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合集下载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18-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悲观的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生存的深刻思考而闻名。

他的哲学观点涉及到人的悲苦、意志的斗争以及对于幸福的追寻。

本文将通过阐述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探讨他对于人生的看法以及他的一些具体观点,包括对于幸福的定义、对于目的的思考以及对人的苦难的认知。

首先,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

他认为一切欲望都是无止境的,而人类的愿望满足不了欲望的基本特点是,无论在财富、地位还是名声等方面,人们总是欲望无止境地扩大。

正因为如此,人们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让他们感到痛苦和不满足。

叔本华在他的作品《悲观论》中提到:“没有欲望,地球就会变成一座冷清的荒岛。

”然而,即使人们满足了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也只是暂时感到满足,很快就会追求更多的东西,陷入新的欲望的无底洞。

其次,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意志的斗争。

他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不断的斗争,而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是造成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叔本华认为,人的意识无法与自然和现实保持和谐,而是在思考自己的存在和社会存在时常常感到困扰和痛苦。

他认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解脱,通过自我抑制和超越肉体的欲望来达到内心的平静。

叔本华还对幸福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思考。

他认为幸福不是通过世俗的快乐和享受来达到的,而是通过对于理性的追求来实现的。

他建议人们要较少欲望,降低对物质的追求,从而减少对欲望的苦难。

他认为,过度地追求物质财富和享受只会让人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更加带来痛苦和不满。

叔本华还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的苦难的角度对于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们往往通过努力工作、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来寻求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然而这些追求并不能真正带来人生的意义和幸福。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一个无意义的偶然,人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

他认为,人首先要面对现实的苦难和绝望,然后通过追求智慧和对生活的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悲观的一面,但也包含了对于生活和自我认识的深刻思考。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的作品,该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以及他对于幸福、痛苦、意义和生活的见解。

叔本华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受东方哲学和佛教的影响。

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而且人类的欲望和追求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他提出了一种悲观主义的生活哲学,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摆脱欲望和追求,以及接受生活的苦难来达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主张的人生智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自由:叔本华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他强调通过冷静的思考和克制的行为来实现心灵的平和,从而远离痛苦和烦恼。

2. 快乐的源泉: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对生活的接受和对现实的认知。

他鼓励人们学会欣赏简单的事物,享受当下的时刻,并摆脱对外部物质追求的依赖。

他认为,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对自然的感悟,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

3. 意义的追求:叔本华认为,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目标和意义。

他提倡通过自我反省和深思熟虑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并通过追求艺术、哲学和道德的境界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4. 对于痛苦的接受: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痛苦。

他认为,通过对痛苦的接受和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

5. 孤独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孤独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应该学会独处并享受孤独。

他认为,通过与自己相处,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发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总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智慧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快乐的源泉、意义的追求、对痛苦的接受以及孤独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理解和应用叔本华的人生智慧,人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追求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一、生平及著作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

)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

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

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

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

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

)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

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

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

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

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

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念被誉为浪漫主义哲学的先驱。

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影响,同时也融合了自己的个人理念和生活经验。

在叔本华的哲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非凡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

1. 悲观主义叔本华自称为一个悲观主义者,他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因为我们必须面对无尽的苦难、疾病和死亡。

他认为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是短暂的、虚幻的,他呼吁人们应该接受这种命运,并且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安慰。

2. 意志哲学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哲学的概念,他认为意志是人性的核心。

意志是指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力量,驱使我们追求自由、真理、美好等道德价值。

他认为人类的智慧和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超越任何困境。

3. 艺术哲学叔本华非常崇尚艺术,他认为艺术是唯一能让人们逃脱现实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和满足。

他认为艺术家本身就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他们的创作不仅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

4. 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人类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爱和同情心,他认为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爱是一种跨越物质界限的力量,可以连接起所有的生命。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身边的所有生物怀有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的界限,与他人互相理解和关爱。

5. 自然哲学叔本华也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自然是一种完美的存在,而人类的存在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有机的,每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的意志和本质。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启示,同时要学会顺应自然的规律而生活。

总之,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反思,他的思想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现实界限,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

他呼吁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追求,关注内心的力量和深层次的道德价值。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言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观念哲学之父”。

他的哲学思想以“意志”和“表示”为核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叔本华对人生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一、生而为人的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苦难,认为自己是处于苦难之中的,这种苦难最终是无法摆脱的。

