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择偶观的变迁

合集下载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_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

第17卷 第5期2004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 No.5October 2004收稿日期:2004 08 25作者简介:许小玲(1978 ),女,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政法系教师,硕士。

从择偶观的变迁看择偶标准的时代性论中国女性建国至今50多年的配偶选择许小玲(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50多年历史演进的事实表明:人们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

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总之,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择偶标准;变迁;时代性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4)05-0631-05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文化现象。

作为社会成员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抉择,择偶标准及其模式无疑会反映整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

因为在以往社会,按照费孝通先生在 乡土中国 中的看法,婚姻并不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是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由此可见,择偶标准和择偶观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描述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同阶段择偶标准和择偶模式的变化,透过这些现象来分析整个社会变迁与人们择偶模式间的内在关联,并探讨影响人们择偶标准变化的动因。

一、择偶标准包含众多变量因素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择偶标准的研究,涉及了广泛的变量。

中国人近50年以来的择偶观

中国人近50年以来的择偶观

“万元户”这个名
词又成为八十年
代末期,择偶条 件中的“磁石”。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漂亮的姑娘在日
渐包容的社会里
获得了许多改变 自己命运的机会
• 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
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
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
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昨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 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 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
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形成那 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 “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
• 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 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 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 在政治席卷一切的年代,男女青年择偶的
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
• 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
代。青年人在择偶时,出身的好坏甚为重
要,贫下中农、几代红之类的出身是一个
颇有份量的条件。
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
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崇拜而被鼓动去内
亿万富豪海选征婚启事
• 出生于1972年的王松海,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自称资 产过亿,曾专门组成“征婚班底”,从前期的策划,到各地的 广告版面洽谈,以及对应征者的接待与记录工作都安排了相应 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 • “电话接个不停。”负责郑州地区的爱情工作室人员称许多女 孩打来电话咨询,另一端负责处理电子邮件的工作人员则忙着 回复1000多个应征邮件。而这仅仅是郑州地区的应征情况。按 策划,为此次征婚行动投资500万的王松海还将继续在其他城 市推出。“有很多是在读的学生,甚至还有高中生。”工作人 员坦承“金钱的魅力不可小视”。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是男女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

在以往社会,婚姻并非是个人的私事,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而更多地受家庭制度、社会价值和风俗习惯的制约。

如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性别、个人资源和家庭背景与当事人择偶的政治取向无显著相关,而对政治取向影响最大的年代,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择偶的政治取向明显弱化。

此外,自己认识的以及不注重门当户对的择偶者也较少考虑对方的政治背景。

家庭出身、出身背景、政治背景较好的当事人,在择偶时对未婚伴侣的政治条件关注较少。

一些青年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的理解也和以前完全不同,不仅改变了其政治内涵和性质,而且把它当做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经济指标,即把“家庭出身”理解为对方父母的经济地位,把“社会关系”视作门路、交际资源,而不再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视作对自己的婚姻和前程起消极作用的政治屏障。

女性更关注未婚夫的经济实力,年长者和教育程度低者更看重经济和实际。

新近恋爱结婚者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考虑对方住房、收入的概率相对较大。

但家庭经济、住房条件较好的当事人,则较少对伴侣的收入、住房等有要求。

此外,结识途径以及未婚对象的吸引力等因素也对经济取向起作用,自己认识的以及对方的外貌、风度、气质综合形象较好的,另一方面也更少地考虑其经济背景。

这或许表明经过婚姻生活实践,人们对物质生活在夫妻关系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切身的体验。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欲望与目前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对以往爱情理想革命化和贬斥物质欲望的意识形态的逆反。

由此看来,生存环境越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情,是超越国界的总趋势,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化层次较高者更少地关注对方的教育、职业和收入等社会经济背景。

实际上,教育素养高者往往更认同同质交换,对意中人的期望更高,择偶也更慎重,他们不仅关注对方的社会经济背景,而且也更在乎情侣的人品个性和双方情投意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择偶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择偶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择偶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择偶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主导着人们的择偶决策,婚姻往往是由家庭安排或是基于经济条件而建立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择偶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强调婚姻的经济基础和家族背景。

