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要对其原因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诸如:经济原因说、政治原因说、军事原因说、民族原因说和历史原因说等多种观点,我认为: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政权也好,1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下面我想从”人心向背是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和”苏共是怎样失去了人心?”两个方面对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和教训作些介绍,希望大家来共同分析思考。
一、人心向背是(俄)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一)列宁时期(俄)苏的党群关系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是靠”和平、土地、面包”三个口号上台的,这的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沙皇制度被推翻的直接导火索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国有47%的成年男子应征入伍,到1917年约有600多万人在战争中伤亡和被俘,俄国军队总人数950万人,而粮食供给只能勉强满足700万人的需要,俄军士兵不仅每天要面对死亡,而且连饭也吃不饱,反战情绪十分强烈,他们要求和平。
服役士兵中2/3是强征来的农民,战争使农业劳力缺乏,经济萧条,农民纷纷破产,一贫如洗,连土地和耕牛都被富农牵走,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战争和经济崩溃使工人和城市居民处境恶化,食品匮乏,物价飞涨,饥饿威胁着整个国家,居民们要求给他们面包。
1917年,俄国社会已陷入全面混乱,3月9日彼得格勒爆发了群众罢工和示威游行,工人们捣毁了警察局,调来的士兵2拒绝向群众开枪,12日工人和士兵联手攻下了军火库,取出了枪支武装工人、市民,罗曼诺夫王朝被群众的二月(俄历)革命推翻。
但是由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成的临时政府再次让民众失望,他们不肯退出战争,不肯重新分配土地,用他们所谓的”国家利益”来压制人民的所谓”狭隘利益”。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
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原因及启示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面红色的苏联国旗,在苍茫暮色中悄然降下。
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演变、解体是多种因素相互促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课题。
对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探究,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原因1.政治因素。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造成了党政不分,缺乏民主,高度集中,以党代政以及权力过于集中等弊端给苏联的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而长期改革不力也最终败坏了苏联党和政府的形象,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2.经济因素。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不发达国家里高速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虽然它在执政时期经济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并未探索出在不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
这导致苏联经济建设一直没有搞好,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西方,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未得到令人满意的提高,导致人民对苏共产生信任危机,动摇了苏共执政的合法地位。
3.民族因素。
斯大林执政后长期实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如不切实际地推行的“一体化”、“民族融合”等政策),为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4.领袖人物的个人因素。
苏联是在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解体的,作为当时苏联党政最高领导人,他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治信仰的丧失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一个深层原因。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
纵览社会主义苏联的政治历史,起初,人民对社会主义和苏共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他们不仅击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
但同时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在积聚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僵化,一些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政治信仰体系不断瓦解,不少人对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信任,对苏共失去信心。
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促使了民众政治信仰的丧失: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所造成的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丧失对政治信仰构成了直接威胁。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苏共执政模式的失败及其启示
一
式始 于列 宁 , 于斯 大林 。苏共 执 政模 式 开 始 是 成
较成 功 的 , 随着社会 主义 实践 的变化 , 但 没有实 现
自我 功能 和机 制的转 换 , 反 , 成一种 僵化 的模 相 变 式 。苏共执 政模 式呈 现 出三大特 点 。
1 单纯 的计 划经 济 、
、
苏 共 执 政模 式 的 形成 及 特 点
所谓 执政模 式 。 是 指执 政 党 控 制公 共 权 力 就 的体制 、 制 、 机 途径 、 段 和 方法 的相 对 稳定 形式 手 的总和 。执政模 式 是 一 种 相对 静 态 的分 析 框架 。 执 政模式 的形成 和完善 都需 要一 个长期 的过程 。 苏共 执政 的历 史 如果 从 1 1 十 月革 命胜 97年
度集权 。 2 高度 集 中的政 治权 力 、
在革命 的特殊时期 , 建立高度集中的权力体 制, 有利于统一意志和行动 , 达到完成革命任务的
目的 。苏共 在夺 取 政 权 后 , 本来 应 该要 切实 维 护
人 民的 民主权 利 。列 宁 对此 进 行 了有益 的探 索 ,
阶级 事业 的坚 定 捍 卫者 和 继 承人 。列 宁逝 世后 , 斯 大林 接 过继 续 绘 制这 幅蓝 图 , 把 它 付绪 实践 并
了一套 理论 、 体制 和实践 , 并最 终建立 起苏 联独具
一
格 的执政 模 式 。从 这 个 意 义 上讲 , 苏共 执政 模
收稿 日期 :0 5—1 —1 20 1 6
・
作者简介 : 高乃 云(9 1 , , 18 一) 男 四川大 邑人 , 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 究方 向 : 研 政治学理论和党建。
苏共腐败导致垮台的成因及其启示
委 员、 政治局候补 委员、 中央书记 、 中央委员 、 人 民委 员、 总 局的首长等 权力商品化就是把权力作为捞取金钱的手段 。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 等 。每~ 级都有自己 的一 套特权 。 无产 阶级政 党本该是代表最厂 兴起 的改革浪潮 中, 公开和秘密 的权钱交易蔓 延开来 。一部 分手中握 大人 民根本利益的 , 不该 为本党 党员 特别是本党 内的任何 集团和个人 有支 配物资 、 产 品大 权的国家官 员, 利用手 中便利条件 , 在流 通领 域中 谋 取任 何特殊利益 的。然 而 , 苏共就是 这样 一个领导班 子从思想开始 倒卖 生产 资料和 消费品 , 甚至走 私战咯物 资, 包括金属 、 石 油、 核原料 , 堕落腐化 , 社会建设 的方 向开始歪 曲, 党风开始滋生腐败和脱离群众习 大发横财 。贪污受贿之风也愈 演愈烈 , 如在 乌兹别克贪污大案中 , 从共 气 , 它 已由一个代表人 民利益的工人 阶级政党逐渐蜕变 为一个 为少数 和 国的党中央书记 、 部长会议主 席、 内务部长 到基 层党的数名 书记、 企 人谋利益的权贵集团 。 业领导 , 贪污总金额达 2 O 多亿卢布 。 三、 反思苏共垮台。 启 示我 国反腐建设
苏共腐败导致垮台的 成因 及其启示
政 治 与 法 律
苏共腐败 导致垮台 的成 因及其启示
孙 超
