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一定温度时,向2.0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SO2和1 mol O2,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t / s02468

n(SO3) / mol00.81.4 1.8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在前2 s 的平均速率v(O2) = 0.4 mol·L-1·s-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体积压缩到1.0 L,平衡常数将增大

C.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4 mol SO3,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小于10%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 mol SO2、1 mol O2,反应达到新平衡时

() ()3

2

n SO

n O

【答案】C

【详解】

A.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当n(SO3)=1.8mol,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反应在前2s的平均速率v(SO3)=0.8mol÷2L÷2s=0.2mol·L-1·s-1,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段时间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v(O2)=0.5v(SO3)=0.5×0.2mol·L-1·s-1=0.1mol·L-1·s-1,故A错误;

B.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与压强、物质浓度都无关,故B错误;

C.原平衡,SO2的转化率为1.8mol÷2mol×100%=90%。若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molSO3时,将建立等效平衡,SO3的转化率等于10%,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充入4 molSO3,相当于对原平衡加压,SO3的转化率减小,应小于10%,故C正确;

D.保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再充入2molSO2、1molO2,相当于缩小容器的体积,增大了

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增加,氧气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

() ()3

2

n SO

n O

大,故D错误。

故选C。

2.反应2SO2+O2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1/(L.s),则这段时间为( )

A.0.1s B.2.5s C.5s D.10s

【答案】C

【详解】

根据反应方程式2SO 2+O 22SO 3,一段时间后SO 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 -1,那么氧气的

浓度必然减少0.2mol?L -1,根据v(O 2)=

0.2

t

?=0.04mol?L -1?s -1 ,t=5s ,故选C 。

3.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由CO 2和CH 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 3COOH 的催化反应历程。该反应历程示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 .CH 4→CH 3COOH 过程中,有C —H 键发生断裂

C .①→②吸收能量并形成了C —C 键

D .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100% 【答案】C 【详解】

A .该反应总反应为CH 4+CO 2=催化剂

CH 3COOH ,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A 项说法正确; B .图中变化可知,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经过选择性活化,其中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会与催化剂形成一新的共价键,必有C?H 键发生断裂,故B 项说法正确;

C .①→②的焓值降低,过程为放热过程,有C?C 键形成,故C 项说法错误;

D .由图可知,1mol 甲烷和1mol 二氧化碳反应生成1mol 乙酸,生成CH 3COOH 总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故D 项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不正确的是C 项,故答案为C 。

4.以反应5H 2C 2O 4+2-

4MnO +6H +=10CO 2↑+2Mn 2++8H 2O 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H 2C 2O 4溶液和酸性KmnO 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编号

H 2C 2O 4溶液

酸性KMnO 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

体积/mL 浓度/mol/L 体积/mL ① 0.10 2.0 0.010 4.0 25 ②

0.20

2.0

0.010

4.0

25

A.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

v(KMnO4)=2.5×10-4 mol·L-1·s-1

B.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答案】A

【详解】

A. 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010mol/L0.004L 0.002L+0.004L

?

=2

3

×0.010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

2

0.010mol/L

3

40s

?

=1.7×10?4

mol?L?1?s?1,故A错误;

B. 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B正确;

C.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即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

D.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4-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

H2C2O4溶液均过量,故D正确;

故选:A。

5.氯化钾固体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显著的原因是()

A.溶解过程中只发生了水合作用

B.溶解过程中只发生了扩散作用

C.溶解过程中没有发生热效应

D.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接近

【答案】D

【详解】

A.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故A错误;

B.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故B错误;

C.氯化钾固体溶解过程中发生了扩散过程和水合作用,扩散过程吸收能量、水合过程释放能量,故C错误;

D.氯化钾固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与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接近,所以溶液温度变化不显

著,故D正确;

选D。

6.如图所示装置中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指针指向M,由此判断下表中所列M、N、P物质,其中可以成立的组合是( )

M N P

A锌铜稀硫酸溶液

B铜铁稀盐酸溶液

C银锌硝酸银溶液

D锌铁硝酸铁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C

【点睛】

电流计指针偏转,M棒变粗,N棒变细,说明M、N与池中液体构成了原电池。N棒变细,作负极,M棒变粗,说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在M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金属单质,M 变粗,M做原电池的正极。

【详解】

A.如果是锌、铜、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则电池总反应式为Zn+2H+=Zn2++H2↑,Zn作负极, M极变细,故A错误;

B.如果是铁、铜、稀盐酸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Fe+2H+= Fe2++H2↑,则铁是负极,铜棒M 是不会变粗的,故B错误;

C.如果是银、锌、硝酸银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Ag+=Zn2++2Ag,则锌是负极,N棒变细,析出的银附在银上,M棒变粗,故C正确;

D.如果是锌、铁、硝酸铁溶液构成原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Zn+2Fe3+=2 Fe2++ Zn2+,Zn作负极, M极变细,故D错误;

