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说法解读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父母的命运

合集下载

子女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子女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

子女会重复父母的婚姻模式?子女会重复父母的婚姻状况,甚至重复悲剧。

比如人们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离婚,或者有家暴的家庭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家暴。

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说法一:这是移情的作用解释得清楚点,心理学中认为,亲子关系和恋爱关系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对对方的依恋,要求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对方那里争取尽可能多的注意力,要求对方与自己共情(即我不说出口,你也知道我要什么),用情感化、非理性的方式来惩罚对方(如哭闹、不理睬等)……所以,子女幼年时的亲子关系,很容易在子女成年后寻找配偶时体现出来(就是“移情”咯),而亲子关系又与夫妻关系息息相关——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拷贝。

婚姻失败的夫妻,其子女婚姻失败的概率比婚姻幸福家庭的子女高一倍多,这个是经过大量社会调查、跟踪采访被证实了的。

说法二:婚姻模式是个综合问题婚姻模式是一个综合命题,不单只有离婚和不离婚两种状态,幸福、吵闹、猜忌、二奶、小三、功利、逆来顺受……婚姻是有无数种形态的。

这个问题的应该是“子女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否会被父母和家庭严重同化?”这问题的衍生,单纯的讨论婚姻模式是否会遗传是一种近乎神棍的态度。

子女是否容易重复父母的行为模式,要看父母和家庭对这个人的影响持续多久,或者说这个人有多长时间塑造自己独立的人格体系。

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物质基础而独立讨论的问题,因为脱离父母需要满足经济独立和生活独立两大条件。

经济独立不用解释了,生活独立是指个人生活受到来自父母家庭和各种客观环境的牵制低于一定值,有足够的条件按照自身意愿改造生活环境的状态。

如果说经济独立可以靠个人努力达成,那么生活独立简直就是一种幸运和恩赐——尤其是在改邪归正不到三十年,社会保障体系不甚完善,以农耕时代的政体在工商时代勉强运转而导致的人民生活压力大危险系数高的当代中国。

一个人一旦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和生活独立,便有机会完成从环境的适应者到环境的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当他建立起一套独立的思维体系,有能力质疑和验证一切世俗中约定成俗的事物,就可以逐渐摆脱幼时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影响,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行为和思考。

子女与父母的四种因果

子女与父母的四种因果

子女与父母的四种因果以子女与父母的四种因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子女对父母的因果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子女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父母的情绪和心情;二是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对父母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

子女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父母的情绪和心情。

父母希望子女能够表现良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然而,如果子女不听话、不尊重父母或者表现出不良的行为,父母会感到失望、愤怒甚至沮丧。

这种情绪会对父母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和冷漠。

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也会对父母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出色的职业发展和幸福的家庭生活。

然而,如果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发展不如意,父母可能会感到焦虑、担忧和心痛。

尤其是当子女面临挫折或者困境时,父母往往会感到内心的痛苦和无能为力。

二、父母对子女的因果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因果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二是父母的期望和支持对子女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子女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子女往往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相反,如果父母言行不一,或者持有不良的价值观,子女可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行为倾向。

父母的期望和支持对子女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如果父母对子女有高期望,并给予他们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子女往往会感到被重视和被肯定,从而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没有明确的期望,或者给予他们消极的评价和压力,子女可能会感到失落和无助,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父母对子女因果关系的反思父母对子女的因果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子女的行为和态度对父母产生影响的同时,父母的行为和态度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孝”最常用的词就是孝顺。

常言道:“古来孝子行孝,莫不从顺从父母开始。

”父母呼应勿缓【注释】应:应答,回答,作出反应。

【解读】父母呼唤时,应立刻答应,不可迟缓。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召唤,子女不能缓声应答“诺”。

”(《礼记·曲礼上》父召,勿“诺”。

)(诺:应答声。

缓声应答用“诺”。

古人还有一种急声应答“唯”。

)这里的“应”既可以是语言上的应答声“是”“马上”,也可以点头示意表示已经知道了,或迅速起身按照父母要求去做等行为上的回应。

曾子曾经跟随老师孔子到了遥远的楚国。

在楚国时,有一天,他忽然觉得心头砰然一动,顿感内心非常不安,就赶紧辞别孔子回到家乡问母亲那天自己心动是怎么回事。

母亲说:“那一天我非常想念你,咬了自己的手指头。

”孔子后来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曾参对母亲的孝心,即使是在万里之外也能感受到母亲的召唤。