正如他所说:“生是苦难、死是消逝。

”叔本华认为生活充满了痛苦、烦恼和挫折,而我们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二、智者的生活态度叔本华认为,智者能够超越生活中的痛苦和苦难,通过自我意识的提升和理智的掌控,从容面对生活的挑战。

智者不会沉湎于痛苦之中,而是学会接受现实,超脱俗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

三、欲望与快乐的关系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人们追求的所谓“快乐”往往是短暂的,无法持久。

只有通过自我超越、自我反省,才能摆脱欲望的束缚,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满足。

四、爱与同情叔本华认为,爱和同情是人类内心的本能,但过度的同情会使人自己身陷困境。

他提倡在同情他人的同时,不要忽视自己的内心需求,要保持理智和自律,不要被他人的苦难所左右。

五、超越意志的境界叔本华认为,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必须超越意志的束缚和欲望的诱惑,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然境界。

只有在意志的超越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

六、结语总而言之,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痛苦的探索。

他的智慧在于教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幸,如何超越欲望和痛苦,最终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真正的幸福。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或许可以从叔本华的哲学中找到一丝慰藉和指引。

以上内容为本文全部内容,总字数共计1206字。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著名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先驱,他的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悲观主义,他认为人生不免充满痛苦和苦难,而这种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哲学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不是源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而是基于对人生本质的分析和思考。

他相信,人生中的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苦难是由人生存在的本质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生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欲望、满足和失望的循环,而这个循环不可能被打破,从而导致了人类永无止境的痛苦。

二、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本质上是痛苦的、失败的和虚无的。

他主张拥有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他认为,人类需要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并试图达到一种内在的平静。

在他的哲学中,这种内在平静被称为“超越”。

叔本华认为,在人的生命中,欲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欲望往往是痛苦的根源,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求那些我们不能拥有的东西。

人的欲望始终无法满足,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东西,而这种欲望最终会导致失望和绝望。

在他看来,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这也意味着痛苦将永远存在。

叔本华认为,人类是一个自私和残忍的物种,这源于人类的本性。

他主张人类应该在自己的悲惨和不幸中认清自己的本性,并寻找一种优秀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因为痛苦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存在,并希望人类在悲剧中铸造出自己的人格。

四、叔本华对自由意志的看法叔本华认为,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

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我们的行动是由自然的现象所驱动的,而非我们自己的决定。

他主张人类应该摆脱对自由意志的信仰,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行为。

五、叔本华对宗教的看法叔本华不信任宗教,因为他认为它们是对人的欲望和苦难的认知上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只会让人们更加渴望和追求,从而导致更多的痛苦和失望。

在他看来,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静态的信仰,而非追求快乐和满足。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引言概述: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悲观主义者”。

他的哲学思想以悲观主义和意志论为主要特征,对人生、幸福、意志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探讨人生的智慧。

一、人生的苦难1.1 生命的本质: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痛苦和苦难,人类生活充满了痛苦和折磨。

1.2 欲望的无穷: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无法满足会导致痛苦和不满。

1.3 无常的世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无常的,人类生活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

二、幸福的追求2.1 超越欲望:叔本华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幸福,必须超越欲望和物质追求。

2.2 内心的平静:叔本华主张通过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来追求幸福,而不是依赖外部的物质享受。

2.3 心灵的自由:叔本华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环境和物质束缚。

三、意志的控制3.1 意志的盲目性: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盲目的,导致了人类的痛苦和苦难。

3.2 意志的自我控制: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控制和自律来控制意志,避免盲目追求和欲望。

3.3 意志的超越:叔本华认为要达到真正的智慧,必须超越个人意志,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四、自我意识的觉醒4.1 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智慧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

4.2 自我觉醒的过程:叔本华主张通过反思和自省来觉醒自我意识,认识自己的欲望和动机。

4.3 自我意识的深化:叔本华认为通过不断深化自我意识,可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境界。

五、生命的意义5.1 生命的虚无:叔本华认为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人类生活充满了无意义和虚无。

5.2 自我实现:叔本华主张通过自我实现和内心的追求来赋予生命意义,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5.3 智慧的境界:叔本华认为通过追求智慧和超越个人欲望,可以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结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人生的智慧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通过控制欲望、追求幸福、超越意志和觉醒自我意识,可以实现真正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

