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合集下载

中西自然审美差异

中西自然审美差异

1、中西自然审美差异: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元气论,把整个宇宙视为气化流行,人即在其中谋求与天地气化流行成为和谐之整体。

唯心主义,或以‘天’为一超时空的大秩序,而人是依此超时空之大秩序而行事、‘体道,以求宇宙之和谐; 或以‘天为‘心’,认为道理俱于一心之中,充分发挥‘本心,之作用即可‘与天同体”)儒家哲学--将天视为具有一切美好品质的具有人格意义的主宰,侧重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

孔子:“知天命”(《论语·为政》),“畏天命”(《论语·季氏》),“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孟子·告子》),“宇宙万物皆备于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宋明代理学--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

’,老庄哲学--天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宇宙精神”、“天地精神”,侧重从遵循自然规律以获得精神自由的角度加以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庄子·外物》------强调顺乎自然人生应当是始于“天地与我并生”,终于’‘万物与找为一而要达到这“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无需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须通过主观精神上的‘’心斋,和“坐忘”(《大宗师》) ----老庄的自然天道观,强调的是存在于天地之中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宇宙精神,主张从自然之道出发,“无为”以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一种超功利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禅宗-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融合的产物。

信奉“梵我合一”的世界观,追求一种超越是非、有无、生灭、得失的自由境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

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

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

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

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

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

《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

”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

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

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

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古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联系的领会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主客体二分。

以为灵魂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基分别的两个范畴,由此引发出主体何如领会客体,人类何如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题目。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全能论。

中国古代自然观点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反映这个制度要求的各家自然经济思想以及以后的演变,与西方古代的自然经济思想比较,除在重视农业生产、社会分工思想等方面有些共同之处而外,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大都是为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也有些思想是为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道路而提出来的。

但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形成条件、本质内容以及风格特征等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导致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远远大于相同。

首先自然环境的差异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只有适时耕种,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

近代西方自然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主客体二分。

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领域, 由此引发出主体如何认识客体, 人类如何征服异在于自己的自然的问题。

第二, 宣扬人类理性至上论或自然科学万能论。

认为人类依靠科学和理性,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无限的能力, 自然只不过是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其次是对自然认识的方式不同,一为“直觉”,一为“理性中国古代自然观以充满空间的连续性物质即气作为自然界的本体,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运演化生而来的,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科技的发展必然是缓慢的,甚至是非常有限的。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邵春涛142200858 化学工程东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东西方人由于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在漫长相对隔绝的历史时期里,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念。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自古以来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崇尚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认为在人与自然相处中世界万物都是在不停地循环往复。

概括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个蕴含古代先人哲学思想的命题。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其中有“畏天”、“惧天”的含义,认为“天意”难违,“天”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表现,推崇“天”的权威,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天命”。

因此,人们应“顺天”,不违背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

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上之气,圣人便认为可以实现与天地合而为一。

与天地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则恰恰相反。

可以说,在西方文明中,人和自然是对立的。

并习惯于把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事物,注重人对大自然的探索,认为人可以通过斗争与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方人认识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规律一旦为人类所认知,就能为人类所用。

西方人从屈服于自然转向了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驾驭自然。

避雷针消解了雷电的作用,蒸汽船可以自由驰骋在海洋中。

久而久之,西方人产生了对机械、对科技的迷信,似乎依靠科技和机械就能使自然服从人类的意志,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被征服的对象,这种自然观成为引发西方人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自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

从狭义上来说,即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我认为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理论发展方面的差异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就从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方面,初探其根源。

(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的第一个时期为前苏格拉底时代。

(1)米利都学派:在古希腊,首先形成自然哲学观念的是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

在泰勒斯以前,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认识仅仅依靠古希腊神话的描述。

泰勒斯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水组成。

泰勒斯开启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奠定了基调,他的后继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基本都走上了他的思维道路,对万物的本源有了不同的认识。

(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源。

相对于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特殊事物从原初物质分化出来,得依赖于具体的“形式”,物质有了“形式”才会从无定形中产生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种观点有它的优越性,最主要的是它避免了直观性,抽象的数更能说明纷繁芜杂的万事万物。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世的自然哲学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所提倡的形式高于实体,理性高于经验等主张直接成为柏拉图的唯理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甚至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白尼、笛卡尔等仍有明显影响。

