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件
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综合的 有机系统。
大气圈
水圈
岩石圈
生态系统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 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 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 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 料的来源。
地理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 有重要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 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四)现实意义:
1、确立了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最高标准——生产力标 准;
2、它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重要理论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
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1)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2)非基本要素:科学技术和管理
如何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①科学技术并不是直接生产力,而只是潜在生产力;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 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 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乃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它的历史 作用在于它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 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 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
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
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 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 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 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 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 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 再到相对稳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 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 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 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3-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过程,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如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一直占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生活。
第三,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 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4 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8 社会有机体根源于( )A人的生产实践B人的思维活动C自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D生物的本能活动9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 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11 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1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13 阶级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4、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15 阶级首先是一个( )①政治实体②经济实体③观念实体④自然实体16 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关系④人与自然的关系17 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是因为它( )A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了英雄人物的作用C考察了个人的作用 D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18 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 )A物质生产实践B人的思想动机C绝对精神D人的生理活动19 手推磨产生的是( )A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B原始社会C资本家为首的社会D无产者为首的社会20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21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22 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生产力标准”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23 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A生产力的状况B国家政权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意识形态性质2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阶级斗争的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2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需要和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26 阶级斗争的基本动力是( )A国家权力B经济利益C思想观念D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27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为捍卫某种思想政治原则B为争取某种社会地位C为夺取国家政权D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28 阶级斗争是( )A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9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A一切社会现象的方法B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C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D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30 社会革命根源于( )A物质生活贫困B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口多31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 )A人民群众B历史人物C绝对精神D超自然的神秘力量32 地理环境是( )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B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二)双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 )A人是社会的主体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C社会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D社会的发展是由某种外在的目的预先规定的E人类社会是“理性的形象和现实”2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人是( )A观众B剧中人C剧作者D消极惰性的材料E历史中多余的东西3 生产力是( )A全部社会生产过程的总和B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C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E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4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自然物质之间的能量变换B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C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D它是在人们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E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 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 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非意识形态。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社会存在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是指社会形态依次 更替的过程是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 移的,具有因果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根源于社会 基本矛盾,因此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其 中内在着主体的选择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 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 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如下图示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基本 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马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 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 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 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 作用。
精品课件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 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 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 设施。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 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 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精品课件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 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
革。
精品课件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 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精品课件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 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精品课件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 的对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引起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历史上的必然发展过程。
不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的生产力决定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拥有的一切物质和技术力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地位、权力关系等。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不同。
例如,在奴隶社会中,存在着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着封建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
再次,马克思主义论述了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任何主观意志的干扰。
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推动的,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或任何外在力量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
总结起来,马哲第三章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强调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中,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同,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过程中,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人们的生产关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第三、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经济标准,由于人们在特定的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所决定的。
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其内容来说就是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人们政治生活、政治交往的产物。
政治结构以经济结构为基础并给予经济结构巨大的反作用。
政治结构的要素:社会的政治结构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构成。
政治结构的特征:不同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是通过政治结构来体现的。
政党则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意志的代表。
马克思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20/4/2
---
个体意识
主体不同,社会意识分
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对社会心理起指导和影响 作用。
2020/4/2
---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 意识形态之分
其中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 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等。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规律
张卓钰
-
---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 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 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 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产牛民开
品肉将这
也、没样
将牦办的
不牛法自
复奶养然
存之牛条
在类,件
!
