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第二,科研成果的 数量大。科学成果 总量的80%以上是 本时代的。
第三,科研成果的作用 和影响大。表现为科技 成果在社会中推广和应 用的过程大大缩短;国 家的科技实力最终决定 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 力。
▶非洲转基因食物中毒后,产下的一名 畸形儿
LOGO
Page 28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从人妖看转基因 首先,人妖看上去比一般的男性 或女性漂亮,就好比转基因作物直观 上优于非转基因作物。 然后,转激素的人妖大多家里很 穷,没有富人做人妖的,就好比没有 富人专吃转基因。 再次,人妖的平均寿命约40岁, “转激素”伤害了他们,转基因还能 混多少年呢?
Page 10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LOGO
▶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成为国家资源。 ▶国家纷纷制定鼓励和支持科学技术活动的政策。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1938年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报 告《科学研究是一种国家资 源》。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 (美国著名工程师,科学家 管理者)提交的科技政策报 告《科学——无止境的前沿 :提交总统的战后科学研究 计划》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丁帅 季开伟 冯万祥
社会建制: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
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 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和物质 支撑四大要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
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的一种社会现象,它 反映了科学的社会形象。
Page 6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什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 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 凡乐为者,皆应考察。” 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 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拉格,等。 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 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
科学界的互动 主要形式有: 学习(包括知识的传授、模仿、暗示) 交流 竞争与合作 冲突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 (1)以共同的学术观点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派。典 型:历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法国的大百科全 书学派,现代的哥本哈根学派、布鲁塞尔学派、 维也纳学派,数学上的布尔巴基学派;学派由具 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之间保持密切 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 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传 统性,(4 统性,(4)排它性; 形成:师承关系,访问学者;
美国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朱克曼)
诺尔得 1 贝奖主 美 国 科 院 士1 国家学院 3
有 士 位 科 家2,400 博学的学 有 格 选 美 男 科 家 的 学 2,6 资 入 《 国 女 学 》 科 家 00 载 《 国 技 员 记 》 科 家4,3 入 全 科 人 登 册 的 学 00 自为学作的 称 科 工 者 人6,800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布拉顿和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0页PPT文档

一、是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所决定; 二、是现代科学研究高度技术化 ;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表现出它 的成果对工农业生产与国防的巨大价 值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来源2、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 家和工匠,不仅仅是达·芬奇,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学者,如波堤切利、 杜里、弗朗西卡等,都是集手工艺 者、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 身的人。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为科学技术活动提 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如科学研究所需要 的资金投入、仪器 设备等。
LOGO
Page 3
个体探索
协作研究
体制化 集体研究
大科学
LOGO
Page 4
最初的科学技术活动表现为个人性的、零散的认知和 实践活动。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两条途径:
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 哲学式研究。 比如泰勒斯(他提出了水的本 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 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 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 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 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 学史上第一人”。)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范式
指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 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 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 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 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 例等。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正是由这 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科 学家组成的群体。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历史性。
案
宗旨:
例
1
皇家学会一开始就形成一个惯例,即在学会的会议上把
具体的探索任务或研究项目分配给会员个人或小组,并要求
他们及时向学会汇报研究成果。。
皇家学会早期会员对一切新奇的自然现象普遍感到好奇, 这正是造成他们软弱的根源。他们把研究的网撒得太宽,因 此丧失了统一的长期集中统一一组有限的问题所会会带来的 好处。所以说这个学会对科学发展的真正意义,与其说在于 它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做出了共同贡献,还不如说在于它对它 所聚集的那些杰出人物产生了激奋性的影响。
一、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科学 交流与同行评议,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科学奖励的特征。
二、 科技运行的社会保障
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培养,信息资源与科技传播, 科技活动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个问题: 科学共同体及其社会规范
一、社会中的科学共同体 二、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 三、科学交流与同行评议 四、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五、科学界的奖励
案
思考:
例
1
从案例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活
动,这种活动的主体是什么?
