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
《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之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围绕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的主题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对应五脏,如酸味对应肝脏、甘味对应心脏、苦味对应心脏、辛味对应肺脏、咸味对应肾脏。
五味之间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身体的平衡。
过度偏食某一种味道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饮食要均衡多样,合理搭配五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其次,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季节与五味也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季节,人体的脏腑功能会有所变化,从而对应不同的五味。
在春季应以酸味为主调,可以帮助春季阳气生发,促进肝脏的健康。
在夏季应以苦味为主调,可以清热解毒,帮助心脏的健康。
在秋季应以辛味为主调,可以促进肺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在冬季应以咸味为主调,可以补充肾脏的功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
因此,不同季节的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主张五味调和季节与五味相结合。
饮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尽量保持五味的平衡,避免偏食单调;在季节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饮食搭配,以适应身体的变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饮食有节,养生之道”。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养生意识,促进身体健康。
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
膳食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饮食养生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
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套因时制宜的饮食养生法则,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因时选食性,因时调五味,以及慎选食物种类。
因时选食性关于饮食养生应与时令季节相结合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指出用寒凉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寒凉的季节,用温热的药物和食物要远离温热的季节,反之就会引起疾病。
依据这一原理,在阳气隆盛的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较多,应常吃一些凉性食品,如清暑、生津之瓜果,以清解暑热。
冬天气候寒冷,阳气深藏,需要温补,应多食温热性食品,如高热量、高蛋白的肉类,以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饮膳正要》也有类似论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不可一于温也。
禁温食及热衣服。
”指出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并少吃温热食物。
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
因时调五味按照五行学说,五脏与时令季节和饮食五味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肝应于春季,酸味首先入肝;心应于夏季,苦味首先入心;脾应于长夏(夏秋之交),甘味首先入脾;肺应于秋季,辛味首先入肺;肾应于冬季,咸味首先入肾。
根据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很多中医名家都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如孙思邈在《卫生歌》中说:“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欲酸。
”元代邹铉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饮食原则的理论依据,提出春季应少食酸味多食甜味,其依据是春季属肝,五行属木,脾脏五行属土,过食酸可使肝气旺,容易导致肝对脾的克伐过度,因此应少食酸味,多食甘味以养脾气。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学习《黄帝内经.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2009-04-17 20:30《黄帝内经》的养生提倡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
具体表现可以归为书中三个方面,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第一、饮食有节。
即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
大圣人孔子曾经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吃东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
吃肉时一定要把肉切成很细的丝,这样才有助于消化。
《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
这两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
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第二、起居有常。
这里的起居不仅指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不能混乱。
起居有常主要指入睡和起床要有规律。
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按时入睡起床。
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另外要尽力戒烟限酒,讲究卫生,多喝开水,保持体内良好的新陈代谢。
