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方法
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方法知识转移与共享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与创新,也可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然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挑战和障碍。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首先,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需要有一个积极的环境和文化。
组织和团队应当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倡分享和学习的理念。
领导者可以通过激励和奖励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此外,组织可以建立一个知识库或者在线平台,用于存储和共享各种有价值的知识资源,以便员工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利用。
其次,知识转移与共享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培养良好的沟通与学习能力。
沟通是知识转移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将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和提问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主动寻求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另外,利用科技手段来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捷和高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和获取各种知识资源,参加在线学习课程,加入专业知识交流社区等。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协作平台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一些具体的工具和技术来帮助知识转移与共享。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会议和研讨会来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交流和共享;我们可以利用演讲和培训来向他人传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可以利用书籍、报纸、期刊等媒介来传播和推广有价值的知识。
这些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情境进行选择和使用,以实现最佳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效果。
总之,要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我们需要在组织和团队层面上创造积极的环境和文化,注重培养沟通和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和具体的工具来帮助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与解决方案
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与解决方案小学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课堂教学的指导和框架。
然而,教案的编写和使用过程中,教师们常常面临着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知识迁移。
即使学生在某一堂课上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在其他课程或实际应用中,他们往往无法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
本文将探讨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主要源于教学内容的孤立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和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学生很难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融合。
例如,在数学课上学习了几何图形的性质,但在语文课上却无法将这些性质应用于描述和解释文字中的图形。
这种孤立性导致了知识迁移的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能的方法是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通过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将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学科和实际生活中。
其次,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还与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有关。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来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却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学生在其他课程或实际应用中很难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知识,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最后,小学教案的知识迁移问题还与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有关。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笔试和口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知识员工管理与知识转移的挑战与策略
知识员工管理与知识转移的挑战与策略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企业中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
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然而,知识员工管理和知识转移却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应对。
一、挑战1.知识员工的离职率高由于知识员工的特殊性,他们往往受到其他企业的吸引,离职率相对较高。
这意味着企业面临着频繁的人员变动,需要不断培养新的知识员工来填补空缺。
这种流动性不仅浪费了企业的资源,而且会导致知识的流失,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2.知识员工的知识保护难度大知识员工经常与核心知识打交道,企业需要保护这些核心知识以避免竞争对手的窃取。
然而,知识保护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员工离职时。
知识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损,因此,知识保护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3.知识转移的困难知识转移是指将一个人的知识传授给另一个人的过程。
然而,知识员工通常拥有独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培训和文件传递来转移。
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转移成为企业面临的又一挑战。
没有有效的知识转移,企业将无法在员工离职时保持业务的连续性。
二、策略1.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机会了解知识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机会。
这可能包括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晋升和加薪的机会、挑战性的项目以及参与决策的机会。
通过提供这些机会,企业可以留住知识员工,减少人员流动。
2.建立良好的知识保护机制制定有效的知识保护政策和措施,确保核心知识不会被窃取。
这可能包括制定保密协议、限制知识员工的权限、加密机密文件等。
同时,要加强对知识员工的监管和审查,确保他们合规行事。
3.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制度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管理制度,包括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和应用。
这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知识库、组织知识分享会议、培养知识导师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转移,确保知识的传承与延续。
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及解决方法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而知识传递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知识传递不畅的问题。
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等等。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教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承载者,而学生是知识接受的主体。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却经常出现问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有的教师表达能力一般,无法清晰地传达知识内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2.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强对语言教学的关注。