科学活动的主体——由科学家组 成的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 。
• 科学共同体一词借用了社会学中“社区”的 概念。最早这样运用的是英国科学家和科学
第9课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概要

• 现代科技研究的新特点:战略性基础研究 • 围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 等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以国家战略利益为导 向,突出国家利益,强调科研的知识目标和国 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统一; • 重大科学问题更复杂,需要巨大的经费、大型 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由众多的 人力资源组成的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的协 作才能完成。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 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 天”,世界多国合作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等。
一、科技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 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 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主要包括组织机 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 • 科技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技的活动组织 机构,科技的传播机构,科技的人才培养机构。
• 马克思论及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科学认识总 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 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项基本内容。
• 科学的社会建制是从创建科学学会进而组成特殊 的小社会开始的。 •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 1666年,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在巴黎成立,并由政 府提供经费支持; • 19世纪初,德国新建柏林大学、波恩大学、慕尼 黑大学等,制定大学实验室制度和研究班制度; • 美国在大学中建立系和研究生院制度。 • 1834年,英国哲学家休厄尔创造“科学家” (scientist)一词。19世纪末,“科学家”一词 才被接受并广泛使用。近代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角 色真正诞生。
பைடு நூலகம்
•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 确立有关。 • 16世纪开始,欧洲出现工程师,主要是从事测量 和路桥建设的人员,后来相继出现采矿、冶金、 机械、电气、化工和管理等工程师。 • 工程师角色的出现还与近代技术革命和工程技术 教育的昌盛密不可分。 • 法国、德国的工程技术教育走在英国的前面,在 世界上首先创办技术学院。近代工业社会的技术 专家取代了传统工匠。 • 科技的社会建制过程是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最终得以确立。
第12章---科技社会建制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建制化,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
“认识科学技术的三个视角之一”那么,科学技术的建制化又呈现出那样一些规律呢?本章,主要从科学技术的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等几个方面阐述科学技术建制化的特征和规律。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一、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含义1、含义“科学技术活动确立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过程。
”“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化、系统化、规化、形式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主要涵和标志。
通过对科学社会建制的认识,可以了解科学技术体制化的深刻涵。
社会建制(social institution)“组织编制和制度的总称,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和制度体系,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制度,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组织系统和物质支撑等要素。
”这些要素互相依托、共存、促进,构成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稳定的、组织化的、系统的结构形式,并制约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2、构成1)价值观念“说明科学技术建制化的终极目标或存在价值的理论体系,它向社会成员揭示出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存在的意义,使他们在充分理解制度目标的基础上,去遵循制度规。
科学技术的价值观念主要表达在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目标和功能的理论中,并集中表达在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中。
”2)行为规“是制度运行过程中起行为约束作用的要素,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人类特定社会活动行为模式的规定,也是人们要遵循的行为准则。
”3)组织系统“是社会建制的实体结构,是制度和规的载体,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实际运行的组织构成。
”4)物质支撑“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运行的基本条件和基础保障,是科学技术社会建制构成的硬件。
”科学技术体制化程度的提高,是上述各要素相互匹配、协调、促进和制约,从而实现科学技术整体的目标、功能、效率;实现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有序化的结果。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含义与思想理念⏹含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
⏹思想理念: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社会集团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J.D.贝尔纳•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