在穿着方面,要天人相应,不可因赶时髦而随意增减衣服。
起居有常也包括有规律的生活,既合乎人体生理活动,也有利于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正常。
人的精神和身体就能循其道而长盛不衰。
反之,如果一个人生活散漫,暴饮暴食,起居无常,对自己又恣意放纵,想要延年长寿是不可能的。
第三、不妄作劳。
这句话是说劳动或者运动不能过量,也就是要适度,过犹不及。
无数事实证明,以妄为常,会导致早衰甚至早逝,所以要提倡“四戒”:一戒烟、二戒酒、三戒赌、四戒玩。
翟中明先生道:““四戒”,别人以为戒出了“苦行憎”般的生活,以为清苦,但愚自得其乐。
戒出了淡定与从容,戒出了洒脱与豁达,超然物外,不拘泥于世俗,保持一份矜持、清冷的气质。
我无法左右别人,只想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任何事物,有得有失,但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失大于得,戒之可也!”。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探析
2、饮食节制
《黄帝内经》强调饮食要适量,避免过饱或过饥。在食物的摄入量上,应遵 循“七八分饱”的原则,以适应人体对食物的需求。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 了“时令饮食”的理念,即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饮食。如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 食甘寒,秋季宜食润燥,冬季宜食温热。
3、宜食忌食
《黄帝内经》对于某些食物有特定的宜食忌食主张。例如,对于辛辣、油腻、 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应少量食用或避免食用;对于发物,如海鲜、羊肉等应慎食。 同时,《黄帝内经》也提倡多食用时令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理论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防疾病:《黄帝内经》强调“药食同源”,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起到 预防疾病的作用。例如,食用荠菜、马齿苋等野菜可以清热利湿,预防夏季暑湿 感冒;食用百合、银耳可以滋阴润肺,预防秋燥咳嗽。
2、滋养脏腑:《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饮食养生方 法。例如,肝属木,与酸味、绿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山楂、枸杞等有助于养肝 明目;心属火,与苦味、红色食物相应,适当食用苦瓜、红枣等有助于清心泻火。
谢谢观看
2、饮食搭配:《黄帝内经》强调食物的搭配要符合四时节气和个人的体质。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合理搭配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食物的营养 价值和保健效果。例如,羊肉与萝卜搭配,可中和羊肉的燥热,同时能充分发挥 萝卜清热解毒、消食化滞的作用。
3、膳食结构:膳食结构应合理安排主食、副食的比例,注重荤素搭配,以 提供全面的营养。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倡“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的膳食结构,以适应人体消化吸收的需要。
总结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对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重要 的指导意义。通过五味调和、饮食节制、宜食忌食等原则的运用,再结合当地的 食材和自身的健康状况,人们可以制定出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食疗药膳的发展 也为人们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保健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 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相信饮食养生与食疗药膳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更广阔 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黄帝内经”中我国古代养生家的节食观》
《“黄帝内经”中我国古代养生家的节食观》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饮食适量,在节制饮食方面有许多精辟论述和具体方法。
被后世称为“医书始祖”的《内经·素问》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饮食过度的危害。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又具体论道:“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则腆满闭塞(腹部胀满堵塞),下为飧泄(腹泻),久为肠澼(痢疾)”。
此后,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在节制饮食方面,继续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不暴饮暴食一次食量过大,使胃的负担骤然加重,于是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急性胃炎、肠炎、胰腺炎、胃穿孔等。
一日暴、十日寒,给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危害是难以弥补的。
为此,宋代张果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也就是现代科学主张的“少量多餐制”。
大饥勿饱食,大渴勿过饮。
人在大饥大渴之时,最易一次吃得过饱或饮水太多,从而使胃难以适应,造成不良后果。
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这是防止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的科学办法。
唐代药王、长寿老人孙思邈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诫道。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如果一旦出现饥渴难耐的情况,重温这些节食训诲或以此劝导孩子缓缓进食,渐渐饮水,就可避免身体受到伤害。
饮食不可勉强出现厌食的原因,一是生理性的厌食;二是病理性厌食;种种心理因素也可引起厌食。
