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必备的基础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b3584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0.png)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71cf46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41.png)
中医基础知识大全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方面:1.阴阳五行: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阐述宇宙和人体的基本构成和变化规律。
阴阳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面,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用于描述五种不同的运动和相互关系。
2.经络系统: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等。
不同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有关,通过经络传导气血,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3.气血理论:气是生命的能量,血是滋养和携带养分的物质。
气血循环与人体各个器官、组织有着密切关系,维持生命活动。
4.脏腑学说:描述了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脏腑的功能不仅生理上有关联,而且与情绪、气质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5.病因病机:疾病的成因和发病机制,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个方面。
通过辨证论治,即辨别病因病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舌诊、脉诊:中医诊断的两项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舌象和脉搏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舌诊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有助于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状况等。
7.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本植物、矿物、动物等提取物治疗疾病。
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选择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
8.针灸、推拿、气功: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
推拿是通过按摩手法调理经络,促进气血流通。
气功强调通过调整呼吸和动作来维持身体的平衡。
9.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作息、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方法,以预防疾病和保持身体健康。
以上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体系庞大而深奥,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最好通过正规的中医学院或中医医学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同时结合实践和临床经验,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说。
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daeafaa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b.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一、中医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而且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
2、经络腧穴:经络腧穴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人体经络和腧穴的统称。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腧穴则是经络上的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3、藏象:藏象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和脏腑的认识和概括。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经络腧穴等,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和健康。
4、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望是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气息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是指把脉、触摸病人的身体等。
5、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认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它将人体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并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归纳,以便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在中医中,身体不同部位冷的原因可能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手脚冰凉: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
气血虚弱和肾阳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无法温暖四肢;肝气郁结则可能伴有胸闷、嗳气、月经不调等症状。
2、背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肾阳虚、寒湿内侵等原因导致。
肾阳虚导致背部失于温煦,寒湿内侵则使背部气血运行不畅。
3、腹部冷:这可能是由于脾胃虚寒、寒邪内盛等原因导致。
脾胃虚寒导致腹部气血不足,寒邪内盛则使腹部失于温煦。
4、全身怕冷:这可能是由于气血虚弱、肾阳虚等原因导致。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0dcc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2.png)
中医六大基础知识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成果。
其中,六大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分别为:辨证论治、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病因病机和养生保健。
具体内容如下:1. 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治疗方法是辨证论治,即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并针对病情的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性治疗。
这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的关键之一。
2. 阴阳五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两种基本元素,阴阳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五行是中医学的五种物质,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医学的调理方法和治疗原理。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学的重要生理概念。
气是人体运动的能量,血是人体养分的载体,津液则是人体津液代谢和润滑的液体。
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状况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4. 经络脏腑: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有多条经络贯穿,与脏腑相连,经络通过调节脏腑的功能,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保持健康。
因此,经络脏腑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和研究,即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医学注重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同时也强调了病机与病证的相互关系。
6. 养生保健: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其生活方式和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注重养生保健,包括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建议和方法,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64f8293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e.png)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要想在中医领域取得所需的专业水平,建立坚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学中医的基础包括了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首先,学中医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构成。
经络学说则强调经络在人体内的调控作用,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通道。
藏象学说则关注脏腑气血精神等重要器官与组织的运行功能。
学习这些理论知识,需要掌握相关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疾病,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其次,学中医还需熟悉中药学。
中药学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中药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制剂学等。
学习中药学需要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配伍禁忌等,能辨识并使用常见中药材。
此外,还需要研究和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如煎煮、蒸馏等。
中药学的学习旨在让医师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提高疗效。
最后,学中医还需要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
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倾听患者的自述症状,进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
中医治疗技术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配方等。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阴阳,以治疗疾病。
推拿疗法通过按摩和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中药配方则是将多种中药药材配伍使用,以综合调理和治疗疾病。
学习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通过实践累积经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
在学习中医的基础上,了解和学习现代医学也是必要的。
中医并非可以完全替代现代医学,两者有时需要结合使用。
了解现代医学知识能够拓宽医学视野,帮助医师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af12d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9.png)
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中医必背知识大全一、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基本理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2.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六经辨证法;3. 中医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二、中医病证诊断1. 中医常见病:感冒、发热、腹泻、咳嗽、头痛等;2. 中医常见病证:风寒感冒、暑湿伤食、中暑等;3. 中医重点病证: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炎等。
三、中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知识:中药分类、药材采集、药物炮制等;2. 中药治疗方法:方剂选取、煎药制剂等;3. 中药药理学:药物性状、药理作用、药物毒性等;4. 主要中药:人参、陈皮、桂枝、阿胶等。