因此,毕达哥拉斯被称为西方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始祖。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表面上相脱离的事物和相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的探讨使他成为古希腊朴素辨证唯物论的开创者。

(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开创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结构,组成这些具体物质的基本粒子,即“原子”。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摘要: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存在许多的异同。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部分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研究,并从多方面阐述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自然观;原子论;天人合一1 引言“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着人类某一理论与思想体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

不同文化体系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体学科间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1]。

自然观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下文将介绍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研究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2 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

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比较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中西方美术的“自然观”】

比较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中西方美术的“自然观”】

比较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中西方美术的“自然观”】人们在进行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遵循着某种共同的法则,会产生许多相似的和一致的东西。

但是,由于中西方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历史背景有着种种区别,导致艺术家在认识自然的态度上有差异,随即影响他们的艺术主张并体现到其艺术实践中,造成艺术审美观的差异,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传统和风格。

由此,决定了中西方美术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技法和手段的应用上均存在着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如果对人类美术发展史进行考证,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中国美术是沿着一种符号化的程式渐变并延续至今,这是一种与自然保持相对距离的平行发展;而西方美术则是朝着写实(模拟自然)的方向渐渐地发展下来的,到最后则突然走向它的反面――抽象(抛弃自然),这是一种渐近自然又背离自然的逆向发展。

以上的两种发展形态给我们一个启示:隐藏在美术形式的演变史下面的,是人对他直接的感觉对象――自然的一种界定关系,即“自然观”。

面对自然,中国先人认为:“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他们尽量地协调和缩小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对等看待。

变化统一为基本内容的“阴阳”概念,始终主导着中国的几个主要哲学流派;而西方先人一开始就把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分离开来,甚至激化这种对立面的冲突,通过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方式来求得最终的真知。

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自然观”相对照,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美术家试图通过其作品以映照自然(以虚待物);西方美术家却调动一切手段,旨在于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片逼真的自然(以我观物)。

在美术作品中,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

然而,在美术作品中我们却发现:中国人强调自然,反而去写心;西方人强调自我,倒要去写实。

什么缘故呢?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美术家始终牢牢把握着自己自由的尺度,充分地权衡了人与自然、个别与一般、抽象与模拟之间的各种关系,创造了一个与自然“似又不似”的完整的符号世界。

他们既不会因“师造化”而遗“心源”,也不会因“抒胸中逸气”而忘“应物象形”。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

中西自然观的对比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文化主流性的精神传统。

与之相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自然曾长期被人们当成一种与人对抗的荒蛮的力量来看待,它是需要人征服的对象。

由于传统文化存在的差异,造成中国与西方在自然审美的判断上产生巨大的差异。

标签:自然观差异今天,我们生活在喧闹的都市之中,一方面,都市的繁华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富足,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以及精神家园的空旷。

这时,自然重新成为了我们向往的对象。

一、西方人眼中的自然源头上讲,西方人不崇尚自然。

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古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

虽然两者文化在西方文化史中斗争多于合作,但对自然的敌视却构成了它们共同的特征。

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人类自我中心意识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确立。

这期间,希腊神话中坦塔罗斯的受难故事鲜明地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自然地不信任和恐惧。

在史诗时代,荷马史诗通篇都是希腊英雄战胜自然灾难的英雄史诗。

《奥德赛》中尤利西斯的返乡之路,实际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走向胜利的寓言。

也就是说,只有征服荒蛮的、充满杀机的自然,人类才能找回自己的主体性。

在古希腊,人们对自身的爱超过了一切,人体的美成为一切美的典范。

在古罗马帝国后期,基督教文化慢慢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

在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神本主义精神传统中,自然更没有自己的位置。

《圣经·创世纪》中,上帝在造就了一切之后才造了人,当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上帝让男人受劳作之苦,让女人受生育之苦。

