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 人物介绍
辜鸿铭
人中铮铮之怪杰------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自诉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是中国近代史为数较少的一位学博中西的人物,号称"清末怪杰",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和《中国人的精神》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一说起辜鸿铭,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狂”,他曾倒看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慈禧太后庆生,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喜欢痛骂洋人, 也以愤世嫉俗的姿态骂遍天下强梁,出语犀利,丝毫不留情面。
精通西学的他,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坚定的信仰。
他坚持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希望可以拯救处在乱世之中的民族;故他不仅自己坚定,更不遗余力地把中国传统推向世界,以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已任。
这与主张新文化的胡适等人形成对立的一派,在当时的潮流里,辜鸿铭的观点和行为都显得十分特立独行,有人笑他的迂腐,笑他固执,妄想将落后于潮流的文化再次推在世人的眼前。
有人疑问,为什么自小生活在国外,精通西学的他回国之后,与众多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大相径庭,所坚持的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在我看来,有以下原因:辜鸿铭是回国后潜心精研国学,并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魅力所折服,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而中国的多数知识分子在满清腐败的统治之下,带有功利性的学习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经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清王朝倒塌之后,深谙其害的大多人纷纷起来,盲目的摒弃中国文化;再者辜鸿铭虽然自小生活在国外,但他的父母及义父对他的教育也起了很大的影响。
优秀高三作文素材之辜鸿铭
优秀高三作文素材之辜鸿铭
辜鸿铭,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和才华的人物,既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大师,又是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少年成名,早年留学日本,后来踏上创业之路,在建设中国影视文化产业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参与各种慈善捐助活动,并倡导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推广。
辜鸿铭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非常感兴趣,他认为中华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
他积极投身国学研究和传授的事业,倡导人们重新认识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除此之外,辜鸿铭还非常关注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他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捐助活动,帮助贫困儿童和受灾群众,倡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辜鸿铭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力量的传奇,他的优秀事迹可以激励人们探索人生的精彩,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忱和追求,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
基本信息外文名Thomson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中文名辜鸿铭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人物简介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
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骂在北大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
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
辜鸿铭和新派人物之间理念不同,经常打嘴仗。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一直都是一个官府气息浓厚的学校,那时进了北大就相当于候补官员,据说清末的体操课上,教员都要这样下口令说:“官爷请向前一步走。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接触的多数是自由、民主、进化论之类的东西,突然看见一个留黄色小辫相似洋人的老夫子登上讲台,发出一阵爆笑。
辜鸿铭是什么人?洋人高价买门票听演讲
辜鸿铭是什么人?洋人高价买门票听演讲本文导读:辜鸿铭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
此外,他还出版了英语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
生在南洋辜鸿铭(一八五七~一九二八),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
一八五七年七月十八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的槟榔屿。
辜家祖籍福建泉州,曾祖辜礼欢是富有的种植家,曾任槟岛地方政府首脑。
祖父辜龙池供职于槟岛英政府机关。
辜鸿铭的父亲辜紫云对政治不感兴趣,在英国商人布朗的橡胶园担任总管。
他能够说流利的闽南语,也通晓英语和马来语。
辜鸿铭的母亲是葡萄牙人,讲葡萄牙语和英语。
布朗夫妇膝下无子,非常喜爱辜紫云的次子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
辜鸿铭长得白皮肤高鼻梁、自小聪颖过人。
一八六七年,十一岁的辜鸿铭跟随义父布朗回到老家苏格兰爱丁堡。
临行前,父亲辜紫云命辜鸿铭在祖先牌位前焚香跪拜,并告诫他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学在西洋到了苏格兰后,辜鸿铭被送入当地一所著名中学研读英文。
课余时间,义父布朗就亲自教授他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辜鸿铭用了半年多的功夫把整本《浮士德》背了下来,这时布朗才为他讲解诗歌的意思。
学完《浮士德》后,再学莎翁戏剧。
辜鸿铭领悟神速,不到一年,就已经把莎士比亚的三十七部戏剧都熟记于心。
接着,辜鸿铭开始涉及散文,在布朗的安排下研读历史学家卡莱尔的名著《法国革命》。
这时,辜鸿铭基本靠自学背诵。
之后,辜鸿铭开始阅读布朗家中丰富的藏书。
布朗对这位义子寄望极高,花费了很大的心血栽培他。
他曾对辜鸿铭说:“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
我希望你能够学通中西,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一八七三年,辜鸿铭正式入爱丁堡大学专修西方文学,兼修拉丁文、希腊文。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大传统
辜鸿铭的骂声与北⼤传统2019-08-05辜鸿铭,字汤⽣,号⽴诚,⾃称慵⼈、东西南北⼈,⼜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
⽣于1857年7⽉18⽇,卒于1928年4⽉30⽇,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于马来西亚槟榔屿。
他学贯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九种语⾔,拥有⼗三个博⼠头衔,⼀⽣热衷于向西⽅⼈宣传东⽅的⽂化和精神,并产⽣了重⼤的影响。
