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_化学教学设计所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一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
①问题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
②学导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解惑。
③反馈式:注重反馈,逐步强化。
(2)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启发性,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3) 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教学组织的过程通常是: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其教学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固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因材施教”、“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与学生),但实际上教师大部分是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适应中学习,抑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不匹配,远离了学生的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主体性发挥,是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①变一般“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②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做实验,或让学生实验表演,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实验中来。 ③改进实验方法,变更易找材料,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 的机会。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 A.电子学习材料; B.纸质学习材料; C.视听学习材料; D.以上都是 2.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的世界相联系》是第几类化学教材的典 范? ( ) A.第一类 ; B.第二类 ; C.第三类 ;D.第四类 3.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不能 ( ) A.在先后学习的两个内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 B.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 C.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 D.直接代替学生学习。 4.下列关于化学教材中的学生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A.活动的目的应清楚; C.活动的过程要难于操作; B.活动的形式应多样; D.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注意点应给予提示 ( ) ( ) 5.下列不是“整理与归纳”栏目特点的是 A.知识的简单再现; B.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C.重视知识、技能和方法; D.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提高自学能力 6.下列关于化学教材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 B.化学教材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 C.化学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资料; D.化学教材是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工具。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_化学教学设计所有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化学教学设计所有”。
第1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的过程。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化学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简言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所作的系统化安排”。由此可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对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的活动过程。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①强化第一印象,上好序言课。
②重视课题引入、创设化学情境。
③把握好教学内容是发展兴趣的关键。
④通过不断设疑求思发展学习兴趣。
⑤重视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
⑥激发学科情感,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5)注重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积极提供学习资源;要学会微笑、弯腰、倾听、点头和夸奖,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萌发的勇气,为学生营造一个友好民主、安全祥和、充满活力、心情愉悦的心理环境;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真诚交流或发表不同见解;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2 “以学生为本”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建立主体性化学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 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吸收率。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主动地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
第一,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化学世界,是一自主过程。
以学生为本化学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总之,以学生为本化学教学,既继承了传统化学教学的精髓,又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强调教学合一及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这样,主体能动,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必然地促教学内容更好地向学生学习成果转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2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习题
(6)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恰当地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空气》这节教学中,除了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空气污染的画面及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讨论外,还可以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从网上收集我国治理空气污染情况的信息,供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这种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网上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起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它的作用绝不是过去那种做几道填空题、选择题的书面作业可以比拟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2 .1 “以学生为本”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样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学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本”
实际生活。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这一模式,建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
2.2 “以学生为本”设计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2.1 “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构建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
1.2教学设计的作用及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桥梁。首先,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其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④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化学实验设计活动。
(4)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而言:
(2)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
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而学校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知识已经成为了学生深造与就业的敲门砖。因而在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
(1)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念。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定位在被教育的对象,学生被普遍当作教师传授知识的瓶颈,把“学生发展”仅仅置于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与熟练的程度中,学生变成了学校考试的工具。这种应试教育的手段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内在的、自然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大家知道,学生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无疑给我们教师树立了新的学生发展观。第一,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在学校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必然具有“被决定”的一面。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即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因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一解决怎样教的问题。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
①问题启发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探寻。
②学导式: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释疑解惑。
③反馈式:注重反馈,逐步强化。
(2)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对老师按课堂预设进行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起着十分有效的导向作用。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启发性,注意适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鼓励性评价。
(3) 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教学方法,建立“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往教学组织的过程通常是:熟悉教材标准与要求(有时是考试标准与考试要求)→确定授课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其教学的出发点(逻辑起点)是教材,教学的组织过程是由教师在这一出发点上演绎出来的,固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强调“因材施教”、“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与学生),但实际上教师大部分是立足于教材规定的要求,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去适应教材的规定。学生只是在教师考虑教学策略时,作为授课对象被思考。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适应中学习,抑制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不匹配,远离了学生的