答案选C。

7.反应Ⅰ:CaSO4(s)+4CO(g)CaS(s)+4CO2(g) ΔH1=-175.6 kJ·mol-1反应

Ⅱ:CaSO4(s)+CO(g)CaO(s)+SO2(g)+CO2(g) ΔH2=+218.4 kJ·mol-1假设某温度下,反应Ⅰ的速率(v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2),则下列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D

【详解】

反应Ⅰ为放热反应,反应Ⅱ为吸热反应,因为B、C两图中反应Ⅰ的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而反应Ⅱ的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则B、C错误。由题意知:反应Ⅰ的速率(v1)小于反应Ⅱ的速率(v2),则反应Ⅰ的活化能较大,则A错误、D正确,故选D。

8.某电池以K2FeO4和Zn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溶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由Zn电极流出,经KOH溶液流向正极

O-+=Fe2O3+5H2O

B.正极反应式为2Fe2

4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

D.电池工作时OH-向负极迁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子由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从锌极经导线流向K2FeO4极,A错误;

O-+8H2O+6e-=Fe(OH)3+10OH-,B B.KOH溶液为电解溶质溶液,则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Fe2

4

错误;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减小,C错误;

D.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OH-向负极迁移,D正确;

答案选D。

9.下列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1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B.图2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C.中和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D.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答案】D

【详解】

A.图1所示的装置没形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没有电流通过,所以不能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选项A错误;

B.图2所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B错误;

C.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所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选项C错误;

D.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断键需要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所以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10.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该反应的速率表达式为v=k?c m(NO)?c n(H2)(k、m、n待测),其反应包含下列两步:

①2NO+H2═N2+H2O2(慢)

②H2O2+H2═2H2O(快)

T℃时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c(NO)/mol?L-1c(H2)/mol?L-1速率/mol?L-1?min-1

Ⅰ0.00600.0010 1.8×10-4

Ⅱ0.00600.0020 3.6×10-4

Ⅲ0.00100.0060 3.0×10-5

Ⅳ0.00200.0060 1.2×10-4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

B.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

C.该反应速率表达式:v=5000c2(NO)?c(H2)

D.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2NO+H2═N2+H2O2(慢),②H2O2+H2═2H2O(快),反应历程中反应慢的决定反应速率,整个反应速度由第①步反应决定,故A正确;

B.反应①难以进行,说明反应的活化能高,正反应的活化能一定是①>②,故B错误;

C.比较图表Ⅰ、Ⅱ数据可知NO浓度不变,氢气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一倍,Ⅲ、Ⅳ数据分析,H2浓度不变,NO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增大到4倍,据此得到速率方程,v=Kc2(NO)?c(H2),依据Ⅰ中数据计算K=5000,则速率方程v=5000c2(NO)?c(H2),故C正确;

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故选B。

11.反应:2X(g)+Y(g)2Z(g)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产物Z的物质的量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P1>P2 T1>T2ΔH<0

B.P1>P2 T1

C.P1T2ΔH>0

D.P10

【答案】A

【详解】

根据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压强均为P2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故有:T1>T2;

根据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温度均为T2时,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则达到平衡

用的时间越少,曲线的斜率越大,先拐先平压强大,故有:P1>P2,

比较T1P2与T2P2两曲线,温度越高Z物质的量越少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正反应为放热反应,△H<0;

故答案为A。

【点睛】

图象问题解题步骤:(1)看懂图象:①看面(即弄清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②看线(即弄清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③看点(即弄清起点、拐点、交点、终点的意义);④看是否要作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⑤看定量图象中有关量的多少;(2)联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12.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断减少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2CO32--4e-=3CO2↑

C.电极X为负极,O2-向X极迁移

D.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比煤燃烧发电的能量效率高

【答案】A

【详解】

A、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会减少,在电极Y上O2得到电子生成O2-不断在补充,故A错误;

B、由原理图分析可知,其负极反应式为C+2CO32--4e-=3CO2↑,即B正确;

C、原电池内部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C正确;

D、直接煤一空气燃料电池是把化学直接转化为电能,而煤燃烧发电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电能,其中能量损耗较大,所以D正确。

正确答案为A。

13.根据如图所示的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情况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2(g)和O2(g)反应生成NO(g)是放热反应

B.2 mol 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吸收498 kJ能量

C.1 mol 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 kJ能量

D.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为1444 kJ

【答案】C

【分析】

焓变=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

量,N2+O2═2NO△H=946kJ/mol+498kJ/mol?2×632kJ/mol=+180kJ/mol,反应是吸热反应;【详解】

A. 依据计算分析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错误;

B. 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的过程是化学键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2molO原子结合生成O2(g)时需要放出498kJ能量,故B错误;

C. 形成2molNO放热2×632×J能量,所以1molNO(g)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632kJ能量,故C正确;

D.无法判断2 mol N(g)和2 mol O(g)的总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4.已知反应:NO2(g) + SO2(g)SO3(g) + NO(g) ,起始时向某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NO2 、2 mol S18O2,.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O2中不可能含18O B.有1 mol N18O生成