辜先⽣始终是我⾮常喜欢的⼀个⼈物,读了汤涌先⽣的这篇⽂章,感觉特别对我⼼思,好⽂共欣赏。
现把它推荐给我的读者。
近有消息称,北⼤将把“不许⽹上骂⼈”写进校规,引发了争议。
近些年北⼤,乃⾄整个教育界,经常会出现⼀些恩怨:有同事之间的、有同⾏之间的,也有师⽣之间的。
他们也已经习惯了在⽹上相互⽃嘴,间或带些粗⼝,亦在所难免。
要禁,恐也难。
其实,110岁的北⼤也是向有“骂⼈”的传统的。
民国时期是⼀个⼈才辈出的时期,狂狷者骂不绝⼝。
但他们的骂⼜不是⼝⽆遮拦的,⽽是他们表达⾃⼰主张的⼀种形式。
有原则的骂⼈者,辜鸿铭就是其中之⼀。
辜鸿铭:第⼀骂⼈⾼⼿辜鸿铭爱骂⼈是出了名的,他也擅长骂⼈。
有⼈说他保守反动,但他骂的许多⼈,要么懒、要么笨,要么⼈品不端。
“洋⿁⼦”们对辜鸿铭都是⼜敬⼜怕。
因为他可以毫⽆顾忌地称呼他们是“洋⿁⼦”、“夷狄”。
却没有⼀个⼈敢于嘲笑这个⼲瘦、戴⽠⽪帽、穿长袍、拖着⼩辫⼦的⽼头。
如果你说中国不⽂明、不开化,那就糟糕了。
他会拿出贵国⽂化中最阴暗与最不光彩的⼀⾯,⽤熟练的贵国语⾔来消遣你。
⽽对于本国的⼀些⼈来说,辜鸿铭则是⼀个笑话。
他在北⼤任教期间,有⼈看他古怪、⾏事出⼈意表,称他为“辜疯⼦”,他也毫不介意。
他反对男⼥平等,号称效忠清朝,却⼜骂过慈禧太后、袁世凯、徐世昌这样的当权者。
只有⼀个⼈他⼀直保持着尊重,那就是北⼤校长蔡元培。
⽽辜鸿铭的骂声,也成就了蔡元培“兼容并包”的美声。
曾经说过:“愚以为中国⼆千五百余年⽂化所钟出⼀辜鸿铭先⽣,已⾜以扬眉吐⽓于⼆⼗世纪之世界。
一代怪杰辜鸿铭
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归宗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
1856年7月19日,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先祖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于乾隆初年以劳工移民马来西亚。
其曾祖父辜礼欢深得英殖民者的喜爱,并被推举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甲必丹(Captain)。
他膝下有八男三女,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辜国栋、辜安平、辜龙池等。
辜龙池即是辜鸿铭的祖父,其子辜紫云即辜鸿铭的父亲,供职于牛汝莪橡胶园,勤劳刻苦,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的信任,被委任为橡胶园的负责人。
辜鸿铭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
其母亲是西洋人。
所以,他也自然烙下西洋母亲的印记,长得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
他自小便聪明伶俐,很得布朗夫妇欢心,并收其为养子。
约在1867年,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将牛汝莪橡胶园委托给辜紫云代管,并征得辜紫云的同意,把辜鸿铭带到苏格兰读书。
那年,辜鸿铭也只有十多岁。
在中国留学史上,其出洋留学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比肩者,恐怕寥寥无几。
这段经历给辜鸿铭平添了几份夸耀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辜鸿铭最早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又进入爱丁堡文法学校。
这所学校以教授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而知名。
他精通多国语言,其最初的基础概源于此。
辜鸿铭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留学,获得文、哲、理、工、神等多个学位。
还是在巴黎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前来看望辜鸿铭。
谈话中,这位教授对中国文明尤为赞赏,他说:‚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最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国学大师辜鸿铭介绍
国学大师辜鸿铭介绍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以下是整理的国学大师辜鸿铭介绍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国学大师辜鸿铭人物生平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
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
辜鸿铭_北大讲台上的狂儒
人头痛。
1993年,吴仪出任外经贸部部长,当时正逢中国贸易体制转轨,出口面临巨大压力。
吴仪说自己是“小女子受命于危难之中”。
她夜以继日,千方百计推动出口,居然使中国当年的出口创历史最高纪录。
吴仪的干练和率直使她“铁娘子”的名号不胫而走。
《南德意志报》的文章把吴仪称为“不妥协”、“坚持立场”的中国“铁娘子”:“她是一个以言辞犀利而著称的人,1991年,美国与中国开始谈判保护知识产权时,美国抱怨中国一再侵犯商标权和专利权,还说我们在与小偷谈判。
据说吴仪当时大声地说:‘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看一看你们的博物馆吧!请告诉我,哪些东西是从中国抢来的!’这样的言辞使她在两大洲——亚洲和北美洲赢得了尊重。
”“铁娘子”的称号在日本叫得也很响。
日本战后主要是与欧美在商贸合作中发展起来的,深知与欧美打交道的难度。
尽管今天日本经济已经与欧美平起平坐,但谈判时仍时常会略居下风。
但同为东方政治家的吴仪却在与欧美博弈中崭露头角并获得尊重与好评,使日本的政治家及国际关系学界很震动。
不止一个日本学者曾以吴仪称美国是“强盗”为例,称东方的政治家、外交家就要有这种敢于同欧美打对台、为自己国家辩护的勇气。
“中国妇女地位质的跃进”2002年,“德国之声”报道了她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事,该报道还引用专家的话说:“吴仪是中国妇女在中共高层的代表。
中国解放后,实施《婚姻法》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地位已大为提高,但吴仪进入政治局,却是一种质的跃进。
”接下来的“非典”事件让世界更为熟悉吴仪,至今日本提到吴仪时,冠以的第一称号是“非典”时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总指挥”。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当时文章说:“抗击非典的斗争现在由国务委员吴仪领导,人们普遍认为,这位63岁的政界女性具有贯彻能力。
现在全国开始了抗击非典的斗争,必要时可以对整个村庄和学校实行强制隔离,这些做法都带有吴仪的印记。
”《华尔街日报》称,“在她的努力下,中国改善了与国际卫生组织的关系,重新获得了他们的信任。
“清末怪才”辜鸿铭
“清末怪才”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圣人”;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通西方科学,又主张东方文化,提倡“中国精神”,实为难得一见的文化怪才。
这样的人物,本应起到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作用,但事实上,他在世时却饱受争议,被人称为“清末怪才”。
辜鸿铭之所以成为“怪才”和“怪人”,原因固然很多,但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怪行怪言”。
辜鸿铭的“怪”,首先就怪在他的穿着上。
他脑后拖着一条油光可鉴的小辫,身穿马褂,脚蹬朝靴,腰挂东洋宝刀,头顶瓜皮帽,有人曾戏称他为“四不像”。
他的“怪行”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校方安排他讲演,他上台以后不讲一句话,学校准备的茶水他一口也不喝,刚一开口,就让在场的所有人吓了一大跳,原来他讲的是德文。
辜鸿铭精通九国语言,能用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语言教授学理,而用中文讲授仅只是讲“四书”“五经”。
他用中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学史”,听课者经常达五百人之多。
在辜鸿铭看来,中文和英文是“异曲同工”,互有短长。
英文讲科学、逻辑,严密而精确;中文讲人文、道德,言简而意丰。
他认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应该“精研中学,博采西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
辜鸿铭的“怪言”也很多。
1917年,辜鸿铭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已渐成气候。
