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创新[25页]
创新思维与方法第10章 技术矛盾及物理矛盾

10.1.2 通用工程参数
表10-1 39个通用工程参数
10.1.2 通用工程参数
在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中,任意两个不同的参数就可以表示一对技术矛盾。通 过组合,一共可以表示1482种最常见的、最典型的技术矛盾,足以描述工程 领域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技术矛盾。可以说,39个通用工程参数是连接具体问 题与TRIZ的桥梁。借助于39个通用技术参数,可以将一个具体问题转化并表 达为标准的TRIZ问题。
目录
1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2 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 3 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 4 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 5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
第10章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
矛盾是TRIZ的基石。矛盾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隐藏在问题背 后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0章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
第10章 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
如何将隐藏在问题中的矛盾抽取出来,是一项复杂而困难,但又无法回 避的问题。经验丰富的TRIZ专家与一般TRIZ使用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之一, 就是抽取和定义矛盾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和总 结,可以使这种能力得到提升。
矩阵
从矛盾的观点来看,A和B之间之所以存在这样一种类似于“跷跷板”的关系, 是因为A和B之间既对立(具体表现为A和B之间这种类似于反比的关系,改 善了A却恶化了B;或改善了B却恶化了A。符号表示为A+,B-;A-,B+)又 统一(具体表现为A和B位于同一个系统中,A 与B 相互联系,互为依存)。
10.1 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
10.1.1 定义技术矛盾
技术矛盾是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指在改善对象的某个参数(A)时,导致 另一个参数(B)的恶化。此时,我们称参数A和参数B构成了一对技术矛盾。 例如,改善了某个对象的强度,却导致其重量的恶化;改善了某个对象的生 产率,却导致了其复杂性的恶化;改善了某个对象的温度,却导致了其可靠 性的恶化,等等。
秋政治高中必修1课件第10章第2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十三页,共20页。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合作探究
4.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发展。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坚实基础。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zhànlüè),必须始终把解决 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zhànlüè)。
注重解决的问题 发展动力问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对应规律 经济规律 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第三页,共20页。
一二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合作探究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fāzhǎn)的战略目标。 2.要求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fāzhǎn)实体经济,筑牢现代 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fāzhǎn)战略。
第六页,共20页。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
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
长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
第10章 第2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2011·福州三中测试)下列物质除杂(括号内物质为杂质)的方法及试剂都正确的是( )解析:A 中CO 2与SO 2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 错误;B 中AlCl 3与MgCl 2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 错误;C 中水、乙醇、乙酸三者互溶不能用萃取的方法分离,C 错误;故选D.答案:D2.(2009·广东高考)难挥发性二硫化钽(TaS 2)可采用如下装置提纯.将不纯的TaS 2粉末装入石英管一端,抽真空后引入适量碘并封管,置于加热炉中.反应如下:TaS 2(s)+2I 2(g)1123K1023KTaI 4(g)+S 2(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不同温度区域,TaI 4的量保持不变B .在提纯过程中,I 2的量不断减少C .在提纯过程中,I 2的作用是将TaS 2从高温区转移到低温区D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与TaI 4和S 2的浓度乘积成反比解析:A 项,TaI 4主要存在于高温区.B 项,在提纯过程中,I 2的量应基本保持不变.D 项,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 =c (TaI 4)·c (S 2)[c (I 2)]2,与二者的乘积成正比.答案:C3.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 .向煮沸的1 mol·L -1 NaOH 溶液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B .用氢氧化铜粉末检测尿糖C .称取19.0 g SnCl 2,用100 mL 蒸馏水溶解,配制1.0 mol·L -1 SnCl 2溶液D .向乙酸乙酯中加入饱和Na 2CO 3溶液,振荡,分液分离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解析:A 项,制备Fe(OH)3胶体应向煮沸的蒸馏水中滴加FeCl 3饱和溶液;B 项,检验尿糖应用新制Cu(OH)2悬浊液;C 项,配制1.0 mol·L -1 SnCl 2溶液应用容量瓶,加水稀释至100 mL.答案:D4.(2011·宝鸡质检)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解析:A 项中Na 2CO 3溶液能吸收CO 2,发生Na 2CO 3+CO 2+H 2O===2NaHCO 3,应选择饱和NaHCO 3溶液.答案:A5.根据下列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 .无色溶液――――――――→用红色石蕊试纸测定试纸变蓝 结论:溶液是碱B .无色溶液――――――――――――→新制Cu (OH )2悬浊液△出现红色沉淀 结论:溶液中含有醛 C .澄清石灰水―――――――――→通入无色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气体是CO 2D .无色试液――――――→加过量盐酸无沉淀――――――→再加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结论:试液中含有SO 24-解析:A 项,只能说明溶液呈碱性,不一定是碱溶液;B 项,只能说明该溶液中含有醛基类物质;C 项,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能是SO 2或CO 2;D 项,加盐酸后无沉淀生成说明无Ag +,同时也排除了CO 23-、SO 23-等杂质离子的干扰.答案:D6.要提纯下列物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实验操作最合理的是( ) A .CO 2(SO 2):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B .己烷(己烯):加入足量的溴水,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分离C .硫酸铁溶液(硫酸亚铁):通入足量氯气,充分反应后加热,使多余氯气逸出D.Mg(OH)2[Ca(OH)2]:放入水中调成浆状后,加入足量MgCl2溶液,充分搅拌,过滤,沉淀用蒸馏水洗涤解析:A中CO2可溶于品红中;B中生成的二溴己烷可溶于己烷中;且己烷能萃取溴水中的溴;C中通入Cl2后,混入Cl-;D中S[Mg(OH)2]<S[Ca(OH)2],故选D.答案:D7.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操作正确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解析:碱式滴定管不能盛装酸性KMnO4溶液,易腐蚀橡胶,A项不正确;B项未使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的下端未紧贴烧杯内壁;C项将胶头滴管伸入苯液面以下,可防止Fe(OH)2被氧化;D项,由于白磷着火点低,易燃烧,而在白磷处加热不能比较出二者着火点的高低.答案:C8.现有①Al2(SO4)3②Ba(NO3)2③NaOH④CuCl2⑤KCl五种物质的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就可鉴别出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④③①②⑤B.③①④②⑤C.②③④①⑤D.⑤④③②①解析:首先将蓝色的CuCl2溶液找出,用它与其余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 溶液.然后用NaOH溶液分别逐滴滴入剩余未知溶液中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的是Al2(SO4)3溶液.再将Al2(SO4)3溶液分别与余下的两种未知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NO3)2溶液,无现象的是KCl溶液.答案:A9.下图装置是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在试管口处的试纸可以检验氨气的逸出.下列不.能用来放置在试管口的试纸是()A.湿润的pH试纸B.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C.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D.浸有酚酞试剂的滤纸解析:该实验装置中产生的氨气从试管口逸出,因为氨气是碱性气体,所以可以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也可以使湿润的pH试纸变蓝,还可以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即“浸有酚酞试剂的滤纸”)变红.故选项A、C、D可以检验氨气的存在.答案:B10.下列操作:①将100 g H2O倒入100 g 98% H2SO4溶液中配制成49%的H2SO4溶液;②取用后剩下的金属钠立即放回原试剂瓶中;③用酸式滴定管装KMnO4溶液;④为避免液体外流,在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将滴管尖嘴伸进试管内,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①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④胶头滴管尖嘴不能伸进试管内,以免污染试剂.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8分)实验室需要纯净的NaCl溶液,但现有的NaCl晶体混有少量Na2SO4和(NH4)2CO3,请设计实验除去杂质,并回答下列问题.(1)除去(NH4)2CO3用加热好还是加强碱后再进行加热好?你选择的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NH4)2CO3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除去SO24-已除尽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SO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比较NaCl和(NH4)2CO3的性质差异结合除杂的基本原则,可得出加热的方法-是加入过量好.判断(NH4)2CO3是否被除尽时,只能用盐酸,否则会带来杂质.除去SO24的BaCl 2溶液,再用过量的Na 2CO 3溶液来除去过量的BaCl 2,最后用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 2CO 3.答案:(1)加热好 因加热操作简单节省试剂,且不引入新的杂质 将残留物溶于水后加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2)先加入过量BaCl 2的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 2CO 3溶液,过滤后,溶液中加入适量盐酸 取加入BaCl 2溶液后的上层清液,再滴入少量的BaCl 2,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12.