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分享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书愤》的原文、译文、赏析-《书愤》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具有激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以书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以下是《书愤》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书愤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儿不学诗,老夫何为学?时时刻刻抱群书,不求甚解心自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译文:书愤朱雀桥边的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曾经属于王谢宴会的堂前,如今却飞入了寻常人家。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为何还要学呢?时刻抱着一堆书,不求甚解心情自然开朗。

古人的学问是经过辛勤努力得来的,年轻时的努力才能在老年取得成就。

书上学来的知识始终浅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世人嘲笑我疯狂不理智,而我嘲笑他们看不透人心。

不见五陵豪杰的墓地,我不要鲜花美酒,只要耕种自己的田地!赏析:这首诗以朱雀桥和乌衣巷为背景,以书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首先,诗人以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为景,点明了贫瘠之地。

野草花象征着平凡人民,夕阳象征着衰落和消逝的年华。

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这是对权贵豪门的讽刺。

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权贵主导的压迫。

接着,诗人指出小孩不愿学习诗歌,老人们却在学习。

小孩不愿学习诗歌,或许是因为课业繁重、社会环境等原因,而老人们却仍然坚持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人时刻抱着一堆书,虽然不求甚解,但这让他心情宽广。

可见,诗人通过对小孩、老人学习态度的对比,表达了对于知识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不退缩的精神。

接下来,诗人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学问得来是经过辛勤努力的,年轻时刻苦学习,才能在老年时取得成就。

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道理。

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最新高中语文第05课书愤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5课书愤1.诗人介绍陆游(1125~1210),字,自号_________。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著名诗人。

诗人终身“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理想生活内容,又有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构成没法统一的冲突,由此迸发出的火普通的激情和难以压制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壮豪放,言语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陆游的诗今存约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写作背景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上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冲突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向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本人的抱负。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着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1.务观放翁南宋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详细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锦瑟》《书愤》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锦瑟》《书愤》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二、专项练习
《锦瑟》《书愤》复习训练
题号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对《锦瑟》一诗中四个典故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月明珠有泪”。月明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明月月本天上明珠。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B. “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蜀君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杜鹃,啼声凄婉,这一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鸟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B. 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 他生未卜此生休 卜:预测
D. 空闻虎旅传宵柝 虎旅:勇猛善战的军队,这里指敌军
阅卷人
二、诗歌鉴赏
得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锦 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 “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刘备的典故。
C. 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D.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C. 颈联“沧海月明”和“蓝田日暖”对仗,形成强烈的对比。诗人认为阴阳冷暖、美玉珍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 尾联明确提出: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限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怅惘了。以多层曲折来说明那种怅惘的痛苦心情。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书愤赏析

【推荐下载】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书愤赏析

[键入文字]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书愤赏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书愤赏析
 【摘要】为大家带来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知识点:书愤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下文!
 书愤赏析(一)
 《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

以六十二岁。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

他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一首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

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

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

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

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

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

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想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

诗人仍记忆犹新。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

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1。

语文高中二年级人教版选修2 书愤——陆游

语文高中二年级人教版选修2 书愤——陆游
❖ 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 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 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 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 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用典明志。 ❖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 万里长城。” ❖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 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
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
❖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 前形成鲜明对比。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 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 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 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 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 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 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 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 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 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 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 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 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 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 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 完全融合为一体 ,所以,陆诗的突 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 事”。

高中语文书愤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书愤的知识点

⾼中语⽂书愤的知识点书愤是南宋诗⼈陆游创作的⼀⾸七⾔律诗。

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活情景,下⾯⼩编给⼤家分享⼀些⾼中语⽂书愤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家,欢迎阅读!⾼中语⽂书愤的知识书愤:书写⾃⼰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迈⽓概坚定如⼭。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

⽓,⽓概。

楼船,指采⽯之战中宋军使⽤的车船,⼜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组⼈的脚⼒踩踏前⾏。

车船在宋代盛极⼀时。

因这种战船⾼⼤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帝要杀⼤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长城!”衰鬓:年⽼⽽疏⽩的头发。