哲学家叔本华的简介

哲学家叔本华的简介
• 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 说任何事物皆可被解释 • 叔本华认为充足理由律有四种不同的意义, 即一切表象都可以从四个层次上进行解释, 从而将这四种意义比喻为“四重根”。 • 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1816年 《论视觉和颜色》 1819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836年 《论大自然的意志》 1839年 《论意志的自由》 1840年 《论道德的基础》 1851年 《附录与补遗》
三.悲观主义哲学
•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徘徊。 • 世界本质就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从逻 辑上说,它永不可能被满足。所以如果不 能满足的欲求是某种痛苦,那么世界就无 法摆脱其痛苦的本质。人们只是永远试图 使自己的欲求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更加证 明和显现了意志本身,这被他认为是世界 上最悲哀的事情。 • 摆脱痛苦的方法:意志的否定。
影响和评价
• 正面评价:
• 叔本华是少数维特根斯坦阅读并欣赏的哲学家之一,并且影响了尼采、 萨特等诸多哲学家,开启了非理性主义哲学;尼采非常欣赏他的作品, 曾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 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 者”。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思想亦深受叔本华的影响,在其著作《人间 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还曾借助其理论发展了红学,成就 颇高。
二.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A. 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 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 B. 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 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 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 C. 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 一种短暂的慰籍; D. 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 拯救的方式。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1788年-1860年)是德国哲学家,他被视为西方哲学中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两部著作《论人生的苦难》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本身就意味着痛苦和困境,而且人们得到的快乐总是短暂的,最终都会面临死亡和虚无的命运。

在《论人生的苦难》中,他写道:“不知为什么人生总是苦难重重,虽然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渴求快乐。

”叔本华认为这种苦难不仅是肉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社会上等面向。

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不满和无尽的欲求。

对于这种情况,叔本华提出了“解脱”的途径。

他认为,只有找到真正自由的状态,才能摆脱痛苦的束缚。

而真正自由的状态是一种脱离欲望和意志支配的境界,即“超越自我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人们可以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内心的自由。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意志”的概念。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无限的、不可知的意志,它是一种强烈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然而,叔本华同时也认为,诸如欲望和意志等这些驱动力反而成为了人类苦难的根源,因为这些驱动力总是让人心灵不安,并导致了一系列不满和挣扎。

除了以上提到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还包括以下几点:1. 悲观主义的根源:叔本华认为,悲观主义的根源在于生命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没有任何目的或价值,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只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生存而已。

因此,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乌有。

2. 世界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这里所说的意志并不是普通的人们所理解的“意志力”,而是一种无始无终的本体力量,它驱使着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也是万物运转的动力。

3. 永恒的现在:叔本华主张重视瞬间,认为唯有通过当下的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他认为,过去已经逝去,未来尚未到来,人们所能真正享受的只有现在这一刻。

4. 知识与审美:叔本华认为,知识和审美是人类摆脱苦难的两种途径。

通过知识的积累,人们可以获取更多的现实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而通过审美的体验,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痛苦,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中。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特,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主要观点、思想的发展和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一、生平与背景叔本华出生在德国的丹麦哥本哈根,他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这使得叔本华在年轻时便享受到了相对富裕的生活。

他在青年时代游历了欧洲各地,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哲学思想,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叔本华曾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了众多哲学家的作品,包括康德、尼采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

这些学术背景为他的哲学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悲观的世界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其深刻的悲观主义而闻名。

他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苦难和痛苦,世界是一个充满痛苦和欲望的地方。

他的悲观主义观点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人类的欲望和需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满足这些需求的时刻很短暂,之后人们又陷入了空虚和不满。

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欲望无穷",并认为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

他强调,要想减少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削减欲望,降低对世界的期望。

三、“意志”与“表象”叔本华提出了“意志”和“表象”这两个核心概念,用以解释世界的本质。

他认为,世界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作为“意志”的内在本质,另一种是作为“表象”的外部表现。

“意志”代表着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它驱使着一切生命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欲望。

而“表象”则是外部世界的投射,是我们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世界只是“表象”,而“意志”则隐藏在背后,是推动一切现象发生的动力。

四、道德观与悲怆叔本华的道德观与他的悲观主义密切相关。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同情之上。

叔本华的伦理哲学

叔本华的伦理哲学

叔本华的伦理哲学在哲学历史上,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对西方思想影响最大的几位哲学家之一。

