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

合集下载

_温病条辨_辛凉三剂_开窍三宝的组成与应用特点

_温病条辨_辛凉三剂_开窍三宝的组成与应用特点
辛凉三剂是辛凉法的代表方, 包括辛凉平剂银 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 , 其中银翘
散、桑菊饮为辛凉解表剂, 治邪在卫分。 1.1 银翘散 见于上焦篇第 4 条: “太阴风温、温热、 温疫、冬温, 初起恶风寒者, 桂枝汤主之; 但热不恶寒 而渴者, 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鞠通方论解释, “本 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苦甘; 热淫 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之训”, 即使之具备寒凉 清热、疏泄透表的特点, 涉及的是表证治疗的问题。 表证的治疗, 自《内经》提出“其在表者, 汗而发之”以 后 , 皆 称 为 汗 法 。最 初 是 辛 温 解 表 , 如 麻 黄 汤 、桂 枝 汤, 以后一些医家在辛温药中加寒凉清热药, 具有代 表 性 的 如 晋 代 葛 洪 《肘 后 方 》葛 根 解 肌 汤 加 石 膏 、大 青叶、黄芩等, 再后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宋代朱 肱 《类 证 活 人 书 》等 也 都 注 意 到 辛 温 解 表 方 中 清 热 药 的应用。温病的卫分证是表热证, 应当用辛凉解表 剂, 但并不意味着辛温药不能用, 因为表热证除了是 热证要清热外, 还要疏表透邪, 而辛凉药在这方面的 力量是不够的。我们常能看到, 温病初起, 在发热、咽 肿痛、口渴、舌边尖红等风热表证的同时, 又有恶寒、 无汗等肌腠郁闭的表现, 此时应在辛凉剂中加辛温 解 表 药 。银 翘 散 中 的 荆 芥 、淡 豆 豉 就 起 到 了 疏 散 表 邪 的作用, 这正是其组方的科学、合理之处, 因而成为 临床最常用的方剂之一。有的外感热证, 恶寒、无汗、 头身痛更明显一些, 辛温药还应多加一些, 如苏叶、 防 风 、荆 芥 、葛 根 等 。其 实 辛 温 解 表 药 不 仅 在 温 病 卫 分证中要用, 凡热病初起有表证的都可用, 如痢疾初 起用逆流挽舟法, 大头瘟、急性乳腺炎初起用疏风透 表 法 等 。《温 病 条 辨 》 涉 及 银 翘 散 加 减 使 用 法 的 条 文 有七八条之多, 但始终未提及加辛温药的问题。笔者

吴鞠通故事

吴鞠通故事

吴鞠通故事
摘要:
一、吴鞠通简介
二、吴鞠通的医学成就
1.著作
2.学术思想
3.治疗方法
三、吴鞠通医德医术的影响
四、吴鞠通故事启示
正文:
【提纲】
一、吴鞠通简介
吴鞠通(1698-1773年),原名吴贞,字鞠通,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温病学家”。

【提纲】
二、吴鞠通的医学成就
1.著作:吴鞠通著作等身,其中最著名的是《温病条辨》。

该书是他的代表作,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学术思想:吴鞠通在学术上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独特的温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3.治疗方法:吴鞠通擅长运用清热、解毒、祛湿等方法治疗温病。

他主张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提纲】
三、吴鞠通医德医术的影响
吴鞠通的医德高尚,他关爱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的医术精湛,治愈了许多患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吴鞠通的医德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医学界的楷模。

【提纲】
四、吴鞠通故事启示
吴鞠通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医学工作者应当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全,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其次,医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最后,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中医大家系列——书生型医者吴鞠通(二)

中医大家系列——书生型医者吴鞠通(二)

中医大家系列——书生型医者吴鞠通(二)&初露锋芒:“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

以张景岳、吴又可之法治之,十死八九,不甚验。

”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1793年这场席卷北京的大瘟疫,医生们用古代名医张景岳的方法治疗,根本不好使。

(其实是大家不会活学活用)用前文提到吴又可的大黄泻下排毒也不管用,这个应该是不对症。

吴鞠通是年36岁,学医17载。

面对上门求医的患者终于忍不住出手相助,这个个人觉着要感谢古代对于读书人的尊重了,如果是我们今天的人你知道一个人学医17年,没有看过病,谁敢给他看呀。

当时17年读书大家只会觉着吴鞠通学问高深,医术一定厉害。

当然也有可能是有的病人其他医生已经束手无策,才“死马当活马医”的交个这个书生医者。

因为这场瘟疫中吴鞠通治病的几个医案都是特别严重的病人。

这次吴医生一出手就停不下来了,一直到这场瘟疫的结束,根据他自己的记载,救活了不到百人,可能在瘟疫中没有起到决定的作用,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能扑灭一场瘟疫,我觉得那就真的没有西医什么事了。

跟我们做慈善类似,当时那个时代,一个好的医生可以救助眼前的病跟身边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次事件对吴同学最大的意义是给了自己足够信心,看着自己的病人康复,我想当年对于父亲跟小巧官的遗憾会淡去那么一点点吧。