”(《搜神记》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闻之,曰: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母喊自己,年龄越大,反应越慢,喊的次数越多,时不当地还会呛父母一句“喊什么喊?长着耳朵呢!”有的家庭还颠倒过来,成了“子女呼,应勿缓”,子女把爸妈使唤得跟男仆、女佣似的。

孩子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甜甜的“哎!”;孩子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不耐烦的“等等!”;孩子二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声怒吼“干啥?!”;孩子三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我忙,没办法!”;孩子四十一岁时,父母喊他,听到的是一句“老了老了,还这么多事!”孩子五十一岁时,父母不喊他了,只是看着孩子说:“孩子,你也老了!”……父母命行勿懒【注释】命:命令,指派。

【解读】父母命令时,应立刻行动,不可懒怠。

《礼记》中说:“对于父亲的命令、呼唤,要急声答应‘唯’,而不是缓声答应‘诺’,手头正在做的事要放下,嘴里正在吃的食物要吐出,要跑步过去而不是小步快走过去。

孩子是来报恩、过路、还是讨债,差别全在这3点,你家娃是哪种?_孩子来报恩和讨债

孩子是来报恩、过路、还是讨债,差别全在这3点,你家娃是哪种?_孩子来报恩和讨债

孩子是来报恩、过路、还是讨债,差别全在这3点,你家娃是哪种?_孩子来报恩和讨债每次寻医君看着被小侄子弄乱的房间,总是很无奈的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居然生了这么一个讨债的。

民间总是把孩子分成了三种,难带的孩子说成是讨债的,乖巧的孩子说成是报恩的,还有一种就是过路的,我们来听听这些说法:三种孩子1、报恩的:前世你是好人,给予别人恩情,这世别人来报恩的,从此两不相欠。

2、讨债的:你前世做了太多的坏事,亏心事,辜负了他人,伤害了他人,如今别人是来讨债的,你要把欠别人的给还清了,才能相抵。

3、过路的:这种过路者就是既与你没有恩情,也没有仇恨,只是机缘巧合投入了你家,做了你家的孩子,与你相伴一生相亲相爱。

虽然孩子的由来有这三种说法,但是其实这都是封建迷信,根本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造成孩子之间有差异的,根本不是所谓的讨债,报恩,而是全在这3点原因。

一、孩子的性格差别我们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这主要是说的人的性格和气质。

每个孩子在刚降生的那一刻就已经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差异,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喜动,性格活泼爽朗,非常的好动,这样的孩子总是让父母们精疲力尽,带起来非常的头疼。

但是相反,有些孩子却是天生的喜静,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开始就非常的安静,乖巧,这样的孩子父母们非常的省心,也非常的喜欢这样的孩子。

二、孩子的体质差别宝宝的身体体质很大程度受到妈妈的体质,孕期孕妈的健康程度,父母身体的健康等影响。

有些孩子从小就遗传了家族遗传病,身体体弱多病,健康总是堪忧,这样的孩子会遭很多的罪,同时父母也要跟着担惊受怕,自然就很不好带了。

但是有些孩子出生的时候体质很好,身体很健康,所以父母在照顾的时候自然就省心了不少,而且宝宝本身也过的相对舒服很多。

三、后天教育的差别其实决定一个孩子走怎么样的路,不是先天的条件,而是看后天孩子接触到的教育,尤其对后天孩子的发展尤为重要,奠定着孩子一生的方向。

有些孩子从小在宠溺中成长,自然不懂真正的艰辛,这样的孩子很难真正的独立。

儿童重复大人的话

儿童重复大人的话

儿童重复大人的话儿童是模仿的天才,他们总是善于模仿大人的言谈举止。

无论是说话方式、表达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儿童都往往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地重复大人的话。

这种现象既是儿童学习语言和社会行为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对大人的尊重和依赖的表现。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儿童为什么会重复大人的话,并对此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儿童重复大人的话可以视为语言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儿童的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模仿大人的语调、语速、语音和用词等方面的细节,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技巧。

儿童通过重复大人的话,不仅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词汇量和语法理解能力。

其次,儿童重复大人的话是他们对大人的尊重和依赖的一种表现。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把大人视为榜样和权威,渴望得到他们的赞许和认可。

