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 “哉”也用在特指问、反问或祈使句末,表 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但感叹语气仍存在。例 如: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庄子·山 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 传·僖公五年)
子曰:"沽哉!沽哉!吾待贾者也。"(论 语·子罕)
2)夫
“夫”作语气词,语气与“哉”接近,但要 低沉和缓一些,没有“哉”那么强烈。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后汉书·班超传)
D、感叹语气词
有:哉、夫、兮等。
1)哉 是一个典型的感叹语气词,而且语气强烈,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例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6)焉
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 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样”,虚化为语气词 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 子·汤问)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C.疑问语气词
有:乎、与(欤)、邪(耶) 1)乎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史 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韩 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孟子·告子上)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用,
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 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
古汉语通论(十四)
肖旭《<诗经>“言”“薄”“薄言”释义探 讨》,《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三期。
4、于:用于动词之前。多用在句中,位于主 语之后,动词之前。主要见于《诗经》。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说:于,往,去,趋向动词。
郑笺:“于貉,往捕貉以自为裘也”“昼 尔于茅,当昼日往取茅归。” 朱熹《诗集传》:“于耜,往修田器也”。
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惟、维)
《左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诗经》: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4、盖(句首语气助词)
《史记·孝文帝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表示发议论)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表示发议论)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表示陈述原因、理由的语气)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 “夫”“其”“唯”三个。
1、夫:
句首语气词“夫”用于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用于一个论点或叙述的开端,是从指示代词 “夫”发展来的。
《孟子》: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韩非子》: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国语》:夫吴之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5、也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也”表示停顿语气。
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语气词、词缀
“惟”用于句中时,有的增加判断意 味。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 髧彼两髦,实惟我仪。《诗经》
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作为词缀本身没有实际 意义,与其他词一起构成词,表示 词的词性。
现代汉语:子、头、儿、性、者、 化;老、阿。
语气词、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和功能 古汉语词缀的类型 古汉语中常见词缀
语气词的位置 句首、句中和句尾。
语气词的功能 表达语气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哉;与、乎 句首语气词 夫、其、维(惟 、唯) 句中语气词 其
句首语气词:“夫”
表示作者发表议论 夫战,勇气也。《左传》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句首语气词“夫”的来源
源于指示代词“夫”(那),由 于经常用于句首词汇意义逐渐消 失,演变为句首语气词。
语气词“其”
“其”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 语气。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
传》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而 类。”其是之谓乎?《左传》
古代汉语:有、其、言、薄、于 ; 然、尔
有
用于朝代、国名或部族名称之前。 我不可不鉴于有夏 ,亦不可不鉴于
有殷。《尚书》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
纪》 后世仿古的作品:有唐、有宋、有
清。
“有”用于名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扰,顺)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击鼓》
《吕氏春秋》
篇章中,有时“夫”与其他连词一 起使用,如“且夫”“故夫”“今 夫”。
具有两种功能,一方面“且、故、 今”等为连词,连接上下文,表示 不同的语义关系。
另一方面,“夫”同样具有发语词 作用,表示所述内容是作者的议论。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
•1、词头 •二、词 头、词 尾
•有 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邦国、部族等)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晏子曰:“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反问
•子曰:“女(指武城宰子游)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
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
•然、如、尔、若、焉、乎……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 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 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古代汉语语气词
古代汉语语气词古代汉语语气词可分为四类:(1)肯定语气词,(2)疑问语气词,(3)祈使语气词,(4)感叹语气词。
一、肯定语气词肯定语气词有“也”“矣”“已”“而已”“耳”“尔”“而”“焉(然)”“旃”“夫”“者”“云”。
1、也“也”字作为语气词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尚书》,最早见于《诗经》。
“也”有两个,一个出现在句中,一个出现在句末。
出现在句末的“也”最初并不是语气词,而是一个判断词,在《论语》《左传》等文献中“也”与表示判断的动词“为”分布互补,即用“也”的判断句不用“为”,用“为”的判断句不用“也”。
由于句末的“也”原本是判断词,所以它变成语气词之后就表示确认论断语气,带“也”字的句子都是表示静态的确认论断或说明。
出现在句中的“也”标记它前面的成分是一个语用上的话题,或是一个不自足的分句。
句末的“也”由于是从判断词演变而来,所以当“也”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的时候,它总是分布在最前边。
2、矣“矣”祗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倒装句例外),表示肯定语气,同时还是实现体的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成为事实或推定将成为事实,一般情况下都可翻译成“了”(现代汉语出现在句子末尾的“了”)。
“矣”与“也”一样,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使句及感叹句中,但是它仍表示本身固有的意义。
“矣”与其它语气词连用,也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位置在“也”“已”之后,在其它语气词之前。
3、已“已”本是动词,“完毕”的意思,但是在春秋时期就虚化成语气词,《论语》《左传》《孟子》等文献中比较常见。
表示确信无疑的肯定语气,同时也是实现体标记,表示所述事件已经成为事实,可以翻译成“了”。
“已”与“矣”相比较,有三点差异:其一,“已”表示确信的语气比“矣”要强,而“矣”表示实现的意义更为显著。