(14分)(2009·全国卷Ⅱ)现有A 、B 、C 、D 、E 、F 六种化合物,已知它们的阳离子有K +、Ag +、Ca 2+、Ba 2+、Fe 2+、Al 3+,阴离子有Cl -、OH -、CH 3COO -、NO 3-、SO 24-、CO 23-,现将它们分别配成0.1 mol·L -1的溶液,进行如下实验:①测得溶液A 、C 、E 呈碱性,且碱性为A>E>C ;②向B 溶液中滴加稀氨水,先出现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消失; ③向D 溶液中滴加Ba(NO 3)2溶液,无明显现象;④向F 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E 溶液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F__________.解析:由①中碱性强弱顺序可知A 是碱,E 是碳酸盐,C 是醋酸盐;而所给六种阳离子可以与CO 23-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K +,所以E 是K 2CO 3.由②中现象可知B 中有Ag +,则应是AgNO 3.由③中现象知D 中无CO 23-和SO 24-.由④中现象可知F 中有Fe 2+.由题意知六种化合物均是可溶性的,A 是碱,则应是Ba(OH)2.C 是强碱弱酸盐,则为Ca(CH 3COO)2.D中无CO 23-和SO 24-,则F 中有SO 24-,F 为FeSO 4,D 是AlCl 3.答案:(1)AgNO 3+NH 3·H 2O===AgOH ↓+NH 4NO 3 AgOH +2NH 3·H 2O===Ag(NH 3)2OH +2H 2O(2)碳酸钾 由①中碱性强弱的顺序可知,E 是碳酸盐.六种阳离子中可以与碳酸根形成可溶性盐的只有钾离子,所以E 是碳酸钾(3)Ba(OH)2 Ca(CH 3COO)2 AlCl 3 FeSO 413.(12分)农业上使用的氮肥主要是“铵态氮肥”和“尿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铵态氮肥”进行了专项探究:(1)预测根据已有信息初步预测该“铵态氮肥”可能是碳酸或亚硫酸或硫酸的铵盐.(2)探究①NH4+的验证: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阴离子的探究:a.取少量固体药品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所示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溴水无明显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再向滴加稀盐酸反应后的试管中,加Ba(OH)2溶液,无明显现象.初步结论:“铵态氮肥”是________的铵盐.b.要进一步确定该“铵态氮肥”的成分还需要补做如下实验:取适量“铵态氮肥”配制成溶液,取少许溶液置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是物质鉴定题,要分别鉴定阳离子和阴离子.①NH4+的鉴定是利用与碱反应放出氨气的性质;②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该气体不能与溴水反应,说明不是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CO2;滴加Ba(OH)2无沉淀生成,说明无SO42-.答案:(2)①滴加NaOH浓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处,加热试管,若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含NH4+NH4++OH-===NH3↑+H2O②碳酸足量BaCl2溶液,振荡,若不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化肥主要成分为NH4HCO3;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化肥主要成分为(NH4)2CO314.(16分)某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MgCO3、Al2(SO4)3、Na2SO4、Ba(NO3)2、AgNO3和CuSO4.将该混合物进行如下实验,根据所给实验现象完成表格(对于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写化学式,暂不能确定的物质在相应位置填“无”).(1)将少许混合物放入水中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2)取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3)取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并放出气体.(4)通过上述实验仍无法确定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解析:(1)根据无色溶液,可判断一定无CuSO4,因为CuSO4溶液为蓝色.(2)根据焰色反应呈黄色,则判断一定有Na2SO4,不能确定其他的物质是否存在.(3)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且沉淀完全溶解,因此一定有MgCO3,一定无Ba(NO3)2和AgNO3,若有这两种物质,会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答案:(1)(2)(3)(4)Al2(SO4)3。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课件

10.2.2 第二代研发(系统型)
• 当企业进入第二代研发管理阶段时,研发与业务逐渐产生联结关系, 不过大都由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研发部门只是被动地配合。
• 研发活动仍以配合公司经营方针为主,研发创新成果并不被视为竞争 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研发在组织内仍属于功能性部门。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 在公司的达拉斯总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 47名全职员工负责管理这些提议,并确保最好的 提议能够付诸实施。
• 最近一年,该项计划为公司节约了3600万美元 (Tucker,2002)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10.1 创意产生阶段如何管理:模糊前端
10.1.1 模糊前端的界定和特征
图10-1 产品创新过程模式图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Saxberg和Slocum分析了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个性 的区别,并认为这些区别是导致研发部门与营销部门 之间不协同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表10-3)。
表10-3 研发和营销人员个性的区别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表10-4 用以表示研发-营销协同关系的19类活动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由表 10-1 可以看出,模糊前端阶段其实集合了众多的管理方法 和创新方法。
表10-1 模糊前端阶段不同环节下的具体方法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10.1.4 如何挖掘创意
创新的源头是创意,如何挖掘创意并实现对创意的 有效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Forth 提出了20 周创新方法,为企业从创意的获取到创意最终转向创新 提供了借鉴,如图10-4 所示。
• 不同时代研发管理的特征见表10-2(P230)
第10章创新的过程管理
第十章 管理创新

创新主体具有的心智模式:
远见卓识 文化素质 价值观
三、实现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2.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管理创新主体的能力
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 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
组织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 力,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
环境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 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 营的方向变化。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一、管理创新的过程
二、管理创新活动的组织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创新者”的角色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正确地对待失败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三、竞争战略创新
小米采用蓝海战略。小米在不靠硬件赚钱的模式上发展 手机品牌,软硬件一体化,定位中档机市场2000元,价格 向下看、配置向高端机上靠齐,甚至领先。这个产品空间以 及利润空间的考虑,其他厂商不太好进入。手机与移动互联 网混合的模式也使得小米没有竞争对手,小米所有 Android开发的竞争对手都不是其做手机的竞争对手,所 有做手机的竞争对手又都不是其做Android开发的竞争对 手。而且就算是竞争对手模仿跟进,将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 和挑战。 小米相对于一般的Android厂商的优势是有多个差异化 竞争手段(MIUI.米聊等)。而雷军最大的优势是那些关联 公司(金山软件、优视科技、多玩、拉卡啦、凡客诚品、乐 淘等)。只要雷军让小米和这些公司进行服务对接,就有了 其他手机厂商都不具有的优势——低成本、高效率、整合速 度快和双向推动作用,可以形成一个以小米手机为纽带的移 动互联网帝国。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第十章

28
第三节
产品创新
〔一〕 创新产品的选择
3.1 产品创新策略
产品创新以现实或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出发 点,以技术应用为支撑,开发出差异性的产品 或全心的产品,满足现实的市场需求,或将潜 在的市场激活为一个现实的市场,实现产品的 价值,获得利润。
29
第三节
产品创新
〔二〕 产品的创新模式
3.1 产品创新策略
满足的顾客需要来确定商业定义,分析本企业的产品能为顾客提供哪些利益。③ 企
业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思考商业定义。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管理人员可根据各种定 义是否有助于本企业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能力,增强竞争优势,判断本企业应采用哪一 种定义。
5
第一节
企业战略创新
1.1 重新确定企业的商业定义
重大的战略创新往往是企业改变商业定义的结果,具体可采用以下步骤:
(一) 列出所有可能的定 义。
(三) 选定商业定义。
步骤
(二) 根据一系列标准评 估每一个定义。
(四) 分析竞争对手的反 应。
6
第一节
企业战略创新
1.2 重新确定企业的顾客
管理人员不仅应根据顾客的特点〔是否愿意按期付款、 具有支付能力、可使企业盈利〕,而且应根据企业是否 具有各种独特的资产和能力,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顾 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效劳,明确企业应为哪些顾客效 劳,不应为哪些顾客效劳。
到21世纪初期,战略营销更是在全球风起云涌,各公司特别是大 型跨国企业越来越把营销管理转变到战略营销上来。
19
第二节
营销创新
2.2 营销创新的途径
〔三〕 从商品营销、效劳营销到体验营销
理念创新
商品营销所关注的重点是交易问题;
效劳营销的关键在于对“接触点〞的管理;
第10章 第3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以下气体发生装置中,不易控制反应产生气体的量的是( )解析:C 、D 两项中装置类似于启普发生器,可通过活塞的开关调节反应器的压强,控制反应与否,来控制产生气体的量.答案:AB2.在实验室进行下列有关物质的制备流程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的是( )A .C ――→在空气中点燃 CO ――→CuO 、△ CO 2――→NaOH 溶液Na 2CO 3 B .Cu ――→AgNO 3 Cu(NO 3)2溶液――→NaOH 溶液Cu(OH)2 C .CaO ――→H 2O Ca(OH)2溶液――→Na 2CO 3溶液NaOH 溶液D .Fe ――→点燃 Fe 2O 3――→H 2SO 4溶液Fe 2(SO 4)3溶液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在实验室进行的物质的制备过程中,要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A 项中实验室里用在空气中点燃单质碳来制备CO 的方法,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B 项中用硝酸银溶液与铜反应来制备Cu(NO 3)2是不经济的;D 项中燃烧铁制备氧化铁在理论上不正确、操作上不可行;只有C 符合要求.答案:C3.用下图所示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和U 形管的质量差,实验测得m (H)∶m (O)>1∶8.下列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的分析中,一定错误的是( )A .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B .Ⅲ装置之后缺少干燥装置C.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D.CuO没有全部被还原解析:A、B、C均导致测得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增加,氢元素的质量偏大;A、B项测得氧元素的质量为真实值,则氢元素质量偏大,故有m(H)∶m(O)>1∶8;C中测得的氧元素的质量偏小(因Ⅱ装置中玻璃管内有水冷凝),这时测得的氢元素的质量为“真实值”,故有m(H)∶m(O)>1∶8.答案:D4.图中集气瓶里充满了溴化氢气体,若要把集气瓶中的溴化氢气体排出到试管里,漏斗里应装的液体是()A.