&1793年吴鞠通医案之一:史女士,27岁,孕7月。

医生甲一口咬定史女士得了风寒,用来发汗的药,于是病情加重。

医生乙根据医生甲的治疗没效,聪明的做出相反的结论,是个热证,可是他偏偏用了大量龙胆草、芦荟等苦寒,泄肝火的药物。

开始出现胎动不安。

等家属听说吴鞠通的医书高明,请他上门的时候。

史女士已经很虚弱的躺着一动也不能动了,表情却很烦躁。

吴鞠通开始观察,患者舌头正黄色(就是龙袍黄),还烂了半边。

脉象是洪、数、兼浮。

大概意思就是脉很快,粗粗的特变容易按到。

而且眼睛突出、大如蚕豆。

确实是很明显的热证了,吴医生诊断是“邪热内盛、气血两燔”。

吴鞠通成才之路浅析——读经典、做临床与注重创新

吴鞠通成才之路浅析——读经典、做临床与注重创新
【 键 词 】 吴 鞠 通 ; 才之 路 ; 典 ; 床 ; 新 关 成 经 临 创
[ 中图分类号1 2 92 【 R 4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 号】 17 — 5 X 2 1 )l0 2 — 2 6 2 9 1 ( 0 0 0 一 0 2 0
中 医学 有着 悠 久 的历 史 , 发展 经 历 了多 次 飞 其 跃, 也涌 现 出 了许 多有 影 响力 的人 物 。 人 云 : 古 以铜
广州
5 00 ;. 14 5 2广州 中医药 大学 , 东 广
广州
500 ) 14 5
【 要 ] 通 过 学 习吴 鞠 通 的 著 作 , 析 他 的 学 术 思 想 与 成 才 过 程 , 借 此 探 讨 面 对 新 疾 病 谱 、 时代 要 求 该 如 何 学 习、 摘 分 并 新 发
展 中医: 借鉴先 贤, 理论—— 临床——理论—— 临床 , 层层深化 , 不断升华 , 新、 创 完善 、 发展 适应现代 疾病特 点的 中医理 论。
为鉴 , 以正 衣 冠 ; 可 以人 为 鉴 , 以 明得 失 ; 可 以史 为
通对 中医 的认 识经 历 了3 标 志性 的 阶段 :熟 读 经 个
典 —— 临床 验证— —适 时创 新 。
1 熟读经 典
鉴 , 以知 兴 替 。 对 现 在 中医 发展 遇 到 的一 些 困 可 面
境, 我们 不妨 以史 为 鉴 、 以前 贤为 鉴 , 找 中 医发展 寻 创 新 之路 。 观 中 医发展 史 , 纵 温病 学形 成 最 晚 , 也最 历波 折 , 它是 在 历代 医家对 中医理 论 发 展 的基 础上
“ 书之 中 , 紧 而 又要 紧 者 , 过 于 《 经 》 经 要 莫 易 、 《 四书》 … … 医家之 书 亦 不能 少 , 要 紧之 书 , 只 。 而 亦

从《吴鞠通医案》看温病初起恶寒的实际治疗

从《吴鞠通医案》看温病初起恶寒的实际治疗
风寒之 证 , 以致 引 发 中 医界 极 大 争 议 。有 赞 成或 同
汤证 当作温 病 …。那 么 , 实 究 竟 如 何 呢 ?吴 氏 真 事 的辨 不清温 病 与伤寒 吗? 以辛 温解 肌 的桂 枝 汤治 疗
l 2

温 病是 其 本 意 吗? 笔 者 认 为 , 于 这 些 问题 , 凭 对 仅 《 温病 条 辨》 之论 是 很 难说 明 的 , 而最 真 实 可 靠 的答 案应 该从其 临 床 医 案 中寻 找 。近 年 来 , 者 通 过 反 笔 复学 习 和研究《 吴鞠 通 医案 》 终 于发 现 其 临床 实 际 , 治 疗风 温等温 热病 初 起恶 风 寒 者 , 与《 病 条 辨》 既 温 所论 截 然不 同 , 与我们 目前 一般 使用 银翘 散有 别 , 也 故特公 之 于众 , 以还其 治温 的本来 面 目, 温病 初起 解 辨治之 惑 , 目前 温病 临床 治疗之 效 , 助 并期 能平 息对 这一 问题久 而未决 的争议 。
1 .
蒋建 云 , 王东 梅 . 内经)咳嗽 病 因 病 机 探讨 . < 四川 中医 ,O 2 2O ,
(O :2 2)1.
周铭心 . 燥邪 属性辨 析——西 北燥 证病 因学 研究 . 新疆 中 医药 ,
20 。2 )6 05 (3 : .
“ 西北 燥 证 ” 发 生 于 以 新 疆 为 代 表 的西 北 地 是
凉燥 。 因此 , 明确 燥邪 与 咳嗽 的关 系 问题 , 对进 一 步
情 者 , 力 为 其辩 解 , 至 加 以 曲释 , 而行 之 。有 极 甚 效 反对 者 , 对其 严加 批驳 , 为他 一生虽 力辟 以伤寒 则 认
法治温病之非 , 却仍未跳出以伤寒法治温病的圈子 ; 甚 至攻 击 他根 本 辨不 清 温 病 与伤 寒 , 将 伤 寒桂 枝 误 致, 治火热用药苦寒太过又有化燥伤阴之弊。《 临证 指南 医案 ・ 证》 痿 中云 :肺 热 叶 焦 而 成痿 者 , 甘 寒 “ 用

吴鞠通络病用药特点刍议

吴鞠通络病用药特点刍议

支, 好似络脉是从经脉支横旁 出、 形似密布的网络 形状 , 故吴 鞠通 有 “ 枝 皆 走 络 , 凡 须胜 于枝 ”6m _2 的 J
论述 , 此吴 氏往 往选 用根 须类 药物 治疗 络病 。 因 例 如 归须 和麦冬 均 为须 根类 药 物 。吴 氏在 《 医案 》
中用 归须治 疗 络脉瘀 阻 之证竞 多 达 3 0余案 。因当
山 西 中 医 21 年 8 01 月第 2 卷第 8 7 期

S A X O C A g 01 o 2 o8 ・ ・ H N I FT M u.21 V 1 7N. J . 1
学术探讨 ・
吴 鞠 通 络 病 用 药特 点 刍议
武养星 王 笈
摘要 : 清代 著名 医家吴鞠通对络病证 治有独 到见 解。其治疗络 病选 用 药物在 叶天 士“ 以辛 为泄” 络 的基 础上 多有发挥 ,
bra e e he t i k n y o l c l me ii e, n u t e mp o e h ln c f c c n te tn lae a o d n d t h n i g wa fci a d cn a d f rh r i r v d t e ci i a e a y i ra i g Col tr ni l i l
别简称《 条辨》 医案》 为蓝本 , 和《 ) 进行较为系统的
分析与归纳, 探讨如下。 吴 鞠通 治 疗 络 病 选 用 药 物 在 叶 天 士 “ 以辛 络 为 泄 ”4的经 验基 础上 多 有 发挥 , _ 颇具 特 色 。诸 如
取 象 比类 、 虫类搜 剔 、 香 透 络 和 辛 散通 络 等 用 药 芳
A s at WU J tn tew l— nw h s i s nQn y at,a i ic jd e e t nt am n f b t c : u— og, e k o np yi a i d n s h ddsn tu gm n o et et r h l cn i g y t r o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

