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该教学范式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
一、建构学习理论的基础“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内部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对经验的反思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二、策略的核心思想“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1. 问题导向: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学生参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共同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3. 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能够加深学习的理解和记忆。
4. 反思与评价: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口头表达等方式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让学引思”教学范式建构策略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该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设计和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让学引思什么时候提出的

让学引思什么时候提出的“让学引思”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个理念的提出时间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界的巨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要反复思考、不断实践,并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过程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孔子时代以后的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提出了类似的理念。
例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16世纪提出了“知行合一”理念,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样,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20世纪初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他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学习,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然而,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让学引思的理念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现代的教育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让学引思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认可和重视。
现代教育实践中,让学引思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各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数学教育中,教师会鼓励学生思考解题的不同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
在语言教育中,教师会让学生进行写作和演讲,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引思的理念还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上产生了一系列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现代的让学引思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因此,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采用了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同时,针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也从传统的笔试考试转向了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思路。
让学引思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当前的社会变化非常快速和复杂,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面对这个复杂社会的需求。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知识教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况中以解决问题。
“让学引思”的教育方式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因此,这种方式重视学术研究以及大学生活中的个人探索和创新,以及实践经验从而获得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于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如研究案例、参加讲座和实验等,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分析、思考和应用,学生逐渐掌握知识并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
与“传统教育方式”的区别是,传统教育方式强调行为调整和知识获取,而“让学引思”的教育方式则强调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让学引思”中,教师不再充当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智慧,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并为学生提供思维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此外,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参与到“让学引思”中,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个人潜力和兴趣,并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总的来说,“让学引思”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自由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思考能力,这种方式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的学习问题,更是涉及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拓展。
让学引思六个步骤

让学引思六个步骤1.教师精心备课教师是决定课堂进度,课文重难点讲解的关键因素,备课也是教师必备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课文的难度以及当下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选择讲解,在学生较为容易接受的问题选择点拨,这样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教学中既有讲解又有点拨,将“让学引思”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但是也并非完全由学生自身的自学,教师在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进行点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
2.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小组讨论被认为是当下最好的发挥学生主观性的教学方法,在众多年级都被广泛使用。
将分组教学的教学方法应用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来是新时代教学的必然要求。
小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对语文的偏好程度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五个人,在以后的小组讨论中都使用该分组。
在教师布置了小组讨论的作业后,组员会对这一问题产生或深或浅的思考以便于第二天的讨论有问题可以发言,通常在小组讨论之前,组员的想法各种各样,在小组讨论时,每个组员发表自己的想法并对指出其他组员想法中的不合理之处,在小组讨论过后,会有部分答案经过层层筛选和修改完善而被留下,最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介绍。
最终的得到的答案不论正确与否都是小组成员认真思考得出的结论。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思考能力必然会得到质的飞跃。
3.在思考中学会质疑质疑是一种能力,是更深一步的思考,如果只思考不质疑,那么思考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只质疑不思考,那不就成了课堂上的“捣蛋鬼”。
质疑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语文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和阅读量的积累,语文不同于数学,数学的答案是唯一尽管解题的方法不同而语文不同,语文的答案是可辩证的。
知识本身就是可证伪的,只有在思考中不断存疑,对现有的答案不断修正才能突破自身的知识水平的限制,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因此在语文习题册的讲解过程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敢于质疑。
2024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范本学引思是一门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学科,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学习引思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引思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每一堂课上,老师都会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讨论。
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展开思维的深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分析和概括,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核心,从而得出解决的方法。
这让我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受益匪浅,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用的。
其次,在学习引思的过程中,我对事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引思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而思考的前提是对事物有足够的了解。
在引思的课堂上,我们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通过观察、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原因,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这种全面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再次,在学习引思的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引思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造性的想法。
在引思的课堂上,我们进行各种创意活动,如头脑风暴、构思故事等,这些活动都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表达,培养了我们的创造能力。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在学习引思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引思教育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倾听、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意见。
通过合作,我们可以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同时,在合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会分享和承担责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引思行动方案解读

课堂教学改革 需要共同坚守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
要让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 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2.“让学”与“引思”的关系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教师要在 “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 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真学善思 ,确保学思结合。只“让”不“引”会低效,只“引” 不“让”会落空。“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 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1)“让学引思”是一种理念。
(2)“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手段)。
(3)“让学引思”是一种技术。
三、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引思”?