其二,“已”更多的是出现在人物话语当中,“矣”则没有这种倾向。
其三,“已”不能用于推定所述事件将成为事实。
由于“已”更主要的是表示确信的语气,所以它常与“也”连用,它的后面还可以再加“矣”。
古代汉语语法学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 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 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能行得通吗?)
+ 15.17子曰:“羣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这种人 真难教导啊!”)
+ 14.17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 知也?”
+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也”表静态,而“矣”表动态。
+ “也”和“矣”也有相同之处,都可以出现在疑问句、祈 使句和感叹句中,但仍表示它固有的意义,并不随着句类 而表示疑问、祈使或感叹语气。这些句子疑问、感叹等语 气的表达,用的是语调等,而不是语气词。
+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 14.36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 +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
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15.14子曰:“藏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15.42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
+ 14.21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四~十五)通论(十四)1、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fú)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
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B、“其”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
如:吾其还也。
其是之谓乎?其我之谓矣!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
如:君其问诸水滨。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其何以行之哉!C、“惟”(唯、维)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
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
(祀,年)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
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
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
如“繄”。
2、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
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3、词头。
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有”a、用于专名的前面。
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
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3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三、句首语气词1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
(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
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
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 、“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十五、几种修辞表达方式1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
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
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时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2 、委婉:不把表述的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这就是委婉。
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
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
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
(2 )避讳语。
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
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
这就是迂回语。
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3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必须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古代汉语第十讲(连词介词句首语气词)
2、“其” 表示委婉的語氣,可用於句首或句中,意思為“恐怕”、 “大概”,或者加強反問的語氣。 吾其披髮左衽矣。(《論語》) 其是之謂乎?(《左傳》) 一之為甚,其可再乎?(《左傳》)
3、“惟”和“唯” “惟”用於句首,為發語詞。在記敘文中,“惟” 用於全文開始,引出年月日。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尚書》)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3、為了強調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賓語提 到“以”的前面。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詩三Leabharlann ,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
1、“夫” 表示要發議論。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 語》) 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首者,商之所 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 也。(《莊子》)
1、表示行為以某物為工具或憑藉。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 ▲此時的“以”雖可以譯為現代漢語的“用”或“拿”, 但其性質為純粹的介詞。
2、引進原因,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 為”,但是“以”字後面的話為介詞的賓語。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
“唯”字用作句首語氣詞時,有時表示希望。 唯荊卿留意焉。(《戰國策》)
3、“而”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可表示逆接, 也可表示假設。 君子而不仁者有之矣。(《論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人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
“以”也是連接兩個動詞或動詞性片語的,表示 在時間上一先一後的兩種行為的聯繫。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 ▲“以”字本身並不表示目的或結果,目的或結 果從上下文意來判斷。
高考古代汉语常用语气词
《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 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论语·季氏》:“是社稷之臣 也,何以伐为?”
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 以兵为? 《荀子·议兵》
人而已矣,奚以名为? 《列子·杨 朱》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 《孟子·梁惠王上》
子(孔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论语·阳货》
与其杀是僮,与其卖而分,孰若 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
③ 用于感叹句,语气不太强烈, 译作“啊”。例如: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论语·泰伯》
(9) 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庄子·外物》:“子何为者 邪?”