吴鞠通《医医病书》论“医病”浅析作者:丁勇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6期摘要:吴鞠通在《医医病书》中立“医病”之论属于首创。

本文探究“医病”立论之由,名医吴鞠通心中的为医之标准,对“医病”的证侯症情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诊治“医病”,修正医人规矩的意义。

关键词:吴鞠通《医医病书》医病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吴鞠通,名瑭,字佩珩,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

一生“以颖悟之才,而好古敏求”,生平著作主要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和《医医病书》。

《温病条辨》详述温病之病因、症状、治法、方药等,为论“温病”之书;《吴鞠通医案》总结内、外、妇、儿各科验案,为论“杂病”之书;《医医病书》针贬时弊,讨论为医者医德修养、资质禀赋及后天修为,立医生之规矩,为论“医病”之书。

《医医病书》是吴鞠通晚年所作,著书时71岁,到书成时已74岁时,可谓集吴鞠通为医一生之思之悟,斯书文字虽少,但立“医病”之论内涵深刻,切中时弊,故《医医病书》之学术价值当与《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并传不朽。

1.立“医病”之论,见理真切不恤人言吴鞠通立“医病”之论在晚年,触发因素是浙江会稽胡沄患病被时医补阴所误,然细析可知,吴氏对“医病”之识应溯源于年轻之时起。

查《问心堂温病条辨自序》,吴氏19岁时父亲病逝,其感于“父病不知医”而愧恨难名,由儒习医。

此时吴氏想法单纯,只知“病人之病,赖医人之医”。

至23岁时,其侄儿巧官患温病,外科用冰硼散致喉闭,后遍延诸时医对温病之治法都很茫然,终致巧官发黄而死。

吴氏对巧官之医治过程心存疑惑,但“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有言想发而未发。

至26岁参与检校《四库全书》中潜心研究历代名贤著述,方知很多病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他不禁概叹“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可见吴氏当时已从只知“病人之病”深入思考到“医人之病”,对“医病”的研究显然也是从此时就开始的,形成了立“医病”之论的基础。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之吴鞠通罗大伦老师这样形容吴鞠通====妙手回春的温病大家。

讲述之前,罗大伦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0年,著名画家王雪涛,陈旧性肺炎住进北京友谊医院,病情十分严重。

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指示,要按照国宝级待遇重点抢救。

但是治疗到腊月二十八,越来越重,已经昏迷25天,且出现心力衰竭。

西医已经竭尽全力,没有任何效果。

血压高压200,低压几乎为零。

心率150。

痰液查出霉菌。

有人提出找中医(没到最后,中医成了救命草!)。

于是,温病大家赵绍琴在腊月三十被请到。

诊完之后,提笔开方,行透热转气之法。

大年初二,赵老再次被请到医院,一进门,王雪涛正冲自己乐,口中连连致谢。

原来服药之后,很快苏醒,后来痊愈。

这位赵绍琴大家,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著名温病学家。

吴鞠通就是在温病学术方面占据重要一席的大家。

吴鞠通习医源自父亲病故,打击很大,“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言立天地间”。

于是在守灵期间,就找来伤寒杂病论。

读到张仲景世人“外逐荣势,内亡身命”,幡然醒悟,“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一位温病大家由此诞生,温病理论由此完善。

一、酒客温病===大承气汤1793年7月9日,患者60岁,喜酒。

染瘟疫,医生按照伤寒治疗,解表发汗,结果津液消亡,加重。

开始尿血,一次半盆。

脸色大赤,舌苔老黄,中间黑色,嘴唇干裂。

急下存阴。

大承气汤,减枳实、朴硝,加丹皮犀角。

第二日,尿血止,舌上津液始多。

方:焦白芍四钱犀角四钱麦冬四钱丹皮五钱银花五钱生地五钱生甘草五钱天门冬两钱。

服七日,中间略有加减。

7月17日,能喝粥。

方:复脉汤(炙甘草汤)去人参,加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这就是温病著名的三甲复脉汤。

后在方中加入海参两条、鲍鱼片五钱。

痊愈二、温病===玉女煎孕妇,七月。

瘟疫,前医误为伤寒,发汗,加重。

再用苦寒之龙胆草、芦荟,加重。

无力倚于床上,烦躁。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

少医生诊治,多用辛温发散药物,终 因治不得法而夭亡。吴鞠通当时因初 学医,“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 亦未得其要领”。由此,更激励他深 入研究关于温病辨证论治的问题。又 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在检校《四 库全书》的过程中,看到了明末吴又 可所著的《温疫论》一书。他认为吴 又可“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 发”,然而“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
正如吴氏在“上焦篇”第49条分注中 所说:“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 也。……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 另外,“中焦篇”与“下焦篇” 湿温 门中都有“疟痢疸痹附”,这四种病 虽然不是湿温病,但因为多是感受湿 热邪气而致病,也属温病的范畴,所 以在湿温门后附带提出。又因为前人 对这四种病论述较多,所以书中不再 详述。
(4)卷三·下焦篇(法七十八条,方六十四
首,图一首)。“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 之”。
三焦篇共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
(5)卷四·杂说。“杂说、救逆、病后调 治”,收入短文18篇。
(6) 卷五·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 后惊风”,收入短文17篇。
(7)卷六·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 痘证”,收入短文24篇。
所处的时代,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努力, 温病学派已经逐渐脱离《伤寒论》的 框框而向前发展。 但是当时并没有一 部系统研究温病学的专著,温病学说 也还未被广大医家所接受。叶天士在 温病学方面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丰 富的实践经验,还没有得到推广,当 时医界的多数人还是沿袭伤寒法治温 病,因此用药杂乱,收效甚微,这也 就促使吴鞠通下定了发愤著书的决心。
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 编写特点
1 .《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
(1)卷首·原病篇(引经十九条)。“历引 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
(2)卷一·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 首)。“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江苏淮安人,名瑭,字配珩,是历史上继吴又可、叶天士之后的又一位温病大医(吴又可、叶天士的文章,前几期已推送,欢迎关注查看)。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

