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与行政管理案例
公务员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张某某,男,35岁,某市规划局副科长。
2018年,张某某在审批某房地产开发公司项目时,违规收受该公司负责人赠送的价值5万元的购物卡。
事后,该案被群众举报,经调查核实,张某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二、案例分析1. 违法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下列行为:(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二)违反廉洁从政规定;(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四)索贿、受贿;(五)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六)其他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某违规收受礼品,属于违反廉洁从政规定的行为。
2. 违法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务员违反本法规定的,应当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案中,张某某的行为构成受贿,属于违法行为。
3. 处理结果经调查核实,张某某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情节严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给予张某某撤销副科长职务的处分,并调离规划局。
三、案例分析结论1. 强化公务员廉洁自律意识。
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廉洁自律。
2. 完善公务员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公务员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查处。
3.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对违反公务员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形成震慑效应,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廉洁性。
四、启示1. 公务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人民利益为重,坚决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廉洁自律。
2.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加大对公务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力度,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意识,使其明白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3. 完善监督机制。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题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题行政管理案例分析题1、王某毕业于某财经大学,4年前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现在在某行政机关作公务员,工作非常努力。
她的一位异国定居的朋友给她来信,说已为她联系好一所大学,并争取到了奖学金,让她辞掉工作,速去学校深造。
经过反复考虑,王某终于下定决心辞掉工作去国外留学。
但她向所在单位提出申请时,有关部门的领导说王某工作时间不到可辞职的年限,不能批准。
王某对此很想不通,认为辞职是公务员的权利,不批准是不对的。
而她的同事却让她去看看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评分标准: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是指根据公务员本人意愿,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申请终止同国家行政机关的任用关系,而辞去现任职务的各种规定。
王某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辞职,这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应当承认并给予保证。
但我国的国家公务员辞职制度还规定了辞职的条件。
其中规定,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未满5年的国家公务员,不得辞职。
而王某是4年前进入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工作时间还不到5年,所以她的辞职申请不能获得批准。
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满5年后,若不触及其他辞职条件,是应准予辞职的。
2、某市人民检察院报经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01年5月16日以涉嫌贪污、受贿为由,将市人大代表温某逮捕,同月26日向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同年6月15日市人民法院对温某作出一年管制的判决。
温某不服,上诉至省中级人民法院。
省中级人民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于同年9月9日作出撤销原判、宣告温某无罪的终审判决。
2002年7月11日温某以对其错误逮捕、判决为由,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请求赔偿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误工损失、参与刑事诉讼费用以及精神损害费共计9600元,并要求为其恢复名誉。
问:(1)温某是否超过赔偿请求期限?(2)温某向市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否正确?本案的赔偿义务机关是谁?(3)温某的赔偿请求是否都能得到实现?(4)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方式有哪些?参考评分标准:(1)温某未超过赔偿请求期限。
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
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近年来,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屡屡在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这些案例中,公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了公众的质疑和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讲述公务员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X市环保局执法人员渎职事件近期,X市环保局执法人员被曝光在执行职务时疏于履责,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对政府监管机构的质疑。
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行政监督不严、执法标准不明确以及处罚不力等问题是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并加强执法能力的培训与提升。
案例二:某地教育局干部违规揽才事件在某地教育局,一位干部因违规揽才而受到舆论批评。
该干部利用职务便利,将亲友安排到教育局工作岗位,违反了公务员招录的公平公正原则。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公务员选拔与监管制度不完善的诟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严格遵守公务员招录制度,强化选拔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并加强对公务员职责与廉政要求的培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素质与道德水准。
案例三:某县城管部门不当执法事件在某县,城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因不当执法行为而引发了公共舆情的波动。
这些执法人员滥用职权、乱罚款、横行霸道,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与困扰。
