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 胡征军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十七帖译文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释文及今译文《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1.郗司馬帖【釋文】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
即日得足下書,為慰。
先書以具,示覆數字。
2.逸民帖【釋文】吾前東,粗足作佳觀。
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複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
3.龍保帖【釋文】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4.絲布帖【釋文】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
示致意。
5.積雪凝寒帖【釋文】計與足下別二十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
省足下先後二書,但增歎慨! 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
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複得足下問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6.服食帖【釋文】吾服食久,猶為劣劣。
大都比之年時,為複可哥。
足下保愛至上,臨書,但有惆悵。
(《右軍書記》';可哥';作';可耳';)7.知足下帖【釋文】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
8.瞻近帖【釋文】瞻近無緣省苦(告),但有悲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雲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
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
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
此信旨還具示問。
9.天鼠帖【釋文】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
10.朱處仁帖【釋文】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
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
11.七十帖【釋文】足下今年政七十耶。
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
想複勤加頤養。
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
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複常言。
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
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
12.邛竹杖帖【釋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
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佈,令知足下遠惠之至。
13.遊目帖【釋文】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諸奇。
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
彼故為多奇,益令其遊目意足也。
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
至時示意,遲此期真以日為歲。
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嶺、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馳於彼矣。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被尊为书法圣手。
他的书法作品博大精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兰亭集序》和《九成宫醴泉铭》。
除了自创的作品外,王羲之还以传世的帖为主要表现方式,其中有名的是《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临写的十七篇帖,被誉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帖篇风格各异,展示了王羲之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书法技艺。
以下是王羲之十七帖临习指南。
一、《王右军帖》:这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字体刚劲有力,结构严谨。
临习时要注意它的方正整齐和笔画的力度。
二、《人字帖》:这是王羲之用人字形状构成的帖,形态独特,显示了他独创的创造力。
临习时需要注重每个字形的准确和整体的协调。
三、《十七学帖》:这是王羲之的自我评价之作,帖中包括了他学习古人书法的心得。
临习时要注意字体的流畅和书写的潇洒。
四、《大草帖》:这是王羲之运笔狂放的代表作之一,字迹飘逸,线条有张有弛。
临习时要注意抓住草书的特点,注重节奏的控制。
五、《皇甫君碑》:这是王羲之临写的一块碑帖,气势恢宏,笔画工整。
临习时要注意字体的严谨和碑刻的铭刻感。
六、《麻姑仙帖》:这是王羲之运用骨格写法创作的帖,字体简洁明快,给人以轻盈的感觉。
临习时需要注意字体的轻重节奏和平衡。
七、《说文解字帖》:这是王羲之专门用篆书书写的帖,形态古朴,线条简练。
临习时要注意篆书的笔画结构和方正稳重。
八、《成书诀》:这是王羲之总结了自己书法艺术心得的帖,内容丰富,字体流畅。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优美和行书的连贯性。
九、《归去来辞帖》:这是王羲之的一篇行书小楷,字体匀称,结构紧凑。
临习时要注意字形的端正和行楷的平稳。
十、《祭侄文稿帖》:这是王羲之为自己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行楷端庄凝重。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规范和行楷的雅致。
