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变更管理制度
工序流转管理制度
工序流转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定本工序流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工序流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和生产岗位。
三、工序流转管理的原则1. 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不得擅自修改工序流转顺序。
2. 确保生产车间之间的工序流转顺利进行,避免出现瓶颈和漏洞。
3. 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工序流转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积极采取措施,保障生产流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四、工序流转管理的责任1. 生产部门负责人负责对工序流转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监督,确保生产车间之间的工序流转顺畅和高效。
2. 车间主任负责对本车间的工序流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安排,确保生产车间内部的工序流转有序进行。
3. 生产操作员负责按照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操作,不得擅自改变工序流转顺序。
五、工序流转管理的流程1. 制定生产计划生产部门根据订单情况和生产能力,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确定各个生产车间的工序流转顺序。
2. 下达生产任务生产部门将生产计划下达到各个生产车间,车间主任根据生产计划制定详细的生产任务分配,明确工序流转的时间和顺序。
3. 生产过程监控生产操作员严格按照生产任务进行操作,确保工序流转的准确和及时性。
4. 工序流转检查和汇报生产部门定期对各个生产车间的工序流转情况进行检查和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整。
六、工序流转管理的考核1. 质量考核对工序流转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 产量考核对各个生产车间的产量进行考核,发现产量过低或过高的问题进行调整。
3. 效率考核对工序流转的效率进行考核,发现效率低下的问题进行改进。
七、工序流转管理的处罚和奖励1. 违反工序流转管理制度的个人或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扣减奖金、降职或辞退等。
2. 对在工序流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将给予相应的奖励,包括加薪、晋升或表彰等。
八、工序流转管理的改进1. 针对工序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确保生产流程的稳定和高效。
工程变更管理制度6
工程变更管理制度6一、总则为了规范工程项目中的变更管理流程,确保变更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和达成客户要求,特制定本工程变更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工程项目的变更管理工作。
三、变更管理流程1. 变更申请项目相关人员如需对工程项目进行变更,需填写变更申请表,并附上变更理由、影响分析、变更后的预算和进度计划等相关信息,形成变更申请材料。
2. 变更评审项目经理收到变更申请后,需组织变更评审委员会对变更申请进行评审。
变更评审委员会由项目经理、设计师、施工单位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
评审结果需书面记录并报总经理审批。
3. 变更实施经总经理批准后,项目组需制定变更实施方案,明确变更后的所有工作内容、责任单位、资源需求等,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变更实施。
变更实施过程中需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4. 变更监控项目经理需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变更方案有序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变更工作。
若出现变更后的问题需要解决,需及时调整变更实施方案。
5. 变更总结项目结束后,项目经理需对工程变更进行总结,包括变更的原因、影响、成果等方面进行总结,为今后工程项目的变更管理提供经验教训。
四、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1. 合理性原则:变更需符合项目实际需要,经过合理评估和审批。
2. 及时性原则:变更需及时提出并处理,确保项目进度不受影响。
3. 保障性原则:变更需确保项目风险不增加,工程质量不降低。
4. 优先性原则:变更需根据项目紧急程度和影响程度来确定优先级。
五、变更管理的责任1. 项目经理负责变更管理流程的组织和实施。
2. 设计师负责对变更的技术可行性和影响进行评估。
3. 施工单位负责变更的实施和监控。
4. 变更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变更申请进行评审和审批。
5. 总经理作为最终审批人,需对变更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六、其他1. 若变更后的影响程度较大,需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和成本效益分析。
2. 涉及到重大变更的,应及时通知业主,并征得其同意。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规范工序变更管理,提高工序变更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变更带来的风险,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需要变更的情形,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序、操作程序、设备参数等范畴,适用于涉及对生产线、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影响的工序变更。
二、主管部门工序变更管理由生产部门负责,质量部门全程监督,相关部门协助。
三、工序变更流程1. 变更提出(1)生产部门收到相关部门或员工的工序变更需求后,由相关部门填写《工序变更申请表》,并附上必要的变更理由、影响分析、变更方案等资料。
(2)负责填写《工序变更申请表》的部门或员工应严格按照变更流程填写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2. 变更评审(1)生产部门收到《工序变更申请表》后,应立即召开变更评审会议,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质量部门和生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评审通过后方可进行变更。
(2)评审会议要对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影响分析等进行全面评估,做出决策。
3. 变更实施(1)经评审通过的工序变更方案,由生产部门制定变更实施计划,明确变更的时间点、人员、设备等要求,通知相关部门准备。
(2)在实施变更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变更方案进行操作,确保变更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对变更后的工序进行试生产,并由质量部门进行检验,确保变更后工序的质量符合要求。
4. 变更验收(1)变更实施结束后,由质量部门组织对变更后的工序进行验证和评估,评估结果良好时,方可验证通过。
(2)验收合格后,对变更的实施进行总结并画出详细报告,保存备份。