2. 推广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面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有:1. 教学内容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有时候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过于枯燥,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有的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
2. 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知识传递不畅的解决方法总结综上所述,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等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广互动式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等途径。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障碍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障碍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摘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由于成员之间存在知识基础差异、机会主义行为、知识转移质量损失、文化距离等多方面障碍,产学研应采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知识基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等多种手段提高知识转移效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知识转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也有利于企业获取大学的人才与技术知识,由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显得比较重要。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的涵义知识转移的研究起始于Teece1977年对企业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的研究,跨国企业通过知识转移能够积累大量其它国家的知识。
Kurtzberg(2000)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企业组织从另外一个企业组织学习经验的活动过程,知识从一个主体移到另外一个主体能够增强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新知识能够通过知识转移促进技术创新。
一般而言,知识转移是知识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一个传播过程。
从微观角度看,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知识转移可以略去知识转移前的准备阶段与知识转移后的深化整合阶段,单纯地被看作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这个过程一般借助于转移中间媒介,从知识源发送到知识接受者,由于知识镶嵌于知识的载体之中,因此知识转移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情景中。
2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的障碍性因素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存在如下障碍性因素。
2.1 知识基础障碍知识基础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知识转移各方的知识存量、对转移知识的熟练程度等存在差距。
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发送方的知识基础决定了其知识传输的能力,知识发送方要首先针对各种性质的知识进行编码显性化,按照知识接受方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知识发送方的知识存量不足,对知识掌握不够透彻,或者缺乏合作的实践经验,就很难采用浅显的方式和适当的手段编码表达需要转移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接受方的知识基础也决定了其吸收能力,知识接受方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目标从外部中搜寻知识,发现知识缺口,发掘新颖并有效的、潜在有用的技术,然后加以消化吸收和运用。
浅谈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
浅谈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应对策略浅谈知识转移障碍及应对策略摘要:在对知识转移一般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对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知识转移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转移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s modes,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accelerating the knowledge transfer.Key Word: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nsfer 正文: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知识组织与非知识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等途径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具体到一个组织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知识的不平衡发展,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组织成员或组织部门之间的知识差距,促进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共同发展,已成为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叫知识转移呢?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
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
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
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1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而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 Szulanski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
第一阶段是开始阶段,主要是识别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嵌入在情境之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双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并且源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接受单元的需要;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受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接受单元通过制度化,使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图书馆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消除对策研究
王 文 英 朱 文 刚
( 1 河 南省 濮 阳市 图书 馆 ;2 河 南 省 濮 阳 市 疾病 预 防控 制 中 心 河 南 濮 阳 4 5 7 0 0 了图书馆知识转移 的内涵 ,分析 了图书馆知识转移存 在的各种 障碍 ,提 出了消除障碍 的对 策
移 产生障碍 的原因如 下:
2 . 1 显 性 知 识 导 入 障 碍
显性知 识导入障碍产 生的原 因主要 是图书馆对 于馆藏发展 和用户真实需求的认 识能力不够 ,图书馆 发展 需求不足 ,或者是 发展意愿不强;或者说虽然有发展需求和发展意愿 ,但是受制于 上级主管单位的财力,无法采购所需的各 种文献知识 资料 , 致 使 图书馆 的发展处于维持现状阶段, 或者无法使文献知识资源保 持 个稳定、持续的增长,以建设一个富有特色、兼顾完整性和 系 统性的馆藏资源体系 。 2 . 2 隐性 知 识 导 入 障 碍 隐 性 知 识 导 入 产 生 障 碍 的原 因 是 图 书 馆 学 习 观 念 落 后 和 学 习态度不积极 ,吸收能力不 强,迫于上级领导压力引进非适当人 员 ( 比如高校 图书馆 中的大量 的 “ 博士后 ” ,公共图书馆 中不少 领 导 的七 姑 八 姨 等 ) ,等 等 。 2 - 3 显性 知识溢 出障碍 从 图书馆 的角度来说 , 有些 图书馆 的某些不适 当的收费阻挡 了读者 的光临 ;图书馆 收藏水平低 , 对于用户需求 的基本保障不 够 ,造成读者借 阅率下降 ;图书馆知识序化水平低 ,使这些知识 的借 阅、查询没有头绪 ,或者差错严重;图书馆服 务意识 不强 , 造成一些读者对 图书馆兴趣索然;检索系统界面不友好 , 或者所 购 买的数据库系统 的检索界面不友好 , 比如检 索表达式构造难度 大 ,并且数据库存在最大访 问量限制;图书馆物 理界面不友好 , 有 的图书馆建筑 高大辉煌 ,曲折如 同迷宫,被 读者视 为畏途 ;门 卫制度过严 ,比如有的高校 图书馆需要学生证才能入 内, 甚至需 要 同时持学生证和借书证才能进入 ;图书馆培训不到位 ; 针对~ 些特殊文献 的特殊保护制度和特殊利用制度影响 了其 利用 , 比如
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理论和实施策略
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理论和实施策略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与共享已经成为组织和个人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