( 西安政 治学院研 究生管理 大队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引言在20世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共)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党,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自治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苏共在其执政期间也犯下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本文将探讨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苏共的执政经验苏共在其执政期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例如推动工业化以及战胜纳粹德国。
然而,苏共也犯下了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苏共执政经验的几个方面:1. 集权主义倾向苏共在执政时展现了明显的集权主义倾向,将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政治领导人手中。
这种集权导致了严重的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
同时,缺乏权力制衡机制也使得苏共无法有效应对问题和进行改革。
这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政体需要充分保障权力分立和制衡,以避免权力集中和滥用。
2. 经济中央计划的局限性苏共实行了经济中央计划的模式,由国家集中决定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
然而,这种经济模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很多局限性。
中央计划经济无法充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创新,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这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作用,给予私营部门更大的自主权。
3. 缺乏民主和言论自由苏共在执政期间严重压制民主和言论自由,限制了人民的基本权利。
它对异议人士采取了极端手段,包括政治迫害和大规模镇压。
这种威权主义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创伤,严重破坏了人民的信任和社会稳定。
这一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充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言论自由,以促进民主和法治。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从苏共的执政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重要的经验教训:1. 权力制衡和政治透明度苏共集中的权力导致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滋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确保权力制衡机制的存在,以及政治决策的透明度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2.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创新的重要性经济中央计划模式的失败表明,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作用,给予私营部门更大的自主权。
苏共失败的原因
苏共失败的原因与教训一、原因1.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的长期积累,是苏共衰败的历史原因1936年,用苏联宪法的形式确立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在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确立下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联合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对奠定反法谣斯战争的胜利的精神和物质基础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一模式所隐含的缺陷,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迸一步暴露出来,这对苏共本身和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 改革的失误是导致苏共衰败、丧失执政地位的直接原因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苏联模式的积弊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失误,诱发了苏联社会潜伏的种种矛盾,使苏联社会陷入全面的危机,最终导致苏联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的解体,则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现实、直接原因。
3.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共衰败的外部原因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主要原因是内因。
但是,外因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西方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东欧剧变对苏联的冲击是苏联丧失执政地位的外部原因。
和平演变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经济、科技、军事优势为后盾,扩大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接触和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演变,达到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的全局性的战略任务。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剧变是苏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只注重两种制度和平相处的一面,而不抓阶级斗争,最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加速和平演变的结果。
4. 苏共自身的蜕化变质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执政党——苏共蜕化变质、理论僵化、政治堕落,从本质上讲,苏共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目的、严重脱离人民群众、造成社会生产力严重落后于当代发展水平所致。
这一切都反映在苏联背离时代潮流、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保守落后的社会体制甚至对外战略上。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苏联的对外战略成了左右国内发展战略的杠杆,严重地危害了苏联的国家利益。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
试谈苏共败亡原因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而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从特权来看,由于特权阶层窃取了国家政权,苏共因此而灭亡;从腐败来看,由于腐败使苏共不得人心,丧失执政基础而跨台。
特权和腐败都是苏共体制缺陷的产物,因此体制问题更具根本性。
标签:苏共败亡;特权阶层;腐败;体制问题江泽民指出:“苏联经过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却发生了剧变的悲剧,最后解体、垮台了,这是为什么?其中的原因和教训需要全面深刻地加以总结。
”①研究苏联为什么解体,首先要搞清楚苏共为什么垮台。
因为苏共是苏联的领导核心,苏共的命运决定着苏联的命运。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不难看出苏联解体是伴随着苏共执政地位的逐步丧失而发生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重大的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
像苏共演变这么重大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近因和远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内因更具决定性,导致苏共败亡的内因主要是特权和腐败。
一、特权阶层是苏共的掘墓人列宁时期苏联共产党曾经是一个非常廉洁、清明的政党。
不仅列宁本人廉洁清明,其他苏联党政官员也是如此。
如在1918年内战时期,当时的粮食供应非常紧张,很难吃饱,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就因为饥饿而晕到在人民委员会的会议上,而他拥有调拨粮食的权力。
列宁晚年,出于需要,专家、红军军官、党政官员开始享受一些优待,诸如专家有较高的工资,干部在房租、旅行等方面享受各种减免优待,其子女享有免费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优先权。
