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生姜半夏汤辨证经验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吴英举【摘要】近代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冯世纶教授继承其学术思想,认为在临床中不管何病,只有先依据症状反应辨病位为半表半里即柴胡证,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即可辨为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亦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临床和当归芍药散合方较多,随症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3页(P1921-1923)【关键词】胡希恕;冯世纶;半表半里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者】吴英举【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
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系统总结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提出《伤寒论》属于中医学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其及胡希恕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1.1 经文释义《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关于该条文的解释,胡希恕:“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故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
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
胃中无饮,故不呕。
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
下后有气上冲,其表未解可知。
凡此宜柴胡桂姜汤。
胸胁满,微结,即柴胡证胸胁苦满而有微结状。
微结是对照结胸的实结说的,在胁下而不在心下……胸胁苦满之症。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半夏从来都是生用效果好,只要煎透,或者加等量生姜,从来没有中毒过,至于反应,也许是辩证不准!水半夏和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是二个不同的品种的原植物,种属不同冯某,男,46岁,1984年3月15日从北京赶到长沙来开会,途中感受风寒,咽喉疼痛剧烈,不能发声,痰涎壅盛,服苦酒汤1剂,第2天即疼痛减轻,可以开声说话。
按语:本案患者就是著名《伤寒论》学者冯世纶先生,当时他是来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第2次学术会议。
我负责接待时,他手指咽喉,表示疼痛,不能说话,请我为他准备几片生半夏,1个生鸡蛋,1杯米醋。
然后,他以电热杯将半夏放在醋中煮几分钟,将药汁倒入蛋清中搅拌至半熟,每次一小口,徐徐咽下。
第2天见到他时,已神情爽朗,面带微笑,声音如常,详细向我讲述了自己受寒得病的经过,以及煎药、服药的方法。
此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学会这一招,曾经用于治疗一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这位患者是某市主要领导,即将离任升职,在准备做最后一次报告前1周,因为受寒,突然声嘶,喉头高度水肿,经西医用大量激素几天后,不但无效,反致完全不能发声,在离做报告只有1天时,请我会诊,用苦酒汤加减,连夜频服,仅仅1剂,即能够发声,做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
摘自:彭坚.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05):3-10.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苦酒汤方证《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差,更做三剂。
冯老在《伤寒六经类方证──经方六经类证》中认为:《本经》谓:“半夏,辛平,主喉咽肿痛”,《本草图经》谓:“主胃冷,呕哕”。
后世多认为是温中化饮药。
本方用其主治咽喉肿痛,是因寒痰所致。
复以苦酒之酸以敛疮疡,蛋清之润以利音声,少少咽之。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
胡希恕经方故事(三)15、鳖甲煎丸治脾大有验鳖甲煎丸这个药现配很麻烦,以前在药店有成药。
现在大概在武昌、汉口有这种药生产,在北京也有这种药生产,但是药厂把这个方子的药味减少了,所以它就不好使了。
在杭州生产的这个药,挺好使的。
我用这个药治过肝炎的脾大,的确有效果,因为这个脾大,它是有瘀血,不能求急治,用猛攻的方法是不行的,用这种丸药就比较好。
现在一般用大黄蟄虫丸,也挺好使。
编者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胡希恕》中记录有用鳖甲煎丸治肝硬化脾大的费某医案,可参看。
16、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疾神效《伤寒论》第147条曰:“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方,曰:“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服一剂如神。
”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都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篇头一条说的那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也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