在一个基督徒眼中,自然是远离上帝的蛮荒之所,是人类受苦受难的流放地,这是基督教对自然环境的评价。

在西方文艺复兴早期的美术作品中,画面以天使、圣母等天国的轮廓为主,比如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文艺复兴后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关注开始出现了萌芽。

人间的景色出现在绘画中。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的是佛罗伦萨城的一个世俗妇女,在神秘微笑的背后,我们见到了树林和小溪。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电子信息学院,向林,学号s091806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对比了中国古代祈求天随人愿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古代希望征服自然的主客二分学说。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学说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中国古代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把自然看着上苍,天命。

天子即位必得祭祀天地封禅名山;来祈求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

百姓择地建屋婚丧嫁娶也须择吉日而行事。

先民把自然灾害等自然变化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须得杀鸡宰羊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祭山川河流希望不要发生洪水泛滥,地动山摇之类的灾难;祭诸神,希望天上神仙保佑家人平安,全家生活幸福美满;还要祭鬼神,希望已故的人轮回再世,不受地狱的煎熬。

中国这种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希望人与“上天”和谐的关系,希望天随人愿,祈求得到上天的保佑;把灾难看着是上天的惩罚。

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中国人迷信的原由,所以先民相信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

这种“协调”的关系被有的学者看着是“天人合一”或者说是“天理”[1],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服膺于此“天理”。

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篇)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

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篇)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都承载着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宿命式追求。

即便如大禹治水终于天遂人愿,也是以三过家门而不归和涂山女化石的家庭牺牲为代价的。

大自然的威慑力人们便渐渐相信,只有遵从“自然神”的意旨,不去过度打扰这些依附在万物身上的灵魂,才不会给自己和族人带来厄运。

在这种背景下,原始人群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先民们凭借对自然的尊崇来寻求心理保障,当猎物丰厚时,他们便认为时自然的恩赐;当洪水地震爆发时,他们又认定是自己的过失惹得上天发怒。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浅析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儒家自然观
《易》,开始是卜筮的书。形成于殷周之际, 传为伏羲氏始做八卦,周文王推演为六十 四卦。 有两个部分:《易经》和《易传》;前者 形成于周,后者说为孔子(前551-前479) 所作,又言是战国以来解易作品的总结。 它是成为儒家自然观的主要依据,是儒家 的最高典籍。
《易》和儒家的主要观点
三、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1、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差异
2、中西自然观的同一之处
1、古代中西自然观的差异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 关于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的性质; • 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的联系;
• 自然观是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为社会行为 作实用基础方面;
• 社会中自由与王权的关系在自然观中的反 映差别:天文与人文; • 天象、星宿:神话中秩序,中央集权还是 自由城邦——其社会性。
1、神话与巫术自然观
(1)神话: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幻想的
形式,按照自己的心理和愿望,对自然和 社会潜在力量所进行的描摹、解释和传述 的故事。其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神话的涵盖范围非常广,然而就今天所需 要提及的为创世神话。
(2)创世神话:有关万物起源的神话,主
要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民族诞生、 文化开端等。也是神话的主体部分。 大体上在新石器时代;就社会形态上而言, 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后期。 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神话以及创世神 话;其中中国的创世神话,主要有如下来 源:
4、理性猜测体系的自然观
•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前 322)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 集大成者。认为: • 宇宙系统是球形多层次的,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 月上与月下世界:月上世界 由纯净的“以太”元素组成, 月下世界,“四因论”。 • 自然运动与强迫运动,自然 位置。
5、古希腊自然观特点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

古希腊自然观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区别及其原因自然,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自身表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就是我们这个宇宙的总和,包括人和社会。

从狭义上来说,即与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是自然环境的同义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我认为当今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理论发展方面的差异与两个民族不同的哲学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本文就从古希腊与古中国自然观方面,初探其根源。

(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古希腊自然观的第一个时期为前XXX时代。

(1)米利都学派:在古希腊,首先形成自然哲学观念的是米利都学派的XXX。

在XXX以前,古希腊人对宇宙的认识仅仅依靠古希腊神话的描述。

XXX提出,世界的本源是“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水组成。

XXX开启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自然哲学中奠定了基调,他的后继者XXX,XXX基本都走上了他的思维道路,对万物的本源有了不同的认识。

