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以及其主要的观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八个:构造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
下面将分别介绍各派及其主要观点。
㈠构造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堪称是科学心理学派的第一学派,其奠基人是冯特。
构造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经验的科学,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包含感觉.意象.情感三种状态。
感觉是知觉的要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这些元素构成的。
研究方法上,倡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的方法,强调实验内省法。
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研究的意识经验是与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对立的。
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的经验的观察的描述,因而该学派有被称为“元素主义”。
㈡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简称行为主义。
其根本的特点是排斥意识,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内省的方法研究主观的意识行为主义大致分为三个间断:(1) 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放弃意识而改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研究对象,抛弃内省法而改以客观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法。
其特征是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映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接学习,环境决定论。
(2)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与反映之间的中介变量,用语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主义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以操作主义观点结实中介变量。
(3)新的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认为给予思维.认知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把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看作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㈢皮亚杰心理学派皮亚杰心理学派是西方心理学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心理学理论流派。
他从生物角度出发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
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应该以来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发展的逻辑它勾画了一副完整的而动的认知发展蓝图,对而动思维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解析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它的形成受当时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批判和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等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 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四位: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罗洛·梅(Rollo May,1909—1994和布根塔尔(James Bugental,1915—。
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组织,第一次讨论了人类价值的研究范围。
1962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Psychology,简称AAHP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人本主义心理学正式诞生,布根塔尔担任了第一任主席。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不少治疗师如罗杰斯、马斯洛等,都认为精神分析学派过于强调病态的行为和过于以决定论作为人的价值基础,缺乏了对行为的意义、正面的成长和发展的探索,因此决意创立一个全新的心理学取向,藉以强调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同时又加入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个人决定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人性本善论人性本善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人性观,也是人本主义的动机论与人格论的出发点和理论支柱。
它认为人的天性中就有实现自己的潜能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倾向。
心理学学派的分类
心理学学派的分类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是技术和系统发展的历史,而心理学系统,指的是各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和方法。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而不同的流派背后,都有其世界观(Paradigm)。
世界观的不同,造就了心理学技法的不同。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分有七个,分别是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心理学诞生以来第一个产生的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等。
冯特等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用内省的方法分析人的意识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把人的经验(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种元素;内省指的是依靠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
简而言之,心理学研究的是被分成基本元素的意识,研究的不是意识整体。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等人创立,该主义是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提出来的。
它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反对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不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即研究的是“意识流”,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该学派自成立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统治地位。
被称为心理学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应直接研究外显的行为,因为意识看不见、摸不到,具有主观性。
把刺激——反应作为解释人行为的工具,通过人对刺激做出的外显行为,研究人的心理。
研究方法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该主义也有不足之处,过分强调用“刺激——反应”来解释人的外显行为,通过控制外界环境去塑造人的行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无论他的祖先如何,我会把他塑造成任何我想要的人”华生的这句话能够很好地表明他的观点,忽略了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属于外铄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发展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发展心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旨在研究并解释人类的思想、感觉、行为和人际关系。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出现了五个学派,它们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心理学的进步,而且在实践中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 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
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让内·弗洛伊德和美国的爱德华·布雷雷特等人。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该从更小的元素(例如感知和思考)分析大的思维过程,揭示心理学的基本结构。
②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
约翰·沃森和伯福·斯金纳是它的代表人物。
他们主张重视行为(包括身体反应和言谈)而非思想和感觉,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和反馈机制来控制和预测。
③ 心理动力学学派心理动力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具有深层结构,由意识和潜意识层构成。
他还提出了“童年经历”和“性”两个概念,强调人类的行为和偏好可以通过分析童年经历和性满足来理解和解释。
④ 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于20世纪中期产生。
卡尔·罗杰斯和马斯洛是代表人物。
他们强调研究个体和人类的经验,认为个体是自由的、有创造力的并且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⑤ 认知心理学学派认知心理学学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主张人类在思考、决策和问题解决中使用不同的策略和模式。
它强调思维和计算与行为的关系。
代表人物包括人工智能专家艾伦·图灵和认知心理学家措伊·辛格。
以上五个心理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论。
每个学派的出现不仅推动了这门学科的进展和发展,而且对人类思考和行为的理解和应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各种心理学学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几个重要方面,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更好地处理与他人和自己的相互关系。
心理学十大流派
