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超全)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八年级部编版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部编版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有关过去的学科,了解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尤为重要,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八年级部编版历史知识点。
一、西方文化的传入14至15世纪,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探险,不断扩张殖民地。
他们通过殖民地贸易逐渐与其他国家产生了联系。
在与欧洲交流的过程中,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二、近代中国的历史近代中国的历史,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三、清朝的变革和崩溃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它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王朝。
清朝通过一系列的变革,试图挽救国家危局。
然而最终,清朝还是崩溃了。
四、民族独立和抗战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从半殖民地向独立国家发展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发起了一系列的抗争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崛起,为民族独立和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开始了向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六、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同时,中国开始了对外开放,走向了世界舞台。
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今天的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现代化,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个重要的全球影响力大国。
以上就是八年级部编版历史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历史、了解中国有所帮助。
历史不能忘记,珍爱现在,展望未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超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重大事件:开国大典(1949年1月1日、国庆节)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2、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 1949年9月;地点北平(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做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时间 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开指国大典);(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中国近代百年的剧变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2)青年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总结+练习
【初中历史】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点+练习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特区为什么“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和个人以及华侨和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与延伸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其他一些沿海市县。
※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放区。
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纵向推进,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
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
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城市。
随后又开放内地的一些市县。
※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WTO的影响: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1、经济特区的创办使一个苦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是A.深圳B.厦门C.汕头D.珠海2、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D.内地的开放3、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一一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面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
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开放城市D.经济技术开放区4、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步骤是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5.实行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是A.引进外国资金B.引进外国技术C.学习外国管理经验D.发展民族经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以下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知识梳理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中国现代史主要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等中国现代史历史意义2. 重点知识点土地改革的意义: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的意义:保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定了新中国的政局,为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中美建交的意义:结束了中美两国长期对立的局面,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
改革开放的意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难点解析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和人民民主专政等,在三大改造完成后,这些特征在中国都初步具备了。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最新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的:调动农民的⽣产积极性,促进__农村经济__发展。
2.概况(1)尝试:__1978__年,安徽凤阳__⼩岗村__农民实⾏分⽥包⼲到户,⾃负盈亏。
这种建⽴⽣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
(2)推⼴:__1983__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
(3)深化:农村__乡镇企业__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新路。
3.意义:农民有了⽣产__⾃主__权,⽣产积极性提⾼,农村⽣产⼒解放,农业⽣产和农民收⼊有了很⼤提⾼。
易混易错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拥有了⼟地所有权。
(×)提⽰: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体所有权归集体,农民只拥有使⽤权和经营权,⾃主经营,⾃负盈亏。
【问题思考】中国改⾰开放⾸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1)⼈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3)中国农村⼈⼝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
(4)为解决温饱问题,⼀些地⽅的农民开始了⾃发改⾰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城市经济体制改⾰1.依据:__1984__年,中共⼗⼆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的决定》,要求加快以__城市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的步伐。
2.内容(1)所有制形式:单⼀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实⾏__政企分开__,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__经营责任__制。
(3)分配⽅式:以__按劳__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式并存。
3.中⼼环节:增强__企业__活⼒。
4.影响:企业有了经营⾃主权,⼤⼤调动了企业、职⼯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崭新局⾯。
易混易错城市经济体制改⾰的中⼼环节是实⾏政企分开,扩⼤企业的⽣产经营⾃主权,实⾏经营责任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
练习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练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1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区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84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实施: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共同繁荣发展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表现: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1、歌曲《爱我中华》谱写了56个民族交融相处,生生不息,共同铸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下列哪一项政治制度的实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A、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一国两制”4/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点总结+练习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体现民族平等②体现民族团结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维护祖国统一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A、可持续发展战略B、西部大开发战略C、放宽政策D、搞活经济政策4、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首先要实现的是( )A、祖国统一B、民族平等C、民族团结D、共同富裕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进行三大改革C、实行赎买政策D、进行民主改革6、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A、内蒙古B、宁夏和广西C、西藏D、新疆7、李克强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支持力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目的(原因):(1)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满足广大农民想要获得()的要求,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时间:()— ()年。
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4.过程:1950年起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同时分给()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2) ()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3) ()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解放了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难点释疑1.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1)相同点:土地都归私人所有。
(2)不同点:①土地占有者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后者农民占有土地;②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不同:前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后者是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③产品分配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后者农民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3)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所有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2.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翻了身,新中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区分三个易混点: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知识点总结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2、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P18):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重点及是重工业主要分布的地区是东北地区)5、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6、成就:在苏联的协助下,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7、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8、一五计划的任务(主义内容):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③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大会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宪法的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宪法确定了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各民族平等原则等。
②意义:宪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了基础。