(3)XXX:XXX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而且表面上相脱离的事物和相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XXX对事物变化的根源和规律的探讨使他成为古希腊朴素辨证唯物论的开创者。

(4)XXX:原子论的开创者留基伯和XXX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结构,组成这些具体物质的基本粒子,即“原子”。

发现原子论在西方自然哲学及科学史上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至今我们在学校研究的物理学及化学仍然具有浓重的古希腊原子论的成分。

随着两次波斯战役中波斯帝国被打败,雅典疾速崛起,学者云集,人文荟萃。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开展进入第二个时期。

(5)智者学派:其XXX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个人能力的局限的,不同的人由于自身的经验、偏见和判断能力,会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因而人类的知识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客观的判断标准。

(6)XXX:XXX对于智者学派的怀疑论和认识论相对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

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

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

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于景阳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_于景阳

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于景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海淀100191)摘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中西方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在哲学、自然科学观、逻辑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概要介绍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从多方面阐述中国古代自然观和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N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629(2012)S0-0083-03收稿日期:2012-05-16作者简介:于景阳,女,河北承德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1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龙岩学院学报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2012年7月第30卷增刊July 2012Vol.30supp.一、导论在自然与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更多的是积极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消极地去适应自然。

自然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所议,也非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更不是如机械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只是思维对于自然界的消极反应,而是依托自然界自身所形成的总的看法。

自然观大体指的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

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

试论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影响

试论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影响

‎‎‎‎试论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差异‎及其影响‎论文关键词‎:‎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差‎异影响‎全球化‎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自‎然教育观的‎比较,系统‎地论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探讨‎了各自教育‎观的影响问‎题,主要分‎析在当今教‎育全球化形‎势下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对当今教育‎的启示及可‎取之处,提‎出了当今应‎该坚持的教‎育观。

‎一、‎序言中‎西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的‎态度大相径‎庭,中国人‎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原‎,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与‎呵护的态度‎;西方人则‎认为自然为‎上帝的造物‎,且从上帝‎处获得了掌‎控自然、征‎服自然的权‎力。

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方人的‎思想观念。

‎因此,在看‎待问题、接‎受教育上会‎有不同的方‎式。

‎‎二、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概述与比‎较中西‎方传统与观‎念的冲突,‎尤其是中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不同背‎景,可以从‎中西方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差异中找‎到合理的诠‎释。

‎在中‎国,自然教‎育观首先出‎现在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思想之中;‎在秦汉时期‎,黄老之学‎对自然教育‎观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老子的自‎然教育观的‎核心是“无‎为”。

他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但老‎子的“无为‎”绝不是什‎么也不做,‎排除一切人‎为。

‎在西‎方,最早的‎自然教育思‎想发源于古‎希腊时期,‎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成熟于近代‎。

例如:‎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的‎观点。

他进‎一步指出:‎“‎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犹‎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

‎”[2]‎中西方自‎然教育观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独立‎发展的,但‎存在着差异‎。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作者:熊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19期摘要本文从古代西方和古代中国对世界本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看法,对自然的态度及各自文人的自然观,初步探讨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词西方古代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

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古代自然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古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象征。

然而由于产生环境不同,西方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古代的中国,气候温和、风调雨顺、自然环境优越,农业文明早热且长期稳定发展,人们只需要适应自然就能衣食无忧,各民族在内向的地理环境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特点的朴素自然观,而欧洲的古代气候恶劣,平原少山多,依海而居形成的文明要求人们必须通过与自然艰苦抗争来求得生存,因此在各民族长期混战的环境下,逐渐形成了西方人“以万物皆我所役”的西方古代自然观。

1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不同之处1.1对世界本原的看法1.1.1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的看法反映中国古代对自然本原看法的主要有“八卦说”、“五行说”、“阴阳五行说”和“元气说”。

“八卦”在中国古代商周之际产生的著作《周易》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古代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

八卦,则是指《周易》中常出现的八种图案。

“五行说”中的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还提出“五行无常胜”的思想,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相胜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

“阴阳五行说”,是指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流,将阴阳和“五行”等相配合,解释季节更迭和天象变化,则是初始阴阳、五行说的自然哲学特征。