面对这一类案例,应当重视培养公务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对城管部门的规范与监督,确保执法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公务员行政管理案例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素质与执法能力,同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务员行政管理的公正、透明与高效,为社会发展与公民利益提供更好的保障。
行政执法和公务员考试案例题
案例题1.刘某1999年4月向某县郊区某村申请建房,经同意后,在该村地界修建了105平方米的平房,同年10月,县城建局认定该建筑为违法建筑,责令刘某强行撤除,并在强拆时将刘某局部财产损坏,刘某诉至法院,要求赔偿,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D 〕A.城建局的行为合法,只能对刘某进展补偿B.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C.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但因所拆建筑属违章建筑,因此不予赔偿D.城建局的行为违反法定程序,应对刘某财产权造成的损害进展赔偿。
2.某男雇佣一女冒充其妻子到镇人民政府办理离婚手续,镇人民政府未经审查即发给离婚证书。
该男妻子知道后,精神上遭受极大刺激而导致入院治疗,花去医疗费3000余元。
事后,其妻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家赔偿。
以下正确的说法是:〔 C 〕A.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B.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包括医疗费与精神损害赔偿金C.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违法且造成了物质损害D.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对精神损害不给予金钱赔偿3.张某于1998年2月份购置了一辆中巴,从事个体运营,但是并未办理税务登记、营运手续与申报纳税。
经乡政府税务干部核对,张某应缴纳税款400元。
但张某在限期内未及时缴纳,乡政府于是将张某的中巴扣押,后张某缴清了税款而乡政府仍旧不交还车辆,给张某造成了损失。
张某应当如何提出行政赔偿?〔 D 〕A.张某只能先向乡政府提出,因为乡政府实施了违法行为B.应当在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时提出,由复议机关一并解决C.张某只能在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起行政赔偿诉讼D.张某既可以先向乡政府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与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4.某甲被公安机关错误拘留,后又被检察机关错误批准逮捕,请问,甲应向〔AB 〕请求赔偿A.公安机关B.检察机关C.公安机关决定错误拘留的工作人员D.检察机关决定批准逮捕的检察人员5.在某国家赔偿诉讼中,受害的公民李某突然死亡。
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多合一)-公务员法案例来源:作者:日期:11-02-24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多合一)-公务员法案例一、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案例简介】原告:李某。
被告:某县公安局。
某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王某在一次宴请自己老战友的酒席上与酒店老板李某发生争执。
王某一气之下,将酒店内的一台高级进口彩电砸坏,并扬言要吊销李某的营业执照。
李某在多次向王某索赔无效的情况下,以王某为县公安局干部为由,要求公安局予以赔偿。
被公安局拒绝后,李某以县公安局为被告,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县公安局赔偿自己的损失。
【问题提出】本案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和公务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一条。
【案情分析及处理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这说明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至少要在表面上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被诉的行为必须是由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非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在我国尚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二是该行为侵犯的必须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王某侵犯的是李某的合法权益,符合第二个要件,并且王某也属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其行为也不属于抽象行为,因而,从表面上看好象也符合第一个要件,似乎人民法院对该案应予受理。
但是,实际上该案的情况并不符合第一个要件,因为,王某虽然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但是,他砸毁彩电的行为并不是以公安局的名义进行的,不属于公务行为,因而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是行政行为,所以应对该案负责的也应是王某本人,而不是行政机关。
李某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也应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存在的问题】本案在理论上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
所谓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是指任何一个公务员,不论其职位的高低和大小,他首先是一个公民,享有其作为一个公民在宪法与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和履行宪法与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他因为进入公务员行列而担任了行政公职,就具有了代表国家(通常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从而也就享有了一般公民所不可能有的行政职权,承担了一般公民也不可能有的行政职责。
国家公务员制度案例
国家公务员制度案例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则国家公务员制度案例,探讨其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案例背景某国政府近期需要在教育领域招募一批新的公务员,以提升教育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为此,政府决定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考试、面试等程序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
下面针对此案例将从选拔程序、培养机制和绩效考核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选拔程序为确保公务员选拔程序的公正和透明性,政府在制定选聘规则时应该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通过公告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务员的岗位需求、职位描述、薪资待遇等信息。
其次,设立严格的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既要注重候选人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测试,也要兼顾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的评估。
最后,在面试环节,通过专业的面试官以及模拟情境等方式,全面了解候选人的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机制国家公务员培养机制的建立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公务员培训机构,为新员工提供基础培训,包括法律知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教育。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公务员参加进修学习和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养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公务员的政策理论素养、执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激发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提升行政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评价体系,来规范公务员的工作行为和绩效评价。
