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掌握文中的相关知识点: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3、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

二、课前预习1、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2、预习要求(1)、充分利用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并在课文内标注相应的知识点。

(2)、划分课文段落层次,给每个段落拟一个小标题。

3、检查预习(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2)、这几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吗?4、练一练(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二)、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三)、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左右:古义(四)、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大王见臣列观()5.徒见欺()6.以勇气闻于诸侯()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五)、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具体内容。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一、教材分析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适用对象:初中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 1. 了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品的背景与文化内涵 2. 掌握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二、教学内容1.作品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是由清朝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的一篇小说,属于《红楼梦》的外篇。

小说描写了廉颇、蔺相如等两位历史传奇人物的故事。

通过阅读本篇小说,学生能够了解到战争年代的风雨历程,深刻领悟到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潮流。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两大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层级,但却都有着不屈不挠、忠诚勇敢的人格品质。

廉颇是一个勇猛无畏、爱国捍卫的英雄人物,而蔺相如则是一个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坚守原则的智谋人物。

通过深入了解和描写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习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人格德行。

3.情节剖析《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史诗般的作品,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

小说中既有战争与官场的阳刚之气,又有家国情怀和情感羁绊的细腻描写。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小说情节,掌握小说的结构布局,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满足感。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文学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剖析,使学生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2.朗读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小说中的经典语句,提高朗读能力,加深对语文的理解。

3.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情节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4.分析法:逐步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5.辩证法:引导学生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探讨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冲突,提高思想品质和情感品质。

四、教学建议1.鼓励学生反复阅读该小说,加深对其的理解。

2.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如注重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感受等,提高思维品质和审美品质。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4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4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版)
课型:精讲课使用时间:第周学时
编写:刘彦刚审核:任和平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熟读课文,能准确把握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写作方法。
4.背诵课文最后五段
翻译:
理解: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五段内容。
2.独立完成课后习题与《创新设计》里的所有题。
3.预习张衡的《苏武传》。
【教后反思】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五段内容。(预备铃响后,科代表带领齐读。)
2、学生试背课文最后五段内容。(仅仅是检测,不会的学生可以照着课本诵读。)
二、【合作探究】(C级)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所昭示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和合精神,对我们有哪些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呢?(学法指导: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归结)
三、【当堂检测】(D级)
三、【合作探究】(C级)
本文主要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的?(学法指导:小组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评——最后学生将探究结果整理在学案上。)
【课后作业】
1、精读课文,背诵最后五段。
2、完成《创新设计》中“训练落实”中的部分习题。
第四学时
教学要点: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B级)
(学法指导:朗读读课文,以情节线索为思路去整理。)
2.学生疏通文章第1—5自然段的内容。(学法指导:仔细阅读,结合书下注释与工具书,在下面的空白处理出你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重点句式,同时也整理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三、【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创新设计》中的有关习题。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廉颇的勇直、蔺相如的智谋,以及司马迁的写作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故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廉颇、蔺相如品质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模拟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情境,体验他们的决策过程。
其次,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廉颇、蔺相如的决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参与度很高,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充分。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在课程中加入更多关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行为。
另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入,他们能够把握住课文中的人物特点,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讲解过程中,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细致地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用法,通过例句和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可以设计一些词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印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史记》中人物列传的基本特点。《史记》是我国古代纪传体通史的代表作,人物列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其性格特点和历史价值。

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师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老师用)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点的巩固练习
2、文中故事的素材积累和应用
一、导入
二、知识点检测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到)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翻译第6-8段,重点掌握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一、导入
二、自学指导
结合课下注解口头翻译课文第6—8段,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跟踪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示赵弱而怯也(显露,显出)与王诀曰(诀别)秦王饮酒酣(饮酒尽兴)左右皆靡(倒退)秦王不译(喜悦高兴)不欲与廉颇争列(位次)相如引车避匿(拉)臣等不肖(没有才德,无用)
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例句:“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A.阿母谢媒人B.乃令张良留谢
C.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8.例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私见张良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D.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三、重难点探究:
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习引路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参照《名师一号》进行整理、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避匿 ( ) 汤镬( ) 肉袒 ( ) 盆缶 ( ) 案图 ( )可予不 ( ) 渑池( ) 诈佯 ( ) 列观 ( ) 皆靡( )传舍 ( ) 甚倨 ( ) 不怿( ) 衣褐 ( )( ) 睨柱 ( )3、熟读课文,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并能准确复述。

