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游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书愤二首·其一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二首·其一赏析:这首诗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这年陆游已六十六岁。
尽管岁月流逝,但是并不能使他的壮志消退,他愈益是怀念远在沦陷区的中原,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诗的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听到敌人溃退的消息后满腔义愤。
回想“早岁”在洛阳时,虽位为贵戚少卿,但也很弄清世事的艰难。
“世事艰”,概括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的种种丑恶现象。
这一句既是他的独白,也是他几十年壮志难酬的总括。
接着诗人回忆了两次抗金斗争的经历。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上句写1169年在镇江前线作战时雪夜瓜洲渡口冒雪乘船的情形;下句写1170年在渭北前线作战时秋风中骑着战马飞跃大散关的情形。
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战争。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他早期战斗生涯的特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岁月不饶人,壮志难酬。
“长城”本是指汉代名将李广,这里借用来表示作者的豪情壮志。
“空自许”,是对未竟事业的悲叹。
上句是写早年的豪迈,下句是写晚年的悲怆。
“镜中衰鬓已先斑”这一句,不仅抒发了对于年华空逝的感慨,而且进一步表明了烈士暮年、壮志难酬的悲痛。
这一句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对照起来看,便更加突出地显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尖锐对立,也更能见出作者心中的悲愤了。
这就是诗人愈老愈不能实现其平生愿望的一大原因。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表达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为国建立功业的决心。
“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无限追慕之情和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的愤懑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还有其它疑问或需要详细解释,请咨询专业人士。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

⾼⼆语⽂必背古诗词书愤 ⾼⼆的同学们,有些⾼⼆语⽂古诗词需要我们背诵的,请⼤家背诵好《书愤》这篇古诗词。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语⽂古诗词书愤,希望对你有帮助! 《书愤》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译⽂ 年轻时就⽴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地,热⾎沸腾啊怨⽓如⼭啊。
记得在⽠州渡痛击⾦兵,雪夜⾥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万⾥长城,⽴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书愤》注释 ⑴书愤:书写⾃⼰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迈⽓概坚定如⼭。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
⽓,⽓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之战中宋军使⽤的车船,⼜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组⼈的脚⼒踩踏前⾏。
车船在宋代盛极⼀时。
因这种战船⾼⼤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乾道⼋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其军幕,并任⼲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的愿望⼜⼀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的西部边界。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高二语文诗词选修陆游《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
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金,却屡遭罢官家居。
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穷而后工,诗人个人的不幸往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
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族,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将他”不拘礼法,自号”放翁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书愤》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 出 师 一 表 真 名 世 ” —— 借 用 《出师表》 的典故,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 葛亮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 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 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 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 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 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理解诗意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鬓发如 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 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 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课堂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 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 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 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 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 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相
生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
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3、如何抒“愤”?
赏析诗歌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 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 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 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解读题目
"书"∶动词,写,抒发。
"书愤"者,抒发胸 中郁愤之情也。
"愤"∶愤懑、悲愤。
【古诗词诵读】《书愤》陆游-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知人论世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 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 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 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 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 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 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 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 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 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 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 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感受每一联的情感基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豪迈
激昂 沉郁 愤恨
首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意: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 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 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 落笔,是虚写;
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 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 处用墨,是实写。 ·在虚实映衬中,加重了诗歌的悲愤氛围。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意:三国时期诸葛亮写了一篇《出师表》, 真是名传后世,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跟坚持 北伐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

高二语文教案:书愤(陆游)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愤”情2.结合知人论世与诗歌内容,探究诗人“愤”因3.学习从典故、对比等艺术手法来赏析诗歌4.体会陆游等南宋文人爱国情怀的传承性教学重点:把握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中“愤”情教学难点:结合知人论世与诗歌内容,探究诗人“愤”因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一、导入梁启超《读<陆放翁集>》:“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激发兴趣,导入教学二、了解“书”之事(一)朗读全诗教师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那:读“哪” 散:第三声载:第三声。
(二)翻译内容(检查课前预习)结合课本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翻译诗歌内容。
首联: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镜中的鬓发如霜,一切都成空谈。
尾联:《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间,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把握诗歌内容检查预习情况三、理解“愤”之情提问:诗题为《书愤》,那么诗中书写了哪些“愤”情请结合具体的诗句来分析。
明确:1.首联:中原沦陷、壮志空有之气愤2.颔联:北伐难成、壮志不成之忧愤3.颈联:壮志难酬、年华空老之悲愤4.尾联:领军无人、壮志不已之激愤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愤”情的复杂内涵四、探究“愤”之因提问:诗人为何会有这种愤慨之情呢你能用诗歌中的词来回答吗明确:“世事艰”1.知人论世(1)知人二十九岁,进士考试,被黜落第三十四岁,任宁德县主簿,后调临安三十九岁,上书收复,外放隆兴府通判四十二岁,被解除职务,在家闲居四十六岁,被调任夔州通判五十二岁,被讪谤“燕饮颓放”,免除职务五十六岁,江西赈灾,被削去职务六十五岁,“力图大计”,再遭罢黜(2)论世1127年,北宋灭亡1141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1164年,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总结:诗人所说的愤之因“世事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投降派压抑抗金力量并破坏收复失地的社会现实;二是自己欲收复中原,理想志向受到朝廷投降派重重阻碍的步履维艰事实。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语文高中二年级人教版选修2 书愤——陆游

❖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 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 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用典明志。 ❖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 万里长城。” ❖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
❖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 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 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 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 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 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 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 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 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 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 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 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 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 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 完全融合为一体 ,所以,陆诗的突 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所以,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2023年最新的陆游《书愤》赏析11篇