绩效考核应该注重以工作实绩为导向,通过定期评估、个人考核和绩效奖励等方式,激励公务员做出更好的工作表现。
同时,政府也应当对工作不达标的公务员进行考核警示和必要的纪律处置,以维护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和工作质量。
案例分析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公正、公开的选拔程序能够确保优秀人才的参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行政管理法律关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规划局在2008年受理了一起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批申请。
该项目开发商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拟在市区某地块建设一座商业综合体。
开发商向规划局提交了相关规划图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材料,并支付了规定的规划审批费用。
在审查过程中,规划局工作人员在未进行实地勘查的情况下,仅根据开发商提供的材料,作出了批准该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的决定。
随后,该项目的规划许可证被颁发给开发商。
二、案件经过然而,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当地居民对规划局批准的规划方案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该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且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居民向市政府投诉,要求撤销规划局作出的规划审批决定。
市政府在接到投诉后,立即成立了调查组,对规划局审批该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的行为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发现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 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规划审批应当依法进行,包括实地勘查、征求公众意见等环节。
然而,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进行实地勘查,也未征求公众意见。
2. 未充分履行审查职责。
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仅根据开发商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未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周边环境协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3. 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根据该法规定,行政许可应当依法审查,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事项。
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依法审查开发商的申请材料,存在违法行为。
三、案件处理针对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决定依法进行处理:1. 撤销规划局作出的规划审批决定。
市政府认为,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决定撤销该审批决定。
2. 对规划局负责人进行行政处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规划局负责人给予警告处分。
3. 重新进行规划审批。
市政府要求规划局重新对该商业综合体项目进行规划审批,确保审批程序合法、合规。
公务员法律执法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务员在法律执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公务员法律执法案例,旨在展示公务员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履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风貌。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某,在履职过程中,接到群众举报,称该区某食品加工厂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接到举报后,李某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食品加工厂进行现场检查。
经调查,该食品加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 使用过期原料生产食品;2. 未按规定进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3. 未按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过程的记录和保存。
三、执法过程1. 现场检查执法人员到达食品加工厂后,对现场进行了详细检查,查看了生产车间、原料仓库、产品仓库等场所,并对生产过程进行了实地观察。
2. 调查取证执法人员对食品加工厂的生产流程、原料来源、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收集了相关证据。
3. 依法处理根据调查结果,执法人员依法对食品加工厂进行了以下处理:(1)对过期原料进行封存,禁止继续使用;(2)对未按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进行下架,禁止销售;(3)对未按规定进行食品生产过程记录和保存的行为,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整改;(4)对食品加工厂负责人进行约谈,要求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法律意识。
四、案例评析1. 依法履职,维护公平正义李某作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进行调查,体现了公务员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履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
通过对食品加工厂的依法处理,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 严格执法,树立良好形象在执法过程中,李某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查和处理,做到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
这种严格执法的态度,树立了公务员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
3. 强化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在执法过程中,李某注重强化内部监督,要求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
公务员与行政管理 案例心得
学习心得今年如愿的选上了公务员与行政管理这门课。
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不敢说对行政管理有多么深的认识,但至少了解到在宁静的象牙塔之外、这个法理人情的大千社会中,原来存在着那么多的不公、利益纠纷、制度的缺失等等。
触目、揪心的故事在不同的地点不断上演着。
下面我想主要就老师上课给我们放映的案件视频略述己见:一、北大学子告北大原告刘燕文原是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系92级博士研究生,他在诉状中称,1996年初,其博士论文《超短脉冲激光驱动的大电流密度的光电阴极的研究》全票通过了论文答辩,并通过了系学位委员会的审查,但不知何故没有通过校学位委员会的审查,学校向其颁发了结业证书。
根据规定,论文没有通过答辩的才发给结业证书。
论文未获通过后,他曾向各方了解论文未获通过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的问题;向北京大学多次询问,答复是无可奉告;向校长反映,得到的答复是“研究一下”,但此后没有下文。
1997年刘燕文向法院起诉,未被受理。
1999年9月24日,海淀法院受理此案。