辜鸿铭一登上讲台,就向学生宣布:“现在中学已改成了学堂,中学堂里要兼课,男女生坐在一起听课,成何体统?我是一个保守的人,我的思想很旧,我的脑筋很顽固,我要用我顽固的脑筋,反对你们学堂里兼课。
中国历史故事-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中文名:辜鸿铭外文名:Tomson字:汤生号:立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去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妻妾:正妻淑姑(中国);妾室吉田蓉子(一说吉田贞子,日本人)子女:儿子辜守庸,女儿珍东、娜娃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主要成就: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翻译“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是晚清著名文人,号称“清末怪杰”,他既精通西方文学,也在东方文学中学有所成,学贯中西,整个下半身都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认为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拯救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所以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
1857年7月18日,英国人布朗先生在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的橡胶园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
辜鸿铭是一个混血儿,父系血脉是一位中国人,母系血脉则是一位西洋人。
辜鸿铭的祖辈从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父亲辜紫云在布朗先生的橡胶园里当总管,有一口流利的闽南话,会讲英语和马来语,而他的母亲则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下长大,使得辜鸿铭天生就对语言有一种敏感性。
再加上布朗先生对他犹如子女一般的教导,是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的基础。
年幼的辜鸿铭在多元化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西方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家乡并不熟悉,只偶尔能从父亲这边知悉一二。
再加上他十岁的的时候,布朗夫妇将他带去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辜鸿铭更是对自己的国家陌生无比。
尽管在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告诫他,要他铭记自己是中国人。
年幼的辜鸿铭虽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将这个身份牢牢记在耳中,但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他还是不清楚。
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才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且疯狂的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着迷。
辜鸿铭
评价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 来保护强烈的自尊。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 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 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 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 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 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 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 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 天。他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着自己对中华文化 的热爱。
翻译贡献: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
人物影响Βιβλιοθήκη 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创造 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 《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 《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 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 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 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 说法。
清末怪杰 –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 流传一句话:到中国 可以不看紫禁城,不 可不看辜鸿铭。辜鸿 铭何许人也?他自称 “生在南洋,学在西 洋,娶在东洋,仕在 北洋。
辜鸿铭
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 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 国传统的同时,又精 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 学者,号称“清末怪 杰”。他精通英文、 法文、德文、拉丁文、 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 语言,通晓文学、儒 学、法学、工学与土 木等文、理各科。
辩才无双: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
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
最尊贵的中国人与文学大师列夫· 托尔
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 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 的中国人”。
辜鸿铭的轶事
辜 大此 无 心 是 “ 辜 们 走 任 鸿 学言 形 中 有 我 平 一 进 教 铭 生, 的 的 形 头 静 片 课 , 在 一狂 。 辫 的 上 地 哄 堂 梳 北 片傲 ” 子 , 的 说 堂 , 着 京 静的 闻 却 你 辫 : 大 学 小 大 默北 听 是 们 子 笑 生 辫 学 。 ,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简介辜鸿铭(1902年11月24日-1991年),原名辜瑞芳,字芳河,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工商企业家、政治家、慈善家,中国华人华侨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是辜启铨的长子,辜家是中国最富有家族之一。
辜鸿铭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16年,辜鸿铭进入无锡的圣约翰中学读书。
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同时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
1920年,他被保送至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现复旦大学),并在那里学习了两年。
1922年,辜鸿铭前往美国留学,他先后就读于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商学院。
在哈佛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文化,培养了开阔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
