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起点上的蓝图

合集下载

全面小康面对面

全面小康面对面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涛涛黄河水,巍巍泰山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切,能否“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弦”,全面小康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只有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更多对全面小康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释惑解疑,更多把发展的实践及时升华为理论的指引。

而“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国家支持众志成城。

古人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在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五年里,关系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全面小康的壮美蓝图,呼唤着我们激发同心同“十三五”规划建议,举一纲而万目张,让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

“十三五”规划的起点在于老百姓,落脚点也在于老百姓。

咱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让“十三五”蓝图变为现实。

“十三五”规划既要下好全国一盘棋,讲好“普通话”,又要结合本地实际,说好“地方话”。

每个人在工作中的“获得感”不是“不劳而获”和“有劳无获”,而是“有劳有获”和“按劳分获”。

让理论沾上露珠,让政策带上温情,在大众化中化大众,在时代感中感时代,我们就一定可以引起最大共鸣、凝聚最大共识、汇集磅礴力量。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个人责任成人达己。

在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完全可以用“蛮拼的”这一形象说法作为标志性的概括话语。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作为基层公务人员我们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从小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本着爱岗敬业奉献的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更是体现在作为新近的基层公务员心中应存的信仰,信仰就是用自己认同的观点去思考去行动,同时,对明天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希望。

党支部组织学习《新时代面对面》的情况报告

党支部组织学习《新时代面对面》的情况报告
大会产生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大会确立了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大会提出了新的政治判断和战略安排。大会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
四、两个革命 一以贯之
实行社会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目的。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
党支部组织学习《新时代面对面》的情况报告1
接到中共平乡县委宣传部《< 新时代面对面 > 学习宣传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中心小学党支部高度重视,按照通知要求第一时间做好图书的征订工作,并及时的将图书发放到每一名手中。
4月8日,召开支部委员会议制定学习计划,部署学习任务,要求各党小组根据本小组的工作性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时代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撰写学习笔记。
党支部组织学习《新时代面对面》的情况报告3
2018年4月24日下午,鞍山道小学各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了《新时代面对面》章“如椽巨笔著华章”。这一章共从5个方面对“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总有一些重要的节点,犹如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历史前行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的一次历史性盛会。
二、主题重大 意义深远
主题是方向,是灵魂,决定着党的前进方向和前途命运。从历史上看,我们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提出并确立一个主题,作为大会最鲜明的指向。这宣示了我们党始终秉持的初心使命。这宣示了我们党始终高举的伟大旗帜。这宣示了我们党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
三、成果丰硕 亮点纷呈
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到这本“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最新读本,从编排上图文并茂,既有丰富的插图、图说和表格,又有网民微言、知识链接和带有二维码的权威解读,图文显示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抓热点、析难点、扫盲点,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为新时代理论问题解惑,既权威准确又浅显易懂,大大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不愧为一本意境深远、雅俗共赏的理论学习资料。同时全体党员也纷纷表示这本书视野开阔,催人奋进,引领我们对十九大精神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今后我们必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助力东方巨龙蓄势腾飞,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4年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理论热点面对面》心得体会范本(理论热点面对面(____)(16)连载十六:“民工潮”与“民工荒”的背后—如何正确看待农民工问题专题:理论热点面对面(____)____宣传部理论局编(____):《理论热点面对面(____)》,____:学习____、人民____,200。

自____世纪____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期性“春运”。

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

这一景象被称为“民工潮”。

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工荒”现象:____年、____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现实问题。

“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____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

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____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____亿左右。

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市场导向、____、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农民工数量巨大,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 2015年第12期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两个时期的背景下确定的。

一是今后5 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小康目标到现在已经是最后 5 年了,所以“十三五”规划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或者说是纲领性文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二是“十三五”规划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编制的第一个5 年规划,所以这5 年规划也就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规划,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2050 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十三五”时期是百年大业最关键的冲刺5 年。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因此,这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 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包括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理论热点面对面