5. 变更记录(1)所有经过变更的工序,必须有详细的变更记录,包括变更的理由、方案、实施过程、验收结果等。
(2)变更记录应当详细、真实、准确,方便日后追溯和总结。
四、变更管理的相关要求1. 变更方案严格把关变更方案必须经过严格评审和实施,不得随意擅自变更工序,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 变更过程严格执行变更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变更方案执行,注意安全和品质,确保变更的有效实施。
变更管理制度(精选)
变更管理制度第一部分引言1.1目的本变更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和管理公司内部的变更过程,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业务运作的负面影响。
1.2适用范围此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的所有业务单元和部门,涵盖所有可能影响到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或组织结构的变更。
第二部分变更管理流程2.1变更提出2.1.1任何员工都可以提出变更请求,需以书面形式提交变更申请表,明确变更的原因、目的和预期影响。
2.1.2变更提出者要与相关业务部门和技术团队沟通,确保变更请求充分了解和详细描述。
2.2变更评估2.2.1由变更管理团队负责对提出的变更请求进行评估,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需求、风险评估等。
2.2.2评估结果应在变更委员会会议前提交,以便委员会成员在会议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2.3变更委员会会议2.3.1变更委员会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相关业务代表组成。
2.3.2会议周期为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紧急召开。
2.3.3会议议程应包括变更提案的审查、评估结果汇报、风险讨论和最终决策。
2.4变更批准2.4.1变更委员会会对每个变更提案进行投票表决,多数通过即可获得批准。
2.4.2批准后,变更管理团队负责编制变更计划,明确变更的实施步骤、时间表和相关责任人。
第三部分变更实施3.1变更计划3.1.1变更计划应在变更实施前至少两周提前发布,以便相关人员有足够的准备时间。
3.1.2变更计划应包括变更的详细描述、实施时间、风险评估和变更回滚计划。
3.2变更验证3.2.1在实施变更后,变更管理团队负责进行验证,确保变更达到预期效果,同时监测潜在的问题。
3.2.2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同时记录问题和解决方案。
3.3变更文档3.3.1变更管理团队负责撰写变更文档,包括变更的详细描述、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和学习经验。
3.3.2变更文档要在变更实施后一周内提交变更委员会审查,并存档备查。
第四部分变更回顾4.1变更回顾会议4.1.1在变更实施后的两周内,变更管理团队组织回顾会议,总结变更的成功点和改进点。
车间上下道工序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车间生产过程的高效、安全、有序进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车间内上下道工序的管理。
三、职责分工1. 生产部负责制定本制度,并监督实施。
2. 各车间主任负责本车间上下道工序的日常管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3. 各工序操作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执行操作,保证产品质量。
四、上下道工序管理要求1. 上下道工序之间的信息传递(1)各工序操作人员应确保本工序生产任务完成后,及时向下一工序传递相关信息,如生产数量、质量状况等。
(2)下一工序操作人员应接收上一工序传递的信息,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核实。
2. 上下道工序之间的物料传递(1)各工序操作人员应按照生产计划,将所需物料传递给下一工序。
(2)下一工序操作人员应接收上一工序传递的物料,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核实。
3. 上下道工序之间的设备、工具维护(1)各工序操作人员应按照设备、工具维护保养规程,对设备、工具进行定期检查、保养。
(2)设备、工具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修。
4. 上下道工序之间的质量问题处理(1)各工序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下一工序操作人员应接收上一工序传递的质量问题,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整改。
五、奖惩措施1. 对认真执行本制度,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员工给予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生产事故的员工,给予通报批评、罚款等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生产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七、上下道工序交接记录1. 交接时间:____年__月__日 __时__分2. 交接人员:____(上一工序)、____(下一工序)3. 交接内容:(1)生产数量:____件(2)产品质量:____(3)设备、工具状况:____(4)存在问题及处理措施:____4. 交接双方签字确认:____、____通过以上制度,旨在规范车间上下道工序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产品质量。
各工序管理制度
各工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各工序操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的生产工序管理。
第三条工序操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做到安全生产、质量第一、效率优先。
第四条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本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第五条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将受到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二章工序作业规范第六条各工序操作人员应当根据生产任务单和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严格按照规定的工序和步骤进行作业。
第七条操作人员应当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做到正确使用并确保设备的功能完好。
第八条操作人员应当对生产现场进行整理和清理,保持生产环境的整洁和干净。
第九条操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确保人身安全。
第十条工序作业中的废弃物料和产生的废弃物应当进行及时清理和处理。
第三章生产管理第十一条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各工序的生产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和分配,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进行。