1925年,辜鸿铭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批留学归国的经济学硕士。
回国后,他参与了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辜鸿铭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广泛的捐赠和救济活动。
他对教育事业尤为关注,是无数学校和大学的创建者和支持者。
他倡导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积极捐助和资助大量的学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辜鸿铭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上海市市长、全国工商联主席等职务。
他的政治观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倡导发展工商业,积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主张与外国进行平等合作,倡导国际间的友好关系。
辜鸿铭一生最重要的事业莫过于辜鸿铭基金会的创建和管理。
这个基金会是他本人出资并毫无任何条件地捐赠出来的,用于支持教育、医疗、救济等公益事业。
基金会成立以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无数人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辜鸿铭在事业和慈善事业上的贡献使他成为华人华侨事业的代表人物。
他在全球华文社区中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被誉为“爱国华人杰出代表”。
在辜鸿铭的一生中,他始终坚持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理念。
他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个人财富的积累,更体现在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上。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出华人的自信和责任感,成为华人群体中的典范。
清朝翻译家辜鸿铭生平简介
清朝翻译家辜鸿铭生平简介辜鸿铭,字汤生,号立诚,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翻译家辜鸿铭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辜鸿铭简介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
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
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无论从出生经历,还是能力方面来说,都十分丰富。
首先是出生经历。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了辜先生的出生、学习、家室、仕途几个方面的经历。
由于家人迁居,所以辜先生于1857年7月18日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是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
他在十岁的时候去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十四岁时又被派往德国学习,后又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文、希腊文、法文等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同时也获得了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和赏识。
他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吉田贞子。
然后就是他的能力、成就方面。
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及其强悍,在他的一生中懂得了九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并且都对其有所研究。
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中国古时候的“四书”中的三本进行了翻译,而且他对外国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就是辜鸿铭简介,他是当时时代极其稀少的具有新颖精神中的一个。
辜鸿铭轶事辜鸿铭先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个绝对的高语境人物,他经常用一些话巧妙地回答一些刁钻的问题。
所以,辜鸿铭先生有很多寓意深刻,也让人捧腹的轶事。
辜鸿铭先生早年一直在外国学习,但是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每到节日的时候,他都会买来酒、菜、香等来祭奠叩拜祖先,这使得他遭到外国人的嘲笑和鄙夷。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谢谢观看Biblioteka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 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 ,会操九种语言。他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 演讲,博得一片喝彩。他还会用拉丁文作诗。民初上海愚园路廊壁上镶 嵌的拉丁文的诗,系辜鸿铭手笔。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 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 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 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 》,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 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 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 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二、 辜鸿铭生平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一、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 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 福建省惠安县, 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 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 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不久妻子淑姑去世。日本人推荐他 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 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 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 子,乃拂袖而去。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
他原籍福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母亲是欧洲人,因此他是一个混血儿。
辜鸿铭父亲的老板是一个英国人,因为喜欢辜鸿铭,将其收为义子,从小就让他接受西方教育。
辜鸿铭13岁时,被送到英国读书。
当时是1870年,比清朝派出赴美留学的幼童还要早。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10年,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拿到多个学位,精通十几种外语,他的中文水平不如他的外文水平是肯定的,他当时号称英文水平中国第一,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他能完整背诵莎士比亚的37个剧本。
1880年前后,辜鸿铭回到新加坡,而此时,后来名声大振的严复刚刚进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不久。