④ 用于反问,译成“吗”、 “呢”。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孟 子·滕文公上》
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 《庄子·盗跖》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 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 》
(6) 为
“为”(wéi)作语气词,主要 有三种用法:
② 用于选择问,相当于“呢”。 例如: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庄 子·秋水》
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 王下》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③ 用于特指问,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 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恶!是何 言也!”
(2) 矣 “矣”和“也”的区别:
“也”表静态,“矣”表动态;
“也”不表示变化过程,只把 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 “矣” 强调事物的发展变化,把事物发 展变化中的状况当作新情况告诉 别人;
古代汉语4-语气词及词头词尾 - 副本
2.8.哉
“哉”的基本用法是表达感叹语气,而且所表达的语比
表较强烈,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如: ①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 年》) ②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 丞传后叙》) ③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④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⑥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⑦有是哉,子之迂也! ⑧君哉,舜也! ⑨快哉,此风!
1.3.一个句尾语气词,都是表示某一特定语
气的,即单功能。 也: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矣:陈述语气(或称报道语气)“了” 已:限止语气。“了”“啦” 耳:限止语气。 尔:提示语气。 焉:提示性的陈述语气。(代词:“于之” ) 乎、与、邪:疑问语气“吗”“呢”“吧” 哉、夫、兮:感叹语气“啊”
2.句尾语气词
4.词头
4.1.有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①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 召诰》) ②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①予欲左右有民。(《书经· 皋陶谟》) ②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邶风· 击鼓》) 此外,先秦的时候,在吴国、越国又称作“於 越、句吴”,也可能是词头。
4.2.其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 如: ①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 唐风· 扬之水》)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邶风· 北风》) 4.3.言、于、薄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 ①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 周南· 葛覃》) ②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③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 周南· 葛覃》)
古代汉语语气词标准版文档
问别人得到确认。
诸
句末 疑问
指示代词之兼疑问语气词乎
哉
句末 感叹(最常 本身无疑问意味,最常见用于感叹
见)、反问、 句结尾表感叹;用于问句中多是表
疑问(极少见) 达一种强调意味
夫
句首 感叹、提顿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或句
“啊、吧”
末
2、用于句首表示提出问题,引人
注意,又称发语词
3、“且夫、故夫、若夫、今夫” 都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 议论
5、在句中或某个语法成分后,表跌宕停顿
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提顿、委婉等
表示肯定,本是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由于经常位于句尾,因此后来从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的用法虚化为纯粹的语气词。
3本、身后无世疑与多问用意、于味祭,句文最开末常头见或用仿于古疑感叹问句结、尾表反感叹;这两个词古音相近,只是在先秦古书里出
其 句首或 委婉
1、用于揣度句中,有推测商量的意思,
句中
相当于“大概、恐怕”
(主语、 谓语前)
2、用于祈使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要求, 相当于“还是、希望……”
5、在句中或某个语法成分后,表跌宕停顿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3、用于反问句中,表示一种委婉的反问
2、用于句中,主要是主语之后,作用是提顿,即提示和停顿,是使语气舒缓
感叹(最常见)、反问、疑问(极少见) 1、反问句中,相当于“难道”
是使语气舒缓
1表、示顺肯序定:,陈本述是在一前个,特疑殊问的随指后示,代最词后,感由叹于经常位于句尾,因此后来从3、指示可代词不兼译语气如词的果用法出虚现化为在纯粹问的句语气末词。尾,
2、连用的语气词各自承担自己所表达的语气,全句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语气也词上是。 表示判断或判断的加强,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言、于、薄 作詞頭時,都只用於動詞的前面。如: 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 《詩經•周南•葛覃》 ②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詩經•周南•桃夭》 ③薄汙我私,薄浣我衣。 《詩經•周南•葛覃》
4、然、如、爾、若 用於形容詞後,和形容詞一起充當狀語或謂 語。如: ①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②天下晏如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③子路率爾而對。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④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經•衛風•氓》
㈤可用于感叹句中 ①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 ②天乎!吾无罪!《史记》
2、与(欤) 、邪(耶)表示疑问语气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疑问句) ②是谁之过与?《论语· 季氏》(反问句) ③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墨子•兼愛下》
