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和亲政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匈奴西汉和亲PPT精品课件

匈奴西汉和亲PPT精品课件
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 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梵高的作品 在他在世时,不为社会承认,他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幅作 品 , 这 就 是 1890 年 在 布 鲁 塞 尔 一 个 展 览 会 上 出 售 的 《红色的葡萄园》。20世纪以后,梵高作品的价值越 来越为人们认识。
卫青、霍去病大破
汉武帝
公元前119年
匈奴
霍去病墓
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 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 一统表在哪些方面?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西汉初
“和亲”政策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卫青、霍去病大破
汉武帝
公元前119年
匈奴
汉元帝
昭君出塞
呼韩邪单于
这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写的一 首诗,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你 怎么评价昭君出塞这件事?
初中一年级历史公开课
昭 君 自 有 千 秋 在 , 胡 汉 和 亲 识 见 高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是谁首次统一了蒙古 草原?他为什么能够统一蒙古草原?
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西汉初
“和亲”政策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读图说史
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
西汉抗衡了。
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
5、汉元帝时,------------------提出和亲请求,元帝把--------------嫁给了他。
6、东汉时,政府先后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北匈奴大败,大部分向西
迁 徙。
这首交响曲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 会题材?
这首交响曲以法 国大革命为题材, 表现出贝多芬对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敬仰和对共和革命 英雄的崇拜感情。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的汉匈和亲

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的汉匈和亲

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的汉匈和亲作者:张惠玲来源:《甘肃教育》2009年第20期〔关键词〕和亲;西汉;匈奴;白登之围;马邑之谋〔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51—02汉匈和亲的起由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但由于经历长期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据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而与此同时,以漠南为中心,控制北方广大区域的匈奴民族正处于冒顿单于的统治之下,非常强盛,其拥有号称“控弦三十万骑”的强大军队,而作为游牧民族的他们看来,掠夺、抢劫是比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耀的事情。

因此,他们多次闯入中原地区,大肆掠夺人畜、生活用品,这严重威胁着西汉的统治政权。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顿单于出动四十万骑兵攻打太原,汉高帝刘邦率三十二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后通过厚礼贿赂匈奴阏氏才使冒顿单于撤兵而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

面对匈奴“数苦北边”的情况和强大的优势兵力,如何处理汉与匈奴的关系成为了汉高帝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臣刘敬在分析了西汉和匈奴的形势后,建议刘邦“诚能以适长公主妻单于,厚奉遗之,彼知汉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何者?贪汉厚币。

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使辩士风喻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曾闻孙敢与大父抗礼哉?可毋战以渐臣也。

”刘邦纳其计,公元前198年,汉王室选民家女封为“长公主”,嫁于冒顿单于,并“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匈奴不犯汉边。

从此确定了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

此后吕后、惠帝、文帝、景帝,直到武帝初年都延用了此政策,和亲成为了西汉王朝前期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主要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问题®张备故学教育 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摘要:西汉的和亲政策伴随了西汉政权的建立和衰落的全过程。

在西汉历史上,和亲政策的出现具有 特殊的历史背景,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和亲类型。

作为历史必然,西汉和亲政策在减少战争、推动生产发展、促进 民族融合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西汉和亲历史因为有了王昭君和解忧公主 和亲的历史功绩,所以“和亲”一 词在西汉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和亲”之举被视为 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表现形 式,在我国历史上也有重要的影 响。

但是西汉和亲以其独有时代 背景和政策演变过程,表现出了 有别于其它朝代和亲的特殊性。

一.西汉和亲政策的背景和必然性1.历史背景西汉和亲开始于“平城之围”。

汉高祖和匈奴的和亲是被动 的,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屈辱性,是为了发展自保的一种行为,所 以西汉政府积极推动和亲,而匈 奴是接受和亲者。