十一、《邓公昌书》:这是王羲之临写的邓公昌的楷书,字体挺拔有力,结构严谨。
临习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和线条的力度。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
解读王羲之书法《十七帖》(上)《十七帖》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临摹学习的经典范本。
学习《十七帖》,对于领会王羲之书法乃至整个魏晋书法的法度、风韵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十七帖》,首先要对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王羲之新体书法的成因、地位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这个基础上,从《十七帖》书法的原创性出发发现其艺术性的本质和规律。
临摹《十七帖》既要注意版本,也要注意途径。
王珣《伯远帖》、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等墨迹都是学习《十七帖》的辅助材料,在参照学习墨迹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刻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旨趣。
就具体的风格、技法而言,要尤其注重《十七帖》的篆隶、章草笔意,中侧互用、方圆互用的用笔特征等各个方面。
我们研究王羲之的《十七帖》,方向很重要。
应当着眼于对《十七帖》艺术性的本质把握,以利于今天乃至今后的书法创作,以利于不断从中吸取营养。
首先,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其书法新体的原创性所决定的。
有一个天大的误会不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这个误会认为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唐太宗李世民偏爱王羲之的书法并利用其皇权给奠定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是由王羲之创造了楷书、行书、今草书新体所决定的,唐太宗的行政命令只在唐以后起到了强化作用。
我们今天之所以研究《十七帖》,不是受唐太宗的影响,而是对王羲之草书原创意义的挖掘与探索。
追根溯源我们便明白,秦汉以前的篆书书体还没有产生点画,线条单一,用笔比较简单。
点画的定义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点画是笔法的组合;其二,点画与汉字构成有关,一般指横、竖、撇、捺等等。
书体发展到隶书之后,隶书把篆书中那根粗细相等的线条转变成形态不一的点画。
点画的出现,对笔法的丰富提出了新的课题,提按顿挫、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应运而生。
但隶书时代点画与点画之间还基本上处于笔笔断,断而后起的状态,没有解决好书写的连续、连贯问题。
在王羲之之前,这些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解决得不彻底,不自觉,故而楷、行、草书体并没有真正成熟。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賞析】《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共二十九通,装裱成一卷,长一丈二尺,计一百零七行,九百四十二字,因卷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在最早记录王羲之书法的唐张彦远《法书要録》卷十《右军书记》中,《十七记》便列为压卷第一贴:『《十七贴》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烜赫著名贴也。
太宗皇购求二王书,大王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十七卷》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此帖为一组书信,内容多言蜀中风情人物,据考证,是写给他的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周抚是东晋中兴名将击坊之字,在蜀中三十余年,王羲之尝有意游蜀登岷山而未果。
在这些贴中,可见羲之对川人物、历史的浓厚兴趣。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共二十九帖。
《右军书记》录文共有二十三帖。
《十七帖》不仅是王羲之草书中的杰作,也是历来草书中的绝品,故素为学草者最佳范本。
《十七帖》楷法入草,格高韵逸。
一般说来,楷法难得其韵,草书难得其正。
而此卷处在于处处现显出楷法,无一笔草率。
《十七帖》精妙处在于庄重,用笔左规右矩,极有法度,结体高华庄重,严整很有意境。
无一字有轻佻之态,无一笔有浮夸之风,作草若真,从容不迫,动中有静,静而多妙,具有内在的意蕴美。
虽为草书,牵丝带笔偶尔为之,似断还续,体势飞动。
在点画上,《十七帖》用笔很少锋芒毕露,大都藏头护尾,骨肉停匀,“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在章法上,《十七帖》以疏朗简净为特色,前笔有绪,后笔有起,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紧紧扣住,有结的是为了牵引下文,有起的是为了承接上字,形明断而神暗合,因此行气贯串,前呼后应,血脉流通,耐人寻味。
再加上全帖字体自然成形,或大或小,又并不夸张变形,笔画随笔书就,有粗有细,又并不悬殊特兀,一切浑然天成,情调和谐,气韵生动。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与注释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与注释王羲之《十七帖》释文与注释(一)郗司马帖【原文】十七日先书,郗(xi)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先给你写了一封信。
郗司马(郗昙tan字重熙)没有去。
当天收到你的信,很是欣慰。
先前的信已经都陈述清楚,写几个字作为回复吧。
(二)逸民帖【原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
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三)龙保帖【原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zhi)见卿。
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