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
也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只要合乎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
北京这个地方,患疟疾的病人较少,在这儿我没有用它治过疟疾。
我有一个朋友叫张秋水,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我就用这个方子治疟疾,真好使,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加加减减就可以了。
”我们俩是同学,他后来在江西的一个大学当教授,当教授挣的钱也不够他花,他就给人治病,他的医术也挺好。
他说他光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很忙,江西那个地方得疟疾的人多得很,他没用其他的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
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可见治疟疾时选用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觉得堵、有结滞,但是不厉害,还有一点拒按,但不像阳明病实结的那个样子,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这就是有气上冲、表不解的情况。
凡此用它就可以。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
不可治呕,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呕吐啊,伤人胃液。
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
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也是要欲解。
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
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
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
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要渴的。
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这个支饮啊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
这个支饮在痰饮中是最重的,不像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
也说明胃特别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他说病人脉数,数要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消谷消食,能食。
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脉微。
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
脉乃数,脉还是有数。
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
胃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胃虚了,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
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这段接着上边说的。
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着的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来脾胃就虚寒了,这个寒就是刚刚说的胃中虚冷,那么又被误下之后,这个脉由数转弦,表示里头胃更虚了,里头停水加重,所以说胃气无余,那么早上吃的东西,胃没办法消化,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
2019年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doc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这段在书里头,据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伤寒论.里头,头一页也有一个伤寒例,这个也类似序言,伤寒例就是王叔和写的,第一这章也是类似,将来有时间我可以跟你们说一说,现在暂不要从它说。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现在从痉湿暍病脉症第二从这地方开始,这个金匮要略可以研究,他都是各种的病做题目。
这一章讲的是三种病痉、湿、暍,这三种病的脉和证并治,应该有个并治两字,并治两字落下去了。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这个痉病,一般说是不恶寒的,唯独刚痉则不然,反恶寒这个反字,其实这是太阳伤寒嘛,伤寒是发热无汗而恶寒。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痉,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抽,平时说是抽风,小孩子五天风,七天风,怎么说与风有关系,其实不然的,现代说是破伤风,它是由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引起的抽。
小孩子剪脐带,以前剪脐带不卫生,感染破伤风菌就要抽,现代小孩子遇到抽风就少啦,在医院就消毒干净了。
所以说古人说这风是有问题啰,研究中医的原委相当广,相当广泛须要整理。