1.如何让学?
(1)“让学”的境界。
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2.解
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3.解放儿童的 眼睛,使之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 能讲;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 自然和社会;6.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 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1)讲究规范,科学地引。
一要引发思考。努力创设易使学生思维产生冲突的 情境和事件,让学生主动发问。
二要引导思维。遵循思维规律,提出问题,带领 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路线拾级而上。 时刻明确“在哪里?去哪里?怎样去?”
三要引领思想。教师要站在思想高处,启发学生 领悟真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案例二:
在一堂《德国史》课上,老师 放映着将1945-1994年间发生 在德国的重要事件组合剪辑起 来的纪录片。学生与老师一边 看电影,一边在纸上作些记录 ,偶尔老师会穿插一个问题, 或是一点解释,学生们简单讨 论几句。
第一张纸是让学生开放性地记录电影中的事件以及 主要信息;
让学引思

没有参与,没有投入。
学生的思维水平根本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学习范建银,
用心抓教研,
融入备课组,
温暖教师心。
校长要在心、在位、在行。
1.如何备课?(五个找准)
找准学生的基础起点。 找准学科知识的切入口。 找准课堂的逻辑线索。 找准适合学生活动的方式。
找准课堂最终的达成目标。
把“让学引思”的架构搭建起来!
2.如何加强课堂监控?(五个关注) 关注学生课堂反应(专注程度、表情变化)。 关注学生思维状态(对错、深浅)。
3.及时了解学生学情,让课堂生成真正发生
善于倾听,能够耐心等待学生把话说完,搞清楚
他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善于捕捉,能够准确判定 学生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并纠住不放;善于点评,能够 对学生的表述作出专业的评价,而不是泛泛的表扬或 批评;善于追问,能够找准学生的思维线索,沿着学
生的思路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过程的展开与教学效益的考量坚持“四以四 为”原则:以学生学的起点为课堂起点,以学生学的 状态为课堂状态,以学生学的进度为课堂进度,以学 生学的效益为课堂效益。
展示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是“让学引思”
课堂中最值得“让”和“引”的环节。 时间要给足,机会要给足。要让学生通过展示矫正 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内化所学内容。
3.真诚交流。 交流是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它让学习因为
有了“意义的流淌”而真正发生。
交流能否有效发生,关键在教师能否坦诚地倾听 和科学地点评、理答和点拨。交流要不断激发学生的 自信心和勇气,让学生积极与人沟通,大胆表达观点。 真诚交流就是要鼓励学生讲真话,怎么想的就怎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教育理念,指导学生通过引导而非灌输式教育,引导学生自己进
行思考和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
能力的个体。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收者。
老师会在课堂
上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而学生则需要死记硬背这些知识,并在考试中进行复述。
这种
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而“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则是要求老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老师需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下,学生不再被 passively 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
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沟通者。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将更注重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实现“让学引思”教育理念,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部门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训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学校需要为老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为学
生提供更多的成长空间和机会。
学生和家长也需要积极对教育理念的认可和支持,共同加
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得以推广和落实。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支持,成为有独
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教学理念,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一理念强调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培养的是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引思”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提出的。
让学引思的实质是什么?
“让学引思”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思维为核心,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而“让学引思”则颠覆了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通过实践和自主探索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这样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引思”如何去实现?