③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④问: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答:因为在宪法中确定了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专政原则等内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说它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_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政策。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外交孤立__政策。
2.提出(1)1953年底,__周恩来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又与__印度__和__缅甸__两国总理进行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__领土完整__,互不侵犯,互不__干涉内政__,平等互利,和平共处_。
4.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易混易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方略,是处理具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召开:1955年,__周恩来__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特点:第一次没有__西方殖民主义__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转折:周恩来提出“__求同存异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易混易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思考】“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1)“同”是指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发展经济。
(2)“异”是指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外交知识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概括古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独立自主和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2、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3、4、回顾建国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识读《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概括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环境:政治:我国面临的是无尽的屈辱和历代反动政府留下来的许多不平等条约。
经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安定民生,巩固胜利。
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实行军事封锁和禁运。
5、美苏两大巨头对新中国发出的交友信息都是什么态度呢?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政权,并与我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友好、接纳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始终没有放弃对逃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之承认,它拒绝承认、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以及阻挠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地位。
敌视、拒绝6、新中国初期我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善: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性,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影响):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它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历史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答案
第 4 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要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之初,工业依然落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
3.时间:()—()年。
4.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2)交通运输成就: ①宝成、鹰厦等 30 余条铁路建成; ②川藏、青 藏、新藏( ) 相继通车; ③ ( ) 长江大 桥建成。
7. 结果: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 ( )完成。
8.意义:我国开始改变 (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 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 ( )年 9月,第一届() 大会在北京召开。
2. 内容:5. 实施的中心:以 ( 先后施工 1万多个工业项目。
6. 成就:(1)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①( 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 ( 一辆解放牌汽车; ③ ( 成投产,中国第一架喷气式 ( 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成投产。
)帮助兴建的 156个项目为中心,)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 )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 ) 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 试制成功; ④辽宁(1)制定了《》。
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性质);是真正反映了()利益的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2)选举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他国家领导人也被选举产生。
3.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制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难点释疑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国家工业化的区别:“一五”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项目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应地,交通运输业、轻工业也有了发展。
“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但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化,还任重道远。
(完整word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问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地点:(2)主要内容:①通过___________起__________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__的国家。
)②选举_______③决定以_______为国旗④以__________为代国歌;⑤以___为首都并改名为_____⑥采用_____、建立________。
2、开国大典:(1)时间地点(2)________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
(3)意义: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2)新中国成立的启示: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________)(1)西藏派代表___________到达北京,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________(2)意义:第2课抗美援朝1、抗美援朝(1)背景(2)目的:(3)时间:以_______为司令员,军队是_________(4)以________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________精神,因此被誉为“_________”。
(5)结束时间_______,美国签署“_______”。
(6)意义:(7)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原因:第3课土地改革1、土地改革(时间:_____,地点_______)(1)背景:(2)法律依据______内容规定_____(3)结果:(4)意义:(5)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一五计划(时间_______)(1)背景:(2)目的:(3)基本任务:(4)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化建设的原因?(5)成就:①重工业:②交通运输业:(6)作用: (7)“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时间、地点:_______(2)会议内容:①颁布(五四宪法是《共同纲领》的_____);②选举(3)宪法性质(意义):(4)第一届全国人大的意义:(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第5课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2)方式:(3)原则:(4)阶段:(5)结果: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方式:(2)结果: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1956年)(1)目的:(2)方式:(3)创举:4、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5、改造存在的问题: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中共八大(1)时间(2)内容:(3)评价: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的总路线。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素材: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打印版第十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P46):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确立在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P523.南方谈话(1992):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阐述了他的观点。
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解决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如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
4.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党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邓小平的评价: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8.中共“十七”大(2007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中共“十八”大(2012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为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10.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__新解放区__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2)全国土地改革前,__封建土地制度__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土地改革的过程(1)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__》。
(2)主要内容:废除__地主阶级封建剥削__的土地所有制,实行__农民__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措施: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__地主__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__农民__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4)结果:到__1952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易混易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并没有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发生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仍是私有制,土地由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民私有。
2.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已经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提示: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问题思考】如何认识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点?类别名称不同点相同点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封建土地所有制__地主__ 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土地归__私人__所有农民土地所有制__农民__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二、土地改革的意义1.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__封建土地__制度,消灭了__地主__阶级;__农民__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生产力__。
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工业化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总结+练习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预习提纲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目的:为了有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起止时间:—1957年。
4.成就:①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第一汽车制造厂;③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④新建、鹰厦等铁路;⑤川藏、青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⑥1957年,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的面貌,向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6.时间、地点:年9月,召开。
