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腔调”为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腔和调,与声音相关。词曲、戏艺、音乐中有腔调,民族、地域、城市,甚至个人也都有各自的腔调。周作人说那腔调犹如听京戏吸鸦片,叫人沉醉;阿城谈起腔调时却提醒说“做什么,但不能有什么”……

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以“腔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

(一)审题: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学生的思考需要围绕“腔调”这个中心话题展开。

提示语部分共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腔和调,与声音相关”,“腔和调”的并列表述一方面肯定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提醒和暗示了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腔”重在言语的姿态,“调”则多变现在言语的声音方面。第二句话是“词曲、戏艺、音乐中有腔调,民族、地域、城市,甚至个人也都有各自的腔调”。前半句说“有”,语意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强调了“腔调存在的普遍性”。后半句关注点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的是“都有各自的腔调”,即腔调在各自身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内涵。第三句话“周作人说那腔调犹如听京戏吸鸦片,叫人沉醉;阿城谈起腔调时却提醒说‘做什么,但不能有什么’”。这句提示语所提示的内容处于“评价”的层面,前半句是现代作家周作人的评价,他从感观的角度盛赞其“韵味”(沉醉),核心在于有味道,能给人感性的“美和快意”;后半句则是当代作家阿城的评价,他以理性哲理的思考,冷静深刻的给了我们一种“警醒”——做什么,但不能有什么!显然,阿城是讨厌腔调的。在这里他已经将我们对“腔调”的思考拉入到“怎么做”的境况中,前一个“做什么”,我们可以理解成“待人处事、学习、工作等”,后一个“有什么”的“什么”则是指“腔调”。显然,阿城评价的腔调里有了些批判现实的味道,如“官腔”、“装腔”等。综合来看,这句话的提示从现代到当代,有了一个时间的演变。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时间的变化中,具体情况的变化,我们对腔调的评价也在变化,或褒或贬或其他。

当然,结尾处的省略号也值得深思,它提示读者要怎么评价别人的评价?自己对于腔调又怎么评价?阿城说“不能有什么”,那我们应该有些什么呢?自然,这里的思考已经延伸到了“怎么做”的层面了,这里在评价之后就需要提出自己的主张了。

关于提示语的“要求”部分,基本与其他出现的话题作文一致。这里需要强调是“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一句,很明显,这与我们所选择的文体紧密相关。同时,对材料的选择,要求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考生答卷存在问题:

1、很多考生不知何为“腔调”或者对话题“腔调”理解不准确,觉得难以把握,故不知所云。

2、拟题不用心,一些考生直接采用话题为题,或拟题为“论腔调、小议腔调、说腔调”。更有一小部分考生忘记拟题,造成不应该的硬伤扣分。

3、相当一部分考生行文过程中心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论述空洞,缺乏具体材料,或者东拉西扯,无整体构思,只会按照作文提示语拼凑字数,得分停留在39分以内。

4、部分考生有意无意的置换话题或者不点题、不扣题,导致走题。

5、一小部分考生依赖性写作习惯不改,不动脑筋思考本次考试的话题是“腔调”,而把作文写成“谦逊、保持本色、找准定位、呼唤社会道德良知、弹出和谐的旋律”等,导致作文完全走题。

6、叙述议论结构安排不当的问题依然存在。

(三)整改意见:

1、加强审题指导,让学生把握审题的方法,科学准确地审读作文题。

2、树立作文整体意识,做到作文中心明确、言之有物。

3、继续加强作文素材积累,并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积累的素材。

4、强化学生的扣题、点题意识,保证写出切题作文。

优秀例文6篇:

中华文化,中国的腔调

高三(16)班张楷新

曾几何时,中华文化风靡全球?但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却被异域文化弄得千疮百孔!

请别忘记,中华文化,才是中国的腔调!

自中华文明开源至今,泱泱中华留下多少文化上的精华?可是到今天,我们能记起的,又有多少呢?如今很多人,也许还没有适应周杰伦的哼哼哈哈,张嘴却已是那些一连串的英文。可是,又有谁会记得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呢?当艾薇儿的音乐从嘴边响起,谁又记得那轮明月下曾经站着的一个又一个诗人?李白的对月长吟,杜甫的月下闻琵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有那秦时明月汉时关。可惜今月虽曾照古人,今人却不识古时月。对于他们,我们已经遗忘得太多,若非考试需要,又有几个人会读那些古典诗词?这些文化,可都是中国的腔调!为何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考雅思,考托福,外国语种成为热门。见面打招呼是hello,离别时用日文“沙扬娜拉”,挂在口头的日语“so da si ne”……当那些人追着日本动漫韩国爱情剧欧美大片时,又有谁会记起我们的中华文化?小篆隶书行书正楷狂草,我们有颜筋柳骨,亦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块字,汉字文化的韵味又有几人赏识?单单一个“月”字便能使人月下独酌思乡,一个“雨”字就能让人心驰神往,一个“柳”字便能吟出惜别之意……这些汉字的韵味,又岂能被冰冷的屏幕映射的光与影的错觉所震撼?这些都是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中国的腔调啊!怎么能轻而易举地从脑海中遗忘?

当时人用着刚出的手机,讨论着iphone、nokia、samsung、LG等手机的优劣,当他们手中摆弄着各种品牌的单反在拍摄,当他们沉浸在K房里重金属音乐的刺激,亦或者在欣赏那些萨克斯、小提琴、钢琴所发出的声音里流连忘返时,又有谁记得中国的琵琶、二胡等民族乐器?《二泉映月》,《梁祝》的美妙也只能在偶尔听闻。这些才是我们的文化!这些才是中国的腔调啊!

我们怎能如此轻易地遗忘我们的文化?大风泱泱,大水滂滂,文明生活千古未灭绝者,唯我中华!

我们要记起这些我们的中华文化,这些才是中国的腔调!总有一天,中国的腔调会再度让世界认真听话!

不要让腔调变成了一堵墙

高三14班朱新强

近日,在微博有个很热的话题“今年春节旅游,你被宰了吗?”网友们纷纷诉说自己的“挨宰”经历。我发现这里面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外地人因为腔调的不同而使当地的商家们纷纷使出“宰客刀”向其使去。比如有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与朋友一起去某旅游城市,在烧烤处欲租个位置,结果商家立刻开口要200元,后那人用本地口音与商家讨价还价,最终竟50元成交了。

腔调的不同竟造成了如此不同的待遇,腔调造成的“歧视”可见一斑!不要让腔调成了人们之间的一堵墙!

从上面关于微博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腔调,作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使人们能更好地区分本地或非本地的同时,却也使人们之间产生了一种隔阂,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道无形的墙。其实,这种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比如说你进入一个学校或单位,发现周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