浓H2SO4 B.H2OC.浓H3PO4 D.浓盐酸解析:HBr与HCl类似,极易溶于水,且具有还原性,可被浓H2SO4氧化,故A、B 不正确;D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可导致试管中气体不纯;浓H3PO4具有难挥发性和吸水性,故应选择C项.答案:C5.(2011·龙岩模拟)如图是一套实验室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尾气处理装置已经省略)()A.铜和稀硝酸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C.浓氨水和生石灰D.双氧水和二氧化锰解析:A项,生成的NO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B项,反应需加热;C项,生成的NH3不能用浓H2SO4干燥且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答案:D6.(2011·北京崇文高三统考)某课外实验小组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解析:C项NO2和水反应,故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答案:C7.如图有关CO2的实验中,只能证明CO2的物理性质的实验是()解析:D项只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A中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B中CO2发生化学反应;C中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CO3.答案:D8.在实验室可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的气体是()①HCl②O2③CO2④Cl2⑤NO⑥H2A.②④⑤⑥B.①②④⑥C.①③D.③④⑤解析:HCl是由NaCl和浓H2SO4反应制得,CO2是由CaCO3和盐酸反应制得,两者均属于复分解反应.O2、Cl2、H2都是单质,生成的反应必是氧化还原反应.NO在实验室一般是由金属和稀HNO3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选A.答案:A9.以下集气装置中不.正确的是()答案:C10.下列各装置中,夹紧②、③、④中的弹簧夹,并作相关操作,漏气的装置是()A.对装置①,手移去后,导管中水面与烧杯水面相平B.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C.对装置③,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D.对装置④,上移a管后,a、b两端液面形成了一段稳定的高度差解析:对装置①,手移去后,导管中水面与烧杯水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否则水应该倒吸入导管中;对装置②,长颈漏斗内液面高度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长颈漏斗内液面会下降;对装置③,长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否则长导管内液面不会上升;对装置④,上移a管后,a、b两端液面形成了一段稳定的高度差,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否则a、b两端液面不会形成一段稳定的高度差.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1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置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利用装置Ⅰ制取气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应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利用装置Ⅰ、Ⅱ制取气体(K2关闭,K1打开).甲同学认为:利用装置Ⅱ可以收集H2、NH3等气体,但不能收集O2和NO等气体,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对装置Ⅱ做简易改进(不改变仪器装置),也可收集O2和NO等,但不能收集NO2,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对装置Ⅱ再做简易改进(不改变仪器装置),也可收集NO2,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装置Ⅰ、Ⅲ验证物质的性质(K2打开,K1关闭).如果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KMnO4>Cl2>Br2,则可在A中加浓盐酸,B中加________,C中加________,观察到C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装置Ⅰ是一个固液混合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2)这套装置是利用排空气法来收集气体的,由于是短管进气,故可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如H2、NH3等,而O2密度比空气大,NO又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故不能用它来收集.只要在装置Ⅱ中加满水,利用排水法就可以收集O2、NO等气体,而由于NO2可以和水反应,故不可以用它来收集.如果在装置Ⅱ中加满CCl4等有机溶剂,就可以用排有机溶剂法收集NO2.(3)要验证氧化性KMnO4>Cl2>Br2,可利用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的原理,在A中放浓盐酸,B中加入KMnO4,二者反应产生Cl2,在C中加入NaBr溶液,可观察到C中溶液由无色变橙色.答案:(1)固+液反应,反应不需要加热(2)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NO能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NO2在装置Ⅱ中加满水在装置Ⅱ中加满CCl4等有机溶剂(3)KMnO4固体NaBr溶液溶液变橙色12.(8分)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关闭图A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从长颈漏斗向试管里注入一定量的水,静置如上图A所示.试判断:A装置是否漏气?___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关闭图B装置中的止水夹a后,开启活塞b,水不断往下滴,直至全部流入烧瓶.试判断:B装置是否漏气?(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漏斗内液面高于试管内液面且不下降,说明试管内气压大于试管外气压,进而说明气密性良好.(2)由于烧瓶和漏斗用一段胶管相连,导致漏斗内气压和烧瓶内气压始终相等,即使装置气密性良好,漏斗内液体也能顺利流下.答案:(1)不漏气由于不漏气,加水后试管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压强增大,长颈漏斗内的水面高出试管内的水面(2)无法确定由于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有橡皮管相连,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压强相同,无论装置是否漏气,都不影响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滴入烧瓶13.(18分)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用下图装置快速制取和收集氧气、氯化氢和氯气(有害气体尾气处理略去).其中X 装置供选用的试剂有:A .浓硫酸B .食盐溶液C .浓硝酸D .二氧化锰E .氯酸钾F .双氧水G .浓盐酸Y 装置供选用的试剂有:①浓硫酸 ②氢氧化钠溶液 ③饱和食盐水(1)根据题目要求填写表格(2)利用上述装置制取氯气,X 装置中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填序号);若要制取纯净、干燥氯气,在X 和Y 装置之间还需要增加____________装置,该装置中所加试剂是____________(填序号).(3)利用上述装置,任意选择试剂,还可制取其他气体.例如,制取__________,此时X 装置中选用的试剂名称是______________.解析:(1)由装置X 的特点可知,要求在常温下制备O 2、HCl 和Cl 2,显然不能采用课本中所学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方法,只能寻找常温下可发生反应的代用品.氧气可用MnO 2和H 2O 2发生反应(2H 2O 2=====MnO 22H 2O +O 2↑)制备,而HCl 则可利用浓硫酸和浓盐酸相混合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大量HCl 挥发来制取,所得O 2、HCl 皆可用浓H 2SO 4干燥.(2)联想Cl 2的实验室制法,可知要在常温下制取Cl 2,所采用的氧化剂一定比MnO 2的氧化性强,而在酸性条件下,氧化剂的氧化性以及还原剂的还原性增强,所以可选择氯酸钾和浓盐酸来制备Cl 2,其中所含的杂质HCl 可用饱和NaCl 水溶液除去,所以在X 、Y 之间还需加一个除杂装置.(3)常见气体中密度比空气大,且在常温下制备的气体除上述三种外,还有SO 2(用Na 2SO 3和H 2SO 4制备),H 2S(用FeS 和稀H 2SO 4制备),NO 2(用铜片与浓HNO 3反应制备)等.答案:(1)D 、F ① 2H 2O 2=====MnO 22H 2O +O 2↑A 、G ① 利用两者混合放热,使氯化氢大量挥发(2)E 、G 洗气(或除杂) ③(3)二氧化硫 亚硫酸钠和硫酸14.(12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多功能实验装置.该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验证物质的性质.(1)现有以下药品:锌粒、铜片、浓硫酸、浓硝酸、蒸馏水、NaOH 溶液.打开K 1关闭K 2,可制取________气体.(2)某同学用石灰石、醋酸、硅酸钠溶液等药品设计了另一实验.他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打开K 2,关闭K 1,将A 中液体加入B 中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图Ⅰ是一个固液或液液混合不加热制备气体的装置.打开K 1,关闭K 2,相当于向上排空气法制取密度大的气体,再根据所给试剂只能制备NO 2.(2)利用酸性CH 3COOH>H 2CO 3>H 2SiO 3,可先制备CO 2,再与Na 2SiO 3反应生成H 2SiO 3沉淀.答案:(1)NO 2(2)比较碳酸、醋酸、硅酸的酸性强弱 B 中固体溶解,产生无色气体,C 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
创新创业基础电子课件(完整版)pptx

由网状创业团队演化而来,在团队中逐步形成了核心人物;决策程序相对复杂,需要核心人物对团队成 员的充分信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是团队的稳定性相对较差。
20
创业团队组建过程
明确创业目标
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创业目标,包括公司的愿 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等。
寻找合作伙伴
19
创业团队类型及特点
2024/1/25
星状创业团队
组织结构紧密,向心力强,主导人物在组织中的作用突出;决策程序相对简单,组织效率较高。但是容易形成权力过 分集中的局面,不利于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且当团队主导人物发生变动时,极易导致整个团队的涣散。
网状创业团队
团队没有明显的核心,整体结构较为松散;组织决策时,一般采取集体决策的方式,通过大量的沟通和讨论达成一致 意见。因此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很强,但是团队的决策效率相对较低。
保持团队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及时消除 误解和分歧,确保团队目标的顺利实现。
A 明确团队角色和职责
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特 点,合理分配角色和职责,使每个
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B
C
D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增强团队 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默契度,培养团队合 作精神。
激励团队成员
根据资源需求和团队成员的能力特长,寻找合适 的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创业团队。
ABCD
2024/1/25
分析资源需求
评估实现创业目标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 、市场、人才等。
制定合作规则
明确团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合作规则,如 股权分配、决策机制、利益分配等。
21
创业团队管理技巧
第十章 第五节 几何概型

第五节
几何概型
教材· 知识· 四基
考点· 考法· 探究
创新· 应用· 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数学· RJ(理)
教材· 知识· 四基
考点· 考法· 探究
创新· 应用· 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数学· RJ(理)
教材细梳理 知识点 1 几何概型的概念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
成比例 ____________ , 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简称为几何概型.
教材· 知识· 四基
考点· 考法· 探究
创新· 应用· 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数学· RJ(理)
知识点 2
几何概型的特点
