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23821教学教材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cf43b3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6.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曹刿论战》节选自《左传》,《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公羊传》和《毂gǔ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公元前685年,齐国国君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三、疏通文意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道:“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把实情告诉上天。
”曹刿回答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是我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诚心处理。
”曹刿回答道:“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穷尽了。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6ea0a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03.png)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目,也是九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以下为大家详细梳理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品出处《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2、编年体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
3、一词多义(1)故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2)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3)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4)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句子翻译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6、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译文:(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8、彼竭我盈,故克之。
译文: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4330b227d3240c8547ef0b.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依照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
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伐(fá):讨伐,攻打、肉食者:吃肉的人,这个地方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间(jiàn):参与。
鄙:鄙陋、这个地方指目光短浅。
乃:因此,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与丝织品。
加:虚夸,这个地方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能够一战:能够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假如)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差不多战胜、既,差不多。
克,战胜,攻下、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竭:(士气)枯竭、测:估计,推测、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这个地方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
《曹刿论战》知识整理
![《曹刿论战》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bf728d1c8d376eeaeaa31eb.png)
《曹刿论战》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
二、内容主旨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突出阐明了战胜的原因:取信于民及善于把握战机。
同时也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第一段)曹刿帮鲁庄公作战前的准备工作——取信于民,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点明齐鲁之战的时间:“十年春”。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
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态度冷漠;当权者的目光短浅,突出了曹刿的关心国事、深谋远虑。
第二部分(第二段)战争的经过:“击鼓”、“逐师”两件事,再次显示了曹刿的远谋。
“将鼓之”、“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急躁冒进。
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明了曹刿的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三部分(第三段)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进攻的有利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的有机时机:“辙乱”“旗靡”。
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人物形象——曹刿: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有参与国事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机敏、沉着、干练,成竹在胸;鲁庄公: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急躁冒进、驽钝、浮躁、懵懂、目光短浅、昏庸无知。
三、词语积累曹刿论.战(议论)齐师伐..我(军队)(攻打,征伐)曹刿请见..(请求)(拜见,谒见)乃入.见(进宫廷)肉食.者谋之..焉(何必)(参与)..(吃)(谋划,谋议)(这件事)又何间肉食者鄙.(浅陋,无知,见识短浅)未能远谋..(深远)(谋划)何以..战(什么(条件))(用,凭,靠)衣食.所安(食物)弗敢专.也(独有,独占)必以.分人(把)小惠.未徧.(恩惠,(给人以)好处)(同“遍”,遍及,普遍)民弗从.也(听从,顺从)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品)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必以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小信.未孚.(信用)(信任)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的)(诉讼案件)虽.不能察.(即使)(明察)忠之属.也(一类)可以.一战(凭借)战则请从..(请(允许)我做某事)(跟从,跟随)公与之乘.(坐,驾(车))战于.长勺(在)公将鼓.之(击鼓进军)齐师败绩..(大败)公将驰.之(驾车马追逐)下视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登轼.而望之(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既克.(战胜)公问其故.(原因,缘故)一鼓作.气(振作,奋发)再.而衰(第二次)三而竭.(尽,完)彼竭.我盈.(耗尽,消失)(旺盛)故.克之(所以,因此)难.测也(困难)望其旗靡.(倒下)四、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汇总
![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9af6434964bcf84b8d57b0b.png)
班级:姓名:号:《曹刿论战》基础知识汇总一.课文字词梳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十年春,齐师伐我。
师:军队。
伐:进攻,攻打。
□曹刿请见:见:拜见。
□肉食者谋之: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政的人。
谋:谋划。
这:这件事。
□又何间焉:间:jiàn,参与。
何:疑问代词,怎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鄙陋、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乃入见:乃:于是、就。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用、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是不敢独自享用。
安:养。
弗:不。
专:独自占有。
□必以分人:即“必以(之)分人”。
以:把。
之:指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对:应答。
小惠:小恩小惠。
徧:遍及(老百姓)□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玉帛这些都是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
玉帛:指丝织品。
加:虚夸、谎报。
□必以信:即“必以(之)信”。
以:把。
之:指牺牲玉帛这些祭品。
信:诚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小处。
孚:fú: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之:的。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弄得清清楚楚。
□必以情。
以:按照、根据。
情:实情。
□忠之属也。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属:类。
□可以一战。
可以一战即可以(之)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之:这个条件。
□战则请从。
(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则:就。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7d93c600912a2161579291e.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1、下视其辙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2、神弗福也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三、古今异义1、间古义:参与今义:两个物体之间;中间例句:又何间焉2、鄙古义: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安古义:养今义:平安例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4、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5、加古义:虚报今义:增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6、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例句:小大之狱7、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忠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例句:忠之属也9、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以,表允许。