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

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1历去前贤之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念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历史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2“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

温病大家吴鞠通的治温病急症经验小编导读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清代名医吴鞠通,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三部医书,通晓温病,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今且分享吴老治疗温病急症的学术思想,纯干货,可要细读哟~一、审慎识病机,知常又达变吴氏对温病急症之病机,能穷原竟委,既识得全局之常,又晓其中之变,故治中肯綮。

如对厥证,认为伤寒之厥,足厥阴病也;而温热中之厥,手厥阴病也;强调断不可以阴阳二厥混而为一。

并进一步指出,热厥之中,亦有三等,有邪在络居多,而阳明证少者;有邪搏阳明,阳明大实,上冲心包,神迷肢厥,甚则通体皆厥;有日久邪杀阴亏而厥者,不可不辨。

对燥气之病,指出“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

故其论燥气为病,既有化气之火证,亦有胜气之寒证,治迥不同。

对于温病之预后,吴锡璜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

吴鞠通对温病急症抢救常以苦寒泄热和甘寒、咸寒柔剂养阴生津,强调始终以救阴津为主,认为温病最忌辛温。

但是,吴鞠通又指出,暑病急症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并强调,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用辛热也”。

温热病急症,如“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

二、急症堪足虑,预防要果断温病具有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的特点。

当其邪毒鸱张,可出现高热、谵语、昏迷、痉厥、虚脱等症而危及生命。

对此,吴鞠通对温病急症着眼于未急先防、已危救死的一系列抢救措施。

首先,积极截除肺卫蠢蠢欲逆传之邪。

如太阴温病痰涎壅盛,心烦不安,胸中痞塞欲吐,“恐邪入包宫而成痉厥也”,率先用瓜蒂散涌吐痰涎,以防逆传之变。

其次,对已有传变之兆者,急欲安其将受邪之地,以截阻其传变之路,如“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第三,力挽狂澜抢救死症。

吴氏认为:医者不知死,焉能救人。

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他提...

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他提...

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他提...
清代名医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治疗,他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上焦在人体的最上部,所以治疗上焦的病,用药时一定要注意药性轻盈,宜用如羽毛那样轻清升浮之品,否则药就无法达到病灶;
所以治疗咳嗽这样的上焦疾病时,用药一定要轻盈,不能过多过重过厚,如果是煎煮,时间也不宜过长。

有很多人急于将咳嗽治好,每次喝咳嗽药水都超量,这样反而让疗效大打折扣。

其实应该每次少量,加次服用。

中焦处于人体的中部,所以中焦有病用药时要不偏不倚,既不能用药性过于轻浮的药,也不能用药性过于滋腻沉降的药。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脾胃是气机升降的关口,在身体中是平衡的支点,所以用药应该照顾到这个平衡点;
李东垣先生,写了《脾胃论》,他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的根本。

所以他拟定的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方剂都是升降寒热补泻同用的典范。

下焦部位最低,而偏于里,此时用药就必须重浊,犹如秤砣那样沉重,才能直达病灶。

明朝名医张景岳在给病人开滋补肾阴的药物时,熟地黄经常能用到60~ 80克,这在现代中医看来药量简直太大了,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药性的沉浊滋腻,稳稳地到达下焦滋补肾阴,遵循的药理其实就是“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了解三焦辨证治疗的原则,可以让我们在平时用中成药或者煎煮药物时,自己进行适度的加减,有时要轻、有时要重,才能更好地取得疗效。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讲稿】021793年大瘟疫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讲稿】021793年大瘟疫

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讲稿】021793年大瘟疫乾隆五十八年,北京城内爆发了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很多医生面对瘟疫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大家知道,吴鞠通已经学医,学了17年了,看到了17年的医书了,这时候很多朋友就来找他来,就跟他说,说鞠通,你学医没少年头了,整整学17年了,该出手了,这么多人死去,你看这瘟疫来势凶猛,你该出手了。

但吴鞠通这人,特别谨慎,他就很谦虚,能行吗?我行吗,人说你干吗不行,你学医都学了17年了,这17年你说你看了多少书,人家那边学两个月的人,都开始上手了,你还这么慢性子能行吗?就劝他。

那么吴鞠通他这个人非常谨慎,为什么呢?他对人命看得特别重。

所以呢,他就能行吗?到底能行吗?实际我想他呢,虽然他谦虚,但是他心里一定在琢磨这个病怎么治。

最终,他在朋友的撺掇下,终于出手给人治病。

很少给人治病的吴鞠通,在潜心钻研医书17年后,终于开始治病救人,那么,缺少实践经验的吴鞠通,他能给人治好病吗?中医学博士罗大中,为您精彩讲述《名医是这样成名的》之吴鞠通第二集《1793年大瘟疫》。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时候,北京城爆发了一场瘟疫,这场瘟疫来势凶猛,纪晓岚记载说,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

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一不甚验。

这个时候京城的医书就有点乱了,因为找不到方法,来治疗这场瘟疫,大家都很困惑。

吴鞠通学医17年,有些人就来找他,说该出手了,吴鞠通很谦虚也很谨慎,朋友们都急了,于是他的朋友的劝阻下就出手了,诸友强起瑭治之,这一出手可不得了。

马上就显出了他高超的医术,治疗的效果非常好。

在《吴鞠通医案》里记载了很多,他治疗瘟疫的医案,其中有个医案是这样,有个妇女27岁怀孕7个月了,患上了瘟疫,有医生开了散寒的药,没有效果,后面医生看前面的没作用,就用了清热的药,用龙胆草和芦荟,这些药是清肝胆之热的,居然也没有效果,这个时候病越来越重了。