“让学引思”的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
教师还要注重课程的变革和创新,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学生方面,要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质疑,敢于探求,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
在课堂的互动中,要能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词语。
它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启发思考,让
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这一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中,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是通过获取知识和技
能来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
但仅仅获取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如果不进行思考和反思,就
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不断地思考,学生才能将已经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并且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为了实现“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教师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该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尝试创造一个让学生感觉舒适和安心的学习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
才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
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
能较为发散,有些学生可能较为直线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习惯,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喜欢的方式下学习,从而更
加容易地实现“让学引思”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
应用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摆脱纯理论的限制。
这样,学生们将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精选10篇)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精选10篇)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让学引思”是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
“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
要切合学生实际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操作以及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等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掌握充分的自主学习资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要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科学、合理、有价值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要指导学生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二、让学引思心得体会(精选10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让学引思心得体会(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1“让学引思”这一改革主题,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更加突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首先要构建学习的理解、体会,就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借鉴“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2024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2024年让学引思心得体会范文引思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能力, 是对自己思考和行为的审视与总结。
它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指标, 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显现。
在学习过程中, 引思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基石。
以下是我对引思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 引思教会了我如何自我评估。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 我常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 碰到困难时, 我会问自己: 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我有什么不足之处?通过自我评估, 我能找到一些原因,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 我没有及时复习, 导致了成绩的下滑。
在引思过程中, 我意识到自己的懈怠态度才是问题的根源, 于是在下次考试前, 我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 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最终取得了好成绩。
引思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 引思让我明白了问题的本质和核心。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时问题看似复杂, 难以解决。
但是通过引思, 我懂得了找出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 在一次英语写作中, 我遇到了一个难题, 就是如何用英文描述一个复杂的事物。
刚开始, 我在纠结于如何用合适的单词和句子来叙述, 但是发现自己无法得到满意的效果。
在引思过程中, 我发现问题的核心不是用英文叙述, 而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事物。
于是, 我开始重新思考, 从整体上构思文章结构, 并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观点, 最终取得了成功。
引思让我明白了问题的本质, 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再次, 引思教会了我如何从反馈中吸取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 老师经常会给我们提供反馈, 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通过引思, 我懂得了如何正确对待反馈,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例如, 在一次语文作文中, 我写了一个描述人物的片段, 老师给了我很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在引思过程中, 我仔细阅读了老师的评语, 发现自己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存在不足。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3篇

“让学引思”心得体会一什么是“让学引思”?“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
“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现在把我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通过学习,我不仅收获颇丰,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让学引思”究竟是指什么?一、“让学引思”是一种理念。
体现以人为本。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追求学生身心进步的真实发生,追求学生学习状态的真诚回归,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体现以学定教。
以学生学习起点为课堂起点,以学生学习状态为课堂状态,以学生学习进度为课堂进度,以学生学习效率为课堂效率。
二、“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
“让学引思”是一种方法,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和“如何引”两个方面,追求“让”与“引”的最大效益。
那就是课堂上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只要是让得好、引得好的方法都是“让学引思”的教学方法。
“让学引思”是一种技术,要求教师把握好“让”的时机和“引”的技巧,充分且恰当地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
当我们把“让学引思”当成一种“方法、技术”来看时,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反复的实践、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反复的实践反思---在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让学”方法,提炼出自己特有的“引思”技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放有度,提升有质。
三、如何真正让学传统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往往不高。
新的课堂形式应该体现以人为本。
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追求学生身心进步的真实发生,追求学生学习状态的真诚回归,追求学生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例如在新授课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自己寻找答案,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
“让学引思”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学习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理念源自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旨在打破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从而培养出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本文将探讨“让学引思”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并分析其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们来谈谈“让学引思”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这种模式下,学生容易陷入机械式的学习中,只注重应试,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让学引思”理念的提出,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思考、探索发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让学引思”的理念。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因材施教,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交流、学会尊重他人,乃至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盐城市中小学教师申报一级、高级职称人员案例分析“让学引思”