很希望见到你。
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四)丝布帖【原文】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译文】现在送上丝布做的单衣,只此一件,聊表一点心意!(五)积雪凝寒帖【原文】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xing)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算起来和您(周抚)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现在虽然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也许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近来悠闲自得,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呢!(六)服食帖【原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服丹药很久了,但效果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凑合可以吧。
您(王羲之的妻弟郗愔)自己保重珍爱为要紧。
面对书信,只有无限的惆怅而已!(七)知足下(至吴)帖【原文】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ピ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
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二小印印之。
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首,白檀身,紫罗衤票织成带。
开元皇帝又以“开元”二字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当时大臣等。
《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
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语稍异者衤票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帖首三两字也。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欢。
书何能悉。
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欢。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早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知问。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欢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
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耳。
足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
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
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
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
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一一。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
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
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赏析各位,有书友给书法第一网留言需要王羲之《十七帖》,现推荐给大家欣赏学习,下载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后、回复17 获取下载地址。
▲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
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
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
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王羲之《十七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过来看)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王羲之《十七帖》局部欣赏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知足下行至吴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还具示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书可令必达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祖日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不得也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云谯周有孙□高尚不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一一)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示为欲广异闻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青李来禽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樱桃日给滕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胡桃皆生也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知彼清晏岁丰又所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虞安吉者昔与共事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远及敕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僧权下载《十七帖》高清资料:请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回复17 免费获取下载地址《十七帖》笔意法式1.独点。