因此,当大人说话时,儿童会尽力模仿,希望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大人的尊重和依赖之情。

然而,儿童重复大人的话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们缺乏对语言表达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可能会出现对情境不适用或不恰当的重复。

这种情况下,大人应该耐心引导和指导儿童,帮助他们理解何时何地可以使用某种语言表达方式。

其次,儿童重复大人的话往往是机械性的,缺乏思考和创造性。

他们只是机械地复制大人的话,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对此,大人应该在日常交流中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独立观点和意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另外,儿童重复大人的话也可能存在对大人的盲从。

他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大人的观点和价值观,缺乏独立思考和分辨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应该引导儿童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并教给他们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总结起来,儿童重复大人的话既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也是他们对大人的尊重和依赖的表现。

然而,对于儿童来说,重复大人的话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理解和判断能力、机械性的重复以及对大人的盲从等。

因此,大人应该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儿童足够的引导和指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父母与子女有何因果关系_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

父母与子女有何因果关系_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

父母与子女有何因果关系_父母和儿女的四种缘分在很多寺院、庙宇,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么一副对联;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族,无债不来;。

印光大师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儿子,大概有四种原因:一种是报恩,一种是抱怨,一种是还债,还有一种是讨债。

报恩,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恩惠,为着报恩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服劳奉养,生事死葬,都称父母的心意,世上的孝子贤孙,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抱怨,是因为父母对于儿子过去世有亏负的地方,为着抱怨就来做他们的儿子;所以怨恨小的就忤逆父母,怨恨大的,甚至为非作歹,闯下大祸,害及父母,做父母的,活着的时候,不能得到儿子的奉养,等到死了,还因为儿子的不争气,带着羞耻到九泉去,这就是抱怨的一种。

还债,是因为儿子在过去世欠父母的资财,为了偿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倘若债欠得多的,父母就终身由他奉养,若是欠得少的,就不免半路死去,像读书才得了些功名而丧命的,做生意才得了些财力而身死的。

讨债,是因为父母在过去世欠儿子的资财,为着讨债就来做他们的儿子;小的债,不过损失些学费聘金,等到债还清了,父母虽想望他成事立业,而他忽然夭亡,再也不留片刻,若是大的债,那做父母的损失,可就不止次数,必定要废业荡产,家破人亡才罢。

梁敬叔先生笔记中讲到:;姚波昂先生说:;传说人世间的夫妇儿女,有还账的,有讨账的。

;我于是想起从前我的一个妹子,当她五岁的时候出天花很是危急,呻吟床褥,非常哀苦,一连几日夜,叫号声不止,我的母亲说这样的受痛苦,为什么不早些去呢,她听见了大声地反抗说:;你们还欠我八千文钱尚未还清,等你们还了我,我就走了。

;我的父亲就差我去关照她说:;我们一定把这笔钱做你的棺殓费,再加千文烧些锡箔给你,这样你可以快些去了,何必等待着活活受苦呢?;我对她说了以后,她就在这一夜里死了。

;这样看来还账讨账的传说是确有其事的。

梁先生还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常州有个甘学究,当他的儿子才只三岁的时候,他的妻子忽然死了,他只得带着儿子到他教书的馆舍里去养育。

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 心理学的解释

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 心理学的解释

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心理学的解释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父母养育与教育的对象。

然而,从古至今,人们对孩子的理解却是如此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即孩子承载着上辈子的因果,通过在这一世来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缘分来报恩报仇。

1. 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说法来源和背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有着相信轮回因果、报应报恩的观念。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即孩子的命运受到前世因果和现世行为的影响。

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佛教和道家的影响,认为人的一生受前世因果所影响,而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由此,人们便形成了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观念。

2. 心理学解释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观点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说法并不足以成立。

心理学认为,人的性格和行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包括遗传、环境等。

而孩子是否来报恩报仇,不仅不能用传统观念来解释,更需要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来加以解析。

3. 孩子的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大。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养成产生重要影响。

而孩子是否来报恩报仇,更应该从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来加以分析。

4. 孩子的行为与遗传基因的关系除了家庭环境,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还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孩子的行为形成不仅仅是受到了家庭环境的影响,还受到了遗传基因的影响。