一、“让学引思”理念解读一、“让学引思”理念解读“让学”: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只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
“让”是位置的变化,是重心的转移,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创造地学习、幸福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引思”,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其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思维能力、价值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让学引思”策略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以学定教,基于儿童,把课堂还给孩子为学设教,回归儿童,把学习还给孩子顺学而引,放飞儿童,把成功还给孩子盐城市教育局“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行动安排全面启动“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行动。
三月份~印发《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改革行动方案》,四月份~召开“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行动推进会,五月份~印制《“让学引思”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全年~各学段、各学科开展活动都围绕“让学引思”这一改革主题~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更加突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开展体现“让学引思”教学主张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的阶段总结和成果推介工作~形成《盐城市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成果汇编》~包括:15项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先进经验、10个优秀课堂教学模式、200件中小学课堂教学精品,视频、课件,案例。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北京师范大学)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2024年让学引思的含义实用(7篇)

2024年让学引思的含义实用(7篇)让学引思的含义篇一那什么是“让学引思”?“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
“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考虑,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下面,我就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一些感触。
正如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祁静教师在教学《时代广场的蟋蟀》时让孩子观察封面,想象蟋蟀为什么来到广场?来干什么?以猜一猜的方式,激发阅读期待。
并借助书中的目录,让孩子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章节去阅读,使得这些乐此不疲的孩子们主动、自愿地去读。
又如神州路小学的朱晓芳教师在教学《我永远爱你》时,充分发挥故事的魅力,从只讲一半的故事的开头入手,让学生猜故事情节:阿力跑下楼干什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再让孩子一起主动去阅读。
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
当孩子满怀着阅读期待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借阅有关书籍,从而让学生自己主动的投入阅读活动,使孩子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指导学生每周做“阅读摘记”,让孩子在摘记本上写上书名、出版、作者,可以摘好词好句,也可以摘抄好段。
鼓励他们渐渐地写上自己的感想,读书后的'收获,对这本书的评价。
每两周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把自己看过的书用比较优美的语言介绍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这样会促使他去阅读。
使他们感受到获得成绩的喜悦,激发他们去阅读,激发他们在阅读中考虑。
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读会、故事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
甚至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都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安康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幸福。
这样,才会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学”,“教”应效劳于“学”。
在“让学”上下功夫,在“引思”上做文章

在“让学”上下功夫,在“引思”上做文章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作用举足轻重。
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育中,不仅要“让学”,更要在“引思”上下功夫。
“让学”,是指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引思”,是指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老师只注重“让学”,忽视了“引思”。
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变得死记硬背,缺乏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要想把教育做好,就必须注重“让学”和“引思”两者结合。
要在“让学”上下功夫。
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是教育的基础。
老师要善于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在传授知识的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写作技巧、计算技巧等。
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和方法,才能为下一步的“引思”打下基础。
要在“引思”上做文章。
在教育中,老师不仅要注重“让学”,更要在“引思”上下功夫。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设计、实验操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只有在“引思”上做文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
在“引思”上做文章,还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往往难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老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老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在“让学”和“引思”上下功夫,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引思”的作用分析“让学引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疑点、激发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让学引思”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引思”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设计情境和问题,加强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教材、引人入胜的故事、具体形象的事例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让学引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答案和指导,而是主动思考和寻找答案的方法。
他们学会了主动搜集和整理信息,归纳和总结问题,并试图自己解答问题。
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发创造性思维通过“让学引思”,学生在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复杂的情境和问题,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去解决。
这种情景式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他们不仅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能尝试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
四、促进合作学习“让学引思”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互相启发、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还能培养他们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提高学习深度和广度通过“让学引思”,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引思”让化学课堂活起来响水实验初级中学钱青林摘要: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学生掌握知识手段的转变。
本文通过对“让学引思”教学理论的阐述,结合一节化学教学案例从师生交流、小组讨论、问题设计等三个方面谈“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课后的反思。
探讨“让学引思”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让学引思一、“让学引思”的理论基础“让学引思”是盐城市教育局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教师的“应声虫”,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
因此,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这些!“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直抵教学的核心和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让”的解释有这样一个义项:把方便或好处给别人。
由此可见,“让学”就是把学习的方便或好处给学生,使学生觉悟、聪慧。
简单从字面理解:“让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
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教与学的形式。
“引思”即学生遇到问题,发现困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解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