虽然他打破了其时主流哲学思想,但他们的哲学思考却获得了精神世界的沉淀,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在其哲学体系之中,叔本华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伦理学。

一、爱的悖论叔本华认为人类之中的许多行为都是由自利心驱动的。

而在这种利益驱动下,人们追求着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选择与其他人相互竞争。

在这种自卫的心态之下,社会秩序逐渐崩溃,人与人之间相互疏离。

叔本华倡导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思想:“爱的悖论”。

他认为,在与别人的协作中追求幸福,比自私主义更恰当。

这种“爱”的关系实际上源于我们的共同生命体验。

我们所追求的一切幸福和快乐,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身和生命的尊重。

二、利他主义叔本华认为那些以自我为本的行为和价值观是不可持续的。

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从其他人身上剥夺幸福,而这些幸福是大家共享的。

因此,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需要注重利他主义。

在利他主义的哲学体系中,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考虑整体兴盛,而非单独的个人利益。

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利他主义涉及到的几乎所有道德问题都要求我们去考虑对其他人的影响,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我们就必须为这个问题承担责任。

三、幸福和可能性叔本华不同于其他伦理学家,他的立场认为幸福最终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他认为,所有的幸福都唯一地源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它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叔本华认为,遵循自己的本性可以让人们获得幸福,这包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

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弱点,展现我们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并努力去为大家的幸福做出贡献。

四、自身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叔本华认为,内在价值对个人所拥有的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种概念,用于描述人的行为和想法,这些行为和想法都是建立在道德价值观之上,这种内在价值使得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种价值体系类似于禅宗和东方哲学家的思考方式。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

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

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

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

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

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一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及其哲学思想简介阿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德国哲学家。

他的哲学体系主要受到康德哲学、佛教思想及拟物主义的影响。

他的著作包括《论自由意志》、《悲观论》、《伦理学的两个基础》等。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他认为人生是充满苦痛和悲剧的,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他把人生比作一场戏剧,由于生命的短暂和一切终究会走向灭亡,人们必须面对无常和痛苦。

他强调个人状态的重要性,并主张摆脱物质欲望、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叔本华认为,人的存在是痛苦的。

人们的痛苦来源于人生的苦难、疾病、死亡和无法满足的欲求。

在他看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的苦痛,它们都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人们的身体会衰老,产生疾病,最终死亡;而心灵上的苦痛则来自于我们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不满和挫折感的出现。

总之,痛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人类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

悲观主义的道德观在叔本华看来,我们应该通过摆脱物质欲望以及征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来获得内心的和谐和解脱。

他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在状态”,并认为它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在他看来,为了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以及打败我们的人性弱点,如嫉妒、自私和虚荣心等。

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些时,我们就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的艺术哲学叔本华的艺术哲学是他哲学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他认为,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悲剧。

他认为艺术能够让人们从现实世界中一步一步地走进美好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获得自由和满足。

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虽然充满了悲观主义,但是其思想依然对许多人产生了影响。

他的思想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不满。

人们对于生命、幸福和意义的思考,都与叔本华的思想有关。

今天,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风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学习。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

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叔本华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他在19世纪许多领域都有很大的贡献。

他综合了不同文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

在他的哲学里,他主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痛苦和生命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观点”来写一篇文章。

第一步:人的自我意识在叔本华的哲学观中,他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有自我意识。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能力。

这种能力让人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并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影响和意义。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独特的一面,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面。

第二步:痛苦在叔本华的哲学中,痛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痛苦,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但是,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痛苦,来获得幸福。

他通过无数的研究认为,欲望是引起痛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他提出了要通过减少欲望来减少痛苦的方法。

第三步:生命的意义叔本华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生命本身的认识和感知,而不在于世俗上的荣誉、财富或权利。

在他看来,我们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与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生命是非常渺小的,因此活着的意义也不在于得到多少金钱或成就,而在于如何让自己不会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总结:综上所述,叔本华的哲学观点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并对世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减少痛苦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这些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人们对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到底说了什么?以下是关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简单介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是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看作为人生归宿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可以作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的解毒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在表象世界中,人作为意志的外在体现没有任何自由。

在表象世界中,人不停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殖欲望。

不管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其结果都带来痛苦一方面,短暂的满足虽然会带来稍许的幸福,但满足欲望之后,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无聊即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而满足不了的那些欲望又会带来痛苦。

由于能够被满足的欲望在所有欲望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因此整个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从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解脱痛苦的问题。