心理学流派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第二学派:意动心理学派第三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第四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第五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第六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第七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第八学派:日内瓦学派第九学派:认知心理学派第十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西方心理学简史(二)心理学的真正历史只有短暂的100余年。
但由于它又有着一个长久的过去,因此,人们往往倾向把心理学认为既是一个古老的科学,又是一个年轻的科学。
作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虽然只有短暂的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百余年的短短历史中,它却获得了惊人的发展。
心理科学的这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地集中体现在一些在世界范围内,都曾代表过一个时期的心理学历史发展的倾向、都曾对心理学本身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都曾客观地左右过心理学历史的发展进程的心理“大学派”的形成发展上;心理科学100余年来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这些心理学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内容心理学派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从理论上,它对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学派都做了深刻的批判,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批判西方心理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弊端时充满革命激情和说服力。
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判了行为主义把人和动物相等同,以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活动的研究;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正确批判了精神分析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革命性就在于:①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的模式;②它的倡导者承认他们自己的存在,认为生活是主观进行的,就像它产生的那样;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科学家。
显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价值。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
主要表现在:①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②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认为低层次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各有的,高层次需要则为人所特有的,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
③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④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和其相互关系,强调了高层次需要的实现以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
⑤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己实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
浅谈人本主义心理学摘要:人本主义对人的实质性心里内容的阐述和揭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新领域,强调研究人的需要、动机、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实现等复杂的意识心理现象,特别是把人的需要问题看成是理解人的心理、意识和人格和核心问题,对人类需要潜能问题进行深层挖掘和理论概括。
对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贡献,在方法论上也有积极的意义。
学术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看法并不相同。
关键字: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以人为中心疗法一.人本主义历史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派,被看做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至18世纪以前,人本主义思想一度席卷欧洲大陆。
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却没有出现在欧洲,却在盛行着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的美国出现!这就令人费思了。
其实这偶然中也存在着必然。
首先,人本主义思潮满足了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研究和解决。
最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来应付。
而且,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心理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二.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及成就提起人本主义,亚伯拉罕*马斯洛、和罗洛*梅就不得不提了。
亚伯拉罕*马斯洛生于1908,死于1970年。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认为意识体验是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有人性本善论、需要层次理论、存在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超越自我论、教育改革论、z管理学说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属需要层次理论了。
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从高到低依次分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
理论体系需要层次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 生理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和性的需要。
2 安全需要 (safety 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 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 尊重需要 (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我尊重两个方面。
5 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3、行为的自然流露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7、体验的时时常新8、社会感情9、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10、民主的性格结构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12、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3、创造力14、对文化适应的对抗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回归个体的心理探索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流派,旨在回归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人类的主观体验。
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价值、自由意志和个人成长。
本文将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自发性和积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是积极主动的存在,强调个体对自己生活的选择和决策具有自由意志。
与传统心理学派别相比,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个体视为能够通过积极的努力实现自我实现和成长的。
人们具有自我推动的力量,追求个体目标和价值。
2.个体的主观体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经历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与行为主义关注外部行为和精神分析关注潜意识驱动力不同,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注重个体意识和自我确知的过程。
个体意识的探索和发展对于形成自我认同、解决内外部冲突以及实现个体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3.个体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自我实现”概念,即个体通过追求自己潜在的能力和目标来达到内心满足感。
自我实现需要个体发挥自己的优势、承担责任,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实现自我发展。
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不断变化和向上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个体的最高潜力。
4.现时经验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现时经验对个体的重要性超过了过去和未来的经验。
现时经验是指个体当下的情绪、感受和意义的体验。
人们应该关注和体验当前的经验,而不是过于依赖于过去的经验或对未来的预期。
通过专注于现在,个体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内心的需求和真实的情感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自己。
5.关系和社会联系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个体需要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真实的关系,并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实现自身潜能的发展。
人际关系提供支持、表达和认同的环境,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结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通过关注个体内部的潜能和价值,推动心理健康和成长。
心理咨询主要有哪几大流派
心理咨询主要有哪几大流派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与专业人士交流,帮助个体或群体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很广泛,包括个人成长、人际关系、职场生涯、心理健康等等。
而在不同的心理咨询师中,也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即所谓的心理咨询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心理咨询流派。
一、精神分析派精神分析学派是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在心理咨询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往往有潜意识因素的影响,而人们需要通过自我洞察、解析梦境、自由联想等方式,去发现并解决自己的潜意识问题。