C.S18O2的物质的量不可能为0. 8 mol D.SO2、SO3、NO、NO2均含18O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

【答案】C

【详解】

A.NO2(g) + SO2(g)SO3(g) + NO(g) 反应到达平衡后,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故NO2中可能含18O,A错误;

B.NO2(g) + SO2(g)SO3(g) + NO(g)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生成N18O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B错误;

C.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又因为NO2(g) + SO2(g)SO3(g) + NO(g)这个反应是可逆反应,NO2的转化率小于100%,故平衡时 S18O2的物质的量大于1.0mol,C正确;

D.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不在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当SO2、SO3、NO、NO2均含18O时,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对应可逆反应,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生成物的产率小于100%,化学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达到平衡后,同种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大于0。

15.一定条件下,物质的量均为 0.3mol 的 X(g)与Y(g)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

应:X (g)+3Y (g)2Z (g) ΔH =-akJ?mol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达到平衡后,向平衡体系中充入稀有气体,正反应速率不发生变化

B .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仍为 1:1

C .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

D .X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 【答案】A 【详解】

A .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充入稀有气体,X 、Y 、Z 的浓度均不变,则正逆反应速率不变,故A 正确;

B .反应起始时X 与Y 的物质的量相等,但X 与Y 按物质的量1:3进行反应,则反应一段时间后,X 与Y 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大于 1:1,故B 错误;

C .由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知,X 是过量的,又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若0.3molY 全部参与反应,反应放出 0.1akJ 的热量,而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故达到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0.1akJ ,故C 错误;

D .设任意时刻,X 的转化量为x mol ,可列出三段式:

()()

()0.30.30x 3x

2x 0.3-X g +x 0.3Y g 2Z g 3-3x

2x

,则X 的

体积分数为

0.3-x 0.3-x

100%=100%=50%0.3-x+0.3-3x+2x 0.6-2x

??,则X 的体积分数为一定

值,始终保持不变,则X 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故D 错误; 故选A 。

16.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 、0.l mol C 和一定量的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3A g B g +2C g 0 ΔH<,各物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 0~t 1阶段

的c (B )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t 1=15s ,则用A 的浓度变化表示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4 mol·L -l ·s -1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 的转化率为60%

C .该容器的容积为2L ,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D .t 0~t 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13A g B g +2C g H=-50a kJ mol ??

【答案】B

A .t 0~t 1阶段,A 的浓度变化为0.15-0.06=0.09 mol·L -1,t 0~t 1阶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10.09mol/L

=0.006mol L s 15s

??,A 错误;

B .t 1时该反应达到平衡, A 的转化率为=0.09/0.15×100%=60%,B 正确;

C .根据反应()

()()3A g B g +2C g 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A)=0.09 mol·L -1, ?c(B)=0.03

mol·L -1,由图像可知反应达平衡后,c(B)=0.05 mol·L -1,所以B 的起始的浓度为0.02 mol·L -1

,B 的起始的物质的量为0.02mol/L×2L=0.04 mol ,C 错误;

D .t 0~t 1阶段,?c(A)=0.09 mol·L -1,?n(A)=0.09×2 mol =0.18 mol ,此时放热a kJ ,如果有3mol A 完全反应,放热为50

a 3

kJ ,即()()()-150

3A g B g +2C g H=-

a kJ mol 3

??,D 错误; 答案选B 。

17.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氢气燃烧生成水时的热量变化,其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H 2O 分解为H 2与O 2时放出热量

B .生成1mol H 2O 时吸收热量245 kJ

C .甲、乙、丙中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大小关系为乙>甲>丙

D .氢气和氧气的总能量小于水的能量 【答案】C 【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1mol H 2断裂共价键变为2mol H 要吸收436kJ 的能量,0.5mol O 2断裂共价键变为1mol O 要吸收249kJ 的能量,2mol H 和1mol O 结合成1mol H 2O 要放出930kJ 的能量。因此,可以算出1mol H 2和0.5mol O 2反应生成1mol H 2O 要放出245kJ 的能量,反过来,水分解为H 2与O 2时吸收热量。综上所述,C 正确,本题选C 。

18.向BaCl 2溶液中通入SO 2气体,溶液仍然澄清;若将BaCl 2溶液分盛在两支试管中,一只试管加稀HNO 3,另一只加NaOH 溶液,然后再通入SO 2气体,结果两支试管都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 .SO 2是酸性氧化物、SO 2具有还原性 B .两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不是同种物质 C .BaCl 2既能跟强酸、又能跟强碱反应,具有两性 D .升高pH 时,SO 2水溶液中SO 32-浓度增大

【分析】

根据SO2的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还原性)分析判断。

【详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是弱酸,故SO2通入BaCl2溶液不会生成BaSO3和HCl。SO2通入BaCl2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SO2被稀硝酸氧化为SO42-,再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SO2通入BaCl2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SO2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和水,再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BaSO3沉淀。故A、B项正确,C项错误。H2SO3水溶液中存在两步电离,升高pH时,促进电离,SO32-浓度增大,D项正确。