本文将探讨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理论基础以及实施策略,旨在帮助组织和个人更好地利用知识资源,提高创新和竞争力。
一、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理论基础1. 知识转移的定义和意义知识转移是指将知识从一个地方或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或另一个人的过程。
知识转移可以促进创新和进步,帮助组织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并提高竞争力。
知识转移的意义在于实现知识的价值最大化和优化资源配置。
2. 知识共享的概念和价值知识共享是指组织或个人主动将其拥有的知识与他人共享的行为。
通过知识共享,可以加速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知识共享还可以促进合作与协同,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二、知识转移与共享的实施策略1. 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共享,组织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知识的收集、整合、存储和传播等环节。
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标记,提供易于搜索和获取的平台,促进知识的流动和共享。
2. 培养良好的知识分享文化知识转移与共享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
组织需要鼓励员工主动分享知识,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氛围。
可以通过奖励制度、分享会议和内部社交平台等方式,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
3. 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转移与共享,组织可以设计适当的激励机制。
激励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奖金和晋升机会,也可以是精神性的,如荣誉和认可。
通过激励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分享,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4. 建立跨部门和跨组织的合作机制知识转移与共享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和组织之间的合作。
为了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和共享,组织需要建立起跨部门和跨组织的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联合研发项目、共享资源和联盟合作等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和共享。
5.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知识转移与共享需要员工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大学教案中知识迁移的引导与应用技巧
大学教案中知识迁移的引导与应用技巧在大学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环节。
然而,由于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原因,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提供一些应用技巧。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会主动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识迁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1. 建立知识框架:教师可以通过梳理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框架。
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迁移。
2. 提供实践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引导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会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四、应用技巧除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教师还可以教授一些应用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应用技巧:1. 比较与类比: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类比,找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将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
2. 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领域。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
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重要性,强调了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然后重点讨论了企业内知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指出建立良好的知识关系能够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接着介绍了知识转移的方法与技巧,以及触发知识转移的因素。
最后探讨了知识转移的障碍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本文深入探讨了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企业内知识管理、知识关系、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流动、知识传承、组织学习、知识沉淀、知识障碍、知识应对策略1. 引言1.1 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概述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是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企业内部知识的流动和分享。
在一个现代企业中,知识是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而企业内知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对于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利用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关系,才能够确保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流动并得到充分利用。
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企业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只有将知识转移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够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触发知识转移的因素也是需要企业高度关注的,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流动。
知识转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只有克服这些障碍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企业内知识关系与知识转移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只有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够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最大化价值。
2. 正文2.1 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重要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企业内的知识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企业内的知识资源,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组织创新管理中的知识障碍与应对策略
组织创新管理中的知识障碍与应对策略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中,组织创新管理是企业必须要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
然而,如果在组织创新管理过程中存在知识障碍,就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局限。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组织创新管理中的知识障碍与应对策略。
一、知识障碍知识障碍是指组织内部人员所面临的知识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的孤立性企业的知识大多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难以互通。
这就会导致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过程中,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员工之间无法有效地分享知识,从而影响创新的效率和成果。
2、知识的保密性企业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知识产权,往往会采取保密措施,这就导致信息无法共享。