斑:指⿊发中夹杂了⽩发。

出师⼀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篇《出师表》,表达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喻⼈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低。

书愤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有⼀,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前四句概括了⾃⼰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如⼭”的画⾯来表现,不⽤⼀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氛和⾼昂的战⽃情绪。

⼜妙在对仗⼯整,顿挫铿锵,且⼀⽓贯注,组接⽆痕,以其雄放豪迈的⽓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

”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

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何等⽓魄!诗⼈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少郁愤?后四句抒发壮⼼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但悲愤⽽不感伤颓废。

书愤读书笔记

书愤读书笔记

书愤读书笔记
摘要:
1.书愤的背景与主题
2.书愤的主要内容
3.读书笔记的作用与价值
4.对书愤的思考与启示
正文:
书愤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其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该作品主要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于个人遭遇的悲愤。

在这部作品中,杨慎通过描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表达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抗议,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反思和思考。

书愤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自传体叙述、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于个人遭遇的反思。

在自传体叙述中,杨慎详细描绘了自己的生平和遭遇,生动展现了一个文人在社会中的挣扎和求索。

在社会现实的批判中,杨慎对于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等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自己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担当。

在个人遭遇的反思中,杨慎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命运,表达了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读书笔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反思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和遭遇。

读书笔记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将书中的知识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读书笔记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
容,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和遭遇,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思想深度。

书愤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和启示是,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社会现实,敢于批判社会黑暗现象,同时也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命运。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72篇:50.《书愤》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72篇:50.《书愤》

今日诗词:《书愤》。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书愤》1原文书愤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创作背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3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4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31《书愤》-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31《书愤》-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1 《书愤》《书愤》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

高二语文《书愤》复习资料【原文欣赏】《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介:《书愤》出自《剑南诗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背景: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字词: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练习题:1.下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散关谮言跛脚无耻谰言B.伯仲薄似纱杜撰寡廉鲜耻c.斜行蕴藉冠冕锃光瓦亮D.塞上商榷形骸游目骋怀答案:D解析: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B解析:B.许:称许,称赞。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书愤赏析

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书愤赏析

精心整理高二语文必修五知识点总结:书愤赏析书愤赏析(一)《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

以六十二岁。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

他一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

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

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

“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能保卫白呢?可当时年老的陆游对此却漠然无视,可见,他的爱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他是多么想要实现亲自带兵抗金的愿望,可朝廷却没有给他机会。

陆游在《示儿》中曾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最终没有“北定中原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却也只能含恨而去。

书愤赏析(二)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独骑线,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

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

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

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

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

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

书愤-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书愤-选择性必修中册-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书愤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人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不仅成为南宋-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其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一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文集传世。

2.文本分析(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原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竞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点明了题目中的“愤”字(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译文: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这两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之事,也概括了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下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想到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心如泣血。

“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理想:他渴望北代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第一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

陆游《书愤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陆游《书愤二首》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书愤二首陆游宋代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译文我这白发稀疏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

遭难的苏武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

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

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岁月流逝,挡不住镜里会照出两鬓秃残的模样,自信我的报国红心却依然忠贞刚强!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军装,但悲愤常在,还要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的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我宏伟的理想!古往今来征战的事无休无止地发生在边远地方,谁能料到现在却让我在这里袖手观望!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萧萧: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今为蜻蜓湖),故曰。

鉴:照。

孤忠:忠心耿耿而得不到支持。

餐毡(zhān):指身居异地,茹苦含辛﹐而心向朝廷。

“优愤”句:《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张巡(709-757),唐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

