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 清 袁枚

合集下载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苔》给我们的人生启示这首小诗就是清代大诗人袁枚的《苔》。

其诗云: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短短4句20字,晓畅如话,却寓意深邃。

意思说,苔生长在日光照不到的偏僻角落,但仍然绿意盎然,自葆青春。

苔花像米粒一样小,也学牡丹勇敢地开放,向人间奉献芬芳。

它道出了平凡者不凡的胸襟,崇高的志向。

梁俊用它激励山里的孩子们,奋发向上,大胆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到了十分可喜的效果。

它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也震撼了场内场外的每一个人。

这也许是袁枚当初未曾想到的吧。

一种极其寻常在一般人眼里极不起眼的苔,经过诗人看似信笔的点染,竟然产生了如此神奇的魅力,这也让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自然会想到,如此清新隽永的小诗是怎样写出来的,它又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答案肯定会因人而异。

而我首先想到的,也认为最重要的,是诗人独具的慧眼,也就是通常讲的敏锐的观察力,超常的发现。

众所周知,天地万物,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入诗,关键是能否写出新意,言人所未言。

这就需要有善于发现的才能。

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出美来。

翻开袁枚的诗集,你会发现,他的笔下,许多都是人们经常见到的事物。

历史上许多名篇里,如屈原的桔,杜甫的雨,虞世南的蝉,罗隐的蜂等等,无不是有新的发现而流传千古。

袁枚还有论诗名句,“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可谓经验之谈,发聩之见。

怎样才能有独到的发现,才能“解用”呢?窃以为,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自觉的审美意识。

你要想发现事物的美,就要有发现美的眼光,这种眼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要靠平时审美意识的提高。

所谓美,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人内心的某些美好的东西与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产生了共鸣。

在此基础上,有时是触景生情,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有时是寓情于景,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有时二者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先后。

古诗赏析《苔》

古诗赏析《苔》

3
4
形态特征
成片附着于石头、土地…… 小型绿色植物,结构简单 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 全世界有23000种,中国约有2800多种 保持水土 监测空气污染程度 地球的氧气来源
种类作用
作者袁枚
袁枚(1716年3月-1798年1月),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 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24岁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27岁当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
也:读[yì],作亦,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放大镜下美丽的苔花
诗文解释赏析
「白日不到处」
在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 「青春恰自来」 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凭借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阻碍,焕 发出青春光采。 「苔花如米小」 苔花如米粒般细小,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作品名称 苔 创作年代 诗歌
作者:袁枚
分享人:水舞青风
戊 戌年 【狗年】乙卯月 乙巳日
[wù][xū] [mǎo] [sì]

看图说一说!
苔藓
1
2
正确读音 生长环境
苔 藓 [ tái xiǎn ] 散射光线或半阴暗处生长, 喜欢潮湿环境,怕干怕旱
34岁父亡,辞官伴母
“随园先生”是清朝第一商业高手
经商高手
古诗赏析
《苔》
【清】
白:明亮。
青春:春季,比喻少壮之年。
恰:刚刚、才;只、仅;正、正好;
袁枚
不宜生长的地方
苔却自己生长出来 坚韧、独立 人生态度 苔花小得几乎看不见 仍要努力开放 积极向上 自信、乐观

《苔》袁枚——精选推荐

《苔》袁枚——精选推荐

《苔》袁枚古诗词⽂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苔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各有⼼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康震,今天我们⼀起来分享清代的⼤⽂学家袁枚的⼀⾸⼩诗——《苔》。

对,就是苔藓的苔,青苔的苔,我们先⼀起来感觉⼀下这⾸诗。

苔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这⾸诗,可能很多朋友不⼀定很熟悉。

这⾸诗写得⾮常的平淡,⽂字也⾮常的简约。

我们⼀听,我们⼀读,我们就明⽩他在写什么。

在讲之前,我想我们还是⼀起来了解⼀下它的作者袁枚。

袁枚是清代⼈,字⼦才,号简斋,⼜号苍⼭居⼠、随园主⼈、随园⽼⼈等等。

他是钱塘⼈,也就是咱们今天的浙江杭州。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袁枚占据着⾮常重要的⼀个地位,他是清朝乾嘉时期的⼀个著名的诗⼈、散⽂家和⽂学评论家。