5. 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说法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观点还是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孩子是来报恩报仇的说法都表明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孩子的成长又会对家庭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6.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孩子。

无论孩子是否来报恩报仇,作为父母和家长,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孩子性格会越长越像父母文案

孩子性格会越长越像父母文案

孩子性格会越长越像父母文案
1、孩子,终归会长成父母的样子
2、自己如今的模样,简直就是母亲当年的翻版。

3、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反射定律”,大意是父母的行为模式会反射给孩子,最终从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

4、父母就是子女的无意识映射,很多少年时觉得不像父母的子女,往往在之后成长的悠悠岁月里,发现父母的影子从未从我们身边走远。

5、孩子的出生,代表着父母生命的延续,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孩子最终都会长成父母的样子,孩子的性格、脾气、行为方式,往往都是对父母的“复刻”或者“临摹”。

6、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会深深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无时无刻,不加辨别地进行模仿,看到父母做什么,孩子就会做什么。

【儿童心理】解读孩子的重复行为

【儿童心理】解读孩子的重复行为

【儿童心理】解读孩子的重复行为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而是他们的特性。

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

比如重复地看某一个动画片,听同一本故事。

月月这种“一成不变”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此重复下去会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妈妈应该帮着月月改变吗?孩子的重复犯罪行为阐明什么第一、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快乐而“讨厌重复”,这种原因,在很多家庭里都会出现。

一些孩子一天到晚拿着同一本书使父母读给他听到,其实他们并不乎书中就是什么内容,他们想抒发的真正意图就是:“恳请你时刻特别注意我,快乐我!”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

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第二、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稀释、自学。

有时候孩子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差,他们想在重复中不断地以自己地速度学习。

较细心或替孩子做成长记录的父母可以发现:婴幼儿的重复行为总会在持续一段时间后的某天,出现了学习上的跃进。

也许他突然会抓住物体、会唱出哪首歌了,或者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翻身了……在亲子共读中,这种“突然”发生的学习跃进,也会在他不断地要求成人重复阅读的行为后出现。

可以说,在重复共读的环境里,大人所提供的,如盖房子所使用的框架,婴幼儿可顺着这框架,不断地以自己的速度添砌不同的土和砖,并在发展成熟之际展现出来。

所以,他们一定会在重复共读中,以行动或语言来表示他已获得或学会的某些东西。

或许您在重复一段时间后,会惊喜地发现孩子已经会背一整段儿歌了。

专家建议:虽然婴幼儿喜欢成人一再地读某一本书给他听,但若要成人不厌其烦地照做,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因此,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遭受被拒绝的挫折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哦。

1.你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吴煌中图片给孩子看看,对孩子的问题则意味深长答腔。

爹的闺女娘的儿的原理

爹的闺女娘的儿的原理

爹的闺女娘的儿的原理
就是说闺女随爹,儿子随娘。

儿子像娘,金砖砌墙,闺女随父,反穿皮袄。

如果说儿子长得像妈妈的话,那么就如同金砖贴墙一样,长大之后也必定事业有成。

虽然说听起来有些夸张,但是如果说儿子的面貌与母亲一样很相像的话,也是十分富有的。

在古代的时候女孩子的性格与父亲相似的话,也是说明这位女子以后的命运比较好,在夫家也是能够掌管家庭的。

放在现在的话,也是说明女子能够替父母分忧,挑起家里的重担。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理解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理解

父母之命不可违的理解
“父母之命不可违”是一句传统的中华谚语,强调了尊重父母意见和听从父母安排的重要性。

这句话传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
首先,这句话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家庭价值观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父母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权威和决策权。

因此,听从父母的意见被认为是一种尊重家庭、传承家族价值观的表现。

其次,这句话也包含了对父母智慧和经验的认可。

父母通常比子女年长,经历过更多的人生挫折和成功。

他们可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决策。

因此,听从父母之命可以被看作是对他们智慧的尊重和借鉴。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父母之命不可违”并不意味着子女应该盲目地听从父母的一切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同样重要。

子女应该在尊重父母的同时,也有权利和责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做出决策。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与父母进行开放和坦诚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寻求理解和共识。

这样既可以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又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

总之,“父母之命不可违”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尊重父母、珍视家庭,但同时也要在个人成长和决策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性。

平衡好家庭关系和个人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更加健康和美满的人生。

子女投胎绝不是偶然,你知道子女与父母有哪四种孽缘吗?

