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5d5737902d276a201292edb.png)
2021年《我与地坛》教案3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上课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__思路和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体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觉,教案《上课教案》。
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
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
这些激励着“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19755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1.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史铁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等。
1.1.2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4年,后被收录在同名散文集中。
1.1.3 该作品以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1.2 作品特点1.2.1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诗意。
1.2.2 以小见大,通过地坛这个载体,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和命运的无常。
1.2.3 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3 教学意义1.3.1 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史铁生及其作品,提升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1.3.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1.3.3 通过作品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人生和命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 文章结构2.1.1 文章分为三部分:作者与地坛的渊源、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作者对母亲的认识和怀念。
2.1.2 文章以时间为序,采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述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心灵历程。
2.1.3 文章结尾部分,作者通过地坛这个载体,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2.2 重点词汇与短语2.2.1 词汇:荒芜、蔓延、蔓延着、萧索、苍凉、凝神、沉淀、喧嚣、默契、幽深、斑驳、闪烁、轻盈、飘逸、驻足、凝视、虔诚、落寞、孤寂、拯救、宿命、冥想、启示、感悟、宁静、深邃。
2.2.2 短语:荒凉的岁月、凝神的时刻、喧嚣的世界、默契的配合、幽深的记忆、斑驳的岁月、闪烁的光芒、轻盈的步伐、飘逸的身影、驻足观望、凝视远方、虔诚的信仰、落寞的心情、孤寂的背影、拯救命运、宿命的安排、冥想的境界、启示录、感悟人生、宁静的心灵、深邃的思考。
2.3 主题思想2.3.1 作品以地坛为线索,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人与内心的关系。
2.3.2 通过作者在地坛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人生的苦乐、命运的无常和生活的真谛。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66785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8.png)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2.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c558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f.png)
《我与地坛》(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作品、文学地位等。
2. 简介《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地坛公园、史铁生与地坛的关系等。
3. 提出讨论话题: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背景。
2. 学生阅读《我与地坛》原文,了解文章大意。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史铁生会写下《我与地坛》?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梳理《我与地坛》的文章结构:引子、、结尾。
2. 分析部分的三层内容:记叙、议论、抒情。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关注的三层内容。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学生练习分析其他文章的结构。
第三章:品味语言与表达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我与地坛》的语言美。
2.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欣赏《我与地坛》中的优美语句。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象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
2. 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分享自己的心得。
3.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深入理解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探讨《我与地坛》所表现的主题:人与自然、生命感悟等。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主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与地坛》课教案
![《我与地坛》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7363f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3.png)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3. 引导学生关注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生平等作品。
2. 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
3. 阐述地坛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播放与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地坛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3.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坛象征意义的看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史铁生的生平介绍。
2. 史铁生的创作风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
2. 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
第三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欣赏《我与地坛》的文章之美。
2.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 探讨文章主题: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和谐与冲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题,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线索。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五章:拓展训练【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内容】1. 以“我眼中的地坛”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
2. 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给出写作指导。
2. 学生现场写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cd5d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a.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品味散文语言,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生命是异常的脆弱,人生路上又不可能始终艳阳高照。
所以,当病痛、甚至是残疾等不幸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之神对你极尽捉弄时,你将作出何种选择?因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经历,所以还很难作出抉择。
那么,就让经历了风雨的史铁生来告诉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板书课题)二、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
因此,我们对本文的研习大致可以由此而展开。
三、初读感悟:(学生带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1、“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教师补充关于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黄金年华,正是生命力旺盛之时,却不幸残疾了,这打击有多大啊!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他的精神几乎完全崩溃,是否生存下去成了他不能回避的严峻问题。
因此,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痛苦、消极、颓废。
去地坛的目的就是逃避。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eb0c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1.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3. 写作背景介绍: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2.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2. 解析法: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我与地坛》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地坛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的人生感悟。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交流环节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课文解析:评估学生在课文解析环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文章,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七、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6fb99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4.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作品背景介绍:史铁生及其代表作。
作品主题探讨:人生、亲情与自我认知。
人物形象分析:母亲与作者的形象描绘。
情感表达解读:作品中的情感流动与转折。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与情感纽带。
散文的叙事手法与语言特点。
2.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生哲理。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藏与表达。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实践。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段落与句子。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图片、视频等。
文学作品材料:提供相关散文供学生阅读。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引出《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4.2 作品讲解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解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分析人物形象与关系。
4.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分析与讨论。
4.4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写作任务,激发学生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与讨论。