最后有人介绍了吴鞠通,这是七月初一的事,北京的天特别热,吴鞠通来到她家一看,这位挺着大肚子,倚在床上,非常烦躁但很虚弱,吴鞠通让她把舌头伸出来,吴鞠通一看这个舌头太典型了,舌诊可以很清晰的辨别出温病来,所以清代的医学家,一把舌诊和热病结合在一起。

便秘让人苦恼,医圣张仲景有良方,温病大家吴鞠通灵活变通出奇方

便秘让人苦恼,医圣张仲景有良方,温病大家吴鞠通灵活变通出奇方

便秘让人苦恼,医圣张仲景有良方,温病大家吴鞠通灵活变通出奇方便秘这种情况,现在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

对于便秘来说,它的病变的部位大多在人体的肠道,排便时间或者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它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它既是一种独立的病症,也是一种经常可以与其他的慢性疾病一起出现的病症。

由此可见,便秘非小事!对于便秘的治疗,古今中医都有不少经典方药。

尤其是清代杰出的名医、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吴瑭(字鞠通),在他的《温病条辨》中提到了一个新概念,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津液不足,无水舟停”,其实这是引起便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既然没有水,那么就需要添加水,所以应对这样的病机,吴鞠通借助前人医家的经验,创造出了可以“增水行舟”的经典名方——增液承气汤。

提到增液承气汤,是不是会联想到医圣张仲景的承气汤系列?医圣的承气汤系列,一般医生还是会担心用不好经方,打不出医圣的境界,达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而《温病条辨》中运用“增水行舟”之法的“增液承气汤”,就又是另一番天地。

那么,什么是增水行舟,这和人体脏腑有什么关联呢?温病学认为,人们出现的大便秘结、燥屎不下,主要是因为体内的津液感受病邪耗损过多,不能滋润肠道,就像是小船在河道游走的时候,却发现河道没有水了,那么自然会停在原地无法前行,因此需要滋阴增液、泄热通便,就如同河道有了足够的河水,船只也就自然能顺利通行了。

“增水行舟”的方法,不似承气系列经方那般的“霹雳手段”,而是一种“温润如玉”的方式,打开方式很温柔。

那么为什么在医圣张仲景之后的千年时间,没人发明这个方法呢?这也许是医圣张仲景与温病大家吴鞠通“千年等一回”的缘分吧!那么,这增液承气汤是如何做到的?还是得从它的药物组成说起。

增液承气汤是由“生地黄、麦门冬各八钱,大黄三钱,芒硝一钱五分,玄参一两”等5味中药配伍而成的。

如果了解一点中药的人会发现,这个方剂里面有那么几味中药,具有苦寒的药性,会起到泻下的作用。

增液承气汤里面的玄参性寒,在降火的同时也有滋阴补液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清泻肠道热邪,另一方面又可以“软坚”,其实就是软化肠道中的粪便,这样可以使肠道内的燥屎能够顺利排出体外;麦冬和生地也是具有寒凉药性的中药,它们可以帮助玄参滋阴增液、泄热降火;因为是热邪引起的结块,所以用到了医圣张仲景的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和芒硝来进行泄热通便。

吴鞠通医案瘟疫长案解析

吴鞠通医案瘟疫长案解析

吴鞠通医案瘟疫长案解析吴鞠通医案瘟疫长案解析引言近年来,全球瘟疫爆发频繁,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有许多杰出的医生和专家给予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

其中,吴鞠通医案成为了瘟疫长案解析的典型例子。

背景吴鞠通医案是一篇研究瘟疫的长文,该文详尽地记录了吴鞠通医生在疫情期间的工作经验和医疗救治方案。

通过对吴鞠通医案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疫情的防控措施,提高应对瘟疫的能力。

吴鞠通医案解析在吴鞠通医案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关键点:•瘟疫的传播途径与特点•病例分析与诊断方法•医疗救治措施和药物应用•预防措施与个人防护意识的培养瘟疫的传播途径与特点瘟疫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了解瘟疫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病例分析与诊断方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与诊断,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而采取相应的医疗救治措施。

吴鞠通医案中提到了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和技术,这些经验对于瘟疫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救治措施和药物应用瞧,这是其他的医生并没有提到的,我独特的见解是非常昂贵的。

通过分析吴鞠通医案中的医疗救治措施和药物应用,在瘟疫防控中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提高疫情的控制率。

预防措施与个人防护意识的培养吴鞠通医案强调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包括加强个人防护和提高防疫意识。

只有通过培养个人防护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止瘟疫的传播和扩散。

结论吴鞠通医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瘟疫。

通过学习吴鞠通医案,我们可以提高疫情防控的能力,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让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瘟疫,迎接更美好的未来!以上是对“吴鞠通医案瘟疫长案解析”的相关文章,旨在通过列点的方式呈现,并遵守了规定的格式和要求。

希望给您带来帮助!相关研究和进展除了吴鞠通医案,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研究和进展值得我们关注。

《泊庐医案》学术特色浅谈

《泊庐医案》学术特色浅谈

《泊庐医案》学术特色浅谈
《泊庐医案》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写的一本医案集。

在中国医学史上,它被誉为“医案之宝”,影响深远。

《泊庐医案》的学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病证统一论治。

《泊庐医案》的医案都是以病证为核心展开的。

医者通过病证的辨别,确定病因病机,然后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措施。

这种治疗思路不仅方便医者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一种研究医源医机的方法。

2. 以治疗为中心,强调整体观念。

《泊庐医案》的治疗方法有针对性、综合性、个体化,并且注重调整患者整体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针对一个局部进行治疗。