关于当时和亲 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的背景,可 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从西汉方面来看,西汉政权 建立之初,经历了秦的暴政和连 年战争,社会经济非常困难,据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当时的西 汉社会“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内部经济发 展的举步维艰,使得西汉政府没 有精力和能力应对外部匈奴南下 侵扰。

在军事力量无法抗击匈奴 侵扰的时候,西汉政府就提出了 和亲政策,希望通过和亲缓解和 匈奴的关系,保护北方边疆安定。

从匈奴方面来看,他们过着 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但是漠北 却经常发生旱灾、严寒以及暴风 雪等自然灾害,所以匈奴的游牧 生活经常面临困境。

为了生存,他 们推动向南扩张的政策,渴望得 到漠南的肥沃土地和广阔牧场,可以说南侵是他们求生存和谋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汉汉匈和亲

西汉汉匈和亲

西汉汉匈和亲
汉匈和亲是指中国西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联姻。

这种联姻形式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历经惠帝、文帝、景帝、武帝,至宣帝时期才结束,持续了大约一百三十年。

汉匈和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减少战争的发生,同时也有巩固汉朝边疆的作用。

在和亲过程中,汉朝通常会向匈奴赠送大量的财物和礼品,以示友好。

汉匈和亲对于汉朝和匈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汉朝来说,和亲不仅缓解了边疆的压力,还促进了汉匈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对于匈奴来说,和亲使其获得了汉朝的支持和援助,增强了其在草原上的势力。

总的来说,汉匈和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联姻,对于汉朝和匈奴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

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方针政策及社会效果(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之初,由于战争的影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低下,经济凋敝,国破民穷.如当时汉天子刘邦在汉初竟然找不到六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车,而丞相连马也没有,只能坐着牛车去上朝。

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汉初的状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选择黄老思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国力十分弱。

从秦末农民起义到四年的楚汉之争,战争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次,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秦朝建国以后,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没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国家经济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

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要恢复经济,稳定统治,必须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

秦短暂而亡,源于它的暴虐轻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统治破产的标志。

汉初的统治者们处处以秦亡为戒,如刘邦大封诸侯王就是一例。

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

再次,汉初黄老思想的选择与民众的情绪有关,长期战乱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民众急需休养生息,而黄老思想的主张适应了这一需求。

最后,就是汉初统治者对黄老思想的偏爱,这也是选择以黄老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原因之一.黄老思想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皇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皇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汉初统治者在选择了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前提下,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

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

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回溯文章]王昭君在过去的史学家眼中是一个渺小人物,在现在的史学家眼中还是一个渺小人物,然而在这个渺小人物身上,却反映出西汉末叶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民族关系的这个侧面。

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公元前一世纪下半期汉与匈奴之间的关系的全部历史。

作为汉元帝掖庭中的一个宫女,王昭君不过是封建专制皇帝脚下践踏的一粒沙子;但作为一个被汉王朝选定的前往匈奴和亲的姑娘,她就象征地代表了一个王朝、一个帝国、一个民族,并且承担了这个王朝、帝国、民族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

不管王昭君自己意识得到或意识不到,落到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重大的。

根据历史记载,自从汉高帝接受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冒顿单于缔结和亲以后,他的继承人惠帝、文帝、景帝一贯地奉行这种和亲政策,先后与匈奴冒顿单于及其子孙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结为婚姻。

在汉初七十余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统治集团之间,始终保持亲戚关系。

但是到了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由于马邑地方的边境冲突,这种世代的亲戚关系,便宣告中断。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出塞之年,其间整整一百年,汉王朝与匈奴部落联盟统治集团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而这种由双方统治阶级发动的相互掠夺的战争,不论谁胜谁负,对于两族人民来说,都是灾难。

昭君出塞之年,正是匈奴绝和亲一百周年,很明白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是恢复中断了一百年的汉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两个兄弟民族的和解,不能说不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而王昭君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角色。

