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

合集下载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篇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篇

2024年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精选篇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计划1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应该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放生了转变,我们教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发生转变。

从书中学,向名师学,更要积极向身边的同事取经问道,变被动培训为主动自修,一路行一路思一路阅尽美景。

一、进修目标1、深入研读和理解《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习新教材,钻研新教材,把握教材的内容及特点。

2、深入研读和理解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积极实践。

3、学习儿童心理学和班级管理知识,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使学生在爱和规则下快乐成长。

二、进修方式1、专题培训:积极参与交流研讨、教学设计、说讲评课等形式,将培训学习与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2、专题总结: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和专题总结。

3、网上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进行教育教学网上学习。

三、进修内容1、积极参加教师集体学习活动。

(1)认真参加每周的教研活动,做好学习笔记,与其他教师主动交流。

(2)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如讲座、研讨等。

(3)积极参加青年教师读书会,补充新知识,开拓眼界,并做好读书笔记。

(4)积极参加公开课、观摩课、汇报课等活动,将所学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2、进行自主研究(1)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学习部编教材特点,把握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掌握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知识的生长点。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3)认真研读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教育”的专著,观看学习语文生本实践的视频课,探索把生本理念融入到平时的语文课堂。

(4)认真总结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及时记录,形成书面材料,在不断反思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读书,做一个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

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求知的源泉、知理的明镜。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通过读书,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勤读书、读好书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以坚实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勤奋地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每一本书,都别有天地,与一本好书相对,就是与智者相对。

读名师的书,看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艰辛,追求的快乐,可以激励自己奋发有为。

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可以让自己始终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始终牢记: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

读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为师之道,知晓了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的教师成长途径。

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激情的人。

生活需要激情,教学更需要激情。

惟有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爱,才能保持一以贯之的激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读书让我认识到,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

她还说:教师因读书铸就备课灵魂,便成就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先做人后做学问码口中学赵庆发(2012年6月)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才教学生做学问。

现在的学生很多越来越不会做人,这决不是骇人听闻。

请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

事例一,码口乡高中生陈思(化名)考取云南理工大学,由于是第一次上省城,行李多,他父亲特担心,亲自送他到学校。

在理工大附近的小餐馆,陈思遇到了也考取大学的几个老同学,他们问陈思身边的老人是谁,陈思说是他请来搬运行李的农民工。

几个老同学热情的招呼陈思吃饭,那个“农民工”当然没有资格上桌,只有在门外空腹等侯。

陈思的父亲与我是老熟人,回家后和我谈及此事,还显得很气愤。

他说,为了供儿子读书,每年都把过年猪卖了,已经三年没杀年猪了,到头来,自己倒成农民工了。

才进大学就不认爹,大学毕业恐怕连妈也不认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

事例二,码口中学一名初二学生,一天正在吃午饭,他母亲从四十里外走路冒着毒太阳到学校送钱给他,我亲自在场,这名学生没叫她一声妈,更没叫她吃饭,也没买水给妈喝,一句话,没和他妈吱吭一声,伸手接过他妈递来的50元钱便消失在聚餐人群中了。

我很气愤,何况是他妈,就是别人也应打个招呼,说声谢谢才对。

事例三,气人的事竟会发生在我身上。

有一次,我从码口下县城去,那时码口还没有直达县城的车,需从茂林转乘昭通班车。

很快我下了码口车转乘了昭通车,让我没想到的是车上早没座位了,超载的十多个人都站着(那时交警管得不严,超载是常有的事)。

我从茂林一直站到连峰,还是没人下车。

我一直站在一个有座位的小伙背后,到水竹一带吃不消了,特想坐,特盼望有个熟人让我坐坐,便开始认真打量每一个人。

我眼睛突然一亮,我前面的小伙子就是我的得意门生,两年前考入警校,我就是他的班主任,他读初中时我对他特好,把他列入重点,精心培养他。

我在车上虽然站了两三个小时,或许他并没有发现我,我便主动与他打招呼,本想他会很惊喜,会立刻让我坐。

但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他反应十分平淡,既没有惊喜,也没让我坐,仿佛我们不是师生,更没有那段情谊,是一般普通的人。