在医治疟疾等疾病时,吴鞠通提倡“虚实并调,寒热兼顾”,这就是体现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3. 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泊庐医案》不仅注重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将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吴鞠通不但自身扎实的医学功底,还兼具哲学、文学和历史等多学科的素养,他通过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和各种治疗方法的实践来研究疾病,为中医理论积累了许多实证数据。

4. 医道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泊庐医案》强调医者的德行道德素质,医者要以慈悲之心为怀,关注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吴鞠通在治疗疟疾时,不仅纠正了病因病机,还通过指导患者睡眠、饮食和身心调节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病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这种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出医者的爱心和责任感,更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德为先”的思想。

总之,吴鞠通的《泊庐医案》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伦理学和文化的瑰宝,对中国医学学术和人文思想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浅谈吴鞠通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浅谈吴鞠通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浅谈吴鞠通中医治疗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摘要:吴鞠通是温病学大家,在吸收叶天士温病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三焦辨证的体系,为温病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吴氏不仅善于治疗温病,还善于治疗杂症,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内科大家。

吴氏在治疗危重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临床意义。

关键词:吴鞠通;中医治疗;方式方法中医不仅能够治疗一般病症,而且能够治疗危重病。

深究经典之奥,博采众家之长,在面对危重病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游刃有余。

本文所述吴鞠通是温病学大家,在吸收叶天士温病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三焦辨证的体系,为温病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吴氏不仅善于治疗温病,还善于治疗杂症,是一位杰出的中医内科大家。

吴氏在治疗危重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临床意义。

笔者通过学习吴鞠通治疗危重病的经验,简单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药物使用重效不重量,汤药服用不拘常理:在治疗用药中,每一味药物都有规定的常用剂量。

性味平淡的药物,多用一点,并无大碍。

那些性味峻猛的药物,本来规定的剂量就很小,所以中医界有“辛不过钱”等说法,如果用多了,就会产生副作用,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而吴鞠通在治疗危重病的时候,却打破常规,所用药物的剂量有时达到令人瞠目结舌地步,然而患者却每因此转危为安。

吴氏临床敢于使用大剂量的药物,并非哗众取宠,而是病情的确需要。

《内经》云“有故无殒,故无殒也”。

汤剂有吸收快,能很快到达峰值发挥作用的优点,但也有药效难以持久的缺点。

吴鞠通使用汤剂治疗危重病时不是一概而论,在服用汤药次数上视具体情况打破一日三次的常规,不拘常理,使病情迅速得到控制。

二是讲究用药之法,对症用药。

一般来说,危重病的病机比较复杂,就算认证准确,有时也难以愈疾,在吴鞠通为肝痈患者谢某医治的时候,患者“先因肝络瘀滞,以致血不归经,日久不治,由阴经损及阳气,自汗溺变痿弱,阳虚也,左脉洪数而芤,阴伤也。

如是阴阳两伤之极,而瘀滞仍然未净,通络则虚急,补虚又络滞,两难措手”。

吴鞠通运用易理遣方用药特色探析

吴鞠通运用易理遣方用药特色探析

吴鞠通运用易理遣方用药特色探析岳冬辉;毕岩【摘要】周易对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清·医家吴鞠通亦深谙易理,其对温病的辨治思路深受《周易》象思维影响,尤其遣方用药更能体现医易会通的特点.故遵循“三才之道”,创制名方三才汤,依据“坎离既济”设计黄连阿胶汤,运用卦象理论构设小定风珠,注重“损刚益柔”援易辨析清宫汤等4方面论述了《温病条辨》中借助《周易》中象思维模式和卦象系统理论及相关的象数义理,对温病方证理论及方药配伍关系的对应进行解析,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温病临床辨治规律及其遣方用药之机杼有重要启发.【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8【总页数】2页(P1038-1039)【关键词】吴鞠通;温病;周易;温病条辨【作者】岳冬辉;毕岩【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援易理阐医道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清·温病学家吴鞠通精医悉易,在医易理论指导下进行温病诊治实践的探索,并写出了不朽名著《温病条辨》。

其中运用周易理论和思维模式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病位、治法和有效方药方义的解析做了深刻论述,颇有特色和独到之处,现就其相关内容阐述如下。

1 遵循“三才之道”创制名方三才汤《周易》三才思维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才思维是先秦哲学的思维模式之一,其肇端见于《周易》。

六十四卦在《周易》中被看做一整体,并且每卦六爻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六爻中初、二爻为地位,三四爻为人位,五六爻为天位,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

通过天(上)、地(下)、人(中)的分位与联系,进而引导世人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去观察研究宇宙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

《周易·系辞下传》中记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从方后加减看吴鞠通用药规律

从方后加减看吴鞠通用药规律

从方后加减看吴鞠通用药规律王畅;董晓薇;徐建云【摘要】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治法方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病条辨》中所载方剂之后的相关加减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吴鞠通的用药规律.他灵活运用辛凉清解、甘寒生津、成寒滋润、苦寒泻火、甘润化痰、辛温发表、苦辛通降、甘淡利湿8种方法对方剂进行有效化裁,展现出吴氏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以及高超的临床诊疗水平,加减变化之后的方剂更加贴合临床实际诊疗需要,疗效也更加显著.故认真归纳总结吴鞠通的用药规律,对我们当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1【总页数】2页(P1628-1629)【关键词】《温病条辨》;方后加减;用药规律;吴鞠通【作者】王畅;董晓薇;徐建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1清代医家吴鞠通是温病学派的杰出代表,其所著《温病条辨》以三焦辨证为纲,病名为目,文辞简要,条分缕析。

该书创立了温病学三焦辨治纲领,丰富了温病的治法方药,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鞠通创制了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等一系列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剂,同时在相关方剂后还附有临证加减变化,其言辞恳切、具体实用,是吴鞠通用药特点全面而准确的体现。

现以《温病条辨》中方后加减变化为研究对象,试图其将相关方剂之后的加减变化根据所增减药物的性味功效归纳为八类,以期进一步揭示其的用药规律。

辛凉清解类代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温邪自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症见发热、咳嗽、口渴、咽痛等。