四、针灸按摩1. 针灸基础知识:针刺定位、穴位分布,针灸操作规范等;2. 针灸应用:针灸治疗常见病证;3. 按摩基础知识:穴位按摩手法、常见的按摩调理方法等;4. 按摩应用:按摩治疗常见病证。
五、营养调理1. 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养生的四季保健、五味调理、五谷杂粮等;2. 中医保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六、中医与现代医学1.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中西医整合、中医适应症等;2. 中医现代化: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设备等。
七、医德医风1. 医患关系:医患信任,医患沟通等;2. 医德医风:医德道德要求、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等。
八、中医药文化1. 中医历史: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名家等;2. 中医文化:中医文化底蕴、中药文化等。
以上就是中医必背知识大全,领会其中的精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同时,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f441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d1.png)
中医基础知识100个必背知识1.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生理功能平衡。
2.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用于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脏腑有阴阳属性之分(心属阳,肾属阴),以及疾病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3.五行理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基本规律,并与人体五脏系统相对应,描述脏腑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4.藏象理论:五脏(心、肝、脾、肺、肾)及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5.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和营养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功能,血则濡养全身,津液滋润内外。
6.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7.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收集病情信息,全面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8.辨证论治: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原则,根据病人的证候表现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9.治未病思想:预防为主的医疗保健理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层面。
10.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中药汤剂、丸散膏丹等各种药物疗法,以及针灸、推拿、拔罐、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治疗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1.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总纲,用于归纳和概括疾病的性质、部位、邪正关系等。
12.脏腑辨证:依据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所表现的症状特点进行辨证,如心火上炎、脾虚湿困等。
13.六淫七情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是外感病邪的主要来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内伤病因的重要因素。
14.精、气、神:中医认为精、气、神为生命活动的三大支柱,三者相辅相成,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15.升降出入理论:描述人体气机运行的基本规律,包括脏腑之气的升降与天地之气的交合。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https://img.taocdn.com/s3/m/ea4aaa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1.png)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上)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人民的重视和热爱。
如果你想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以下是一些必须了解的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有五脏六腑学说、气血理论、阴阳五行及病因病机。
其中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核心的理论之一,认为人体的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功能,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气血理论则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情变化都与气血运行有关,人体的气分为真气和假气,真气又称精气,假气又称营气。
阴阳五行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则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导致疾病的原因和机制。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望闻问切等。
其中,“望”是指医生观察患者的面容、舌苔、眼底等方面来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闻”是指医生听取患者诉说的症状,以判断疾病的发作形式;“问”则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疾病的症状、起因、经过等信息;“切”则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了解其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中药、方剂和临床配方等。
针灸治疗则是利用针刺和加热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推拿治疗指的是医师在患者身上施加适当的力量,以达到调理气血、活络筋骨、消除疼痛的效果。
食疗则是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来达到健脾益胃、滋养气血等功效。
四、中医对于人体的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心、肝、脾、肺、肾等脏腑都有着各自的职能和相互作用,同时也受到外界环境、个体特征、情绪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时不仅需要关注病症本身,还要综合考虑个体特征、病因和病机等因素。
同时,中医也深刻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强调“天人合一”的重要性。
中医的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下)中医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治疗方法与西方医学有许多不同之处。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c696f2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综合性医学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认为宇宙和人体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2. 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分为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并认为阴阳是一种相对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3. 气血理论:中医强调人体内的气和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有推动和温养作用,血有营养和滋养作用。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的脏器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并认为它们在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 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流动和输送,在治疗疾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强调疾病是由于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在的七情(喜、怒、悲、忧、恐、惊、思)等因素导致的,通过分析病因,确定病机,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7. 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
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
8. 中药学:中医依靠草药来治疗疾病,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能、功效、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初学者应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进一步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https://img.taocdn.com/s3/m/0c5c3f8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d.png)
中医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医专业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从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系统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这些理论,才能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原理。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药源学、药理学、药物制剂等知识,了解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3.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四诊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听闻、询问和触摸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4. 中医治疗学: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从而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专业的基本技能1. 中医四诊技能:中医四诊技能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掌握观察患者面色、舌苔等症状,听闻患者的声音和呼吸,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以及进行脉诊等技能。
2. 中药煎煮技能:中药煎煮是中医药的常用制剂方法,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以及掌握中药煎煮的时间、火候和煎煮器具的使用方法。
3. 针灸技能:针灸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学生需要学习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和调气技巧,通过实践训练,掌握针灸的基本技能,如插拔针、转动针等。
4. 推拿按摩技能: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手法疗法,学生需要学习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如揉、捏、推、拿等,从而能够进行相应的按摩调理。
中医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中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治疗学等知识,以及掌握中医四诊技能、中药煎煮技能、针灸技能和推拿按摩技能等基本技能,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中医治疗。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e8f3b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6.png)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注重整体治疗和平衡身体的自然能力,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中医学的入门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医学系统。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对的力量组成,人体也是如此。