第十二条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工序操作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必要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第十三条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对工序操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做好生产数据的记录和汇报,确保生产过程的数据真实可靠。
第四章质量管理第十五条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对各工序的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十六条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对工序操作人员的作业严格把关,及时发现并处理产生的质量问题。
第十七条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改进措施。
第五章安全管理第十八条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各工序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生产环境的安全。
第十九条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工序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第二十条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生产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
第六章管理制度执行第二十一条各部门应当结合本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确保本制度的执行。
施工过程中工序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进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障施工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承接的所有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等施工项目。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施工项目部:负责项目的整体施工管理,组织实施本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2. 施工班组:负责具体工序的施工,按照项目部的要求,严格执行本制度。
3. 质量管理部:负责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工序进行整改。
4. 安全生产部:负责监督、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四、工序划分及要求1. 工序划分根据施工项目特点和施工工艺,将施工过程划分为以下工序:(1)前期准备工序:包括图纸会审、技术交底、材料采购、设备租赁等。
(2)基础工程工序:包括土方开挖、基础垫层、基础混凝土浇筑等。
(3)主体工程工序:包括主体结构施工、装饰装修施工等。
(4)配套设施工序:包括给排水、电气、消防等配套设施施工。
2. 工序要求(1)前期准备工序:确保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到位,材料采购符合要求,设备租赁满足施工需求。
(2)基础工程工序:确保基础开挖深度、垫层厚度、混凝土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
(3)主体工程工序:确保主体结构施工质量,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
(4)配套设施工序:确保给排水、电气、消防等配套设施施工质量,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
五、施工过程管理1. 施工班组应根据项目部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序、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安全措施等。
2. 施工班组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执行,不得擅自更改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3. 施工班组应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人员等资源合理配置。
4. 施工班组应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5. 质量管理部应定期对施工过程中的工序质量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工序进行整改,并及时向项目部汇报。
车间工序管理制度
车间工序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车间工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车间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工序管理。
三、工序管理职责1. 车间主任负责制定和落实车间工序管理制度,监督工序管理的执行情况;2. 生产管理人员要负责工序排程、生产任务的指派和监督、工序生产报表的填写和汇总;3. 工序操作人员要按照工序管理要求进行操作,确保产品的加工符合标准;4. 质量管理人员要负责对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四、工序排程1. 根据生产任务和订单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工序的排程,确保生产任务能够按时完成;2. 排程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利用率、人员的调动和生产流程的合理性;3. 生产任务变更时,需要及时调整工序排程,做好生产计划的调整。
五、生产任务的指派和监督1. 生产管理人员要根据工序排程,将生产任务分配给相应的工序操作人员,并告知生产任务和要求;2. 工序操作人员要按照生产任务和要求进行操作,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加工;3. 生产管理人员要对工序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生产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六、工序生产报表的填写和汇总1. 工序操作人员要按照规定填写工序生产报表,记录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2. 生产管理人员要对工序生产报表进行汇总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3. 工序生产报表要存档备查,以备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溯源或未来的生产分析。
七、工序质量管理1. 质量管理人员要对工序的质量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2. 质量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规格、外观、尺寸等方面的问题;3. 质量管理人员要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确保合格产品的流入下一个工序或出厂;4. 对于频繁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工序,需要进行问题分析并进行改进措施。
八、工序管理的改进1. 生产管理人员要根据工序的生产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发现工序管理中的不足和问题;2. 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要呈现在生产报表中,以便于监督和改进;3. 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要及时实施,确保工序管理工作不断提高。