理论热点面对面

01、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

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傲立东方。

尽管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样那样的失误、挫折和教训,但总体上说,60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出了坚实步伐,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60年的发展,我们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归结起来就是确立和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0年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首先,应全面地看。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好不好、有没有优势,应该看全局、看整体、看本质,而不能只看到局部、只盯着一些枝节,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优势,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总体上符合我国基本国情,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不是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已经给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其次,应具体地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组成的,大到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法律,小到一个领域、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规章。

其制度优势也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通过各个具体方面的制度、体制、机制的优越性表现出来的,它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 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 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努力实现新起点上的新跨越作者:王君来源:《财经界》2013年第04期2012年,内蒙古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万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跃上“双万”台阶的省份。

站在新的起点上,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备受各界关注。

2013年3月7日,人民大会堂内蒙古厅内,镁光灯频频闪动,来自海内外60多家媒体的80余名记者汇集在这里,旁听内蒙古区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君在审议时指出,要找准发展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落到实处,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

着力建设“五个基地”、“两个屏障”、“一个桥头堡”内蒙古幅员辽阔,区位重要,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点鲜明,近5年来综合经济实力飞速提升。

全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6423.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亿元,增加近万亿元,年均增长15.1%。

人均生产总值由3300美元提高到10189美元,进入全国前列;地方财政总收入由835.5亿元增加到2497.3亿元,增长2倍,年均增长24.5%。

人均一般预算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固定资产投资由4405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24.1%。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万亿元,占自治区成立以来投资总量的72%。

新的起点上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去年年底刚刚到内蒙古履新的王君没有贸然作答。

这位在山西有着“民生省长”之称的新当家人,通过调研、座谈和调阅材料等多个途径,对内蒙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

王君认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大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的工作,十分关心内蒙古人民,对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寄予了殷切期望。

当前,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的发展定位,既要充分体现中央对内蒙古发展的新要求,又要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为了了解老一辈人对这一目标的看法和期许,笔者采访了一位资深老同志,听取了他的观点和建议。

老同志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他认为,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他看来,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文明进步的社会。

在谈到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措施时,老同志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他认为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要大力推进农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老同志还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经济上富裕,还要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建议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同时,要加强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老同志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梦想而奋斗。

他表示,
只有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这次采访,笔者深刻感受到老同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

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

从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于靖园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十四五”的奋斗号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即将开启。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六千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十三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十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徽省委党校科社部汪兴福内容提要:“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上承“温饱”,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前20年,大致可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坚定地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准确把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对于分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倒计时”,开启了实施具有竣工性质行动纲领的新阶段。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谋划具有竣工性质的行动纲领,既需要民族特色,更需要国际视野。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步实现的。

因此,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两大坐标,自然,“现代化”或“现代性”也就成为解剖小康社会的主要理论范式。

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的讨论内容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的讨论内容

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的讨论内容来源:《党的建设》杂志、央视新闻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1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大家要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因此,要提高对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21年12月29日、30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要以时不我待的担当精神,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如期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在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简报》第6期《“中国扶贫开发第一村”福建宁德市赤溪畲族村各族群众全面迈入小康生活》上的批示2021年1月29日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我常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涵义。

——《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讲话》2021年2月13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

向新高度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机遇

向新高度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机遇

向新高度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新机遇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巨大机遇。

这些机遇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无限潜能,也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继续迈入新的高度。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阶段目标,是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好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取消煤炭行业和钢铁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探索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模式,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 环境保护成为国家战略,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环境,有效地防治空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为全体人民创建一个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

3. 中国居民收入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社会保障,实现医学、教育等标准的普及,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更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现代化的新机遇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基本要求,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新的举措。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经济共同体,发掘中亚、中东等市场潜力,对中国经济的开展起着积极作用。

2. 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大大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保障。