此案的裁定,从程序上讲,违反了程序法的一般规则;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刘燕文的委托代理人何海波也指出,诉讼时效在一审时就应提出来,再审、重审时再拿出来,使司法资源在程序的反覆中被无端的浪费。
此案反映了法律怎样规范公共单位、如何约束公共单位管理行为的问题。
从推进依法行政的角度上讲,这件事情在我国行政法领域是件很大的事情,需要社会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完善行政的缺失。
二、钓鱼执法孙中界的故事我们早已知晓。
现在,类似的现象已经引起媒体高度关注,CCTV《今日说法》栏目就关于上海闵行区的“钓鱼执法”事件展开过报道。
认为这种方式是不恰当的。
这种现象,是对法律的践踏,对广大善良民众赤裸裸的侵犯。
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后,有些区县紧急叫停了这种钓鱼执法方式。
一些执法部门也开始内部整顿,一些“鱼钩”也将面临失业。
有些区县已经开始着手实施被扣车辆的返还,一些被冤枉的车主,也在陆续的领回罚款。
公务员工作中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公务员工作中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一、引言公务员是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其工作广泛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
然而,在公务员的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是由于制度不完善、操作不当等原因引起的,有的是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所致。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常见案例,探讨公务员工作中的解决方案。
二、过失疏忽案例分析公务员在处理事务时,如果出现过失疏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比如,某地区环境保护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一家工厂存在重大环境问题,但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导致环境污染扩大。
这种案例发生后,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严重影响政府的形象。
如何解决这类案例是当务之急。
解决方案:1.强化培训与学习: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
2.建立监督机制:在制度层面,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公务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加强沟通与协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避免信息不畅通或责任不明确导致的问题。
三、利益输送案例分析在公务员工作中,利益输送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比如,某公务员在审批过程中收受商人的贿赂,导致违法行为得以顺利实施。
这种案例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侵蚀了政府的公信力。
解决方案:1.加强监管:政府应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惩处,防止利益输送的发生。
2.加强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增强对违法行为的警觉性。
3.提高待遇与福利:适当提高公务员的待遇与福利,增加其收入来源,减少受到利益诱惑的可能性。
四、权力滥用案例分析在公务员的工作中,有些人可能会滥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比如,某公务员将办理公共事务的便利条件出售给私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不正当的优势,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解决方案:1.加强监督与调查:建立权力运行监督制度,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调查,及时发现和处置权力滥用行为。
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多合一)-公务员法案例来源:作者:日期:11-02-24公务员法典型案例 (多合一)-公务员法案例一、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案例简介】原告:李某。
被告:某县公安局。
某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王某在一次宴请自己老战友的酒席上与酒店老板李某发生争执。
王某一气之下,将酒店内的一台高级进口彩电砸坏,并扬言要吊销李某的营业执照。
李某在多次向王某索赔无效的情况下,以王某为县公安局干部为由,要求公安局予以赔偿。
被公安局拒绝后,李某以县公安局为被告,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县公安局赔偿自己的损失。
【问题提出】本案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和公务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第十一条。
【案情分析及处理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这说明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至少要在表面上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被诉的行为必须是由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非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在我国尚不能提起行政诉讼;二是该行为侵犯的必须是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王某侵犯的是李某的合法权益,符合第二个要件,并且王某也属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其行为也不属于抽象行为,因而,从表面上看好象也符合第一个要件,似乎人民法院对该案应予受理。
但是,实际上该案的情况并不符合第一个要件,因为,王某虽然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但是,他砸毁彩电的行为并不是以公安局的名义进行的,不属于公务行为,因而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可能是行政行为,所以应对该案负责的也应是王某本人,而不是行政机关。
李某要保护自己的权利,也应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而不是行政诉讼。
【存在的问题】本案在理论上涉及公务员的双重身份问题。
所谓公务员的双重身份,是指任何一个公务员,不论其职位的高低和大小,他首先是一个公民,享有其作为一个公民在宪法与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和履行宪法与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他又不同于一般的公民,他因为进入公务员行列而担任了行政公职,就具有了代表国家(通常是以行政机关的名义)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从而也就享有了一般公民所不可能有的行政职权,承担了一般公民也不可能有的行政职责。
公务员案例5篇
公务员案例5篇第一篇:公务员案例案例分析题公务员刘某,某机关主任科员,2006年1月,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等级。
刘某不服,认为自己工作积极,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应被确定为称职等级,为此,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
有关机关认为,公务员对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不服,应先申请复核,不经复核不能提出申诉,因此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请问,公务员对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不服,能不经复核提出申诉吗?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公务员法》规定说明该案例。
答:可以不经复核提出申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34条规定,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35条规定,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