不论哪种情况,只要没有食欲,就不应当“努力加餐饭”。
积极的办法应当是:调整饮食制度,加强体力活动,参加娱乐活动,保持精神愉快,创造轻松的进食环境,烹制色香味形俱能诱人食欲的饭菜等等。
关于勉强进食的危害,梁代陶弘景《养生延命录》曾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总之还是伤脾胃,而脾胃被中医视为人体健康长寿的“后天之本”。
所以注意节食,保护脾胃,实在是健康长寿的关键环节。
进食要定时定量孙思邈《千金要方》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并且不要过量。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有此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全面的饮食指南:既要吃得杂而全面,又要吃得有主次之分。
在中国营养学会推出的膳食配比中,第一强调的也是要多吃五谷杂粮。
然而,《黄帝内经》里的饮食之道远不止此,它还蕴含着更多的饮食要义、饮食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学习。
饮食要合理均衡《黄帝内经》倡导“谷肉果蔬,食养尽之”,就是指人们的膳食要均衡,不可偏颇。
谷肉果菜都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而且有各自不同的性味功能,最好是均衡搭配食用,以保证营养全面,培补人体的精气。
可是现在有的孩子吃的都是精心加工出来的精细食品;有的人怕患高血压、心脏病不敢吃荤;也有不少人为了保持好的体形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结果得不偿失,出现了各种病症。
吃“精品”的孩子脾胃越来越弱,“不敢吃荤”的人气血渐渐不足,“只吃水果餐、蔬菜沙拉”的人面色一天天向“菜色”靠近。
吃得杂一点,谷肉果蔬都接受。
即使吃粮食,也要细粮、粗粮相结合,谷物豆类相宜。
古人说得好:“烹龙炮凤何足贵,劝君杂食颐天年。
”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把“饮食有节”作为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谨和五味”、“饮食有节”的饮食方式,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的不良生活习惯。
过节或聚会时,人们常常会失去节制,暴饮暴食,结果吃出了肥胖病,吃出了高血压,吃出了肝硬化。
要健康,无论何时都应该做到“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已饥方食”,吃起来味香爽口,虽吃的是粗茶淡饭,却胜于美味佳肴;“未饱先止”,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过饱过撑,“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七分饱”最养生。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内容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养生的内容。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内容:
1.饮食养生:强调饮食是影响健康的关键,要“善耕种,节饮食”,避免过度油腻和咸味食品,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同时,要控制饮食的量和速度,避免暴饮暴食。
2.顺时养生: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应该顺应季节变化进行养生。
例如,春季应养肝,夏季应养心,秋季应养肺,冬季应养肾。
3.精神养生:强调心理状态的平衡和稳定,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4.运动养生: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同时,要避免过度运动和损伤。
5.睡眠养生:强调充足的睡眠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和失眠。
6.药物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药物来辅助养生。
例如,使用中药材来调理身体或预防疾病。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强调了综合性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运动、精神、睡眠等多个方面。
同时,也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进行养生的重要性。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
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黄帝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
《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理论内《黄帝内经》,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古代医家们托轩辕黄帝之名所作,实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文化容同样丰富,特别是在饮食作用、饮食基本原则、饮食养生方法和病家饮食禁忌等方面已成体系,对后世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食物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正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老话说“病从口入”,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什么时候吃等问题都很重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讲究药食同源,饮食可以补养脏腑,是脏腑实现生理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素文/费小薛 图片来源/网络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该篇又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在人体内消化吸收的全过程也是生命活动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了饮食的重要作用,而且对饮食结构也给出了合理建议,主要强调平衡饮食、五味调和以及饮食有节、寒温适度等。