读书:教师发展的起跳板

读书:教师发展的起跳板

读书:教师发展的起跳板作者:胡怀珠来源:《江西教育A》2015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能成为好老师的方法和途径,方方面面,许许多多,作为一线的教师队伍管理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深深感受到要成为好老师,最值得努力的是读书,读书可以长久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更能提高教师的品质素养,读书真的是教师发展的起跳板。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智慧。

从学习开始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常常深感教师工作的繁重和精神的压力;作为一名管理者,又深感教师成长的缓慢和底气的不足。

虽不要求每位教师都成为教育家,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一旦形成,不管优劣,就一成不变,一直沿用到退休,这不成了教育的悲哀吗?读书,方能改变教师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

教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

但是“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学识储备不足、知之甚少,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要求显然远远不够了,教师要有一缸水、一池水,还应该是一池活水。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中也写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身为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因此,我们需要教育的“活水”,而“活水”就在书海之间。

由此可见,博览群书对于教师而言,是最基本的素质修炼。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高中教师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精品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高中教师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 精品

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材料高中教师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典型事迹材料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工作多年,我深知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的这一现代观念,并紧密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的需要,制定个人读书计划.并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多多读书,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感受一抒为快.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书籍是我的良师益友,使我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摆正我的前进方向!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在我的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学习与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领域,我坚持把三大活动的着眼点放在读书学习与反思提高上,不做表面文章,切实做到以读书学习促进反思,通过反思优化教学实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暑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它促使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只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目前我正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园的教育工作中.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我工作会做得更出色!读书活动先进个人事迹高兴玲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作为年轻的教师,我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尊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因而,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研讨之中,并且自费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潜心研究教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能够勤恳工作,踏实备课,全身心投入教学实践中,并时刻督促自己努力钻研业务,朝具有科研型的教师迈进.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就必须有扎实的功底.我不能坐吃山空,成绩只属于过去,接下来必须更加努力向前迈进.现在我每天都坚持读教育专著.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让我感悟到他对教育的圣洁情感;读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读李镇西的儒家情怀,魏书生的道家气度,都给予我无尽的灵感和创造力.多读,多反思,半年的时间我已经坚持写了近三万字.看着这点点积累,让我感到一丝成功的喜悦.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发育史.做好备课之后,我就看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将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记录在自己的教学日志上.比如魏书生先生的班干部制,班上每位同学都是小班长,人人都有事可做,以及良好的学生道德的培养以及我对班级工作的处理方式.时刻反思自己处理的方法是否恰当,然后参照教育界前辈的方法来加以改正.自工作以来,教育书籍伴随了我无数个夜夜.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阅读这些书籍,但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事件的发生,我从中受益很多,因而现在越来越着迷,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现在,我总结出: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可能练就教好书的真本领;只有具备了真本领,才有可能教好书育好人.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坚持读书.在读书中领悟教书育人的真谛,在教书中悟出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挤出一定的资金积累书籍和资料,以用于个人提高能力、增长知识、丰富理论的再生产,从而增强个人适应社会和本职工作的造血功能,经营好自身工作需要的生命加油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幸福.这幸福源自于辛勤努力后的收获,来自于真情付出后的喜悦,更是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笑对前方的勇气和决心.。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为师者,读书先行

高中语文教学课件——为师者,读书先行

为师者,读书先行北大教授陈平原曾说过: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我们要读的书有:教师用书,教育教学专业报刊杂志,教育理论经典,人文著作。

1.读教师用书:包括课程标准,课本教材,配套教师用书,教材分析,考试说明等等。

这些书,大家必须读,因为不读就没法上课,甚至不知道该怎么上,上什么。

我们现在最起码的应该知道什么是新课改?应该知道课程标准是什么?学科需要完成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下有多少个教学任务群?(比如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有18个教学任务群)。