如果组织中的员工不能够更好地利用内部资源和经验,就会导致流程繁琐,造成创新缺乏动力。
3、知识的陈旧性企业在进行组织创新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受限于过去的经验和观念,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这就会限制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在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时,企业如果没有开放的思维,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应对策略1、构建知识共享平台企业在进行组织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将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个人之间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
这样,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员工之间便可随时共享知识和经验,共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2、培养创新型人才企业在培养员工时,要为员工提供创新型教育和培训,强化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
并且,要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自由思考和尝试各种新思路,对开展创新工作提供积极的支持。
3、采用先进的IT技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采用IT技术是进行组织创新管理的必要手段。
如企业内部的网络平台可以用于信息的交流分享,企业的内部专家系统可以用于快速优化公司的业务流程,提高公司业务流程的效率与质量。
4、打造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来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
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
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CATALOGUE目录•引言•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内涵与特点•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CHAPTER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技术知识转移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
010203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CHAPTER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内涵与特点技术知识的定义与特点010*******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内涵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特点复杂性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信息泄露、知识产权纠纷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风险性长期性CHAPTER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源因素030201转移渠道与方式转移频率与周期转移环境与氛围企业文化因素开放与共享文化企业文化是否具备开放和共享的价值观,是否鼓励知识的分享和传递。
创新与学习文化企业文化是否具备创新和学习精神,是否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
尊重与认可文化企业文化是否尊重和认可知识的价值,是否将知识视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010302CHAPTER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实证研究03研究内容研究设计01研究对象02研究方法03数据可视化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01数据收集02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与讨论技术知识转移现状影响因素分析转移机制研究讨论CHAPTER企业内部技术知识转移的对策建议1建立有效的知识转移机制23企业应制定技术知识转移计划,明确转移的目标、内容、时间、方式等,确保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
制定技术知识转移计划企业可以建立内部的知识转移平台,方便知识提供者和受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建立知识转移平台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知识数据库,将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方便员工随时查询和应用。
知识迁移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
知识迁移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知识迁移是指将在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运用到其他情境中的过程。
实际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策略进行有效的解决。
以下是一些关于知识迁移与实际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1.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要实现知识迁移,首先需要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2.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促进知识迁移的发生。
3.变式练习:通过改变练习的题干或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背景下运用相同的知识或技能,增强知识迁移的能力。
4.培养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识和调控。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不足,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通过富有激情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6.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影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7.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相互启发,从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8.启发式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9.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10.实践操作:实际操作是检验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1.反馈与评价: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12.循序渐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让学生在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摘要:知识正日益成为企业所依靠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知识联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环境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映。
从知识提供方、知识接收方、知识本身、知识转移通道、联盟成员的文化距离与信任关系等方面分析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提出要提高知识提供方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增强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缩小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建立和完善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知识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管理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内部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知识联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主要途径。
企业建立知识联盟是为了共同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转移,联盟内的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共同学习和创造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达到联盟内企业“双赢”的结果。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建知识联盟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联盟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否通畅。
一、知识联盟与知识转移(一)知识联盟的概念与作用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组织之间,通过各类协议的签署约束而形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知识联盟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是通过结盟的方式连接企业与企业或者企业与其他机构,使得彼此之间进行知识转移,并且创造新的知识。