无限性 :即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无限的. (1) ____________ 等可能性 :即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2) ____________
D.
教材· 知识· 四基
考点· 考法· 探究
创新· 应用· 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数学· RJ(理)
|2k| 解析:选 C.由题意知圆心(0,0)到直线 y=k(x+2)的距离 d= 2 k +1 2 3 3 3 3 3 <1,解得- <k< ,∴所求概率 P= = .故选 C. 3 3 2 3
教材· 知识· 四基
考点· 考法· 探究
创新· 应用· 提能
限时规范训练
大一轮复习· 数学· RJ(理)
3.(知识点 3)在长为 16 cm 的线段 MN 上任取一点 P,以 MP,NP 为邻边作一矩形,则该矩形的面积大于 60 cm2 的概率为( A ) ⇐ 源自必修三P142A组T1 A. 1 4 B. 1 2
第10章 第4节 创新演练大冲关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③Cl-④Br-⑤SO23-⑥SO24-中的若干种(忽略水电离出的H+、OH-),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如表所示.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③④⑤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C.可能含有①⑥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⑥解析:pH大于7,溶液呈碱性,肯定存在SO23-,同时可知Ba2+不存在;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色,表明溶液中有Br-,由于加入氯水,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是否存在Cl-;加入Ba(NO3)2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表明溶液可能存在SO24-,则阳离子必有Na+.答案:D2.(2010·广州模拟)下述实验设计能够达到目的的是()解析:碳酸钠也会吸收二氧化碳;硝酸也会溶解铜粉;溶液中若有三价铁会干扰二价铁的检验;D正确.答案:D3.(2011·北京西城区抽样)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中和滴定实验中应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B.蒸馏操作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液面下C .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苯甲酸时应趁热过滤D .NaOH 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解析:中和滴定实验中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A 错误;蒸馏操作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B 错误;玻璃的主要成分为SiO 2,NaOH 能与SiO 2反应生成胶状的Na 2SiO 3,容易使瓶塞和瓶口粘连,因此NaOH 溶液应保存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D 错误.答案:C4.(2011·西安质量检测)如图是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的硫酸试剂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9.2 mol·L -1B .1 mol 铁加入到足量的该硫酸中可产生2 g H 2C .该硫酸与等质量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9.2 mol·L -1D .配制200 mL 4.6 mol·L -1的H 2SO 4溶液需取该硫酸50 mL 解析:根据c =1 000×ρ×ωM ,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000×1.84×98%98mol·L -1=18.4 mol·L -1,A 错误;该硫酸为浓硫酸,将铁加入到足量该硫酸中,会钝化,B 错误;等质量的该硫酸的体积小于水的体积,因此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大于原硫酸体积的2倍,故该硫酸与水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小于9.2 mol·L -1,C 错误;配制200 mL 4.6 mol·L-1的H 2SO 4溶液需取该硫酸的体积为4.6 mol·L -1×0.2 L18.4 mol·L -1=0.05 L ,D 正确.答案:D5.(2011·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绿色化学实验是在绿色化学思想指导下的实验新方法,以减少污染,防止浪费等.下列符合绿色化学实验的是( )A .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CuSO 4,并用少量品红溶液吸收尾气B .将CO 还原Fe 2O 3后的尾气直接排入空气中C .用CCl 4完成萃取操作练习时,将溴水改成碘水D .将Zn 和稀硫酸制H 2后的废液倒入水槽后再清洗玻璃仪器解析:品红溶液可以用来检验SO 2气体,但不能用来吸收尾气,A 项错误;CO 还原Fe 2O 3后的尾气中含有少量CO 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B 项错误;溴易挥发,而碘不易挥发,C 项正确;锌与稀硫酸制氢气后的废液倒入水槽会污染环境,D 项错误.答案:C6.(2011·南京调研)下列实验所用装置正确的是( )A.用甲图装置电解精炼铝B.用乙图装置制取乙炔C.用丙图装置制备氢氧化亚铁D.用丁图装置制取乙烯解析:A项,不能通过电解氯化铝溶液来精炼铝,因为Al3+不如H+易放电,不正确;B项,乙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不正确;D项,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混合液中,不正确.答案:C7.(2011·北京东城区目标检测)下列相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解析:蔗糖在稀H2SO4溶液中水解后,应加入NaOH溶液中和掉H2SO4使溶液呈碱性,否则加入新制Cu(OH)2并加热时,得不到Cu2O沉淀,也无法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答案:C8.(2011·邯郸摸底)以下实验能成功的是()A.将卤代烃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判断卤素原子B.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制溴苯C.在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D.将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无水乙醇中,铜丝恢复成原来的红色解析:选项A,需加入适量HNO3中和掉NaOH,否则加入AgNO3溶液时,会生成Ag2O而产生干扰.选项B,溴水不能与苯发生取代反应,应使用液溴.选项C,应使用浓溴水与苯酚反应.选项D,Cu加热时生成CuO,CuO与CH3CH2OH反应时,CuO又被还原为红色的Cu.答案:D9.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利用与水反应的速率比较钙和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B.取加热至亮棕色的纤维素水解液少许,滴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物生成,证明水解产物为葡萄糖C.利用能否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来鉴别乙酸和硝酸D.利用FeCl3溶液鉴别苯酚溶液和甲酸溶液解析:A可行,因通过金属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比较金属活动性是比较金属性强弱的重要方法之一;B用新制的Cu(OH)2悬浊液来检验水解产物葡萄糖时,应先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C两种酸都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D可行,因鉴别时苯酚遇FeCl3溶液发生反应变紫色,而甲酸不会变紫色.故答案为AD.答案:AD10.(2011·北京朝阳区重点中学联考)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装置甲:防止铁钉生锈B.装置乙:除去乙烯中混有的乙炔C.装置丙:验证HCl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D.装置丁: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解析:Fe与电源正极相连作阳极,失去电子被腐蚀,A不正确;乙烯和乙炔都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B错误;根据气压差原理和气球的变化可以实现,C正确;试管中应盛饱和碳酸钠溶液,酯在NaOH溶液中易水解,D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11.(10分)(2010·山东高考)聚合硫酸铁又称聚铁,化学式为[Fe2(OH)n(SO4)3-0.5n]m,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实验室利用硫酸厂烧渣(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及少量FeS、SiO2等)制备聚铁和绿矾(FeSO4·7H2O),过程如下:(1)验证固体W焙烧后产生的气体含有S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制备、收集干燥的SO2,所需仪器如下.装置A产生SO2,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顺序为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装置E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3)制备绿矾时,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________,充分反应后,经________操作得到溶液Y,再经浓缩、结晶等步骤得到绿矾.(4)溶液Z的pH影响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操作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溶液Z的pH偏小,将导致聚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________.解析:(1)检验SO2气体可选用品红试液、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2)生成的SO2先通过C装置干燥,然后经B装置用排空气法收集,最后连接装置D,显然装置D作安全瓶,防倒吸,而E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尾气.(3)根据聚铁的化学式可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由此可推知溶液X中主要含Fe3+,因此在制绿矾时,应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铁屑,经过滤操作即得FeSO4溶液.(4)若pH太小,酸性太强,则Fe3+不易沉淀生成聚铁,故铁的质量分数偏小.答案:(1)将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溶液退色,加热恢复原色(合理即得分)(2)d→e→c→b防止倒吸吸收多余的SO2(3)铁屑过滤(4)将小片pH试纸放在点滴板(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点在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低(小)12.(13分)某溶液中可能含有CO23-、SO24-、HCO3-三种离子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其组成,取出两份相同的样品溶液于试管中,向一份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无色气泡;向另一份样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请设计合理实验步骤,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给出实验结论.仅限选择的仪器和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集气瓶、铁架台、漏斗、滤纸、酒精灯、1 mol·L-1硫酸、2 mol·L-1盐酸、2 mol·L-1硝酸、1 mol·L-1氯化钡、澄清石灰水、蒸馏水.完成下列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假设1:溶液中只存在CO 23-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4:溶液中存在SO 24-、HCO 3- (2)基于假设4,设计出实验方案,将实验操作、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在下表中.(可不填满,也可增加步骤)解析:(1)向一份样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产生无色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CO 23-、HCO 3-中的一种或两种;向另一份样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可能有CO 23-、SO 24-中的一种或两种.故溶液中离子的存在有四种可能性:①溶液中只存在CO 23-;②溶液中存在CO 23-和HCO 3-;③溶液中存在CO 23-和SO 24-;④溶液中存在HCO 3-和SO 24-.