乾隆年间他考中了进⼠,被授予了翰林院庶吉⼠(庶吉⼠,亦称庶常。

其名称源⾃《书经·⽴政》篇中“庶常吉⼠”之意。

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的⼈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的重要来源之⼀。

)这样的职务。

这是个什么职务呢?这是皇帝的近⾂,说⽩了就是在皇帝⾝边⼯作,负责起草诏书,⼀般任期是三年。

后来他⼜在江苏的⼀些县,⽐如说溧⽔县、江宁县做过县令。

应该说,他做官啊,为政还是⾮常有⽅,⽽且勤政、有名声。

但是后来他⾃⼰感觉,做官⼉也有让他痛苦的地⽅,因为袁枚这个⼈啊,个性⽐较疏放,⽐较⾃由,所以他不愿意奉迎上级的官员。

特别是在做官的过程当中,有时候动辄得咎(动辄得咎。

辄:就;咎:怪罪,处分。

意思是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

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出⾃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他⾃⼰的性格⼜是好旅游、好朋友、好花⽵泉⽯、好名⼈字画,这样的⼀种奔放的、⾃由的个性,跟这个做官有点格格不⼊。

清袁枚最著名的十首小诗

清袁枚最著名的十首小诗

清袁枚最著名的十首小诗
清袁枚最著名的十首小诗如下:
《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湖上杂诗》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偶步》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春风》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忽见月光寒,一片似霜雪。

《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偶作五绝句》偶寻半开梅,闲倚一杆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消夏诗》不着衣冠近半年,水云深处抱花眠。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

袁枚小诗数量甚多,大多数诗歌篇幅短小,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素有“小诗”之称。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以苔这首诗为主题写作文

以苔这首诗为主题写作文

以苔这首诗为主题写作文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文写了苔藓不怕先天条件不足(环境不好),乐观自信地在春天来临之际,也和牡丹花儿一样,开出了米粒大小的花儿来。

赞美1、积极的生活态度2、自信、乐观立意1、选择积极(乐观、自信)的生命(活)态度,让人生别样(一样)的美丽。

2、让乐观自信之花,盛开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赏析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篇四:小小的我我是为今后的一切忙碌的蝼蚁,我是天边一颗不起眼的小星。

我——是一个小小的我。

我对世界上的每一样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也充满着爱心。

小时候,看母鸡孵蛋,一蹲就是好几个小时。

可现在依然童心未泯,依然是那个小小的我。

路边开了两朵别致的花,我惊叹;一只小蜻蜓误以为我额前长长的刘海是木麻黄的叶子飞了上来,我惊叹;天边的云露出一角明亮的天,我惊叹。

身边有太多的新鲜事,有太多的惊叹,它们都深深吸引着我。

我热情开朗,且又大胆顽皮。

爽朗的炎热的夏天是我翱翔的天地。

蝉声一起,我就急不可待地换上短裤,像冬眠太久的小兽,兴奋地冲下楼去。

心里只想着吃大竹林里的竹芯和桑葚,去摘柳条编个花篮,去……可是出师不利和买菜回来的妈妈撞了个满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意思是: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出自清代袁牧的《苔》。

全诗内容如下: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歌颂了苔藓虽生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自己的生活本能和生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全诗把苔藓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

袁枚的诗词《苔》赏析《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赏析一、生命在于绽放。

正如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就算是白天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苔花也依旧楚楚盛开。

花之为花,或者说苔花之为苔花的意义就在于盛开极致绽放,正如人生一样,我们的人生也需要绽放,尤其是青春少年时期。

这个时期恰如花的盛开时节。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青春时期及之前,人的生命就是持续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绽放自己的过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交往之中,持续的建构自己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凸显生命的底色,颜色。

二、生命无轻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然长得卑微的如米这么小,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它依旧能够像牡丹花意义,极致的盛开。

苔花如米小是苔花的自然生长状态,自然生命属性,不过,它如牡丹花般盛开是对自然生命的超越。

诗人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很特别的词“如”和“学”。

咋一看,以为是对苔花的不懈,殊不知,诗人真正想说的是对苔花的褒扬。

也许苔花永久也不能像牡丹花那般绚烂的盛开,但是,苔花自有苔花的美,苔花的美在于精致,(在我看来)在于或许在别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存有,但是敢于绽放的精神。

三、青春的意义在于尽情的绽放自己,在于勇于超越自我的自然属性,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活出生命的精神属性。

细细品来,味从中来。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二日(1716年3月25日)生,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