本题选C。

【点睛】

SO2有较强的还原性,稀硝酸有强氧化性,两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9.短周期元素X、Y、Z、W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X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 位于第二周期 IV 族

B.Y 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中只存在两个平衡状态

C.W 的最高价氧化物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D.常温下,将 Z 单质投入到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答案】D

【分析】

短周期元素X、Y、Z、W,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X和Y属于第二周期元素、Z和W属于第三周期元素,其中X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则X是C元素,那么Y是N元素、Z 是Al元素、W是Si元素

【详解】

A. X是C元素,位于第二周期IV A族,所以A错。

NH+H O NH H O NH+OH,还有B. Y的气态氢化物为NH3,氨水中发生+-

32324

NH(g)NH(aq),故存在3个平衡状态,所以B错。

33

C. W 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iO 2,不是太阳能电池和电脑芯片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所以C错。

D. Z 单质是Al,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浓硝酸,常温下,Al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所以D对。

20.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燃烧热/kJ·mol-

1

化合物

燃烧热/kJ·mol-

1

甲烷890.3正丁烷2878.0

乙烷1560.8异丁烷2869.6

丙烷2221.52-甲基丁烷3531.3

A.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g)ΔH=-1560.8kJ·mol-1

B.稳定性:正丁烷>异丁烷

C.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kJ·mol-1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答案】C

【详解】

A.根据乙烷燃烧热的含义:完全燃烧1mol乙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会放出1560.8KJ 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l)△H=-

3121.6kJ/mol,故A错误;

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异丁烷的燃烧热比正丁烷的燃烧热小,则异丁烷的能量低,即热稳定性为正丁烷<异丁烷,故B错误;

C.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表格中正丁烷、异丁烷的燃烧热比较可知,则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支链多的燃烧热小,则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在3540KJ/mol左右,且大于3531.3KJ/mol,故C正确;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热越少,即n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氢的数目越大燃烧放热越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二、实验题

21.某实验小组欲探究SO2和Cl2能否发生反应,设计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装置A制取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装置C中发生复分解反应制取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为验证SO2和Cl2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又继续如下实验。

①甲同学认为若SO2和Cl2反应,生成了Cl-,只要检验到生成的Cl-即可,甲取适量B中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___________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认为应该在装置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然后再按甲同学的方法实验即可得到正确结论。洗气瓶中盛有试剂的名称是___________。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

④丙同学取溶液X于试管中,加入少量反应后B中的溶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得出正确结论: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可以发生反应。溶液X是_________(填选项序号)。

a. BaCl2溶液

b. Ba(OH)2溶液

c. 氯水

d. 石蕊溶液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AgNO3饱和食盐水 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a SO2+Cl2+2H2O=2HCl+H2SO4

【详解】

(1)在装置A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氯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2)在装置C浓硫酸与Na2SO3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S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 ①在B中SO2与Cl2会发生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反应后的溶液中含Cl-,可利用AgNO3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HNO3的性质检验Cl-。甲中含有Cl-可通过向该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就证明含有Cl-,所以加入的溶液为AgNO3;

②制备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氯化氢进入B中溶于水也会生成氯离子,乙同学认为Cl2中混有的杂质是HCl,需要在A、B间增加一个洗气瓶,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③丙同学认为按乙同学的建议改进实验也不合理,理由是Cl2和水反应也会生成Cl-;

④SO2被Cl2氧化为H2SO4,结合硫酸根离子检验证明二氧化硫和氯气发生了反应,丙同学取适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溶液X中含Ba2+,且不能和二氧化硫发生反应,

a.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42-存在,证明SO2和Cl2发生了反应,a正确;

b.Ba(OH)2和SO2反应生成BaSO3沉淀,不能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b错误;

c.氯水有氧化性,氯水能将SO2在溶液中被氧化为H2SO4,也会生成BaSO4沉淀,不能说明说明SO2和Cl2发生反应,c错误;

d.无论氯气与SO2是否发生反应,二者溶于水后的溶液显酸性,酸溶液能够使石蕊溶液变红色,所以不能确定SO2与Cl2是否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SO2与Cl2同时通入水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SO2+Cl2+2H2O=2HCl+H2SO4。

22.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3.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反应限度

CO的反应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表是实验(1)实验一:通过实验室制备2

过程中的数据及相关信息:

2

中的信息可知,影响该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___。

(2)实验二: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草酸(H2C2O4)溶液反应时,发现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

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①针对上述实验现象,小组同学认为KMnO 4与H 2C 2O 4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_____的影响。 ②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草酸溶液外,还需要的试剂最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 .硫酸钾

B .硫酸锰

C .二氧化锰

D .水

(3)实验三:探究KI 和FeCl 3混合时生成KCl 、I 2和FeCl 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 Ⅰ、向5 mL 0.1 mol/LKI 溶液中滴加5~6滴0.1 molL FeCl 3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两等份;

