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考生物总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 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3.K值与K/2的应用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 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环境最 大容纳量)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 境,减小环境阻力,增 大K值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 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 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 敌等),降低K值
1.“S”型增长曲线中K值解读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 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 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 环境不被破坏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 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已遭到破坏。
(3)调查过程中,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则用标志重捕法得到的数据 会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如果动物被捕获并标记后
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 密度相比可能_____偏__大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误将部分未标
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 会____偏__小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
连续观察7天,统计 数目
(5)绘图分析
将所有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 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3.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 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 均匀分布 ,减小误差。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讲义)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课标要求】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基础知识梳理】考点1 种群的特征1. 种群的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 的全部个体。
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也是 的基本单位。
2. 种群的数量特征:34(1)概念: , (2)常见类型: 、 、 。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⑴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
⑵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
⑶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害虫的预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⑴种群特征(种群内部)⑵人为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砍伐森林、猎捕动物使得野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受人工控制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⑶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课堂探究1】种群特征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2.样方法适合于调查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什么?不同植物的样方大小一样吗?3.如何利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种群密度?【例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C.②⑤⑥⑦D.②④⑤⑥⑦【例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例如,在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课堂探究2】种群数量的变化1.S型曲线中,哪个区间环境阻力最大?K值固定不变吗?灭鼠和捕鱼应该在什么时间进行?2.在密闭容器中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怎样的?3.λ值即种群增长率吗?【例3】下列关于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 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 000【变式训练】(2010·长春模拟)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原理:(1)在含糖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中酵母菌繁殖很快,迅速形成一个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通过细胞计数可以测定封闭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随时间而发生的数量变化。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
高二生物:解读种群的特征【考纲解读】
1、种群的特征;
2、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在生物学中,种群数量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数量的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进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高二生物学中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一、种群数量的基本概念种群是指在同一地理空间中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组生物个体。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中个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过程。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1. 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
出生率高意味着新个体的加入,死亡率高则意味着个体的减少。
2. 迁移:个体的迁移可以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迁入个体数多于迁出个体数,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将减少。
3. 竞争与资源:个体之间的竞争与资源的可获得性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竞争激烈时,种群数量可能减少;资源充足时,种群数量可能增加。
三、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式1. 等时间间隔增长:某些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数量相等或大致相等,呈现出直线的增长模式。
2. 对数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慢,形成对数曲线。
3. 饱和增长:种群数量在达到资源的可承载极限后不再增加,形成平台状的增长模式。
4. 周期性变化:某些种群的数量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兔子和狼的数量相互影响,形成周期性的变化。
四、环境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环境是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个体的繁殖和生存状况,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生物钟,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3. 生态位:生态位是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资源利用方式,不同种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会影响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对生物个体和种群造成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
五、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种群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生态平衡: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因素,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
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05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知识点知识点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比较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取值为:取平均值)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 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知识点3 比较“J”型和“S”型曲线模型构建的应用(1)K值的应用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高考生物 考点一遍过 考点 种群的特征(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考点58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初次捕获标记数M个体总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
考向一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的辨析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参考答案】B技法提炼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1)统计图(2)曲线图(3)柱形图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讲义化复习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讲义化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是生态学中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集合。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分布格局、生长模式、生命周期、遗传多样性等等,而种群的数量则是指其中一时间点上种群中个体的数量。
种群的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资源、竞争、捕食和疾病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它是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
种群密度的变化可以影响资源的利用和竞争的强度,进而影响种群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资源的供给可能不足以维持所有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种群数量的下降。
种群的分布格局是个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分布,可以分为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
聚集分布表示个体在空间上有明显的聚集现象,通常是由于资源分布不均或社会行为引起的;均匀分布表示个体在空间上均匀分布,通常是由于种群间的竞争或个体间的相互排斥作用等引起的;随机分布表示个体在空间上无规律地分布,通常是由于环境因素的随机性引起的。
种群的生长模式常用的有指数型、对数型和S型等。
指数型生长模式表示种群数量以指数速度增加,通常发生在资源充足、环境边界无限制的情况下;对数型生长模式表示种群数量先快速增加,然后趋于稳定,通常发生在资源有限、竞争加剧的情况下;S型生长模式表示种群数量在一定阶段内增长迅速,然后趋于平缓,通常发生在资源逐渐耗尽、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种群的生命周期包括种群的增长阶段、稳定阶段和衰退阶段。
种群的增长阶段是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阶段,通常伴随着资源利用率的增加;稳定阶段是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的阶段,通常在资源利用率达到极限之后;衰退阶段是指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阶段,通常由资源不足、竞争加剧或环境变化等因素引起。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反映了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程度,它对种群的适应性和长期存续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多样性受到基因流、突变、选择和随机漂变等因素的影响。