当然,汉元帝的政府不会把它的全部匈奴使命交给这个年轻的、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姑娘,他们知道,在这个姑娘后面,还有一条万里长城。

但是不能因此就认为昭君出塞是汉王朝用真人真事表演的一出滑稽剧,以此作为战争中的插曲。

应该指出,昭君出塞这件事,对于汉王朝来说,是一个政策的转变,即从战争政策回到和亲政策。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

浅析西汉初期的汉匈和亲所谓和亲,指的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两个不同民族政权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之目的所进行的政治联姻。

在西汉初年,刘邦嫁家人子与冒顿单于,与匈奴约为兄弟之国,乃为和亲之始。

汉匈为什么要和亲?匈奴为什么会在军事实力优于西汉王朝的时候接受和亲?和亲对西汉和匈奴的发展有起着怎样的作用?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和亲的缘起最早提出和亲的是西汉的刘敬。

对于和亲一事的提出,《史记》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入胡。

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拉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冒顿在,因为子婿。

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无战渐臣也。

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

欲遣长公主,吕后乃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同意和亲的一个极大的原因就是匈奴十分强盛,并严重威胁着西汉的边境安危。

而刘敬提出和亲,并指名要求长公主嫁于单于的理由则是以长公主之贵,去匈奴必能得到宠爱,诞下太子,成为未来的单于。

从此匈奴和西汉就成了真正的一家人,就可以避免战争。

不得不说刘敬的这个理由过于的理想化,但也并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最终由于吕后的坚决反对将唯一的女儿弃之匈奴,乃派了一位家人子前去。

汉匈至此正式建立了和亲关系。

这里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匈奴当时兵力足够强大,据刘敬出使匈奴后回报“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也就是说匈奴当时拥有直捣汉家老巢的能力。

既然匈奴的实力如此之强大,为何还会接受和亲呢?下面我们就一同来分析一番。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浅谈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作者:黄勇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03期笔者在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时,涉及到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

笔者在课堂上针对这种特殊政策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学生们看法不一,针对学生这种情况,笔者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引用了一些的史料来分析西汉的“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者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形式,对于这种政策的判断我们应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

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和匈奴的“和亲”。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弊。

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由此可见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经过秦末“诸侯并起”,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失作业”,国家极端贫困,以致“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人民更是生活在困苦中,“人相食,死者过半”。

尽管如此,汉初面对势力强大的匈奴的入侵,西汉统治者也曾想用军事手段抵御入侵,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是时,汉初定中国,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大攻。

围马邑,韩王信降(于)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踰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

昌顿(匈奴单于名)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山名),七天,汉兵中外不得相救。

”此后,汉政府深感实力不足,乃用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结“和亲之约”,规定汉把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最高统治者为阏氏(皇后),并每年奉送匈奴大量物资,同时进行贸易。

可以说此时的“和亲”政策是汉初的一种被迫采用的带有屈辱性的无奈之举。

这种政策一直实行到汉武帝统治初期。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

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汉与匈奴的和战

汉与匈奴的和战

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

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

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

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

”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

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对于匈奴我们已不陌生,早在战国之际就已出现,匈奴族的生活习俗怎样?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

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

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

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在秦朝,秦始皇为抵御匈奴的侵扰,修建了什么工程?——长城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读课本找答案)。

3.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励精图治,严格治军(冒顿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带兵有方。

他以“鸣镝”训练将士,鸣镝一响,便是令号,弓箭手就必须向目标射击,将士也必须向目标进攻,违令者斩,“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

”为了检验效果,他让士兵射他的战马,甚至射他的妻子,有的士兵便不敢放箭,冒顿立即将其斩首以正军威,这样将士便鸣镝一响,莫敢不从了。

更绝的是冒顿又将目标对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将士们不由分说便将他爹射于马下,“以鸣镝射头曼,其左右亦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冒顿自己便做了单于。