Ⅱ、向甲中滴加CCl 4,充分振荡;Ⅲ、向乙中滴加试剂X 。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Ⅲ中,试剂X 是________;

②步骤Ⅱ和Ⅲ中的实验现象说明KI 和FeCl 3混合时生成KCl 、I 2和FeCl 2的反应存在一定的限度,该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答案】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接触面积、温度 生成的Mn 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B KSCN 溶液 Ⅱ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Ⅲ中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详解】

(1)通过测定收集相同体积CO 2气体所需时间反映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不同分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由①②或④⑤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有关,由①③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接触面积有关,由③④实验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有关,故答案为:反应物浓度、反应物接触面积、温度;

(2)①影响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为:温度、浓度和催化剂,KMnO 4与H 2C 2O 4反应生成Mn 2+过程中会放热,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因为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可以考虑催化剂的影响,则生成的Mn 2+对KMnO 4与H 2C 2O 4反应具有催化作用,能够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答案为:生成的Mn 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要想验证锰离子的催化作用,在做对比实验时时加入硫酸锰观察反应速率(产生气泡的快慢)是否变化即可,故答案为B ;

(3)①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即反应物和产物共存,因反应物中KI 明显过量,若要说明反应有一定限度,就需要证明有I 2生成,同时有反应物Fe 3+存在,利用KSCN 溶液检验反应后的溶液里存在Fe 3+,故答案为:KSCN 溶液;

②当Ⅱ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是可知反应后的溶液里有I 2,Ⅲ中滴加KSCN 溶液后可观察到溶液变红,可知溶液里存在Fe 3+,由此可推出反应存在一定限度,故答案为:Ⅱ中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现紫红色,Ⅲ中可观察到溶液变红。

24.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能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1)反应2442Fe H SO FeSO H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为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如图三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铁与稀硫酸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____。

(2)现有纯铁片、纯铜片、1500mL0.2mol L -?的硫酸溶液、导线和1000mL 量筒设计实验,证明形成原电池可以改变反应速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且1000mL 量筒中已充满了水。

①若a 、b 极不用导线相连,则b 极材料为_____(填“纯铁片”或“纯铜片”)。当收集到

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且溶液体积不变)气体时,用时2min ,则用24H SO 表示的

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11mol L min --??。

②将a 、b 极(a 极为“纯铁片”,b 极为“纯铜片”)用导线相连,则电子在导线上的流动方向为从_____到(填“a 极”或“b 极”,下同)_____;此时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气体时,用时1min 。 ③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为________。

【答案】放热 Ⅲ 纯铁片 0.04 a 极 b 极 2Fe 2e Fe -+-= 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反应速率 【详解】

(1)①根据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装置Ⅰ可通过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铁与

稀硫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故答案为:Ⅲ;

(2)①若a 、b 极不用导线相连,右侧应该产生氢气,则b 极材料为纯铁片。当收集到

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且溶液体积不变)气体时,用时2min ,其中氢气的物质的量

是0.896L ÷22.4L /mol =0.04mol ,因此消耗0.04mol 硫酸,则用24H SO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04mol

0.5L 2min

?=0.0411mol L min --??。

②将a 、b 极(a 极为“纯铁片”,b 极为“纯铜片”)用导线相连,构成原电池,铁是负极,则电子在导线上的流动方向为从a 极流向b 极;此时a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Fe 2e Fe -+-=;

③由于②中当收集到896mL (已折算为标准状况)气体时,用时1min ,这说明反应速率加快了,因此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为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反应速率。

25.现有如下两个反应:(A)NaOH +HCl =NaCl +H 2O (B)2FeCl 3+Fe =3FeCl 2 (1)根据两反应本质,分别判断能否用于设计原电池____。 (2)如果不能,说明其原因______。

(3)如果可以,请画出实验装置图,注明电解质溶液名称和正负极材料,标出电子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____。

_____是正极,正极反应式:_____; _____是负极,负极反应式:_____。

【答案】(A)不能(B)可以 (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Cu(或C) 2Fe 3++2e -=2Fe 2+ Fe Fe -2e -=Fe 2+

【详解】

(1)原电池为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用于设计原电池的是:(A)不能(B)可以。 答案为:(A)不能(B)可以

(2)A 不能的原因是:(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答案为:(A)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发生电子的转移

(3)B可以,实验装置图如下:

Cu(或C)是正极。答案为:Cu(或C)

正极反应式:2Fe3++2e-=2Fe2+。

答案为:2Fe3++2e-=2Fe2+

Fe是负极。答案为:Fe

负极反应式:Fe-2e-=Fe2+。

答案为:Fe-2e-=Fe2+

26.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I. a为铜片,b为铁片,烧杯中是稀硫酸溶液

(1)当开关K断开时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 ;当开关K闭合时,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A.a不断溶解 B.b不断溶解 C.a上产生气泡 D.b上产生气泡 E.溶液逐渐变蓝(2)闭合开关K,反应一段时间后断开开关K,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__ 。