(2)欲证明溶液中只有HCO 3-和SO 24-,只需要在此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个排除CO 23-存在的实验即可.故可先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然后向生成的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的盐酸,观察沉淀是否溶解,沉淀不溶解,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 24-,而无CO 23-;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或稀盐酸来证明HCO 3-的存在.答案:(1)假设2:溶液中存在CO 23-和HCO 3-假设3:溶液中存在CO 23-和SO 24- (2)13.(13分)(2010·安徽高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 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因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 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 .边振荡盛有2%的AgNO 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b .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 乙醛中c .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底部加热d .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e .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 增大 【提出假设】假设1:Fe 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假设2:Fe(NO 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 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Fe 2+,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 3+氧化Ag 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 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 3)3溶液中的Fe 3+和NO 3-都氧化了Ag.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Fe 3+、硝酸的氧化性和盐类水解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1)制备银镜时,应在银氨溶液中滴入几滴乙醛,水浴加热. (2)Fe 3+有较强的氧化性,能氧化Ag :Fe 3++Ag===Fe 2++Ag +. 答案:(1)a 、d 、e (2)Ag +Fe 3+===Ag ++Fe 2+ (3)(4)不同意.甲同学检验出了Fe 2+,可确定Fe 3+一定氧化了Ag ;乙同学虽然验证了此条件下NO 3-能氧化Ag ,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Ag 时,由于没有检验NO 3-的还原产物,因此不能确定NO 3-是否氧化了Ag[(3)、(4)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4.(14分)N 2在化工生产、农业、医疗、航天航空等领域用途广泛.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在实验室制备较为纯净的N 2,进行了认真准备.请你参与交流与讨论.[查阅资料] 有下列三种方案制备N 2:方案1:加热条件下,以NH 3还原CuO 可制得N 2,同时获得活性铜粉. 方案2:加热NaNO 2和NH 4Cl 的浓溶液制得N 2. 方案3:将空气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粉获得较纯的N 2.[实验准备] 利用实验室常见仪器(药品)等设计的部分装置如下图所示(有的夹持仪器和加热仪器未画出).[分析交流](1)若按方案1制得干燥、纯净的N 2,且需要的NH 3以生石灰和浓氨水为原料制得,整套制气装置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连接的是(填序号,下同)______________.获得N 2的反应原理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用排水法收集N 2,其中会混入水蒸气.但也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N 2,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提出的收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3)若以方案2制得N 2,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为保证实验安全进行,操作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两点).(4)上述三个方案中,制得的N 2纯度最差的是________.在对N 2的纯度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建议将方案1和方案3结合使用,你认为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以生石灰和浓氨水为原料制取NH 3,是利用固体与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反应,故选用装置E ,用装置D 除去NH 3中的水蒸气,在B 中发生的反应为2NH 3+3CuO=====△3Cu +N 2↑+3H 2O ,通过C 除去水蒸气和过量的NH 3.(2)由于N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将制取的干燥NH 3直接用气囊或塑料袋收集.(3)方案2是利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的反应,故用装置A ;为保证实验安全进行,操作时应:①将分液漏斗上部活塞的凹槽与口部小孔相对或直接取下分液漏斗上部的活塞;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烧瓶内加少许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4)方案3制取的N 2中含有CO 2、水蒸气等杂质,故方案3中N 2的纯度最差.将方案1和方案3结合使用,优点是CuO 和Cu 可循环利用,节省药品.答案:(1)E →D →B →C 2NH 3+3CuO=====△3Cu +N 2↑+3H 2O(2)N 2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相近 用塑料袋直接收集(3)A 将分液漏斗上部活塞的凹槽与口部小孔相对或直接取下分液漏斗上部的活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烧瓶内加少许碎瓷片(任填两点) (4)方案3 CuO 和Cu 可循环利用,节省药品。
高考试题解析第十章第1讲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

2
考点一
考考点点二一
考点三
@《创新设计》
考点一 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 (频数:★★★ 难度:★☆☆)
名师课堂导语 本考点在一卷和二卷都有可能涉及,主要考查仪器的识别与常规 使用方法以及仪器的创新组合和创新使用,特别是一些制气装置涉及到的仪器和分 离装置涉及到的仪器是近几年的常考点。
3
考点一
考考点点二一
26
考点一
考考点点二一
考点三
@《创新设计》
3.(2018·青岛二模)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27
考点一
考考点点二一
考点三
@《创新设计》
A.可用甲装置来探究SO2的漂白性 B.可用乙装置验证HCl气体极易溶于水 C.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检查丙装置的气密性 D.可用丁装置测量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 解析 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现的是SO2的还原性,A错误。 答案 A
@《创新设计》30Fra bibliotek考点一
考考点点二一
考点三
@《创新设计》
解析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使液体顺利流下,正确;B.从 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接触试管内壁,容易造成试剂污染,错误;C.滴定 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使残余在滴定管尖嘴处的液体进 入到锥形瓶,正确;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用玻璃棒引流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正确。故选B。 答案 B
B 含有的Cl- 等杂质制取蒸馏水
管、锥形瓶
C 用植物油提取溴水中的Br2
铁架台、分液漏斗、玻璃棒、烧杯
D 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固体制取氨气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25
考点一
创新创业基础PPT10.第十章创办企业课件

由家庭经营的,以 家庭财产承担无限责 任。
SIYB中国项目 2024年7月13日
9
个人独资企业(非法人企业)
业主数量和注 成立条件 册资本
业主是一个 人
无资本数量 限制
投资是一个自然人 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有申报的出资 有必要从业人员 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 所
第三节 创建新企业的主要流程及实务
六税务登记申报的一般程序 1.税务登记材料的准备 2.税务机关的核查
第四节 企业的选址
一、企业选址因素 1.发展规划。 2.人口因素。 3.竞争因素。 4.个人因素。主要创业者对某一具体位置的特殊偏好。 5.地理因素。 6.劳动力供应情况。主要是当地用工基本情况。
经营特征
利润分配和债 务责任
由50个以下 的股东共同出 资设立
以经营或商
品批发为主的 50万元;以商 业零售为主的 30万元;科技 开发、咨询、 服务性公司为 10万元。以1人 注册的为3万。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 本最低限额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 程
有公司的名称并建立 相应的组织机构
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 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 件
❖资金来源、即由谁投资的问题。(根本因素) ❖分配利润、承担风险。(本质内容) ❖运用资金、决策行为。(企业的组织关系)
2024/7/13
SIYB中国项目 2024年7月13日
6
6
有限责任公司 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个体工商户
2024/7/13
SIYB中国项目 2024年7月13日
7
7
(1)业主数量和注册资本; (2)成立条件; (3)经营特征; (4)利润分配和债务责任;
10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实例分析 PPT资料共33页

10.2 圆柱凸轮数控铣削装置的创新设计实例
根据三角形转子的结构可知,曲轴每转一周即产生一个动力冲程,相 对四冲程往复式发动机,曲轴每转两周才产生一个动力冲程,可知旋转 式发动机的功率容量比是四冲程往复式发动机的两倍。
(3) 结构设计。旋转式发动机结构简单,只有三角形转子和输出轴两 个运动构件。它需要一个化油器和若干火花塞,但无须连杆、活塞以及 复杂的阀门控制装置。零件数量比往复式发动机少40%,体积减少50%, 重量下降1/2~2/3。
1. 往复式内燃机的技术矛盾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往复式内燃机 由气缸、活塞、连杆、曲轴等主要机件 和其他辅助设备组成。
活塞式发动机工作时具有吸气、压 缩、做功(燃爆)、排气4个冲程,做功冲 程输出转矩,对外做功
这种往复式活塞发动机存在以下明 显的缺点。
活塞1 连杆2 气缸3 曲轴4 进气阀5 排气阀6
第10章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实例分析
10.1 新型内燃机的开发实例 10.2 圆柱凸轮数控铣削装置的创新设计实例 10.3 全自动送筷机创新设计实例 10.4 小型钢轨砂带成形打磨机设计实例
10.1 新型内燃机的开发实例
本实例就新型内燃机开发中的一些创新技法(运用类比、组合、替代 等创新技法)进行简单分析。
吸气:AB弧所对的内腔容积由小变大,产生负压效应,由吸
气口将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吸入腔内。
压缩:内腔由大变小,混合气体被压缩。
燃爆:高压状态下,火花塞点火使混合气体燃爆并迅速膨胀, 产生强大的压力驱动转子,并带动曲轴输出运动和转矩,对 外做功。
排气:内腔容积由大变小,挤压废气由排气口排出。
10.1 新型内燃机的开发实例
发展,许多人都在探索旋转式内燃发动机的建造。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 第10章 计数原理、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第8讲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创新