再说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原来叫考试大纲。

忽略了课标,会使我们的教学偏离方向。

比如说幼儿园,从小班就开始让孩子做题,计算,写字,有的汉字,一个字写10遍,20遍……,这不是那么大的孩子应该做的,现在国家规定幼儿园不准超前教这些知识。

从幼儿园就把教育偏离了方向,到了咱这里,再让我们补幼儿园应该学的东西,效果能好吗?我们教学要懂得课程标准,把握住教的方向,才能把教学的事做正确。

教学用书的作用就是让老师把教学的事做正确。

2.读教育教学专业报刊杂志。

高中语文专业的有《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读这些书对我们的专业和教学有直接的用处,可以说是最功利的书,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解决我们的教育困惑。

这些书咱学校阅览室里几乎都有,认真看看,你就会明白教学该做什么、怎么做,长期积累就有了学科底蕴。

基于学科素养的教材改革从明年高一开始执行,初中小学已经换了部编新教材。

关于学科学素养方面的材料是我们现在应该通过这些专业报刊杂志了解和提前学习的,当它们落地的时候才不会感到陌生。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便捷,好多老师都喜欢在网上查阅资料,甚至上课临时拍脑瓜,随便下载了一个课件就去照搬照抄地上课。

欲求教好书 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 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文化素养的高低,关乎所导演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业成绩。

现代教育需要博览群书、知识渊博、风趣幽默、机智灵活的老师,现代课堂不欢迎循规蹈矩、照本宣科,不欢迎呆板教条、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来自哪里,来自读书,来自不断地学习。

1. 唤醒“沉睡”的自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教学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沉睡”现象之一,出课难。

中年教师主动“退位让贤”感觉自己年龄大了还出课;有的教师躺在功劳簿上应付差事出课,有的惰于研究、不听课、不评课。

“沉睡”现象之二,学习难。

大部分教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辅导等,无暇顾及学习,但也有的教师忙于上网聊天,或甘心做“半瓶子醋”,过一天算一天。

“沉睡”现象之三,研究难。

有的教师对教学研究漠然视之,缺乏同伴协作意识,不善于吸纳同行的意见,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听课、评课。

教师何以如此“倦怠”,是教师厌烦和畏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心理反应,是教师难以应付教育教学工作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劳困乏的身心状态。

患上这种职业倦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就感降低,工作上不求上进,不愿付出努力,甚至产生放弃做教师的消极想法,有的甚至产生了“能马上退休就好了”的消极想法。

心理学上“人的职能减退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智能不断运用,不断开发,人的智能会得到提升,当一个人的智能长期处于睡眠状态时,会自动减弱。

我们听名师的课,感到如沐春风,是一种享受。

究其原因,是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他们不懈地学习。

他们相见谈的是你最近在读什么书,搞什么研究,而我们一些教师却“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认为同事不友好,学生不听话等。

此时,老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脱庸俗琐事的束缚,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静心学习,热心研究,成心思考,潜心教学,努力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要善于创造性的工作,接受教育教学的挑战,享受教育教学的乐趣,不再是枯燥乏味地重复教学。

先教做人再教求知

先教做人再教求知

先教做人再教求知
府谷二小王慧妮
学生在学校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学会做人更重要,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去教学生如何做学问。

学会做人,到底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把“教人做人”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以塑造真人为培养目标。

实践证明,把“学会做人”的教育落到实处,寓“学会做人”教育于常规管理、常规活动,就是抓住了德育工作的根本。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做人呢?应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抓起。

“欲求人人成材,先求人人成人”。

责任感是影响做人最基本的问题,是学会做人的基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首先要培养起他们对自己的责任感,使他们关心自己的前途、人品、学业和健康,自爱、自强,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

先当学生再当老师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在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用更新的观念、更好的方法来指导教师的教学。

所以想当好老师,首先得当好学生,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

对于新老师而言,不断地学习才能帮助我们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向前辈学习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拥有的仅是来源于大学课堂的些许教育教学理论,至于实际教学实践,则少得可怜。