SO-浓度逐渐增大

A.溶液中H+浓度减小 B.正极附近2

4

SO-浓度基本不变

C.溶液中含有FeSO4 D.溶液中2

4

II.FeCl3常用于腐蚀印刷电路铜板,反应过程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 ,若将此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写出该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

III.如图是氢氧燃料电池构造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附答案

2015年全国1卷高考化学试题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 量之比为()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实验现象结论 A. 将稀硝酸加入过量铁粉中,充分反应 后滴加KSCN溶液有气体生成,溶液呈 血红色 稀硝酸将Fe氧化为 Fe3+ B. 将铜粉加1.0mol·L-1Fe2(SO4)3溶液 中溶液变蓝、有黑色固 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 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熔化后的液态铝滴 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 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 0.1mol·L-1CuSO4溶液 先有白色沉淀生成 后变为浅蓝色沉淀 Cu(OH)2的溶度积比 Mg(OH)2的小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中有CO2生成 B.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新最全面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精华版)

第一部分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双原子分子如:多原子分子如:He、Ne、Ar、Kr O2、H2、HCl、NO 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 + 4 阴离子:Cl–、O2–、OH–、SO 2– 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① ②③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 溶液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 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 5.同位素 O、Si、Al、Fe、Ca。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 123 如H 有三种同位素:1H、1H、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 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 2- 种类型:根(如SO4、O 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 、—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 8.基·CH3)。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

2015年高考真题——理科综合化学部分(浙江卷)Word版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Fe 56 Ag 108 I 127 7.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液晶态介于晶体状态和液态之间,液晶具有一定程度的晶体的有序性和液体的流动性 B .常压下,0℃时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在4℃时密度最大,这些都与分子间的氢键有关 C .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D .燃料的脱硫脱氮、SO 2的回收利用和NO x 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 .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 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 C .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 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 溶液中存在SO 42- 或SO 32- D .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9.右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 、Y 、Z 、W 为短周期元素,W 元素的核 电荷数 为X 元素的2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W 、Z 元素的原子半径及它们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均依次递增 第9题表 X Y Z W T

B .Y 、Z 、W 元素在自然界中均不能以游离态存在,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递增 C .YX 2晶体熔化、液态WX 3气化均需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D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测T 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特性,T 2X 3具有氧化性和还原 性 10.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己烷有4种同分异构体,它们的熔点、沸点各不相同 B .在一定条件下,苯与液溴、硝酸、硫酸作用生成溴苯、硝基苯、苯磺酸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C .油脂皂化反应得到高级脂肪酸盐与甘油 D .聚合物(—[CH 2—CH 2—CH —|CH 3 CH 2—]n )可由单体CH 3CH =CH 2和CH 2=CH 2加聚制得 11.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解池中,高温共电解H 2O-CO 2混合气体制备H 2和CO 是一种新的能 源利用方式, 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X 是电源的负极 B .阴极的反应式是:H 2O +2eˉ=H 2+O 2ˉ CO 2+2eˉ=CO +O 2ˉ C .总反应可表示为:H 2O +CO 2====通电 H 2+CO +O 2 D .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1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1)

一、选择题 1.298K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ΔH=-92.4 kJ/mol,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和3 mol H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若再充入1 mol H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答案】C 【解析】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C正确。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 A.Ba(OH)2与 NH4Cl 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详解】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 符合; 答案选D。 3.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则铝制品比铁制品更易锈蚀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二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答案】D 【详解】

最新高考化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高考揭秘 一年的高考又即将来临,你是否知道高考化学如何命题?你是否知道在考前最关键时期改如何复习?采取哪些策略来进行备考吗?为了圆自己人生的梦想,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不光看实力,还得拼技巧和方法,在这最后时刻,务必抓住高考的重、难点,夯实基础,注重方法,稳中求变,稳中求新,明确高考命题结构和趋势,避免复习误区,合理选择备考策略,决胜高考!考纲解读 1. 研究“目标” 研究《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考试范围、知识结构、题型示例等,应特别注意变化之处。重点研究考试范围所罗列的知识及要求层次,以便查漏补缺;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握好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研究“变化” 对比分析去年与今年《考试大纲》的变化是极为重要的,其中的变化预示着高考命题方向的改变,这可以从文字表述、增加或删除的内容、示例题目的个数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在进行专题复习时必须重视对教材的阅读。根据化学学科知识琐碎,概念多、理论多、反应多、物质多、实验多、现象多等特点,在复习时,考生首先要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抓住每一章知识的重难点,找出不同章节之间知识的关联点、延伸点;然后将各章节的关联点串连成线,以画图或列表的形式织成面;最后再将所有的知识面串起来,形成知识网,从而对化学学科知识有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整体把握。对教材上的重点知识考生可以采用边读、边批、边思考的方法记忆,长时间坚持,重点知识基本上就能够掌握了。 高考考题解读 1. 注重基础、考查主干、加强综合 试题十分注重考查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选择题上尤其突出,包括卤代烃同分异构体、元素化合物、基本实验操作、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反应热,比较基础相对简单。试题也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所有主干知识。注重学科内综合,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及答案(全国卷I)