在过去,人们更关注对方的财富、地位和家族背景,而忽视了个人的性格、爱好和兴趣。

这种择偶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婚姻中的不和谐、婚外情等。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改变择偶观念。

现代的择偶观念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互补的性格特点。

人们更加看重对方的人品、价值观和兴趣爱好。

在择偶时,人们更加注重双方的相互吸引和情感的契合度。

这种择偶观使得婚姻更加稳定和幸福,因为双方更加注重彼此的感情和沟通。

新时代的择偶观也注重个人的发展和自由。

人们更加强调婚姻中的平等和尊重。

婚姻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交易,而是建立在双方的平等和自由选择的基础上。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发展,婚姻不再是束缚,而是一个共同成长和支持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择偶观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加广泛地了解他人,并在虚拟世界中建立起情感的纽带。

这种择偶观使得人们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增加了婚姻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择偶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经济和家族观念,到现代的个人品质和互补性格观念,再到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的观念,择偶观念不断演变。

这种变化使得婚姻更加稳定和幸福,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然而,无论择偶观如何变化,婚姻的稳定和幸福都需要双方的努力和经营。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才能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婚姻关系。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择偶标准_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在不断演变。

从五十年前到今天,关于选择伴侣的标准经历了很大的变迁。

这种变迁的原因既有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变有关。

五十年前,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婚姻普遍被视为经济基础的合作关系。

人们通常选择配偶时注重对方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

男方常常要求女方家庭财富与门第,而女方则看重男方的收入和经济实力。

这种婚姻观念来源于封建社会的观念传承,传统的家族观念较为浓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择偶标准也开始发生变化。

现代的社会经济改革使得社会中的机会更多,人们对婚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经济方面,开始关注更多个人的内在质量。

五十年前,人们的婚姻观念中注重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而现在,心灵的交流和心理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人们更加注重与伴侣的思想和内涵的契合。

择偶标准开始偏重于个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

人们更关注对方的人格特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

这种心理需求上的转变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的提高有关。

在物质层面相对富裕的现代社会,人们更追求婚姻关系中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此外,随着社会观念的开放和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在逐渐改变。

过去,男性被期望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女性则被期望为家务劳动和照顾子女的角色。

然而,近年来性别角色的定位正在发生变革。

男女双方更强调平等和合作关系,重视共同的工作、责任和权利。

因此,婚姻伴侣的选择标准中出现了更多与性格、能力、共同目标和未来发展的相关考量。

同时,社会的开放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也为人们择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交流机会。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独立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难在社交圈内认识到合适的配偶。

因此,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寻找伴侣。

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个人信息的展示和交流来了解并选择自己理想的伴侣。

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择偶标准的变化与调整

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择偶标准的变化与调整

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择偶标准的变化与调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和择偶标准也在不断变化和调整。

过去,婚姻往往是为了传宗接代、家庭利益或经济条件而进行的安排。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和个人意识的觉醒,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定义和择偶标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定义更加注重情感和平等。

与过去相比,他们更看重婚姻的伴侣关系,更重视婚姻的情感需求和精神共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繁重的工作压力让人们意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更是一个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伴侣关系。

因此,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与伴侣之间的情感契合和精神默契。

其次,现代年轻人的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过去,择偶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更多地考虑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然而,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的需求和价值观,更加关注伴侣的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人际关系等个人特质。

他们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相似生活方式的伴侣,以实现心灵的契合和共同进步。

此外,现代年轻人对婚姻的观念趋向于自由与平等。

过去,婚姻常常被视为一种束缚和责任,夫妻关系中男性往往扮演主导角色,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现代社会倡导男女平等,现代年轻人更加强调夫妻关系中的平等和共同决策。

婚姻的基础不再是一个人的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而是双方的平等、尊重和支持。

最后,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也受到了个人自由和多样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提倡个人独立和自由选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人群和文化,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需求和幸福感,更加倾向于与对方有共同兴趣和生活目标的人结婚。

综上所述,现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和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调整。

他们更注重婚姻的情感与平等,择偶标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自由与平等,以及个人自由和多样性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种婚姻观和择偶标准的变化将继续进行,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婚姻选择和幸福的未来。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一、本文概述择偶配对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始终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以及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我们将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主要结论等方面对全文进行概述。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

