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语文邓稼先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获奖

七年级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感受邓稼先的伟大品质。

2、学习表现人物的写法。

重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选取杨振宁评价邓稼先的语句展示在屏幕上,学生齐读。

活动一:说说“我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问题。

1、为什么写奥本海默?
2、文中写了邓稼先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3、作者引用两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展示“我的理解”,学生相互交流评价。

活动二:谈谈”我的建议”。

杨振宁向导演推荐了《邓稼先传》的背景音乐,你会建议导演采用邓稼先哪些故事,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邓稼先的故事,进一步深入了解邓稼先。

活动三:倾吐“我的心声”
播放邓稼先相关视频。

邓稼先问“三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今年恰好是邓稼先逝世30十周年,我们忘记哪些为了国家,默默奉献,至死不渝的人们吗?当那声“不知道”想起的时候,你的心抖了吗?请写一段话表
达对邓稼先的敬意!
学生写,指名学生读。

结语: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大,在西南联大的校歌中有这样两句话“千秋耻,终当雪;中业兴,须人杰”,邓稼先是人杰,为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今我们国家日益昌盛,需要更多的人杰——有担当能奉献的人。

毛主席说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希望同学牢记重任在肩,生当作人杰。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邓稼先》【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抓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3、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的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

2、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作用。

3、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也造就了一些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其中“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显高尚和伟大。

二.人物简介1.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曾经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邓稼先:安徽省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结合资料谈谈“我心中的邓稼先”事例一: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

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事例二:钱学森召见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爆竹,要你来做这个大爆竹。

”当晚,稼先回去后与夫人通宵未眠。

他只说,要去干一件工作:“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

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

”确实的,在稼先为国防大事献身时,他的女儿照样的下乡和回城没工作。

事例三:有一天,许德珩(邓稼先的岳父)问严济慈:“是谁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严哈哈大笑,说:“你去问你的女婿吧!”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中的四字词语(以课后生字表中的四字词语为主。

)2.指名口头解释“鞠躬尽瘁"“家喻户晓”“可歌可泣"“层出不穷”等成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两个成语口头造句。

3.指名简要说说本课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4.指名试读课文重点段落后,教师简要评价并导入新课。

师述:同学们对本课中的词语掌握得比较好,并能充分地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从朗读的效果看,对文章的内容也比较熟悉,明确了作者抒发的真情实感。

那么,课文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表达样情感的呢?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熟悉该部分内容。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课文标题是《邓稼先》,而这部分主要内容是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这与课文标题有联系吗?3.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简单地说,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是展示的历史背景,对表现人物有积极的作用。

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

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

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熟悉该部分内容。

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读完后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学生分组(2—4人一组)讨论后举手抢答,教师评价。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邓稼先》教学设计(两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邓稼先》一文的内容,包括生字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邓稼先》一文的内容,掌握生字词。

2.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邓稼先》一文的图片、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汇报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教师纠正并强调重点字词。

三、精读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邓稼先的科学贡献、人格魅力等。

四、小组合作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邓稼先的科学成果,让学生了解他的贡献。

2. 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与邓稼先相关的短文或绘画。

2. 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布置1. 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2. 完成与邓稼先相关的观察日记或绘画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了解邓稼先的科学贡献和人格魅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科学家的伟大和奉献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教学生学习以对比来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2、学习本文运用环境烘托表现人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环境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揣摩关键句的含义,分析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检查反馈二导入新课: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他就是......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第一、二部分的有关问题。

(一)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二)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三)朗读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对表现邓稼先的优秀品质有什么作用?(学生参看微课一、二)(2)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又要有稳健的判断”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说说在戈壁滩上搞核武器试验有哪些困难。

(4)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

(四)、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四、小组内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纠错五、学生观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六、学生做空间的练习题,之后检查反馈七、结束语:这堂课,大家通过探究,知道了利用自然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社会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也真正的了解邓稼先的成就与襟怀,正如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说:踏遍戈壁共草原,连克千重关,视名利如粪土,鞠躬尽瘁成元勋,这就是邓稼先。

(完整word)《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完整word)《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顺利完成了小初过渡的时期,对初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理清文本内容到挖掘文本内涵乃是题中之意.这一方面是与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有效衔接,同时也学生过渡到八年级更深难文本的学习做有效铺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课题:1《邓稼先》第二课时
学科:语文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班
课时安排:2课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材分析
《邓稼先》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其中,《邓稼先》是颇具时代性的经典篇目,文中蕴含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和文化背景。教师在教授本课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本课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更能够产生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奉献情怀。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这两句总写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素材积累: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邓稼先只是其中之一同学们选取其中一位,搜集整理他们的小故事,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1《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提炼人物的精神品格。

2、品味文章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章写作手法。

3、学习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法指导:朗读法、讲授法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邓稼先》的大体内容。