知识联盟的存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能分散行业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能让企业通过获取新知识进而不断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组建知识联盟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有的资源、知识、能力,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共同受益。
软件需求分析中的知识转移障碍及应对策略
软件需求分析中的知识转移障碍及应对策略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研究软件需求分析,根据von Hippel的问题解决轨迹理论,笔者研究了克服软件需求分析中的知识转移障碍的应对策略。
并以案例研究方法,用S省的地税信息化项目展示了迭代、任务分解、非粘性化粘性知识这三项策略如何加速软件需求分析中的业务知识转移。
关键词:知识转移软件需求分析粘性知识所有软件项目的基本目标都是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内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以满足客户需求。
所以,清楚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很重要。
但在实际的软件项目中明确用户需求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根据美国Standish集团于1994年的调查发现(Leffingwell & Widrig, 2002),给软件项目成功带来挑战的前三项因素包括:缺乏用户参与(占13%),需求和需求规约不完整(占12%),需求和需求规约经常变更(占12%)。
由此可以看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开发项目出现问题直接与用户需求相关。
这也体现了需求分析是决定软件项目成败的首要因素,值得给予充分重视。
本文将需求分析过程视为业务知识由用户方到需求分析人员的知识转移过程。
软件需求分析中的知识转移障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的特征,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特征,以及知识发送者和接收者双方的关系(Joshi & Sarker,2003)。
本文根据von Hippel (1994)的问题解决轨迹理论探讨如何克服影响需求分析的障碍因素。
笔者通过一个成功软件项目——S省的地税信息化项目进行实证性案例研究。
笔者将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该项目如何克服需求分析中的知识转移障碍;他们所使用的克服知识转移障碍的策略为什么有效。
理论基础知识转移是困难的。
Arrow (1969)指出社会知识渠道的容量有限,因此,使用社会知识渠道需要付出代价。
von Hippel (1994)用“粘性(stickiness)”这一概念来表达信息转移的困难程度,粘性可通过信息转移的增量成本来反映。
如何应对高中语文的知识迁移问题
如何应对高中语文的知识迁移问题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繁杂,其中包括文学欣赏、语言文字、修辞手法、作文写作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由于知识点的众多和复杂性,高中语文学科的知识迁移问题成为学生普遍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应对高中语文的知识迁移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
一、认识语文知识迁移问题语文知识迁移问题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语文知识点之间迁移应用时出现的困难。
例如,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时,需要运用到文学欣赏中的知识、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然而,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不熟练,导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无法成功迁移运用。
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解决高中语文的知识迁移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表达、阅读理解、文学常识等。
只有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才能为后续的知识迁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以通过多做练习题、背诵课文、参加语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注重跨知识点的联系高中语文的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跨知识点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文学欣赏的同时,可以关联到作文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通过对两个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探索和理解,从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四、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为了应对高中语文的知识迁移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首先,可以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不同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知识框架,便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迁移。
其次,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此外,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合知识,形成整体认知。
五、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为了加强对高中语文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进行训练。
例如,针对文学欣赏,可以选择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进行相关的讨论和分析,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浅议知识迁移及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浅议知识迁移及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摘要]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本文对知识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简单介绍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关键词]知识迁移英语教学方法一、引言目前,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
所谓迁移,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二、迁移理论研究简介1.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共同因素说,概括化理论以及关系理论。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来自于官能心理学。
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官能形成的,通过对人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迁移。
共同因素说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指出,强调各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才会产生迁移。
概括化理论由心理学家贾德(C.H. Judd)提出,认为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是迁移的关键,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系理论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苟勒提出,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
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有助于迁移。
建构主义的理论学派,认为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
为了促使学生在新条件下应用知识的能力,建构主义者们提出了一些教学理论,如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以及认知灵活性理论等。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应用知识。
2.迁移的种类迁移的种类按其效果来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即为正迁移。
研发人员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
研发人员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研发知识的竞争。
而产品研发知识主要掌握在企业少数的研发人员的手中,这些知识一般是研发人员在平时的研发工作中学习得来或创造的知识,是具有先进性的不能进行编码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对知识转移的路径具有依赖性,转移难度较高,会随着研发人员的离开而消失。