乾隆四年(1739),24岁的袁枚参加朝廷科考,得大司寇(刑部尚书)尹继善,相助,得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1742),外调做官,曾任沭阳(1743年-1745年)、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推行法制,不避权贵,颇有政绩,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

乾隆十四年(1749),父亲去世,袁枚辞官养母,在江宁(今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诏求遗书,将所藏书传抄罕见者皆献于清廷,并作有《散书记》以纪。

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袁枚《苔》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3分)
诗意: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米,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作者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

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

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
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袁枚诗歌鉴赏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其中,袁枚的《苔》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以及简要鉴赏: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充满了哲理。

袁枚用这四句诗,赞颂了苔藓虽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但仍然努力绽放,仿佛它也懂得如何像牡丹一样盛开,展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白日不到处”描绘了苔藓所处的环境,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或那些不被重视的角落。

第二句“青春恰自来”则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尽管条件艰苦,青春活力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可以蓬勃发展。

第三句“苔花如米小”继续描绘苔藓的外貌特征,用“如米小”形容苔花的渺小,突出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特点。

第四句“亦学牡丹开”则富含深意,表面上是说苔花模仿牡丹开放,实则隐喻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美好和向往光明的权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整首诗以苔藓为切入点,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赞扬,以及对生命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自强不息的肯定。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小诗《苔》。

袁枚一生,从事笔耕,为生计而奔波,足迹遍布江浙一带。

然而,他始终没有登上显赫的高位。

他曾自称为“平凡的文人”,并把“平凡”
作为他的诗的题目。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成为清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白日不到处”,是苔的生长环境。

“青春恰自来”,是苔的
生命旺盛。

这一句中,袁枚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苔藓赋予了生命,并以其为第一人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自信、自豪和绽放。

下一句“苔花如米小”,仍然是苔的写照。

虽然它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生命力的确是旺盛的。

最后一句“亦学牡
丹开”,则是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它的执拗、韧性和对美好
的追求。

这首小诗,虽然字数极少,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坚
持追求;即使我们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我们仍然要有自信、坚持自我、追求自我。

《苔》清袁枚

《苔》清袁枚

பைடு நூலகம்
/ 3'. 《苔》 清 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次眼泪灌溉 也许还是那个懵懂小孩 溪流汇成海 梦站成山脉 风一来 花自然会盛开 梦是指路牌 为你亮起来 所有黑暗 为天亮铺排 未来已打开 勇敢的小孩 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 世界是纯白 涂满梦的未来 用你的名字 命名色彩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雁声依旧在 年少时对白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明日歌 清 钱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On the Stock Tower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s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to a greater height.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墨梅》 谭维维 不与凡花争奇艳,傲雪斗霜笑风寒, 心怀高远更淡然,昂首天地间, 墨色轻染气节弘,隐约香更浓, 屹立青岸不与谁同,傲然尘世中。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苔》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物的观察和赞美之情。

下面是对《苔》的赏析。

首先,诗歌以苔为主题,用简洁明了的笔调描绘了苔的形态、色彩和特点。

“绿衣短袖何须说”,形象地表达了苔的短小、薄弱却又绿意盎然的特征。

“睡觉功夫膝上来”,把苔比喻为一种守候在大地上的生灵,寓意着苔对大地的陪伴和守护。

其次,诗人以苔为媒介,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力量的源泉。

“不见不成桐”,表达了只有苔藓才能滋养成长出大树的道理,“耐寒长成翠花冠”,则昭示了苔藓坚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最后,袁枚通过苔的形象,寄托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

”微雨淋来初起债”,将微雨与苔的喜悦融为一体,营造出深入人心的诗意。

“星斗有情月有泪”,将苔与星月相比,表达了自然界万物都有情感和心绪的观点,给人以温馨、浪漫之感。

整体来说,袁枚的《苔》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微小生命的力量和优美。

诗中的苔藓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坚强、适应和生命力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意。

苔古诗的意思

苔古诗的意思

《苔》古诗及意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全诗意思: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附:全诗赏析及作者简介
1.全诗赏析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咏物诗。

此诗生动地表现了青苔生长的特性,咏叹它受本性和境遇的种种限制。

诗中的青苔有对于阳光的期待,也有向红叶打听阳光的勇气。

全诗富于情趣,饶有意蕴。

2.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

字子才,号简斋,一号存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

曾任多地知县。

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卜居于江宁小仓山之随园,世称随园先生。

交游甚广,
以诗文名于世。

著述甚丰,有《小仓山房诗文集》八十余卷。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袁枚《苔》诗词赏析及译文