,
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 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 或延缓的作用。
天气特别好→好收成→作物大量积压→价格极低→收入变低
天气特别差→收成不好→没有多少作物→作物变贵→收入变低
例:2017年云贵地区发大水,芒果大降价,13块钱一箱
看书 P107(二)社会存在 第三段
2020/4/2
---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 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
马哲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一)判断题第一部分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同时产生的。
(×)4.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是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5.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量。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它们是体现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矛盾。
(√)7.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这是因为那时社会发展没有客观规律。
(×)8.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危机。
(×)9.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10.社会的基本结构有人口结构。
(×)11.从其产生根源看,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12.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13.国家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划分国民的。
(×)14.政体决定国体。
(×)1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17.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18.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
(√)19.人的本质属性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2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21.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22.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就得到了正确的解决。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2.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3.“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4.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5.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比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等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显然,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延伸)。
而且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凡是承认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
2.什么是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2.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积极促进;错误:消极阻碍)5.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哲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有关题目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参考答案:马克思的这段话蕴涵的唯物史观道理是:(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变革的终极力量。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对我们当今的启示是,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并以其特有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在科技生产力方面一度领先于世界;今天要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同样要继续奉行“科教兴国”的国策,并形成全民族重视创新的风尚。
只要我们大力推行科教兴国的政策,大力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赶超发达国家是指日可待的。
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冲击着现实社会和意识形态中一切陈旧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以不可抗拒的磅礴之势,在物质生活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
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再次,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然而,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也使人类的破坏能力空前地增长,并且使人类与周围的环境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关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4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⑴识记:社会基本矛盾。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
答: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答: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口因素。
答: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生产方式。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
答: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心理。
答: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
答: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意识形态。
答: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非意识形态。
答: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个体意识。
答: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其内容主要有社会成员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对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群体意识。
答: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哲-第三章
奴隶主
阶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实现自己的统治。 实现自己的统治。
科学技术是潜在的 生产力, 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 的渗透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说: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 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机等等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2)唯物史观 )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就是唯物史观 第一,它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 第一, 第二, 第二,它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了 第三, 第三,它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决定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意识
马克思指出: 为了进行生产,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的性质由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
马哲: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心史观主要缺陷是:A、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B、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2、唯物史观“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2、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原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孟德斯鸠特别强调气候的影响作用。
他认为,居住在寒带地区的北方人体格健壮魁伟,但不大活泼,较为迟笨,对快乐的感受性很低;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南方人体格纤细脆弱,但对快乐的感受性较为敏感。
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心强,象青年人一样勇敢,刻苦耐劳,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则心神萎靡,缺乏自信心,老头子一样懦弱,懒惰,不动脑筋,可以忍受奴役。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土壤同居民的性格之间,尤其是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膏腴使人因生活宽豁而柔弱、怠情、贪生怕死。
”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而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则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
同时,民族居住的地域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
小国宜于共和政体,大小适中的国家宜于由君主治理,而大帝国则宜于由专制君主统治。
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案例讨论:(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环境的理论是怎样的?(2)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哪些错误?案例点评:(1)自然环境是指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外部自然物质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
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状况,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但是,自然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是因为: 自然环境的变化一般是缓慢的、不显著的,而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相对来说则是较快的、明显的,而缓慢变化的事物一般不能成为快速变化的事物的原因;而且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按照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相反,自然环境的作用之好坏、大小,要受社会内部的各种主要因素,如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性质,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等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个体意识即社会成员的个人意识,群体意识是指各 种社会群体的意识。
社会思潮
• 伴随当代经济社会的转型深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相 比,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各种社会思潮发展最 为活跃的时期。进入当代社会转型期,除马克思主 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 。不同的社会思潮代表着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不同利 益和价值取向,相互之间交锋激烈,竞相争夺话语 权、主导权和合法性,并试图影响现实。因此,它 们必然会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形成挑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遇冲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点) 二、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三、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是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 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生产 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掌握,常考,常以选择题出现。
——恩格斯
1835年4月18日,沙尘暴吹袭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斯特拉福德
2010年5月14日 青海格尔木 遭受沙尘暴袭击
人类文明历程
敬畏自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征服自然
生态文明
工业文明
农业文明
原始文明
1650年代到1950年代
公元前8000年到1650年代
高能耗 低产出
高污染
20万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 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 阻碍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
(1)煤社油会穷大存人王在绝哪决无会定开社知交会道意易北识所方,折捡社本煤会的渣意懊识老恼反婆映,子社会存在 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
(2)去社种会兰意花识,具像有相阔对人的老独太立爷性一样
———鲁迅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 建主为首的社会,蒸 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 本家为首的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产 力
原始工具
原始社会
的 发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展 变
铁器封建社会化Fra bibliotek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选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择
正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确 观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点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1)含义: 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 生活的物质方面。
(2)构成: 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真舒服!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
真难受!
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 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 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如 此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 进步的最高标准” 。
评价一切政党的政策及 其实践是否进步以及进 步程度的标准,“归根 结底,看它对于中国人 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 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判断(改革 开放和各项工作 是非 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 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
促进
用于生产力
阻碍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石器
原始社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青铜器
奴隶社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铁器
封建社会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大机器
资本主义社会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所谓历史观是指人们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
会问题的根两本种看根法本和观对点立,的是历世史界观观的一部分。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区别标志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史
上第一次有了( )
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江泽民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
内涵:
构成:
生生产产资料的所有分制配形式。
狭义
人们在生产广中义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方式。
消费
交换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关系)
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 首要条件,即社会存在主要指生产方式。
分析观点
一切历史归根 到底都是物质生产 发展史,是生产方 式发展史,是生产 力发展的历史。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1)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 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 第一提琴”。
——恩格斯
分析为什么“我们党要始终 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 代表” ?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构成
生产力
劳动资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 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2)结构:
第一,从社会意识的主体角度—— 第二,有从个社体会意意识识和的群发体展意水识平之看分—;—社会意识
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之分形。态 第三,从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角度——
有属于上层上建层筑建的筑意的识意形识式形式 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