例句:可以一战10、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四、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缘故,原因)故克之(所以,因此)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允许我)3、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4、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讲信用)五、重点虚词1、以:何以战(介词,凭、靠)必以分人(介词,把)必以信(介词,按照)可以一战(介词,凭、靠)2、之:肉食者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鲁国将要迎战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公将驰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登轼而望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望其旗靡,故逐之(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3、其:其乡人曰(第三人称代词,代曹刿的)下视其辙(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公问其故(第三人称代词,代取胜的)吾视其辙乱(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望其旗靡(第三人称代词,代齐军的)4、于:战于长勺(在)5、而:登轼而望之(顺接连词,表修饰)再而衰(顺接连词,表承接)三而竭(顺接连词,表承接)六、特殊句式(一)省略句1、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68d3d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e.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论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曹刿所撰写的一篇著名辩论文,论述了战争的原因、胜败的因素以及治国策略等问题。
以下是对《论战》的知识点归纳:一、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1.曹刿论战的触发点是战争,他以战争为背景论述了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属于政治、经济等问题无法解决时采取的手段。
二、战争的决定因素:1.知己知彼:曹刿主张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胜利。
2.兵力优势:曹刿认为战争胜败除了将领的才智外,还取决于双方兵力的优劣。
兵力优势是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广泛吸纳兵员,增强战斗力,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三、治国策略:1.善用人才:曹刿认为政治家应该善于运用人才,善于发现、培养和利用各方面的人才,以其才华、个性和能力为国家所用。
2.重视农业:曹刿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收入分配制度:曹刿主张按照人的才干和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使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分配,激励人民进取,发挥其积极性。
四、战争胜败的因素:1.领导者的才智: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
正确的军事决策能够确保战争的胜利,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失败。
2.军队的纪律:曹刿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内部的组织,只有军队纪律严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曹刿指出突发事件在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能够灵活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归纳《论战》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曹刿对战争胜败的看法,他认为在决定胜负的因素中,个人智慧、领导能力和战略思维非常重要,同时也强调了对兵力的重视、善用人才、重视农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治国策略。
这对我们理解战争和治理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e8ac40176a20029bd642ddb.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 《春秋左氏传》 简称《左传》。
二. 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 e ):车轮轧出的痕迹。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 1):倒下。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师:军队。
伐(f a ):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 an ):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安: 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加: 福: 情: 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以)实情判断。
狱:案件。
虽:即使。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孚,为人所信服。
察: 明察。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无实义。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又何<间> 焉(古义: 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小大之< 狱> (古义: 案件今义:监狱)弗敢< 加> 也(古义: 虚报夸大今义:增加必以< 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可以>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再> 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必以< 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 . <忠> 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 属> 也(古义: 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 安> (古义: 养今义:安稳)13.弗敢< 专> 也(古义: 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 福> 也(古义: 赐福,保佑今义:15.齐师< 伐> 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 > 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三.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所以(故逐之)2 .从:听(民弗从)跟随(战则请从)3 .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 .以:凭借(何以战)按照(必以信)四.通假字1.小惠未 ( 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 文言知识归纳
![曹刿论战 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96f8e7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c.png)
曹刿论战文言知识归纳说起《曹刿论战》,那可是中学语文里的经典篇目。
这篇文章里藏着不少文言知识呢,咱今天就来好好归纳归纳。
先说说实词吧。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中的“间”,是参与的意思。
这就好比一群人在商量事儿,你突然插一杠子,这就是“间”。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里的“牺牲”,可不是现在说的为了正义舍弃生命,在这儿指的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你想想,古人多重视祭祀,这些东西可都是精挑细选的。
再讲讲虚词。
“何以战”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
就好像你参加比赛,得有凭借的本事才能有底气,这里就是问凭借啥去打仗。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
这就像你说即使困难重重,也不放弃,表达的就是一种假设让步的关系。
还有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中的“福”,名词活用作动词,是赐福、保佑的意思。
这不就像一个人的身份突然转变了一样,本来是个名词,一下子变得有动作了。
“公将鼓之”的“鼓”,也是同样的道理,是击鼓进军。
特殊句式也不能落下。
“何以战”,这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用什么作战。
这就好比东西放错了位置,咱得给它摆对喽。
通假字也有哦,“小惠未徧”的“徧”同“遍”,遍及、普遍。
这就像是两个人有了相同的别名。
了解了这些文言知识,读起《曹刿论战》来是不是更清楚明白啦?这就像给一幅画添上了更丰富的色彩,让它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你说要是不掌握这些知识,读文言文不就像在迷雾中摸索,云里雾里的?所以啊,文言知识就像一把钥匙,能帮咱们打开古代文学的大门,让咱们领略其中的美妙和智慧。
咱们可得好好掌握,别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咱们手里蒙尘,对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fa7c05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0.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曹刿guì又何间jiàn焉玉帛bó辙zhé轼shì靡mǐ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又何间焉间:参与。
(2)肉食者鄙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3)何以战以:凭,靠。
(4)弗敢专也弗:不。
专:个人专有。
(5)弗敢加也,必以信加:虚报。
信:实情。
(6)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7)遂逐齐师逐:追赶,追击。
(8)一鼓作气作:振作。
(9)夫大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
(10)望其旗靡靡:倒下。
3.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
一鼓作气:现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那些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这是忠于职守(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好事)之类的事。
凭这一点,就可以跟敌人打一仗了。
如果(跟齐国)作战,就请(让我)跟从(您)。
(4)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仔细察看发现了齐军战车轮迹混乱,又远远望见齐军战旗也倒,(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他们。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曹刿论战》中曹刿分析战争胜利原因的一段话。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八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