我们将关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背景等因素对择偶配对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的择偶标准,我们将揭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和变迁趋势。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择偶配对的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自致性指的是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和能力所获得的资源和地位,而先赋性则是指个体在出生时所具有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条件。

我们将分析这两种因素在择偶配对中的作用及其匹配程度,以揭示择偶配对的内在逻辑和影响因素。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案例资料,我们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和变迁趋势。

我们还将通过深度访谈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剖析择偶配对的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问题。

在主要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与变迁、自致性与先赋性的匹配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还将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挑战,以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择偶配对的同质性择偶配对的同质性,是指个体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社会地位、教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伴侣。

这种同质性在择偶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是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择偶配对的同质性主要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兴趣爱好、生活态度等方面相似的人作为伴侣。

这种相似性有助于双方在相处过程中产生共鸣,减少沟通障碍,增加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角色认知和行为模式,这些认知和模式在择偶过程中也会发挥作用。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择偶标准变化的原因:
社会背景的变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择偶观念可能逐渐淡化,而新的择偶观念则可能逐渐兴起。

例如,过去人们可能更注重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因素,而现在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个人观念的转变: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会影响择偶标准。

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自由选择的增加,个人在择偶时可能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这种转变可能导致择偶标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职业追求等。

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择偶标准。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婚姻可能更注重家庭背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注重性格、情感和人品等内在的因素。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也会对择偶标准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媒体或社交平台可能会推广某种择偶观念,从而导致更多人倾向于这种观念。

择偶观的择偶观的变化

择偶观的择偶观的变化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因而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变化的。

时下,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正因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所以人民的需求不仅仅局限在物质生活上,于是青年人的择偶观也变得多样化了。

他们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方式--自由恋爱,在人生道路上探寻着自己的另一半。

比起传统的相亲方式,自由恋爱体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想法,在个人意识的指导下,他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未来配偶进行着选择。

有些青年注重个人品性,有些注重经济条件,有些注重外貌形象,各种想法构成各种标准,按照各种标准,寻找着未来的配偶。

而“白富美”与“高富帅”则是多种标准的综合,这个综合标准并不是完全迎合客观规律的,而是理想化完美化的择偶对象,是青年的美好向往,依照这种标准,青年是很难找到心仪对象的,所以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在多样化的择偶观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对青年人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宝马女”式的择偶观体现的正是着重现实条件的想法。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拜金思想,但撇开伦理道德,仅从个人择偶观上来看,一个人追求他/她想要的富裕生活是无可厚非的。

现在,比起“宝马女”式的择偶观,恐怕“有情饮水饱”的择偶观更显得不符合实际。

综上,认识与实践是统一发展的,择偶观在依据现实条件的情况下方显得正确合理。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

当代中国青年择偶标准和观念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择偶的标准和观念也一直在变,本文主要论述当代中国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及其成因。

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标签:择偶;标准;变化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

而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婚姻缔结、家庭建立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同时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中国青年关于婚姻对象选择标准的变化,即择偶观念的变化。

一、择偶理论择偶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择偶标准和方式往往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揭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

西方与家庭社会学有关的择偶理论主要有个人主义解释和社会文化解释。

(一)择偶的个人主义解释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西方社会亲属及其他社团对择偶过程的影响的控制弱化,婚姻中的爱情和个人需要的满足收到充分的考虑。

个人主义的解释依据生物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广泛的经验研究对婚姻的选择进行阐述。

生物学的解释指出,婚姻的选择是以本能、遗传和生物因素为基础的。

心理学的解释主要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同质性理论、温奇的需要互补理论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男性由于其“恋母情结”会选择具有其母亲个性品质的女子作为他的恋爱对象,而女性则会选择具有其父亲个性品质的男子作为她的恋爱对象。

他的这种心理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了生理和心理因素,强调先天的性意识对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在择偶行为中生理、心理需要的因素大于社会选择的因素。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择偶标准的变迁改过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择偶标准的变迁摘要:择偶标准是变化发展的,它一方面受政治变革、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息息相关, 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迁,多元化的择偶观既体现了传统的审美价值, 又带有鲜活的现代色彩, 有利于健康择偶观的建立。