第90条规定,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结合本案,刘某在2006年1月定期考核被定为不称职,应该适用公务员法的规定处理,而不能适用《国家公务员申诉暂行规定》的规定。
因此,刘某可以不经复核直接提出申诉,经过审查,如果符合其他立案条件,应予受理。
第二篇:案例:公务员考核某市教育局在2007年年底进行了考核。
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建立了由局长、副局长和局办公室主任三人组成的考核小组,再在全局考核工作会议上作了考核的动员与部署,然后由每个公务员(包括局长、副局长)对照考核要求进行述职与评议,接着由考核小组根据每人的述职与评议情况,相应确定了等次后,就将考核材料放入了每个公务员个人的档案里。
后来上级人事部门在检查该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落实情况时认为这次考核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请问:此次考核究竟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提示:考核主体的问题。
考核内容的问题。
考核程序的问题。
公务员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李某,男,35岁,中共党员,某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
2017年,李某在担任该办公室主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贿赂共计人民币100万元。
2018年,李某因涉嫌受贿罪被市纪委立案调查,同年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2019年,李某被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50万元。
二、案例分析(一)李某受贿行为的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在本案中,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其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受贿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李某受贿行为的社会危害性1. 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
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廉洁奉公,但其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贿赂,严重损害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形象和权威。
2. 侵犯了国家利益。
李某的行为使他人非法谋取了不正当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3. 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李某的行为使他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
(三)李某受贿行为的犯罪情节1. 金额较大。
李某受贿金额共计人民币10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
2. 主体身份特殊。
李某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其受贿行为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3. 犯罪手段恶劣。
李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贿赂,手段恶劣。
4. 犯罪后果严重。
李某的行为导致他人非法谋取了不正当利益,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启示与建议(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1.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3. 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监督。
(二)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使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行政案例分析范文
行政案例分析范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行政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讨不同案例涉及的具体问题、理论背景以及行政法规等问题。
通过系统地分析和解析案例,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行政法制度,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相关知识。
案例一:公务车使用管理案例案例背景某地区政府公务用车管理不善,导致部分公务员滥用公车并涉嫌腐败,引起公众的不满和质疑。
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具体问题该案例涉及倡导廉洁政府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公务用车的使用管理、公务员职责的履行和监督机制的建立等。
在公务用车使用上,应该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公务用车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严格执行用车审批流程。
此外,应该加强监督机制,对滥用公车的行为进行严格查处,确保公务用车能够真正为公务服务。
2. 相关法规《公务员法》《公务车使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3. 理论背景行政管理的核心是公共利益的实现。
在公务用车管理方面,行政机关应该依法合规,依靠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对公车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
此外,要推进政府的廉政建设,树立廉洁政府形象,确保公务员尽职尽责,不滥用职权。
案例二:城市环境保护案例案例背景某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市民的居住环境和健康受到威胁,引起广泛关注和社会不满。
案例分析1. 案例涉及的具体问题该案例主要涉及城市环境保护问题,包括噪音、空气、水源等方面的污染。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和制度,并且对违反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此外,还需要增加环境监管部门的力量和效率,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市民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保护。
2. 相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法》3. 理论背景城市环境保护是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责任。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行政管理者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确保城市环境的卫生和健康。
同时,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对环境污染企业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公务员法律_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甲,男,35岁,某市财政局公务员。
甲在财政局工作期间,负责管理财政局下属某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财务工作。
甲利用职务之便,将企业公款250万元挪用,用于个人投资。
一年后,甲将挪用资金归还,但并未告知企业。
甲的行为被企业财务人员发现,遂向财政局举报。
经查,甲的行为已构成职务侵占罪。
二、案例分析(一)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公务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二)案例分析1.甲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甲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将企业公款250万元非法占为己有,其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甲将挪用资金归还,但未告知企业,不影响其犯罪行为的成立。