变更工程管理制度
变更工程管理制度一、前言变更是工程项目中常见的现象,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进行,原有的工程管理制度可能出现不合理或者不适用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应对变化,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我们对工程管理制度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本变更工程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变更工程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二、变更工程管理的定义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工程范围、工程设计、工程进度、工程成本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需要通过相应的程序和流程进行确认和管理,这一过程即为变更工程管理。
三、变更工程管理的目的1. 确保工程质量:通过规范的变更管理程序,可以有效控制工程变更,保证工程质量。
2. 确保工程进度:对变更进行合理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进度,避免工程延误。
3. 管理工程成本:规范的变更管理流程可以有效控制工程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4. 保护工程安全:变更工程管理不仅涉及到工程质量和进度,还关系到工程安全,通过变更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四、变更工程管理流程1. 变更识别: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需要不断关注工程情况,及时发现变更的可能性。
一旦发现变更,需立即记录并上报。
2. 变更申请:发现变更后,相关人员需要填写变更申请单,详细描述变更内容、原因、影响等信息,并提交给工程管理部门审批。
3. 变更评审:工程管理部门接收到变更申请后,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评估变更对工程的影响,包括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等方面。
4. 变更批准:经过评审后,工程管理部门根据评审结果进行批准或者拒绝,对于批准的变更,需制定详细的变更方案。
5. 变更实施:一旦变更批准,需要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对变更进行实施,同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6. 变更验收:变更实施完成后,需要进行验收,确认变更是否满足原设计要求,是否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产生了影响。
7. 变更记录:对于每一次变更,需详细记录变更内容、原因、影响、审批流程等信息,形成变更记录,作为后续工程管理的依据。
产品工序管理制度
产品工序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和加强产品工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车间的产品工序管理。
三、工序设置1.公司应当根据产品特点和生产需要,合理设置产品工序,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2.生产部门应当结合生产计划,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工序,提高生产效率。
3.工序设置应当符合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确保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并且保证产品质量。
四、工序负责人1.每个产品工序应当指定专门负责人,负责工序的组织安排和生产管理。
2.工序负责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能够独立完成工序的生产任务。
3.工序负责人应当加强对生产作业人员的管理和指导,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五、生产计划1.生产部门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工艺流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2.生产计划应当根据产品工序情况,合理安排工序生产时间,降低生产周期。
3.生产计划应当及时调整和优化,确保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六、工序监控1.生产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工序监控制度,对每个工序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
2.工序监控应当包括对生产设备、生产人员和生产材料的监控,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3.工序监控应当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七、工序改进1.生产部门应当鼓励工序负责人和生产作业人员积极参与工序改进活动,提高生产效率。
2.工序改进应当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不断改善生产工艺。
3.工序改进应当注重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生产能力。
八、奖惩制度1.对工序负责人和生产作业人员的表现和工作成绩,公司应当建立奖惩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
2.对于工序负责人和生产作业人员的出色工作,公司应当给予合理的奖励和表彰。
3.对于工序负责人和生产作业人员的失职失责行为,公司应当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严肃处理。
九、监督检查1.公司应当建立定期的工序监督检查制度,对产品工序的生产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
工序移交管理制度
工序移交管理制度工序移交是指将一个工作任务从一个人手中移交给另一个人继续完成的过程。
为了保证工序移交的顺利进行,提高工作效率,许多企业都制定了相应的工序移交管理制度。
下面,我将从工序移交的目的、原则、程序等方面来详细介绍一下工序移交管理制度。
一、工序移交管理制度的目的1.提高工作效率:工序移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任务可以连续顺利地完成。
通过规范的工序移交管理制度,可以确保任务的接收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工作的背景情况、目标要求、工作内容等,从而快速上手,减少学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工作质量:工序移交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移交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通过明确的工作交接流程,可以减少信息的遗漏和错误,保证任务的顺利交接,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3.降低风险:在工序移交过程中,会涉及到任务的详细说明、进度安排、风险提示等内容。
通过制定工序移交管理制度,可以提前识别和处理潜在的风险,减少项目的不确定性,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