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和水。
人体的五脏相应着五行,相互关联。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诊断方法中医学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辨证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五官、皮肤等外表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病情以及症状的详细情况。
切诊是通过把手轻轻按在患者身体的特定位置,来判断经络的状况。
3.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学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草药是植物的草木的各种部分,经过炮制或者加工制成中药,通过内服或外用来治疗疾病。
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可以滋补身体,祛除湿气,清热解毒等。
中草药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因此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准确的判断力。
4. 针灸疗法针灸也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
它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恢复身体的平衡。
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疼痛、消化问题、失眠等。
针灸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因此必须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生来进行操作。
5. 饮食调理中医学强调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调理注重食物的性味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疾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案来调理身体。
比如,寒性体质的人应该多吃些温热的食物来平衡体内的阴寒;湿气重的人应该少吃湿热性的食物,多吃一些干燥性的食物。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835d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5.png)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必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自学中医入门的必读内容,帮助您在学习的路上少走弯路。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对于后续的学习非常关键。
其中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理论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阅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该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知识。
二、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涵盖了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学习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同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实际的诊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三、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是指中医关于保持人体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学习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调理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注意心理健康等。
通过中医养生的指导,可以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四、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了解一些常用的中药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中药学书籍,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中药方剂,用于日常的养生和防病。
五、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
自学中医的人可以选择一两部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理论和实践。
六、继续学习和实践自学中医只是中医学习的一个起点,要想真正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实践。
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班或者课程,结识一些有经验的老中医,并亲自实践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结起来,自学中医入门必读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养生学、中药学、经典名著等。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可以在中医领域有所建树。
希望本文对于您自学中医有所帮助,祝您学有所成!。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7b8e6cf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4.png)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pdf](https://img.taocdn.com/s3/m/eb5946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3.png)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入门基础知识:
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认为宇宙和人体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元素,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脉,通过经脉运行气血。
经络的流通与调畅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 气血理论:认为气(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体内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调节气血的平衡对于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4. 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胆、膀胱、三焦),认为它们与五行有对应关系,调节人体生理活动。
5. 四诊法:中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望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表特征,闻病人的气味,问病人的症状,和切脉搏等方式综合分析病情。
6. 中草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的一部分,强调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的药理作用,常用于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7. 针灸和推拿:针灸是通过用针刺激穴位来调整气血流动,推拿是通过推、拿、揉等手法来调整经络气血。
这两种方法是中医理疗的重要手段。
8. 食疗:中医强调饮食养生,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食材搭配对维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这仅仅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基础知识,实际上中医学包含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深层次的理论。
要深入学习中医,建议通过正规的中医学校或相关学术机构进行系统学习。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8ea86d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d.png)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又称为汉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入门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物质构成,并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
脏腑学说则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来调节气血,维持身体的健康。
病因病机学说则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嗅患者的气味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来获取病情信息;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
3.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时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而不仅仅是局部病变。
辨证论治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
4. 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
中药的选用和配伍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以及药物的性味归经来决定。
中药的炮制方法也非常重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
5. 中医的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强调预防为主,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包括食疗、药膳、气功、太极拳等,旨在调和阴阳,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6. 中医的现代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都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和支持。
例如,针灸治疗的镇痛效果、中药的抗炎作用等都已经被现代研究所证实。
怎样学中医入门
![怎样学中医入门](https://img.taocdn.com/s3/m/6b4e6ad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88.png)
怎样学中医入门
学习中医入门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学习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核心观念,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2. 学习中医的医学经典:阅读古代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3. 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学习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初步诊断。
4. 学习中药学:了解中药的分类、功效和用法,学习如何选择和配伍中药,以及中药的制备和煎煮方法。
5. 学习针灸和推拿:学习针灸的基本原理和穴位,以及推拿的手法和技巧,掌握常见疾病的针灸和推拿治疗。
6. 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和实习,积累临床经验,观察和研究不同病例,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7. 持续学习:中医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而深入,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
的知识,参加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
总之,学习中医入门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医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并结合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72b25c55a0116c175e0e4844.png)