2.甲的行为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公务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甲作为财政局公务员,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挪用企业公款,其行为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三)案例分析结果1.甲的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2.甲的行为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应受到行政处分。
三、案例分析启示1.加强公务员法律意识教育。
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2.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强化对公务员的监督。
加强对公务员的日常监督,发现违纪违法行为及时处理,确保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四、结论本案例通过对公务员职务侵占罪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公务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严重后果。
公务员法律相关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张某,因涉嫌滥用职权、收受贿赂被依法查处。
张某在担任局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擅自改变学校招生政策,为亲朋好友子女违规办理入学手续;同时,他还涉嫌收受多家企业贿赂,为其在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方面提供便利。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暴露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部分违法违纪问题。
二、案件经过1. 案发2018年,某市某区教育局局长张某涉嫌滥用职权、收受贿赂的线索被上级部门掌握。
经过初步调查,上级部门决定对张某进行立案侦查。
2. 调查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办案人员发现张某在担任局长期间,存在以下违法行为:(1)擅自改变学校招生政策,为亲朋好友子女违规办理入学手续;(2)在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方面,为多家企业提供便利,收受企业贿赂。
3. 侦查针对张某的违法行为,办案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
2019年,张某因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被依法逮捕。
4. 审判经过审理,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滥用职权罪、受贿罪,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五十万元。
三、案件启示1. 法律监督的重要性此案的发生,暴露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部分违法违纪问题。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法律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充分说明,法律监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2. 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张某在担任局长期间,滥用职权、收受贿赂,严重违反了依法行政的原则。
这提醒我们,公务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依法行政,不得滥用职权。
3.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此案的发生,也暴露出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质。
四、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张某的行为涉嫌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属于职务犯罪。
其滥用职权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其受贿行为,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 案件特点(1)涉及面广。
公务员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肩负着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务员由于种种原因,违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以某市公务员违规接受礼品案为例,对公务员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某市公务员李某,担任该市某局副局长的职务。
2018年,李某在办理一起工程项目审批过程中,违规收受某施工单位负责人王某给予的5万元人民币现金。
案发后,李某被依法开除公职,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违规接受礼品的行为违法性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公务员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财物。
”李某违规收受王某给予的5万元人民币现金,明显违反了该法条的规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李某的行为已构成受贿罪。
2. 违规接受礼品的原因分析(1)道德观念淡薄。
李某在担任公务员期间,由于道德观念淡薄,对法律法规缺乏敬畏之心,导致其在面对诱惑时丧失了原则。
(2)权力观扭曲。
李某在担任副局长期间,权力观念扭曲,将权力视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违规收受他人财物。
(3)监督机制不健全。
某市某局在监督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对公务员的日常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导致李某违规行为得以滋生。
3. 案例启示(1)加强公务员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廉政教育、道德教育等活动,提高公务员的道德素质,使其自觉抵制诱惑,做到廉洁自律。
(2)强化权力监督。
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日常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严格法律法规执行。
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震慑效应,使公务员不敢越雷池一步。
四、结论某市公务员违规接受礼品案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道德观念淡薄、权力观扭曲等问题。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案例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案例1. 案件背景在自然资源部工作的某员工小李,因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被主管部门进行处分。
本文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并就行政管理措施的合理性、透明度和公正性进行评估。
2. 事件经过小李在自然资源部任职期间,有多次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包括迟到早退、工作态度敷衍等。
主管部门对小李的这些行为进行了调查,并最终决定对其进行行政处分。
3. 行政管理措施的合理性行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务员遵守工作纪律,保证工作的高效和公正。
对于小李的违纪行为,主管部门采取行政处分是合理的。
通过对小李的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和证据收集,主管部门有充分的依据来执行处分决定。
4. 控制措施的透明度行政管理的过程应该是透明的,以确保公正和公正性。
主管部门在处理小李的违纪行为时,应当向小李解释其所违反的具体规定,并告知其违规的后果和可能的处分申诉程序。