二、工序移交管理制度的原则1.主动性原则:移交工作的一方应主动沟通、配合接收工作的一方完成任务的交接。
移交方应在任务交接前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和信息,接收方应及时进行任务接收并全面了解工作内容和目标。
2.明确性原则:工序移交应明确工作的背景情况、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安排等信息。
移交方应提供详细准确的任务说明,接收方应认真阅读并仔细理解,确保无歧义。
3.及时性原则:工序移交应及时进行,避免因延迟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移交方应在任务接近完成时及时通知接收方,接收方应尽快确认并开始接收工作,以保证任务的连续性。
4.透明性原则:工序移交应该公开透明,接收方应全面了解移交方的工作情况,确保无关信息的遗漏或扭曲。
移交方应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和备份。
三、工序移交管理制度的程序1.移交准备:移交方应在移交前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整理相关资料和文件、准备移交报告、确定移交的时间和地点等。
工序管理制度
工序管理制度
一、总则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二、工序管理
1、企业工序质量控制的组织、活动、管理工作,在总经理的领导下,
由生技部具体负责。
并制定规划、计划,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
2、各部门应密切配合,按照规定、计划,按时完成有关任务。
3、由生产车间在生产部的领导下组建工序控制组,组长由车间主任担
任并负责督促与协助各控制点的日常工作,成员由班组长、工序控制点的操作人员组成。
三、人员
1、操作人员职责
⑴牢固掌握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控制点的控制要求、质量特
性值、检测试验方法、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⑵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和检查;
⑶认真做好首件检验,对不符合要求的待加工(装配)件不予加工(装
配),并及时向报告情况,出现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并找出异常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恢复受控状态;
2、质检人员职责
⑴负责监督、检查、指导操作人员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对违章操作人
员要立即阻止,不听劝阻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
⑵协助操作人员及时发现和分析;当发现问题又不能及时排除时应立
即报告有关部门;
⑶熟练掌握质量控制点的控制要求、质量特性值、检测试验方法等,按照有关规定认真进行检验工作;
⑷负责工序质量分析,收集、整理各控制点的数据和资料,汇总各控制点的质量信息,对控制点工序能力指数达不到规定要求时,及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工序管理制度
工序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工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本钱,实现企业可连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职能部门,凡涉及工序管理的工作都必需遵守本制度。
三、定义1. 工序工序是指一项或多项操作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依照肯定次序经过的一系列过程。
2. 工序管理工序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工序进行全面规划、组织、引导、监督和掌控,以确保工序依照计划要求进行,实现预期目标。
四、管理标准1. 工序规划1.1 每个职能部门负责订立和维护本部门的工序规划,并及时更新。
1.2 工序规划应包含工序的排列次序、生产时间、工艺要求、资源需求等信息。
1.3 工序规划要与生产计划、产品质量要求等相匹配,确保工序的顺利进行。
2. 工序组织2.1 每个职能部门负责工序组织工作,确保工序依照计划要求进行。
2.2 工序组织要考虑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员工的合理调配等因素,提高生产效率。
2.3 工序组织要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确保工序之间的衔接顺利。
3. 工序引导与监督3.1 每个职能部门要设立工序引导岗位,负责对工序进行引导和监督。
3.2 工序引导岗位要对工序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统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3 工序引导岗位要与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供应必需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4. 工序掌控4.1 每个职能部门要订立并执行严格的工序掌控措施,确保工序依照标准要求进行。
4.2 工序掌控要包含对生产环境、设备状态、原材料子质量等方面的监控和检测。
4.3 工序掌控要及时采取矫正措施,防止不良品的产生和扩散,确保产品质量。
五、考核标准1. 工序规划考核1.1 工序规划是否符合生产计划和产品质量要求。
1.2 工序规划是否满足生产效率和本钱掌控的要求。
1.3 工序规划的更新和调整是否及时、合理。
2. 工序组织考核2.1 工序组织是否依照计划要求进行,确保工序顺利衔接。
工艺变更管理制度文本
工艺变更管理制度文本第一章总则为规范和统一企业内部工艺变更的管理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过程可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所有产品工艺变更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等方面的变更。
第三章工艺变更流程1.提出变更申请:由相关部门(如生产、研发等)提出变更申请,包括变更内容、原因、影响、风险评估等信息。
2.初审:质量管理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初审,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制定初步变更方案。
3.评审:由企业内部专家组成变更评审委员会,对初审通过的变更方案进行评审,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可靠性等。
4.批准:评审委员会根据评审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变更方案。
若批准,进行下一步操作;若不批准,退回重提或无效。
5.实施:实施变更方案,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线调整、设备更换、工艺规程更新等。
6.验证:验证变更的有效性,监控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评估变更的效果。
7.总结:总结变更的经验教训,完善工艺变更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第四章变更记录1.变更申请记录:记录变更申请的内容、原因、影响、解决方案等信息。
2.初审记录:记录初审的结果和初步变更方案。
3.评审记录:记录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决定。
4.批准记录:记录变更方案的批准流程和结果。
5.实施记录:记录变更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