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体得到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求。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吃什么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养生也是一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的食物,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的食物春季《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春生万物,气温由寒转暖,这个季节,芽类蔬菜肥硕鲜嫩,可以促进升发,应顺应时令,多吃绿豆芽、黄豆芽苗、豌豆芽苗、韭菜苗、香椿苗等。
其中被古人称为“种生”的豆芽最适合春季吃,能帮助五脏从冬藏转向春生。
而且,豆芽还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缓解春季气候干燥导致的"燥热"。
各类豆芽的功效也不同,比如绿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合湿热郁滞、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人群食用;黄豆芽健脾养肝,其中维生素B2含量较高,春季适当吃黄豆芽有助于预防口角发炎;黑豆芽养肾,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钾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含量比绿豆芽还高;豌豆芽护肝,富含维生素A、钙和磷等营养成分;蚕豆芽健脾,有补铁、钙、锌等功效。
夏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
现在夏至已过,小暑将至,天气潮湿闷热,稍不注意很容易会产生暑湿症状。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美食
黄帝内经养生食谱美食
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一些养生食谱和美食配方。
这些食谱以平衡营养、调理身体为主要目的,为人们提供了健康饮食的指导。
下面是一些黄帝内经中的养生食谱美食:
1. 鸡汤炖蘑菇:将新鲜蘑菇洗净切片,与鸡架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炖煮1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这道汤既补充了蛋白质,又有益消化系统,对肠胃和免疫系统有益。
2. 黑木耳拌豆腐:将黑木耳洗净泡软,与切好的豆腐一同放入容器中,加入蒜末、酱油和醋,拌匀即可。
这道菜既有利尿作用,又能调理肝脾,对肾功能和消化系统有益。
3. 红枣煮牛肉:将牛肉切块,红枣去核,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的盐调味即可。
这道菜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补血益气的作用。
4. 苦瓜炒鸡蛋:将苦瓜切片,鸡蛋打散放入碗中备用。
锅中加油热后,倒入鸡蛋搅拌均匀,再倒入苦瓜翻炒几分钟,加入盐和少量酱油调味即可。
这道菜能清热解毒,对肝脏和胆囊有益。
5. 枸杞炖猪肉:将猪肉切块,枸杞洗净备用。
将猪肉和枸杞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的盐和葱姜调味即可。
这道菜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有补益肝肾、滋补身体的作用。
以上是一些根据黄帝内经养生食谱制作的美食,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身体需要选择合适的食材制作健康美食,以保持身体健康和平衡的营养。
中国饮食养生法
中国饮食养生法饮食养生法,是指通过饮食的调养来保养生命的方法。
传统饮食养生学,是指在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质,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或促进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人体需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意思是说饮食品种要多样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得饮食营养成分均衡。
传统饮食养生学特别强调天人相应、调补阴阳和审因用膳的观点,这在营养保健学方面独具特色。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应该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以驱除寒湿。
另外,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与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夏季天气炎热,应多选用寒凉食物以消暑解热,主食多吃小米、大麦类食品,多喝些绿豆汤,多吃些水果、西瓜等寒凉食物;不宜食用辣椒、肉桂等辛热食品,还要适当限制温性的肉类摄入量以免助阳动火。
冬季天气寒冷,应多选用温热食物以增温祛寒,如在红焖羊肉、狗肉等温性食物中,再加些辣椒、花椒、肉桂等辛热之品,以增加温热的功效。
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即阴阳平衡)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发生疾病。
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都是饮食调补阴阳的具体体现。
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
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
如体质健壮者,应该多吃清淡饮食,不宜过多食用荤厚难消化及辛辣之品。
体质虚弱者,应该适量多吃些禽蛋肉乳类补虚作用较佳的食品,少食用寒凉的蔬菜水果等。
《黄帝内经》中的进食方法
21快乐养生 2014.05《黄帝内经》中 的进食方法⊙ 湖北中医药大学 马作峰/王平/张六通中医非常重视进食的方法和技巧,合适的进食方法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不当的进食方法则会导致多种疾病,概括地说,饮食养生对进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宜专良好的情绪、安静的环境作为一种良性剌激,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进食前后情绪波动过于剧烈,会影响食欲和消化液的分泌,日久可发生胃肠道疾病。
宜缓中医反对暴饮暴食,尤其是渴极而大饮,饿极而饱食。
咀嚼是帮助消化的重要环节。
进食时细嚼慢咽,能促使唾液分泌。