这里头的风字,假如是风,现代的产妇不象以前,以前简直是把屋里捂真是风湿不透,该抽风还是抽风,现代在医院里头蛮不在乎,它不抽风所以不是风是肯定的,不但还经过科学证明了。
但站在中医的立场想一想,既不是风,那治病是袪风啰,是治什么呢?古人认为是袪风,既不是袪风,这袪风的药也就成问题了,所以说研究中医需要务实来看待它,这问题太多了,我本来打算,平时经常用的药,另写一些,现在怕是来不及了,时间根本不够用,你们谁有时间可以写一点。
这一章很容易就看的出来,意思就是这种抽的这种病,如果以太阳病伤寒这个病型出现的话,就叫做刚痉。
刚才讲这个中风是有问题,但是刚痉这个形象一点不错,古人对证的形象的掌握,这也是个规律,治疗一点不错,所以中医竟管说它是风也好是寒也好,是辨证不是辨病,治疗既不是袪风也不是治破伤风菌,所以中医妙的地方,不在我们这种理论上怎么来说它,而在治疗的方法方式上。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
胡希恕老先生白话解读—《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华医世界图左*著名中医学家胡希恕老先生《伤寒论》是一本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的一部中医经典,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读懂《伤寒论》,是我们许多临床中医师的必修课。
上周末小师妹为大家分享了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证的解读。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著名经方家胡希恕老先生对《伤寒论》第149条,半夏泻心汤证的解读,供大家一同学习。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伤寒五六日”,这都是去表内传的时候,起码要传少阳的时候多了。
“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的适应证这方面都得多看。
前边讲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症,四个主要的症候。
后来又说了,“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我们上面看的“口不欲食”也是一证。
这个(条文的)“呕”也是一证,发热不是柴胡汤的(特质),柴胡汤证是往来寒热,可是(本条为)“呕而发热”,柴胡汤是个解热剂,那是柴胡汤证毫无问题。
所以“一证便是”也得看全面的问题。
我们对于柴胡汤的应用,在这些段落非得熟不可。
假如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只是呕,那不是柴胡证。
只是呕,小半夏汤证,内里有停饮,可以用小半夏,就是半夏、生姜。
如果呕而头痛,这类是吴茱萸(汤)证。
“呕而发热”是少阳病,少阳病是阳性热病,那是小柴胡汤证,这个地方非搞清楚不可,这个(条文所述情况)与小柴胡汤就对了。
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 “六个要诀”
毛进军:经方越用越灵的“六个要诀”2014 年 6 月 1 日中医爱好者729人阅读1条评论尊敬的各位同道老师,大家好。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在辨方证和活用经方方面有一些体会,想跟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下。
我今天要讨论的题目是“辨方证、活用经方的思考和体会”。
关于辨方证,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胡老的学说。
当代的经方医家,像冯世纶教授、黄煌教授等,他们学术思想的精髓也是方证相应,并各有其独到的见解。
冯教授秉承胡老的学术思想,将辨方证、方证相应的理念应用的炉火纯青。
黄煌教授是用体质来辩,就是比如说柴胡体质、黄芪体质、白术体质呀,他这个体质学说到最终还是一种方证相应。
冯教授、黄教授在经方方证相应这方面造诣都是很深的,屡起沉疴大症。
辨方证而论治,它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伤寒论》有辨六经的方法,而具体辨别出不同的方证,才是最根本的辨证方法。
这种辩证方法我认为是由博返约、大道至简的辨治方法,越是大道越是至简,越是能为人类做出贡献,越是最好的辨证方法。
为什么现在一说起胡希恕教授,国内、国外都称他是经方大师呢?他没疗效能称经方大师吗?所以说辨方证是一个十分严谨的,有科学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很强的中医学术,关键是这个方法的可重复性强。
我在临床上使用经方的比例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好,这几年总结了几句话,也就是活用经方的要诀:“明辨六经,顾及兼证,重视两本,方证对应,据机合方,药参神农”。
明辨六经。
也就是辨方证的方法,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辨方证首先要明辨六经的病位和病性,临床辨证时,遇见一个病,不论它多么错综复杂,首先要明辨六经阴阳属性,即辨证首明阴阳,中医治病就是临证首明阴阳,你辨明了六经阴阳,就是明医。
我们首先要通过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原则,辨清属于六经中哪一经的病证,或哪几经合病、并病。
确定病位,然后区分病性,也就是阴阳盛衰所表现出的寒、热、虚、实,这就是明辨六经。
顾及兼证。
辨六经,辨方证,还要注意顾及病证所挟杂的兼症,因为这个病证是非常复杂多变的,不是按照咱们书上给的条文来得病的,张仲景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法,一个原则,具体如何辨治,还要我们依据这些方法和原则来操作和实施,一个病除主证外,兼证也多见,我在临床上认为在病变过程中,水、湿、痰、饮、瘀血、气郁、积滞、痞证也非常多见,这些兼证既是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
伤寒条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精解
这个伤寒论条文虽短,但信息量却很丰富。