6.验证记录:记录变更的验证过程和结果。
7.总结记录:记录变更的总结和改进措施。
第五章工艺变更管理要求1.严格遵守变更管理流程,不得擅自变更工艺。
2.变更前必须评估变更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影响,并有效控制风险。
3.变更后必须进行验证,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及时总结变更的经验教训,完善管理流程,提高变更质量和效率。
5.定期审查变更管理制度,及时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附则1.本制度由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执行。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同时废止以前的相关管理规定。
工序移交管理制度
工序移交管理制度
1. 背景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工作质量,公司将实施工序移交管理
制度。
该制度的目标是确保工序的顺利交接,避免信息丢失和误传,保证后续工作的连续性和顺利进行。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及员工之间的工序移交。
3. 定义
- 工序移交:指将工作的某个阶段或部分交接给其他人或部门
负责,并确保移交后工作的连贯性和顺利进行。
4. 工序移交流程
工序移交包括以下步骤:
4.1 确定移交的工序范围和内容;
4.2 确定接收方;
4.3 安排移交时间,并提前通知接收方;
4.4 编写移交说明,包括工序的详细描述、注意事项和特殊要求;
4.5 进行实际的工序移交;
4.6 接收方验收移交的工序,并提供反馈意见;
4.7 记录工序移交的相关信息和结果;
4.8 后续跟进和协调,确保工序移交后的工作顺利进行。
5. 责任与义务
5.1 移交方的责任与义务:
- 确保工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提供详细的移交说明和必要的培训;
- 配合接收方的验收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5.2 接收方的责任与义务:
- 按时接收工序的移交;
- 理解并执行移交方提供的说明和要求;
- 及时提供反馈意见,并配合后续的工作。
6. 监督和评估
公司将建立监督机制,定期对工序移交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效果。
7. 附件
无
8. 生效日期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工序交接安全管理制度
工序交接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为了加强工序交接时的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环境的安全,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工厂生产线各工序之间的交接工作,涉及生产工艺流程、设备使用、物料搬运等内容。
二、责任与义务1. 生产班组长负责安排和监督工序交接的安全管理工作。
2. 操作人员有责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工序交接,并配合管理人员的安全指导和监督。
3. 安全员负责检查和监督工序交接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及时做出整改和提醒。
三、安全培训1. 工序交接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工序交接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置措施。
2. 定期组织工序交接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加强对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理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四、操作程序1. 工序交接前,接班人员必须查看接班前工序的安全记录,了解工序执行情况。
2. 工序接班人员必须对接班前工序所涉及的设备、工具、物料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可靠。
3. 在工序交接时,交接人员要做好记录,详细描述交接的内容和关键注意事项。
4. 工序交接后,交接班组长要对交接记录进行审核,并签字确认无误。
五、安全注意事项1. 在工序交接过程中,接班人员和交班人员负有相互监督和提醒的责任,确保工序交接的安全顺利。
2. 在工序交接前,应检查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情况。
3. 物料搬运过程中,要注意货物的稳固和平衡,避免发生作业中物料掉落或者滑动等意外。
4. 接班人员在接班前要对接班工序的风险点进行认真审查,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六、应急处理1. 在工序交接中发生事故或者意外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向领导和安全员报告。
2. 对于工序交接中发生的事故或意外,应按照公司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和记录。
3. 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并及时整改和改进。
七、安全检查1. 定期对工序交接的操作程序、安全记录和交接记录进行检查和审核。
工厂工序流转管理制度
工厂工序流转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工厂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工厂所有生产环节,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半成品检验、成品生产、包装等流程。
第三条工厂生产流程按照先后顺序划分为多个工序,每个工序负责相应的任务,流程顺序不得改变。
第四条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工序管理制度和流转程序。
第五条工厂工序流转管理制度的执行机构为生产部门,由生产部门负责具体的流程控制和监督。
第二章原料采购流程第六条工厂在采购原料时,应按照产品加工流程的需要,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原料,并按照规定的数量进行采购。
第七条原料采购部门应对采购的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原料符合生产要求,严禁采购质量不合格的原料进入生产环节。
第八条原料采购部门应建立供应商管理制度,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稳定。
第九条原料采购部门应做好原料账务管理,严禁私自调换原料或擅自变更采购数量。
第十条原料采购流程结束后,应及时将原料送入仓库,并及时通知下一工序进行加工。
第三章生产加工流程第十一条生产加工流程分为多个工序,每个工序按先后顺序进行生产加工,不得跳过或乱序操作。
第十二条各工序之间应加强沟通协作,保证生产流程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第十三条每个工序的操作人员需熟知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第十四条每个工序结束后,应进行半成品检验,确保产品质量满足下一工序的要求。
第十五条半成品检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并报告上级工序,对不合格产品应及时处理和纠正。
第四章成品生产流程第十六条成品生产流程包括包装、质检、入库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包装环节需保证包装质量和外观,确保产品在运输中不受损坏。
第十八条质检环节对成品进行全面检测,并按照标准划定合格和不合格产品。
第十九条生产部门负责将合格产品送入库房,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入库操作。