唾液中富含淀粉酶、溶菌酶、分泌性抗体,淀粉酶可帮助食物的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
唾与食物的充分混合可以减轻胃的负担,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宜乐中医认为,喜为心之志,心在五行属火,脾在五行属土,火能生土,食物的消化吸收由脾胃主持,所以,快乐的心情可以促进心火生脾土,有促进消化的作用。
即使无法做到快乐,至少不能恼怒。
按时节量“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强调了饮食要按时。
按照传统生活习惯,一般以一日三餐为好,两餐间隔以4~6小时为宜。
进食量以午餐较多、晚餐较少为宜,早餐要少而精。
食后调护“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
”饭后漱口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使口腔清洁,清除食物残留,有效地防治龋齿和牙垢。
“胃者,谷之仓廪也,腹欲常摩,摩则谷不盈。
”进食后摩腹被古代养生学家作为常规应用。
现代研究发现,食后按摩胃肠部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于胃部血液循环,加强胃的蠕动功能。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强调饭后要适当运动,当然,饭后的运动应当掌握一定限度,食后即卧会使饮食停滞,但也不宜剧烈运动。
“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腑。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刚吃完饭,别喝普洱一些人吃完油腻的食物后,喜欢马上喝普洱茶,以解腻消食,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利于健康的。
普洱茶中含有单宁酸。
饭后立即喝普洱茶,胃中没有消化的蛋白质会与单宁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继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编者注:含丹宁酸的不只是普洱茶,其他茶叶也含。
《黄帝内经》中医饮食养生条文
《黄帝内经》中医饮食养生条文一、五味平衡《黄帝内经》强调饮食应五味平衡,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的食品应搭配合理。
过食酸味会导致肝气过旺,引起脾胃功能减弱;过食苦味会导致心气减弱,影响脾胃功能;过食甘味会导致脾胃过旺,引发肠道功能失调;过食辛味会耗散心气,损耗肺气;过食咸味会导致血行不畅,影响肾功。
因此,合理搭配五味食品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饮食有节《黄帝内经》提倡饮食要有节制,不要暴饮暴食。
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甚至引发疾病。
同时,饮食应以适量为度,避免过度饱食或饥饿。
合理的饮食制度有助于身体健康。
三、食物寒热温凉搭配《黄帝内经》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应合理搭配。
过食寒性食物会导致寒性体质,影响消化功能;过食热性食物会导致热性体质,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过食温性食物会导致湿热体质,引起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过食凉性食物会导致寒凉体质,影响脾胃功能。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的性质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食物五色补充五脏《黄帝内经》认为食物有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不同颜色的食物对五脏有不同的补益作用。
青色食物如青菜、青豆等,有益于肝;赤色食物如红椒、红枣等,有益于心;黄色食物如香蕉、南瓜等,有益于脾;白色食物如白萝卜、银耳等,有益于肺;黑色食物如黑豆、黑米等,有益于肾。
因此,合理搭配食物的颜色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五、不同体质的饮食调理《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应根据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阴虚体质的人宜食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山药、梨等;血瘀体质的人宜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花等。
因此,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六、时令饮食《黄帝内经》认为应根据季节选择合适的饮食。
例如,春季宜食用温性食物,以养肝为主;夏季宜食用清淡的食物,以养心为主;秋季宜食用滋润的食物,以养肺为主;冬季宜食用高热量的食物,以养肾为主。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一、合理饮食《黄帝内经》指出:“无满腹之饮食,无过度之养生”。
合理饮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要遵循节制的原则,饮食以清淡、均衡为宜,不暴饮暴食,不贪食嗜肉,注意膳食营养的搭配,荤素搭配,量力而行,不给身体增加负担。
二、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提到:“久视衰目,久坐衰股。
”人体需要适当休息和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
作息要有规律,不熬夜,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早晨的散步或慢跑,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三、心情平和《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则气上而阳气乱,喜则气缓而阴气伤”。
积极向上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保持心情平稳,不过度悲伤或兴奋,学会释放消极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兴趣爱好,与他人和睦相处。
四、适量运动五、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黄帝内经》中提到:“常置五谷,勿拘一味。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环境的整洁;不吸烟、不酗酒,不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等,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纯净。