4、参照《名师一号》85页,梳理文言现象。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并适当拓展。

许易幸负见引顾就因以探究提高1、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者“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献璧取璧;归璧于赵;廷斥秦王。

这个故事体现了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点。

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3、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4、“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当堂检测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君幸于赵王幸:宠幸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白白地C.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而:如果D.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示:给……看2、“负”字在本文中多次出现,下面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负:凭借,倚仗B.决负约不偿城负:违背C.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负:背着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担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大王亦幸赦臣②十恶不赦B. 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②前倨后恭C. 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口诛笔伐D. ①且相如素贱人②素不相识4、下面的句子为定语后置句的`一句是 ( )A.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 求人可使报秦者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 大王见臣列观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B.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②左右欲刃相如C. 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②舍相如广成传舍阅读14——16段,完成下列问题。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质导学案(教师版)
(二)补充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给下列字注音
蔺( )袒( )瑕( )睨( )镬( )渑( )缶(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3、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2、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
(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完整word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完整word版)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高一2部使用时间: 2017.03【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 疏通朗读障碍,3.阅读第一段, 梳理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疏通落实第一段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体会廉颇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案一、文学常识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 52万字, 包括十二(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主要叙人臣, 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大事年表)、八(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以“ , ”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

2.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 字子长, 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后人尊称“史圣”。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 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 司马迁继父职, 任太史令, 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 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 发愤著书, 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3.背景链接战国末期, 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 以秦力量最为强大, 它要统一中国, 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 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 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 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 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以及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熟读课文, 疏通障碍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字音缪公()避匿()缪贤()汤镬()虽驽()肉袒()盆缶 ( ) 可予不()渑池()叱()之列观()皆靡()睨柱()传舍()甚倨()不怿()衣()褐遗()赵王书赦()免二、自主学习第一段1.字词解释1)拜为上卿拜: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 闻: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舍人:2.特殊句式1)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4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4课时导学案教师版

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版)课型:精讲课使用时间:第周学时编写:刘彦刚审核:任和平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
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咼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
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
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咼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
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
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
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
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
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编制人:李慧审核人:李慧【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司马迁生平及《史记》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思考探究,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蔺相如、廉颇的形象特点,学习舍小我,顾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2、3【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朝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受其父影响,他幼年时期就酷爱学习。

20岁以后,他游遍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后来,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

公元前99,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发愤著书,历尽十载完成《史记》。

2、《史记》简介《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

3、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大,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他南面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虽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赵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教师版

语文必修3《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教师版)自我检测答案(一)古今异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3.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宣告,声明。

5.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

6.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 臣等不肖..,请辞去。

古义:不才;今义:品行不好(多用于子弟)。

8.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卑贱的人;今义:不自重,下贱的人。

(二)通假字1.拜送书于庭(同“廷”)2.召有司案图(同“按”,审查、查看)3.臣愿奉璧往使(同“捧”)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5.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同“否”)6.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三)一词多义1、为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做,引申为“演奏”,动词)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动词)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变成,动词)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做,引申为“立下”)拜为上卿(担当,动词)2、使使人遗赵王书(派、派遣)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臣、使者)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3、引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引见)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4、计计未定(计策)窃计欲亡走燕(打算)臣从其计(主意)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5、从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跟随)臣从其计(听从)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由、自,介词)6、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则幸得脱矣(幸亏,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幸而)幸可广问讯(表示的希望语气)则吾斯役之不幸(幸运)7、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决负约不偿城(违背)秦贪,负其强(倚仗)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败)负债(欠)8、乃今君乃亡赵走燕(竟、却)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大意,将重点字词音义在书上标注。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实虚词及句式;牢记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引导】1、认真诵读课文,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文句式是重点。

2、文章较长,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文言文学法:1.读——动口以培养语感;2.译——动手以掌握知识点;3.思——动脑以积累写作素材。

)【课前预习案】第一步: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将课下注释整理到课文中,疏通文意。

第二步:结合【自主学习】自学,完成【预习案】。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走近整理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学问广博。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③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精品导学案.doc