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使种群更具适应性,增强其抵御环境变化和疾病的能力;而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则可能使种群更容易遭受疾病、遭受灭绝的风险增加。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种群的概念:在内占据的生物的个体。
种群是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依据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遗传特征:遗传的单位,繁殖的单位(一)种群密度:1、概念: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算整个种群的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
概括为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2)方法步骤植物种群密度样方法——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平均密度估算种群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取样方(随机取样)a.五点取样法: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要求一致,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
b.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先将总体分成若干等份,由抽样比例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以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核心问题)【特别提示】(1)样方应随机选取(2)样方大小:①一般草本植物:1 m×1m;灌木:4 m×4m;乔木:10m×10m②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需要适当扩大③应以物种个体数达到最稳定时的最小面积计算。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例1:在调查某种植物的密度时,共选取了k个样方,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n k株,每个样方的面积均为s平方米,则该种群的密度为(n1/s+n2/s +n3/s +…+ n k/s)/k株/m2。
《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清单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清单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比如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猕猴就构成了一个猕猴种群。
理解种群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种群是由同种生物组成的,不同种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2、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3、种群是一个繁殖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种群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这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表示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比如每平方千米农田中水稻的株数。
2、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
3、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和迁出会影响种群数量。
4、年龄组成包括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未来种群数量会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未来种群数量会减少。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1)产生条件:理想环境,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2)数学模型:Nt =N0λt (其中 N0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t 表示 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特点: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S”型增长(1)产生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曲线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
K 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3种类型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高,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
(3)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正方形样方)、等距取样法 (长方形样方); 计数原则: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预测变 化趋势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 迁入率迁出率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昆虫卵)、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蚜虫、跳蝻)。
(2)标志(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种群增长曲线:(1)“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建立模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λtO·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增长率:不变(λ-1)无K值(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高中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
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有限环境:“S”型曲线
曲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值:即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
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
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Nt = N0 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1、条件: 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种内斗争
⑴当λ>1、λ=1、1>λ>0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
酵母菌的数量是呈先增长后 稳定,最后衰退的趋势发展
(5)表达和交流 (6)进一步探究
数量/个
时间/天
有关问题:
• 怎样对酵母菌计数? • 若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该怎么办?
先将培养液稀释,然后再取样计数
•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该如何处理? 只记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处个体
•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前为什么需震荡试管?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取样准确
4.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
A B C
年龄组 出生率和
成情况 死亡率情况
幼年多, 出生率>死 老年少 亡率
各年龄期 出生率=死 比例适中 亡率 幼年少, 出生率< 老年多 死亡率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类个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集合体。
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二生物课程中关于种群特征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个体的数量。
种群密度可以通过个体数量除以研究区域的面积或体积得到。
种群密度的高低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充裕程度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例如,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可能增强,从而影响到种群的存活和繁殖。
二、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
随机分布指的是个体没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均匀分布指的是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匀,聚集分布指的是个体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
种群的分布模式与环境因素、个体间相互作用以及种群内部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三、种群生长种群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根据个体增长方式的不同,种群生长可以分为指数生长和对数生长。
指数生长是指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种群个体数量按照指数倍数递增。
对数生长是指种群个体数量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逐渐趋于稳定,并呈现对数增长的趋势。
了解种群生长的模式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种群数量的变化。
四、种群年龄结构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情况。
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种群的发展阶段、生物学特征以及相关的生态意义。
常用的种群年龄结构表征方法包括年龄金字塔和生命表分析等。
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群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程度。
遗传多样性对种群适应环境变化、抵御疾病以及避免近亲交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通常通过基因频率等指标进行量化。
六、种群的生态位种群的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一种特定角色或地位。
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选择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实现共存。
种群的生态位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知识点2 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
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
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样方法计数时应遵循的原则。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
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知识点3 比较“J”型和“S”型曲线
速率曲线
模型构建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
—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
物成灾)。
特别提醒(1)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的比较
①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即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②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即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 t,则这一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分别为: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 t-N0)/N0×100%(无单位);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 t-N0)/t(有单位,如个/年)。
(2)对“λ”的理解:N 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