精神分析派的心理咨询师常常采用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等方式,帮助客户解决自我认知和情感问题。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又称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派,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心理咨询流派。
它关注个体的人性和成长潜能,认为人的内在本性是积极的、自我实现的,人应该被尊重、信任和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了咨询师关注和表达客户情感、尊重客户权利、提供支持和认可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是总称,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行为是可观测的,而个体的心理状态是无法直接观测的。
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心理咨询师会采用各种技术和方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来影响其心理状态。
其中包括对抗性技术、系统性脱敏等方式,也有一些派别会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四、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一种研究人类思维、记忆、知觉等心理过程的流派,它在心理咨询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因为理解和掌握了语言符号系统,才能够进行思考和表达。
认知心理学派的心理咨询师通常会通过认知重构、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帮助客户重塑思维模式和处理情绪的方式。
总的来说,不同的心理咨询流派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个人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和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和流派。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人性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对人性的理解和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浅析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的观点,包括行为主义派、认知派、精神分析派和人本主义派。
行为主义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关注的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对内在的心理过程不太关注。
他们相信,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塑造和改变。
他们认为,人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改变的,通过适当的条件反射和强化,人的行为可以被引导和控制。
认知派强调人的思维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通过思考和推理来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
认知派心理学家关注的是人的思维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和推理等。
他们认为,人性是理性的,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他们关注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知,强调人的思考方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的人性观主要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控制和影响。
潜意识包含了个人的欲望、冲动和童年经验等,这些潜在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神分析派强调解析潜意识并理解个人的内在冲突和欲望对于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性是矛盾和冲突的,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本主义派的人性观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的内在成长和追求意义的过程,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和个人的潜能。
他们认为,人性是自主性的,个人具有自由选择和创造的能力。
他们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四种心理学派别在人性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行为主义派强调行为的塑造和改变,认知派强调思维的影响,精神分析派强调潜意识的控制,人本主义派强调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每个派别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重点和方法,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解释各有侧重。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心理学派别的观点可以相互补充和综合,促进对人性的全面理解和研究。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原则
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个体发展的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和发展。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不将学生视为被塑造的对象,而是认可他们的独特性和潜能。
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支持和鼓励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才能和技能。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强调个体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提供支持和关怀。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感受,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尊严。
第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讨论。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材料,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学知识。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强调整体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师应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够终身学习和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长,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人际关系,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以及关注整体发展和终身学习。
这些原则的落实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和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马斯洛属于什么学派
马斯洛属于什么学派马斯洛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需要层次理论基本内容: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由低到高逐渐上升的7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社交)、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基础性需要,它们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果离开这些需要,一个人将无法生存。
马斯洛认为“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这意味着,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一个人在生活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很可能主要的动机就是生理的需要。
对于一个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渴求食物对其他事物都没有兴趣。
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
但是,当一个人有了充足的面包,而且长期以来都填饱了肚子,又会有什么愿望产生呢?这时,立即会出现另外的更高级的需要。
例如:进食、饮水、睡眠、穿衣服、排泄和性的需要等等。
(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人类期盼稳定、安全、保障而避免灾害、威胁、混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马斯洛强调“如果人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一组新的我们可以概称为安全的需要。
一个和平、安全、良好的社会,常常使得它的成员感到很安全,不会有野兽、极冷极热的温度、犯罪、袭击、谋杀、专制等的威胁。
”我们可以看到个人表达安全需要的某些现象,比如,人们一般偏爱职位牢固有保护的工作,要求有积蓄,以及要求各种保险(医疗、牙科、失业、老年的保险)。
例如:人身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
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群体的认可是人的社会性需要。
心理学流派2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出,心理学应该从 我们“人”的维度去关注人的那些基本的 东西,把人从生物——物理学观点的遏制、 束缚中解放出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与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以 及精神分析的区别: 1.人性观: 人性本善论 人性的成长论 人性的选择论 2.研究对象和课题 研究对象:健康人的内在意识经验 创造性,爱,自我,成长,有机体,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的潜能、价值等 3.方法论的建设 研究方法:动态的整体研究 折中融合的方法论原则 具体方法上的兼收并蓄
三、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
高峰体验是一种强烈的同一性体验,是指每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忆那不平凡的一刻,你的 内心依然会荡漾出坚毅、活力和创造力,成为你 自由、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 它包括神秘 体验、宇宙意识、海洋体验、创作体验、爱情体 验、父母亲情感体验、性体验、顿悟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的特点: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 主要思想: • 一.关于存在 • 1.存在的核心:存在感--人生的基础和目标。指 人对自身存在的经验,具有自我存在的意识。存 在感是通往内心世界的核心线索。 • 2. 存在的本质:存在于世,“人生在世” • 3.存在的方式:罗洛· 梅阐发了人存在于世界上的 三种方式:周围世界、人际世界、自我世界。
