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共31页文档

合集下载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5科学的社会建制ppt课件
研究的进展,召集专家组会议决定重大研究事项。
欧 阳 自 远
5
物质支撑
社会建制运行的基础保障,分为实体性物质保障和象征 性物质保证。前者如科技研究中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后者如物理学家波尔把太极图作为自己思想的表征。
电子实验室
阴阳鱼
6
2.科技建制化的概念
科学社会的建制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科学事 业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门,成为一个国家或 团体内的特定的编制和系统的历史过程,是科学成为一种重要 的,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相类似的社会力量的过程,是科学 活动高度职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 重要内容。科技社会建制的确立,意味着科学和技术已成为社 会构成中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如科研院所、学会、实验室、 课题组)和职业角色门类(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22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肇始
(1) 科学研究社会组织的雏形
意大利那不勒斯“自然奥秘协会” 和“猞猁学院 ”的出现
23
猞猁学院
17世纪初,由于科学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 的迅速扩大,使得学者之间的及时交流成为迫切的需 要.这种交流只靠少数人之间的通信、互访已经不够了, 科学交往开始向人员相对不变、时间相对固定的有组织的 方向发展.一些志同道合的学者在获得经费资助的情况下, 出现了某些在实验研究或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1603年, 在意大利罗马成立的“猞猁学院”,就是近代最早出现的 科学社团。伽利略曾于1611年参加过该学院的活动,但随 着赞助人凯西公爵的去世,学院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第四讲 科学的社会建制
1
本讲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1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2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3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和社会规范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 卡文迪什实验室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1871年筹 建,是世界上最早的集体研究机构。 橡木大门上的题词:“主之作为,极其广大; 凡乐为者,皆应考察。” 历任主任有:麦克斯韦、瑞利男爵、约瑟 夫·汤姆森、卢瑟福、小布拉格,等。 汤姆森时代:他本人发现电子,阿斯顿质谱 仪,威尔逊云雾室,理查森金属电
科学界的互动 主要形式有: 学习(包括知识的传授、模仿、暗示) 交流 竞争与合作 冲突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 (1)以共同的学术观点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派。典 型:历史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法国的大百科全 书学派,现代的哥本哈根学派、布鲁塞尔学派、 维也纳学派,数学上的布尔巴基学派;学派由具 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他们之间保持密切 的学术思想的交流或科学研究的合作,并有公认 的学术权威为自己的带头人;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 特点:(1)核心人物,(2)整体性,(3)传 统性,(4 统性,(4)排它性; 形成:师承关系,访问学者;
美国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朱克曼)
诺尔得 1 贝奖主 美 国 科 院 士1 国家学院 3
有 士 位 科 家2,400 博学的学 有 格 选 美 男 科 家 的 学 2,6 资 入 《 国 女 学 》 科 家 00 载 《 国 技 员 记 》 科 家4,3 入 全 科 人 登 册 的 学 00 自为学作的 称 科 工 者 人6,800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贝尔实验室创立于1925年,是AT&T(美国电 话电报公司)的研究机构。 研究内容分为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和产品开发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三部分。分布世界各地的2.5万研究人员,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10%从事基础研究,10%先进技术研究,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80%产品开发。R&D费用占销售额的11%多,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2000年为37.4亿美元,其中1%用于基础研究。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先后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肖克利、 布拉顿和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对人 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是 最基本的成员。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核心是科 学技术的职业化,其进程和科学家、技术家的职 业化程度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指科学技术组织制度及 其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社会规范从无到有并不断完 善的过程。

科学分层的金字塔结构反映了科学研究的 艰巨性,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在科 学的入口处好比在地狱的入口处,必须根 绝一切犹豫和怯懦。
2.科学技术界的互动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 的群体,这个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 机系统。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大致可分为实体性 和非实体性两大类。实体性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实体性).doc 贝尔实验室.doc 非实体性的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共同 体和技术共同体。
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

随着科学建制化的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职 业化和组织化并呈现出特殊的分层现象; 同时,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也随之从其他 社会角色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定的社 会角色,集合为有形的或无形的科学共同 体与技术共同体。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