苏教版语文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精品导学案.doc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习重点】1.了解《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理解大意。

3.梳理课文文言知识,概括人物形象。

课前•阅读识记累土一、读故事,悟经典卞和献玉——和氏壁得之不易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了解文学常识(-)走进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

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熟悉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代、人物、大事等。

《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了解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学习重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易幸负谢请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见于而乃因以且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难点】1.难翻译的句子2.刻画人物的手法3.对廉蔺的评价【学习用时】: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法指导】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分小组学习。

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主要作品是《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记载了上起__黄帝_____,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分8书、10表、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0余万字。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补充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给下列字注音蔺()袒()瑕()睨()镬()渑()缶()驽()刎()倨()佯.狂()列观.()奉.璧往使()缪.贤舍人()从者衣.褐()引车避匿()臣等不肖()卒相.与欢()学法指导:语音重在平时积累,遇到生僻字要勤查词典,在记忆时要音﹑形﹑义结合一起识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读熟文章,并在每段前标注一个数字序号,课文共21段。

(2)思考: 本文写了哪几件历史事件?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

明确:完璧归赵(2-13)渑池之会(14-16) 负荆请罪(17-21)三、具体学习课文第1-2段(1)请同学们先一起朗读1、2两段,并思考:这两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2)讨论:有人说,“蔺相如者,赵人也,为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可删。

试据文章布局的道理给予反驳。

分析:不可删的理由有二:①本文是一篇”合传”,廉蔺二人,一将一相,相互配合,对维护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按《史记》体例,在传记开头将二人并提,表明二人的事业是密不可分的。

②这样开头既突出了廉颇的战功,又突出了蔺相如的出身低微,可使读者了解缪贤举贤、赵王破格提拔、廉颇”宣言”而后”负荆”的深刻意义。

(3)、请同学们自我完成以下题目,老师检查。

①解释下列重点字词廉颇为赵将(为:担任)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介词;闻:闻名,动词)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

(为:是)②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这些句子的句式特点。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蔺相如者,赵人也。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4)、请同学们再来读这两段,并通过刚才的学习加深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

四、课外作业请同学们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13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3-13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2、通假字(1)、可予不(不:通“否”)(2)、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3、一词多义(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②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3)、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4、词类活用(1)、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好无缺)(3)、乃前曰(前:名作动,上前)(4)、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名作动,安置住宿)(5)、间至赵矣(间jiàn:名作状,从小路)(6)、卒廷见相如(廷:名作状,在朝堂上)(7)、毕礼而归之(毕、归:使……完毕、使……回去)(8)、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9)、相如奉西入秦(西:名作状,向西)(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11)、大王必欲急臣(急: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12)、乃使其从者衣褐(衣yì:名作动,穿上)(13)、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5、古今异义的词(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人看今义:上对下的说明(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古义:条约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古义:得到惩处今义:冒犯6、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省略句)(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4)、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

于大王得罪)(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句)(6)、使不辱于诸侯。

(状语后置。

使不于诸侯辱)三、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

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

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

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2)讨论: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3)、本文第7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提示:这两句话在全文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揭露了秦王“以城易璧”的骗局,肯定了赵国反欺骗斗争的胜利,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蔺相如的智谋和勇敢;再一方面又暗示秦王恼羞成怒,导致了下一步会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由此过渡到下文。

四、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14-16段第三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14-16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法指导】分小组学习。

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

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请同学们一起来阅读4-16段,阅读的同时,整体上熟知课文内容。

二、请同学们先完成下列学习内容。

(1)欲与王为好(为好:结好。

)(2)廉颇、蔺相如计(计:商议。

)(3)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诀:辞别,告别。

)(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度:估计)(5) 秦御史前书 (前:名词作状语,上前。

)(6) 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名词作状语,向前)(7) 左右欲刃相如(刃:名作动,杀)(8)左右皆靡 (靡:倒退,吓倒)(9) 于是秦王不怿 ( 怿:高兴)(10) 秦王为赵王击缶 (为:替、给)(1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以:用;为:替、给;寿:名词作动词,向人敬酒或献礼)三、句式归纳1、请奉盆缶(于)秦王。

(状语后置。

请于秦王奉盆缶)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省略句)四、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思考:“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

“顾召”即回头招呼。

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