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细胞病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固有细 胞硬化症,主要是由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 的异常导致足细胞损伤。该类病人中存在 着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损伤因素。
该类型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发生任 何年龄,但以青年为主,也可发生在儿童, 人群发病率为万分之一,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以白蛋 白为多见,典型病例以肾病综合征形式起 病。蛋白尿越多预后较差。
1、以微小病变型发病者的病理改变与观察Hale Waihona Puke Baidu在电镜下显示足细胞肿胀呈弥漫性,
足突融合与消失,是微小病变型的主要诊 断依据。
2、以局灶阶段性肾小球肾炎发 病的病理改变与观察
(7)血压变化:早期血压可正常,随着病程 进展,约50%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可随病情 缓解而消失。
(8)水肿。 (9)免疫指标:补体水平正常,若补体水平
下降应考虑为继发性对足细胞损伤 (10)肾脏功能变化
11)严重并发症 高凝血症导致肾静脉血栓形成;合并抗肾 小球基底膜新月体肾炎。
六.足细胞病临床、病理学动态观察
足细胞病发病机制
一、肾小球足细胞(脏层上皮细胞)功能
1、肾小球足细胞是滤过屏障的一部分,其滤过孔径 为4-14nm,是滤过膜中最后一道屏障,又是滤过 膜中最小的滤过孔。
2、足细胞是合成富含带阴电荷组成屏障的硫酸类肝 素的主要来源细胞,并将硫酸类肝素分布于基底 膜(GBM)及其两侧。足细胞本身也覆盖着带阴 电荷的唾液酸糖蛋白,共同维持着滤过膜的电荷 屏障功能。
多见,高发年龄为35-40岁。 (2)发病率:原发性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占
所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8.8%-11.6%。男 性为女性的2倍。 (3)起病特点:起病隐匿,少数有前驱感染
(4)蛋白尿:无症状性蛋白尿为首发症状, 均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5)血尿:成人镜下血尿约占60%,儿童可 有肉眼血尿
(6)尿沉渣检查:出现管型尿,少见卵圆形 的脂滴,颗粒管型,透明管型和脂肪管型, 但红细胞管型很少见。
3、足细胞增生:
足细胞增多并松散地分布与肾 小囊内,可行成假新月体状(见图2-16)。 常见于细胞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
4、泡沫细胞形成: 此改变常见于大量蛋白时,足细胞吞
噬较多的蛋白和脂质,在细胞内出现大量 蛋白或脂质空泡。
五、足细胞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足细胞损伤后常以微 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以及膜 性肾病的表现形式而发病。
蛋白尿:严重病例中,24小时尿蛋白可超 过40克。儿童中尿蛋白是典型的高选择性 蛋白尿,主要包括清蛋白及极少量大分子 蛋白,如IgA、巨球蛋白C3;成人则表现不 一,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微小病病型肾 病,可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而且常伴 有高血压和GFR下降。
2、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发病形式足 细胞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3. 足细胞损伤后的功能变化 (1)受损伤后的足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进一步导致足细胞的减少和其他固有细胞 损伤。
2)高表达巨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 足细胞,一方面导致自身的损伤,另一面 也导致系膜基质分泌增多,进而引起系膜 增生。
(3)足细胞的脱落,GBM裸 露,导致裸露区域毛细血 管袢的张力与肾小球静水 压平衡紊乱。
3、足细胞通过旁分泌途径合成与分泌前列 环素E2(PGE2)、前列腺素I2(PGI2)和血 栓素2(TXA2),参与肾小球血流动力学 的调节功能。
4、足细胞可产生组成肾小球基底膜主要胶 原成分的Ⅳ型胶原与氨基多糖类一起参与 对损伤基底膜的修复。
二、足细胞的损伤机制与足细胞病
1、损伤足细胞的致病因素: (1)免疫介导的损伤。 (2)肾小球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对足细胞损伤。 (3)肾毒性药物与毒物对足细胞的损伤; (4)代谢异常性损伤。
细胞型局造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时,足细胞 不但肥大和变性,尚可见增生。
2、足细胞足突融合:
电镜下足细胞的足突融合或称 微细绒毛状变性,称足突细胞融合,主要 是由于足细胞表面电荷减少或消失造成的 (见图2-14、15)。
常见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的肾小球 肾炎或肾小球病。足突细胞粘连、倒状、 融合成电子密度高的堤状,附于 GBM外侧。
(4)裸露的GBM与鲍曼氏囊 接触粘连,壁层上皮细胞 粘附沿基底膜生长,致毛 细血管结构毁损,继发透 明物质沉积,肾小球硬化 形成。
三、足细胞损伤后的形态改变 ①退行性变进展到经典的局灶节段性病变; ②炎症反应后进展到新月体形成; ③异常增生导致塌陷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固 有细胞硬化。 四、足细胞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1、足细胞空泡变性与肿胀、坏死。 常见于以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 为主的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球病。
(5)大量蛋白尿漏出。
(6)感染(HIV)均可对足细胞损伤。
2、损伤后足细胞数量减少的原因 (1)足细胞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细胞,增生能力弱。 (2)足细胞分裂中的缺陷,导致分裂障碍。 (3)足细胞由于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趋化
生长因子(TGF-β)生成增加,促使了足细胞的凋 亡,数量减少。(肾性高血压、免疫反应加快细胞 凋亡、临床常见用ACEI类药的机理与此有关) (4)足细胞周围环境因素造成足细胞和基底膜连接 受损,足细胞从GBM脱落。
有50%-60%的患者有血尿 有高血压和固有细胞功能损害者 10%-50%不等。
3、以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足细胞损伤后的临 床表现 以膜性肾病形式发病的患者,主 要是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临 床表现。
根据导致足细胞损伤的病因和发 病机理不同,可分为原发与继发两大类型
临床表现 (1)发病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
1、以微小病类型发病的临床表现:
发病特点:常见于儿童,发病高峰年龄为2~6 岁。
发病率:人群发病率为万分之二,占儿童肾 病综合征的75﹪~90﹪以上。
前驱病:约1/3患者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 他感染。
起病大多较急,典型病例首发症状多为明显 的肾病综合征,血压正常。
血尿:20﹪患者可见不同程度的镜下血尿, 随着年龄增大,镜下血尿发病率也增加, 特别是在60岁以上的患者中,由于肾间质 炎症、纤维化、血管病变,镜下血尿的发 病率更高,但肉眼血尿罕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