1.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本质上是一种权威结构。主要由社会承认 不同而形成的等级体系。主要通过学术职 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表现出来。 学术职位承认是有形的社会承认。学术声 望承认(知名度)是无形的社会承认,是 科学技术界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科学技术分层的特点:越到底层人数越多 的金字塔结构: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0页PPT文档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30页PPT文档
基本特征是科学研究的规模大、科研成果的数量多、 科研成果的影响大和科研活动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
一、是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所决定; 二、是现代科学研究高度技术化 ; 三、是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表现出它 的成果对工农业生产与国防的巨大价 值
LOGO
Page 12
第一,科学研究的规模 大。 包括科学家人数剧 增和当今科学研究主要 以集体合作形式完成。
来源2、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艺术 家和工匠,不仅仅是达·芬奇,文艺 复兴时期许多学者,如波堤切利、 杜里、弗朗西卡等,都是集手工艺 者、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于一 身的人。
LOGO
Page 9
▶英国迈出了第一步 ☞
▶法国迈出了第二步 ☞
▶德国形成科学职业 ☞
▶美国进一步发展 ☞
1644年开始,一批哲学家每周在伦敦聚会 讨论科学问题,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无形 学院” ,这一活动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有 影响的科学家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在1662 年成立。
为科学技术活动提 供必要的物质支撑, 如科学研究所需要 的资金投入、仪器 设备等。
LOGO
Page 3
个体探索
协作研究
体制化 集体研究
大科学
LOGO
Page 4
最初的科学技术活动表现为个人性的、零散的认知和 实践活动。古代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两条途径:
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现象的 哲学式研究。 比如泰勒斯(他提出了水的本 原说,即“万物源于水”,是 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 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泰勒斯首创理性主义精神、唯 物主义传统和普遍性原则,是 理性主义的开端,被称为“哲 学史上第一人”。)
LOGO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组长:钱增磊 组员:赵芳 马小晴 洪冬冬

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 展和人们素质的提 高,越来越多的人 们不仅学习一般的 科技知识,并且开 始关注科技发展对 经济和社会的巨大 影响。因此,科学 技术在今天已经发
展成为一种庞大的
社会建制。
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 贝尔纳的观点
• 贝尔纳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 概括为六个方面:一种建制; 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 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 要因素;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 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 力量之一;与社会有种种相互 关系 。
• 即使在二战开始以来的大科学时代无论冷战时期或冷战后 时期,这个原则都是适用的。想想那些基本的科学研究罢: 50年代DNA大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遗传密码的破译, 60年代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实和3K微波辐射的发现,70 年代和80年代各种新基本粒子的发现和杨振宁-米尔斯规 范场的实验检验。其成果都是立刻发表,成为自然科学的 公共财产,任何人学习它,使用它,引用它都无须给作者 付出分文。
案例一:科学家的摇篮:巴黎科学院
• 案例二:2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的“摇 篮”
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二、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
• 在科学技术建制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 科学的体制目标: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 动机,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及其在进一 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非功利的。
• 世界性合作组织——人类基因谱计划的组织,参加国的科 学家共同协议,所有数据都在24小时内公布,这又是知识 公有的科学精神的胜利
第十一讲科学技术社会建制
重点剖析3:无私利性(Disinterstedness)
• 它要求从事科学活动而创造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 牟取私利。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科学而科学”。求知的热情、好奇心、对人 类利益的无私关怀等品质为科学家所具有,而欺 骗、诡辩、滥竽充数、滥用专家权威等不诚实的 谋私利行为于此不容。这不是单纯利己或利他的 道德问题,而是科学体制的要求。根本的一点在 于,科学家应将其认识牢固置于可检验性基础之 上,避免片面性,并经受同行的严格审查。

社会建制

社会建制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科学工作者: 做出科学发现,为人 类提供理论形态的科学知 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认 识自然、认识世界,丰富 人类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同时为技术活动准备知识 基础。
霍金
一、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社会职责
技术工作者: 使科学技术得到发 展和实际应用,实现科 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王 选
无私利性
这个职位一旦可以 带来大量收入,那么, 以后到这个职位上来的 将不是天文学家了。 布拉德莱
格林威治天文台
1、科学的社会规范
独创性(originality) 从事科学研究的 科学家要依靠自己的 独立思考去解决新问 题、提出新见解。
茅以升
1、科学的社会规范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kepticism) “科学家的任务并不 是在于去证明什么,而是 在于总是企图去怀疑什么 、否定什么。”
2、技术共同体与“创新者网络”
以共同的技术范 式为基础的技术专家 群体,其任务是在技 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 技术的解题活动。
“创新者网络”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 组织形态。 一种松散连结的组 织,成员和组织之间靠 一种合作关系作为连结 机制。提供创新者非正 式的直接互动机会。
前德国V-2火箭专家冯· 布劳恩在 解释他的第一次载人月球飞行火 箭设计方案
爱因斯坦在奥林匹克学院 与最好的两个朋友合影
第3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
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 社会规范
爱因斯坦与玻尔
一、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与 “无形学院” 技术共同体与 “创新者网络”
信仰“数即万物”的毕达哥拉斯
1、科学共同体与“无形学院”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五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无形学院
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 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 家非正式团体。
①往往是多学科的;
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
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 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 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 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 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 它、传播它。
技术规范 ③ 纯功利性
④ 不推崇批判怀疑,有垄断性
观看视频《大国崛起》