因此,企业要想留住研发知识,提高企业整体知识存量,就要对研发人员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
而研发人员的知识转移是有一定障碍的,要通过分析研发人员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才能较好地促进研发人员相互知识转移。
【关键词】:跨功能型研发团队,知识转移,知识提供者,知识接受者跨功能型研发团队是由来自研发、生产、销售等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员为了特定的产品研发任务而在特定的时间组织起来的团队。
由于研发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他们的知识、经验主要来源于其先前工作的岗位,造成研发人员在转移知识时受到诸多方面的障碍。
1.研发人员进行知识转移的原因1.1企业开拓、占领市场的需要一种新知识能否在研发人员之间得到有效转移,不仅关系到这种知识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研发产品的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企业要开拓、占领市场,最好的做法无疑是促进研发人员之间迅速有效的知识转移,以使研发团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品的研发。
1.2研发人员对知识的应用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研发人员也是一样不断发展的。
研发人员在完成一项研发任务时,其为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和继续运用原有知识,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积累知识和通过知识转移创造更多的知识。
1.3研发人员现有知识无法研发出新产品研发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研发新产品,其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要考虑新产品研发出来后,产品是否被消费者接受,产品是否能顺利帮助企业迅速占领或打入市场,产品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上具有领先地位等因素。
然而,研发人员虽然掌握着高端技术,但其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产品都能研发出来。
实践遇困,七步解之
实践遇困,七步解之实践中遇到知识应用困难,如何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困难。
这些困难可能是由于对知识点理解不足、实践环境复杂多变、或者个人经验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下面将介绍七个步骤,帮助你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知识应用困难。
1. 明确困难所在首先,你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难以应用,还是整个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中显得杂乱无章?明确困难所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2. 寻求专业指导当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不妨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
他们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给你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你可以向导师、同事或行业专家寻求帮助。
3. 学习相关案例学习相关案例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通过了解其他人在类似情况下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你可以获得启发和灵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阅读案例研究、分析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等方式进行学习。
4. 实践操作锻炼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真正转化为应用能力。
因此,要多进行实践操作锻炼,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水平。
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反思与总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与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找出问题所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将经验和总结分享给他人,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应用。
6. 不断更新知识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新的实践环境和需求。
通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水平,更好地应对实践中的挑战。
7. 拓展知识领域有时候,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知识。
因此,拓展知识领域也是解决知识应用困难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实践中遇到知识应用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明确困难所在,寻求专业指导,学习相关案例,实践操作锻炼,反思与总结,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领域,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水平。
高中政治知识迁移运用存在的问题
高中政治知识迁移运用存在的问题
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迁移现象的发生,学习的强化离不开迁移。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学生对知识迁移和运用存在问题。
针对此问题我做了一些梳理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几乎不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巩固,导致学生的知识的内化存在困难,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使得学生在运用教材中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或者将课堂知识转移到课外存在问题。
其次是同一学科知识前后结合存在问题,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当然这也是所有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策略
1、建构知识结构图,生成整体认识。
迁移是不同内容之间的随机切换和使用,许多学生在面对新材料时之所以束手无策、胡编乱造,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处于分散状态。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者要充分重视框架的搭建,模块内容的总结、整合,将散落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并且经常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认知知识。
2、优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高中教材所学习的经济、政治现象对于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不太熟悉,其探究的哲学部分更是抽象难懂。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能够建立起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的。
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在一些抽象深奥难以理解的内容讲授中去应用会使得知识更加灵活、具象,对于教学者更是如虎添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知识转移障碍及应对策略
摘要:在对知识转移一般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对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知识转移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转移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s modes,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accelerating the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knowledge;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nsfer 正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知识组织与非知识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等途径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具体到一个组织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知识的不平衡发展,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组织成员或组织部门之间的知识差距,促进人类个体或组织之间共同发展,已成为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叫知识转移呢?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
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