王羲之《十七帖》临习要点解读(一)
26/书画艺术·3月号
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 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 “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 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 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 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 动静得宜,这些都应该是习草者必 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 作为学书者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 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 书中的地位,相当于行书中的《怀 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云: “草书以《十七帖》为宗。”传赵 孟 以临《十七帖》为日课,后世也 将《十七帖》作为临习草书的不二 范本。学书者如能多加摩挲,坚持 日久,必会熏以奇气而有所悟得。
馆本“敕”字
成卷。”内除“来禽”等20字系楷书外,其余皆 草书。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周抚(?-365) 等友人的一组信札,共29条。周抚,东晋名将周 访之子。王羲之在会稽时,想赴四川一游,故其 中内容多问蜀事,其中玩味帖语及书风,断其多 是其晚年所作。
传世《十七帖》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帖 尾刻有“敕”字,唐弘文馆摹勒上石,褚遂良校 定,简称“馆本”,亦称“敕”字本,传无原刻 石拓本,只有摹本传世;二是贺知章的临本,后 被王著摹入《淳化阁帖》,简称“阁本”。两种 相比,以“敕”字馆本为佳;其中又以上海图书 馆藏宋“敕”字拓本(又称吴宽本)、冯铨快雪 堂本(又称开封本)、文征明朱释本等为著。唐 宋以来,《十七帖》一直被传摹翻刻,见于文献 记录的不下数百种,优劣不齐。藏家竞搜,以稀 为贵。明人邢侗因摹刻宋魏道辅藏唐人双钩本而 名“来禽馆”,著《来禽馆集》。近代收藏家张 伯英因藏宋拓《十七帖》(吴宽本)而命名“小 来禽馆”,足见其珍稀宝爱与后世影响。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及释文(米南宫藏本)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十七帖》第一帖开始因是“十七"两个字而得名。
1 郗司马帖【原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知)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释意】此帖致周抚(周抚为王羲之好友,当时周抚为益州刺史,在今四川。
而王羲之在南京、会稽,书信一直不断)十七日先写了一封信托郗司马(为郗昙,郗鉴之子,是王羲之妻舅)带去,但他还没走.今天我又收到您(足下为古代对对方的尊称,大致等于我比你低的说法)的来信,心里十分快慰.先前那封信已经将我意思写的非常清楚了,这里只再附上几行字请郗司马一起稍去.2 逸民帖【原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释意】此帖致郗愔(亦为王羲之妻舅)。
我前日向东去,(为王羲之去官后到会稽,会稽在金陵东。
)略见沿途风景很是好。
我想隐居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一直在等什么不肯做决断呢?我回想与您谈隐居事,好像是在梦中一般.现不得与您见面而谈,徒有叹息.书信怎么能说得清呢。
(阁下你最近回我信时怎么对我的想法不与关注,尽谈些不着边际,似梦中的话语呢?没有机会当面表达的向往只情真是令我叹息。
仅凭着封书信怎么说的清楚呢)3 龙保帖【原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
【释意】此帖致家族中人.龙保等身体安好(龙保为王羲之晚辈),承蒙您问及,谢谢了.想见您的舅舅一面,我才能放心.与他相别真是好久了.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才(通财)一件,仅表薄意.4 积雪凝寒帖【原文】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此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释意】此致周抚.算算时间我与您相别已经二十六年了,今天我们虽然常常书信往来问候,但是不能放下思念。
读您先后来的两封信,只能增加感慨和叹息。
这里大雪所积,非常寒冷,五十年来所没有的气候了。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
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十七帖》原文及释文嗨,小伙伴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超级厉害的《十七帖》。
这《十七帖》啊,可是书法史上的一个大宝贝呢!《十七帖》的原文有好多字,就像一群小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其中有“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这几句啊,看起来简单,可是这里面包含的情感可丰富啦。
就好像你和好朋友写信一样,先告诉你前面发生的事情,郗司马还没走呢,然后就收到你的信啦,心里可高兴了。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写信多有意思呀,不像我们现在,发个信息就完事儿。
再看这帖中的字,那真是写得妙极了。
每个笔画就像是小舞蹈家在纸上跳舞。
我听老师说,写这些字的人叫王羲之。
哇塞,王羲之可是书法界的大明星呢!他写的字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让人看了就喜欢。
你看这字的笔画,有的像小柳枝一样弯弯的,柔软又有韧性;有的像小山峰一样挺拔,直直地立在那儿。