通过研究中国青年在这三十年当中择偶标准的转变来发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和走向,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择偶标准;改革开放;变迁一、1978~20 世纪90 年代:以文化资本为导向,对门当户对仍然重视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恢复高考制度后,一批批的大学生出现,引起了对知识分子的热捧,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为知识分子全面平反,四个现代化建设对知识的迫切需求使社会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进行了重新认定。

因此,在20 世纪80 年代,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女性择偶标准中,文化因素上升到第一位,经济其次,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知识分子成为女性择偶的新标准。

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下,学识成为人们择偶的主要标准。

人们的择偶目光有聚焦在拥有文凭和学历的大学生身上,知识分子成为追求的对象,在择偶过程中出现了“文凭热”现象。

学历和文凭是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资源,一些农村的男青年也通过读书成为许多城市女青年青睐的对象。

因此,在改革开放到20 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中,社会成员的择偶呈现出以文化资本为导向的特点。

改革开放触发了当代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她们大胆突破了几千年来束缚女性的“男尊女卑”的心理羁绊,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

广大女性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事业上的成功,使她们有了要求男性条件相当或条件对等的资本。

据调查,1985 年要求对方条件相当或对等的女性占13.3 % , 到1995 年, 女性已达到23.4 % ,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建国六十年择偶变迁

建国六十年择偶变迁

新千年,爱的多元
• 关键词:多元化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 标准的多元呈现表现出空前的 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 也不再是障碍,只是在钱袋子 与真感情间挣扎越来越趋于明 显。
/
爱的多元化
关键字:重事业、重修养、轻职业、轻婚史
择偶注重“物”的同时,更 加注重“人”本身。性格、品德 越来越成为当代女性最为重视的 择偶条件,体现了女性对婚姻稳 定的追求 。
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 关键词:“模范”、“英 雄”
照片中这位女青年一定是伙 伴中最受羡慕的,因为她找的对 象是一位革命军人。 /
60 年代一对农村夫妇的婚礼——艰 苦朴素新事新办加上鲜明的政治色彩, 但一对新人依然笑得那么幸福,愚昧年 代的爱情也是美好的。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 来,中国人的爱情观念与婚姻 模式栉风沐雨几经变迁,家庭 结构多次变革——不同年代里 择偶标准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包办婚姻到 自主婚嫁,从组织 安排到网络速配, 从工农兵吃香到商 贾受捧……
• 1950年4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 法》在北京颁布。
/
/
/
理想主义
/
务实主义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
由于对婚姻的重视程度空前降 低,人们的择偶变得随意而多样, 几乎没有一个全社会比较主流和相 对统一的择偶标准。
这是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幅拍于 90年代让新娘子 最亲近的亲人也认不出来了。 /
1966~1976 政治决定一切
• 关键词:出身、政治背景 、革命
/
1977~1987 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
• 关键词:知识
1977 年是中国高 校最后一届春季招生, 也是恢复高考制度之 后的第一届新生入学。 许多年轻人的命运从 这时发生转折,他们 的爱情也由此产生很 多变数。

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

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

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当代婚姻家庭的变化与青年人的恋爱择偶观陈一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大学生谈论婚姻家庭、恋爱择偶方面的问题,或许有人说这个还早,其实呢,也不早了。

婚姻家庭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发展得太迟缓了,所以世世代代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在谈现代社会的男女交往和恋爱择偶这个主题之前,稍提一下近年来婚姻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发生的一些新变化。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这期间我们的婚姻家庭生活也正经历一个过渡,即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从1949年到1979年这30年间,我们的婚姻家庭、恋爱择偶非常平静、非常规范、非常简单。

但从1979年以后情况就变得复杂了,集中表现为社会离婚率大幅度上升。

据统计,1981年全国平均离婚率为4。

7%,1991年翻一。

封建社会中,"男女授受不亲",意思是说男女不能相互接触、相互交往,一旦交往便是谈婚论嫁,男女能够在一起的唯一机会就是成为夫妻,否则只有私奔。

现代社会已经不是"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女性已经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这样男女交往不仅可能,而且必须如此。