![八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c22d1c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b.png)
八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是八年级语文学习中的一篇重点文言文。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篇文章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品出处《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背景知识本文所记叙的是齐鲁长勺之战。
齐鲁两国相邻,齐强鲁弱。
公元前684 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
在鲁国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为鲁庄公出谋划策,最终在长勺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了齐国。
二、字词解释1、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攻打(2)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又何间焉:参与(4)弗敢专也:独自专有(5)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6)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7)弗敢加也:虚报(8)必以信:实情(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10)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1)小大之狱:案件(12)虽不能察:即使;明察(13)必以情:(以)实情判断(1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分内的事(15)可以一战:可以凭借(16)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7)齐师败绩:大败(18)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9)下视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20)登轼而望之:车前的横木(21)遂逐齐师:于是;追赶、追击(22)既克:已经(23)一鼓作气:振作(24)再而衰:第二次(25)三而竭:穷尽(26)彼竭我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27)难测也:推测,估计(28)惧有伏焉:埋伏(29)望其旗靡:倒下2、通假字(1)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3、一词多义(1)故:①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2)从:①民弗从也(听从)②战则请从(跟随)(3)信:①必以信(实情)②小信未孚(信用)(4)以:①何以战(凭,靠)②必以分人(把)③必以情(按照)(5)之:①肉食者谋之(这件事)②小大之狱(的)③公与之乘(他,指曹刿)④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⑤登轼而望之(齐军)4、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卑鄙(2)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3)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三、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ab49ee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f.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字词解释安:养。
专:独自专有。
徧:通“遍”,遍及。
必以信:信实。
小信未孚:信用。
信任。
三、重点句子翻译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借实情禀报神。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诉讼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一定会根据实情判断。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力做好本职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于是下车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来瞭望齐军。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尽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陈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四、内容理解1、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写了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认为作战要取信于民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3、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读了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有远见卓识)。
5、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叙述战争的概况。
第二段: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6、用原文语句填空。
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的时候。
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时候。
7、第①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如何的品质和才干?答: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答:急躁冒进。
9、“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句话表现了曹刿的什么才能?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了他这种才能?(写出两处)表现了曹刿善于把握作战时机表现的语句: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53f1d7231b765ce0508143c.png)
《曹刿论战》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
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重点词语】○1齐师伐我(讨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有权位的贵族)○3又何间焉(参与)○4肉食者鄙(鄙陋,眼光短浅)○5何以战(用、凭)○6衣食所安(养)○7弗敢专也(独自占有)○8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9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10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11必以信(信实)○12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14小大之狱(案件)○○15忠之属也(尽心竭力)○16公将鼓之(击鼓进军)17齐师败绩(大败)○18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9遂逐齐师(就追赶)○20既克(已经战胜)○○21彼竭我盈(士气正旺盛)○22望其旗靡(倒下)3、【理解默写】○1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鲁庄公政治上鄙陋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表现鲁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齐人三鼓进军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4、【通关试题】(1)乡人和曹刿的对话有什么作用?答:将乡人和曹刿作对比,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2)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这反映鲁国怎样的社会现状?答:民不愿意参与国事,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为全文纲领,“鄙”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远谋”是全篇的文眼,是曹刿请见的原因。
(4)曹刿认为鲁国具备了怎样的条件能同齐国开战?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曹刿:有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有指挥才能;敢于进谏。
鲁庄公:政治上没有远见,军事上无能,作战中急躁,目光短浅。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答:政治上取信于民(8)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最新曹刿论战知识点
![最新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6074b9b9d528ea81c7796c.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一、作家作品:曹刿论战知识点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知识点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二、注意下列的注音:刿(guì)间(jiàn)弗(f 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三、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四、重点语句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8、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朗读节奏:1、可/以一战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七、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八、开放性试题:1、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3、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4、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5、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十、知识点归类:(一)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二)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7、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三)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四)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
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编辑本段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编辑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
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而且他能听从曹刿的建议、批评,是一个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