先列出条文及组方以便学习。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u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下面逐一分解:发汗后:这是明显在讲发过汗之后的情况。
为什么特别强调发汗后呢,一是张仲景当时确实在实践中发现了发汗后出现的后面所述的情况。
二是后面所述的情况与发汗有着因果关系。
也就是说,发汗才导致了后面情况的发生。
这个发汗是一个致病条件。
腹胀满:这个腹是有范围的,指的是脐周,不是胃部,胃部为”心下“。
胀就是肚子鼓鼓的发胀。
但这么讲只是讲了个大概感觉。
实际上腹胀满有气胀,有实胀。
气胀是指肚子里感觉有气撑着胀,表现为按下去会让人觉得舒服一点,中医称之为“喜按”。
实胀是指里头有实的东西在堵着,有的是因为里头长东西(如癌)撑的,有的是因为便秘堵得胀,如果按下去会不舒服,不愿意按它,中医叫"拒按"。
那么这个腹胀满是哪种胀呢?综合历史上多个著名经方家如郑钦安、倪海夏、郝万山、胡希恕等观点,张仲景所说的这个胀是指气胀。
这个判断与发汗有直接原因。
郑钦安解释时讲出了比较通俗的道理:此病腹胀满是由于发汗后,是汗出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闭其清道,壅而为满。
说直白一点就是,使用发汗的药物发汗,药力会向上向外这个方向使劲,那么在药力的带动下,把腹部的浊阴也带了上来,为什么会带上来呢?以郑钦安的观点是认为伤了胸阳,那么就会出现胃到胸这个部位出现虚,腹部的浊阴会上冲,这是体内“气”的逆变化运动。
更多的医学家认为是脾阳出了问题,无论是发汗导致脾阳出了问题,还是本身的脾阳有问题,反正就是脾阳有问题,使得浊阴不下,消化不好。
这一发汗,药力往上一带,就会胀得明显,即使不发汗,有的人也觉得胀。
从郝万山的观察来看,这个腹胀的原因主要还是脾阳虚造成,胡希恕在实践中也验证了这一点,使用此方治好了没有发汗但是腹气胀的患者。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
胡希恕详解《金匮》:肺病咋治?(附柴胡剂经验谈,附案例方剂)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擅用小柴胡汤和桂枝汤。
本文选编胡希恕教授的柴胡剂经验谈,及“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部分与大家分享(约26000字)。
欢迎文后互动。
用大青龙汤治愈自己肺炎胡希恕先生83岁时,冬月发热39.7℃,症见胸满、恶寒、鼻塞、苔白腻、脉浮弦,因是三阳合病,故服大柴胡汤合葛根汤加生石膏,一剂而愈。
以下为胡老先生亲述。
我方才讲了葛根汤。
大青龙汤也是太阳病的一个发汗剂,这个方剂的适应证恶寒也特别厉害,所以在临床上若是无汗、恶寒特别厉害的这种太阳病,对这两个方证,要好好辨:如果症状没有烦躁,就用葛根汤;如果有烦躁,口舌再干,就用大青龙汤,因为大青龙汤中有石膏。
这两个方证,都特别恶寒。
有一年,我得肺炎,就是恶寒特别重,我给自己开的方子,当时没用大青龙汤,我用的是葛根汤加石膏,吃了这个药热退了,但第二天又发热,这么反复了两三天,最后还是吃大青龙汤好的,用大青龙汤麻黄药非多搁不可。
其实要是开始就吃大青龙汤,就不会像后来发作那么重。
胡希恕柴胡剂经验谈仲景书中以柴胡为主要的配方共八首,其中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柴胡桂枝汤,柴胡龙骨牡蛎汤四者,皆属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兹所讨论者,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于下。
一、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经谓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是一舒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方中用为主药,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胃气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内传少阳,主要是胃气不振于里,气血不足于外也,补中滋液,实此时驱邪的要着,徐灵苔曰:“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即指是也。
299胡希恕氏伤寒学派简介
中医学的核心内容——辩方证。
受巴甫洛夫神经反应学说的影响,胡老提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新观点。和挚友陈慎吾先 生的相互影响,被他们共同的朋友,当代已故著名中医学家谢洲先生称为北京市中医药界的 双雄“焦赞孟良”,相互问难使两人共成大家。 独立思考,悟性超常,终成经方大师,从胡老的学习中医,研究伤寒,使用经方,终成 经方大师的成才之路,不难发现古今医学大家成才的共同规律: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熔合 提炼,自成一家。 理论研究有建树 胡老经过几十年潜心地读书,临证,在《伤寒论》理论研究方面有不少独特的观点和认 识: 一、《内经》,《伤寒》体系异 《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黄帝内经》的医经派体系不同,《伤寒论》 本身有其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二、辨证论证寻规律 胡老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 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辩证施治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 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三、经方辨证体系是人经八纲辨证与辨方证的统一。 1.六经八纲是辨方证的总纲,既能辨外感、内伤,又能辨伤寒、温病。 2.《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其实质是八纲辨证。 3.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尖端,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的实质是六证,辨 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胡老认为《伤寒论》既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又不断八纲之辨。八纲,