从肯定意志的角度看,肯定意志就是,人生尽管有痛苦,但痛苦过程之中也有些许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和片刻的幸福,这种片刻幸福也丰富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使人理解和承受人生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人所可能拥有的幸福。

人生是痛苦的,但其中的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否定意志的角度看,否定意志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认识有清静剂的作用,在认识的条件下,意志会自动退出意识的主导地位,人作为表象界最高级的意志体现者就会厌恶意志,主动地、自愿地压制意志,抑制欲望,形成禁欲,否定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从而解脱痛苦对于这个认识了自身本质的人来说表象和意志就意味着归于无了。

这种禁欲者虽然肉身尚存,但是其意志已经死去。

用叔本华的话说,这是一种“微弱的生存。

这种否定方式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人类的消失和世界的寂灭,即解脱了痛苦,也无所谓幸福叔本华揭示痛苦,但是不会止步于痛苦。

他的哲学在整体意义上来看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但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是有幸福可依的这种幸福虽然短暂,但是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幸福我们却是可以达到,我们也只能享受到相对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德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人生的智慧》(The Wisdomof Life)是一本关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的哲学论述,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人生的智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所提出的智慧观点:一、人生的本质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欲望和痛苦。

他认为欲望是人生的驱动力,但欲望的满足只是短暂的快乐,而痛苦则是不可避免的。

他将人类欲望分为三个层次:存在欲望、爱欲望和智慧欲望。

惟独通过智慧欲望的追求,人们才干超越个人欲望的束缚,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幸福。

二、欲望的控制叔本华提出了欲望的控制和节制对于人生智慧的重要性。

他认为,过度的欲望会导致痛苦和不满,因这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他主张通过镇静思量和理性判断,从而减少欲望的产生和对欲望的依赖,从而达到智慧和幸福的境界。

三、意义与价值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而是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智慧的成长。

他主张人们应该寻觅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而不是被外界的诱惑和物质的追求所束缚。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四、人际关系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也谈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难点的,但也是人生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他主张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理性和镇静,避免过度的依赖和期望,以免陷入痛苦和失望。

他提倡人们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从而建立健康和平衡的人际关系。

五、对死亡的思量叔本华对死亡的思量贯通了整本书。

他认为死亡是人生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正视死亡的存在,从而更好地珍惜和利用有限的生命。

他认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智慧。

综上所述,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提出了关于人生意义和幸福的深刻思量。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人生哲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诠释了一种开放和富有建设性的人生价值观以及朝着自由完
善的发展动力。

追求自由和个性发展是叔本华关于人生哲学的精髓之一,他提出了“自由”和“个性完善”作为生活主题,认为它们应该成为每个人个性发展的目标,从而使人们可以更珍视自己的生活,更充分地体验生活的乐趣。

叔本华强调以对真理的虔诚寻求、对智慧的探究与反思为基础的生活哲学,他
认为,当我们在寻求审慎又不断发展的道路时,我们才能真正接近般若波罗蜜多教义。

因此,叔本华建议,将智慧视为一种基本义务,智慧不仅指思考能力,而且指人们对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追求一种更高更完善的状态的一种渴望,也是一种追求思想自由的勇气。

叔本华还鼓励学生持续性地获得教育,他认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自由的
精神和资源,可以实现人类的伟大头脑,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精神水平和物质水平。

他主张,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更好地发现正义,把握新的知识,激发新的思想,从而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积极力量。

简而言之,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强调智慧和教育,以对真理的虔诚寻求、对智慧
的探究与反思为基础,强调以自由、智慧和教育为一个人实现能力的最高境界以及完善生命的动力。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不仅能够改变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而且可以使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叔本华哲学思想

叔本华哲学思想

叔本华哲学思想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他的哲学探讨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事物是意志的现象或表象,意志与表象的关系是建立在人怀世界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人生就是意志的表现,意志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总是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就是痛苦。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开创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提出的“意志”、“本能”、“直觉”、“痛苦”、“死亡”有广泛的价值,叔本华的哲学实际上开创了近代西方人生哲学的先河。

叔本华生平亚瑟·叔本华1788年2月22日生于年出生于波兰旦泽。

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母亲是一们通俗小说家,但在当时颇有名气。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生活。

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旅行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