第8讲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考纲解读] 1.了解条件概率与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重点)2.能够利用n 次独立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 [考向预测] 从近三年高考情况来看,本讲是高考中的一个热点.预测2021年将会考查:①条件概率的计算;②事件独立性的应用;③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的应用.题型为解答题,试题难度不会太大,属中档题型.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1)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 和B ,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叫做□01条件概率,用符号□02P (B |A )来表示,其公式为P (B |A )=□03P (AB )P (A )(P (A )>0).在古典概型中,假设用n (A )表示事件A 中基本事件的个数,那么P (B |A )=n (AB )n (A )(n (AB )表示AB 共同发生的基本事件的个数).(2)条件概率具有的性质 ①□040≤P (B |A )≤1; ②如果B 和C 是两个互斥事件, 那么P ((B ∪C )|A )=□05P (B |A )+P (C |A ). 2.相互独立事件(1)对于事件A ,B ,假设A 的发生与B 的发生互不影响,那么称□01A ,B 是相互独立事件.(2)假设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P (B |A )=□02P (B ), P (AB )=P (B |A )P (A )=□03P (A )P (B ). (3)假设A 与B 相互独立,那么□04A 与B ,□05A 与B ,□06A 与B 也都相互独立.(4)假设P (AB )=P (A )P (B ),那么□07A 与B 相互独立.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1)独立重复试验在□01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A i (i =1,2,…,n )表示第i 次试验结果,那么P (A 1A 2A 3…A n )=□02P (A 1)P (A 2)…P (A n ). (2)二项分布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是p ,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03X ~B (n ,p ),并称p 为□04成功概率.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为P (X =k )=□05C k n p k (1-p )n -k(k =0,1,2,…,n ).1.概念辨析(1)相互独立事件就是互斥事件.( )(2)对于任意两个事件,公式P (AB )=P (A )P (B )都成立.( )(3)二项分布是一个概率分布,其公式相当于(a +b )n 二项展开式的通项公式,其中a =p ,b =(1-p ).( )(4)二项分布是一个概率分布列,是一个用公式P (X =k )=C k n p k (1-p )n -k,k =0,1,2,…,n 表示的概率分布列,它表示了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次数的概率分布.( )答案 (1)× (2)× (3)× (4)√ 2.小题热身(1)甲、乙两市都位于长江下游,根据一百多年来的气象记录,知道一年中下雨天的比例甲市占20%,乙市占18%,两地同时下雨占12%,记P (A )=0.2,P (B )=0.18,P (AB )=0.12,那么P (A |B )和P (B |A )分别为( )A.13,25B.23,25C.23,35D.12,35答案 C解析 由,得P (A |B )=P (AB )P (B )=0.120.18=23, P (B |A )=P (AB )P (A )=0.120.2=35. (2)设随机变量ξ~B ⎝ ⎛⎭⎪⎫5,13,那么P (ξ=3)=( )A.10243 B.32243 C.40243 D.80243答案 C解析 因为ξ~B ⎝ ⎛⎭⎪⎫5,13,所以P (ξ=3)=C 35⎝ ⎛⎭⎪⎫133·⎝ ⎛⎭⎪⎫232=40243. (3)一名信息员维护甲乙两公司的5G 网络,一天内甲公司需要维护和乙公司需要维护相互独立,它们需要维护的概率分别为0.4和0.3,那么至少有一个公司不需要维护的概率为________.答案 0.88解析 P =1-0.4×0.3=0.88.(4)小王通过英语听力测试的概率是13,他连续测试3次,那么其中恰有1次获得通过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 49解析 所求概率P =C 13·⎝ ⎛⎭⎪⎫131·⎝ ⎛⎭⎪⎫1-132=49.题型 一 条件概率1.从1,2,3,4,5中任取2个不同的数,事件A :“取到的2个数之和为偶数〞,事件B :“取到的2个数均为偶数〞,那么P (B |A )=( )A.18 B.14C.25 D.12答案 B解析解法一:事件A包括的基本事件:(1,3),(1,5),(3,5),(2,4)共4个.事件AB发生的结果只有(2,4)一种情形,即n(AB)=1.故由古典概型概率P(B|A)=n(AB)n(A)=14.应选B.解法二:P(A)=C23+C22C25=410,P(AB)=C22C25=110.由条件概率计算公式,得P(B|A)=P(AB)P(A)=110410=14.应选B.条件探究1假设将本例中的事件B改为“取到的2个数均为奇数〞,那么P(B|A)=________.答案3 4解析P(A)=C23+C22C25=25,P(B)=C23C25=310.又B⊆A,那么P(AB)=P(B)=3 10,所以P(B|A)=P(AB)P(A)=P(B)P(A)=34.条件探究2将本例中的条件改为:从1,2,3,4,5中不放回地依次取2个数,事件A为“第一次取到的是奇数〞,事件B为“第二次取到的是奇数〞,那么P(B|A)=________.答案1 2解析 从1,2,3,4,5中不放回地依次取2个数,有A 25种方法;其中第一次取到的是奇数,有A 13A 14种方法;第一次取到的是奇数且第二次取到的是奇数,有A 13A 12种方法.那么P (A )=A 13A 14A 25=35,P (AB )=A 13A 12A 25=310,所以P (B |A )=P (AB )P (A )=31035=12.2.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 (阴影部分)内〞,那么P (B |A )=________.答案 14解析 由题意可得,事件A 发生的概率P (A )=S 正方形EFGH S 圆O =2×2π×12=2π.事件AB 表示“豆子落在△EOH 内〞,那么P (AB )=S △EOH S 圆O=12×12π×12=12π, 故P (B |A )=P (AB )P (A )=12π2π=14.解决条件概率问题的步骤第一步,判断是否为条件概率,假设题目中出现“〞“在……前提下〞等字眼,一般为条件概率.题目中假设没有出现上述字眼,但事件的出现影响所求事件的概率时,也需注意是否为条件概率.假设为条件概率,那么进行第二步.第二步,计算概率,这里有两种思路:思路一缩减样本空间法计算条件概率,如求P (A |B ),可分别求出事件B ,AB 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再利用公式P (A |B )=n (AB )n (B )计算思路二直接利用公式计算条件概率,即先分别计算出P (AB ),P (B ),再利用公式P (A |B )=P (AB )P (B )计算提醒:要注意P (B |A )与P (A |B )的不同:前者是在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后者是在B 发生的条件下A 发生的概率.1.(2019·某某模拟)甲、乙、丙、丁四名同学报名参加假期社区服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共有关怀老人、环境监测、教育咨询、交通宣传这四个项目,每人限报其中一项,记事件A 为“四名同学所报项目各不相同〞,事件B 为“只有甲同学一人报关怀老人项目〞,那么P (A |B )=( )A.14B.34C.29D.59答案 C解析 由题意,得P (B )=3344=27256,P (AB )=A 3344=3128,所以P (A |B )=P (AB )P (B )=29.2.(2019·武侯区校级模拟)如果{a n }不是等差数列,但假设∃k ∈N *,使得a k +a k +2=2a k +1,那么称{a n }为“局部等差〞数列.数列{x n }的项数为4,记事件A :集合{x 1,x 2,x 3,x 4}⊆{1,2,3,4,5},事件B :{x n }为“局部等差〞数列,那么条件概率P (B |A )=( )A.415B.730 C.15 D.16答案 C解析 由数列{x n }的项数为4,记事件A :集合{x 1,x 2,x 3,x 4}⊆{1,2,3,4,5},那么事件A 的基本事件共有A 45=120个,在满足事件A 的条件下,事件B :{x n }为“局部等差〞数列,共有以下24个基本事件:其中含1,2,3的局部等差数列分别为1,2,3,5;5,1,2,3;4,1,2,3,共3个,同理含3,2,1的局部等差数列也有3个,含3,4,5和含5,4,3与上述相同,含2,3,4的有5,2,3,4;2,3,4,1,共2个,同理含4,3,2的也有2个.含1,3,5的有1,3,5,2;2,1,3,5;4,1,3,5;1,3,5,4,共4个,同理含5,3,1的也有4个.所以P (B |A )=24120=15.题型 二 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1.(2019·某某二模)甲、乙、丙三人去参加某公司面试,他们被公司录取的概率分别为16,14,13,且三人录取结果相互之间没有影响,那么他们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被录取的概率为( )A.3172B.712C.2572D.1572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得他们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被录取的对立事件是三个人都没有被录取,∴他们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被录取的概率为P =1-⎝ ⎛⎭⎪⎫1-16⎝ ⎛⎭⎪⎫1-14⎝ ⎛⎭⎪⎫1-13=712.2.(2019·全国卷Ⅱ)11分制乒乓球比赛,每赢一球得1分,当某局打成10∶10平后,每球交换发球权,先多得2分的一方获胜,该局比赛结束.甲、乙两位同学进行单打比赛,假设甲发球时甲得分的概率为0.5,乙发球时甲得分的概率为0.4,各球的结果相互独立.在某局双方10∶10平后,甲先发球,两人又打了X 个球该局比赛结束.(1)求P (X =2);(2)求事件“X =4且甲获胜〞的概率.解 (1)X =2就是某局双方10∶10平后,两人又打了2个球该局比赛结束,那么这2个球均由甲得分,或者均由乙得分.因此P (X =2)=0.5×0.4+(1-0.5)×(1-0.4)=0.5.(2)X =4且甲获胜,就是某局双方10∶10平后,两人又打了4个球该局比赛结束,且这4个球的得分情况为前两球是甲、乙各得1分,后两球均为甲得分.因此所求概率为[0.5×(1-0.4)+(1-0.5)×0.4]×0.5×0.4=0.1.求相互独立事件概率的步骤第一步,先用字母表示出事件,再分析题中涉及的事件,并把题中涉及的事件分为假设干个彼此互斥的事件的和;第二步,求出这些彼此互斥的事件的概率;第三步,根据互斥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求出结果.此外,也可以从对立事件入手计算概率.1.(2019·某某三模)某校在秋季运动会中,安排了篮球投篮比赛,现有20名同学参加篮球投篮比赛,每名同学投进的概率均为0.4;每名同学有2次投篮机会,且各同学投篮之间没有影响;现规定:投进2个得4分,投进1个得2分,1个未进得0分,那么其中1名同学得2分的概率为()A.0.5 B.0.48答案 B解析设“第一次投进球〞为事件A,“第二次投进球〞为事件B,那么得2分的概率为P=P(A B-)+P(A-B)=0.4×0.6+0.6×0.4=0.48.2.某社区举办《“环保我参与〞有奖问答比赛》活动.某场比赛中,甲、乙、丙三个家庭同时回答一道有关环保知识的问题.甲家庭回答正确这道题的概率是34,甲、丙两个家庭都回答错误的概率是112,乙、丙两个家庭都回答正确的概率是14.假设各家庭回答是否正确互不影响.(1)求乙、丙两个家庭各自回答正确这道题的概率;(2)求甲、乙、丙三个家庭中不少于2个家庭回答正确这道题的概率.解(1)记“甲回答正确这道题〞“乙回答正确这道题〞“丙回答正确这道题〞分别为事件A,B,C,那么P(A)=3 4,且有⎩⎪⎨⎪⎧P (A )·P (C )=112,P (B )·P (C )=14,即⎩⎪⎨⎪⎧[1-P (A )]·[1-P (C )]=112,P (B )·P (C )=14,所以P (B )=38,P (C )=23.(2)有0个家庭回答正确的概率为P 0=P (A -B -C -)=P (A )·P (B )·P (C )=14×58×13=596, 有1个家庭回答正确的概率为P 1=P (A B -C -+A B C +A -B -C )=34×58×13+14×38×13+14×58×23=724, 所以不少于2个家庭回答正确这道题的概率为 P =1-P 0-P 1=1-596-724=2132.题型 三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1.假设同时抛掷两枚骰子,当至少有5点或6点出现时,就说这次试验成功,那么在3次试验中至少有1次成功的概率是( )A.125729B.80243 C.665729 D.100243答案 C解析 一次试验中,至少有5点或6点出现的概率为1-⎝ ⎛⎭⎪⎫1-13×⎝ ⎛⎭⎪⎫1-13=1-49=59,设X 为3次试验中成功的次数,所以X ~B ⎝ ⎛⎭⎪⎫3,59,故所求概率P (X ≥1)=1-P (X =0)=1-C 03×⎝ ⎛⎭⎪⎫590×⎝ ⎛⎭⎪⎫493=665729,应选C.2.为了弘扬国粹,提高民族自豪感,坐落于某实验中学内的艺术馆为学员们提供书法、国画、古琴、茶艺等教学服务,其中学习书法和国画的学员最多.为了研究喜欢书法和喜欢国画之间的联系,随机抽取了80名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喜欢国画的人的比例为70%,喜欢书法的人的比例为50%.(1)(2)有人认为喜欢书法与喜欢国画有关,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 (3)假定学员们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系统学习.根据传统,国画上有题字和落款才算完整作品,那么既学书法又学国画的学员们创作的作品可以称为“书画兼优〞.为了配合实验中学七十年校庆,打算随机挑选5幅作品展览.设其中“书画兼优〞的作品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参考公式:K 2=n (ad -bc )2(a +b )(c +d )(a +c )(b +d ),其中n =a +b +c +d .参考数据:解 (1)由题意,得c +16=80×(1-50%),∴c =24. ∵a +c =80×70%,∴a =32.∵a +b =80×50%,∴b =8. ∴a =32,b =8,c =24.(2)我同意这种看法.理由如下: K 2=80×(32×16-24×8)240×40×56×24≈3.81.∵3.81>2.706,∴有90%以上的把握认为喜欢书法与喜欢国画有关, ∴我同意这种看法.