术研究的著作多达15部,在学术界掀起了“胡希恕研究热潮”。胡老是何许人也?他对《伤 寒论》研究有何独到之处呢? 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早年学 医于当地名医王祥徵先生,尽得其传。1936年,拜河南儒医朱壶山先生(唐宗海入室弟子) 为师,解放前,在北京自设诊所行医,擅用经方,疗效卓著,活人无数。解放后,曾自办“求 实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填补了当时北京中医教育的空白。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 院任教,任中医内科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胡老对仲景学说研讨较深, 著有《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经方理论与实践》、《经方实践录》、《伤寒 金匮约言录》、《温病条辨按》等书。晚年,曾指导日本留学生考察团,颇受日本行友的欢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生姜、甘草泻心汤合方陈雁黎】
【胡希恕临证医案实录:生姜、甘草泻心汤合方陈雁黎】生姜泻心汤加苍术:治结肠炎蔡某,男,40岁,病历号104908。
1963年8月2日初诊:大便日一行,但尚溏未解,心慌气短,小便不多,腹中雷鸣亦仍存在。
辛甘理中苦燥固肠为法。
方用:生姜四钱,半夏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黄连一钱,干姜一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三钱,茯苓三钱,苍术三钱。
三付。
8月6日复诊:大便好转,但仍稍溏,每于下午四至五时则口渴短气,小便少,头晕,再仿五苓散法治之。
桂枝三钱,苍术三钱,猪苓三钱,泽泻三钱,茯苓三钱。
三付。
8月23日三诊:头晕恶心减轻,大便次数减少,日只一二行,但仍溏,心烦躁,有时难于支持,再以吴茱萸汤以治烦躁。
吴茱萸三钱,党参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半夏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三钱。
三付。
8月27日四诊:恶心已,头晕减轻,肠鸣、便溏亦均减轻,但尚未已,仍予上方,茯苓增为五钱,三付。
按:腹鸣便溏,以辛甘理中、苦燥固肠,用生姜泻心汤加苍术为治。
口渴、短气、小便少、大便溏为湿气停留,用五苓散。
心烦躁,恶心,便溏,治以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甘草泻心汤:治心下痞李某,女,58岁,病历号016161。
1959年11月26日初诊:心下痞,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减轻,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喜噫,腹痛肠鸣,大便时泻。
治以消胀缓痞。
炙甘草四钱,黄芩三钱,党参三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大枣四枚,黄连二钱。
三付。
按:连服六付后,ー切症状消失,又服三付调理。
甘草泻心汤加生石膏:治口腔溃疡赵某,女,40岁。
1963年7月30日初诊:ロ舌糜烂月余之久,失眠,心下痞,不能食,头晕而眩,脉沉无苔,大便自调。
半夏三钱,炙甘草五钱,黄芩三钱,白人参一钱,炮姜三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两,吴茱英一钱半,马尾连一两半(川黄连药房缺货)。
二付。
8月1日复诊:口糜大瘥,能食物,唯舌赤,仍无苔,脉沉。
生地黄六钱,桔梗三钱,蒲公英一两,炙甘草五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马尾连一两,白参一钱,大枣四枚,炮姜三钱。
《金匮要略》——生姜半夏,干姜半夏汤
《金匮要略》——生姜半夏,干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金匮呕吐:20)半夏干姜散方半夏干姜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功效配伍】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中干姜温阳守中散寒;半夏和胃散饮,降逆止呕;用浆水煮服,取其甘酸调中止呕,并防干姜、半夏燥化太过。
顿服,能使药力聚发,加强温中止呕。
上二味药,杵研细末,取方寸匕,用浆水煮药,一次服下。
【方证论治辨析】半夏干姜散治呕吐,阳虚饮逆证。
症见干呕,吐逆,吐涎沫。
生姜半夏汤【组成】半夏半斤生姜汁一升【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止,停后服。
【作用功效】温中散寒,降逆化饮。
【主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第十七21)。
【方解】本方与小半夏汤药味组成基本相同,但剂量轻重有别。
小半夏汤重用半夏,目的是降逆化痰,消痞除满;而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汁,义在化饮散结,通降气逆。
本方与半夏干姜散,一用生姜汁,一用干姜,前者的目的在于温散饮邪,后者的目的在于温中降逆止呕。
【方论】生姜、半夏,辛温之气,足以散水饮而舒阳气,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饮固结于中,拒热药而不纳,反致呕逆。
今热药冷饮下嗑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内经》之旨也。
此方与前半夏干姜散略同,但前温中气,故用干姜,此散停饮,故用生姜;前因呕吐上逆,顿服之则药力峻猛,足以止逆降气,呕吐立除;此心中无奈,寒饮内结,难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气徐徐散也。