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爱因斯坦•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气候中,而这种气候是受他工作所在地那个国土所制约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80)•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社会建制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3.主要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95.⏹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K.M e r t o n.T h e S o c i o l o g y o f S c i e n c e.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73.⏹B e n-D a v i d.T h e S c i e n t i s t’s R o l e i n S o c i e t y.P r e n i c e-H a l l,1971.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1979.⏹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载:科学学研究2000(2)⏹赵红州.政治科学现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科学出版社1999⏹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书店.1989⏹O E C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 E c o n o m y.1996.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S.J a s a n o f f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居维叶 教育部长
傅里叶变换在物理学、 数论、组合数学、信号 处理、概率、统计、密 码学、声学、光学等领 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768年-1830年 傅里叶 1772—1837
3、国家立法改革科学教育制度
每省建设中心学校,提供中等教育,科学是主课 兴办“综合工科学校”和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4、加强科学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动 定期对一些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作报道。 并增设优秀论文奖等
科学“作为一种建制,有数以几十万 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从而成为 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职业。 ——贝尔纳
科技建制的核心是科研人员的职业化
古代并没有具有独立社会地位的科学 家,他们都是兼职的科学家
古代的技术专家就是当时的工匠
鲁班
中世纪时的神学院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建立于1087年
亚历山大· 冯· 洪堡
柏林洪堡纪念碑
1、模仿法国国家科学院建设柏林皇家科学院 科学院应将自己的科学输出到大学。 科学院的科学家自然也成为大学教师
政府加强管理,对大学教师的资格进行 考核评审,促使大学教师出研究成果。
2、德国大学的教学及科研实验室的建设
吉森大学 李比希
二、科学研究进入企业。工业实验室成为科学 家工作的另一个社会圈子。
中世纪时的神学院
巴黎大学 创立于9世纪,最初附属于巴黎圣母院,1180年法皇路 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 大学并称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 母”。
中世纪的大学里有学术理论的研究传统 所著《神学大全》 包括: 38篇论文, 631个问题, 3000个条目 10000个异论
Bell Lab 贝尔实验室
一种高度大规模建制化的科学—— 大科学的形成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和英国、法国不同,德国经济落后,没有一个 富有的中产阶级来支持科学,也无力为专职的 科学人员提供丰厚的薪金。但德国在发展科学 研究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发展大学中的与教 学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制度。德国大学教师资格 制度。(学位→研究成果考核→私人讲师→多 年独立研究→一系列正规考核→正教授)大学 一般不设系,只设专业。正教授席位很少,一 般一个大学科只有一名。而且教授的聘任是由 教育部决定的。这种严格的制度使得在大学的 教学人员都具有长期独立的科学研究经历。
3.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一、组织结构:错综复杂,类别:政府、大学、 企业、专门的
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功能分类:管理组织和研究 组织
管理组织功能:①宏观: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确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和规划、进行重大科学 技术研究项目的决策、分配科研资金、协调重 大科研项目、组织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科 研人员的管理等;②微观:指科学技术研究组 织内部管理。人员的安排、资金的调配、设备 的使用与维护、科研项目选择、科研资金的获 取、科研成果的管理。
皇家学会规定了科学活动的规范,在组 织上把进行科学活动的人结合在一起。 会员要定期交纳会费,每周参加集会, 交流各自的实验情况及相关信息。1664 年,皇家学会还成立了各种专门委员会 (如机械问题委员会有69人、手工业史 委员会有35人、农业委员会有32人、天 文学委员会15人。)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B.科学体制化的发展――法国科学院的建立 法国皇家科学院建于1666年。在些之前曾出现由个人组
第九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三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有实体性的,如科学技术的社团组 织、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现代社会 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等。除实体性组织,科学技术还有非实 体性组织,这就是科学共同体和技术共同体。从内涵讲,科 学技术共同体的概念,与各类科学技术社会团体有许多重叠 之处,但两者也有区别。
二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 革
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 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 其内涵。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 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 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了解 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 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2.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1)科学的社会规范(CUDOS)
⑴公有主义规范 ⑵普遍主义规范 ⑶无私利性规范 ⑷独创性规范 ⑸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规范
2)技术的社会规范
⑴公有主义规范
要求研究者不占有和垄断科学成果。 (科学发现在本质上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属于整体科学共 同体以至社会,科学家无权独占他的科学发现,科学发现奉 行公开原则。)
技术共同体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 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原理,解决一定的技术问题的模型或 模式。技术专家群体是技术共同体,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 导下从技术的解题活动。