现代社会男女交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娱乐。

人在性成熟后,由于情愫的伴随,使得男女一起更能达到娱乐的目的,娱乐型交往占现代男女交往的绝大多数。

特别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女孩,都非常希望娱乐时能和异性在一起,在娱乐中满足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寓青春期的渲泄于娱乐之中。

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男女交往的第二个功能是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少不了男女交往,男女交往可以帮助男女双方发现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位置、价值、魅力,帮助自己了解异性的千姿百态,这对将来选择终身配偶是一个心理准备。

缺少男女交往的社会化过程是非常不完善的,北京单身者俱乐部中有许多人是在找对象中不该剩下的剩下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该交往异性时没有交往,到了二十八九岁发现自己该找老婆或丈夫了,却不会找,因为没有练习过,没有准备,不了解异性,心目中的异性就是自己的母亲或父亲,以致择偶时发生心理障碍。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人们婚恋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过去,婚姻被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且主要是为了生育子女和维护家庭的稳定而存在的。

但是,随着女性解放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也开始逐渐发生了改变。

现在,人们的婚恋观念更加重视个人的自由和选择权,不再把婚姻看作是一种必然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单身生活,或者选择非传统的婚恋方式,例如同居、开放式婚姻等等。

同时,离婚率也在逐渐上升,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已经从“一生一世”变成了“只要爱情还在”。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也对于婚姻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和婚姻形式。

这种变化也反映在法律制度上,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等等。

总之,人们婚恋观的变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婚姻形态,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婚姻观念的变化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幸福。

- 1 -。

三代人的婚恋观

三代人的婚恋观

三代人的婚恋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三代人的婚恋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爷爷辈的人群中,婚恋观普遍比较传统,注重门当户对、尊重长辈意见,而且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婚前不宜有太多恋爱经历。

而到了父母辈,婚恋观开始逐渐开放,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不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更注重双方是否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以及相互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女性也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婚姻状态。

而到了我们这一代,婚恋观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强调个性与自由,反对传统的婚姻观念束缚。

我们认为,在婚姻中,双方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对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相互理解和支持。

总之,三代人的婚恋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婚姻观,都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和生活方式。

- 1 -。

家庭择偶观的变迁

家庭择偶观的变迁

《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学院: 行知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复合班)姓名:王君玲学号: 14317111联系方式:631902授课教师: 程郁华提交时间:2015 年 6 月 24 日成绩: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王君玲 14317111摘要:择偶观是一个家庭意识层面的一个方面,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个家庭不同年代的人择偶观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变化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息息相关。

本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念事明:家庭成员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远离了政治, 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这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择偶观变化家庭因素一、前言1、调查缘由:一个家庭的变化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而家庭成员择偶观的变化发展最能体现时代变革下政治文化因素、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该观念的影响,故选择以择偶观为主题进行调查.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为作者家庭成员,共12人,分为三代,每一代有4人,分别为第一代(祖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二代(父辈:爸爸妈妈、姨父姨妈),第三代(同辈:哥哥嫂子、表哥、堂姐)3、调查问题:主要试图回答“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过程和因素”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结合两种方式调查:错误!访谈错误!问卷调查(有几人因为文化水平原因,由笔者根据访谈结果代笔),问卷详见附录.二、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1、第一代(祖父辈):择偶方式与标准单一,政治因素占主导(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题目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择偶方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他们的父母在帮子女选择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对方的“政治出身”.我的爷爷奶奶在60年代初结婚,政治出身都是“贫下中农”。

而我的外公是“村书记"、党员,虽然家庭条件感觉起来好些,实质上差别也没有多大,但受到众多女孩子的“青睐”。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一家三代择偶标准
在当今社会,婚姻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择偶标准方面。

三代人的择偶标准也有所不同。

老一辈人注重门当户对,认为只有家世相当的人才能够相互欣赏和理解。

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和谐,也能够避免以后的矛盾和纠纷。

此外,老一辈人还看重道德品质,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决定了他的一生。

中一辈人则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才干,认为一个人的职业和事业能力是衡量他是否适合自己的重要标准。

他们也认为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契合度很重要,这样才能够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年轻一代则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交流。