就这样,叔本华从小就时常随着父母出游。

据说他的父亲脾气暴躁,而他的母亲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聪明美丽。

叔本华自己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

”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给“怪癖”和“天才”做的解释。

1796年,叔本华随父母旅行,途经法国,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

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

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

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

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

叔本华才在其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1809年他进入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改学哲学。

1811年叔本华在柏林学习哲学。

在那里他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14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学说,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由人类理智的本质所决定。

心灵有自身的知觉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归约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康德宣称说,在我们认知表象的意义上,我们无法知道脱离开理智的世界是什么,并且也永远无从知晓;它是伟大的不可知之物,是人类借以将世界知觉为表象的本体。

我们不能在理智直觉中直接面对自在之物,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心灵的形式,诸如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都不适用于它。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发生了分歧。

他认为,如果我们仅只是一个理智存在者、一个向外注视的主体,那么,除了按照时空范畴和因果律构造的现象外,我们的确无法认知任何事物。

但是,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我们却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在关于活动的意识中,我们了解到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意志;它是无需外因的非时空性质的原始活动,并通过冲动、本能、努力、向往、渴望等方式来表达自身。

我们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现象、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来了解;并把自身表象为延展的有机体。

我们以两种方式认知自我: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但只有一个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

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身体是意志的表现。

自然和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解决整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

叔本华按照与人的观念相类比的方式解释一切事物: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这种唯意志论的世界观通过各种事实得以巩固。

当我向内观审时,我直接与自己的意志照面;当我向外观审时,我直觉到作为身体的意志。

我的意志将自身客体化为肉体,并通过有生命的机体来展现自身。

在石头中,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力;在人类中,意志意识到自己。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这些事件都证明,自然界中活动着与人类意志相似的力量。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浅析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叔本华是一位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中的悲观主义是其最为著名的派别。

他所提出的人生哲学贯穿着悲观主义的基本思想,即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无意义的、毫无目的的和无尽的痛苦。

1. 人类的本质是“意志”,而非理性叔本华的“意志”指的是一种人类本质之力,其强大到足以影响我们做出所有决定。

而人类不仅仅是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来决定其行为,而是受到了无意识的“意志”力量的控制。

这种“意志”力量来源于人类与世界的联系,它产生了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人类的“意志”力量是源源不断的,它的目的是满足我们的欲望、野心、需求和冲动。

然而,这种此刻的满足很快就会被一种空虚感所取代。

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达成了多大的成就或拥有了多少的物质和财富,这种空虚感始终存在。

2. 人类的存在是极度痛苦的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无目的,既毫无意义,且充满痛苦。

确切地说,叔本华不是说人类的生活中只会有痛苦,相反,他认为所有的事物或事件都涵盖两种极端:满足和痛苦,而人类的生活中往往占比例更倾向于前者。

无论我们在世界上所表现的人类行为有多么伟大,痛苦仍然会存在,即使是最幸福的人也不例外。

此外,每一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即使他们所得到的物质和财富越多,生死也是无法避免的。

3. 悲观主义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悲观主义的叔本华来说,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痛苦的,因此,他认为应该以悲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这种悲观的态度是指面对现实、承认痛苦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像欢乐主义者那样避免或忽视痛苦,或者幻想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

悲观主义所提倡的不是消极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不放弃的坚持和承认痛苦的重要性。

此外,悲观主义者更容易从失败和挫折中提取经验教训,以及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有更全面和真实的认识。

总结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提出了一种尖锐的批评,指出人们不能盲目地、轻易地陷入幸福追求中并认为实现个人目标是外在的世界意义。

但不可否认,这种论调给人们打击过多,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创造力与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学说,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由人类理智的本质所决定。

心灵有自身的知觉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归约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康德宣称说,在我们认知表象的意义上,我们无法知道脱离开理智的世界是什么,并且也永远无从知晓;它是伟大的不可知之物,是人类借以将世界知觉为表象的本体。

我们不能在理智直觉中直接面对自在之物,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心灵的形式,诸如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都不适用于它。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发生了分歧。

他认为,如果我们仅只是一个理智存在者、一个向外注视的主体,那么,除了按照时空范畴和因果律构造的现象外,我们的确无法认知任何事物。

但是,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我们却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在关于活动的意识中,我们了解到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意志;它是无需外因的非时空性质的原始活动,并通过冲动、本能、努力、向往、渴望等方式来表达自身。

我们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现象、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来了解;并把自身表象为延展的有机体。

我们以两种方式认知自我: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但只有一个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