技术共同体有一种重要形式是“创新者网络”。它提供 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 新者网络概念原于技术创新经济学,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 织形态——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相 互渗透的产物。
1.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爱 因斯坦把其分为三类:①爱好科学,科学是他们的娱乐。② 具有纯粹功利目的。③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动机(消极—— 摆脱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束缚;积极——以适当的方式描绘 容易领悟的世界图景,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追求客观的 知识本身)。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整理课件
7
案例:国际合作计划:人类基因组研究
• 2006年6月26日是人类科 技史上一个令人难以忘 的日子,参加人类基因 组计划研究的美国、英 国、法国、德国、日本 和中国科学家同时向世 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 草图已基本完成。
整理课件
8
请看案例:英国皇家学会
简介:
• 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并且是 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学术 团体。皇家学会始终致力于 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最前沿, 其核心是它的会员,包括了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
• 近代科学革命以后,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以经 验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走上了自身独立发展的逻辑轨道。
• 17世纪初,弗兰西斯•培根构想出“所罗门之宫”。也许 是最早详细描绘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先知。
整理课件
15
• 17世纪中叶,英国皇家学会。
• 19世纪,科学研究呈现出职业化和机构化 的特征。1826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建了 吉森化学实验室;1874年著名的英国剑桥 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出现。
• 后来,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库恩、著名的科学社 会学家普赖斯以及默顿等人,又从不同角度发 展了这一概念,赋予它许多新的具体内容。
整理课件
13
• 科学共同体成为科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而被普遍使用,是 在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1962年发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之后。库恩把科学发展的认识过 程和社会过程通过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 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科学史、科学哲 学及科学社会学因而发生了重大转向。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Page 13
科研组织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活动方式,大科学日益得到政府的重
视。 ▶科学活动出现制度性分化,科学进入到后学院科学时代。
在学院科学存在的同时,产业科学和政府科学存在的同 时,产业科学出现了。三者分别在大学、产业组织和政 府实验室中进行,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 ▶科学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 界”三螺旋发展,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呈现出新关系。 ▶人类进入21世纪初,计算的数量和信息的范围正以难以 想象的速度扩张。由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发展进程所移动, 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提出虚拟科研组织 或e—科学的概念。
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人造生命 2010年5月20日,历时10多年,耗资超过4000万美元,
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指导 下诞生,被科学家命名为“人造儿”。
是人造而非克隆,那么我们如何定义?
研究小组计划,先合成出可供生 命存在的最小数量的基因,然后通过 向其中弥补其他基因,制造一系列新 的微生物,比如可生产生物燃料的细 菌、有用的药品、可以从空气中吸收 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细菌或是制 造合成疫苗所需的蛋白质。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科学技术看作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本质。
本篇从社会的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本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更为频繁和紧密,由此出现了从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本章阐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它们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的研究成果。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在社会学中,社会建制(soc汕insdtudon)与社会制度基本同义,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
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1)近代科学家角色的出现(2)近代技术专家角色的出现3。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1)现代科学家角色的确立(2)现代技术专家角色的确立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涵与科技体制改革科学技术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业化为核心,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拓展和丰富着其内涵。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了解科学技术体制的主要内涵,对于理解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
1.科学技术的投人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
9-科学的社会建制汇总

• ⑵. 学科构造
• 根底科学依据争论对象的不同运动 形式可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化 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
• 技术科学依据人和自然之间的各种 交换可划分为:材料科学技术、能 源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
• 工程科学依据生产部门可划分为: 农业工程、建筑工程、机械工程等。
• ⑶. 分支构造
科学的社会建制
• 这一专题主要应清晰两个问题:
• 第一,科学是什么?
•
它有哪些属性、构造?
• 其次,科学的进展有哪些值得注
•
意的现象?
•
了解这些现象对我们有
•
什么启发?