因此在走上讲台,成为人师之前,更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接受前辈们的教育。

老教师在课堂教学亦或是学生工作上都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因而,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上好课,是作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向老教师们学习如何解读教材,如何把握每一堂课的重难点,备好每一节课,如何组织精炼易懂的语言,如何书写清晰了然的板书,如何驾驭课堂。

由于缺乏经验,新教师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没办法解决一些突发情况。

因此,我们要多听课,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做好每一次的听课记录。

吸取他人的丰富经验固然会有所帮助,但倘若没有自己的想法,那也是枉然。

故听课的同时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尽快成熟,教学质量才能尽快提升,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经常邀请老教师来听自己的课,对自己的不足提出批评,加以指点。

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做好每一次的课后反思。

这些反思不仅仅要记在纸上,更要写进心里,刻入脑中,以后每次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尽力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二、向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新教师刚从大学毕业不久,极具亲和力,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样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我们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是如何发展的,研究他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研究他们的心理。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作者:孟晓东来源:《江苏教育》2015年第12期“读书”也许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了。

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里的“气”说的就是“书卷气”。

这是一种文化底蕴、智慧力量的自然流露。

书卷气是一个教师最好的气质。

而现实如何呢?在“世界读书日”,一项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教师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69本书。

而且,他们读书量差异也很大,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

读书,“深入”以见他人,“浅出”而观自身。

读书,可以唤起教师内心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说过,教师的内心世界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倾听。

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和提高自己的内心世界,协调好内心的观念与外在的行为,并努力使之和谐一致。

只有内心有了自信,才能在与学生、同行的相处之中走向和谐。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人与人心灵交流的过程。

也唯有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真正获得解决教育中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将隐藏了心灵的外在行为,当成榜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没有找到自己内心世界导师的教师,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师,不可能与学生的生命进行深层互动,也不可能获得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说,缺乏心灵滋养的教师专业发展,一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心灵滋养的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教师要真正做到这样知己知彼、身心观照、内外协调,以心灵导师的身份来启迪生命,就必须真实地倾听自我,自如地与自我内心意识保持畅通无阻的对话,真正唤醒自己的内心力量。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可以由教师的阅读而开启。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

工欲善其教书之事,必先利其读书之器。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为师者,应做到问道于心,与书本、大家对话,虚心涵泳,如痴如醉;悟道于行,与生活、实践链接,知行合一,如琢如磨;论道于同事、师生间,返璞归真,天人合一,如切如磋。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改变人生。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在文学界有种特殊意义,尤其它是文坛泰斗、文化昆仑莎翁的冥辰,其他许多杰出的作家亦于这一天或出生或辞世,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天定为读书节。

莎翁说过,“书籍就是营养品,没有书籍,如同鸟儿没有翅膀”。

的确,没有书籍的滋润,人的精神世界就会枯萎,人生的色彩就会黯淡。

读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孔圣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陆机曾言“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宋代欧阳修读书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刘克庄则是“五更三点结漏,一目十行读书”。

明朝左光斗更是“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鲁迅把读书时间比作海绵里挤出的水,徐特立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

毫无疑问,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一本好书,灵魂就会受到一次洗礼。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于老师又尤有意义。

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庄子曾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我们不读书,则如无本之腐木,无源之死水,教学生命不会长久。

只有不断地读书,才不至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不至于言语干瘪、言之无物,才不至于产生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尴尬。

多财善贾、长袖善舞,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我们就会落后于时代。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极快,曾有人说:“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事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

”只有不断地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断地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不断地读书,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不断地读书,我们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我们要不断地“充电”、“蓄能”、“吸氧”、“补钙”,不断接受“源头活水”。

不少语文教学高手课堂教学挥洒写意、举重若轻,听他们的课,如醍醐灌顶,似雨露润心,使人获益终身,原因何在?这全仰仗于他们的求知识、做学问、勤读书的功夫。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

要做教书人,先做读书人——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有感保康县马桥镇中心学校陈大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这是世纪老人冰心的至理名言。

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对从事教书育人的教书人而言,尤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本领必须与时俱进,全面提升,通过博览群书及时给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前不久,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