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 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 N A 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 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 A 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 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N N N N A.1:1 B.2:3 C.3:2 D.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物电池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 + 6O 2 = 6CO 2 + 6H 2O 12.W 、X 、Y 、Z 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的沸点: 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W>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第一章 复习 化学反应与能量旋冰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了解焓、焓变、反应热的定义及相互关系。 理解反应热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5.理解燃烧热并掌握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6.理解中和热。 {知识结构} 知识点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形式较多,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 (1)放热反应:即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H2和I2、S、P等不活泼 的非金属化合,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与NH4Cl的反 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4.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 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 键要 能量。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所有断键吸收的总能量 与所有形成新键放出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 中能量的相对大小。 (图示)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放出能量; ∑E (反应物)<∑E (生成物)——化学反应吸收能量。 化学反应的过程,可以看成是能量的“贮存”或“释放”的过程 小结:能量公式化 E (反应物)=E (生成物)+Q (能量守恒定律) Q>0为放热反应;Q<0为吸热反应 知识点二:反应热(焓变)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热量 。 (2)表示符号: Q 。 (3)单位: (或 )。 (4)计算方法:?H =E (反应物的键能)- E (生成物的键能) ?H =E (生成物的总能量)- E (反应物的总能量) △H<0, 为放热反应; △H>0,为吸热反应。 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 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吸热 能 量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2020最新高考化学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

2020最新高考化学总复习必考知识点大全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复习笔记、提纲 目录 高考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重点模式) (1) 高考化学计算公式总结 (124) 高考化学解题技巧总结 (129)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模式) (167) 高考化学考点总结(考点-例题-解析模式) (275) 高中化学全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407) 高考化学真题(付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高考化学热点知识习题(附答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高考化学120个关键知识点总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考化学考试重点总结(考试重点模式) 一、俗名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 电石气:C2H2 (乙炔) 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 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 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 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 蚁醛:甲醛 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 蚁酸:甲酸 HCOOH 葡萄糖:C6H12O6 果糖:C6H12O6 蔗糖:C12H22O11 麦芽糖:C12H22O11 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 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 小苏打:NaHCO3 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 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eSO4·7H2O 干冰:CO2 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 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

2015高考化学全国卷一(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 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 .氨水 B . 硝酸 C .醋 D .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gD 2O 和18g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种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密闭容器中2molNO 与1mol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 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11.微生物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微生 物电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 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N N N N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三)讲义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三) 考点五能源 1.概念: 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2.发展阶段: 柴草时期→化石能源时期→多能源结构时期。 3.分类 (1)化石燃料 ①种类:煤、石油、天然气。②特点:蕴藏量有限,且不能再生。 (2)新能源 ①种类: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 ②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 4.能源问题 (1)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它们的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 (2)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5.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1)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①改善开采、运输、加工等各个环节。 ②科学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 一是保证燃烧时有适当过量的空气,如鼓入空气、增大O2浓度等。 二是保证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如将固体粉碎成粉末,使液体喷成雾状等。 (2)开发新的能源 开发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污染很小的新能源。 深度思考 1.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是被称作“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①回收再利用废弃的塑料、金属、纸制品及玻璃等资源 ②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开发推广太阳能、水能、风能等能源,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 用③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④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⑤研制开发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A.①②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④D.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使用填埋法处理的措施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③不正确。 2.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右图所示,下列四组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一、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断裂需要吸收外界的能量,化学键的形成会向外界释放出能量,因此在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变化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 ①当化学键键能越大,断开时所需的能量就越多,形成时所释放出的能量也越多。 ②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总键能E1)断裂时,吸收能量E1,在形成化学键变成生成物(总键能E2)时,放出能量E2。整个过程中,反应体系从外界吸收的能量为 ΔE=E1-E2 . 2、有的化学反应会吸收能量,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能量。 据图可知,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 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总能量 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3、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遵循能量守恒。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或吸热反应(热能转化成化学能)。 (E反:反应物具有的能量;E生:生成物具有的能量): 4、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表现形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键能变化生成物总键能大于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小于反应物总键能 由1、2联系得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反之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 图示

5、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CO2△ 2CO是吸热反应)。 注意:有热量放出未必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必须是化学变化。某些常见的热效应:放热:①浓硫酸溶于水②NaOH溶于水③CaO溶于水,其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③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C(s)+H2O(g)△ CO(g)+H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O2=C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二、化学反应中化学能除了可以转化为热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用于电池中电能的生产源,由此制备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1、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①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做原电池的内电路,并参与反应) ③形成闭合回路 ④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

最新高考化学知识点汇总 高考化学知识点: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发生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1.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2.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