(3)由(1)知一幅作品“书画兼优〞的概率为3280=25. 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4,5.P (X =0)=C 05⎝ ⎛⎭⎪⎫250⎝ ⎛⎭⎪⎫355=2433125, P (X =1)=C 15·25·⎝ ⎛⎭⎪⎫354=162625,P (X =2)=C 25⎝ ⎛⎭⎪⎫252⎝ ⎛⎭⎪⎫353=216625, P (X =3)=C 35⎝ ⎛⎭⎪⎫253⎝ ⎛⎭⎪⎫352=144625, P (X =4)=C 45⎝ ⎛⎭⎪⎫254·35=48625, P (X =5)=C 55⎝ ⎛⎭⎪⎫255⎝ ⎛⎭⎪⎫350=323125. ∴X 的分布列如下.P 2433125162625216625144625486253231251.独立重复试验的实质及应用独立重复试验的实质是相互独立事件的特例,应用独立重复试验公式可以简化求概率的过程.2.判断某概率模型是否服从二项分布P n(X=k)=C k n p k(1-p)n-k的三个条件(1)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一个常数p.(2)n次试验不仅是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进行的重复试验,而且每次试验的结果是相互独立的.(3)该公式表示n次试验中事件A恰好发生了k次的概率.提醒: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出现数量“较大〞“很大〞“非常大〞等字眼,这说明试验可视为独立重复试验,进而判定是否服从二项分布.1.春节期间,某旅游景区推出掷圆圈套玩具鹅的游戏,吸引了一大批的游客参加,规那么是:每人花10元拿到5个圆圈,在离最近的玩具鹅的2米处掷圆圈5次,只要圆圈连续套住同一只鹅颈3次,就可以获得套住的那只玩具鹅.假设某游客每次掷圆圈套住鹅颈的概率为23,且每次掷圆圈的结果互不影响,那么该游客获得一只玩具鹅的概率为()A.481 B.881C.13 D.104243答案 D解析 设“第i 次套住鹅颈〞为事件A i (i =1,2,3,4,5),那么A -i 表示“第i 次未套住鹅颈〞,依题意可得该游客能获得一只玩具鹅的3种情形:A 1A 2A 3,A -1A 2A 3A 4,A -1A -2A 3A 4A 5,而P (A 1A 2A 3)=⎝ ⎛⎭⎪⎫233=827,P (A -1A 2A 3A 4)=⎝ ⎛⎭⎪⎫233×13=881,P (A -1A -2A 3A 4A 5)=⎝ ⎛⎭⎪⎫233×⎝ ⎛⎭⎪⎫132=8243,故该游客获得一只玩具鹅的概率为827+881+8243=104243,应选D.2.医学上某种还没有完全攻克的疾病,治疗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其中的两项指标H 和V .现有A ,B ,C 三种不同配方的药剂,根据分析,A ,B ,C 三种药剂能控制H 指标的概率分别为0.5,0.6,0.75,能控制V 指标的概率分别为0.6,0.5,0.4,能否控制H 指标与能否控制V 指标之间相互没有影响.(1)求A ,B ,C 三种药剂中恰有一种能控制H 指标的概率;(2)某种药剂能使两项指标H 和V 都得到控制就说该药剂有治疗效果.求三种药剂中有治疗效果的药剂种数X 的分布列.解 (1)A ,B ,C 三种药剂中恰有一种能控制H 指标的概率为P =P (A B -C -)+P (A B C )+P (A -B -C )=0.5×(1-0.6)×(1-0.75)+(1-0.5)×0.6×(1-0.75)+(1-0.5)×(1-0.6)×0.75=0.275.(2)∵A 有治疗效果的概率为P A =0.5×0.6=0.3, B 有治疗效果的概率为P B =0.6×0.5=0.3,C有治疗效果的概率为P C=0.75×0.4=0.3,∴A,B,C三种药剂有治疗效果的概率均为0.3,可看成3次独立重复试验,即X~B(3,0.3).∵X的可能取值为0,1,2,3,∴P(X=k)=C k3×0.3k×(1-0.3)3-k,即P(X=0) =C03×0.30×(1-0.3)3=0.343,P(X=1)=C13×0.3×(1-0.3)2=0.441,P(X=2)=C23×0.32×(1-0.3)=0.189,P(X=3)=C33×0.33=0.027.故X的分布列如下.X 012 3P 0.3430.4410.1890.027组基础关1.从甲口袋内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13,从乙口袋内摸出1个白球的概率是12,如果从两个口袋内各摸出一个球,那么56是()A.2个球不都是白球的概率B.2个球都不是白球的概率C.2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D.2个球恰好有一个球是白球的概率答案 A解析∵2个球不都是白球的对立事件是2个球都是白球,从甲口袋摸出白球和从乙口袋摸出白球两者是相互独立的,∴2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P =13×12=16,∴2个球不都是白球的概率是1-16=56.应选A.2.(2019·某某三市第一次联考)某机械研究所对新研发的某批次机械元件进行寿命追踪调查,随机抽查的200个机械元件情况如下:2个元件的使用寿命在30天以上的概率为( )A.1316B.2764 C.2532 D.2732答案 D解析 由表可知元件使用寿命在30天以上的频率为150200=34,那么所求概率为C 23⎝ ⎛⎭⎪⎫342×14+⎝ ⎛⎭⎪⎫343=2732. 3.位于坐标原点的一个质点M 按下述规那么移动:质点每次移动一个单位,移动的方向为向上或向右,并且向上、向右移动的概率都是12,质点M 移动五次后位于点(2,3)的概率是( )A.⎝ ⎛⎭⎪⎫125 B.C 25×⎝ ⎛⎭⎪⎫125C .C 35×⎝⎛⎭⎪⎫123D.C 25×C 35×⎝⎛⎭⎪⎫125 答案 B解析 如图,由题可知质点M 必须向右移动2次,向上移动3次才能位于点(2,3),问题相当于5次重复试验中向右恰好发生2次的概率.所求概率为P =C 25×⎝ ⎛⎭⎪⎫122×⎝ ⎛⎭⎪⎫123=C 25×⎝ ⎛⎭⎪⎫125.应选B.4.某居民小区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安全防X 系统A 和B ,系统A 和系统B 在任意时刻发生故障的概率分别为18和p ,假设在任意时刻恰有一个系统不发生故障的概率为940,那么p 等于( )A.110B.215C.16D.15答案 B解析 由题意得,18(1-p )+78p =940, ∴p =215.5.(2019·某某调研)某学校10位同学组成的志愿者组织分别由李老师和X 老师负责.每次献爱心活动均需该组织4位同学参加.假设李老师和X 老师分别将各自活动通知的信息独立、随机地发给4位同学,且所发信息都能收到.那么甲同学收到李老师或X 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的概率为( )A.25B.1225C.1625D.45 答案 C解析 设A 表示“甲同学收到李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B 表示“甲同学收到X 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由题意P (A )=410=25,P (B )=410=25,∴甲同学收到李老师或X 老师所发活动通知信息的概率为25+25-25×25=1625.应选C.6.投掷一枚图钉,设钉尖向上的概率为p ,连续掷一枚图钉3次,假设出现2次钉尖向上的概率小于出现3次钉尖向上的概率,那么p 的取值X 围为( )A.⎝ ⎛⎭⎪⎫12,34B.⎝ ⎛⎭⎪⎫34,1 C.⎝ ⎛⎭⎪⎫23,1 D.⎝ ⎛⎭⎪⎫13,1 答案 B解析 ∵投掷一枚图钉,钉尖向上的概率为p (0<p <1),连续掷一枚图钉3次,∴出现2次钉尖向上的概率为C 23p 2(1-p ),出现3次钉尖向上的概率为p 3.∵出现2次钉尖向上的概率小于出现3次钉尖向上的概率,∴C 23p 2(1-p )<p 3,即p 2(3-4p )<0,解得p >34,∴p 的取值X 围为⎝ ⎛⎭⎪⎫34,1.7.(2019·某某模拟)某班组织由甲、乙、丙等5名同学参加的演讲比赛,现采用抽签法决定演讲顺序,在“学生甲不是第一个出场,学生乙不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前提下,学生丙第一个出场的概率为( )A.313 B.413 C.14 D.15答案 A解析 设事件A 为“学生甲不是第一个出场,学生乙不是最后一个出场〞;事件B 为“学生丙第一个出场,〞那么P (A )=A 44+C 13C 13A 33A 55=78A 55,P (AB )=C 13A 33A 55=18A 55,那么P (B |A )=P (AB )P (A )=1878=313. 8.(2019·武昌区模拟)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两次,记A ={两次的点数均为奇数},B ={两次的点数之和为4},那么P (B |A )=________.答案 29解析 根据题意,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两次,有6×6=36种情况,记A ={两次的点数均为奇数},B ={两次的点数之和为4},事件A 包含3×3=9种情况,事件AB 有2种情况,那么P (A )=3×336=936,P (AB )=236,那么P (B |A )=P (AB )P (A )=29.9.某大厦的一部电梯从底层出发后只能在第18,19,20层停靠,假设该电梯在底层有5位乘客,且每位乘客在这三层的每一层下电梯的概率为13,用ξ表示5位乘客在第20层下电梯的人数,那么P (ξ=4)=________.答案 10243解析 依题意,ξ~B ⎝ ⎛⎭⎪⎫5,13,故P (ξ=4)=C 45⎝ ⎛⎭⎪⎫134×⎝ ⎛⎭⎪⎫231=10243. 10.(2019·全国卷Ⅰ)甲、乙两队进行篮球决赛,采取七场四胜制(当一队赢得四场胜利时,该队获胜,决赛结束).根据前期比赛成绩,甲队的主客场安排依次为“主主客客主客主〞.设甲队主场取胜的概率为0.6,客场取胜的概率为0.5,且各场比赛结果相互独立,那么甲队以4∶1获胜的概率是________.答案 0.18解析 甲队以4∶1获胜,甲队在第5场(主场)获胜,前4场中有一场输. 假设在主场输一场,那么概率为2×0.6×0.4×0.5×0.5×0.6;假设在客场输一场,那么概率为2×0.6×0.6×0.5×0.5×0.6. ∴甲队以4∶1获胜的概率P =2×0.6×0.5×0.5×(0.6+0.4)×0.6=0.18.组 能力关1.(2019·某某市高三调研)甲袋中有1个黄球和1个红球,乙袋中有2个黄球和2个红球.现随机地从甲袋中取出1个球放入乙袋中,再从乙袋中随机取出1个球,那么从乙袋中取出的球是红球的概率为( )A.13B.12C.59D.29答案 B解析 分两类:①假设从甲袋中取出黄球,那么乙袋中有3个黄球和2个红球,从乙袋中取出的球是红球的概率为25;②假设从甲袋中取出红球,那么乙袋中有2个黄球和3个红球,从乙袋中取出的球是红球的概率为35;∴所求概率P =12×⎝ ⎛⎭⎪⎫25+35=12.应选B. 2.(2020·某某摸底)为了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学校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某校篮球运动员进行投篮练习,假设他前一球投进那么后一球也投进的概率为34,假设他前一球投不进那么后一球投进的概率为14.假设他第1球投进的概率为34,那么他第2球投进的概率为( )A.34 B.58 C.716 D.916答案 B解析 设该运动员第2球投进的概率为p 2,第1球投进的概率为p 1=34,∴p 2=34p 1+14(1-p 1)=12p 1+14=12×34+14=58.应选B.3.(2019·某某一模)某超市在中秋节期间举行有奖销售活动,凡消费金额满200元的顾客均获得一次抽奖的机会,中奖一次即可获得5元红包,没有中奖不得红包.现有4名顾客均获得一次抽奖机会,且每名顾客每次中奖的概率均为0.4,记X 为4名顾客获得的红包金额总和,那么P (10≤X ≤15)=________.答案 312625解析 中奖一次即可获得5元红包,没有中奖不得红包.现有4名顾客均获得一次抽奖机会,且每名顾客每次中奖的概率均为0.4,记X 为4名顾客获得的红包金额总和,那么P (10≤X ≤15)=C 24×0.42×0.62+C 34×0.43×0.6=312625.4.为研究家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情况,交通部门随机选取100名家用轿车驾驶员进行调查,得到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平均车速情况为:在55名男性驾驶员中,平均车速超过100 km/h 的有40人,不超过100 km/h 的有15人;在45名女性驾驶员中,平均车速超过100 km/h 的有20人,不超过100 km/h 的有25人.(1)在被调查的驾驶员中,从平均车速不超过100 km/h 的人中随机抽取2人,求这2人恰好有1名男性驾驶员和1名女性驾驶员的概率;(2)以上述样本数据估计总体,从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家用轿车中随机抽取3辆,记这3辆车平均车速超过100 km/h 且为男性驾驶员的车辆为X ,求X 的分布列.解 (1)平均车速不超过100 km/h 的驾驶员有40人,从中随机抽取2人的方法总数为C 240,记“这2人恰好有1名男性驾驶员和1名女性驾驶员〞为事件A ,那么事件A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C 115C 125,所以所求的概率P (A )=C 115C 125C 240=15×2520×39=2552.(2)根据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从总体中任取1辆车,平均车速超过100 km/h 且为男性驾驶员的概率为40100=25, 故X ~B ⎝ ⎛⎭⎪⎫3,25.所以P (X =0)=C 03⎝ ⎛⎭⎪⎫250⎝ ⎛⎭⎪⎫353=27125, P (X =1)=C 13⎝ ⎛⎭⎪⎫25⎝ ⎛⎭⎪⎫352=54125, P (X =2)=C 23⎝ ⎛⎭⎪⎫252⎝ ⎛⎭⎪⎫35=36125, P (X =3)=C 33⎝ ⎛⎭⎪⎫253⎝ ⎛⎭⎪⎫350=8125. 所以X 的分布列如下.X 0 1 2 3 P2712554125361258125组 素养关1.(2019·某某六校教育研究会第二次联考)为调查人们在购物时的支付习惯,某超市对随机抽取的600名顾客的支付方式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表所示,支付方式 微信 支付宝 购物卡 现金 人数200150150100率近似代替概率.(1)求三人中使用微信支付的人数多于现金支付的人数的概率. (2)记X 为三人中使用支付宝支付的人数,求X 的分布列.解 (1)由表格得顾客使用微信、支付宝、购物卡和现金支付的概率分别为13,14,14,16.设Y 为三人中使用微信支付的人数,Z 为使用现金支付的人数, 事件A 为“三人中使用微信支付的人数多于现金支付的人数〞,那么P (A )=P (Y =3)+P (Y =2)+P (Y =1,且Z =0)=⎝ ⎛⎭⎪⎫133+C 23⎝ ⎛⎭⎪⎫132×23+C 13⎝ ⎛⎭⎪⎫13×⎝ ⎛⎭⎪⎫122=127+29+14=55108. (2)由题意可知X ~B ⎝ ⎛⎭⎪⎫3,14,故所求分布列如下. X 0 1 2 3 P276427649641642.(2019·某某一模)某市市民用水拟实行阶梯水价,每人月用水量不超过w 立方米的部分按4元/立方米收费,超出w 立方米的部分按10元/立方米收费,从该市随机调查了10000位市民,获得了他们某月的用水量数据,整理得到如下频率分布直方图,并且前四组频数成等差数列.(1)求a ,b ,c 的值及居民月用水量在2~2.5内的频数;(2)根据此次调查,为使80%以上居民月用水价格为4元/立方米,应将w 至少定为多少?(w取整数)(3)假设将频率视为概率,现从该市随机调查3名居民的月用水量,将月用水量不超过2.5立方米的人数记为X,求其分布列.解(1)∵前四组频数成等差数列,∴所对应的频率组距也成等差数列,设a=0.2+d,b=0.2+2d,c=0.2+3d,∴0.5×(0.2+0.2+d+0.2+2d+0.2+3d+0.2+d+0.1+0.1+0.1)=1,解得d=0.1,∴a=0.3,b=0.4,c=0.5.居民月用水量在2~2.5内的频率为0.5×0.5=0.25.居民月用水量在2~2.5内的频数为0.25×10000=2500.(2)由题图及(1)可知,居民月用水量小于2的频率为(0.2+0.3+0.4)×0.5=0.45,小于3的频率为0.45+(0.5+0.3)×0.5=0.85,∴为使80%以上居民月用水价格为4元/立方米,应将w至少定为3.(3)将频率视为概率,设A(单位:立方米)代表居民月用水量,可知P(A≤2.5)=0.7,由题意,X~B(3,0.7),P(X=0)=C03×0.33=0.027,P(X=1)=C13×0.32×0.7=0.189,P(X=2)=C23×0.3×0.72=0.441,P(X=3)=C33×0.73=0.343.∴X的分布列如下.。