书中的每一条精辟的建议都阐述得透彻明白,每一个生动的案例都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每一个鲜明的观点都带给我启迪和收获。

读完此书,我受益匪浅:感悟一:读学术著作,走出死抠教科书的浮躁现象。

我们平时只关注学科杂志的教学论文,品味名师的精彩案例,往往断章取义、人云亦云。

因此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裂痕,看问题不尖锐,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写教学论文缺少严密性和思想性。

每天捧着一本教科书,找些相关参考资料,重复着往日的教学行经,跳不出现有的教学方法。

试问:这样能教好书吗?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书籍。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一个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一个“专业引领”的氛围。

读书便引领你进入书中与大师对话,领教大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不断给自己“充电”、“蓄能”。

感悟二:读心理学教育学,摆脱情感教育的浮躁现象。

我们每天忙碌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学生之间的矛盾等事情,似乎这就是所谓的教学。

在儿童心理特点、情感方面研究甚少。

当学生犯错误了,我们很少蹲下身来听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来个气势汹汹的批评。

当学生的作业做得一塌糊涂时,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再来个重做,方能解决心头之气。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

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

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

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

说到读书,实在是有些惭愧,我读的书并不多,原因有客观的,关键还是主观上的疏懒。

曾经天真地认为,自己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含窗苦读,在师范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与“读书”道“BYeBYe”了,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了,与己无关。

曾经糊涂地认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了,是“教书”的,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情,我还需要读书吗,真是笑话。

但从教多年来,我越发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愚蠢,如今,我才真正的认识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读书,要读好书,这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不知你的耳畔是否常听到这样的赞美:某某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育充满智慧,听其课是一种美的享受。

能得到这样赞美的教师无疑是令人羡慕的,也是令人敬仰的。

像于永正、薛发根、窦桂梅……可是,不知咱们的老师有没有静心细想过,他们的课为什么这样好?他们的教学水平为什么这样高?他们为师所具有的深厚的底气、灵气、魅力、智慧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当我又一次拜读朱永新、窦桂梅等老师的博客后,心中涌起无限感想,虽然明知这些想法是普通的、平凡的,或许还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亲眼目睹的景象,亲耳所闻的事实,让我毋庸置疑地要表达出我的观点:老师们,读书吧,相信读书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一个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必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个性。

因为“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

”教师的思想决定着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发展的方向。

如果我们成天只忙于应付升学补课,最终仅会使自己成为思想视野愈来愈狭窄的“教书匠”而已。

有这样几句话,说得很精彩:“光画鸡蛋永远成不了艺术大师,光吊嗓子走台步也成不了名角。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

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作者:谭月明来源:《新课程》2020年第09期在忙碌的闲隙里,拿起《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这本书,马上被书中那朴实的语言、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平常而睿智的做法、真实的情感等深深地感染了!看书中的真知灼见、高深的智慧令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犹如一股涓涓溪流涌进心田,深感“相见恨晚”,令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书中不但给我们老师提供了非常多的、我们渴望知道怎么做的理论方向,还给了家长独具魅力、最正确、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使既当老师又当家长的我受益匪浅、收获良多,这的确是一本“开启阅读之门、点亮心灵之灯”的好书!让人体会到一种简朴与宁静!书中的一句话“要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感受到: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做到:先做读书人,然后谈教育。

下面就从这两点我最深刻的内容说说我的收获吧。

一、作为老师,我们要先做读书人(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1.教师先做读书人薛老师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

”的确,教师的精神修养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知识渊博,眼界广阔,教学时能够旁征博引,娓娓道來,那么学生就乐意听老师讲课,也乐意听从老师的指导去多读书。

老师从读书中获得的文学气质,言谈举止间散发出的书卷气息、人格魅力,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

这样教师劝学生读书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这时,我想起了之前陈副局长在给我们的讲座“教师的幸福、责任和智慧”中说到的肺腑感言:“一个知识贫乏的教师、一个理念落后的教师、一个创新能力不强的教师无法适用新课程发展的要求,读书学习是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因为不读书,教学没有什么好方法,没有什么新内容,头脑里没有什么新问题,就容易自以为是。