学会:
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 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 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 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 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 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
学派:
一种重要的社会内在形式.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 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 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
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
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
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
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 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 发展.
科学共同体中的社会分层
由于马太效应以及科学家本身才能的差异,从 事知识生产的人在科学系统中处于各种不同的 社会地位,隶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分层”是从地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比喻垂 直分布的阶层。人在社会中的分层表示着所受 教育、从事职业和所获得收入的程度的高低。 科学里的社会分层模式则与荣誉奖励、同行承 认以及物质报酬有关。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含义与思想理念⏹含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

⏹思想理念: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社会事业科学共同体是一个社会集团科学技术系统是社会的子系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J.D.贝尔纳•我们不能再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正在影响当代社会的变革而且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但是为了使这种认识多少具有实在的内容,我们需要比已往更仔细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科学的社会功能》,p.37)•科学家即使过去是一种自由自在地力量,现在却再也不是了。

他现在几乎总是国家的、一家工业企业的、或者一所大学之类的,直接间接依赖国家或企业的半独立机构地拿薪金的雇员(《科学的社会功能》,p.516)。

科学家、历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等论“科技与社会”⏹爱因斯坦•科学家不是生活在抽象的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政治的气候中,而这种气候是受他工作所在地那个国土所制约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80)•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

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在你们埋头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只有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社会建制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只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才能全面理解科学技术。

3.主要参考文献⏹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95.⏹普赖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K.M e r t o n.T h e S o c i o l o g y o f S c i e n c e.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1973.⏹B e n-D a v i d.T h e S c i e n t i s t’s R o l e i n S o c i e t y.P r e n i c e-H a l l,1971.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三联书店.1991⏹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商务印书馆,1979.⏹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载:科学学研究2000(2)⏹赵红州.政治科学现象.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D.E.司托克斯.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巴斯德象限.科学出版社1999⏹克林顿.科学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与国家利益.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李克特.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书店.1989⏹O E C D.T h e 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d E c o n o m y.1996.中译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S.J a s a n o f f等编,科学技术论手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第六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六讲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二 科学共同体及其行为规范


1 科学共同体概念的提出:
40年代英国科学家波朗依提出了科学共同体概 念:今天的科学家不能孤立地实践他的使命。 他必须在各种体制的结构中占据一个确定的位 置。……每一个人都属于专门化了的科学家的 一个特定集团。科学家的这些不同的集团共同 形成了科学共同体。 50年代,社会学家希尔斯指出:科学共同体有 自己的组织机构,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权 威,这些权威通过自己的成就按照普遍承认与 接受的标准而发生作用,并不需要强迫。



1824年德国吉森大学实验室 1871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笛许实验室 1876年美国爱迪生建立门罗顿实验室 1873年德国建立“国立物理研究所” 1877年德国建立“国立化学研究所” 1879年德国建立“国立机械研究所” 1887年美国海军成立卫生实验室(国家卫生研究所NIH前身) 1901年美国签署创建国家标准局(后继者即国家标准和技术 研究所)法令 190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实验室 1925年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


以一定的奖励系统作为内部的基本运行机制. 奖励机制与规范机制互动发生作用.因为目标是增 进知识,把科学独创权提到了首位;又因为规范要 求科学家向社会公开他的成果,不可作为“私有财 产”;科学家还剩下什么呢?这就是同行的承 认.“承认是科学王国的最高通货.” 谋求“成果—承认”,争取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就 成为科学家行为的内在机理激励因素,成为科学共 同体灵活运转的“能源”和动力.
吗?
案例