六、按摩保健《黄帝内经》指出:“厥阴之人,能堪寒暑,死而不僵,英发不改。
”能够进行适当按摩保健,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健康。
可以自我按摩或请专业人士进行按摩,按摩腹部、脚心、肩颈等部位,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
七、保持良好环境《黄帝内经》指出:“生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合天地之精气,长养于无形。
”保持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远离污染源,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干净,避免灰尘、霉菌等对身体的伤害。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七大养生法则包括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心情平和、适量运动、良好生活习惯、按摩保健、良好环境等。
通过遵循这些养生法则,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
黄帝内经五谷养生五谷养生法是《黄帝内经》中德“五谷为养”,所谓“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
如今,“五谷”已泛指各种谷类、豆类等,俗称“五谷杂粮”。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五谷养生法,希望对你有用!五谷养生法1、小米养脾小米是五谷之首,入脾、胃、肾经,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要想把五脏养好,首先要把脾胃养好,所以小米是身体虚弱人进补的上品,可以补中益气、延年益寿。
滋补吃法:熬一锅小米粥,取上层的米油吃,这是小米粥的精华所在。
小米粥有“代参汤”之美称。
另外小米粥还有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晚上喝小米粥有助睡眠。
《本草纲目》说,小米“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小米粥有安神之效。
小米忌与杏仁同食。
特别说明的是,新米的补益效果优于陈米。
2、大米润肺大米,入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滋阴润肺、除烦渴的作用。
古代养生家还倡导“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阴亏虚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
经常喝点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皮肤干燥等不适。
煮粥时若加点梨,中医养生效果更好。
3、黑豆补肾黑豆味甘性平,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者食用。
黑豆中蛋白质的含量是牛肉、鸡肉、猪肉的两倍多,牛奶的12倍,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质量好。
中医养生黑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动物蛋白相似,其赖氨酸丰富并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因此容易消化吸收。
所以被称之为植物中的肉,当年少林寺武僧之所以体格强健与多食用豆类不无关系。
黑豆对年轻女性来说,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E族和B族维生素含量最高,维生素E的含量比肉类高5~7倍众所周知,维生素E是一种相当重要的保持青春健美的物质。
4、高粱养肝高粱和大豆都属于杂粮,但却是五谷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养肝益胃,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滋补吃法:把高粱面炒一炒,具有收敛止泻的功效,有慢性腹泻的人,可以持续吃一段时间,会有食疗效果。
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食饮有节,起居有时”的原则,强调饮食要适量、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同时要注意季节、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2. 运动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多种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方式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3. 情志养生:《黄帝内经》中强调了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指出“怒则伤肝,喜则伤心,思则伤脾,忧则伤肺”,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4. 睡眠养生:《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夜卧早起”的原则,强调了良好的睡眠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和睡眠质量的提高。
5. 按摩养生:《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多种按摩方法,如推拿、拍打、按摩等,这些方法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身体疲劳,提高身体免疫力。
总之,《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方法强调了饮食、运动、情志、睡眠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调节,旨在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养生秘诀
黄帝内经提供了许多有关健康养生的秘诀,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
的建议:
1.调节饮食:黄帝内经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饮食应多
样化,包括各种蔬菜、水果、谷物、豆类和水产品等。
此外,应该避
免过度饮食和过度饮酒。
2.锻炼身体:黄帝内经认为,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
常见的体育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