如此方法训练出来的军队,自是整齐划一,加上匈奴民风本就彪悍,军事实力大增。

)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

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

西汉和亲政策的发展演变

西汉和亲政策的发展演变

西汉和亲政策的发展演变
西汉和亲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种政治手段,是指西汉时期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婚姻关系来维护和平、稳定边
疆的政策。

西汉和亲政策的发展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了西汉
政权。

然而,由于汉初国力虚弱,无法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因此刘
邦采取了和亲政策,将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以缓和双方关系。

2. 汉惠帝时期:汉惠帝时期,匈奴单于冒顿写信给吕后,言辞轻慢,吕后大怒,但由于国力虚弱,只得继续采取和亲政策。

3. 汉文帝时期:汉文帝时期,匈奴多次入侵边疆,汉文帝采取了
积极防御的政策,同时也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但规模较小。

4.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时期,匈奴入侵更加频繁,汉景帝采取了
积极防御的政策,同时也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但规模较小。

5. 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采取积极进攻的政策,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同时也废除了和亲政策。

西汉和亲政策的发展演变是随着国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汉初国力虚弱的情况下,采取和亲政策是为了缓和双方关系,维护边疆稳定;而在国力强盛的情况下,采取积极进攻的政策则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周礼》《左传》等史籍记载,当时不仅把华夏族与周边民族之间修好的政治活动称之为和亲,而且把不同贵势家族之间的政治修好也叫做和亲。

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根据张正明先生《和亲通论》①一文的统计,从汉至清总共有和亲131起,其中汉代18起,魏晋南北朝30起,隋代6起,唐代39起,五代至元代16起,清代22起,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80起,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和亲51起。

当然,这个统计数字应该是保守的,它并不包括清代满族公主与蒙古族诸亲王、郡王、贝勒等的联姻。

关于古代和亲的类型,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②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把之分为七个类别:一是以汉与匈奴的联姻为代表的安边型;二是结交军事同盟型;三是以隋唐与突厥的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四是以唐与回鹘的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五是发展关系型,如唐与吐蕃、契丹、南诏的和亲就属于这种类型;六是以辽与西夏之间的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七是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

高文德先生则就和亲的具体历史背景、缘由、目的,把古代的和亲分为两个敌对政权之间的和亲、为孤立敌国结盟友国的和亲、为借外援平息内乱的和亲、对臣服者的和亲、为笼络羁縻边地民族的和亲等几个类别。

③除了上面两种主要的分类外,我们还可以从和亲双方所代表的政治利益集团,把古代的和亲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和亲,如汉与匈奴、乌孙,唐与吐谷浑、突厥、吐蕃、南诏、契丹、回鹘的和亲。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

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政策给人们带来了啥和亲政策是汉匈双方在彼此利益的驱使下进行的,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和亲在西汉初客观上给人们带来的了稳定,有利于人们建设和谐的家园,有利于休养生息政策的顺利实施;汉匈和亲给双方人们带来了的建设家园的平和局面。

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

西汉初期的和亲都是为达到该目的而进行的,和亲政策缓和了尖锐的民族矛盾,也使中央王朝扩大了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

其间,汉屈辱和亲,也同样收到明显的效果。

双方虽有矛盾冲突,但双方关系基本上是和好的,汉初尖锐的民族矛盾得到大大的缓解。

汉匈两族所订立的“和亲之约”,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匈奴的南侵。

每次和亲总换得了短暂的和平。

事实上,从高帝始结和亲到武帝即位,汉匈双方六十多年里并没有打过大仗。

这不能不说是和亲政策所起的客观积极作用。

据葛亮推测:汉匈订立的盟约为“和亲之约”,其中含有“和”字,“和”者,非怨也,非战也。

就这个意义说,“和亲之约”为非战之约。

再则高帝挑选缔结和约的代表是刘敬,刘敬是当时汉臣中主和派的代表人物。

高帝起用反战主和派为订约代表,可以推想,他当是希望缔结一个排除战争的和约。

和亲之约的执行,使西汉王朝与匈奴关系和好,边疆狼烟遂熄,汉匈两大军事集团进入了令人追忆的蜜月期。

百待俱兴的西汉得以腾出手来剪除异性诸侯,完善中央集权,为巩固新生的西汉政权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有利于西汉开拓疆域。