谁应该得到发现脉冲星的荣誉
一个讨论较多的关于中级和高级研究人员之间荣誉分配困难的例子是, 1967年,当时24岁的研究生乔斯林· 贝尔发现脉冲星。此前,贝尔和其他 几名学生,在导师安东尼· 休伊什指导下,花了两年时间建成4.5英亩的射 电望远镜,去观察天空中的闪烁射电源。望远镜建成开始工作后,贝尔在 休伊什指导下负责望远镜操作和数据分析。一天,贝尔注意到数据图上的 “一些突起”。她记得早些时候也看到同样的信号,测量其出现的周期, 可以判定它来自另外的星球。贝尔和休伊什一起分析了信号,并发现天空 中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放弃这些信号是来自外星球智慧的观点后,休伊 什、贝尔和本项目的三个研究生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布被英国科学杂志命 名为“脉冲星”的发现。 许多人认为贝尔应和休伊什分享诺贝尔奖,因为她识别的信号是这个发 现的关键。另外的人,包括贝尔自己,说她以其他方式得到了充分的承认, 一个研究生不应该因在别人建立的项目中,做自己愿意做的工作,而被过 于大方地授予诺贝尔奖。 问题: 如何评价贝尔在这一研究中的贡献,她应该得到什么样的荣誉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13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和产物,有其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又与社会大系统中别的子系统密切相关。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本身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由此形成了一门新的从社会角度研究科学技术的领域,即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或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S T S )。

【案例与讨论】1、长寿之星: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学会是英国并且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学学术团体。

皇家学会始终致力于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最前沿,其核心是它的会员,包括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

先后涌现出法拉第、牛顿、达尔文、卢瑟福、爱因斯坦、霍金等著名的科学家,当今的著名科学家Francis Crick、James Watson、Stephen Hawking等人也皆为皇家学会会员。

目前大约有1300名国内外成员,其中有65位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今天,皇家学会代表着大不列颠的科学社团及其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联系。

皇家学会的宗旨是:发掘科学精英;支持重要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强化科学、工程及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教育及普及公众的科学知识;在科学、工程及技术领域提供独立且权威性的建议;鼓励科学史的研究;出版书刊杂志传播科学研究成果。

1665年《自然科学会报》首期出版。

三百年来,皇家学会依然站在科学出版的最前沿,以印刷和电子出版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充满活力的科学刊物。

皇家学会出版六种经过专家审阅、享有国际学术声誉的杂志:《会志:生物学》、《会志: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记录与回顾》、《生物书简》《自然科学会报:生物学》、《自然科学会报:数学、物理学、工程学》、《交界》皇家学会的杂志在科学团体中广泛传阅。

然而在成立之初,英国皇家学会似乎没有这样繁荣。

英国皇家学会是从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发展而成的。

5科学的社会建制

5科学的社会建制
第 1页
小科学
科学在近代主要处在自由研究时期,科学研究活 动主要是科学家个人的智力活动,科学家自己解决研 究经费,自己制造仪器设备,自己自由选题。 到了现代,越来越多的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的出 现,需要大规模的合作,需要跨公司、其至跨国的协 作;项目经费巨大,仪器设备复杂,情报资料众多等 等,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 进入大科学时期。
组织系统
是社会建制的实体部分,是制度及其规范的载体。这一系 列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和组织成员。
首席科学家制度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实施的首席科学家制,
是采取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的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在项目实
施过程中,首席科学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选聘课 题组长, 并根据工作的进展和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需要对项 目进行 滚动管理。他们除在项目研究上拥有决定权外,还将 被授 予科研经费及人员选聘的管理权。首席科学家可根据项 目 研究的进展,召集专家组会议决定重大研究事项。
第 1页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具体标志
1.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古代:经验型知识生产 •自然哲学家的哲学式研究:零散、思辨 •工匠和技师在实践活动时积累的知识技能:随机、偶 然、缺乏理论基础
蒙太格语法(MG)研究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化的具体标志
1.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由业余走向专业化
(2)科学研究社团的体制化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是1662年经英王特许,翌年查理二世赐该 学会以纹章,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的 诞生,表明科学活动的初步体制化。但学会并末得到政府 经济赞助,它起到了凝聚科学爱好者的作用。学会还于 1665年首次出版了《皇家学会哲学会刊》,开创了科学团 体出版学术刊物的先河.一方面说明科学活动得到了社会 的承认,另一方面也表明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再是一些孤 立的个人,而是属于一个有共同目的并恪守一定规范的科 学共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