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你们认为邓稼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从中你们学到了什么精神?一、问题导学学生研读文章内容,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句,小组合作探究:1、开篇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先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奉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概括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训练达标“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中的“要”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能。

因为“要”字说明邓稼先的不引人注目是他自己主动的选择,突出了他性格的忠厚平实的特点。

三、拓展延伸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示例: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深入理解奇丈夫邓稼先和《邓稼先》的“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悟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平凡小事的叙写中感悟邓稼先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难点: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说说你所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的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1、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2、文中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看似与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六部分有什么联系?3、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4、文章是写邓稼先,还要写奥本海默的原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四、写法探究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写法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1、修辞手法的运用①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1.通过品析关键语段,理解邓稼先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品析语段,感悟形象导语:邓稼先克服重重困难,毫不犹豫地以身许国,却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他是忠义之大者!那么,同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杨振宁,又是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好友邓稼先的呢?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深入研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邓稼先。

1.研读课文,找出文中引文。

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

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思考:(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明确: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

从而突出邓稼先坚韧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把读者带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2)为什么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课件出示: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明确: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次充满深意地将邓稼先与民族历史的转变联系起来,并且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中,来凸显邓稼先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初中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

初中语文《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
1.默读第五部分,并将《吊古战场文》的注释写在文中。
2.有感情地朗读《吊古战场文》,想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他为国家而木辞辛劳的精神,还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评估要点
一、复习导入(1分钟)
二、精读第一部分,深入探究理解(默读2分钟,交流3分钟)
三、精读第三部分,对比探究。(10分钟)
三、精读第五部分,思考探究。(8分钟)
四、精读第六部分,品味探究。(5分钟)
五、当堂检测(5分钟)
六、作业
上节课我们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邓稼先的崇高人格和卓越功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深入探究。
课题: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型:新授阅读课主备人:审核人:
授课人:授课班级:一年级班授课时间:20年2月28日
学பைடு நூலகம்











一、课标摘录:(2011版)
本课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针对本节课的相关要求如下: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学到什么程度:
能进行默读,保持每分钟500字的速度,在5分钟内读完本文;能用自己的话语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复述与概括,语言表达准确通顺简洁;能结合文章内容对女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能概括出人物的突出特征;能在对比阅读中明确本文的想象成分,能理解这些内容的表达效果。

1.2《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1.2《邓稼先》第2课时教学设计【统编七下语文精品教案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体会他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上课背景:屏幕上播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电影画面(饱满激动地):是的!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在西北大漠,罗布泊那惊天动地的一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是足以让全体中国人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的场面;这是一个醒来的民族震天动地的呐喊!就是这撼天动地的一声巨响,一个东方巨人彻底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当晚10时,消息传来,北京街头,万人空巷,尤其那些饱受外国侵略者凌辱的老一代人更是热泪盈眶、奔走相告。

原子弹是一个民族“铁的脊梁骨”。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你知道吗?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欧洲的一个餐馆里,中国的服务生再也不向外国人下跪;就是从这一天起,国民党的前代总统李宗仁的门前再也不见垃圾如山(他们说有如此智慧和力量的民族应当赢得尊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咱们中国人说话有了分量!全世界每个人心灵的天平上都称出了“中国”这两个字的重量!……今天就让我们结识一位为我们中华民族铸造了“铁的脊梁”的人──中国的“核弹之父”、“两弹元勋”:邓稼先!(板书)二、细读,品读课文本文的作者是谁?干什么的?他和邓稼先什么关系?知道的请回答。

出示: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11《邓稼先 》(第2课时)精品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邓稼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邓稼先》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是学习名人的崇高人格和奉献精神,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人物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奉献。

3、中招考点综观中考近五年的记叙文阅读试题,“赏析词句”是必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1.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通过品析文中的关键词句,能总结出赏析词句的方法,并会运用这一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比,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并能说出对比手法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五、限时训练1.下面两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分别是①[ ]A.可歌可气B.家喻户晓C.安然无恙D.辨伪去妄②[ ]A.鞠躬尽瘁B.潜滋暗长C.死而厚已D.不屑置辨2.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①老师接连问了三个问题。

②重要的问题在于领导是否重视。

③这个问题连爸爸也答不出。

④这种药治胃病很解决问题。

邓稼先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邓稼先 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教案上节课为下一个设计这节课导语的作业,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设计的导语,看谁设计的导语好。

(同学交流后,老师小结)(一)明确目标1.研究言语特点。

2.进一步感受邓稼先的伟大精神。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写邓稼先的,读后你感到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然后自己再组织言语,说说你所认识的邓稼先。

(三)重点、难点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选择班内朗读最好的几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小声的跟读体会。