第二十条不合格产品应及时退回相应生产工序,进行再加工或销毁处理。
工程变更的管理制度
工程变更的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范围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变更的管理流程,确保工程变更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控性,防止因变更导致的工程质量、进度和成本的不利影响。
适用于本公司承担的所有建设工程项目的变更管理。
二、变更原则1. 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确保变更后的工程安全、适用。
2. 变更应基于充分论证,确保变更的必要性和经济性。
3. 变更应最小化对工程进度和质量的影响。
4. 变更应经过相关方的共同协商一致。
三、变更分类1. 设计变更:由于设计图纸或设计文件的修改而引起的变更。
2. 施工变更:由于施工条件、工艺或材料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变更。
3. 用户需求变更:由于用户要求的功能、性能或其他需求变化引起的变更。
四、变更程序1. 提出变更申请:由变更发起方填写变更申请表,说明变更的原因、内容和预期效果。
2. 变更评审:项目管理团队对变更申请进行评审,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影响。
3. 变更批准:根据评审结果,由项目负责人或授权管理人员批准变更。
4. 变更实施:按照批准的变更方案,调整设计、施工计划或用户需求。
5. 变更记录:详细记录变更过程和结果,包括变更的内容、实施时间、涉及人员等。
6. 变更监督:对变更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变更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
五、责任分配1. 项目管理团队负责变更的评审、批准和监督。
2. 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变更的实施和修改。
3. 施工单位负责施工变更的实施和调整。
4. 用户代表负责确认用户需求变更的内容和效果。
六、文档管理所有与工程变更相关的文档,包括但不限于变更申请表、评审记录、批准文件、实施记录等,都应当妥善保存,以便于追溯和管理。
七、违规处理对于未经批准擅自进行变更的行为,公司将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警告、罚款或其他纪律处分。
八、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项目管理部负责解释。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变更管理,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需经过公司高层批准。
总结:。
冲压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冲压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冲压生产工艺变更的管理,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性,制定本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所有冲压生产工艺变更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工序、工艺的变更。
三、变更管理流程1. 提出变更需求:相关部门针对生产中的问题或优化需求,提出工艺变更的需求,并填写《工艺变更申请表》。
2. 需求评审:负责工艺变更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申请表进行评审,确定变更需求的合理性和紧急程度。
3. 初步评估:评审通过后,由工艺部门对变更方案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产成本影响、设备设施需求、工艺流程变更等。
4. 变更方案制定: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工艺部门制定变更方案,并提交至相关部门进行讨论和确认。
5. 实施计划编制:确认变更方案后,工艺部门编制变更实施计划,包括变更内容、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6. 变更实施: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变更,确保变更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安全可靠。
7. 验收评估:变更实施结束后,进行验收评估,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8. 变更总结:整理变更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编制变更总结报告,为今后类似变更提供经验借鉴。
四、变更管理要求1. 紧急变更需求,需由相关部门书面提出,并说明变更的原因和影响。
2. 变更方案需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确认,确保变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3. 变更实施前,需保证所有相关人员都已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变更的顺利实施。
4. 变更实施过程中,需由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变更方案和操作规程实施,不得擅自改动。
5. 变更结束后,需对变更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类似变更提供经验借鉴。
五、变更管理控制1. 变更申请表:申请部门填写详细的变更需求和理由,负责部门评审后方能进入下一步流程。
2. 变更方案:工艺部门负责制定变更方案,并提交至相关部门讨论和确认。
3. 实施计划:变更实施计划由工艺部门结合变更方案进行编制,确保变更的高效实施。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修订日期修订单号修订内容摘要页次版次修订审核批准2011/03/30 / 系统文件新制定 4 A/0 / /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批准:审核:编制:工序变更管理制度1.变理管理目的规范变更管理过程,确保各类变更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变更管理制度。
2.变更管理的定义变更管理是对工艺、技术、设施、人员等永久性或暂时的调整、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高变更质量。
变更管理的失控,往往会使变更达不到预期目的和引发事故发生。
因而对变更要实施管理,履行评审、审批和验收等程序,从而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保证变更达到预期效果。
3变更的类型3.1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3.1.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3.1.2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3.1.3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3.1.4操作规程的变更3.1.5工艺参数的变更3.1.6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等3.2设备、设施的变更主要包括:3.2.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3.2.2安全设施的变更3.2.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3.2.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3.2.5临时的电气设备等3.3管理变更主要包括:3.3.1人员的变更3.3.2管理作者职责的变更3.3.3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3.3.4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4.变更的程序及管理要求4.1变更的申请:4.1.1企业制定统一的“变更申请表”,在实施变更申请时,变更申请人应统一填写“变更申请表”,并由生产技术部统一负责管理。