这样可以确保小李对整个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并增加了措施的透明度。
5. 行政管理措施的公正性行政管理应当维护公正和公平。
在处理小李的违纪行为时,主管部门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和证据来进行判断,避免主观偏见和不公平对待。
而且,执行结果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没有任何歧视或偏见,以确保行政管理的公正性。
6. 结论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案例中,主管部门对小李的违纪行为进行了合理的处分,充分体现了行政管理的合理性、透明度和公正性。
借此案例可以引发我们对行政管理的思考,加强对公务员职责和工作纪律的教育,确保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以上是对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案例的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可以加深我们对行政管理的理解,提高我们对行政管理合理性、透明度和公正性的认识,为今后的行政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不同部门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案例
不同部门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案例公务员是我国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中从事行政管理、监察执法、文化教育、科技研究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作为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形式,可以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问题和经验,并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不同部门公务员的个人工作总结案例为例,来详细阐述公务员个人工作总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工作总结。
一、案例一:文化教育部门在过去一年里,我作为文化教育部门的一名公务员,我积极参与和推动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文化交流项目。
通过深入研究教育政策和市场需求,我准确把握了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我通过深入调研和座谈会等形式,收集了广大师生的心声,参与撰写了《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我还与各地学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功组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视野。
然而,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管理能力方面,由于项目的规模较大,我在跨部门协调和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自己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水平。
其次是沟通能力方面,由于在推动教育改革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我在协调不同意见和处理矛盾方面还需提高,我将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
二、案例二: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公务员,我一直致力于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
在过去一年里,我主要从人员管理和绩效考核两个方面出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先,在人员管理方面,我加强了对部门人员的培训和督导,提高了部门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在绩效考核方面,我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奖励机制。
通过这些举措,我成功提高了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干劲,推动了整个部门综合工作水平的提升。
然而,我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国家机关单位管理行为案例分析
国家机关单位管理行为案例分析第一篇:国家机关单位管理行为案例分析国家机关单位管理行为案例分析——关于激励机制问题一、单位背景介绍本案例所介绍的对象是广州市某区国家机关单位(以下简称“A单位”的对外服务窗口部门(以下简称“C部门”)。
(一)历史演变A单位成立于2005年,由原广州两个旧城区的单位合并而成。
同样的,属于A单位直接提供对外服务的窗口部门——C部门也是成立于2005年,也是由原广州两个旧城区单位的窗口部门合并而成。
由于两个旧城区单位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氛围不一样,导致新成立的A单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融合。
(二)组织规模A单位管辖的户数是广州市最多的,因此C部门也是该单位在广州市内最大的对外服务窗口部门,受理的各项业务量稳居广州市系统首位,2010年各类业务量大约占了广州市12区业务总量的1/6—1/5之间。
C部门平均每日叫号量达1000户,高峰期超过3400户,人均等候时间为18分钟,平均服务时间为6分钟。
C部门面临着工作种类多、数量大和压力重等问题。
(三)组织结构C部门下设两个办公点,共设置对外服务窗口96个。
现共有工作人员约120人,其中公务员占40%,其余均为合同工。
C部门的领导层分别设有主任1名、副主任3名和业务组长10名,均为公务员。
普通工作人员以合同工为主。
(四)获得荣誉C部门于2009年2月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于2010年3月成功争创成为省级“工人先锋号”,还先后获得“先进党支部”、“优质服务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党员中有多人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及“优质服务工作者”。
二、事件描述(一)事件背景介绍C部门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和优化服务环境,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各项工作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例如,缺乏科学全面、系统完善的内部培训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二)事件过程因此,为提高本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C部门成立了“激励制度工作小组”,制定了《C部门关于提高工作质效的方案》,并于2010年上半年开始贯彻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犯罪案例解析
一、案情
2002年6月9日,被申请人北京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与天津市金岛润滑油有限公司签订成品油采购合同,合同签订后被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邹天龙于2002年6月13日至24日用四张延期支票从天津市金岛润滑油有限公司拉走cc40润滑油153.27吨,总价值513454.50元。
后因四张延期支票未能兑付,申请人天津市金岛润滑油有限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北京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给付货款513454.50元。
通州区人民法院于2002年10月30日作出判决,判决北京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给付天津市金岛润滑油有限公司货款513454元。
一审判决后,北京市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不服,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期间,因北京市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邹天龙及其委托代理人经合法传唤拒不到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于2003年1月21日裁定按撤诉处理。