2023年最新的陆游《书愤》赏析11篇陆游《书愤》阅读答案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8.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9.“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的典故。
10.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8.答案: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评分:2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诸葛亮评分:1分。
10.答案: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评分:每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0XX—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1、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1)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2)上课关。
(3)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书愤-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一、检查预习:
1、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浙江绍兴) 人。 南宋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剑南诗稿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 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 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 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中原 的豪情壮志具体化,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所愤之二:“空自许”
这里运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
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 长城”的典故。
•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
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 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 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 “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 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所愤之三:鬓先斑
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 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
• 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所愤之二: “空自许”,为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而 “愤”。 用典明志,用檀道济自比,可见其少时磅礴大气。
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 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 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
思考:作者“书”了哪些“愤“?如何抒
发的?请结合诗句和诗人的生平具体分析 。
所愤之一: “世事艰”,为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 事业屡遭打击而“愤”。
怀壮志统一国土 含悲愤宿愿未酬
知人论世
读陆放翁集其一 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知人论世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 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 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齐读以下宋代诗词,感受宋诗中的边塞情怀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 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军白发征夫泪。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岳飞《小重山》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 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
悲愤情怀。
学以致用,链接高考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 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学以致用,链接高考
(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登临抒怀诗
概念
所谓登临抒怀诗,就是指登临某处(楼、 山、亭、台、阁等)而引发的诗人的感慨,某 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的诗歌。其特点是“即 景抒怀,即事抒怀”。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1.对如画风景的赞美。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3.对人生理想的胸襟抱负。
高二语文《书愤》精品课件
3.对人生理想的胸襟抱负。
高中语文文言文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赏析田德义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
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
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
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
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

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导语】《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高二语文书愤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期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原文篇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译文篇二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巨,北望中原,光复故土的豪迈气势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光复了大散关喜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复原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副其实,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3.注释篇三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春芜: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
泛指皇家园林。
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
当时在沦陷区。
寸心:微小的心意。
衰迟:衰老。
戎衣:军衣。
的博:又作“滴博”,山岭名,在四川理番县东南。
这里泛指川陕。
壮图:雄伟的意图。
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南。
关河:关山河川。
袖手看:袖手旁观。
4.鉴赏篇四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故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斗争生活情形,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域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斗争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光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势!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巨?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忿之气,但悲忿而不感伤颓废。
高中语文-书愤

活 动 一
走近作者,
了解背景
走近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 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诞生在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 从 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 到了父亲陆宰爱国思想的熏陶,从而 形成了“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 忧国忧民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壮志。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 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赵眘) 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 在山阴闲居了6年。
活 动 二
读出诗歌的“气”
根据下面诗中已标好的朗读节拍及韵脚,诵读全诗, 体会诗韵。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的内涵
2.朝廷不争、小人当道之“愤”。
国运危如累卵,朝廷内却党派林立, 对立尖锐,激烈的党争对宋朝国力 造成严重的自我损耗,爱国者腹背 受敌,受尽排挤,忠良之士频遭陷 害,小人结党营私,狼狈为奸,人 心有如一盘散沙。
“愤”的内涵
3.良将不存、无人可用之“愤”。
不合理的财政和用人政策又造成军 队积贫积弱,以至危机面前无人可 用、无将可使,陆游曾痛心疾呼: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 飞。”“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 亦无人!”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播放《书愤》朗诵
(点击播放即可全屏)
活 动 三
疏通大意,
品味鉴赏疏 通 大 意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 3、下列诗句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 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
•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 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 心不已的感情。
•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 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 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 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 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 根源:在于当时的南宋朝廷由“主和派”控制,不 思进取,阻挠抗金救国。
• 任务二:《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 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 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联系陆游更多的诗词和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进行探 究。
钗头凤
•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 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 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 索。错,错,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主旨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 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 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 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 烈愤慨。
拓展练习
临安春雨初霁 流露出作者对官
陆游
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 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 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 时节回到家。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 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 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 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 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 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
• 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 作用?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3、本诗题为“书愤,就全篇而言,作者 “愤”从何来?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 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 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北望中原气 如山”,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 收复失地。
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 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 含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 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 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 意思。这样来结住全诗,跟开头的 “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 真是绝妙的章法。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 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 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 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 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 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子。
书 愤 ——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讽刺了宋朝统治者是“阿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 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 弃恢复中原之志。 ——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 业。
• 本诗题为“书愤,就全篇而言,作者 “愤”从何来?
A.忧愤国家 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 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 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
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
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
诸葛亮自况,全诗了诗人早年的自我 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满怀,以为驱逐侵 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 么样的战斗?通过写这两次战斗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
这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 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 昂的战斗情绪。
写作背景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 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 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 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 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 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 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 下写的。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 (回顾)诗人“书”了哪些事?
• 首联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 颔联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 颈联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 尾联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一起探讨
• 1、前两联叙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形象?
• (提示:首联写了什么?颔联概括了两次怎样 的战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总结:前两联叙事,追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 举,刻画了一个横戈跃马、浩气如山的奇男子 形象。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 是什么?有何作用?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 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 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 的愤怒指责。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两句诗?
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
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自 主 鉴 赏
自由朗读,理解诗歌意思
❖ 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
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 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 的故土。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 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 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 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 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首联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 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 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 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 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 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 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 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 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 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 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 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 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 茶”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 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 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
解题 • 书:写 • 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背景介绍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 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 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 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 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 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 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 重感情。毫写下了这首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
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 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 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 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 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