4.1.2“变更申请”对变更的原因要准确真实,有科学依据:在进行各类变更前,变更申请人要进行充分的实际情况调查,弄清变更前所存在的真正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变更的目的明确,有科学依据。
变更申请人负责填写“变更申请表”进行变更申请,申请人可以是提案人,也可以是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责任人,非提案人时必须在申请表中注明提案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
修订日期修订
单号
修订内容摘要
页
次
版
次
修订审核批准
2011/03/30 / 系统文件新制定 4 A/0 / / /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好好学习社区批准:审核:编制:
工序变更管理制度
1.变理管理目的
规范变更管理过程,确保各类变更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消除或减少由于变更而引起的潜在事故隐患,根据我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变更管理制度。
2.变更管理的定义
变更管理是对工艺、技术、设施、人员等永久性或暂时的调整、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以避免或减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提高变更质量。
变更管理的失控,往往会使变更达不到预期目的和引发事故发生。
因而对变更要实施管理,履行评审、审批和验收等程序,从而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保证变更达到预期效果。
3变更的类型
3.1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
3.1.1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
3.1.2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的重大变更
3.1.3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
3.1.4操作规程的变更
3.1.5工艺参数的变更
3.1.6公用工程的水、电、气、风的变更等
3.2设备、设施的变更主要包括:
3.2.1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
3.2.2安全设施的变更
3.2.3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或配件
3.2.4设备材料代用变更
3.2.5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3.3管理变更主要包括:
3.3.1人员的变更
3.3.2管理作者职责的变更
3.3.3管理机构的较大变更
3.3.4安全标准化管理的变更
4.变更的程序及管理要求
4.1变更的申请:
4.1.1企业制定统一的“变更申请表”,在实施变更申请时,变更申请人应统一填写“变更申请表”,并由生产技术部统一负责管理。
4.1.2“变更申请”对变更的原因要准确真实,有科学依据:在进行各类变更前,变更申请人要进行充分的实际情况调查,弄清变更前所存在的真正问题和缺陷,从而使变更的目的明确,有科学依据。
变更申请人负责填写“变更申请表”进行变更申请,申请人可以是提案人,也可以是部门负责人或项目责任人,非提案人时必须在申请表中注明提案人。
4.1.3“变更申请”提出的变更方案要先进合理,内容要明确具体:
4.1.3.1变更的方案要是目前最合理的,最安全的,最经济的和可实施性最强的,这样才能保证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部门产生多个方案,应优中选优。
由变更的终审负责人负责,在部门范围或公司范围内针求最佳方案。
4.1.3.2变更内容要详细说明,必要进附图、附表、附数据,这样在各级评审过程才有针对性,实施要可操作性,避免出现意差错和事故。
4.1.4“变更申请”中,申请人应对变更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危害程度进行详细说明,并明确控制措施,和控制后所接收的程度,不得隐瞒可能存在风险。
4.2变更的审批:
4.2.1“变更申请”填好后,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导审批,要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
4.2.2对于各类变更,在变更中的各级评审人员,认真对变更内容认真进行风险评价,补充分析其危害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以及可实施性、经济性、科学性等。
4.2.3变更是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原有的人、机、料、法、环、测缺陷进行的改进,原则上,必须由原上述各个环节初始设计人员参于评审,如原工艺的设计人、制度的制定人、设备购置申请人等,以规避风险,保证变更的正确性。
4.2.4变更的终审负责人,负责确定对相关部门评审意见的汇总,综合评价存在风险、可行性效益后和需要,给出审批意见。
4.3变更的实施
4.3.1变更批准后,由各相关职责的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任何临时性变更,未经审查和批准,不得超过原批准的范围和期限。
4.3.2变更的实施要认真落实各类风险控制措施,及时反馈各类异常。
4.3.2.1变更申请得到批准后,要下达明确的变更通知,并附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节点,明确起始时间和责任人,明确变更申请中提出的各种风险控制措施等。
然后,由配合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明确变更的各块要求后,按方案实施。
4.3.2.2实施过程,出现非预计情况时要及时汇报变更申请及审批部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4变更的验收
4.4.1变更的验收由变更主管部门负责进行,确保变更达到计划的要求。
各级评审、审批人员和变更项目所在部门负责人即为验收组成员,共同对实施效果及时评估,对存在的隐患和剩余风险进行评价,提出整改意见,由责任部门及时进行整改。
4.4.2通过验收的变更项目,列入所在车间、所在部门正常的管理职责中,负责修订和完善因变更引起的其它制度、规程等内容,保证变更的安全、有效实施。
完善项目包括:
◆如修订规程防止老规程误操作;
◆完善制度防止旧制度仍在使用;
◆完善标识防止旧标识错误使用;
◆完善职责范围,防止变更引起的职责交叉或管理空白;
◆完善各类表格等。
◆进行变更后的人员培训。
附:“变更申请表”和“变更验收表”
变更申请表
变更名称申请日期
申请人姓名
申请人
所在部门本次变更提案人
变更说明及技术依据:
风险分析情况:
变更所在部门意见:
签字:日期: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签字:日期:变更原设计部门意见:
签字:日期:分管副总意见:
签字:日期:总经理意见:
签字:日期:
变更验收表
编号:
验收变更的项目变更所在的单位
组织验收的单位日期
姓名职务姓名职务验收组
成人员
验收意见:
验收负责人签字: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签字:
需要沟通的部门(变更结果)
单位或部门签字单位或部门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