3.保持良好的情绪:黄帝内经认为,情绪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应该避免过度焦虑、压力和忧虑等负
面情绪。
4.合理的作息时间:黄帝内经认为,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保持身
心健康,例如每天早睡早起,定时吃饭,避免过度加班等。
5.中医调理:黄帝内经也强调中医保健。
在生病或身体不适时,
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例如针灸、按摩、中药等。
这些都是黄帝内经养生秘诀的一部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
们保持健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5篇)黄帝内经食疗养生范文第1篇中医膳食平衡观1.《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通过养、助、益、充,从宏观上阐述了各类食物之间的比例要平衡。
2.中医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认为寒凉食物可以清热,但易伤阳;温热食物可以去寒,但易伤阴,强调寒凉温热阴阳平衡。
3. 《遵生八笺》:“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若食之不节,必致亏损”。
故应保持甘酸苦辛咸五味平衡。
4.《饮膳刚要》:“善养性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盖饱中饥,饥中饱”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过饮过饥都是饮食所忌。
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糖尿病起始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形容消瘦,小便频多,乏力等症候。
属肺胃燥热表现。
燥邪简单伤人津液,热邪更易耗气伤阴,日久可以耗津伤血,所以随着病程的演进,可以消失脾肾亏损或肝肾不足的症象。
中医治疗糖尿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阅历。
糖尿病的起始阶段,应实行清热润燥、益气养阴的方药,此时可服西洋参、生晒参、生地、麦冬、天花粉等;疾病的后阶段则需采纳调益脾肾或毓养肝肾的方药,此时可服用生晒参、党参、黄芪、枸杞子、首乌、阿胶、龟板胶等。
糖尿病患者宜选择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功能的食物。
如菠菜、萝卜、苦瓜、冬瓜、粟米、山药、猕猴桃、荸荠、海参、鲤鱼、田螺、乌骨鸡、鸭肉、鹅肉、兔肉、牛奶等。
慎食辛辣助热食物,如姜、椒、韭、酒等。
提倡清淡饮食,避开“肥甘厚味”。
伴有痰者,可常食一些化痰食物,如萝卜、梨、杏仁、丝瓜等,同时限制猪肉等生痰食物。
伴有血瘀者,可常食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紫茄子、藕、玫瑰花茶等。
苦瓜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补益肝肾、除烦止渴的作用,善治消渴。
使用时可将苦瓜晒干研粉,温水送服:也可用苦瓜30克,煎水代茶频服:或将苦瓜切成丝状,佐餐食用。
《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中的饮⾷养⽣智慧原⽂:阴之所⽣,本在五味[1];阴之五宫[2],伤在五味。
注释:[1]阴之所⽣,本在五味:阴,即阴精。
五味,即酸苦⽢⾟咸,此处泛指饮⾷物。
⾔阴精的产⽣,本源于饮⾷五味。
[2]阴之五宫:五宫,即五脏。
阴之五宫,即藏蓄阴精的五脏。
原⽂:是故味过于酸,肝⽓以津,脾⽓乃绝[3]。
味过于咸,⼤⾻⽓劳,短肌,⼼⽓抑[4]。
味过于⽢,⼼⽓喘满,⾊⿊,肾⽓不衡[5]。
味过于苦,脾⽓不濡,胃⽓乃厚[6]。
味过于⾟,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注释:[3]味过于酸,肝⽓以津,脾⽓乃绝:津,满溢、过盛之意。
酸味有滋养肝脏的作⽤,但酸味⼤过,会导致肝⽓过亢,肝⽊乘脾⼟,⽽使脾⽓衰竭。
[4]味过于咸,⼤⾻⽓劳,短肌,⼼⽓抑:张志聪注释说“⼤⾻,腰⾼之⾻,肾之府也。
过⾷咸则伤肾,故⾻⽓劳伤;⽔邪盛则侮⼟,故肌⾁短缩,⽔上凌⼼,故⼼⽓抑郁也。
”是指咸味⾷物吃太多,会伤肾,抑制⼼⽓。
[5]味过于⽢,⼼⽓喘满,⾊⿊,肾⽓不衡:⽢,《太素》作“苦”。
可从。
喘,此指⼼跳急促。
满,通“懑”,烦闷也。
衡,平也。
苦⼊⼼,味过于苦则反伤⼼⽓,故⼼跳急促⽽烦闷;⿊为⽔⾊,⽕不⾜则⽔⽓乘之,故⾯见⿊⾊,⼼⽕虚衰则肾⽔偏盛,故⾔肾⽓不衡。
[6]味过于苦,脾⽓不濡,胃⽓乃厚:苦,《太素》“⽢”,且⽆“不”字。
可从。
濡,湿也。
厚,此指胀满。
⽢⼊脾,味过于⽢则伤脾⽣湿,湿阻脾胃则⽣胀满。
《奇病论》⽈:“⽢者令⼈中满。
”原⽂:是故谨和五味,⾻正筋柔,⽓⾎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以精[7],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素问·⽣⽓通天论》)饮⾷⾃倍,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饮⾷劳倦即伤脾。
(《素问·本病论》)因⽽饱⾷,筋脉横解,肠澼为痔[8];因⽽⼤饮,则⽓逆。
(《素问·⽣⽓通天论》)五⾕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味合⽽服之,以补益精⽓。
(《素问·藏⽓法时论》)饮⾷不节,病⽣于肠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饮食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
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五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指出,五味可以养五脏之气,促进神的生成。
在《内经》的其他篇章还讨论了五味对五脏的作用差异,如《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灵枢-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等,提出了在生理情况下五味对五脏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如果五味偏嗜就会造成相应脏腑的功能失调,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如《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上述经文虽表述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五味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