后来这一学说被神秘化,认为物质的性质比物质更根本,是阴阳两种性质产生了“五行”,再由“五行”产生了万物。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异同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异同点:
异同点:
1. 宇宙观:在古代,中西方都有各自独特的宇宙观。

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体运行是围绕地球进行的。

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则认为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宇宙万物相互关联,呈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2. 神话与宗教:中西方古代都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宗教信仰。

希腊罗马神话中有众多神祇,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命运。

中国古代则有五岳神、龙神等神灵信仰,同时也有道教、佛教、儒教等宗教体系。

3. 自然现象解释:中西方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解释方式也存在差异。

希腊罗马文明倾向于用神话和神秘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

而中国古代注重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例如《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和《爻辞》中的易经卜卦。

4. 科学与哲学: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有显著贡献。

例如,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之一。

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和哲学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如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远影响。

5. 技术与发明:中西方古代都有许多重要的技术和发明。

例如,西方的罗马道路和拱桥、中国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

6. 社会观念:中西方古代社会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古代西方,奴隶制度较为普遍,而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为主导。

综上所述,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这些观念和信仰在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文明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 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

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

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

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

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 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

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

毕达哥拉(见)主张 ,万物由数产生 ,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

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

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

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

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

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

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

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

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1. 引言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

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

(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

(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有神秘色彩。

3.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不同之处3.1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本质区别现代中西方在很多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古代中西方自然观体现在哲学层面的差异性。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以天人关系的命题表述出来的。

“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即大自然界。

“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1]。

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

如果说,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那么,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笔者认为,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可以用两方面的关系来概括: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可概括为:前者强调人和自然的融合,表现为“天人合一”;但人与人之间有着严格的秩序划分,因此社会阶级严密,很自然就有了“三纲五常”。

后者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因此自然作为人研究的对象,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有“城邦公民”的类似说法。

正是由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长期居于中国古代科技观念和思想的中心,跟西方“天人相分”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中国科技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理论建树上都走上了与西方科技发展完全不同的道路。

3.2古代中西方自然观差异表现3.2.1中西方哲学差异中国古代儒家主要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自然哲学作为理性主义开端,其最大的特点是关注自然,把人作为研究客观世界的主体。

即要把客观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事物来研究客观世界分为本质世界和现象世界,目的是通过认识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来揭示客观世界的性质[2]。

在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可认识、可言说方面,前者不可言说性强,而后者可言说性强。

在把自然观作为认识自然的框架还是作为社会行为实用基础方面,前者以为社会服务的特征更强,后者以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

在自然的始基方面,前者提倡一元论,比较无形(如气);后者比较有形(如水,土,原子等)。

在自然哲学推理方面,前者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后者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且为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有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

在辩证法方面,前者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后者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

在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方面,前者更重实效,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后者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

3.2.2中西方科技差异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在两者古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可以窥见一二。

公元5世纪~15世纪,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标志是形成了:四大学科体系(农、医、天、算)和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

与古希腊比较:由定律、定理表现的理论自然科学不如古希腊,而实用科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实用科学:与技术没有分化的一种知识形态。

中国古代从事理性研究和非理性研究的分野,是汉代以后开始,到宋代才基本以理性思想为主。

这种五行、阴阳学说在中国民间特别流行,迄今仍然与民俗文化一起发挥着作用。

不妨将医学作为例子阐述二者的具体区别。

中医不但强调人体脏腑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因此人与自然是和谐为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

这个思想在降一个规模以后,可以认为人体内部的器官也是互相影响的,是一个整体。

因此中医善于综合病人全身的症状来诊断,也善于利用人体内部某个器官的症状来诊断其他器官的病变情况,例如“望闻问切”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但同时由于这个合一性,中医没有发展成像西医那样种类繁多的临床医学,一名中医往往是所有病都治,因此中医医术真正称得上精湛的并不多。

西医则习惯于将人与自然隔离,同理,也习惯于将人体各类器官分离,而且最后很自然将人视为一台机器。

这样的好处在于,他们确实可以找到一些对口性较强的临床诊治方法,但却忽视了人体是一个整体的事实,忽略了生命过程中微观与宏观、机体与环境、结构与功能、控制与反馈、内因与外因、本质与现象、局部与整体、必然与偶然等一系列的辩证过程。