子女投胎绝不是偶然,你知道子女与父母有哪四种孽缘吗?

子女投胎绝不是偶然,你知道子女与父母有哪四种孽缘吗?每一个人投身到人世间都是一种缘分,有缘即有因。

人去世后都要投胎,但为什么不能随便投生一定要按照名册簿来呢?为什么就指定要投生到这个父母呢?这里面又涉及到什么样的缘分、因果呢?一、佛经上解释子女和父母有四种缘分。

哪四种缘分?第一种:报恩缘分前世子女和父母有缘分,父母对子女有恩惠,但是前世还没有报恩完,所以投胎时就投生为父母的子女来报恩。

报恩的子女都很好生养,性格品德也特别好,养育这样的孩子不费心,而且聪明又乖巧、孝顺又听话。

要想感召这样有福德的孩子,我们平时就要多结善缘,多做善事,广施恩德,这样前来报恩的人才多,自己也能积聚福报。

第二种:报怨缘分有些父母会抱怨为什么我家孩子这么不听话、天天调皮捣蛋,还不听管教的,那么很有可能这个孩子就是来报怨的。

为什么会来报怨呢?因为你们前世是冤家,是仇人,父母对子女做了不好的事情,子女这一生来报怨来了。

如果有父母有这样的孩子,那么就要检讨一下是不是平时为人太苛刻,布施恩德太少了,和别人相处也不够融洽,老是想着占别人便宜,有这样情况的父母要注意改善自己的行为了。

第三种:还债缘分所谓还债,也就是子女前世欠了父母,所以今生来还债了。

这种子女在物质条件上一般不会亏欠父母,父母都会生活得比较好。

也有不会亏欠父母,但也不会让父母生活得过于富余的子女,这种子女会计较得很清楚,每个月的吃穿用度是多少都一一记账在内。

为什么会有还债多少的区分呢?这就要看子女欠父母多少债了,欠得多还债也多,欠得少还债也少。

所以父母要想子女长大后能优待自己,自己也要多优待每个人。

第四种:讨债缘分讨债缘分和还债缘分相对,也不难理解,前世父母欠了子女的钱没有还,这一世就得把挣的钱都还给子女,也就是父母骂孩子是败家子常说的“讨债鬼”。

为什么有些孩子养不大,才几岁就去世了?因为欠债少,养大到几岁时父母就还完了,子女对父母也没有什么留恋,就直接走了。

欠债得多的话,就会讨要到长大后,甚至子女结婚生子后。

父母与子女磁场原理

父母与子女磁场原理

1111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存在吸引力的,这种吸引力类似于磁场定律,即什么样的父母会遇到什么样的儿女。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那些高考成绩优秀的子女,往往顺延了母亲的三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在20世纪提出了心理学磁场理论,即人们的情绪和态度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就像磁场一样,有吸引和排斥的作用。

中国也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意味着人们往往会被与自己相似的人所吸引。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磁场定律是相互的,父母的磁场会影响子女,而子女的磁场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也要尊重子女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三种说法解读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父母的命运

三种说法解读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父母的命运

三种说法解读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父母的命运文:朱丹很多人说,孩子会重复父母的情感关系模式,在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幸福婚姻,而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离婚,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家暴。

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有位朋友跟我讲了最近的吵架经过:她连续加班了一周,成果还是被老板批评了,心情很低落,又累又烦躁地回到家,看到老公窝在沙发上打游戏,不光没有做饭,还迷茫地抬起头看向门口,问:“晚上吃什么?”她盯着横七竖八扔在地板上的袜子,又瞥了一眼水池里不知几天没洗的碗,一股愤怒直冲脑门,控制再控制,终于忍不住把包砸在老公头上,对他咆哮:“你既不能赚钱,又不能做家务,要你还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我真是瞎了眼!”老公被她突然的爆发弄得不知所措,愣愣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刚刚说的话似曾相识,仔细回忆,原来是她妈妈多年来跟她爸爸吵架时说的话。