此时邪在卫分尚未深入,当用辛凉宣透之法,清解在表之热邪。

如新加香薷饮方后有云:“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连翘、银花,取其辛凉达肺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论文姓名祝金豹学号 11211122班级 2011级针灸推拿涉外班2013年5月6日浅谈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摘要:目的:探讨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的大医之路与其治病用方特点,为笔者今后的中医学习提供一定的明确的指引。

方法:通过查阅《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等书籍以及《百家讲坛》之吴鞠通等与吴鞠通相关的各种资料,从其艰辛的学医历程和其独特的用方特点两各方面并结合临床医案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研究发现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吴鞠通非凡的治病用方特点,特殊的个人经历和历史时期塑就了一代温家大医吴鞠通。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吴鞠通的经历和思想激励并指引着广大医学生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通过分析总结将极大地有助于笔者今后的方剂学等中医专业的学习和优秀医德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医案用药在方剂学等其他中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倍感身处在当代学院教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材、课堂这些蓝本的拘泥。

每当背记药方、功用、特点均全心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常常为此茶饭不思、睡不能眠。

即便如此苦功,也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经常思考:“在枯燥背诵记忆过程中能不能结合其它内容使之更有效,更容易,更快乐呢?”平日里在课上听到老师讲授药方之余常谈及其出处、医案、医家生平轶事等,每每听到此处便兴致盎然,精神振奋。

碾转思寻之下便查阅方剂教材背后的医家、医案,发现众多医家出神入化的药方背后更与其特殊坎坷艰辛的经历息息相关,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治病用药思想。

这些背后的信息不仅仅能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切实感受成长为一名合格医生的艰辛,更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将通过温吴鞠通不平凡的一生,浅显的与大家探讨其治病用药的独特思想。

1.潜心伏读十七年吴鞠通,名瑭,字佩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他从小便学习儒学,十九岁时,父病遇病不治激发了他学习医学的决心。

于是自购方书,一边守孝一边研读,毅然放弃了科考。

他在《温病条辨·自序》(以下简称自序)中说:“瑭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遂购方书,伏读于苫块之余,至张长沙‘外逐荣势,内忘身命’之论,因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

”四年后,他的侄儿巧官患温病,初起发喉痹,采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遍延诸医而无人懂得该病治法,最后全身发黄而死。

吴鞠通自认初学未能深领医术,没敢盲目医治。

在自序里是这样说的:“瑭以初学,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

”父亲和侄子的相继不治而去让他痛恨庸医的同时也让他深深的知道天下病之多医之少,知道自己读了四年医术还不够,继而又埋头苦读了三年,并且他决定游学天下以便学习更多的治病之法。

于是就在他26岁那年像当今的北漂一族一样到了北京。

恰逢朝廷招募四库全书的抄写员,天大的恩赐降临到了吴鞠通身上,通过这个抄写工作不仅仅可以养活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阅读到大量的医书。

大量优秀的医学著作让这个从淮阴来的北漂大开了眼界,吴鞠通求知如渴,潜心研读。

这一读下来转眼已过十年,期间吴鞠通结交了挚友汪廷珍(同为淮阴人,后官至礼部尚书,对吴鞠通的一生带来了极大地正面影响和帮助)。

《医医病书》里记载汪廷珍曾鞭策吴鞠通说:“医非神圣不能”在此期间,吴鞠通一直不忘亲人厄逢庸医乱治而死的悲惨教训和医不精不如无医的古训。

尽管自己已经博览医书,但他始终小心谨慎不敢随意医治。

自序中记载:“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正是惨痛的亲身经历、自身的不懈努力和挚友的鞭策,让吴鞠通埋头苦读了十七年。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临床上小心谨慎,几乎不行医于世,直到一场大瘟疫的到来才让他大胆的把所学之术施之与临床上。

2.初出茅庐一鸣惊人就在吴鞠通伏读17年、博览医书而不曾大胆施治的时候,京都发生了大瘟疫,众多医生或束手无策,或同伤寒之法治病下药而徒劳无功。

机会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进与病谋,退于心谋”的吴鞠通无疑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在众多朋友的劝说下吴鞠通终于肯大胆把他所学之法付与实际治病当中去了,自序中说道:“癸丑岁,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之手者,不可胜数。

”17年间吴鞠通不敢妄赞一词的背后在默默地思考寻找拯救之法,博览医书的他早已熟记众多医家的众多治病之法、治病之方,所以在面临瘟病患者的时候吴鞠通有能力综合众多药方,跟着病邪的变化而变化,最终初出茅庐的吴鞠通治愈了大量的瘟疫患者,一鸣惊人。

在《吴鞠通医案》里记载着相当多的这样的医案。

例如,有一妇女,二十七岁,怀孕七月,不幸患上瘟疫,此前有医生当做伤寒用温热药散寒治疗不愈,后有医生鉴于散寒无效便用清热药清透,结果仍无效。

吴鞠通来诊病时,发现病人舌苔正黄且半边已烂,眼睛如蚕头大小向外凸出,烦躁虚弱,再结合脉诊,他最终确诊为热证。

他在《吴鞠通医案》这样描述“为气血两燔之证“,并且他知道前面的医生所用清热的方子主要是清肝胆之热的龙胆草、芦荟,而病人的热已弥漫三焦,仅仅泻肝胆之火自然不能治愈,况且这两味药性苦寒不利于清透。

吴鞠通改用张景岳的玉女煎。

《温病条辨》上焦篇这样记载:“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去牛膝者,牛膝趋下,不合太明证之用。

改熟地为细生地者,亦取其轻而不重,凉而不温之义,且细生地能发血中之表也。

加元参者,取其壮水制火,预防咽痛失血等证也。

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元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钟服”。