第十章 大众创新与万众创新 (《创新与创业基础》PPT课件)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有助于社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10.1 创新创业的价值创造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体现:响应政策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
要求劳动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应该成 为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求职者的职业选项。
案例故事: “赢之有道”刘疏桐
2015年9月芝华士“赢之有道”全球社会创业家 大赛在上海举行中国地区总决赛,刘疏桐凭借其对能 源问题的崭新思考,以及利用商业服务社会的创业理 念,最终一举获得中国区总冠军
10.3 社会创业的价值实现
社会创业者的社会创业动机 社会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动机 ✓ 满足自我成就感 ✓ 满足自我效能 创业者选择“社会创业”的动机 ✓ 社会创业者是“利他主义者” ✓ 社会创业者的情感动机:同情心、爱心
《创新与创业基础》
第10章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
学习目标
理解创新创业的价值内涵 把握社会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创业 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创业 培养大学生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内容框架
10.1 创新创业的价值创造 10.2 社会创业的内涵体系 10.3社会创业的价值实现
引例
创新创业——“百米微”快递 上海金融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王明结合切身感受,创立
李克强总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0.1 创新创业的价值创造
知识经济下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的载体作用 创新将推动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 创新将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创新拓宽了创业价值创造的道路,将知识、技
术以及市场机会更好地融合
10.1 创新创业的价值创造
知识经济下的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的价值 创造经济价值
++2025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第十章+专项训练9+创新装置++课件

瓶;d.高温炉;e.表面皿;f.锥形瓶);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析] 向浓缩液中加入生石灰能中和单宁酸并吸收水分。
乙醇沸点低,易浓缩
AC
单宁酸
水
(5)可采用如图3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
热,咖啡因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 。
[解析] 结合分离提纯咖啡因的装置及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并小火加热,咖啡因
。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还要加几粒 。
[解析] 实验时将茶叶研细,能增加茶叶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使萃取更加充分。
乙醇为溶剂,为防止加热时暴沸,需在加热前向乙醇中加入几粒沸石。
(2)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原因是 。与常规的萃取
。
催化剂
减小环己酮在水中的溶解度,便
于下一步分液
相关数据如表:
[解析]
(2)环己酮的产率受H2O2用量的影响,当环己酮产率达最大值后,增加H2O2的用量其
产率反而下降,原因是 。
液封,隔绝空气,防止空气进入装置C中氧化亚铁离子
实验步骤如下:
[解析] 装置C中制备的碳酸亚铁易被氧化而变质,故装置D的作用是隔绝空气,
防止空气进入装置C中氧化亚铁离子。
(2)装置C中生成FeCO3的离子方程式是
“水浴”或“油浴”)。进行减压蒸馏时,使用磁力加热搅拌器加热,磁子的作用除
搅拌使混合物均匀受热外,还有 。
油浴
防止暴沸
减压蒸馏的操作顺序:打开双通旋塞,打开真空泵,缓慢关闭双通旋塞,接通冷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一、目标创新
在新的经济背景中,企业的目标必须调整 为:“通过满足顾客需要来获取利润”。至于 企业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的经营目标,则更需要 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 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种创新。
二、技术创新
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 整内部机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 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 业经营的方向变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一、管理创新的四个阶段
(一)对现状的不满 (二)从其他来源寻找灵感 (三)创新 (四)争取内部和外部的认可
8.把新的方法制度化,明确新的行为方式和企业成功之间的 关系,建立能够确保领导的顺利发展和交替的方法和制度。
二、创新的过程
(一)寻找机会 (二)提出构想 (三)迅速行动 (四)坚持不懈
三、创新的阻力与技巧
(一)创新的阻力及原因 1.创新的阻力 (1)不确定性 (2)习惯势力的支配 (3)担心失去既得利益 (4)目光短浅,只考虑眼前 (5)认为创新不符合组织的目标和最佳利益 (6)过度的分析论证
三、创新的阻力与技巧
第十章 创新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创新概述 第二节 创新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过程与方法
一、创新的含义
• 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指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 念化活动或过程。 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是指企业把新 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 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 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二、创新的类别
(一)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二)消极防御型创新和积极攻击型创新 (三)系统初建期创新和运行中创新 (四)自发创新和有组织的创新
三、创新的特征
(一)创新的不确定性
1.市场的不确定性 2.技术的不确定性 3.战略的不确定性
(二)创新的风险性 (三)创新的被排斥性 (四)创新的复杂性 (五)创新的时效性 (六)创新的动态性
(一)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是 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 新材料,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 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的过程 。
二、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类别
1.要素创新
(1)材料创新 (2)设备创新 (3)人事创新
1.制造紧迫感,认真考察市场和竞争现实,明确并讨论危机 ,包括前置危机或主要危机,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联盟。
2.组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联盟,鼓励这只队伍协同作战。
3.制定远景规划,建立远景规划以指导改革措施,形成策略 以实现远景规划的目标。
4.传达这种远景规划,用所有可能的媒介手段把新的远景规 划策略传达下去,用领导联盟的亲身实例教育人们养成新的 行为习惯,授权他人按远景规划行事。
四、管理创新的作用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降低交易成本 (三)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 (四)拓展市场,帮助竞争 (五)有助于企业家队伍的形成
五、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一)创新主体(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 员工)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 (二)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三)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 (四)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 围 (五)管理创新应有创新目标
四、领导创新
5.消除改革的障碍,改革严重损害这种远景规划的机制和结 构,鼓励承担风险和非传统的观念、活动和行为。计划并实 现近期的成功,计划看得见的业绩改进。
6.实现那些改进,肯定并奖励参与改进的雇员,巩远 景规划的机制、结构和政策。
7.聘用、提升和培养能够完成远景规划的雇员,用新的工程 、主题方向和改革者来重新激励改革进程。
2.创新阻力产生的原因 (1)个人利益 (2)缺乏了解 (3)评价差异 (4)惰性 (5)团体心理压力
三、创新的阻力与技巧
(二)管理创新的技巧
1.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 3.制定有弹性的计划 4.正确地对待失败 5.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
四、领导创新
领导创新的八个步骤:
三、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就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因而通常 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再造。
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经营制度 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四、组织创新
(一)组织结构创新 (二)组织制度创新 (三)组织文化创新
五、环境创新
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企业 的经营。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单纯地去适 应,而是在适应的同时去改造、去引导、甚至 去创造。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3.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二、技术创新
(二)技术创新的类别
1.要素创新
(1)材料创新 (2)设备创新 (3)人事创新
2.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3.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二、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的模式及演化 •技术创新的模式 1.独立创新 2.合作创新 3.引进再创 •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 1.技术仿制 2.创造性模仿 3.自主创新 •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 1.简单仿制 2.模仿创新 3.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