点态度,重点语句等。
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 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孤”是比喻的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 人孤寂的心情。
【解析】“比喻”错误,应该是“拟人”修辞。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王 昌龄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 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 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
【考点突破】
一.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的题干要求: 1.(2023新课标Ⅰ卷/2023全国乙卷)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2.(2022新高考Ⅰ卷/2022全国乙卷)下列对这首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3.(2021新高考Ⅰ卷/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 从三年高考的代表性试卷来看,考查形式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考查的知识点 有所侧重(关键词语的理解,思想情感的分析,艺术手法的鉴赏)。
(二)词句解说设误主要体现在: 一词多义词语内容的解释,违背语境义;词语使用手法(修辞、词类活用、 表现手法等)的解释错误;词语情感体现解析错误;语言特点错误;语体风格错 误等。 知识点剖析: 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 故人庄》) “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解析】“拟人手法”错误。“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 里指“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 并未用拟人手法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别
高中语文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篇章结构)(表格版)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友人送别、羁旅思乡;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爱恨情长,物是人非;热爱自然,悠然闲适;
景物
意象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志向品质
托物言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生活杂感
题画诗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生活的情趣
拜谒诗
哲理诗
讽喻诗
悼亡诗
应酬诗
情感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一、古代诗歌知识点
语言
炼字
炼(名词、动词、形容词、叠音词、数量词、虚词、色彩词、拟声词)
炼句
标题、开头、结局、关键句、抒情句、主旨句、过渡句、工巧句、意境句
特点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
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
贬谪失意
闺怨宫怨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白居易《琵琶行》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闲适隐逸
山水田园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知识总结(共九种题材)
标题中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怀”等词
常见意象
山月、河水、梅花、鸟鸣、风雨、草虫、铜镜、鬓发、夜雨、孤舟、雁鸣、落叶、花开等。
常见情感
①寄情山水,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②表现作者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的情趣。
③抒写政治上的失意和对世事的感慨。
④表达对现实的愤慨、不满和壮志难酬及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八、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我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常见技巧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③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六、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多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战争场面等,边塞征战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
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常见技巧
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十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秋兴八首(其二)[唐]杜甫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州,作者晚年困居之所。
②槎:木筏。
据《荆楚岁时纪》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至天河。
③画省:原指汉代的尚书省,这里指唐中枢办公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夔州的暮景,寓情于景,通过一派凄凉景象,写出了身世飘零之感。
B.颔联用张骞典故,说张骞还能有归期,而自己却只能孤舟长系,有家难回。
C.尾联写月升中天,照应了首联的黄昏日落,委婉含蓄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D.尾联以景结情,写月映芦荻花,表现了诗人从伤感到欣然愉悦的情感变化。
(2)颈联中“违”与“隐”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颈联进行赏析。
(3)请从对比和景、情关系的角度,对尾联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至后①[唐]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
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
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韦华韦华(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
C.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鉴赏具体某一联张
答题步骤
找 修 辞
方 式
找 表 达
手 法
找 表 现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双 关、互文、反复。
1.判断诗句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双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三、表现手法 先扬后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方法小结
鉴赏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谢谢收看
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以“乐”景写“哀” 情、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2.诗歌当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 、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3.描写 1.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表现手法 4.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表现手法 5.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
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先扬后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诗歌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考点20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考点20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高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从历年高考命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赏析诗歌的遣词造句和语言风格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对诗歌中词语运用的鉴赏,一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鉴赏。
一、品味词句阅读诗歌,一是要品析诗句之中精炼传神的词语,即“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
二要注意赏析诗句中的叠音词、色彩词、拟声词,品味这些词语独特的表达效果。
二、赏析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特征有:清新雅致、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雄浑壮阔、形象生动、豪放旷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婉约细腻等。
赏析语言作用常用术语有:言近旨远、浓墨重彩、淋漓尽致、脍炙人口、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言简意赅、细腻传神、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音节和谐、富有音乐美等等。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要点总结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要点总结如下:
1. 了解不同文学时期的代表性诗人和诗歌作品,包括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以及近现代的鲁迅、徐志摩、毛泽东等。
2. 掌握一定的诗歌基本概念,如押韵、节奏、意象、修辞等,并能够分析诗歌的体裁、辞章、意境等方面。
3. 理解诗歌作品的内涵和表达手法,注意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或思想,同时注重诗歌中的形式美和语言美。
4. 熟悉并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仗等,能够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5. 注意诗歌的音韵和节奏处理,能够分析诗人在运用韵律和节奏方面的技巧,以及这些技巧对诗歌的整体效果的影响。
6. 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表达,能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或意境,同时注意发现诗歌中隐含的象征意义。
7. 对于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生平等方面的了解,可以帮助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态度和倾向。
8. 多阅读和分析诗歌作品,积累自己的鉴赏经验和思考能力,逐渐形成自己对诗歌的鉴赏视角和方法论。
除了以上的要点,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做题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应试技巧。
诗歌鉴赏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希望以上总结对你有所帮助。
第 1 页共 1 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整体概述