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身体是意志的表现。

自然和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解决整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

叔本华按照与人的观念相类比的方式解释一切事物: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这种唯意志论的世界观通过各种事实得以巩固。

当我向内观审时,我直接与自己的意志照面;当我向外观审时,我直觉到作为身体的意志。

我的意志将自身客体化为肉体,并通过有生命的机体来展现自身。

在石头中,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力;在人类中,意志意识到自己。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这些事件都证明,自然界中活动着与人类意志相似的力量。

在植物界,我们也发现了无意识的努力或冲动的迹象。

树木渴望阳光,努力向上生长;同时,它也想要得到水分,所以就向土壤下扎根。

意志或冲动引领着动物的生长,并指导着它们所有的活动。

渴望吞噬猎物的野生动物长出了牙齿、爪牙和肌肉;意志为自身创造了一套与需求相匹配的有机体;功能先于组织:顶撞的欲望是长出角来的原因。

生存的意志是生命的基本原则。

在人类和高等动物之中,这种原始冲动是有意识的;它创造出了智力作为自己的器官和工具;智力是世界上为意志照亮道路的明灯。

意志为自己创造了大脑;大脑是智力的所在;智力和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在这个方面,叔本华与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

在较低级的生存层面,意志是盲目的追求,它漫无目的地活动,却没有丝毫意识;但在人类之中意志是有意识的;智力被嫁接到了意志之上,是所有用以自我保存的工具中最有力的一种。

但它始终为意志服务;意志是主人,智力是奴仆。

意志控制着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对于那些我们愿意知觉、愿意记住和愿意想象的事物,我们就会直觉得到、记忆得住、想象得来;我们的论证总是出于意志的诉求。

叔本华昭示了现代心理学的理性化理论——理性是意志的奴隶,为了论证结论的合理,它就会构造原因,而这些结论都是在意志、情感或其他非理性的基础上为意志所接受的。

当我们观察从人类到矿物质的存在序列时,我们发现理智淡化到了背景中,意志却是始终保持唯一、恒定且持久的因素。

在孩童和野人身上,冲动支配着理智;当我们下降到动物王国,会发现本能越来越缺乏意识;在植物中,意志是无意识的;在矿物质中,已经不存在有意识的理智的任何迹象。

这种显现在矿物质和人类中的基本意志,既不是一个人格,也不是有理智的上帝。

它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以生存为其意向。

意志自身是非时空性的,但它却在具有时空性的个体中表现自己;也就是说,在以时间和空间形式存在的个体中,心灵能够知觉到它的活动。

它以永恒不变的类型展现自身,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比如,不同种类的有机物种就是永恒不变的类型。

物种不会发生改变,生生死死的是属于某一物种的个体,而意志类型或物种却依然存在着。

这些类型形成了一个上升的阶次,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或等级,从最低级的物质攀升到人类。

个体来来往往,但意志永远存在。

因此,作为我们基本组成部分的意志是不朽的;意志用以表现自身的特定的、具体的个体形式却是会死的。

所以,自杀就意味着毁灭意志的某一特定表现,而不能毁灭意志自身。

悲观主义生活和生存的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争斗、悲伤和邪恶的根源。

世界是无休止的争斗和战争,不同形式的追求存在盲目意志互相斗争,大鱼吞食小鱼。

事实上,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而是所有的可能世界中最糟糕、最邪恶的。

人类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因为其中充满了痛苦,它之所以充满了痛苦和悲伤,正是起因于人类意志的本性。

生命由盲目的渴望构成,只要渴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痛苦不堪;但一旦得到满足,新的令人痛苦的欲望就接踵而至,如此反反复复,直至人们厌倦作呕。

我们永远不会彻底满足,因为凡花皆有虫。

就像是触礁沉船的水手,我们挣扎着、挣扎着从惊涛骇浪中拯救自己疲惫的身躯,但最终还是被席卷而去。

我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抗拒着死亡持续不断的入侵,时时刻刻都以这种方式与死亡作斗争,还有一些间歇较长的方式,比如我们的每一顿饭、每一次睡眠,或者每一次给身体取暖等。

死亡最终必然取胜,因为我们一旦降生,便落到他的掌控之中,他同自己的猎物玩上一小会儿之后,就把它们一口吞掉。

然而,我们还是带着极大的兴趣和所有可能的安慰来追求生命,就像是吹肥皂泡,尽管我们确切地知道迟早会破灭,但还是要尽可能把它吹得更大、保持时间更长……结果,兽类和人类一开始就成了痛苦侵袭的对象,就因为他们存在着。