见不到新东西,目光自会短浅,言谈举止自然庸俗。

这样的教师怎能教书育人、传道解惑呢?”其实,陈局说的跟薛瑞萍老师所说的是如出一辙的。

所以,我觉得:只有这样不断地读书,才能让我们自己有所进步,才能让自己永远走在知识的前列,才能在追求中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我,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新要求。

教书与读书

教书与读书

教书与读书作者:彭钢来源:《阅读(教学研究)》2019年第09期教书就得读书,教书人就是读书人。

这是中国流传了好几千年的道理,也是至今仍管用的道理。

据考证,孔子生活的时代最大的儒家就是教师,教师是书读得最多也读得最通透的人。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典范,把教书和读书都做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既是顶尖的教师——至圣先师,也是顶尖的学者——儒学的创始人。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每一个国民都必须是学习者,也是阅读者。

但教师这个职业与读书联系尤其紧密。

教书是一种专业,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力支撑,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速度很快,因而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教书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教书更是人与人接触、心与心关联的建构,教师直接面对着学生,学生很不喜欢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因循守旧的教师,因而教师需要不断教出新意和创意,这就更需要学习、更需要读书。

对教师而言,读书不是外在要求,而是内在需要;不是外在功夫,而是内在功力,不仅是外在标识和符号,更是内在修养和人格。

教书人就是读书人,同时也意味着只要读就会有收获,只要读就能成就事业,还能成就一个更好的自我。

我不赞成把读书和读书人分成三六九等,比如什么读绘本的低于读文学的,读文学的低于读哲学的,读哲学的低于读经济学的,读经济学的低于读数学的……我更不喜欢让教师也成为标准阅读、流行书榜的牺牲品,读一样的书、说一样的话、走一样的路,不仅叫人没有通过学习和阅读找到真正的自我,反而失去了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我喜欢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指向的阅读,无论实现的是何种功利性的、工具性的目的。

既可以指向解决教育教学现实中的问题,也可以指向个人发展、个人生活方面的现实问题,即使读书是为了晋升职称、获得个人荣誉等目的,那也是正经事、正经路,不丢人。

我赞赏以认识世界、增长见识为目的的阅读,它开阔了教师的眼界和胸襟。

如果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的话,读书让整个世界的纷繁复杂、变化莫测、五彩缤纷涌入人的心间,同时磨砺和锤炼出教师的“眼光”和“见识”,使其能够超越自身、超越经验、超越平庸。

读书亦读人——读周益民《做个书生教师》

读书亦读人——读周益民《做个书生教师》

身边遥 许是因为自身成长的经历袁让他意识到阅读 谦和袁不愿用自己的态度过多地干涉别人的想法遥
. All对R于i一gh个t人s的R一e生se有r多ve么d重.大的意义袁 尤其是在 但是袁他从不吝啬对他人的鼓励尧肯定尧帮助遥 每次
童年的时候袁如果能遇上一些好书是多么重要遥 因 在他面前讲到民间文学袁我总有班门弄斧的惶恐袁

一个特级教师的成长史袁就是他的阅读史遥 这 是我在读了周益民老师的 叶做个书生教师要要要一
读书亦读人
书 沙
个特级教师的成长随笔曳一书后的感受遥 周老师人
生的每个阶段袁都离不开书的滋养袁难怪他给自己 要 要要读周益民叶做个书生教师曳 龙
定性为野书生教师冶遥 事实上袁每一个见过周老师的
人袁都会觉得他是一个书卷气很足的人遥 的确袁用书浸润的人袁身上自有书香味遥
名便知一二遥 书读得越多袁与读书人的交往越多袁 更多的孩子尧更多的成人分享袁期待自己的阅读推
对孩子们的了解越深袁周老师就愈加深刻地认识 广能为他人的生活带去更多的色彩遥 他找到了行
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袁从而慢慢地走上了儿童阅 走的方向袁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前进遥
读推广之路袁他自己也成了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袁
老师对于儿童阅读有了更多的认识与理解遥 他明 师文字的流畅袁时而雅致袁时而活泼袁更是因为字
白野提高教师认同感与阅读修养无疑是阅读推广 里行间洋溢的那对阅读的无比热爱袁无比依赖袁无
的第一要义冶袁因此袁在野外哺冶的同时袁周老师更在 比真诚遥 阅读规划了他的成长轨迹袁更构筑了他的
不断地野吸收冶袁这从他文中随处可拾的一个个书 心灵天堂袁 而他要把这种因阅读而产生的愉悦与
此袁周老师逐渐在他的教学中和孩子们聊书袁给孩 他却每每很认真地肯定我袁让人心安不少遥