5.赠友送别诗 特点:内容一般表现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离情别 绪。主旨一般是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的。 方法点拨:①正确理解诗中的情感内容(不是所有 的送别诗都表达一种凄切的离情别绪,有的刚好相反, 显得潇洒、豁达)。②掌握诗中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 看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 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借 景抒情、借古抒情、借事抒情等。 情感术语:依依不舍、孤独寂寞、怅然若失、诚挚 关怀、情深意笃等。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 后句生情,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
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 作结,收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 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8
比兴 反复 互文 通感 排比 列锦
朱熹《诗集传》中有“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气或语 势,增强感染力和表达效果。同时,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音韵 美。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
也叫“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 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分类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①(元)张可久②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
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
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
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
秦始皇东巡时曾来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
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下级官吏,时官时隐。
③真真:唐代美女。
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
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2)全曲可分三层。
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
描绘出一幅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
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
无情的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
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
因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
“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
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字来写。
“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
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
高考语文专题题库∶诗歌鉴赏的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说明这位琴师是从四川峨眉山下来的,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B. 颔联中的“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这两句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感到这琴声一定是极其铿锵有力的。
C. “余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
D.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
(2)请你谈一谈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表达上的妙处。
【答案】(1)D(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解析】【分析】(1)D项,“如听万壑松,这一句是纯客观的描写”,错误;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除了“万壑松”之外,没有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是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写的。
故选D。
(2)《听蜀僧濬弹琴》这首诗,主要是写作者赞美蜀僧弹琴技艺高超,而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收束全诗。
不知不觉中,暮色已经笼罩了青山,秋云黯淡,布满了黄昏的天空,从内容上说,这两句分明是景色描写,写曲终时的景色,用“不觉”写出了诗人沉醉在琴声之中,从手法上说,用景色的变化从侧面来写琴声的魅力。
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堂知识点拨】
考点一: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内容: 理解诗句的关键在于掌握诗句的构成、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1.诗句,作为组成诗词的基本单位,其理解首先需要从字面上进行解析,包括每个字词的意思和 典故的含义。进一步,结合诗句的背景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寄托。如李绅的《却入泗口 》(却入:乍入。泗口,泗水入淮)“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A.首句写诗人乍入泗口看 到的两水交汇的景象,一个“清”字奠定了作品萧瑟、冷清的基调。这里“清”字的作用是错误的,“ 清”修饰“淮”,淮水,指淮水的特点,清澈。 2.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也是理解的关键。诗句中通常包含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例如,《相见欢》中的月、梧桐、深院、清秋就能看出作者的哀叹与落寞 。 3.读懂一首古诗还需要结合作者的背景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在唐朝繁盛时期多 豪放洒脱,而经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则多与哀伤挂钩。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 情感和创作意图。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024新课标Ⅰ卷16T)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官方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 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学生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表明诗人已经沉浸于溪声之中,景、人、情融为一体。②激流声 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表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 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答题模板:诗歌塑造了XX的形象,它具有XX的特点,诗人借此形象表达了或抒发了XX的情感或追求。
二、表达技巧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三、赏析字词答题步骤1.交代字或词的具体意思。
2.给出字词所使用的手法。
归纳字词使用的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手法入手,比如从嗅觉、听觉、视觉或动静、虚实、远近、明暗等角度分析景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如比拟、比喻、夸张、借代等。
3.写出字词描摹的景物特征。
4.写出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板:字(词)的意思+使用的手法+描述的画面(营造的氛围)+表达的情感。
经典例题: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莫,莫非。
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概括形象特点)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4.阅读以下诗篇,分析所给问题。
南歌子黄庭坚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答案】(1)(步骤一)色彩搭配,明暗对比.(步骤二)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2)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别时的无限凄楚,烘托渲染了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上片写离别出发前的初夏景色,用“暗绿”“明红”的景色形成对比,渲染别离氛围;下片以乐景写哀情,着重表现离别时的难舍以及离别后的悲凄之情。
全词以典雅之语写俗世之情,词中化用前人诗句,注重色彩的修饰,语言的华贵点缀,以及情思之曲折,是着意将俗词雅化的一个范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形象。
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
6.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解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表达技巧类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集庆寺①[元] 仇远平生三宿此招提②,眼底交游更有谁。
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③。
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
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注释】①集庆寺建于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轮奂极其靡丽”。
元末建筑都毁于战火,还留存宋理宗御容一幅、燕游图一幅。
②招提指寺院。
③维摩诘又称“金粟如来”,东晋顾恺之曾在南京瓦官寺绘《维摩诘示疾壁画》。
《玉华宫》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描写唐代旧宫的凄凉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中“三”泛指作者多次来集庆寺游玩,表现对这座寺院的喜爱。
B. 颔联通过“金粟影”和“玉华诗”,写出了集庆寺当年的繁盛辉煌。
C. 颈联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
D. 尾联通过静夜洞箫声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夜景图,寄托心中诸多感怀。
E. 整首诗风格清雅委婉,含蓄蕴藉,体现了作为末世文人的家国情怀。
2.仇远在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抒发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考点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
首联写出了知交故友离世后自己的孤独落寞,直抒胸臆。
颔联用顾恺之的典故,含蓄地点出如今的集庆寺已遭毁弃,唯有理宗的画像空留、徒然无用。
反用杜甫的典故,借古抒怀,就算杜甫来到这里,看到如此衰破的景象,也会不忍写诗。
构成今昔对比,体现荒凉寂静。
颈联借景抒情,写在园中烹调嫩笋、摘取新茶,表现了春天的寺园中萧条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