中央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一方面固其边疆。

双方在和亲政策中相约以长城为界。

北面“引弓”之民归单于管理,南面“冠带之室”由汉帝统治。

使汉匈疆域得以明确,起到了划疆立界的安边功能。

这使西汉的北边疆土之民得以安定作业。

西汉则可在边疆“盛兵以畜力,积粟已固军”。

以长城作界及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以避免匈奴的骑兵大规模入侵。

另一方面,也为威逼四方,开拓疆土。

中央王朝意欲通过和亲政策,使少数民族最实力的人物“长是汉家亲”,终将少数民族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下。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学年论文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系别历史系专业历史学(师范)班级历史11-1学号11064060135学生姓名刘敏健指导教师(职称)卢萍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10 日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摘要: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采取的措施以“和亲”为主。

主要是汉匈之间的力量对,西汉处于劣势地位,匈奴处于优势地位。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立国已经六十多年。

经过高祖、吕后、文帝、景帝等人的休养生息,西汉民生逐渐恢复,国力逐渐强盛,与匈奴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

所以汉武帝就萌生了改变对匈奴采取“和亲”的做法,打算以武力征服匈奴。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从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谋开始,西汉与匈奴进入了四十多年的战争时期。

然而,国与国之间,不能一直用武力的方式来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不能仅从胜负层面去评价,还要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评论。

关键词:汉武帝西汉匈奴战争一、汉武帝前的汉匈关系(一)匈奴寇边中国史书对匈奴这的记载,可以总结为“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

意思就是说,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是典型的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离不开射击和狩猎,所以匈奴男子从小就练习骑射狩猎,弓马娴熟。

但是匈奴人没有像汉人这样有一套成熟的典章制度,最明显就是他们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公元前57年发生了五单于争位战争。

匈奴民族文明程度不高,还实行收继婚制。

收继婚制,说白了就是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除了亲妈以外,父亲其他所有的妻子。

所以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等呼韩邪单于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娶了昭君,呼韩邪单于的儿子死了之后,呼韩邪单于的孙子又娶了昭君。

昭君在匈奴一直做到了太皇太后。

驰突无垣,就是说匈奴并没有可坚守的城,“垣”就是城的意思。

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点。

从这一句对匈奴的总结,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匈奴对汉民族政权的威胁这么大。

匈奴人逐水草,典型的游牧民族。

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__历史研究_编辑部_宋超

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__历史研究_编辑部_宋超

光明日报/2002年/09月/17日/汉匈两种和亲模式下女性的命运与形象《历史研究》编辑部宋超 西汉时,汉朝统治者曾长期实行“和亲”之策以缓和与匈奴族紧张对峙的关系。

汉匈和亲,实际上可以分为“兄弟”式和亲与“臣服”式和亲两种不同模式。

在这两种模式下,作为汉匈和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汉朝女性又有着不同的形象与命运。

汉高祖八年(前199年),汉廷平城之战失败后,刘敬首献“和亲之策”。

刘邦遣“刘敬奉宗室女翁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

”此类和亲可视为第一类模式,即在汉匈承认互为“兄弟之国”的前提下实行和亲。

《汉书·刘敬传》载刘敬向刘邦解释与匈奴和亲原因时说:“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革,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

”遣嫡长公主外嫁,厚遗奁资,“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可毋战以渐臣也。

”虽然刘敬刻意强调只有遣身分尊贵的嫡长公主才能使“蛮夷必慕”;然而刘邦最终未遣长公主出塞,其中原因似乎不单是由于吕后的哭阻,或如后人所云长公主已嫁、“刘敬之言悖矣”等因素,更可能是刘邦考虑其可行性甚微,而以“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其后惠、吕、文、景及武帝初年,基本上均遵此模式实施和亲。