教书的首先成为读书的

教书的首先成为读书的

“教书的”首先成为“读书的”引子: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时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

——苏霍姆林斯基。

朱永新老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

”教师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谈不上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窦桂梅的海量阅读,浏览十万多的读书,满肚子都是书香,她说:“无论工作怎么忙,每天都要挤出时间学习”。

王崧舟老师的文化积淀丰富,在他的课堂上每一句话都洋溢着诗情画意。

于漪老师说:“我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力求做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用锲而不舍的精神走这条丰富自己智力生活、用书中琼浆与醍醐滋养自己精神成长的、光荣的荆棘路。

”因此,凡是教育大家的成长都离不开读书,教师作为“教书人”理应是“读书人”。

而事实上,现在一线老师都忙于应试,一些围绕“下一次考试”,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挖空心思猜题、找题、练题、讲题,忙于各种检查,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天天盯着学生,忙得哪有时间来读书?读书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应试的喧嚣让人“心亡为忙,亡心为忘”,甚至“老师被榨干,生命已枯萎”,容易倦怠的老师是没有心思读书的。

俞敏洪曾忧心忡忡地说“一群不读书的人在教人读书”,曾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事实就是事实,充满着当前中国教育的辛酸和一线教师的无奈。

不读书是老师的硬伤。

大家都知道,“读书”是“教书”的必备要求。

教师在讲台上的那份自信、从容、坦然,莫过于“腹有诗书”。

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知识来源丰富,读书比较多,如果老师只会“围绕课本知识打转”而没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又如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老师绝不能成为“只会教课本知识”、“只会照课本念”,必须要让老师“读”起来!读书可以让老师具备儒雅的气质,在你的气质里,散放着“课堂语言的幽默、课后良好的沟通技巧、引领学生发展的人生智慧”,“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有的老师都应该“把阅读转化为生命的一种自觉”,铸就生命的底色。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先做人后求学》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先做人后求学》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先做人,后求学》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这段话中,孔子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先做人后求学”。

李嘉诚曾说过:对子女的教育,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便是他们成人后,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

那天下雨,该我值周。

校门外涌动着早到的学生,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背着书包,一手斜撑着雨伞,一手给宝贝们拎着早餐。

嘴里还喋喋不休地说:“快点吃快点吃。

上课要听讲,注意力要集中……”。

孩子们站在伞下,总是一边不情愿地吃着,一边露出不耐烦的神情。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痛心和哑然。

“你搞什么搞,居然忘了?快点回去拿!”人群中突然传来了勃然大怒,厉声责骂的声音。

我能清晰地辨别出那是我班xx的声音。

我快步走过去,xx妈妈看见我,讪讪地说:“老师,我忘了给孩子带美术工具了,我回去拿,很快的。

”说着慌忙把书包和雨伞递给孩子,自己淋着雨走了。

“老师早!”“老师好!”,孩子们见我来了,扬起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用最甜美的声音向我问好。

我笑了,感到无比地苦涩。

此时我宁愿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活跃在我眼前的,这些品学兼优让我喜爱和为之骄傲的孩子,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竟是这般的无礼!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礼仪规范,热心助人,卫生讲究,而且多才多艺。

为什么一旦离开校园,我们可爱的孩子就突然判若两人呢?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我们的孩子怎么啦?症结在哪里?这不仅引起了我的深思。