另一方面,当缺乏欲望对象时,因为太容易获得的满足会使欲望顷刻消失,一种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降临……于是,生命就像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荡的钟摆。

这一点也要以非常奇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果人们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转入地狱的话,天堂就只剩下了无聊,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生命之所以是罪恶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它是自私的、卑贱的;意志的本性决定了生命本当如此。

人类是性恶的动物,是无情而又怯懦的自我主义者,恐惧使他变得诚实、虚荣使他变得合群,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像其他人一样贪婪、狡诈。

知识和文明的进步于事无补;因为它只能带来新的欲求,以及与之相伴的新的痛苦和新型的自私和不道德。

所谓的美德,比如热爱劳动、坚韧不拔,以及节俭和忍耐,都不过是些精致化的自我主义而已。

“更多的智慧带来更多的烦恼;拓展知识者徒增忧伤。

”“历史是一长串永无止境的谋杀、抢劫、阴谋和谎言;观其一页,尽知其余。

”同情和自我否定的伦理学叔本华教导说,同情或怜悯是道德的基础和标尺,一个自私的种族,就是邪恶的种族。

善良的行为必须由纯粹的同情心激发;如果行为的动机是出于个人的福利,则此行为毫无道德可言;如果动机是要危害他人,则此行为就是邪恶的。

一个人经验上的品性是完全被决定的,但人会懊悔这一事实证明意志是自由的。

因此,我的意志最终要为我的品性负责:理性的自我塑造了经验的自我。

因为自私意志是所有罪恶的根基和所有痛苦的源头,所以人们必须否定意志并压制自私的欲望,以便能够享受幸福,至少说是享受平静。

有好几种可能的方式以实现这一点。

艺术或哲学天才可以从自私意志中解脱出来,沉湎于艺术沉思或哲学思想之中,并忘却自我,这种方法虽然让人提前品尝到了解脱的滋味,但终究只是暂时性的得救。

要使自己从自私意志中解脱出来,个人也可以思考世界上的诸多邪恶、欲望的徒劳,以及个体存在的虚幻。

如果他能够考虑到这些事情,并牢记所有的个体在本质上都是同一的,都是同一原始意志的不同表现,他就会感受到对于所有造物的怜悯与同情;他将会在他者之中看到自我,并将他人的悲伤感受为自我的悲伤。

这属于道德的途径,但依然只能提供暂时的解脱。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禁欲苦行的生活中彻底否定意志,就像基督教的苦行者和佛教的圣徒所实践的那样。

做到了听天由命、无为任化,意志就消亡了。

圣者从自我的意志中解脱出来,从那种将自然人束缚到世界之上的冲动中得救;一旦了解了生命,看清了生命的真面目,意志就会消亡。

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受到了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的影响,哈特曼竭力调和黑格尔的唯理智论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他的哲学思辨建立在科学归纳法之上,而他的自然哲学则与谢林的理论类似。

他认为,作为一种解释,机械论是不充分的,必须用关于世界的唯心主义概念来加以补充。

如果不假定自然界中有意志的运作,我们就无法解释很多事实,然而,就是这种意志,在哈特曼看来,被无意识的目的所控制。

比如,动物本能是指向一个目的的智能活动,但本能却意识不到这一目的。

本能不是由机械的或物理的条件决定的,但它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并转变机体以满足需求。

包括物质在内的所有东西的指导原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非人格的、具有智能的意志,也就是意志加观念,只有在人类大脑中,意志才变得完全有意识。

物质由力的中心或无意识的意志冲动所组成,这些冲动代表着一个绝对普遍的、无意识的精神的活动。

这种绝对精神起初处于静止状态,仅仅是潜在的意志或理性,但它被没有根由的意志所激发,进而开始活动。

由于它包含有逻辑理性在内,所以无意识的世界意志就被理性目的所控制,并在理性演化的过程中表现自身。

但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意愿都是罪恶的,是不幸的根源。

这一演化过程的最终目的是绝对意志从自身获得解脱,并回归到原初的宁静状态,即涅槃。

当人类绝对不存在时,就能够实现这个目的。

然而,人类的职责正是肯定那种不遗余力地生存的意志,而不是隐逸遁世或者实践禁欲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