一、科学技术的性质
1、什么是科学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简洁问题。 简洁──可以意会, 简单──不易言传。
• 关键在于科学是一个多面体,可以从不 同的侧面去把握、生疏它。
• 无形学院是一种非正式的、非组织化的科 学群体。
• 1972年,美国科学社会学家D.克兰 • 《无形学院—学问在科学共同体的集中》
• 无形学院的主要特点:
• 具有共同的专业争论领域、趋同的学术思 想和理论倾向;
• 但在地域上存在着空间跨度,其社会构造 是松散的和非正式的。
• 无形学院的存在主要通过信息媒介、沟通 网络来沟通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尽管这些 联系通道是非正式的,但它特别有效。
• 社会成认——科学界的依据。 • 学术奉献——社会成认的依据。
• 社会成认的表达: • 学术职位 • 学术声望
• 学术声望:
• 职位〔机构的知名度〕 • 嘉奖〔嘉奖的等级〕 • 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刊物的等级、引证次
数〕
• 美国社会学家哈里德·朱克曼描述了科学界 的分层现象,美国科学家的分层从高到低 表现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 士、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收入《美国 男女科学家》一书的科学家、登记进《全 国科技人员登记册》的科学家、美国科学 家的全集,各个层次的科学家人数比例是 一种典型的金字塔的构造 。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一节科学技术体制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三大主体结构①基础科学②技术科学③应用科学(工程科学)2、三大主体结构紧密相连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三大主体结构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这个整体结构中,正日益表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趋势。
①科学的技术化主要表现为:重大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先进的复杂的技术手段;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各种类型技术人员的合作。
②技术的科学化主要表现在:许多传统技术日益转移到新科学理论基础上而推陈出新;当代的重大技术创造只有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才能开发出来。
可以说,没有科学的超前发展,就没有新的技术革命。
二、科学技术体制的含义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三、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一、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1、科学家科学家是科学认识的主体。
科学家要具有两种因素:第一,探索精神;第二,社会责任感。
2、科学共同体①科学共同体指科学家的群体科学家的群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整个科学界;二是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
②科学共同体应具有如下基本行为规范或精神气质:第一,普遍主义。
第二,公有主义。
第三,不谋私利精神。
第四,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1、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3、科研社团组织(科研学会、协会等)4、科学技术研究组织5、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6、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1、科学学派2、无形学院3、科研社团组织(科研学会、协会等)4、科学技术研究组织5、科学技术的教育机构6、科学技术的学术阵地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一、什么是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来支撑,这些条件的总和构成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42年,默顿将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规范概括为 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 主义。 • 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的发展特点和社会运行 机制发生巨大变化:科学从纯科学、小科学和学 院科学嬗变为应用科学、大科学和后学院科学。 • 这些对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产生了影响,导致 他们可能会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违反默顿 “四原则”,产生一系列学术不端行为。 • 需要制定相应的科研诚信指南或行为规范,来指 导和规范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
• 现代科技研究的新特点:战略性基础研究 • 围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 等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以国家战略利益为导 向,突出国家利益,强调科研的知识目标和国 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统一; • 重大科学问题更复杂,需要巨大的经费、大型 的仪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由众多的 人力资源组成的跨学科、跨单位甚至跨国的协 作才能完成。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阿 波罗计划”,中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 天”,世界多国合作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等。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 1、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伦理与行为规范 • 科学共同体: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成的、 从事智力劳动的科学家群体。 • 现代科学共同体开始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成 立之时。 •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研究中要对研究中的个人、 动物以及可能影响到的公众负责,遵循“公众 利益优先原则”,即科学共同体的科研活动要 符合社会伦理和动物伦理的基本要求。
•在德国,原国防部长古滕贝格2007年在担任联邦 议员期间,通过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博士论文答 辩,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2009年他出任国防部长。一直以来他的政治前景 普遍被看好,不少德国人认为他是未来竞选德国 总理的热门人选。 •后来,德国两位法律教授指控,古滕贝格的博士 论文涉嫌抄袭。抄袭的内容多为德国、瑞士等国 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段落一模一样,根 本没有写明出处。 •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以“严重违反科学标准”为由 取消了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司法机关的介入和 社会舆论的影响,使古滕贝格的处境极为艰难。 •最后,他不得不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去了美国。