.. ;. 中医四大基础、四小经典、四大经典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中医自学
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四大经典一:《难经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瘟疫条辨》 四大经典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
另外,中医临床实践非常重要!做为自学者,很难有大量接触治疗病人的机会。
弥补的方法之一是阅读古今名医的医案类著作,如张璐的《张氏医通》、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四大经典视频教程
• 《内经》 77课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 杨旭教
授
• 《黄帝内经》 80课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洪图教
授
• 《伤寒论》 70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 郝万山教
授
• 《金贵要略》 80课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 王雪华教授 • 《温病学》 72课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主任 刘
景源教授
四大基础视频教程
•
《中医基础理论》75课时 辽宁中医学院 李德新教授主讲
• 《中医诊断学》 75课时 湖南中医药大学 朱文峰教授主讲
• 《中药学》 79课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廷模教授主讲
• 《方剂学》 83课时 成都中医药大学 邓中甲教授主讲。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9f14ae0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1.png)
中医学的基础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派,它有着丰富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中医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 五行学说: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的影响,这五种元素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2.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而统一的方面。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
3. 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和经络,贯穿全身。
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4. 脏腑学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5. 气血学说: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状况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6. 病因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情志、饮食、气候、外伤等多种因素。
7. 辨证施治:中医学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视为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要素,综合运用诊察、望、问、切等四诊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这些基础知识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be8ec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8b.png)
中医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五行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可以被划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
2.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阴阳之分,阴
阳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身
体内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才能维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4. 脏腑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脏腑是相互关联、相互
依存的器官系统,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整个身体的健康。
5. 经络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6. 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包括内因、外因、饮食、情绪等,综合因素导致了身体的失调。
7. 诊断方法:中医诊断依靠四诊合参,包括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脉象等)、闻诊(听患者言辞、声音、气息等)、问诊(询问病情、病史、体感等)、切诊(按摩、按压患者身体来观察反应)等方法。
8. 中药学:中医治疗常常采用草本植物、动物组织等天然材料制成的
药物,中药学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配伍规律、炮制方法等。
9. 针灸学: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法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
祛除病邪、增强免疫力等。
10. 推拿按摩学:通过按摩、揉捏、推压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以调理脏腑功能、舒缓疼痛等。
以上是中医基础中的一些必学知识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理
解和学习中医。
自学中医必备的基础
![自学中医必备的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06b697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f.png)
自学中医必备的基础阴阳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阴阳的转化;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中医必备的基础(上)素朴学堂2020-04-27 11:11:50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论内伤,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6. 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证是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能反映疾病在特定阶段的病变本质。
它反映当前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为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9.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思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如昼为阳,夜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阴阳的基本特征;最具有阴阳特征性含义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性,水性寒凉、下行、阴暗,属阴;火性温热、上腾、光亮属阳,所以相互对立的水与火最具有阴与阳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推演、引申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治疗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胜利热,热者寒之,阴性则寒,寒者热之。
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针对阴或阳的虚损,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归纳药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分析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因此,可将“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相生: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
规律和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又称“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以次相克,往复循环。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
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这种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相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
生中有制:没有克,事物会亢而为害;制中有生:没有生,万物无以化生。
必须有生有克,相互为用,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
相乘相侮1.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相乘的顺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相侮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相侮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虚则补其母治则的具体治法有: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土生金法:又称补脾养肺法。
指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
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是指肾阳。
藏象学说脏腑:内脏的总称。
五脏:化生和储藏精气,包括心、肝、脾、肺、肾。
六腑: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包括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多具有藏的功能,包括胆、脉、脑、髓、骨、女子胞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病理:1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2)心主神志;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2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发主肃降;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
系统连属(1)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2)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4)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
发音与肺有关。
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
3脾的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湿、痰、饮。
(2)脾气主升,指脾气以升为顺,1水谷精微,2维持内脏正常位置‘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内脏下垂:脱肛等。
(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②在志为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
③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
4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
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
2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3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4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2)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②在液为泪: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
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
④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5肾的主要生理功能(1)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