满腔怒火忽然变成了绝望,她不由得坐在地上泪流满面。

她想起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对婚姻不满意,抱怨爸爸没用,抱怨自己当年瞎了眼。

妈妈越是抱怨,爸爸越是想逃,以工作为借口回家越来越晚,最后家中的气氛冰冷而沉默。

她那时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以后一定不能像我妈一样。

然而她发现自己成长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书,本以为已经逃离了那个不喜欢的原生家庭,没想到和老公的关系,也步上父母婚姻的后尘,人生就像一个跳不出的轮回。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感受到温暖、安全和爱。

可是,这种期待也常常落空,当我们与那个期待已久的人在一起时,最初或许一见如故,可时间久了,常常会在彼此身上发现不能接受的部分,继而伤心、愤怒、绝望。

难道拥有幸福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就那么难吗?是的,的确不容易。

两个人相遇时,带有各自成长经历造就的性格特征和交流方式,两个人的相遇,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

像我那位朋友一样重复父母命运的故事,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的父母总是吵架,子女从小在争吵中成长,习惯了锅碗瓢盆的摔摔打打,长大后自己在婚姻中遇到问题,也自动开启吵架模式。

生儿生女命中早已注定,孩子到你家全是因果轮回!

生儿生女命中早已注定,孩子到你家全是因果轮回!

生儿生女命中早已注定,孩子到你家全是因果轮回!生儿生女命中早已注定,孩子到你家全是因果轮回!算网 05-06 16:37 大算网/文相信大家对于“投胎”的说法都不陌生,虽然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但是从古至今像这样的传说一直未曾终止过。

对此,佛给我们找到了答案,子女投胎到你家并非偶然,之所别人能成为你的小孩认你做父母,这都是缘分在作怪,为什么孩子会偏偏投胎到你家呢?为何不是投到别人家?如果你与子女没有缘的话,就算是面对面也会不相识,比如孩子在小时候就会遭人拐卖,从此与你“分道扬镳”再也无缘相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关于投胎的说法,佛告诉了我们四种缘,缘分不同,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小算就与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四种子女缘,已为人母或是人父的你可要看清楚了哦。

孩子认你做父母到底是基于何种缘,是善还是孽缘?第一种缘:报恩在过去的人生中,你对孩子有恩并且你们非常有缘分。

这辈子孩子投胎便是来报答你的对他的恩情。

像这类孩子往往比较省心,聪明可爱,听话懂事并且十分的有孝心。

你的晚年生活,孩子也会照顾得有条不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大家广结善缘的根本原因。

你施给别人的恩惠越多,将来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第二种缘:报怨上辈子你与现在的孩子是冤家死对头,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孩子之所以会投胎认你做父母是因为他是来报怨的甚至是报仇的。

你可能不相信,哪有孩子是来报仇的呢?如果你家孩子从小就不听话,大一点有主见了就到处惹事生非,搞得你家不像家,因为他钱财耗尽。

像这样的孩子就是来报怨的。

或许你会认为这都是没有教育好的结果,现在不听话的孩子多了去,难到都是来报仇不成?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就要问你在生活中是乐善好施多呢还是总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的时候多呢,相信很多人都会想着怎么去占便宜,对于钱财方面过于斤斤计较,道理亦是如此。

第三种缘:讨债上辈子你欠了孩子的债并没有还清。

这辈子他要来找你要债,要够了他便会离你而去。

女儿的命运会跟妈妈相似

女儿的命运会跟妈妈相似

女儿的命运会跟妈妈相似
1.妈妈是什么命运,女儿就是什么?
2.妈妈和女儿的命运相似度达到80%,尤其是负能量的延续,强势的妈妈往往有个更强势叛逆的女儿。

3.如果你是妈妈: 那要给女儿一些温柔和包容,可以让孩子不恋爱脑,给女儿一些自信和独立,可以让孩子事业很顺利婚姻和事业都是能把握在自己手里的。

4.如果你是女儿:觉得原生家庭不好,那就一定要逆转自己的性格,不要走父母的老路,只有逆本能,才能获得幸福。

可以观察你身边母女不一样但是女儿过得更好的例子,都是女儿在逆本能的改变改变很难,但是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了。

孩子与父母的累世因缘

孩子与父母的累世因缘

孩子与父母的累世因缘会来当你孩子的人,可能是透过与你的亲子关系来解决累世的纠缠。

累世纠缠各有不同,假设你有两个或三个小孩,其中有一个小孩和你的累世因缘比较助缘,你会发现这小孩很贴心,很多事情他都能够带领你,他脾气比你好,他比你懂事,甚至可能是你的恩人,你的良师益友。