当时这一做法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照顾政策,还不具有特权的性质。
斯大林时期苏共逐渐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特权制度,各级官员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
30年代初期开始,专供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医院和休养所在国家机构中逐步建立起来。
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1934年,苏联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的差距是30倍。
而到了1953年,苏联部长级的工资是11000卢布到14000卢布,而最低工资为250卢布,相差44倍至56倍。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自反对派的启示—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
来自反对派的启示—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苏共垮台、苏联亡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
这场变革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和其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苏联的崩溃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减少,但反对派仍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
本文将探讨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前因后果,并举出5个例子,以此帮助对这一时期的了解更深入、更清晰。
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1.经济原因:苏联是一个由国有企业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计划的失误和不适当的经济政策,苏联经济出现了崩溃。
同时,苏联并没有及时地引入市场机制,没有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调节经济活动。
这些问题导致了国家经济的崩溃。
2.政治原因:苏联共产党未能满足人民的政治需求。
苏联政府无法处理人民的诉求,反对派的声音被压制。
政府在决策方面也没有透明度,重要政治事件的信息被封锁。
最终,政治上的不公和压迫催化了人们对苏联共产党的不信任和怀疑。
3.文化原因:苏联在文化方面一直受到限制。
思想、言论和信仰自由受到限制,并面临政治审查。
苏联社会的自由和民主不足,导致了反对派力量的增大。
4.领导力不足:苏联领导层缺乏思维和领导力。
他们未能预见到苏联面临的问题,也未能有效地应对已经出现的问题。
此外,缺乏政治改革的意愿和行动,使苏联的实际情况更加失衡。
5.军事资源亏缺:苏联在军事资源方面的消耗是非常高的。
为了赢得“冷战”,苏联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来保证国家的安全。
这导致了苏联的经济资源和物资储备的亏缺,使得苏联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触发事件1.秘密和失误: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共产党的总书记。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以寻求基本的政治自由、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然而,政策出现了失误和秘密,并且被其他领导人看作是在放弃共产主义。
其中一个改革是在1989年开始的股票市场改革。
2.东欧革命:在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地,人民开始成功地推动民主和言论自由的运动。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
从苏共得出的经验教训
苏共的经验教训包括:
1. 统治集团脱离群众:苏共在斯大林时期的高层领导集团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隔阂,导致统治集团脱离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是苏共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2. 独裁的政治体制:苏共采取了极权主义的政治体制,压制了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制度的发展,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制衡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严重。
3. 经济计划的失误:苏共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计划失误和资源浪费问题,导致经济效率低下、贫富差距悬殊、物质短缺等问题。
4. 对外扩张的代价:苏共在冷战时期采取了强硬的对外政策,导致军备竞赛和军事干预的代价巨大,同时也削弱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国内经济实力。
5. 对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苏共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存在着偏见和错误,导致了民族矛盾和民族主义的抬头,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这些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吸取。
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
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苏东,一个个执政党、一个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没有任何有效抵抗的前提下顷刻间轰然倒塌,留给人们无尽的感叹和反思。
一、苏东剧变的原因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过度集权的体制。
在这种情况下,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脱离了本国实际,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纵使改革了30年,直到解体,旧体制的基本框架仍几乎原封不动,以军事和重工业为主题的经济方针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导致矛盾不断积累和激化。
直到苏东剧变前夕,苏东各国的经济形势严重恶化。
2、历史问题的沉淀所造成的潜伏危机是苏东剧变的历史原因十月革命开辟了新时代,但是改革本身没有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斯大林的改革模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尤其是在二战期间,对于抗战的胜利起了关键的作用,但是改革却没有适时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上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被严重扭曲了,从而在整体上减缓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长期冷战思维导致不断扩军备战,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稳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却延缓了经济建设、削弱了国力;对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推行的霸权主义,导致各国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
这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对东欧各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极大影响,而这些历史问题的积淀造成的苏东社会潜伏的危机,是苏东剧变的深刻的历史原因。
3、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
从20世纪50年起,西方国家就没有停止对苏东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渗透和破坏,最突出也最有效的就是支持这些国家的政治反对势力,从波兰的团结工会、匈牙利的民主论坛,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公民论坛,无一不是依靠西方的赞助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所有的这些和平演变,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东欧剧变都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与教训