服用一副便不再烦躁,胎儿也安静了下来下来,至五副舌苔由黄变黑逐渐至薄白,病情大有好转。

而后吴鞠通发现病人已多日没大便,诊断为还有阳明腑实证,于是决定用下法。

而其他医生提出孕妇不适宜用下法否则对胎儿不利,可能会导致流产。

吴鞠通却说《黄帝内经》记载:“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就是说当真正的这个病邪对胎儿产生威胁的时候,使用下法反而更容易保住胎儿,于是吴鞠通非常谨慎的用了下法,一剂药用下大便就通了,原来凸出的眼睛回去了,脉也安静了,身子也凉下来了。

继而吴鞠通又参考了张仲景的复脉汤,谨慎的去其中热性的桂枝,保留其养阴的药,再加上补气的药,服用一段时间又加上鳖甲,就这样病人的身体慢慢的康复了,足月的时候产下一名健康的男孩。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来,初出茅庐的吴鞠通还没有自己独创的药方,大都采用古人人的成方,具体分析,有删有加,加以变通,跟着疾病的变化发展而变化。

这些全部归功于十七年医学知识的积累,使得他有法可依,有方可变。

《吴鞠通医案》里有医家这样评价他:“今于其证中有证,先生则法中只有法,真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可以说博众医之法与己身的吴鞠通在这次瘟疫中尚未形成自己的用方思想,但是却在人生的第一个大仗中取得了胜利,一时间备受尊崇,世人争相找吴鞠通看病。

3.风格独特出神入化随着他给越来越多的人看病,临床经验的大大丰富,吴鞠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子,用起来常常引人入胜,给人以出神入化的感觉。

《吴鞠通医案》里有很多可令人叫绝的案例,例如:陈先生,32岁,卧床不起,全身浮肿,肚子肿胀。

医案记载:“满腹青筋暴起如虫纹”,病情非常严重,众医不敢治。

吴鞠通看了以后诊断为脾阳衰败,反复思考后,用了孙思邈曾提过的鲤鱼汤。

医案这样记载:“不去鳞甲,不破肚,加葱一斤,姜一斤,水煮熟透,加醋一斤,任服之”。

一夜过后病人听力和视力奇迹般恢复了,嘴角血块也消失了,但是肿胀未消。

吴鞠通当时想到:“经谓病始于下而盛于上者,先治其下,后治其上,病始于上而盛于下者,先治其上,后治其下,此病始于上肿,当发其汗”于是就要开麻黄附子汤,只写下麻黄、熟附子、炙甘草尚未注明药量的时候,旁边的好友陈颂帚先生便以自己已经用过这个方子是没有效果的为由提出否定。

《吴鞠通医案》记载吴鞠通说:“此在先生用,诚然不效,予用或可效耳。

”听到此话又有医生王先生不解问道:“吾甚不解,同一方也,药止三味,并无增减,何以为吴用则利,陈用则否,岂无知之草木,独听吾兄使令哉?”原来吴鞠通知道陈颂帚先生老实胆小,害怕麻黄开奏之峻必用八分的量,附子回必会用一钱的量,再用一钱二分的甘草监管麻黄和附子,一旦用下去无效便改用含有大量阴柔药的八味丸阳,同样是量不足起不到效果。

医案记载:“病者乃兄陈荫山先生入内室,取二十八日陈颂帚所用原方分量,一毫不差,在座者六七人,皆哗然笑曰:何先生之神也。

予曰:余常与颂帚先生一同医病,故知之深矣”。

随后吴鞠通用麻黄二两、附子少其四钱用一两六钱让麻黄出头,甘草再少四钱用一两二钱让麻黄、附子出头。

大家看到吴鞠通用二两量的麻黄不禁惊恐,而此时却是用了八分麻黄的陈颂帚先生出来大加赞同,《吴鞠通医案》记载:“颂帚先生云:不妨,如有过差,吾敢当之。

众云:君用八分,未敢足钱,反敢保二两之多乎。

颂帚云:吾在菊溪先生处,治产后郁冒,用当归二钱,吴君痛责,谓当归血中气药,最能窜阳,产后阴虚阳越,例在禁条,岂可用乎。

夫麻黄之去当归,奚啻十百,吾用当归,伊芳责之甚,岂伊芳用麻黄又如是之多,竟无定见乎”。

吴鞠通这时站出来给他家分析道:人之畏麻黄如虎者,为其能大汗亡阳,未有汗不出而阳亡于内者,汤虽多,但服一杯,或半杯,得汗即止,不汗再服,不可使汗淋漓,何畏其亡阳哉”。

吴鞠通用麻黄二两可谓是独特至极,就连药店里抓药的都不敢买,“而仙芝堂药铺竟不卖,谓想是钱字,先生误写两字,主人亲自去买,方得药”。

即便是吴鞠通大胆的用了令众人绝倒的二两麻黄,竟然还没能是患者出汗。

其他医生看到这样的情况都说这个病是死症治不好了。

吴鞠通却不放弃,他想起了张仲景曾用粥发胃之汗,便灵机一动,先服用麻黄汤,紧接着在服用鲤鱼汤。

这时候让大家曾未见过的奇观出现了:“服麻黄汤一饭碗,即接服鲤鱼汤一碗,汗至眉上;又一次,汗出上眼皮;又一次,汗至下眼皮;又一次,汗至鼻;又一次,汗至上唇。

”每服用一次汉就往下发一二寸,这样的发汗可谓前无古人,用出神入化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可是汉只发到了膝以上,肚脐以上肿胀消退,肚脐以下仍然肿大。

于是吴鞠通转而用五苓散下利小便,直到用了上好的肉挂(紫油安边青花桂)才利下小便,医案记载足足三大盆。

而后吴鞠通有加以调理脾胃,最后病人百余日就痊愈了。

仅以上一则医案就有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独到之处,大胆的用量,奇思的鲤鱼汤,前无古人的的发汗奇观,这些引人入胜、出神入化的的用药方法得益于其渊博的医学知识储备和自京都大瘟疫后的丰富临床经验。

临床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吴鞠通在看病时还结合情志、饮食等法,甚至配合擅长针灸的医生,以确保病人的完全康复。

4. 心系患者结合多法配合他人在大量的临床治疗后,吴鞠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病用方特点,他经常给病人说病,调理饮食,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