你跟这一类的孩子,在过去累世的关系中基本上是彼此互助合作而成长的。

你也会发现有些小孩特别会找你麻烦,你这辈子都在为他烦恼,即使走到生命尽头都还放不下,以前佛教称这叫做逆增上缘,虽然他带给你烦恼跟痛苦,可是在你心灵的某一个角落,你会觉得其实跟这个孩子最亲,因为他是你这辈子最艰苦的功课与挑战。

这孩子之所以特别容易激怒你或特别让你操心,可能因为你们过去的关系是互相的报复或仇恨,但这一辈子你们结为亲子,你当父母,他当小孩,就是要在家庭的架构里,解决过去彼此的怨恨和不满,所以你对这样的孩子会有两个力量,你很爱他很想帮助他,可是又很担心、很气他,你这辈子心灵要成长,可能就必须先搞好跟他的关系。

家庭是最扎实的道场,你有办法跟自己的父母关系搞好,有办法跟自己的先生、太太亲密关系搞好,还要有办法把跟孩子的关系搞好——这三个关系能够搞好,你会开始慢慢把你的爱传达出去,传到周遭的邻人、朋友身上。

我们最大的挑战都是在亲人之间,有些孩子“不想念书”,因为他觉得是在为父母念书,有些父母常让孩子觉得他是在为大人的价值观负责。

有的父母童年比较辛苦,所以会想把最好的教育环境、最多的学习机会给孩子,可是给孩子这么多东西,到底是他想要的,还是父母想要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有所感谢,其实他可能只是无奈地接受。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过度期望,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很不利。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正在学习怎么样做一个“最健康”的父母,其实所有的人都是在过程当中,不只孩子要学习,父母也在学习,而且父母的学习没有比孩子的学习还少,我们都是在藉由当父母来学习怎么样当父母。

父命之中命的意思

父命之中命的意思

父命之中命的意思
大家都知道,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那就是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即在家庭中,父亲的命令是最重要的:他有权利命令一个家庭的其他成员,他的言行将会影响到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意见,也常常会影响到家庭的整体氛围。

正是因为这一点,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被广泛地认可,并被普遍地实践。

但是,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父亲的言行往往受到高度的支配,儿童尤其是年轻儿童不能得到尊重,更不用说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会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

其次,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可能会导致家庭的气氛紧张,比如父亲的言行有时可能会激怒其他家庭成员,而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会拖累家庭的生活质量。

所以,在实施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尊重儿童的意见,并与他们进行平等的沟通,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父亲的意愿;其次,要在家庭中建立富有和谐氛围,即使在父亲有权地管理家庭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意见;第三,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立性,不要把儿童当做牛马一样操控,而是在儿童给予适当的决策权。

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很重要,但也不能否认其他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所以,家庭中父命之中有命的意思也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来实施,以各方利益得到公平地安排,让家庭能够更有凝聚力,让家庭成员都能够得到尊重,进而彼此理解和关照,最
终达到幸福家庭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说法解读孩子为什么会重复父母的命运
文:朱丹
很多人说,孩子会重复父母的情感关系模式,在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幸福婚姻,而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离婚,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家暴。

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
有位朋友跟我讲了最近的吵架经过:
她连续加班了一周,成果还是被老板批评了,心情很低落,又累又烦躁地回到家,看到老公窝在沙发上打游戏,不光没有做饭,还迷茫地抬起头看向门口,问:“晚上吃什么?”
她盯着横七竖八扔在地板上的袜子,又瞥了一眼水池里不知几天没洗的碗,一股愤怒直冲脑门,控制再控制,终于忍不住把包砸在老公头上,对他咆哮:“你既不能赚钱,又不能做家务,要你还有什么用?!有什么用!我真是瞎了眼!”
老公被她突然的爆发弄得不知所措,愣愣地坐着。