摘要从赫鲁晓夫领导集团到戈尔巴乔夫领导集团逐渐脱离、背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打着“改革”的旗号,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包括倡导所谓“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全盘私有化等方针,以及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是苏联亡党和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也是苏联亡党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与教训——全国党建研究会考察团赴俄罗斯、古巴考察报告(节选)苏共之所以垮台,并导致苏联解体,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是主要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现实是主要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是主要的;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政治是主要的。
总之,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
多数俄共人士认为,这个演变从赫鲁晓夫开始,一直到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经历了30多年。
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综合俄共人士的看法,给我们留下印象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苏共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及其领导人俄共人士认为,苏共不能正确对待党的历史和过去的领导人,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作的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对苏共的打击最大,既否定了斯大林个人,也否定了党的历史,否定了列宁主义,其消极影响存在了几十年。
赫鲁晓夫虽然也曾讲过肯定斯大林的话,但那恰恰是他两面派嘴脸的暴露。
赫鲁晓夫去世后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立了一块黑白分明的墓碑。
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搞得更甚,直至全盘否定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过程,苏共自己否定自己,引起人民对苏共的不满和不信任,同时也给国际敌对势力将苏共“妖魔化”提供了“根据”。
有的俄共人士谈到,过去曾有人宣传斯大林杀了2000万人,现在的许多研究证明,在斯大林执政的30年内,由于各种原因被杀的不超过200万人(有的说几十万人)。
俄罗斯的现实,使人们包括一些曾经跟着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人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东欧各国是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东欧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开始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是一党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多党制的几个阶段联合的人名民主国家,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
但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
总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它们有的是主动地效仿苏联模式,更多的是苏联向它们推销。
而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1】。
结果,使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
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
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国家从时间先后来说分别是,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八国。
送方式上看有的国家是执政党本身改变了性质,变成了社会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有的国家则是共产党被迫向反对派让权,从而使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多数国家的剧变是“和平演变”,个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领导人一“左”到底,硬要用强力镇压群众,结果被人民以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政权。
但是东欧各国剧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三,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
1.2苏联解体1988年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
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
从1990年8月到1991年8月,即苏共二十八大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是指用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过度集权。
一、政治体制方面:1党在国家的全部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党的所有活动取决于党的领导层的制定和认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2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等级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所有管理者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下一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领导提名、审核、批准和委派。
3设置具有特殊地位的专政机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统一领导。
4设置权力有限的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二、经济方面:1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指挥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
2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命各级经济体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思想文化方面:1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上级任命各部门各单产品位的大小管理者。
2实行公共舆论一律,领导人之声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不同声音视为异端,轻者批判重者沦为阶下囚。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基本弊端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破坏了健全民主制的建立,使社会缺少了民主、自由、法制、人权。
其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整治管理体制必然破坏民主制和产生个人专权。
对领导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为领导者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提供方便。
它不能起制约领导人权力的作用;党和国家的监督机构和专政机构成了完成领导意图的机关,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听命的管理者。
2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最终对物质生产起遏止作用,因为它阻碍了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让经济运转脱离了市场经济轨道,使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共失败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本文主要从当时苏共和苏联自身的原因出发,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几个层面分析苏共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标签:苏共;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一、苏共失败的原因
1、经济