(选择问句) 以上语气词的疑问语气没有“乎”强烈,带有探 询的语气。 3、固定格式“何以……为”,“何……为”表 示疑问。
五、句尾语气词乎、与(欤) 、邪(耶)
1、㈠乎 –常用于是非问句中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 ②乐正夔一足,信乎? 《吕氏春秋》
㈡还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㈢还可用于特指问句中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列子· 汤问》
3、三个语气词连用 ,例如: ①吾罪也乎哉!《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
七、句首、句中语气词
1、句首语气词“夫” 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作用发起议论 。 例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固 定格式 ①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 子•逍遙遊》)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③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且夫,故夫,今夫,只有今夫是句
首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有三个词语“且夫”、“故夫”和“今夫”,其中
只有“今夫”是用作句首的语气词。
在此,我将用中文简要介绍它们
的意思,但不得出现任何网址、超链接和电话。
1. 且夫:古代汉语中,“且夫”常用作句首语气词,表示引出
话题或表示确实、果然的意思。
它可以用来引出讨论、提问或强调某
种观点或结论。
在句中通常可以看到它引导的内容后面会有一个逗号。
例句:且夫文学之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璀璨。
2. 故夫:古代汉语中的“故夫”在句首通常用作引出原因或解
释的语气词。
它可以表示“因此”、“所以”等意思,用于推断、解释、强调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或结论。
和“且夫”一样,“故夫”后面
也常常有一个逗号。
例句:故夫车辙有如生命中的困境,但只要勇往直前,就有可能
找到出路。
3. 今夫:古代汉语中,“今夫”是唯一一个在句首用作语气词
的词语。
它常用于引出或强调当前的情况、现象或观点。
与前两个词
语不同的是,它可以单独出现在句首,后面不需加逗号。
例句:今夫社会发展迅猛,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与适应。
以上是对古代汉语中的“且夫”、“故夫”和“今夫”语气词的
简要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回答中不包含任何网址、
超链接和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故夫作法术之人,立取舍之行,别辞争之论,而 莫为之正。(《韩非子·问辩》)
•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 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 食。(《商君书·农战》)
2020/8/3
202一 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一 定的补充音节的作用。
2020/8/3
12
有
• (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2020/8/3
13
• (2)用于一般词语的前面。如: • 予欲左右有民。(《书·皋陶谟》) •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邶风·击鼓》)
2020/8/3
9
也
•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舒 缓语气的作用。如:
•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2020/8/3
10
词头 词尾
2020/8/3
18
2020/8/3
19
2020/8/3
20
句首和句中 语气词
2020/8/3
1
夫
•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 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 词”。如:
•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
甘旨。(晁错《论贵粟疏》)
2020/8/3
2
• 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首。其中“且夫”表示进 一步发议论,“故夫”表示要做出结论性的议论,“若夫”表示就一 种假设的情况发议论,“今夫”表示另起一端发议论。如:
2020/8/3
14
其
• “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 容词的前面。如:
•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唐风·扬之 水》)
•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邶风·北风》)
2020/8/3
15
言、于、薄
• “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 前面。如:
•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周南·葛覃》)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周南·葛覃》)
2020/8/3
7
• (2)加强祈使语气。如:
•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 桓公伐楚》)
•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 年》)
2020/8/3
8
• (3)加强反问语气。如:
•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 李翊书》)
2020/8/3
16
然、如、尔、若
• 这几个字均是词尾,一般用于形容词后, 有一定的描摹状态的作用。如:
•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2020/8/3
17
•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2020/8/3
5
• (3)引出谓语。如:
• 蚩尤惟始作乱。(《书·吕刑》) • 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诗经·大雅·文
王》)
2020/8/3
6
其
•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 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 (1)表示推测语气。如: •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3
惟(维、唯)
• “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 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 (1)引出主语或年月。如: • 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经·泰
誓上》)
2020/8/3
4
• (2)表示期望语气。如:
•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 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