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
朱印海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际媒体日趋信息化与数字化,并形成普及的视觉文化,因而在我们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视听语言同我们使用的文字语言一样重要,并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经常性交际工具。视听语言是当代视听媒体和数字化网络系统飞速发展的结晶,它以高科技的数字传播手段改变了人类的语言载体,并且使得社会各领域里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视听语言具有动态的直观形象性、全方位信息交流的综合性和鲜明的审美特性。[关键词]视觉文化;视听语言;媒体交际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5)01-0058-05
在高科技的影响下,电影、电视这种综合性的视听信息媒介,不但以其独特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它还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早在1983年出版的 预测与前提 一书中就曾写到: 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思维的层面,以及对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 [1]语言是思维的现实,艺术创造思维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社会表述语言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现代传媒和交际方式的发展,视听语言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使用,并逐渐成为人们工作交际的经常性语言,成为和文字语言具有同等重要使用价值的语言方式。视听语言显然也已经在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艺术中。然而,目前不容忽视的是人们对这种现代化语言形式的认识还有些模糊,对视听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还没能真正搞清楚,甚至存有某种误解,因而在对视听语言形式的接受和解读上常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能够熟练的理解和运用视听语言,
首先要弄清楚视听语言的能指方式和本身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关于语言的构成和发展,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着重探讨的问题,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 德 索绪尔在分析语言的构成时,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他认为一个是物质方面,即构成物质表达方面可被感知的(视觉、听觉)能指,另一个是观念方面,即符号中以能指为中介物所表达的构成语言内容的所指。法国的符号学家罗兰 巴尔特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把符号语言学引向了更新的领域,他从内容与形式上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区分:能指是表达形式和表达实体,所指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形式只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不管它是一种什么形式,抽象符号或是机械媒体,都应以能够准确、快捷、方便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为主要目的,所以说语言的发展首先应是语言能指载体的形成与发展。文字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语言的能指载体随着人类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代传播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使了视听语言的出现。因而可以说视听语言是当代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
视听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思维方式、文化交流方式走向更
[收稿日期]2004-10-12
[作者简介]朱印海(1950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枣庄学院学报
JO UR NAL OF Z AOZHUANG UNIVERSI TY Feb.2005
Vol.22NO.1
完整、更全面、更辨证的标志。20世纪初以来,电影、广播、电视的相继诞生,这些现代化的并有着极高科学技术含量的视听传媒,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接受信息工具和方式,特别是不论有线的广播电视或是无线的广播电视,人们都可以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直接地通过视觉和听觉迅速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这时的视听语言主要起着传播形象化信息的社会功能,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巨大进步,它彻底的结束了以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统天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的限制。例如当新闻纪录电影、科学教育电影出现以后,各种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与各个领域里的系统知识教育就不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各类教科书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生动的视听图像或声音直观而迅速的呈现给接收者。对于历史事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化、艺术资料的收集和珍藏,完全可以采用原始形象的动作和图像的纪录予以保存,这样就取代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和描述,进而表现出了视听语言对事物纪录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这是因为单一源头的朴素的图像表达方式最易被人接受,也最具实证的说服力,所以视听语言出现后受到人们普遍的的欢迎就不足为怪了。美国艺术史家欧文 潘诺夫斯基在谈到随电影而诞生的视听语言时说道: 由电影所提供的愉悦最初并非出自某项特殊材料的客观兴趣,更不是产生于把某项材料塑造成形的审美兴趣,而纯粹是因为人们感到眼前有些东西生龙活虎的动起来的这种印象所激发出惊喜之情。 显然,这种 惊喜之情 是由视听语言的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引发而来。视听语言的发展是与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联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及蒙太奇创造法则的逐渐完善,从而为视听语言的词语和句法的构置奠定了基础。在视听艺术的不断实践中,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构成法则逐渐成熟。在这一时期视听语言的功能和策略上与先前的报纸、杂志等文字语言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都立足于单向性的、广播式的传播方式上。尽管视听语言在展示形态上极大地加强了形象性和多维性,但并没有打破信息传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视听语言的这种单向性,以及语义输出的强制性而带来的语言交际的不完善,主要是语言载体技术属性的局限所至,因而它难以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视听语言得到了长足迅速的发展。这一阶段,视听语言的发展是以电子计算机与电视的结合为主要标志,以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为发展契机,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为动力,以网络信息世界性的高速传递与交换为目标,逐步向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人类文化语言时代的方向迈进。这种以高科技手段的日益革新与渗透为基础,以视听语言媒介为工具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变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传播与交流史上继文字发明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三次革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将这一变革称之为 第三次浪潮 ,即一个崭新的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 信息社会 的到来。因为,这个时期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为了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交流。这次变革首先是视听语言的科学物质载体的飞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含电子计算机、互连网络、光电子通讯等)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是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控制机的革命。它对科技、经济和影视传播媒体的生产所带来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是空前的,对视听语言的完善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微观方面的科学发现,从而导致物理学的伟大革命,促使电子导体元件的高度集成化,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加快、音像信息的数码化、以及卫星电视与通讯、光纤维通讯等高科技技术的成熟和运用,视听语言的广泛发展和运用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总括起来看,这次变革既是卫星微波电视节目的传送发展,更是一场计算机通讯的革命,或者说是一场视听语言载体的大发展。以往的各种通讯设备因为传输信息速度慢、信号容量小和难以进行双向的视听语言或文字语言的传递,因而无法顺利实现不同距离下计算机之间的交际和工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提出了 信息高速公路 的计划,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首先利用通讯卫星和光导纤维传输实现计算机因特网或局域网的互联,从而真正实现了视听语言的双向交流,可以说此时视听语言才真正成为一种人类交际的工具。在商
朱印海 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