学生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与创作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作品与评价意见。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以《我与地坛》为主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安排学生参观地坛公园,体验作品的现场感,并写下感受。
6.2 活动实施文学创作比赛:为期一周,学生提交作品,教师进行评选。
地坛公园参观:安排一个下午的时间,学生自由参观并记录感受。
第七章:学生作业与辅导7.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阅读其他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加深对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9c18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19.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与地坛》的主要内容,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朗读感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阅读与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对生活的顽强意志,激发学生关爱家人、珍惜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我与地坛》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切怀念。
2. 分析史铁生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深入剖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领会作者的深层意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与地坛》,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地坛这一载体表达对母爱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5. 朗读感悟:挑选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史铁生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手法。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 选取文本中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或隐喻的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3. 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分享你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问题引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激发学生思考。
2. 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文本中的情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我与地坛》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005b1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3.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教学方法讨论,领悟、鉴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研读(一).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二.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明确:三处。
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ee5b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69.png)
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精选10篇)优质课《我与地坛》教案设计篇1【教材内容】《我与地坛》这是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而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
全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己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第二部分写自己对母亲的后悔和无尽的思念;第三部分写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颓废、迷惘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
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dab92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b.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对母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学生能够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我与地坛》中象征、暗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丰富修辞手法。
2. 深入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深刻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欣赏文中的精彩片段。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母爱、生活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与地坛》的特殊意义。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等。
4.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并欣赏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理解母爱,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6.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人生哲理,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我与地坛》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体验进行复习。
2. 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回忆与地坛的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对母爱的深情描绘。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6511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d.png)
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我与地坛》教案。
一、史铁生笔下的北京景象《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以北京地坛为线索,详细地描写了史铁生眼中的北京城市景象。
他以自然的手法,将城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深入挖掘城市内涵,体现北京的文化底蕴。
在文中,史铁生以他独特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概括地描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风貌和文化精神。
他描绘了地坛的历史和景物,唤起了人们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回忆和思考。
同时,史铁生还通过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引领读者深入到他的感性世界里,感受到北京城市的美妙和厚重。
史铁生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北京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底蕴和文化精髓。
二、史铁生亲身经历的北京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也作了详尽的描述。
它表达了他对北京的向往和热爱,并描绘了他在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和思考。
他用自己的经历,感性地挖掘和反映了北京城市的特点和文化底蕴。
通过他个人的见闻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北京城市的风貌和文化,感受到古城的厚重和城市的人情味。
三、北京文化底蕴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个城市传承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描绘了北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这些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底蕴。
其中,关于地坛历史的描述,不仅揭示了北京的历史渊源,还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优雅庄重。
此外,史铁生还用丰富的文化典故和人物塑造,展示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智慧,以及人们在历史时代中的想象和生活状态。
这些文化内涵贯穿于全文中,突出了北京作为中华文化渊源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人文的厚重性。
四、史铁生的文学风格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表达了对北京城市的情感和思考。
他那细腻而不失真情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朴素而深沉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独有的情感和艺术魅力。
《我与地坛》的文学风格有着史铁生独特的艺术特点,这种风格以纯真和自由为特色,表达了作者对北京城市的感性诠释和情感表达。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9d60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与地坛》,使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2. 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珍视。
3. 学习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我与地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内容解析: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如地坛的象征意义,母爱的主题等。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对亲情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叙事风格,进行深入的文本解析。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与地坛》的文本,作者史铁生的相关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史铁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内容解析:分析第二部分中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如地坛的象征意义,母爱的主题等。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对亲情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
七、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61c505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49.png)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习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帮助。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与地坛类似的地方,那里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探讨其作用。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
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5.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母爱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描写,探讨其深刻内涵。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亲情描写进行讲解,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4.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进行景物描写练习。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5.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2.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对生命的热爱。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命主题,探讨其意义。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命主题进行讲解,分析其表达的情感。