(3)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主体性发挥,是主体性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是化学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①变一般“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②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师生共做实验,或让学生实验表演,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实验中来。 ③改进实验方法,变更易找材料,将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 的机会。
一、选择题: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成为教材具体呈现方式的是 ( ) A.电子学习材料; B.纸质学习材料; C.视听学习材料; D.以上都是 2.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与变化的世界相联系》是第几类化学教材的典 范? ( ) A.第一类 ; B.第二类 ; C.第三类 ;D.第四类 3.化学教材中的“先行组织者”不能 ( ) A.在先后学习的两个内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 ; B.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易化” ; C.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 ; D.直接代替学生学习。 4.下列关于化学教材中的学生活动说法错误的是 A.活动的目的应清楚; C.活动的过程要难于操作; B.活动的形式应多样; D.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注意点应给予提示 ( ) ( ) 5.下列不是“整理与归纳”栏目特点的是 A.知识的简单再现; B.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C.重视知识、技能和方法; D.增加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力度,提高自学能力 6.下列关于化学教材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教材是化学课程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 B.化学教材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信息的唯一源泉; C.化学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资料; D.化学教材是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情感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工具。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_化学教学设计所有
化学教学教学设计(精选3篇)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化学教学设计所有”。
第1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的过程。现代教学设计突出以学生为本,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化学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建构信息意义的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建构的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简言之,“教学设计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而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所作的系统化安排”。由此可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对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规划的活动过程。它应当包括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内容的选择、课堂实施的调控策略、学习过程、结果的评定及课后反思等。也就是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所进行的系统策划。
①强化第一印象,上好序言课。
②重视课题引入、创设化学情境。
③把握好教学内容是发展兴趣的关键。
④通过不断设疑求思发展学习兴趣。
⑤重视学习成果的反馈,激励学生进步。
⑥激发学科情感,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5)注重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要精心创设学习情境,积极提供学习资源;要学会微笑、弯腰、倾听、点头和夸奖,想方设法保护学生萌发的勇气,为学生营造一个友好民主、安全祥和、充满活力、心情愉悦的心理环境;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真诚交流或发表不同见解;要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2.2 “以学生为本”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1)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建立主体性化学教学模式,避免教师“一言堂”, 激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提高化学课堂学习的吸收率。鼓励和发动学生向老师大胆提问,对于胆小、腼腆的学生,任课教师应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壮胆,打消顾虑;其次对于那些经常主动地提问的学生给予全班公开表扬,给他们的平时成绩加分奖励,对于从不提问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批评和鼓励。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的特征表现在:
第一,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第二,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化学世界,是一自主过程。
以学生为本化学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始端,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端,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从教学的伦理观上,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把其看成是教育的本质和原则,看作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教学的行为观上,它主张“全面依靠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设计不是为“教”而进行的设计,是一种真正地为被教育者的“学”而设计。
总之,以学生为本化学教学,既继承了传统化学教学的精髓,又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强调教学合一及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这样,主体能动,自觉性和创造性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必然地促教学内容更好地向学生学习成果转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第2篇:《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习题
(6)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恰当地运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空气》这节教学中,除了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空气污染的画面及文字材料供学生阅读、讨论外,还可以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从网上收集我国治理空气污染情况的信息,供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这种作业,既可以让学生熟悉网上学习的方式,又可以培养起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感,相信它的作用绝不是过去那种做几道填空题、选择题的书面作业可以比拟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
2 .1 “以学生为本”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是中央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我们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样指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学生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学生为本”,简单地说,包括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层含义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学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中学化学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本”
实际生活。因此,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这一模式,建立以“学生本位”的教学模式。“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当是:教学材料—学生背景→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
2.2 “以学生为本”设计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2.1 “以学生为本”教学设计基本理念的涵义
以学生为本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构建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设计。
1.2教学设计的作用及重要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向教学技术转化的桥梁。首先,教学设计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在对有关教育教学、学生学习、能力与品德的本性以及学习规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也是衡量某种教学设计效能的尺度。教学理论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原理或原则,只有通过周密而详细的设计,才能转化为方法或技术。其次,教学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来,而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正是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的。
④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创意化学实验设计活动。
(4)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而言:
(2)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
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而学校往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知识已经成为了学生深造与就业的敲门砖。因而在学校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这次课程改革坚持了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的教学就是把学生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面发展。
(1)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念。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定位在被教育的对象,学生被普遍当作教师传授知识的瓶颈,把“学生发展”仅仅置于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与熟练的程度中,学生变成了学校考试的工具。这种应试教育的手段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内在的、自然的本体价值的实现。大家知道,学生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是内在地统一于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之中的。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几乎任何人都认为学生是人,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却这涉及一个如何看待人的问题。这次课程改革无疑给我们教师树立了新的学生发展观。第一,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不成熟,在学校的环境条件下,学生必然具有“被决定”的一面。因此,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这一点在课程标准中得到了体现。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在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且为了充分发挥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作用,这次课程改革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学生发展观,即除了在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作了调整之外,还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因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