判决生效后,被告未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原告天津市金岛润滑油有限公司向通州区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执行过程中,经公安机关证实,北京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邹天龙因以虚假的身份证取得注册登记,并以签订虚假合同、签发空头转帐支票等手段,骗取20多家企业的财物价值300余万元,目前正被公安机关以涉嫌重大合同诈骗罪立案侦查,并发出了通缉令上网通缉。
二、意见
对执行阶段发现有经济犯罪嫌疑程序上如何处理,存在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当终结执行,并将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理由是,北京路凯石化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邹天龙以虚假的身份证进行注册登记,在骗取营业执照后,采用虚假签订合同,支付延期支票等方式骗取他人财物后潜逃,其行为涉嫌合同诈骗罪,现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已对邹天龙立案侦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于经济纠纷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的规定,应当对本案终结执行,并将上述案件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应当中止执行,待刑事案件审理终结后再决定是否恢复执行。
理由:一是终结执行的前提是撤销作为执行根据的生效判决,本案的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没有理由撤销已经生效的判决;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只规定了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涉及经济犯罪
嫌疑的处理办法,并未规定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经济犯罪嫌疑的处理办法,所以,本案不适用该《规定》。
综上所述,应当先中止执行,待刑事案件审理结束,再视具体情况决定是恢复执行还是终结执行。
我同意第二种意见,本案应当中止执行。
理由如下:
(一)、执行中止和执行终结的区别。
执行中止,指在执行过程中,因某些特殊情况发生,致执行程序暂时停止,待这些情况消失后,执行程序再继续进行。
执行终结,指在执行过程中,因某些特殊情况出现,使执行程序无法或者无需继续进行,因而停止执行,以后也不再恢复。
由此可见,两者有严格的区别,执行中止事由只是暂时的对执行产生障碍,这些事由经过一段时间有可能消失,因此执行中止只是暂时停止执行程序,以后还有恢复的可能;而执行终结事由则是永久性的,导致执行程序绝对不可能或者无需继续下去,因此永远不再恢复执行。
可见,相对于执行中止,执行终结直接关涉当事人实体权益的实现,一旦终结,当事人的权益将永远不可能再得到法律的维护。
所以执行终结必须极其慎重。
(二)、本案不具有执行终结的情形。
结合本案,如果裁定终结诉讼,将会面临以下难题:一是终结执行会剥夺当事人的诉权。
终结执行意味着案件的终结,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起诉。
如果本案犯罪嫌疑人经过刑事审判,最终被认定无罪,或者被认定为有罪、责令返还财产不足以弥补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失,终结执行之后永远不能再恢复执行,而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一旦终结诉讼,又不能再次起诉,实际上剥夺了当事人的诉权。
二是本案既不属于民事诉讼法明确列举的终结执行的情形,也不能被终结执行的兜底条款所涵盖。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执行终结: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六种情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继续执行,指由于客观原因导致产生执行的根本性障碍,无法继续执行,如第3项、5项规定的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两类情形;一类是无需继续执行,如第1项、2项、4项的规定,包括法院生效判决被撤销,失去了执行根据;当事人撤回申请,没有执行的必要以及几类专属性的人身权利权利人死亡而无需继续执行。
该条第6项是终结执行的兜底条款,但人民法院并非可以随意决定终结执行,而是应当严格根据上述两类情形的立法精神行使裁量权。
本案与上述两类情形的立法精神不符,既不属于无需执行的情形,也不属于不能执行的情形:
(1)本案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当维护,需要继续执行。
本案涉嫌经济犯罪是在执行阶段才发现的,一审认定事实及适用法律均无错误,判决合法有效,不具备撤销原判的条件;而且当事人没有撤销申请的意思表示,意味着当事人希望通过法院的执行程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了维护生效判决的权威,应当继续执行。
(2)本案有继续执行的可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虽对经济纠纷审理阶段涉嫌经济犯罪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未规定执行阶段发现涉嫌经济犯罪如何处理。
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立法精神来处理。
该规定以裁定驳回起诉的形式结束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为以后恢复民事案件的审理留下了余地,因为根据《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规定》,裁定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的案件,原告再次起诉的,如果符合起诉条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可见,即使是因为涉嫌经济犯罪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的案件,也不排除将来当事人再次起诉的可能。
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案件纠纷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还就"刑事诉讼中被告未能返还财物而造成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原告还可以再次提起民事诉讼","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该单位的名义对外签订经济合同,将取得的财物部分或全部占为己有构成犯罪的,除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外,该单位对行为人因签订、履行该经济合同造成的后果,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些规定也为受害人提起民事诉讼留下了余地。
可见,即使是移送公安机关作为刑事案件处理的案件,也不排除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寻求损害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案件纠纷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针对审理过程中发现经济犯罪嫌疑的情况作出了规定,但本案判决已经作出,再驳回起诉显然不妥;而简单地终结诉讼又剥夺了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挽回损失的权利,与立法精神不符,所以慎重的做法是裁定中止执行。
三、本案涉嫌经济犯罪系中止执行的特殊情形。
中止执行适用于因特殊情形,致使执行程序暂时停止的情形。
本案涉嫌经济犯罪即属于导致执行程序暂时停止的特殊情形。
根据刑事优于民事的原则,对涉嫌经济犯罪中止执行的特殊情形,应当先审理刑事案件,然后审理民事纠纷。
所以,在刑事案件审理完毕之前,民事案件须暂时停止,等刑事案件审理终结之后再视情况继续进行。
本案是否继续执行,取决于当事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果构成犯罪,返还财物是否足以弥补当事人的损失。
只有刑事案件审理完毕,才能决定民事案件是继续还是终结。
就本案而言,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恢复执行:一是诈骗嫌疑人经刑事审判被确定无罪的,原民事判决恢复执行;二是诈骗嫌疑人经审判构成犯罪的,返还财产又不足以弥补当事人损失,而公司仍有剩余财产的,应当就未得到补偿的部分继续执行。
综上所述,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当事人的诉权,本案在执行阶段发现有经济犯罪嫌疑的特殊情况,应当中止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