辜鸿铭在新加坡遇到了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名叫马建忠。
据说,1882年左右,有一次辜鸿铭与马建忠在一个海滨旅馆里长谈了三天三夜,从此以后,辜鸿铭突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1885年,辜鸿铭回到中国,在张之洞的手下干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鱼得水。
他痛感欧洲人翻译的很多中国经典著作有大量的错误,因此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工作。
同时他认为西方人歧视中国人很没有道理,便在国外用外文发表介绍中国的文章,应该说,辜鸿铭是有意识主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个中国人,欧洲甚至还有专门的辜鸿铭研究会。
当时欧洲著名的人物,例如托尔斯泰、毛姆都来中国与辜鸿铭会见。
甚至很多中国留学生,例如胡适,对于辜鸿铭的最初了解也是来自于西方的报刊书籍。
本文不是要写辜鸿铭的传记,而是要说一些辜鸿铭晚年的小事。
清朝灭亡后,辜鸿铭拖着长辫子在北大教授英文,是当时著名的保守人物。
比方说他喜欢小脚,世人皆知。
有一次他向欧洲女性介绍纳妾制度,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当然要配好几只茶杯,一个茶杯则没必要配好几只茶壶。
当时的辜鸿铭俨然是儒家文化的忠诚捍卫者,他同时也是西方文化最严厉的批判者。
1921年,英国大文豪毛姆来到中国,专程到辜鸿铭的家中拜访。
辜鸿铭中庸双语对照
辜鸿铭中庸双语对照辜鸿铭(1893年-1952年),字宗庸,号鹤亭,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中国史学界著名的“史家派”代表人物之一。
辜鸿铭以其对于中庸思想的研究与推广而闻名于世。
中庸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继者发展而成。
中庸主张“中和之道”,即追求心灵和谐、行为合乎中道的思想。
辜鸿铭在对中庸思想的研究中,特别注重对其双语对照的阐释,以便更好地传播和理解中庸思想的精髓。
辜鸿铭在其著作《中庸义理新解》中,对中庸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双语对照的解释。
他通过对中庸经文的深入研究,将中文原文与英文对照进行对比,以便使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庸的思想内涵。
这种双语对照的方法,为中庸思想的推广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途径。
在辜鸿铭的翻译和注释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庸思想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例如,“中”一词,在中文中既表示“中间”、“中心”,也表示“均衡”、“适度”。
辜鸿铭通过将“中”翻译为“the mean”,既突出了“中”的中立性和中庸之道的中心地位,又强调了“中”的均衡和适度的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中庸思想中的“和”一词。
在中文中,“和”不仅表示和谐、协调,也表示平和、和睦。
辜鸿铭将“和”翻译为“harmony”,既表达了和谐、协调的含义,也突出了中庸思想中对于和平与和睦的追求。
通过辜鸿铭的双语对照翻译,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庸思想中的“中和之道”。
中和之道不是简单地追求中庸之中,而是要在不同的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和谐。
中庸思想主张人应当遵循中道,既不过分偏向一方,也不过分偏向另一方。
只有在中庸之道上行走,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衡。
辜鸿铭中庸双语对照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对中庸经典的翻译和注释,辜鸿铭让中庸思想的智慧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辜鸿铭对中庸的双语对照的研究,对于推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中庸之道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辜鸿铭简介及作品翻译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 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 不可不看辜鸿铭。
表现之二 是将译文中出现的大量中国人名、地名删掉 只保留了颜回和仲由的名字,而孔子的其他弟子则直接 翻译为"孔子的一个弟子"或"另一个弟子A disciple of C onfucius
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 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 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 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温源宁 “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 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 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 人中铮铮之怪杰。” --林语堂
辜鸿铭
简介: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 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 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 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 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 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1.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 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 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蛮夷之邦。 2.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 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 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 片静默。终于理解了这个老师,一直很清高的老师。
历史趣闻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导语:辜鸿铭(1857 7 18-1928 4 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
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
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
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
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个人评价:《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
吴宓(《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生活常识分享。
辜鸿铭PPT
1881
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 (外文秘书) 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 二十年,主要职责为“通译”,他一 边帮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
18851905