(李C《金匮要略广注》)。
【临床应用与医案】1。
小儿吐奶陈某,男,1.5个月。
1995年11月17日初诊:近3日来不欲吮奶,时吐奶,偶尔吐涎沫,昨晚哭闹甚,欲索一方,苔白,指纹淡红,遂予生姜半夏汤:半夏3g,入煎取汁,加生姜汁5ml,酌加红糖适量,分5~6次灌服,连服2日病愈。
“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
“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关键词】生姜半夏汤证治探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诊治第十七篇》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泻主之”。
仲景将此方列入呕吐篇中,但从描述的主治证治来看,却又并非真呕真吐。
作者何以如此安排?本方究竟主治何病?不能不引起一番思索。
考历代《金匮》注家,对此条有以下几种注释:赵以德曰:“阴邪闭郁心肠阳气”,魏念庭曰:“胃气不足,阴寒郁室胸膈”,尤在溢主张“寒饮与气相搏互击,欲出不出”三版《全匮》教材则认为“寒饮搏结,上、中二焦气机受阻”。
上述诸家在本证病位心、肺、胃,病因病性属寒属饮,见解基本一致,但对产生似喘似呕似哕,心中愦愦然无奈等病变机理的阐发,似觉不甚明晰。
笔者反复思考,左右遐想,方有所悟:观百合病有“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脏躁病有”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梅核气有“咽中如炙脔”;栀子豉汤证有“心烦懊脓,反复颠倒,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汤证有“不饥不食,机窍不灵”;温病热入心包,有“神昏谵语”,“神识如蒙”……等(当以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开窍)。
与此证比较,虽有外感内伤之别,寒温之异,但均以心神不宁或心神被困为其主症,因此确认它们在病机上有其一定的内在联系,当属无疑。
本条先言“胸中”,次谈“心中”。
胸中为气海,内居心肺,下连膈膜,为清气升降出入之道路。
观此症表现于气机阻塞者,仅有“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全是似是而非之证。
惟独“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为心神愦乱,可信可凭之征。
彻者,通也,牵连也。
愦者,《说文》:“心乱也”。
《辞海》:“昏乱、糊涂也”。
无奈,即无可奈何,难用言词表达之状。
心藏神,为一身之大主。
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君行令、受邪。
寒饮搏聚胸中,气机一时闭阻,心神疲困,欲却不能,欲受不可,故见神志昏愦,时清时蒙;正邪相争,则有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等难以名状之症。
由此可见,本证虽然涉及心、肺、胃三脏,但其病变中心在心包,病机应属寒饮搏结,神气闭郁所致。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九章〈甘草干姜汤类方〉】1、甘草干姜汤方:(方剂组成)炙甘草 18 克,干姜 9 克。
(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温服。
(方解)甘草益胃气而滋津液,干姜温中逐饮以治呕逆,故此治胃虚有饮、呕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数者。
第29 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注解:脉浮、自汗出、心烦、微恶寒,虽形似桂枝汤证,但无热而恶寒,则病已有从阳入阴之象,尤其小便数为胃虚不能以制水,脚挛急为津少不足以养筋。
若反与桂枝汤攻表以发汗,则益虚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动里饮更必烦躁而吐逆,因与甘草干姜汤温中逐饮,以治烦逆。
以复其阳者,谓振兴其胃气,以复津液也。
若厥愈足温,而脚挛急不已。
再与芍药甘草汤缓其拘挛,其脚即伸。
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
假如重发汗或复加烧针,迫使大汗出,必致虚极的阴虚寒重证,虽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治了,当须四逆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5 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
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注解:“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为肺痿之病。
”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热的肺痿,而为肺中冷。
胃虚有饮,故其人不渴。
胃虚于上,则不能制水于下,故遗尿、小便数。
至于头眩、多涎唾,皆水气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来也,故宜甘草干姜汤温中以逐饮,服后诸证已,若发渴者,此又转为消渴病,当于消渴门中求之,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证要点)胃虚寒,吐涎沫呕逆者。
(验案)宋某。
男性,35 岁,病历号 124743,1968 年 3 月 24 日初诊。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
胡希恕经方理论证治经验【第十五章〈半夏汤类方〉】1、小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 15 克,生姜 12 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下气逐饮,生姜温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饮而呕逆者。