那《十七帖》的释文呢,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这些神秘文字背后的大门。
通过释文,我们能更清楚地知道王羲之当时在想什么,他和朋友之间的那些事儿。
比如说有一处提到了他对朋友病情的关心,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担忧,就像你知道你的好朋友生病了,你心里那种着急和牵挂的感觉。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常佳,此大庆也。
想复勤加颐养。
吾年垂耳顺,推之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路转欲逼耳。
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
足下但当保护,以俟此期。
勿谓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也。
”这里面他问朋友是不是已经七十岁了,知道朋友身体还不错,觉得是件大好事,还让朋友好好保养呢。
他自己也说自己快六十岁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呀,还想和朋友一起去游玩呢。
这就像是两个老友在聊天,你一言我一语的。
我记得我和我的同桌讨论过《十七帖》呢。
我同桌说:“这帖里的字看起来好复杂呀,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呢?”我就跟他说:“你想啊,王羲之肯定是练了好久好久的,就像我们做数学题一样,多做就熟练啦。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王羲之《十七帖》解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
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
凡27帖,134行,1166字。
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
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
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南宋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和译文1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译文: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了,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得到您的来信,甚感安慰。
要说的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
2吾前东粗足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
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了,您怎么又同样提起(再次出仕)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3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
很想见您舅舅,他可好。
真是疏隔得太久了。
4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
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
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
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译文:算算日子,和您分别至今已廿六年了,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却难以舒解久别思念的情怀。
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只更增加心里的喟叹和感慨。
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
想您近况一切如常,希望明年的夏秋之间,或能再得到您的来信。
方今岁月漫长,要从那里说起呢。
5吾服食久,犹为劣劣。
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
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译文: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和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
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
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6知足下行至吴。
念违离不可居,叔当西耶!迟知问.译文:知道您行将出任吴郡之守,想其地离家太远,不适合居处。
叔是否将有西行希望您能回信。
7瞻近无缘省苦,但有悲叹。
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
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气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示问。
译文:看来最近尚无机缘会晤,只有付之悲叹。
您家中大小都平安吧。
听说您将来这里居住,等待您来到,不胜欣喜之至,此言想必可以实现,要告诉我日期喔。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
《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王羲之⼗七帖》释⽂《法书要录》●卷⼗○《右军书记》《⼗七帖》长⼀丈⼆尺,即贞观中内本也。
⼀百七⾏,九百四⼗⼆字,是ピ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王书,⼤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丈⼆尺为卷。
取其书迹及⾔语,以类相从缀成卷,以“贞观”两字为⼆⼩印印之。
褚河南监装背,率多紫檀轴⾸,⽩檀⾝,紫罗衤票织成带。
开元皇帝⼜以“开元”⼆字为⼆⼩印印之,跋尾⼜列当时⼤⾂等。
《⼗七帖》者,以卷⾸有“⼗七⽇”字,故号之。
⼆王书,后⼈亦有取帖内⼀句语稍异者衤票为帖名,⼤约多取卷⾸三两字及帖⾸三两字也。