2015高考化学全国卷一(含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 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A .氨水 B . 硝酸 C .醋 D .卤水 8.N 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gD 2O 和18g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L0.5mol/L 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种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密闭容器中2molNO 与1molO 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误的是( ) A .正极反应中有CO 2生成 B .微生物促进了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C .质子通过交换膜从负极区移向正极区 D .电池总反应为C 6H 12O 6+6O 2=6CO 2+6H 2O 12.W 、X 、Y 、Z 均为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 L 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沸点:W>X B .阴离子的还原性:A>Z 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高一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讲义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 项 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A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 焰上加热, 铝不能滴落下 来,好像有一层 膜兜着 铝熔点高,没 能熔化 B将H2在充满Cl2的集气瓶中燃烧 集气瓶口上方有 白烟生成 H2、Cl2化合 生成HCl C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 分别加入3mL20%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都有气体产生 前者生成氢 气,后者生成 氧气 D 相同温度条件下,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质 量分数为3%和6%的H2O2溶液,再分别加入等量 二氧化锰粉末,比较H2O2的分解速率 6%的H2O2溶液 试管中产生气泡 的速率较快 相同条件浓度 大H2O2分解 速率快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 A.铝不能滴落下来,好像有一层膜兜着并不是因为铝熔点高,而是因为加热时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熔点很高的氧化铝,故A错误; B.生成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出现白雾并不是白烟,故B错误;C.铝和盐酸或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均为氢气,故C错误; D.两支试管中只有H2O2溶液的浓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6%的H2O2溶液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较快,可以说明相同条件浓度大H2O2分解速率快,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Zn-2e-===Zn2+ 【答案】B 【详解】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外电路的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a>b>c>d B.a>c>d>b C.c>a>d>b D.b>d>c>a 【答案】B 【分析】 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金属活泼性,负极强于正极;根据电极反应的反应类型判断金属活泼性,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活泼;根据电流流向判断金属活泼性,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负极活泼。 【详解】 a、b相连时,a为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所以金属活动性a>b;c、a相连时,c上产生大量气泡,c上发生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a上发生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故金属活动性a>c;c、d相连时,电流由d经导线流向c,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所以c作负极d作正极,金属活动性c>d, b、d相连时,d极逐渐溶解,,即b是正极,d是负极,活泼性d>b,所以a、b、 c、d4块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a>c>d>b, 故选:B。 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2SO2(g) +O2(g) 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SO3的浓度分别为0.2mol/L、0.1 mol/L、0.2 mol/L,当反应达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2为0.4mol/L

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及答案(14套)

目录 (按住Ctrl键,点击下超链接进入相应文档)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理综化学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化学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2015年山东理综-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省) 江苏省2015年高考化学试卷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 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 8.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 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 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19讲 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讲义 第19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了解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表达式的含义。 6、理解盖斯定律,并能运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焓变的简单计算。考点一反应热与焓变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焓变、反应热(1)定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2)符号:ΔH。(3)单位:kJmol-1或kJ/mol。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①可燃物的燃烧;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化合反应;④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等。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④碳和水蒸气、C和CO2的反应等。 1、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就能反应,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能反应。(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有能量的变化。( )(3)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都是化学能和热能间的相互转化。( )(4)吸热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发生。( )(5)C(石墨,s)===C(金刚石,s) Δ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6)NH4NO3固体溶于水时吸热,属于吸热反应。 ( )(7)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不同。( )(8)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化学反应与能量课件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 步骤一:三组学生各取一套大小相同装置,分别做一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步骤二:汇总实验现象和数据并列表比较。 步骤三: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H+与OH-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其离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测,即中和反应都放热。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热量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为向环境放出热量,有些化学反应表现出向环境吸热。 1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E(反应物的总能量)与E(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总结: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化学能转化成热能;但也有些化学反应相反。 2.化学能与电能、光能也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与装置 1.当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 2.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开,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两个不同区域进行。 3.需要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架设桥梁使电子从氧化剂区域流向还原剂区域。 4.考虑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环境,化学物质的选择。 Cu-Zn原电池实验: ① Cu、Zn分别插入稀硫酸中。② Cu、Zn同时插入稀硫酸中,但不接触。③将Cu、Zn用导线连接起来。 ④在Cu、Zn导线之间接电流表。⑤将Cu、Zn导线互换再接电流表。 [板书] Zn片发生氧化反应, Zn:Zn -2e =Zn2-负极 H+在Cu片上发生还原反应,Cu:2H++ 2e =H2↑正极 师:很好,总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Zn 2+ + 2H+ =Zn2++ H2↑ 2. Zn-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3. Cu-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在短时间内,不考虑氧气的作用) 4. Zn-石墨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5. Fe-Zn与稀硫酸进行实验。 6. Cu-Zn与乙醇进行实验。 7. Cu-Zn与一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8. Cu-Zn与两个西红柿进行实验 上述实验及现象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呈现出来。 ①两极材料不同的各种现象。 ②不同溶液的各种现象。 ③电极在同一容器和不同容器中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