过了一会儿,她忽然觉得刚刚说的话似曾相识,仔细回忆,原来是她妈妈多年来跟她爸爸吵架时说的话。

满腔怒火忽然变成了绝望,她不由得坐在地上泪流满面。

她想起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对婚姻不满意,抱怨爸爸没用,抱怨自己当年瞎了眼。

妈妈越是抱怨,爸爸越是想逃,以工作为借口回家越来越晚,最后家中的气氛冰冷而沉默。

她那时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以后一定不能像我妈一样。

然而她发现自己成长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书,本以为已经逃离了那个不喜欢的原生家庭,没想到和老公的关系,也步上父母婚姻的后尘,人生就像一个跳不出的轮回。

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期待能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感受到温暖、安全和爱。

可是,这种期待也常常落空,当我们与那个期待已久的人在一起时,最初或许一见如故,可时间久了,常常会在彼此身上发现不能接受的部分,继而伤心、愤怒、绝望。

难道拥有幸福而稳定的亲密关系,就那么难吗?
是的,的确不容易。

两个人相遇时,带有各自成长经历造就的性格特征和交流方式,两个人的相遇,也是两段历史、两个家族的相遇。

像我那位朋友一样重复父母命运的故事,生活中还有很多:
有的父母总是吵架,子女从小在争吵中成长,习惯了锅碗瓢盆的摔摔打打,长大后自己在婚姻中遇到问题,也自动开启吵架模式。

有的父亲有很强的控制欲,要求妻子和孩子都听自己话,儿子长大后,也成为了控制欲强烈的人,认为家庭该以自己为中心,对妻子的意见缺乏尊重。

有的小女孩从小目睹了父亲出轨,长大后很容易陷入三角关系中,与另一个女人竞争男人的爱,成为习惯性小三。

家庭的不幸就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下去。

为什么我们在亲密关系中不想重复父母的命运,却常常不得不重复呢?对此的解释有很多。

说法一:孩子向同性父母认同。

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三角关系,就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关系。

孩子在3-5岁时,进入俄狄浦斯期,即“恋父”或“恋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他们非常依恋异性父母,会与同性父母竞争异性父母的爱,男孩渴望妈妈爱自己胜过爱爸爸,女孩则渴望爸爸爱自己多于爱妈妈。

这一时期,男孩可能会说“我长大了要娶妈妈”,女孩则会说“我长大了要嫁给爸爸”。

如果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他们就会向同性父母认同,男孩认同爸爸,女孩认同妈妈。

男孩会想:妈妈虽然很爱我,但是更爱爸爸,我如果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就能和妈妈一样的女人在一起了。

女孩会想:爸爸虽然很爱我,但是更爱妈妈,我如果像妈妈一样,长大以后就能和爸爸一样的男人在一起了。

孩子认同了同性父母之后,观察父母之间互动的方式,以此形成未来亲密关系的基础。

如果父母的关系充满了爱与信任,并使用积极的手段交流,那么孩子也会学到这一模式,更容易幸福,反之则更难维持好亲密关系。

说法二:孩子向父母表达忠诚。

孩子在意识层面上,能清晰地意识到父母不够完美的部分,并想要超越父母,成为更好的人。

但是潜意识层面上,孩子对父母保持了深刻的忠诚。

每一个人,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需要归属感。

当我们像父母一样时,我们就是父母的孩子,父母会爱我们、接纳我们。

当我们比父母过得更幸福、更快乐时,我们潜意识中会产生内疚感,似乎自己背叛了从小养育我们的父母。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父母对待亲密关系的方式,想要改变,也还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和他们一样。

说法三:我们容易陷入强迫性重复。

什么是强迫性重复呢?弗洛伊德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些人似乎故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重复经历类似的痛苦。

比如,一个人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他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对本来待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

比如,童年时被暴力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依然选择有暴力倾向的伴侣,重复被虐待的命运。

比如,童年时被抛弃的孩子,长大后依然选择容易离自己而去的伴侣,哪怕伴侣本来是忠诚的,也要制造种种矛盾,导致最终分手。

为什么强迫性重复难以摆脱呢?因为这些体验虽然痛苦,却是我们熟悉的。

人恐惧未知,而熟悉会带来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宁可选择痛苦而熟悉的路,也不愿换一条幸福而未知的路。

作为父母,可以做什么?
既然父母对孩子影响重大,那么身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什么?
想要终止类似的命运一代又一代地循环,或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认识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怎样被父母影响的,并尽量传递给孩子好的一面。

虽然这很难,但尝试着迈出一小步,会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走上更加自由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