对某一处感情不好把握的地方,可多让几名同学读,反复体会,准确把握读法。

2.分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写方法,细读体会。

3.放映〔飞越太平洋〕电影片断:(1)老所长病体缠身仍坚持研究,病倒在实验台上。

(2)沙漠落日之中,一队骆驼摇铃走过,实验台孤独的静默在落日余辉之中。

(3)火箭发射成功了,整个操作室,实验平台沸腾了,人们欢呼,叫喊、笑声变成了哭泣,笑容挂满眼泪,这是生命与热血铸就的辉煌。

看过片断之后归纳总纳,突出文学性传记的言语形象生动的特点。

4.归纳。

(1)文中用热情洋溢,带有感情的表达,形象生动的描写和饱含激情的评论,再现邓稼先感人的事迹。

文章从百年的耻辱引出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对百年耻辱及满腔愤懑都包含在25、99等触目惊心的数字之中,对邓稼先的仰慕钦佩包含在他28年如一日,为中国研制出高科技的国防武器,为国捐躯的事迹的记叙之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邓稼先精神的评价,也是本处感情的进发点。

每一局部都有几句点睛之笔,如第—局部的倒数第1、2段,第二局部倒数第l、2、3段,第三局部倒数第1、2、3段,第四局部的倒数第1段,等等,这些语句多是议论的表达方法,是对一局部记叙的中心点示,也是在记叙根底上感情的升华。

文章利用这种边叙边议的方法,使激昂的感情贯穿于全文,感人肺腑,使读者不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最后一局部看似摘记,记录了自己一些信件、电报上的言语,其实是对邓稼先其人一生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赞扬,此节是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是把感情蕴含于议论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达。

2017 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含反思)

2017 邓稼先第二课时 教案(含反思)

《邓稼先》第二课时【课题】《邓稼先》【教学目标】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法2.合作探究法3.图文展示法【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探究欲强,但对中国的历史还不够了解。

需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研读研讨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大屏幕上显示下列问题)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怎样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身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记录(教学设计)及评议
声情并茂,移情入文
——《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反思
第一初中侯宏东
三月三日上午,听了《邓稼先》第二课时视频课,授课人仍然是安庆绿地实验学校罗娟老师。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回顾温习上节课内容,即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二、写法探究。

1、先列举出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至死不懈等,然后问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赞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写一段赞美邓稼先的话。

接着要求学生思考:文章记叙了哪些小事?(师生共同罗列:文革期间说服两派搞科研、杨振宁问原子弹的事情请示总理、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等)总结:写法一融情于叙事中。

2、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总结:写法二从大处落笔,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结合。

3、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来写?总结:写法三对比手法,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是几千年文化孕育而来。

三、诵读品味
罗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选取《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永远的骄傲等内容进行示范朗读,并做深情解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邓稼先(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深入阅读,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不同人物对于故事发表的看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再读课文请四名同学分读课文的四个部分。

二、整体感知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

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二部分第六、七、八小节;第三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四部分。

三、研读欣赏1.以第二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1)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我们通过第二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二部分第六、七、八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哪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2)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4)默读,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性格特点。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

2.朗读这部分课文。

四、质疑问难1.鼓励学生提问并参与解答问题。

2.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和译文。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

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

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情并茂,移情入文
——《邓稼先》第二课时听课反思
第一初中侯宏东
三月三日上午,听了《邓稼先》第二课时视频课,授课人仍然是安庆绿地实验学校罗娟老师。

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回顾温习上节课内容,即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二、写法探究。

1、先列举出文章中的一些成语,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至死不懈等,然后问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赞美),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来写一段赞美邓稼先的话。

接着要求学生思考:文章记叙了哪些小事?(师生共同罗列:文革期间说服两派搞科研、杨振宁问原子弹的事情请示总理、遇到困难时的坚持等)总结:写法一融情于叙事中。

2、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总结:写法二从大处落笔,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结合。

3、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来写?总结:写法三对比手法,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是几千年文化孕育而来。

三、诵读品味
罗老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然后选取《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永远的骄傲等内容进行示范朗读,并做深情解读。

四、拓展延伸
用2009年9月10日感动中国的一百位名人中对邓稼先的颁奖词来总结全文,要求学生联系当下抗役中的人物,任选一位,来写则颁奖词。

这堂课作为第二课时,主要集中在写法探究和诵读品味上,尤以诵读品味为亮点。

罗老师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纪实性的影视资料的播放、自己的示范诵读,很好地诠释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难荒凉,把文章字里行间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关怀、敬仰、深情的怀念之情尽情释放。

瑕不掩瑜的地方是,在一些问题设置上,不够具体,过于宽泛。

比如,这些成语有什么共同点?文章记叙了哪些小事?等,都显得含混不清。

问题的内涵、范围或指向不够清楚,学生就无所适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