知识的转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等方式进行。
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
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
而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 Szulanski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
第一阶段是开始阶段,主要是识别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嵌入在情境之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双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并且源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接受单元的需要;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受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接受单元通过制度化,使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来讨论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式,知识转移类似于信息发送,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主体——发送者和接受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见图1) 。
参与者共同的知识、经验等将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果。
当知识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就某项知识转移达成一致后,发送者从自己的知识库中选择和整理知识形成“发送知识”,它不可避免地和环境中的各种噪声混合,并发送至中介媒体。
接受者通过中介媒体进一步吸收环境中的噪声,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进行解释和理解,形成“接受知识”进入接受者的知识库。
发送者和
接受者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和信息反馈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知道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包括主观障碍和客观障碍。
我们首先来分析下主观障碍,主观障碍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转移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异
认知理论认为,主体在接受信息及知识过程中,知识转移两方面主体之间认知结构吻合度越高,两者之间越容易沟通,转移客体越容易被主体选择接受。
因此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供体与受体在认知结构上越相似,知识转移效率越高。
2知识转移主体的能力
知识的转移要经过显性化、隐性化、群化及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主体在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存储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将导致即使知识传递过程不失真,也会存在受体知识与供体知识实际差异,而影响知识转移速度和程度。
3知识转移主体间的凝聚度
这种凝聚度是指组织内成员间或组织之间进行联系、交流、合作的程度。
组织内或组织间的凝聚度低,会导致沟通不畅,加剧误解和错误的产生。
从而影响转移的效率,甚至会误导转移的方向。
客观障碍也包括三个方面
1 知识本身的性质
野中郁次郎以知识是否具有可编码性为标准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言喻、难以表达及难以传递的特性,而显性知识是可编码的。
在实践中,隐性知识的天然属性形成知
识转移的障碍,而显性知识则要求编码准确,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转移。
因此,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都有其自身障碍。
2 知识转移方
知识转移方是知识转移和传播的源头。
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主观意愿、对知识保护意识和对知识受体的信任程度、提供知识资源与时问以支持知识的转移的交易费用的博奕结果以及知识源的知识的可靠性没有确证等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制约障碍。
3 知识接受方
知识接受方是转移知识的接受主体,其吸收意识、激励程度、对新知识的前瞻性和知识产品的市场潜力等预见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知识保持能力等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与知识转移的程度成正比的。
知识受体的解码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领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智商,即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知识转移的程度;因此,知识转移率与知识接受方的自身知识存量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增函数。
根据以上对知识转移障碍的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转移,以使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地转移。
1加强知识转化双方之间的联系
知识转化的必由之路是知识转移的通道。
建立通道的前提是转化双方原来要有联系。
联系的作用机制是在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相互关系和路径,至于交流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直接的
个人接触和互动或者是以媒介化方式实现。
但是如没有联系,双方将缺乏必要的知识交流所需的信任感,无法建立进一步的沟通渠道。
2 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知识转移的发生与实现是建立在知识供求双方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社会科学家科尔曼认为:“许多社会交换不是在相互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进行的,而是在各种信任结构和权威结构中进行的”。
当知识的拥有者确信对方会向自己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作为回报,他会向对方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
这里的知识交换有两个条件,一是交换双方认为对方会在自己需要时提供知识;二是双方所提供的知识具有大体相等的价值。
如果某一员工认为同事转移给自己的知识价值不及自己转移给对方的高。
那么,知识转移就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多以中途夭折而告终。
在互惠意愿下,双方的知识交换很多情况下是跨时间的。
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需多次交换。
知识交换得以进行的基础是对对方的信任。
信任构成了知识交易不断支付的基本机制。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与个人的经历和背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尚未从意识中抽象出来并编码化,因此无法加以判别,其客观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而信任机制则能克服隐性知识形式的不严格和内容的不确定,从而使得它能为受众接受。
3 引入激励机制
贡献知识的主体除获得相应的精神回报外,作为生活在竞争环境中的理性人,更需要经济上的满足;因此,个人和组织都要能够获得自己期望的收益,否则就没有动力从事这种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活动。
知识的形成是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创造,是需要耗费巨额成本的。
知识垄断下的利润是回收成本的保证。
员工在将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问题上,会对垄断利益与补偿利益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的高额者。
为了保障知识拥有者的利益,企业就应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并且使补偿额高于垄断利益,用利益驱动知识的共享。
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激励机制包括:其一,将员工的知识成果与其收益相结合,增发薪水或授予股权;其二,以员工的名字命名其知识成果;其三,给予职位、级别上的提升;其四,将员工知识贡献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五,组织内宣传、表扬、激发其荣誉感与自豪感等。
参考文献
[1]汪克强,古继宝.企业知识管理[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2]知识管理——推动企业成长的加油站[J].商务印书馆.2005.
[3]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萨尔坦.科马里.有效的知识管理[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5]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6]王克胜.知识管理导论-原理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Szulanski G.Exploring intem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within the fin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