《痰饮咳嗽病》第28 条: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呕吐丧失胃液,故呕家本来应渴,渴者乃饮去胃中干的为候,依法则呕当止,故谓渴者为欲解。
今呕反不渴,则胃中有水饮不去甚明,故以小半夏汤主之。
《黄疸病》第 20 条: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欲自利,指小便不多而有欲自利之情。
黄疸病多属湿热,一般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等祛湿除热的治法为常,今小便不红赤,而且有欲自利之情,乃湿盛少热之证,腹满而喘显系多饮逆迫为候。
此但宜利其小便,慎勿以苦寒药下之除其热,除热则必使胃虚饮逆而哕,哕者宜以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哕下利病》第12 条: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解:有声有物则谓呕,无声有物则谓吐。
凡诸呕吐而饮食不得下咽者,小半夏汤主之。
按:本方为治呕吐的主剂,乃医家所周知者,不过本方所治应以胃有水饮为主,呕而不渴,饮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饮的证候,为应用本方的标的。
又本方虽能治哕,但亦限于水饮冲逆的为证,否则非其所主也。
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谓痰厥者,其实亦饮气逆迫所使然,故用本方亦验。
(辨证要点)呕逆或头痛,口不渴者。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生姜半夏汤方:(方剂组成)半夏15 克,牛姜汁一杯(用法)以水三杯煎半夏,取二杯,再入姜汁上火煎取一杯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呕哕一服得止者,停后服。
(方解)此于小半夏汤大增生姜的用量,故治小半夏汤证而饮剧甚者。
《金匮要呕吐哕下利病》第 21 条: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注解:水饮逆迫胸中,因致其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而心中闷乱无奈何者,宜生姜半夏汤主之。
胡希恕经方故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郝万山讲述)
胡希恕经方故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郝万山讲述)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
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
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
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
”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
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
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躺在床上就好像没有精神动,她觉得她还有精神,又是给这个病人端水,又是给那个病人倒茶,又是给这个病人送饭,这都是同病相怜,都是同室的病友。
但第二天傍晚医生告诉她,说你不是黄疸肝炎,你这个病没有传染性,她一听觉得原来我不传染别人,那别人传染我怎么办?有的东西一概不收拾,就又跑到我们医院去了。
那天晚上就是到我们医院以后,到我们急诊室,我们又是一个年轻的大夫,但不是头两天那个了,一看她这么黄染,说你别来我们这儿,我们这是普通的医院,你应该到传染病医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生姜半夏汤辨证经验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彻心中”,就是全心中、通心中,就是整个心里头。
“愦愦然无奈”,就是闷、烦闷,简直无可奈何,烦闷而乱。
“愦愦”本来是心烦乱,所以“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也不是喘,也不呕,也不哕,可是难受啊,这几个兼有之,就像是要喘,胸总是逆满烦乱,恶心的厉害,总而言之还是恶心的厉害。
搁个“似喘不喘”,的确不是喘,“似呕不呕”,也的确不是呕,可是也就像要呕的样子,;
“似哕不哕”,也不是哕,那是什么样子呢?底下一句话解释了,“心中愦愦然无奈者”,折腾得厉害,就是烦心、逆满、愦乱,简直无可奈何。
用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这个药在这看出它的作用了,生姜、半夏两个药很相似,生姜有健作用,就是(适用于)胃虚有饮。
小半夏汤是以半夏为主药的,生姜半夏汤是以生姜为主药,所以生姜半夏汤用生姜汁一升,这很多了,古人一升就是现在服药的一碗,一小碗。
所以你看看把药味一变化,就起到了这么不同的作用。
所以用药啊,如果不根据古人得出结论,是没法掌握的。
还是这两味药,大量用生姜,又能治这种情况(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否则只能治呕,治胃中停水而呕。
那么这个(生姜半夏汤证)呢,跟“呕”又不一样了,“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不好拿语言来形容,古人也形容不出来,所以他才这么写。
就是心中烦闷,简直说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整个心都那样子,所以他用生姜半夏汤。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要是胃特别不舒服,就是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医家动辄就搁生姜三片,不行啊,真正得多搁,你就得多搁。
所以咱们遇到人恶心的难受,那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
——《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