7.内容:①制定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的宪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大会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为国务院总理。
8.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知识点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二、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1954年9月召开地点:北京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三大改造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1)原因:①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是__一家一户__分散经营的,这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农业生产合作社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结果:__1955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合作化: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手工业生产合作社__。
易混易错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土地属于农民。
(×)提示:我国在土地改革之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土地的性质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公私合营1.原因:①私营工商业中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②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经济。
2.形式: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公私合营__。
3.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赎买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全行业公私合营__的高潮。
5.三大改造的完成(1)完成:到__1956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__资本主义工商业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评价①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社会主义公有制__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我国从此进入__社会主义初级__阶段。
②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易混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选择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中,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虎门销烟(正确答案)
下列哪项不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汉阳铁厂(正确答案)
D. 福州船政局
戊戌变法中,提出“变法图强”口号并主持变法的是:
A. 光绪帝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李鸿章(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国号是:
A. 中华帝国
B. 中华民国(正确答案)
C. 中华联邦
D. 中华民主国
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并积极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A. 张謇(正确答案)
B. 荣宗敬
C. 孙中山
D. 蔡元培
五四运动中,学生们提出的口号中不包括: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取消“二十一条”
C.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 拥护袁世凯称帝(正确答案)
下列哪次战役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取得的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A. 汀泗桥战役
B. 南昌起义
C. 南京战役(正确答案)
D. 广州起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是: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正确答案)
D. 淞沪会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分期:1、新民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社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3、文革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4、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重大事件:开国大典(1949年1月1日、国庆节)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2、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时间 1949年9月;地点北平(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做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开国大典:(1)时间 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从天安门指五四运动到天安门开指国大典);(2)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该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3)意义: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新中国成立的启示:新中国的成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的成果,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中国近代百年的剧变对青少年有什么启示:(1)作为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2)青年学生应该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6、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准备的方式:进军和和平解放;(2)过程:西藏派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到达北京双方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7、抗美援朝(1)背景: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达到鸭绿江边;美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军的一系列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时间:1950年——1953年,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军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4)最可爱的人: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5)1953年,美国签署“停战协定”。
(6)意义: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8、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1)背景: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开始的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4)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改革是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只是所有制发生变化,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从私有制到私有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重大事件:一五计划、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改造、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2、一五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2)背景解放前夕,国民党经济濒于崩溃;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目的: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5)成就: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厂;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
交通运输业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加强内地边疆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立工业基地。
(6)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民主政治建设(1)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共同纲领》功成身退;(2)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方式: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即公司双方共同经营起义,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赎买政策的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在的创举。
(4)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5)历史意义:国家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6)消极影响: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4、八大(1)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2)主要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确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评价: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总路线:(1)提出的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就显著,党中央因此认为经济建设的速度可以更快一些;(2)时间 1958年;(3)内容:鼓足干净、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评价:客观上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对我国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5)导致了“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
(6)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6、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2)评价: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出现经济困难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
(4)经济恢复: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5)探索时期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大庆油田的建成(作用: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
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儿子雷锋。
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7、文化大革命(1966年到1976年):(1)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把阶级矛盾当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2)开始的标志:中共中央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组;(3)结束的标志: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此事件的意义: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4)性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争夺统治阶级内部最高领导权的一场内乱;(5)林彪反革命提集团的覆灭: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坠机事件。
(6)抗争二月逆流、四五运动;(7)四人帮: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
(8)四五运动:是为了纪念周恩来,痛斥了“四人帮”的群众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9)对文革的认识:文革是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启示:我国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中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0)最大的冤案文革期间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8: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1)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2)要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按规律办事;(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重大历史事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十二大召开、十三大召开;邓小平南方讲话;十四大召开;十五大召开。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人民要求对文革期间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中共中央领导人依然坚持左的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2)时间:1978年;(3)内容: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性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3、十一届三中全会:(1)1978年底,北京召开。
(2)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为冤假错案平反:对刘少奇恢复名誉;(2)立法工作:颁布很多法律;(3)意义: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5、对内改革:(1)农村改革: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最早实行的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意义或者作用:解放了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