⼗七⽇先书,郗司马未去,即⽇得⾜下书,为慰。
先书以具,⽰复数字。
吾前东,粗⾜作佳观。
吾为逸民之怀久矣,⾜下何以⽅复及此?似梦中语耶?⽆缘⾔⾯,为欢。
书何能悉。
瞻近,⽆缘省告,但有悲欢。
⾜下⼩⼤悉平安也。
云卿当来居此,喜迟不可⾔,想必果⾔告有期⽿。
亦度卿当不居京。
此既僻,⼜节⽓佳,是以欣卿来也。
此信旨还具⽰问。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
甚迟见,卿舅可早⾄,为简隔也。
今往丝布单⾐财⼀端,⽰致意。
知⾜下⾏⾄吴,念违离不可居。
叔当西耶?迟知问。
计与⾜下别,廿六年于今。
虽时书问,不解阔怀。
省⾜下先后⼆书,但增欢慨。
顷积雪凝寒,五⼗年中所⽆。
想顷如常。
冀来夏秋间,或复得⾜下问⽿。
⽐者悠悠,如何可⾔。
吾服⾷久,犹为劣劣。
⼤都⽐之年时为复可⽿。
⾜下保爱为上。
临书但有惆怅。
省⾜下别疏,具彼⼟⼭川诸奇。
杨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意⾜也。
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时⽰意,迟此期真以⽇为岁。
想⾜下镇彼⼟未有动理⽿。
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旋,实不朽之盛事。
但⾔此⼼以驰于彼矣。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载在远,⾳问不数,悬情。
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间然。
诸问想⾜下别具,不复⼀⼀。
得⾜下旃、胡桃药⼆种,知⾜下⾄戎盐乃要也。
是服⾷所须,知⾜下谓须服⾷。
永恒的经典宋拓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带释文)
永恒的经典宋拓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带释文)《十七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此册页24.4x12.7厘米,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此本属于“馆本”系统中的“缺十七行本”,为罕见精品拓本。
本拓本摹刻传神,字画清晰,墨色均匀,每幅作品章法完美,同时含有朱文释文,诚为“宋拓十
七帖”诸版本中的佼佼者。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大图
▼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临摹字卡
带部分视频送、200张日课纸
▼
书法理想馆,交易担保,放心买,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带部分视频送200张日课纸 Mini Program。
王羲之草书欣赏《胡桃帖》释文版
王羲之草书欣赏《胡桃帖》释文版
内容摘要:
《胡桃帖》为《十七帖》丛帖第二十七通尺牍。
草书,6行,49字。
信中提及王羲之去官之后,在田里以种果为乐事。
《胡桃帖》书法风格多纵引、折笔之势。
释文: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
此种彼胡桃皆生也。
吾笃喜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为事,故远及。
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
大意:您所寄来的信上说,这种水果很不错,可以帮我弄到种子,我将取来种下。
在这里所种下你那里的胡桃都生长了。
我最爱种果树,现在在田里,只做这件事,所以向在远方蜀地的你提起。
你送来这些种子,真是很实惠。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 胡征军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长寿区海棠镇初级中学校胡征军为了更好地分析《十七帖》以帮助我们学习,选择一个好的版本作为范式是极其重要的。
《十七帖》是刻本,为历代学习草字之范本,所以被一刻再刻,版本“妍媸杂糅”(《书谱》)。
故宋代黄伯思说:《十七帖》多临本,今世所传虽非皆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
”黄山谷在其《山谷题跋》中讲:“《十七帖》者必多临本。
”不仅如此,就是历来对《十七帖》的记载也有出入。
较为可信的是唐代张彦远在《右军书记》中的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火亘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数相从缀成卷。
”唐时宏文馆曾摹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勒”字,下刻“付直宏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俗称馆本,但原刻本未见流传,后世传本多据馆本辗转摹刻,传本又有优劣;还有是根据唐宋人临本或勾填本上石,流传此种拓本亦各具面目。
据记载,传世的《十七帖》善本有:明邢同藏本(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征明朱译本(今在上海),吴宽藏本(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影印本),姜宸英藏本(今在日本,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另外,开封博物馆有宋拓本一本。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馆本为最善本,此本为吴宽所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入内府,此本较《发书要录》所记要多六本,这些善本面貌都不相一致。
除‘馆本’外,《十七帖》还有“刻本”。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见的《十七帖》都是刻本或者说临本的临本,假如临本不好,则以讹传讹。
所以,《十七帖》的“馆本”与“刻本”之分,一般人实在是难辨好坏。
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张正蒙跋本,其尺寸为25。
5厘米,长422厘米(馆本,图19);开封博物馆藏冯銓旧藏本(图20)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释文版本(图21);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姜宸英旧藏本,世称“上野本”(图22);日本江川吟舟藏的王文治旧藏,世称“江川本”(图23);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王稚登旧藏本(图24)。