心理学流派(下)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以人为本” 的心理学思潮,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 60—70年代迅速发展。它强调心理学应该 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 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思想渊 源及社会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背景
(二)安全需要
[人文主义心理学及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人文主义心理学及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卡尔・罗杰斯,弗里奇・彼尔斯,埃里克・弗罗姆以及亚伯拉罕・马斯洛等人讨论独特的方法是与其他的心理学家大不相同的。
尽管这些人的讨论方法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他们都可以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心理学派的。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不是主要来解释独特怎样进展,而是致力于解释独特应当怎样进展;他们不是来强调人与人的共同之处,而是把留意力集中到每一个人的独特点上。
根据人文主义心理学的观念,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能力、情感以及潜力。
一个人若能把他们挖掘利用起来,他就到达了自我实现,在这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一生就是胜利的,充实的一生。
人文主义心理学派的支持者有时为解释这些内在潜力从何而来时而略有分歧,但他们都承认这些内在潜力的存在。
他们的确定性设想说明我们身上的某一处为我们“真正的〞独特,它总是试图与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相抗争。
因此,避开去商量独特在幼年时期的形成,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论述假如提供某个时机独特是如何显露出来,并且某些因素是如何干扰这一过程的。
正如马斯洛所阐述的,“最健全、最正常、最理想的独特产生是认识到这个过程,充分提供实现这些内在潜力的条件,使其在由这个潜XX的、难以认清的必要性质所操纵的路线上进展,使其从内部进展成熟,而不是由于外部因素而被塑造成〞。
全部的人都不同,而且全部的人身上都有充分的潜力,这种见解的确是很新颖的。
这直接意味着社会的作用应是鼓舞支持一个人的成长,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其发挥内在潜力。
这不象强调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其操纵力的弗洛伊德,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独断的家长或一个严格的环境会阻碍一个人的进展。
即使疼爱孩子的家长,假如为他们的孩子解决问题做确定,或者鼓舞他们按既成方式去进展,也会是有害的。
一位妈妈盼望她的儿子能成为宏大的音乐家而教他弹钢琴,可能会认为她在为她的儿子做着再好不过的事情,但也可能不是,假如她的儿子并不喜爱音乐。
一位开明的父亲盼望他的女儿能成为医生,这样或许会与他的女儿物理学或舞蹈方面的天赋背道而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A. 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笫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
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则相反。
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回避。
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
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
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
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观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作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评论:忽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一、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著有《动机与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宗教、价值观和高峰体验》(1964)、《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的境界》(1970)等。
二、人格自我实现论(一)需要层次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存需要 (physiological need):生存所必须的基本生理需要,如对食物、水和睡眠的需要。
2、安全需要 (safety need):包括一个安全和可预测的环境,它相对地可以免除生理和心理的焦虑。
3、爱与归属的需要 (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包括被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支持等,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团体等。
4、尊重需要 (esteem need):包括尊重别人和自尊重两个方面。
5、自我实现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包括实现自身潜能。
在心理学上,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
(二)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
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定义为更充分的认识、承认了人的内在天性,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马斯洛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对历史上和当时仍然健在的著名人物,如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人进行个案研究,概括出了自我实现的人所共同具有的人格特征。
1、对现实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适意的关系2、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3、行为的自然流露4、以问题为中心5、超然的独立性:离辟独居的需要6、自主性:对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7、欣赏的时时常新8、神秘体验:海洋感情9、社会感情10、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11、民主的性格结构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13、富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4、创造力15、对文化适应的对抗(三)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只有在生活中经常产生高峰体验,才能顺利地达到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阐述高峰体验时认为:“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
”许多人都声称自己在这种体验中仿佛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奥秘。
人们好像是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和紧张奋斗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地。
“这些美好的瞬间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觉,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与大自然的交融……”这种高峰体验可能发生于父母子女的天伦情感之中,也可能在事业获得成就或为正义而献身的时刻,也许在饱览自然、浪迹山水的那种“天人合一”的刹那。
然而,更多的高峰体验是在两情缱绻的爱情之中,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细腻地描绘了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曾用柯勒律治的一首诗来形容高峰体验:假如一个人在梦中来到天堂,他被赠与一朵鲜花以证明他的灵魂来过这里;当他醒来的时候,如果他手中真有一朵鲜花,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三、教育心理学思想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
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即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
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潜能才能像得到了充足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
为了使儿童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和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即不过多干扰、不揠苗助长或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的人性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
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自我实现追求的内容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包括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
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自我同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
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2、启发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情感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美育原则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
4、超越性原则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此外,还有对文化的超越,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就是要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5、价值原则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马斯洛很早即关注人的因素。
当美国60年代的管理大师杜拉克、麦格莱高等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工业化的工作场地时,马斯洛最早认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工业领域也许能够当作心理动力学研究高级人类发展研究和人类思想生态学研究的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