二、科技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
• • • • •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 古代: 近代的科学技术体制化: 现代的科学技术体制化。 科学技术的体制化以科学技术的职 业化为核心。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 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 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的 社会组织制度。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支持体制、法 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 和行政领导体制等。 • 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持体制:完善科研经费在 国家R&D(研究与发展)中的支出以及在各 个执行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
• 技术的社会建制与工程教育、工程师社会角色的 确立有关。 • 16世纪开始,欧洲出现工程师,主要是从事测量 和路桥建设的人员,后来相继出现采矿、冶金、 机械、电气、化工和管理等工程师。 • 工程师角色的出现还与近代技术革命和工程技术 教育的昌盛密不可分。 • 法国、德国的工程技术教育走在英国的前面,在 世界上首先创办技术学院。近代工业社会的技术 专家取代了传统工匠。 • 科技的社会建制过程是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过程, 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最终得以确立。
•英国大学为防止学术抄袭专门建立“电子文
库”软件系统,收集了海量的书刊、学术著作、 论文等文献,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扫描 比照,检查是否有抄袭行为。 •在英国,一旦被发现抄袭或考试作弊,学生或 被开除学籍,或可能因侵犯知识产权被告上法庭, 原作者可保留控告抄袭者并索赔的权利,后果非 常严重,甚至遗恨终生。
一、科技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 社会建制是指科技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 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主要包括组织机 构、社会体制、活动机制、行为规范等要素。 • 科技的决策、管理与咨询机构,科技的活动组织 机构,科技的传播机构,科技的人才培养机构。
• 马克思论及科学的社会建制问题——科学认识总 要采取一定的社会形式;科学活动会建制
一、科技社会建制的内涵及形成 二、科技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 三、科技的伦理规范
• 社会建制化是科技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 科技社会建制的形成与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 角色形成密切相关。 • 经济支持制度、法律保障体系等科技体制是科技 社会建制的根本; • 各种组织机构和科研组织运行是保证; • 科技伦理规范是导引。 • 科技的社会建制呈现出新特点,必须进行科技体 制的改革,保证科技的良性运行。
• 科学技术的法律保障体制:《科技进步法》、 《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科技普及法》 等,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科学 发现的优先权和技术发明的专利权。 • 科学技术的交流传播体制:学会,期刊、杂志, 研究报告和论文;同行专家评议、专家评审、科 技奖励;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科学技术的教育培养体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科研教学体制、研究生培养体制等。 • 科学技术的行政领导体制:政府科技管理部门 •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科技研究资源的合理 配置、科技活动的法律保障。
•中国科研经费潜规则多——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责任的设置 上,都是采用“课题组负责制”。 •课题立项后,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设立单独账号, 实现经费的独立核算,以确保专款专用,课题负责人享有 科研经费的有限使用权和有限审批权。虽然相关规定严禁 自行调整预算和挤占挪用科研项目经费,以及将科研任务 外包等,但还是有人“合法”地钻空子。谁弄的课题,钱 就是谁的。财务人员也只审核发票的合法性,不管发票的 合理性。有的教授会将科研经费以购买器材的名义转入朋 友的公司;还有的教授本身就是企业负责人,利用横向课 题,通过学校和自身企业联合的方式,将科研经费套现转 移。 •2013年,浙江大学教授陈英旭被指控,以开具虚假发票、 编造虚假合同等手段,套取千万元专项科研经费。
• 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
• 科技共同体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从事科技活动。 • 现代科技活动的组织机制的新特点: • (1)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从非战 略性基础研究到战略性基础研究 • 基础应用研究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 • 现代社会已进入风险社会,国家安全、环境、能 源、资源、国民健康等领域问题需要进行科技研 究。 • 科技共同体要走出学术象牙塔,更多地关注企业 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科技问题, 针对基础应用研究的特点展开相关研究。
• (3)从正式的学术交流到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如创新 者网络、虚拟科研组织等 • 科学共同体的交流方式: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与非正式 学术交流系统。 • 非正式学术交流系统常出现于学科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 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交 谈、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交流。这就是无 形学院。 • 技术共同体的“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的直接 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 • 21世纪出现虚拟科研组织(“e-Science”):以虚拟组 织的方式组织用户和成员通过科学2.0、Web2.0、开放 源代码(Open Source)、开放存取(Open Acess)等 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人类进入开放科技时代!