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春芜(wú):春草。

上林苑:秦时宫苑名,在陕西省。

泛指皇家园林。

当时在沦陷区。

颓垣(yuán):断墙残壁。

洛阳宫:汉时东都洛阳的宫殿。

当时在沦陷区。

鬼雄:鬼中豪杰。

《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

• 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 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 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 根源:在于当时的南宋朝廷由“主和派”控制,不 思进取,阻挠抗金救国。
• 任务二:《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 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 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 联系陆游更多的诗词和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进行探 究。
• 2、分小组进行朗读:先小组内部进行朗读,相互 点评
• 3、每个小组选出朗读最好的成员,在班级进行朗 读,其他同学点评
• 4、班级齐声朗读,感受诗歌韵律、情感
朗读指导:
•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 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 昂,显其豪壮。
陆游
• 死去元知万事空, • 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爱国诗人——陆游
• 陆游(1125年11月13日- 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 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 爱国诗人。与尤袤、杨万里、 范成大合称“南宋四大家”。
• (2)《书愤》中“
, ”一联以诸葛亮自比,不
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 (3)《书愤》中写诗人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
鬓先斑的两句是“ ,
。”
• (4)诗中“

”两句,感叹世事艰难,追述
了诗人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 4、颈联中“空”“已”二字运用巧妙,请具体分析其效果。

古诗书愤知识点总结

古诗书愤知识点总结

古诗书愤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古代,诗书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必备的才情和修养。

古代的诗书风采令人敬仰,通过研读古诗书,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风俗和人情,对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对于古诗书愤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思想。

诗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形式。

古体诗又称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其中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

古体诗的创作要求音律和意境的完美结合,情感真挚、音韵悠扬。

比如《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即表现了在远行时的离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壮美的景色,而且五言绝句更是长于修辞,因此在诗歌方面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扬州慢》中“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不仅展现了大气磅礴的景色,还表现了扬州宁静悠扬的民情。

在近体诗方面,古代地方诗是一种以古体诗为基础,加上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的一种创作形式,实质上也是五言和七言绝句。

地方诗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生活中的种种悲欢离合,古体诗的创作风格在地方诗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如《青玉案》中“草蔓蔓,日可催。

薄罗裳、暗拾花无人猜。

”表现了女子之态和那种柔情似水又含蓄羞涩的心态。

这些内容无不展现出地方诗的语言表达特色和情感充沛的特点。

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书法一直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境界和学问,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以书入圣”,“以书明道”。

在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礼仪和道德的具象表现。

书法通过对汉字结构、笔画运笔、构图布局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中文能力,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通过书法的学习,使自己更严谨、更规范地对待自己的语言表达,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论更加清晰、准确,这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之,古诗书愤的知识点总结,对于提升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语文-书愤

高中语文-书愤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自主学习
1、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 哪些事而“愤” ? 2、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3、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
问题
《书愤》
二、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
他们是阻扰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 的刽子手。
三、作者用了什么手法书愤?
1、用典。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赞颂,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 安一隅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2、对比。
(1)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 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对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陆游
问题
《书愤》
陆游
问题
《书愤》
陆游

优秀
《书愤》
陆游
《书愤》
陆游
一、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 哪些事而“愤” ?
1、忧愤国家。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开头“中原北望”就 是由于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2、忧愤朝政。『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塞上长城空自许』,作者以檀道济自喻来表明心志, 却是『空自许』,『千载谁堪伯仲间』提出谁能与诸 葛亮相提并论,含蓄地传达出对朝廷的求和偏安、打 击主战派、政治黑暗的愤怒指责。 3、忧愤自己。『镜中衰鬓已先斑』,一个『已』字写 出作者报国无门,大志落空且年华已老,表达壮志难 酬的忧愁悲怆。
(2)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 镜自照,鬓发斑白,年华空老!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31《书愤》(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31《书愤》(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攻坚(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1 《书愤》《书愤》正文翻译注释赏析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

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分享
原文欣赏《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简介: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字词:
⑴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⑵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⑶“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⑷“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

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⑸“铁马”句:孝宗干道八年(1172),王炎以枢密
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

陆游人其军幕,并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

其间,他曾亲临大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

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

收复故土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⑹“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自许为是“塞上长城”。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⑺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⑻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⑼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练习题:
1. 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2. 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2、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3、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以上就是我们给同学们整理的高中语文书愤知识点啦!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内容,大家可点击原创专栏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