自然中存在着分形理论,即自然界存在着自相似性。

假如这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推而广之,不难看出中医的合理性所在。

即整体出现病变时,所有的局部也会呈现不同的症状,反之亦然,因此不宜“脚痛医脚,头痛医头”。

3.2.3中西方艺术差异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造成后来中西方艺术的路线区别。

中国提倡“天人合一”,主体和客体的融合。

或者说,中国思维里不存在绝对的客体和绝对的主体。

而西方则不然,主体和客体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

比如体现在美术上,我们可以看到国画中,人和自然是特别和谐的,尤其以山水画为代表。

中国山水画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人把自然景物作为审美对象至少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6000年~前3000年的新时期时代。

并且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和视觉艺术比哲学更早地昭示了中国民族渴望与自然共生共荣、天人合一的趋向[3]。

有自然的地方就有人,这是因为自然和人已融为一个整体,二者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区别。

而西方美术作品中不乏单纯的人体画和单纯的风景画,因为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二者是独立存在的。

体现到诗歌上,我们可以在田园诗人中找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虽然没有描述到人,但却让人感觉到“忘我”境界的意境,这是因为诗人已经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超越了“自我”的极限,主体和世俗社会的界限消失了。

而西方诗歌中则难以找到类似的作品。

体现到园林艺术上,中国艺术家更喜欢“自然之美”,但这种美往往像意境一样难以描述,而西方艺术家则更喜欢“人造之美”,这种美基本是可以用几何来刻画的。

这恐怕也是由于西方艺术家把人和自然分开并对立了起来的缘故。

3.2.4中西方其他文化差异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也使得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巨大。

中国菜系庞大,却有异曲同工之处,与西餐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各大菜系都讲究菜的“和谐”,讲究将多种佐料和主要的菜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而西餐则刻意将各种荤食、素食分开。

在进餐时,中国人都喜欢围在一桌有吃有笑,而西方人则更着迷于自助餐。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使得中西方文字自成体系。

仔细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字的差异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中国文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字的结构包括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等。

而西方文字则基本是并排,即字母的组合,不存在结构一说。

笔者认为,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二者之间自然观的差异。

前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等级关系,有尊卑、并列、从属等关系,而后者提倡人生而平等,因此是并排的。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还可以从当今中西思维方式中瞥见一二。

中国重关联感应,重综合,对事实和现象进行罗列,条目式的分类;同类并举,没有蕴涵、推演、演绎的关系;没有形成结构;只有结论,没有推论的陈述方式;关联式的思考,所谓关联式思考大致包括:直觉、类比论证、想象等。

而西方重抽象分析,重过程论证;形成不同的推演、演绎关系,文本形成结构注重分析。

这也是由于二者是否将主体、客体分开,经过长期而导致的结果。

4. 结论西方的自然观经历了古希腊、中世纪之后,引发了文艺复兴的自然科学革命,人类成为自然的征服者,这构成西方文明发展的底蕴;中国的自然观则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前提,但这种伦理意义上的自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使得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理想与欲望的难题。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和欧洲为历史各自画出了不同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轨迹。

中国始终是以“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前提,与自然和谐相处;西方则是将人和自然隔离开来,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科学革命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调、环境污染问题、内心归属。

总的来看,西方自然观将人和自然过于对立,长久下去势必得到自然界更大的抱复,同时人们的内心归属也成了新时代的哲学话题。

而中国自然观则缺少严格的推理、逻辑判断,没有很好的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客体来研究其中的规律,因此在科技手段方面还落后于西方国家。

新的文化理念应该是对中西文化的新一轮整合,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1] 何正欣.浅析中西自然观之差异[J].理论学刊(社会科学版),2000.5,97(3):53-55.[2] 刘文英.论原始思维中的客体和主体观念(上)[J].甘肃社会科学,1998.6:3-8.[3] 王贵胜.山水画境与理想自然[J].清华大学研究生园地,2007:6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