• 【案例】 • ①历史上科学优先权之争:牛顿与莱布 尼茨 • 论文署名之争:密立根是否占用学生成 果?(密立根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的论文对电子电荷的精确测定) • ②科学权威作用的两重性 • 卢瑟福:首先实现人工核裂变的科学家, 反对利用原子能。
科学道德的案例
•中国反腐之风刮进科学学术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挪用 千万科研经费成立私人公司被查。 •李宁被誉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 物”,成功建立中国动物克隆和生物反应器研 制体系,主持着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李宁一直致力推动动物克隆技术的产业化,在 产业化过程中出了问题。
•“虽然一张纸代替不了知识,但这张纸的确可以 成为您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已成为假文凭兜售 者最流行的一句广告语。
•在俄罗斯,互联网成了假文凭最便捷的销售途 径。不仅很多热门网站上有销售假证的广告,甚 至还出现了一批明码标价销售假文凭的专业网站: 根据高校的地位和影响不同,确定不同的售价。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公布的报告中,俄罗斯 被列入教育腐败严重的60个国家之内。 •俄高校每年收受贿金额高达5.2亿美元,象征知 识与荣誉的副博士、博士学位成了可以用金钱交 换的商品。
• (2)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高校科研到 “官产学”三螺旋发展态势
• 学院科学:在学术机构里进行的科技活动。 • 产业科学:在产业组织如企业研发机构或工业实验室里 进行的科技活动。 • 政府科学:由政府资助、在政府实验室里进行的科技活 动,其中科学家主要进行的是那些既不能走向市场,又 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研究与发展(R&D)项目。 • 科学、技术、生产日益一体化,政府、企业与大学之间 的关系紧密,呈现出“政府——产业界——学术界”三 螺旋发展态势。 • 政府总体规划,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企业变革R&D模 式和类型,与外界进行R&D合作;大学进行基础研究, 促进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
•英国律师查尔斯· 道森1913年在《伦敦地质学会
季刊》发表文章,声称他在苏塞克斯郡的辟尔唐 发现了一些头骨碎片和一个下颌骨化石,被大英 博物馆专家鉴定为一种早期人类化石,命名为 “道森曙人”,因为它弥补了达尔文进化论对猿 进化到人过程中考古证据的空白,引起了很大轰 动。 •但后来的检测技术证明,道森曙人化石是用现代 人类头骨和黑猩猩下颌骨伪造的。这个英国科学 史上的最大骗局已成为英国科学界的耻辱,道森 本人自然是身败名裂。 •现在,科研体系日益严密,实验设计、数据分析、 文章署名、文献引用等都建立了严格的标准,发 表的论文要经过同行评议,造假欺诈等不端学术 行为虽已不太容易蒙混过关,但仍时有发生。
• 人体试验应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伦理(《赫尔辛基 宣言》); • 动物实验应遵循动物实验伦理; • 科学研究应增进人类福祉。 • 1999年7月1日,布达佩斯世界科学大会通过并颁 布《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宣言》:科学促知识, 知识促进步;科学促和平;科学促发展;科学扎 根于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 • 科学共同体的首要使命是扩展确认无误的知识, 这决定了科学共同体应有相应的内部理想化的行 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