《我与地坛》教案7篇
![《我与地坛》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0cca8901f69e3142329406.png)
《我与地坛》教案7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的]通过学生自读和老师指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有所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__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3、反复诵读__、讨论与指导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听音乐。
说出音乐名和作曲者?简介贝多芬: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他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的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作者简介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而后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5d661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9.png)
我与地坛教案(精选9篇)我与地坛篇1刘星河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理解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评价作者沉静、抒情的语言。
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对待生死、正确对待父母的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克服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地坛古老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2)在理解文意、分析思路、揣摩语言等方面释疑解难。
2、难点:(1)理解文中母亲给作者的生存的启发。
(2)领会本文饱含感情,又充满哲理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读导入1、(听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
《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
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写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近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等。
还有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暗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我与地坛》教案-2
![《我与地坛》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d4759a5c850ad02df8041d0.png)
《我与地坛》教案【推荐】《我与地坛》教案4篇《我与地坛》教案篇1【教学目标】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上课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讨论与指导相结合,体味作者传达的感受,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热爱生命。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仔细观察纹川地震中图片,体味感受并交流。
二、整体感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1、“我”进入地坛时的心境?(身体残缺而精神颓废)2、地坛景物描写有几处?各有什么特点?第一处描写:古园历尽沧桑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而冷落宁静为我提供了思考审视自我心灵的场所;古园的荒芜衰败与作者的失魂落魄不谋而合让我有宿命的感觉,教案《上课教案》。
第二处描写: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微观自然世界,有着勃勃生机,让作者感受到卑微纤细的生命主体在自然大生命的背景下并不在乎自己栖身地的荒芜,在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让作者明白包括人在内的每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第三处描写:园子里有冬雪,有暴雨,有秋风,有早霜,有坎坷,有落寞,象征生命是充满劫数的,但亦时时洋溢生命的律动:地坛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
但在不断的变化中又显示出永恒的一面:“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它们生命力顽强,历久弥坚。
这些激励着“我”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不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3、“我”在地坛悟出了什么?我们又该悟出什么?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优质教案
![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ca833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e.png)
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优质教案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优质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铁生《我与地坛》高中优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教学重点: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课前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首雄浑凝重激越而有昂扬的《命运》交响曲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了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不公平命运的人很多,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等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史铁生图片)面对残疾,史铁生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
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
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所以希望大家在课堂上能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二、讲析第一部分: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
(出示地坛图片)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板书:荒芜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史铁生《我与地坛》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捕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启悟点、动情点;探究作品的精髓。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情景关系,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点评精彩描写,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生命的意义,感受深沉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地坛、母亲给我生命的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领悟、鉴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双耳失聪后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海伦·凯勒生活在黑暗无声的世界里,凭顽强的毅力演绎了《我的故事》,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用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减轻痛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也是这样的一位勇敢的和命运抗争的典型例子。
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和他会见时曾说,你是真正的强者,你比我强大。
作者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这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感受作者的心,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研读
(一).阅读全文,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明确:一.我与地坛-----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二.我与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二)研读第一部分
1.提问: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三处。
第一处特点是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三处特点是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2.文中地坛的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时下不幸瘫痪,痛苦万分,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
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
地坛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作者在几处景物描写中深情地抒发了这种人与对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诗如歌,专情、美丽、伤感而又带禅意。
对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对生命的不同的理解,而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与园中的景物相应。
__喜欢并经常去地坛?
明确:在人口密集的喧嚣的大城市,有这宁静的世外桃源般的地坛,正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提问:作者是怎样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
明确:
地坛 ------------------ 我
荒芜冷落 ------------------ 失魂落魄
并不衰败 ------------------ 珍爱生命
一座废弃的古园 ------------------ 一个残废的青年
肆意雕琢 ------------------ 双腿残废
有些东西不能改变 ------------------ 精神不便
地坛与我,心理相符---------由繁盛到废弃; 情景相宜
--------残损中有生机; 气氛适宜-------宁静、古老,适于思考。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在作者的心中,我与地坛是有缘分的,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地坛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接纳了我。
荒芜不衰败,生命永恒。
4.十五年来史铁生思考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明确: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第二, __要出生?
第三,我应当怎样生活?这是作者思考的“心魂”。
5.作者思考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
^
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也就是说,“ __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
比如,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生命活跃其间。
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
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6.作者瘫痪后,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