“引思”的方法在于点拨、引导、启发、唤醒,在聚焦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形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觉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思”达到“引学”之目的。
“让”与“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
“引”是为了“让”,“让”才能实现“引”。
所谓“学习”,一般定义为“基于经验的行动变化,即便当事人未经觉察或并无学习意图,但在一定的经验前后在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持续性变化”。
然而这种界定缺乏对于学习者的整体把握,也缺乏奠定学习者学习能力的视点。
死记硬背的“学习”无助于学习者智慧的发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而“让学引思”教育理论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二、“让学引思”的教学实践下面以《二氧化碳的制取与研究》一课为例,谈“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师生交流和小组讨论两个方面的实践过程。
1.从师生交流看“让学引思”在师生交流的环节中,学生先列举自己知道的气体制取方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倾听,并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确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点与障碍点,为教师接下来的“引思”做好准备,使教师的教恰如其分,讲到点子上。
课堂片段一: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评议后汇报,制取气体通常要考虑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发生装置仪器的选择跟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收集装置仪器的选择跟气体密度的大小、溶解性以及能否与空气中的成分还有水是否能反应有关。
这时学生明显分为两派,各持己见。
教师这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实验室制取某气体必须纯度要高,可操作性强。
”同学们经过思考,查阅书本得出相关结论。
教师表扬学生的总结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具体实验?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了解了学生已掌握的方法,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这也是“让学引思”理念的体现。
2.从小组讨论看“让学引思”一次小组讨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经历了一次小组讨论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是否获得了提升。
在学生自主构建二氧化碳制取具体实例的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
这充分体现了“让学”的理念。
教师同时要参与到小组中去,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但一定要注意以点拨、启发为主,要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课堂片段二:学生构建的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可以进行改进,以利于更好的控制实验。
教师进行点拨,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用分液漏斗或者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这样便于控制反应的速率。
老师再点拨:“那再怎样改进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
某一组同学提到了可以在广口瓶中加一个多孔塑料板,这时候教师对大家的观点给予肯定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这整个过程中把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权完全“让”给学生,让他们对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得到了知识和能力上的提升。
3.从问题设计看“让学引思”教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时常激励他们。
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认真反思,积极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条件。
首先,我们要精心准备教学活动,尽量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我们的化学教学活动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化学课堂。
课堂片段三:学生在前面学习过有关氧气的制取,知道在制取气体时一定要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
那么关于二氧化碳的制取这个装置应该如何检查气密性呢?以往讲这个问题都是教师先讲解,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属于被动学习没有积极性。
现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漏气是哪里漏气?怎样进行排查?如果在生活中要检查一个瓶子是否漏气应该怎么做?让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巧妙的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认真思考,利用桌子上事先教师提供的仪器进行摸索探究,最终得出答案。
让学引思式化学教学的重要原则在于重视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品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学生的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我们要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提问,主动质疑的好习惯。
只要有决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
三、“让学引思”的应用反思通过对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回顾与思考,我从中收获了如下感悟:“让学引思”课堂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学”,就是“让学生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机会让给学生,把活动让给学生,具体地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本,让学生主动地提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讲见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议重难点,让学生自己悟思路,让学生找规律写总结。
而“引思”,就是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教师要在思考的方法上做引导,而不能一讲到底。
教师要做到“能让会引”,学生要做到“善学真思”。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真正能通过“引思”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
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最好的形式。
我们可以用同伴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洋溢着浓郁气息的氛围中和浓烈的友好关系中学习化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努力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方式来交流思想。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是一种让学生学会寻找适合自己独特个性的学习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实施让学引思,能够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建构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践行“让学引思”教学模式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不仅仅是有巩固性、检测性的作业,更应该有拓展性、探究性的延伸。
教师应当是“为迁移而教”,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
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迁移练习题,指导学生查阅与教材相关的网站文章或参考书籍,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
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
实行“让学引思”还要注重多元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欣赏学生的成功,分享学生的快乐,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历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初中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浓厚的兴趣,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在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让学引思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对化学现象思考,又能让学生独立探索,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注重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化学理念和应用实践,而这些内容完全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学生自己参与到课堂中去,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综上所述,“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是对“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在打造高效课堂、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让学引思”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需要我们教师积极思索,大胆创新,要让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学习、趣味性学习和享受性学习。
我们将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内涵,我们要在“让”与“引”上多研究,做到能让会引,确保让引并重;学生要在“学”与“思”上下功夫,做到善学真思,确保学思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起来,“让学”要让得有度,让得到位;“引思”要引得得法,引得充分。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让让学引思成为初中化学课堂的主旋律,使这种教学理念真正地扎根于化学教学之中参考文献: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9842.杨娟.让学――我的数学主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3.东洋.心理学事典仁[Z].东京:平凡社,1981.81-82.4.钟启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