(东晋)王羲之草书欣赏《胡母帖》(释文版)
(东晋)王羲之草书欣赏《胡母帖》(释文版)
(东晋)王羲之《胡母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八通尺牍。
草书,5行,42字。
信中言及王羲之在目前会稽内史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
释文:
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永兴居,去此七十也。
吾在官,诸理极差。
顷比复勿勿。
来示云与其婢问。
来信□不得也。
注:帖文有一处残损,符号□表示残文。
大意:嫁给胡母氏的堂妹一切平安,她原来住在永兴,离这里
(会稽)大约七十里地。
我在目前的官职上,诸事极不顺利,近来又非常忙碌、匆忙。
堂妹来信说,有信交给其家婢女,但前去问此来信,并没有此信的消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十七帖》作品解码长寿区海棠镇初级中学校胡征军为了更好地分析《十七帖》以帮助我们学习,选择一个好的版本作为范式是极其重要的。
《十七帖》是刻本,为历代学习草字之范本,所以被一刻再刻,版本“妍媸杂糅”(《书谱》)。
故宋代黄伯思说:《十七帖》多临本,今世所传虽非皆右军真迹,然皆出于右军,要皆不及唐人摹刻。
”黄山谷在其《山谷题跋》中讲:“《十七帖》者必多临本。
”不仅如此,就是历来对《十七帖》的记载也有出入。
较为可信的是唐代张彦远在《右军书记》中的记载:“《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火亘赫著名帖也。
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草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为卷,取其书迹及言语,以数相从缀成卷。
”唐时宏文馆曾摹勒上石,其本末有一大“勒”字,下刻“付直宏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俗称馆本,但原刻本未见流传,后世传本多据馆本辗转摹刻,传本又有优劣;还有是根据唐宋人临本或勾填本上石,流传此种拓本亦各具面目。
据记载,传世的《十七帖》善本有:明邢同藏本(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征明朱译本(今在上海),吴宽藏本(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有影印本),姜宸英藏本(今在日本,日本博文堂有影印本),另外,开封博物馆有宋拓本一本。
上海图书馆藏宋拓馆本为最善本,此本为吴宽所藏,清嘉庆年间(1796~1820)入内府,此本较《发书要录》所记要多六本,这些善本面貌都不相一致。
除‘馆本’外,《十七帖》还有“刻本”。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见的《十七帖》都是刻本或者说临本的临本,假如临本不好,则以讹传讹。
所以,《十七帖》的“馆本”与“刻本”之分,一般人实在是难辨好坏。
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版本有:上海图书馆藏张正蒙跋本,其尺寸为25。
5厘米,长422厘米(馆本,图19);开封博物馆藏冯銓旧藏本(图20)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释文版本(图21);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姜宸英旧藏本,世称“上野本”(图22);日本江川吟舟藏的王文治旧藏,世称“江川本”(图23);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王稚登旧藏本(图24)。
另外,还有贺知章本(图25)、唐人临本即“陕本”(图26)。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缺少字数的版本,如缺失十七行和十六行的魏泰(字倒仆)跋本;在《余清斋》(图27)、《郁刚斋》(图28)的两部汇帖中的《十七帖》版本;日本书艺文化院、书道博物馆、清雅堂所藏的《十七帖》、汇帖《来禽馆》刻本(图29)、南宋曹之格增补重刻的《宝晋斋法帖》卷四的《十七帖》(图30)等等。
从以上的十七帖来看,馆本比较符合王羲之的书法原貌,而在馆本中也有优劣。
首先是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十七帖》电话厚重、朴茂,尽管磨损厉害,还基本保留着王羲之的俊逸和流美,其气势,风神还在。
与这种风格相同的开封博物馆藏冯銓旧藏本和美国安思远藏文征明朱书版本。
其次,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姜宸英旧藏本,世称“上野本”;日本江川吟舟藏的王文治旧藏,世称“江川本”;日本书道博物馆藏的王稚登旧藏本,其风格是追求细节的巧妙变化,形势备至,但在摹刻时似乎只注意了字口的清晰而忽视了对王羲之厚朴一面的再现,仅注意了笔法中转折、提按、起讫等,对神态的再现有所不足。
所以,对王羲之的书法应该综合地来看,这可以对上海图书馆的藏本和日本的“三井”本进行综合的分析,这样既有王羲之书法的厚朴和凝重,又有王羲之的流美、峻达,两相结合,这样才能全面地体现王羲之的真实面貌。
在分析《十七帖》之前,为能更准确地揭示其技法的、风格的、形势的要素和特征,我们也必须先综合分析一下王羲之整个书法的有关笔法、结构、章法等,以此来揭示、解读王羲之的技法要秘。
(图31和32,33和34,35和36,37和38,39和40,41和42,43和44,45和46,47和48,49和50,51和52,53和54,55和56)在整个书法史中,“二王书风”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尤其是王羲之的影响,加上唐太宗的推崇备至,加之他书风中所体现的中庸思想为历代士人们所尊崇,使其书法在书法史上奠定了书圣的地位。
因此,以王羲之为主流的魏晋书法,一直是后人追摹的对象,正宗的“王”字笔法被视为“得道”的不二法门。
由此,我们自然会去追寻“王”书的遗迹,并对其进行“解码”。
他的“编码程序”是什么呢?只有在遗迹中才能发现。
然而,他们真正的笔迹到了宋代几乎就没有了。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临放,亦足为贵。
”(苏东坡《跋褚薛临帖》),时至今日,二王书法已无真迹可言,都是唐摹本。
比如,《十七帖》中的《远宦帖》就是唐摹本。
但是,也有一些线索可直指“王”书的门径。
迄今为止存世最早的行书墨迹——东晋王珣的《伯远帖》就是东晋书风的真是反映(图57)。
往下梳理,有孙过庭的《书谱》(图58),有宋代米芾的一系列信札,这些可以作为管窥二王书风的门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先来解剖孙过庭。