他们认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是决定她是否适合自己的最重要标准。

此外,年轻人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异性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并不是那么看重,而更注重彼此的感情和默契。

无论是老一辈、中一辈还是年轻一代,每个人的择偶标准都有所不同。

但是,无论怎样选择,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这才是幸福婚姻的基础。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学院: 行知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复合班)
姓名:王君玲
学号: 14317111
联系方式: 631902
授课教师:程郁华
提交时间: 2015 年 6 月24 日
成绩:
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
调查研究报告
王君玲14317111
摘要:择偶观是一个家庭意识层面的一个方面,关乎着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一个家庭不同年代的人择偶观念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是变化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息息相关。

本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念事明:家庭成员的择偶标准从单一化转向了多元化, 远离了政治, 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

这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择偶观变化家庭因素
一、前言
1、调查缘由:一个家庭的变化发展体现在诸多方面,而家庭成员择偶观的变化发展最能体现时代变革下政治文化因素、生存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对该观念的影响,故选择以择偶观为主题进行调查。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全部为作者家庭成员,共12人,分为三代,每一代有4人,分别为第一代(祖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第二代(父辈:爸爸妈妈、姨父姨妈),第三代(同辈:哥哥嫂子、表哥、堂姐)
3、调查问题:主要试图回答“家庭三代人择偶观变化的过程和因素”
4、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结合两种方式调查:
○1访谈
○2问卷调查(有几人因为文化水平原因,由笔者根据访谈结果代笔),问卷详见附录。

二、家庭三代人的择偶观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1、第一代(祖父辈):择偶方式与标准单一,政治因素占主导
(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题目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择偶方式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他们的父母在帮子女选择择偶时主要考虑的是对方的“政治出身”。

我的爷爷奶奶在60年代初结婚,政治出身都是“贫下中农”。

而我的外公是“村书记”、党员,虽然家庭条件感觉起来好些,实质上差别也没有多大,但受到众多女孩子的“青睐”。

我外婆的出身仍是“贫下中农”,然而外公说这影响不大,他们在50年代中期结婚。

在父母双方说媒成功后,会安排子女见一面,“征求”子女的意见,而事实上子女的意见没有多大作用,结果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一方面当时绝大多数人都是那么做的,而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同意跟对方结婚,会受到周围邻居的“异样的眼光”,有“辱”家庭名声,最后也难以找到配偶,所以迫于周围压力,也不得不同意。

由于双方只见一面,个人的品格、责任心方面的全靠父母打听,父母主要会找对方能吃苦,劳动积极性强的人。

即使婚后发现对方道德方面不好,也没有办法,不太可能提出离婚。

而如果是感情方面,那就更不可能,婚前没有相处的过程,不可能知道对方是否爱自己。

而如果是婚后的感情,那时的女性会把它归咎到“命”。

至于地域方面,当时主要靠父母介绍,父母也主要靠他人介绍,地域因素一般不在考虑范围内。

而一般嫁娶的不会超出县级市,像我的外公外婆是同一个村的,我的爷爷奶奶在同一个镇。

原因分析:20世纪50到70年代,当时正值建设事业蓬勃展开, 出身好的科技人员和工人、农民很受女性青睐。

而后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受极左思想的影响, 女性的择偶标准出现了偏差, 政治标准成为唯一的标准。

在农村, 男方最好是“贫下中农”, 当时人们都以出身于贫下中农尤其是雇农的身份感到自豪。

(2)第二代(父辈):政治因素的影响可以忽略,其他因素地位攀升
(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具体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
我的父母是80八十年代末结婚的,是由我舅妈娘家人介绍而成家的。

因为我外公是“村书记”,即使过了“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由于外公一家人口比较多,劳动力大,所以家里田产收入比较丰富,而且外公在后海滩涂还承包了一个鱼塘,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地位我妈妈的家庭都要比我爸爸的家庭好很多。