清代: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学一作:亦)
赏析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
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
看到这个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不过苔藓却
长出绿意来,体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
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
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
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不过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
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有的!。

《苔》清·袁枚

《苔》清·袁枚

《苔》清·袁枚《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释:⑴苔:苔藓。

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

⑵青春:指苔藓富有生机的绿意。

⑶也:一作“亦”。

译文: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1764),它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

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赏析这首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自点出苔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一隅奋志孤进的品地。

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

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一些生命,它们无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生存与发展。

苔,就包容在这低贱而可尊敬的生命圈中。

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立不群,有其独特个性、色彩、青春和存在价值。

这跃动的小小生命,不因白日不到而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旺盛生机。

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小坚毅生命的极力推崇。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承上,借助大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力。

诗人认为,苔花虽微小如米,无馥郁的芬香,无绚烂的色调,但作为跃动的生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一样,从容自若,沉稳持重,竞放于大自然中。

尽管牡丹花色,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人知,但由于苔的不自怜,不自弃,依其天性认真履行大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在自重、尽心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无贵贱优劣之分。

作为小小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

《苔》清袁枚

《苔》清袁枚

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说到《西游记》⾥的菩提祖…⽿朵历史原诗从以上所述,可知这⾸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粒沙照见⼤千世界。

袁枚还另有⼀⾸咏苔五绝:“各有⼼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或者,如夏⾍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命有⼤有⼩,⽣活有苦有甜。

⼈⽣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注⽬,更⽆⼈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最美的瞬间,毫⽆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名花不会因为别⼈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样,尽可能把⾃⾝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1]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字⼦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因居南京⼩仓⼭随园,世称随园先⽣,⾃号仓⼭叟、随园⽼⼈等。

乾隆四年(1739)进⼠,改庶吉⼠,⼊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

乾隆⼗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涯,隐居随园。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形成了性灵派。

著作有《⼩仓⼭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新齐谐》24卷及《续新齐谐》10卷;随园⾷单1卷;散⽂,尺牍,随园⾷单说部等30余种。

散⽂代表作《祭妹⽂》,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郎⽂》并提。

[2]。

《苔》古诗批注

《苔》古诗批注

《苔》古诗批注
以下是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的批注:
- 白日不到处:批注:阳光难以抵达的地方。

暗示苔生长的环境较为阴暗。

- 青春恰自来:批注:青春照样萌动。

此句表现出苔的生命力顽强,不因环境而自馁。

- 苔花如米小:批注:苔花虽小如米粒。

形象地描绘出苔花的小巧。

- 也学牡丹开:批注:亦如牡丹般绽放。

此句以牡丹作对比,突出苔花不畏卑微,努力展现自身美丽的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苔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平凡者的赞美。

同时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应该努力绽放光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日月浩荡中华魂,万古长春更精神。

枉凝眉
[清]曹雪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声律启蒙》赵照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三尺剑六钧弓
岭北对江东
颜巷陋阮途穷
白叟对黄童
沿对革异对同
冀北对山东
两鬓霜一客行
新绿衬酒红
七颗星一袍风
佛陀对苍生
两鬓霜一客行
新绿衬酒红
七颗星一袍风
佛陀对苍生
天浩浩日溶溶
弯月对长虹
我对你嘴对心
九夏对三冬
送别 - 沙宝亮
词:(近代)李叔同&约翰庞德奥特威曲:约翰庞德奥特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Dreaming of home
Dear old home
Home of my childhood and mother
Oft when I wake 'tis sweet to find
I've been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Home dear home
Childhood happy home
When I played with sister and with brother
'Twas the sweetest joy when we did roam Over hill and through dale with mother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唯有别离多
别君叹 - 曹轩宾
作词:(唐)王维&李奇
作曲:曹轩宾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低吟白雪逢阳春
送君别去无知音
高台孤矗昂首望
穹凄尽兮宙宇敞
车马纵兮雁飞翔
春复秋往世无常
幽清默兮落暗乡
何年何月蹉跎降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
山石林木无易样
上下求索
龚琳娜
驷玉虬以椉鹥兮
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啊兮啊
啊兮啊
吾令凤鸟飞腾兮
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
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
斑陆离其上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