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位英国人的橡 胶园内。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橡胶园总管,能说 1857.7.18 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是西 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1924 赴日本讲学三年,其 间曾赴台湾讲学 1927 从日本回到故国,不 久妻子淑姑去世 1928.4.30 逝世于北京,享 年72岁
..\Videos\Captures\辜鸿铭1.mp4 ..\Videos\Captures\辜鸿铭2.mp4
学贯中西
辜鸿铭的学问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辜鸿铭的装束也是先西后中、由西而中。 回国之后,乃至当幕僚期间都是西装革 履,后来便是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 足蹬双梁布鞋,脑后拖着一条黄毛小辫,
而且进入民国之后,他也衣冠不异昔时。
周作人在《北大感旧录》中描写辜鸿铭" 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 上一撮黄头毛,却编成了一条小辫子, 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 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 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 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 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辜鸿铭趣事二三则
茶壶茶杯理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辜鸿铭的长辫子
说起辜鸿铭,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 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这在北京, 称得上出土文物式的一景。辜鸿铭的辫子, 并不是仅仅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 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 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满清人 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 是"立异以为高"。当然,也符合他复古派 的身份。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 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 辫子是无形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辜鸿铭曾不解地问母亲,你是一个西洋人, 辜鸿铭曾不解地问母亲,你是一个西洋人,为什么还要 强调儿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母亲说,记住, 强调儿子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母亲说,记住,一个男 人是需要气节的。 人是需要气节的。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 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 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 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 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 是清醒的,你要抗争, 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 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 辜 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 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 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他表达了自己对中国 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 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 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 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 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 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 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 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 族所缺乏的灵敏; 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 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 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 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 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 温良” 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 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 纯真的赤子之心” 成年人的智慧” “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 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 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 一种心灵的 生活” 生活”。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 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 教士和汉学家们“ 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 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 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 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 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 博大的和纯朴的” 因为“ 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 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 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 此外还有“灵敏” 此外还有“灵敏”。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没 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 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 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 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辜鸿铭的父亲在祖先牌 位前点上一支香,把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 位前点上一支香,把儿子叫到跟前,对他说:”不论你 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 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 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母亲则用中文大声地在辜鸿 铭面前重复说:记住, 铭面前重复说:记住,中、国、人!