3. 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及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当代发展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文化产业,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擘画新蓝图 砥砺新征程

擘画新蓝图  砥砺新征程

擘画新蓝图砥砺新征程作者:崔红梅等来源:《求知》 2021年第1期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战略指引,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实践路径。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第116期局级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围绕立足本职工作,落实中央和市委全会精神展开学习交流。

现将部分交流发言材料摘登如下。

崔红梅(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大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政治机关,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带领人大代表立足人大职能,发挥人大优势,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贡献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一要把握核心要义,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要深化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认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化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认识,胸怀“两个大局”,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危机意识;要深化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认识,谋划好人大工作;要深化对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的认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要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认识,发挥好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要深化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的认识,更加坚定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扎实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2018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六: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18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六: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18年理论热点面对面六: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直挂云帆济沧海: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开启现代化的百年新航程。

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百年的矢志不渝,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华儿女在挫折中奋起、在变革中图强,奋力书写出恢宏的现代化壮美诗篇。

【解读】制定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

杨伟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意义十分重大。

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功走完了现代化的“前半程”,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党的十九大对未来30多年现代化的“后半程”进行了战略安排,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美好前景。

一、擘画新征程的宏伟蓝图17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震醒了“天朝上国”的美梦,由此开启了艰苦追寻现代化的进程,各种救亡图强的方案竞相登场。

无论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还是“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无论是“预备立宪”的草草收场,还是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都没有找到开启现代化大门的钥匙,最终难免被历史大潮淘汰的宿命,黯然落幕,惨淡离场。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旧中国漆黑的夜幕,照亮了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前进道路。

在28年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怀着扶大厦于将倾之时、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民族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条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光辉之路。

法治热点面对面(全文版)

法治热点面对面(全文版)

《法治热点面对面》①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出版说明为深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5年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

本书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10个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15年1月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此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

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

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新起点上的新蓝图——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2015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

“十三五”这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后冲刺的五年。

站在“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的时间节点上,全会确定的一系列新目标新理念新任务,必将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奋斗征程。

一“十二五”成就辉煌“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五年攻坚克难,经济实力迅猛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重大风险挑战,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

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从48.4万亿元增至6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8%,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跻身“10万亿美元俱乐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6018元提高到46629元,年均增长超过7.5%。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五年稳扎稳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国家财政的“钱袋子”更多向民生倾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的目标提前完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9.5%的增速跑赢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全国农村累积减贫5000余万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暖心的民生成绩单。

五年革弊鼎新,改革迈出有力步伐。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各领域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许多一直想改而未改的“硬骨头”不断被啃下,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民生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年勇担责任,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国一方面以经济发展支撑世界前行,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发挥了世界经济“推进器”和“稳定锚”的作用;另一方面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倡导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从成功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从倡导“一带一路”到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并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地发出“中国声音”,我国充分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五年从严治党,党风政风与日俱新。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效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深得党心民心。

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勇气和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誉,为世界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在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完全可以用“蛮拼的”这一形象说法作为标志性的概括话语。

“十二五”时期,我国各个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增强了我们乘势而上、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底气。

二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谋大事、定大局,首先要观大势、明大势,认清我们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

圆梦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行进中国”已经到了决胜阶段,每一步都是紧要的一步。

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发展形势特征、国际国内环境,对于我们把握发展方位,主动适应环境,增强发展信心,采取有效举措,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为重要。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时至今日,这20年只剩下1/4的时间窗口,向外看风云变幻,整个世界经济在低迷中徘徊,向内看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判断:“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这是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权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客观的判断。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利因素。

但同时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未来发展。

但同时要看到,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有条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下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既增强信心,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到2020年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撞线”。

三全面小康是什么样小康,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

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过好。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

今天,我们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迎来了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

为了使最后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以往成就铸成的基座上,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以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图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初步测算,“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

比如,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

比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针对当前依然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未来五年将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大力度加以推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有效控制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