《书谱》是典型的“魏晋“意义上的复古,武林从笔法,还是从孙过庭对王羲之书法本质的理解都是经典性的。
当然,唐代还有其他的墨迹,但是没有孙过庭来得那么”过瘾“、那么篇幅宏大,他的理解是较为纯正的。
唐人的墨迹较多,从皇帝到庶人对大王的崇拜也是前所未有的。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书,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
凡得羲之真迹九爱九十纸,为八十卷。
又得王献之、张芝等书,以”贞观“字为印,真迹命褚遂良楷书小字以影之吗”但奇怪的是:在唐代,真正意义上的有明显传承王书迹象的是孙过庭,无论是唐初四杰,还是中唐颜真卿,甚至后来的柳公权,他们似乎偏向于创新,唯独《书谱》与王书极其靠近,对我们追溯二王,以强烈的暗示。
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临习刻本《十七帖》,学习《书谱》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另外,有“集古字”之称的米芾把自己的斋名命为“宝晋斋”,说明他对以王书为代表的魏晋书风的仰慕。
据传二王的《快雪时晴帖》、《大道帖》、《中秋帖》均为米芾作伪,可见米芾对二王书法精熟的程度是惊人的。
不仅如此,最像二王书风的一系列“信札”,更是让人感觉到他对二王的正确理解及在实践方面的天才般的把握能力。
在宋四家中,他的书法尽管也“尚意”风流,但比起苏、黄、蔡几家来有着明显的复古主义倾向。
尤其是他的草书《论书帖》还保留这王羲之式的扁平势态,特别是最后几行(图59)。
这几位书史上的重要人物都目睹了王书的墨迹,至于后来的人就很难说对其有多深的理解了,不是曲解就是为强调个性而对王书古法进行达大肆的篡改。
这一线索是沿着墨迹展开的,它们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王”字为主的、宽泛意义上的魏晋书风的“真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赵孟頫也可纳入其中(图60)。
他们就像一条组合有序的“链接”,而这些墨迹本的技法、风格展现对理解《十七帖》的墨迹原貌是起到遐想和推断作用的。
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来畅想《十七帖》的墨迹原貌,而不只是被动地临习《十七帖》刻本所体现的技法和意蕴,更不会临出帖本所没有负载的东西而模糊了原帖的气韵,导致临习之作与原貌大相径庭。
好在今天还保存这《十七帖》中的唐人墨迹临本《瞻近帖》(图61),以及《龙保帖》(图62),我们可以从中进行这样的思考:唐人是如何来临习《十七帖》的?这些临作与刻本的出入有多大?如唐人临本《龙保帖》与“三井本”的出入简直太大了,说明它是一种较为尊重原帖的意临本,而《瞻近帖》唐人临本也是同样如此,这种消息告诉我们在临习《十七帖》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在抓住主题精神的前提下,以意临为上。
第二条线索是王书墨迹的摹本。
理解王书原貌,我们当以“神龙本”《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不管古人如何评价,他们都是有失真实的。
更何况他们二人的功夫主要显现在楷书上。
这是一幅纯粹的行书作品,王羲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行书”的楷模,他树立了一个千古传唱的典则。
除此之外,其大部分是行草书及草书摹本,如《丧乱帖》(图79)、《平安帖》(图64)、《何如帖》(图65)、《寒切帖》(图66)等。
这些摹本比“墨迹”要逊色得多,他们的失真性比临本稍好一点。
主要表现在:一、笔画过于光滑,没有自然书写所表现出来的“涩劲”。
二、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所显现的“笔触”与墨迹相比有失真实,且不够自然。
三、摹本线条的墨色较为凝重,而墨迹是自然的,且墨色较浅,故常易误读。
四、由于是摹本,对其所反映的王字基本精神要持怀疑的态度。
但是,摹本基本保持了二王的结构特点,以及书写过程中的行笔线路及笔法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了二王在技巧方面的奇妙组合且没有一丝“破绽”。
摹本虽然笔迹光滑,但结构和技法的特点几乎完美地保存了下来,这就可以拿来检验《十七帖》中刻本的好坏,分析其中模糊、混沌以及尖锐过份的部分等等问题,检验出刻本在锲刻者的意图或原临摹者的习气,这些都是导致《十七帖》刻本与原貌不尽相同的地方。
因此,摹本可以作为准确理解《十七帖》的参照,如《远宦帖》(图67)和《游目帖》(图68)都是唐摹本,也都在《十七帖》中有刊刻,都是可以用来作为如何临习《十七帖》的参照依据。
把这种感觉由一帖扩展到整个字帖,这样来理解《十七帖》就会使得我们对该帖的理解更加接近原貌一点,更能想象原帖的气息,也更能体味魏晋风韵(关于摹本和刻本的比较在临帖一章有具体的分析)。
第三条线索是《圣教序》(图69)及《阁帖》中的魏晋部分,尤以《圣教序》为主。
这一线索是刻本,因前两条线索所提供的王字材料太少,不足以来破解他们,这一线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值得参考的东西。
《圣教序》留下了大量的王羲之的字法,尽管没有墨迹、摹本那样逼真,但也基本保持了他的结构特点。
由于该字帖是集字,其中也保留着很多的《兰亭序》及其他字帖中的字,如:《兰亭序》中的“会”、“外”、“领”、“崇”等在《圣教序》里就有,《圣教序》中所列出字例的失真程度,只要与《兰亭序》以比较便可知,它告诉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状态去临习《圣教序》,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临习的好坏。
以此类推,整个《圣教序》便“活跃起来”。
而《阁帖》或《绛帖》(图70)中保留着大量的草书作品,尽管其中一些存着真伪的问题,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作为临习《十七帖》的参照。
《阁帖》中字法的锲刻水平、字口的清晰程度等都可以与《十七帖》进行仔细的比较,发现他们的类同和差别,这对我们临习《十七帖》是有益的。
第四条线索:大王书法像一个太极图而无懈可击,也就找不到“入口”,他们的笔法应用得及其含蓄而流畅,结字无常,风格多变,实难琢磨,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与原迹有着一定差异的刻本《十七帖》。
由此,我们只能从后学的“延续”中来寻找,因为后来者毕竟没有如此高明的手段,且由二王出,总会露出一些“狐狸尾巴”的。
赵孟頫是元代复古书风的“旗手”,他根植钟王,出入魏晋(主要指赵的信札),似乎将元代的书法一下子拉回到了魏晋。
赵书出手变为“王书”,字形稍扁,用笔含蓄,有逸少遗韵,这可以从赵孟頫的大量信札中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