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因此, 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因此,辜 鸿铭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 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 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 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 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 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 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 他在北大讲授 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 穿旧服, 留辫子,穿旧服 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 留辫子 穿旧服 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 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 来对抗整个 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 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 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 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 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 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 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 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 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 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 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 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 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在崇洋惧洋成风的年代, 在崇洋惧洋成风的年代,辜鸿铭始终高 举爱国主义大旗。爱国, 举爱国主义大旗。爱国,首先要爱其文 他指出: 明,他指出:“洋人绝不会因为我们割 去发辫,穿上西装, 去发辫,穿上西装,就会对我们稍加尊 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 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当我们中国人 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 变成西化者洋鬼子时,欧美人只能对我 们更加蔑视。事实上, 们更加蔑视。事实上,只有当欧美人了 解到真正的中国人———一种有着与他 解到真正的中国人 一种有着与他 们截然不同却毫不逊色于他们文明的人 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民时,他们才会对我们有所尊重。”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当时为英国占领的马来西亚威尔斯王子岛。 1857年 18日 辜鸿铭出生于当时为英国占领的马来西亚威尔斯王子岛。 1857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并于1873年 1870年 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并于1873年 1870 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 1873 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并于1877 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 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并于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 该校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 该校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 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后又去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0年 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0 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 •1881年,他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 1881年 他遇到马建忠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 1881 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 •1885年,辜鸿铭前往中国,被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在此期间,辜 1885年 辜鸿铭前往中国,被张之洞委任为“洋文案” 在此期间, 1885 鸿铭将《论语》 中庸》 大学》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刊登和发行。 鸿铭将《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文,在海外刊登和发行。 •1910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 1910年 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南洋公学监督。 1910 •1911年,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辞去公职。 1911年 辛亥革命后,辜鸿铭辞去公职。 1911 •191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1915年 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 1915 1909年出版 年出版, 中国人的精神》 1915年出版 年出版。 于1909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于1915年出版。 •1924年,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 1924年 辜鸿铭赴日本讲学三年,其间曾赴台湾讲学。 1924 •1928年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1928年 1928 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日在北京逝世 72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 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 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 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文化巨 擎吴宓亦赞曰: 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 擎吴宓亦赞曰:“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 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而在新文化运动 另一位领袖陈独秀眼中,却是位“很可笑” 另一位领袖陈独秀眼中,却是位“很可笑”、 复古向后退”的怪物, 老顽固” “复古向后退”的怪物,以“老顽固”、“老 古董” 腐儒”等相称者也不乏其人。 古董”、“腐儒”等相称者也不乏其人。如此 褒贬相反的头衔,细数下来, 褒贬相反的头衔,细数下来,竟有二三十个之 多,集于一人之身,足见其受重视程度。由是, 集于一人之身,足见其受重视程度。由是, 30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谓 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谓: 30年代的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谓:“在 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 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 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了。”
他说——“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 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说 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灵是纤细而敏感的, 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 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 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 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 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 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 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 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 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 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 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 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 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