但是因为我妈妈家中人口多,小时候不可能她的所有姐妹都读书,而且那个时代背景下,外公外婆“重男轻女”,所以我妈妈只上到小学。

我妈妈说当时主要看上我爸爸人好,而且文化水平比她高,我爸爸高中毕业。

我的三姨妈三姨父则是在90年代初自由恋爱结婚,其实当时外公外婆也给姨妈介绍了,但是姨妈不喜欢对方,后来是自己找了一个结婚。

开始我的外公外婆还不同意,觉得没有他们“相过”,姨妈嫁过去肯定会吃苦,但后来也是“大势所趋”,就同意了。

90年代整个浙江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而在绍兴,我们家又是
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那时候外公外婆住的农村已不是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按现在的话说,已经发展为“城乡结合部”了。

也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时候的女性会考虑经济上占优势的男性,而我的三姨父那时候已经在做染布小生意。

表格中“情感因素”大部分为“0”,不是说他们不重视情感。

主要是因为我在问卷中的情感因素中写明是“双方是否相爱”,而他们那个时候还不好意思说“爱来爱去”,或者说两个人还没有那就是“爱”的意思。

那个时候两个人说“喜欢”已经足够表达两人之间的情感。

原因分析: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被全面平反后, 女性择偶时把知识分子摆到了较高的位置, 政治因素开始被忽略。

而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逐渐发现个人价值体现方式的多样化, 从较早对知识拥有者的崇拜,
到对社会开拓者的青睐, 体现价值的方式越来越模糊,“金钱至上”的思想开始严
重影响着人们。

(3)第三代:择偶影响因素多元化,感情因素占重要地位
(注:此表格主要根据附录中问卷第8题统计,题目详见第8题,选了记为“1”,不选记“0”,表哥、堂姐未婚)
我的哥哥2013年结婚。

他虽然不到25岁就结婚,在同龄人中算很早了。

但他也是有了一个6年的恋爱期之后才结婚的。

我的嫂子是上海人,他们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后来又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自由恋爱结婚,婚后也常年定居上海。

节假日他们会到绍兴来看望爸爸妈妈,或者他们会叫我妈去上海他们的家中住一个月。

其实刚开始我爸爸妈妈听哥哥说女朋友是上海人的时候,以为他们只是“玩玩”而已,没想到会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后来哥哥说想结婚了,爸爸妈妈虽然希望哥哥找个自己地方的人,但并没有在哥哥提出结婚的时候因为对方不是绍兴人而说“不喜欢”,更不会以为这而去阻止他们的爱情。

从表格中也能看出来我的哥哥嫂子表哥表姐对配偶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而访谈中他们也提到如果要选一样“最重要”的,那一定是“爱”。

原因分析:进入21 世纪,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 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变革与循规、开放与束缚共存的多元结合体。

近20 年来的改革开放、政治变革和文化碰撞, 不断地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女性首先考虑的是双方的感情, 除此之外对方的经济收入、物质条件、教育程度、职业声望、容貌长相等实在的因素, 也成为女性择偶时不可回避的重要参考条件, 情感因素得到复归。

三、结语
以上是从我们家庭成员择偶观的变化来影射整个中国社会择偶趋势的发展。

纵观我们家庭择偶观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择偶观与时代大环境息息相关,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择偶观受政治影响严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择偶标准向经济文化发展,而时间进入21世纪,淡化了政治因素、家庭背景等非个人因素, 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得到了复归。

总之, 择偶标准的变迁透视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附:
关于家庭择偶观变化的调查问卷
1、性别
2、婚前户口所在地(城市/农村)
3、您出生的年代是()
A.1930—1950
B.1950—1970
C.1970—1990
D. 1990—2010
4、您的受教育程度()
A.小学
B.中学
C.大专及以上
D.无
5、您婚前的家庭状况是()
A.贫困
B.温饱
C.小康
D.富裕
6、结婚前您的工作是()
A.无固定工作
B.农民(种田)
C.外出打工
D.有固定工作(企业职工、政府职员等)
7、您的择偶方式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经人介绍或相亲后直接结婚
C. 经人介绍或相亲后恋爱结婚
D.自由恋爱结婚
8、您觉得以下对方哪些因素对您择偶有重大影响(多选)()
A.政治因素(出身、是否党员、政府职员等)
B.对方的受教育程度
C.经济因素
D.地域因素
E.对方的职业
F.身体素质(年龄、身高、长相等)
G.个人品德素质(有责任心,爱心等)
H.情感因素(双方是否相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