如何才能有效地家校联合,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品学兼优呢?一、当个学习的“好”父母每当我想起上面的那些画面,我的心情总是无法平静。

这就是我们家长,第一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第二就是学习。

当孩子身体和学习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会自责。

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回想一下,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原来当父母也需要“学习”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我们给孩子吃好、穿好还常常给他戴上高帽子,认为孩子就会朝着希翼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
一.读书使自己变得广博。

“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书本的滋润,缺少智慧的阳光,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干缩枯萎,思想底色就暗淡无光。

为人师者,本应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专业化的理论素养,宽厚仁爱的人文精神,独具魅力的人格品质。

这一切无不建立在广泛吸收优秀文化精髓和接受名家大师经典洗礼的基础上。

多读一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就会多一分高雅的品位;多读一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能多把握一分教育的真谛。

正如书中所言:“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较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读书,我们才能出色地引领学生读书,才能让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出色;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直至走进学生”。

书是人类的朋友,也是无声的老师。

正所谓“始于读,发于思,成于行”,读书应该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习惯。

二、读书是教师的天职
欲求教好书,必先做读书人。

教师只有有了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的阅读,才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训练场,更是传递思想,启迪智慧,充满人文情怀和生命活力的大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教书之人爱读书、多读书,不仅是职业需要,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教师是教书的,教书先要读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靠几本教参和专业杂志是绝对教不好书的,所以有时我与一些新教师聊天总要问他们平时都看些什么书,遗憾的是答案往往令人担忧:不少教师的阅读面窄,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少。

有人还会反驳:都网络时代了谁还捧着书本啃?我却想强调:网络时代更应该读书,读书与网上阅读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三、先做“读书人”再做“教书人”
想想,手执一本书,可以坐着看,可以站着看,可以躺着看,甚至可以带进洗手间看。

兴之所至,可以随意地圈点勾画,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网上阅读行吗?静静的夜晚,卧室里,灯一盏,笔一支,书一本,清茶一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那是一个怎样悠然的境界呀!
人们常说教师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

因此,一个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内涵,那么书籍就成为我们最好的伙伴,相伴我们的一生。

教书育人的过程是我们教师工作的一个艰巨而首要的任务。

可爱的孩子们有着旺盛的活力和求知欲,有许多个为什么。

看世界的眼睛还透着似懂非懂,人生观价值观也还没有形成,对任何事情都很敏感。

就象是一匹洁白无暇而又质地良好的绢,无论你在上面画什么,都会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迹。

人生中几乎所有的理念都在这时候形成,无论是好是坏,这些品德习惯都将对人生的航船推波助澜,其中有些甚至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一阶段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在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好书是我们
走出困境、踏上坦途的一把钥匙。

阅读过《卡尔威特教育》、《小学生枕边书》等书后,使我更清楚地意识到:孩子们的天空,并不是永远晴朗;孩子们的世界,不一定充满欢笑;孩子们思想也不仅有嬉戏玩乐……同时,书中所揭示的深刻的道理:“熟能生巧,不骄不躁;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全力以赴,你就会成功;如果你不开发自己,那你只能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如果不出发,准备得再怎么仔细,那也徒劳无益;相信自己,你才可以做到”……等等这些道理,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些通俗易懂的道理,不仅指引着我的人生轨道,同时也指导着我的教学工作。

作为学生们的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一些准则。

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当学生和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心情低落时,当他们奋力拼搏时,我都可以借助这些轻松有趣的小故事帮助他们理解难以接受的“大道理”。

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中拥有勇气、友爱、责任、自信、坚持、乐观,一个也不能少,伴随他们幸福地成长。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

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

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究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

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最后,愿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书与读书的过程中多一份快乐与自在!在丰满自己的同时,也能拥有更广博的知识,并将‘我们的’更好的传授与影响我们的学生,增强教育的成效,成为‘他们的’。

这将是一位教育者的快乐与成就感。

最后,还是想用书中一段文字作为结尾吧: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