苏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苏共在斯大林上台后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取缔商业贸易和资本主义经济,大力发展重工业,甚至通过“剪刀差”的方式压榨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高足够多的资金和原材料,使得苏联经济在两个五年计划内取得突破性的成绩,为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但是重工业长期压榨轻工业、农业使得轻工业、农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继续向前发展,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加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不是按照经济规律运行,而是按照一个指挥中心的指令运行。
因此,也就必然会出现两种消极的后果,一种是指挥中心不可能把千变万化的经济生活纳入统一的轨道,从而使指挥者对经济生活管不好也管不了,最终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另一种是把社会经济统的过死,窒息经济发展的活力,抑制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整个经济发展处于畸形状态,结果导致经济的萎缩和失衡,出现经济危机甚至崩溃,从而引发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
2、政治
苏共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各种不正之风盛行,使得了党内广大干部与苏共离心离德。
苏共从斯大林时期开始在党和政府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抛弃了列宁时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党内外缺乏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容易导致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专制独裁即“一言堂”和个人崇拜,滋生权力滥用以及贪污腐败行为,破坏党和国家的政治民主和人民民主。
这样的政治体制使得当时相当多的人入党不是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自己能够在仕途上有所进步,能够攫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由于党内这种不良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纠正而且愈加得到扩散,再加上党内的高级干部的思想以及慢慢腐化,使得苏共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及贪污贿赂、特权腐败、卖官鬻爵、任人唯亲、徇私枉法愈演愈烈,苏共作为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逐渐丧失,严重损害了党的权威,造成了干部对党的不满。
3、思想文化
苏共在思想文化上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言论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得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和思想的迷茫混乱。
苏联对人们思想和言论的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
一是与经济政治体制相一致,思想文化管理体制上也实行高度集中的管控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人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思想和言论的自由表达权,一切都得听命于领导,否则,你就有麻烦。
最高领导人的个人观点或者讲话常常被当成判断意识形态领域是非的唯一标准,将最高领导人视为真理化身、思想源泉和绝对权威。
凡是与最高领导人言论不一致的观点,都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加以限制或者禁止。
其次是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对待人们的思想和言论。
二、苏共失败的经验教训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
因为经济的增长能够在短时间内缓和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的优势,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发展经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得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就业,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为改善。
人民群众在巩固发展了自身的利益之后自然会拥护和支持执政党,執政党的执政之基便愈发的巩固和牢靠。
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只有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每个党员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都有优秀的个人品质,都有很好的处理事务的能力,才能保持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始终保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领导地位;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避免专制独裁和个人崇拜,才能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才能减少和避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良行为的出现,维护和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让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服务人民,维护巩固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提高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
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坚持“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双百方针,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和开放。
由于每个人思想的形成都受到其自身实践和所学知识等有关,这就导致每个人的思想也千差万别,因此强求所有人的思想都保持一致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利于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
所以在思想文化上只有做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是我国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中占据主流,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起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和支持,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
此外坚持保持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和开放有利于为社会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也有利于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提供良好的平台,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提供自由发表探讨各种思想言论
的机会。
三、总结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中国共产党只有从苏共的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董晓阳:《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吴恩远:《苏联解体原因综述》,《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3期
[3]马龙闪:《俄罗斯学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解说》,《炎黄春秋》2013年第11
[4]葛明岩:《苏联解体的教训与启示》,《科教导刊》2012年8月(中)第23期
[5]张全景:《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
[6]杨长鑫:《苏联解体的体制原因及其深刻启示》,《大连干部学刊》2012年28卷第11期
[7]李俊倩:《浅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南北桥》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