汉匈双方关注的焦点似乎都不在于和亲女性的身份上:汉廷关注的是匈奴在得到以和亲名义输送大量财物后对汉的态度;而匈奴更多关心的是汉廷所输金帛等财物的数量。

《汉书·匈奴传》文帝遗老上单于书曰:“汉与匈奴邻国之敌,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金帛丝絮佗物岁有数。

……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无食言。

单于留志,天下大安。

和亲之后,汉过不先。

单于其察之。

”汉宦官中行说因不满朝廷强遣其奉宗室女和亲而降匈奴,在驳斥汉使对匈奴习俗的指责时说:“汉使毋多言,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否则“候秋孰,以骑驰蹂乃稼穑也”等等,均是明显的例证。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汉族与匈奴的关系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西汉和亲政策述论

西汉和亲政策述论

会矛 盾也 十 分 尖锐 。经 济上 , 由于秦 末长 时 间 、 大 规模 的农 民战 争 和楚 汉 之 争 , 会 生 产 力 急 剧 衰 社 退 , 口急 剧 减 少 , 动 力严 重缺 乏 , 片 土 地 荒 人 劳 大 芜 , 个社会 经 济遭 受 严 重 破 坏 。“ 整 接秦 之 弊 , 诸 侯 并起 , 民失 作 业 , 而大 饥 馑 。凡 米 石 五 千 , 相 人 食 , 者过半 。高祖 乃令 民得卖 子 , 死 就食 蜀 汉 。天 下 既定 , 民亡 盖 臧 , 自天 子不 能具 醇 驷 , 将 相 或 而 乘 牛车 ”1 。尖锐 的社 会 矛 盾 兼 之 极 度 凋 敝 的 l咖 J 经 济颓 势 , 汉 统 治 阶级 军 事 实 力 的强 弱 可 见 一 西 斑 。解 决 内部 的 问 题 对 汉 皇 室 来 说 已 是 困难 重 重, 而此 时如 何 应 对 在 北 方 地 区不 断 南 侵 的 匈 奴
“ 大破灭东胡王 , 而虏其 民人及畜产。既归 , 西击 走月氏, 并楼烦 、 南 白羊 河 南 王 ”l 2 。并 乘 中 2 J
原 地 区楚汉 之争 、 生 内乱 之机 , 发 重新 占领 了河套 地 区 , 个 中国北 方 地 区遂已经 深 入 到 了 今 山 西及 河 北 匈
正值 西 汉 王 朝 百 废 待 兴 之 时 , 北方 草 原上 势
力不 断强 大 的匈奴 对西 汉 王朝 的统 治 构成 了严重
匈 奴是散 居 我 国北 方 的 游 牧 民 族 , 期 过 着 长
逐水 草 而迁徙 的生 活 。在 经 历 了漫长 的社 会 发展
的威 胁 。为 消 解 边境 之 患 , 养 生 息 , 展 经 济 , 休 发 西汉 王朝 以和 亲 为 权 宜 之计 , 后 与匈 奴 及 其 附 先 庸乌 孙 等 国和亲数 十 次 。虽然 和 亲双方 统 治 者都 怀有 各 自的政 治 目的 , 和亲政 策 的制定 、 施 以 但 实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 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

西汉和亲简介和亲政策一共可以分别几个阶段本文导读:简介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

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

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量的絮、缯、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

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取了和亲政策。

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西汉王朝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前,实行“和亲政策”,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前119年),实行“征讨政策”,不但没有征服匈奴,反而使汉朝国力衰退。

元狩四年以后,对匈奴实行“绥抚政策”,又使经济恢复发展起来。

从西汉王朝对匈奴民族政策的演变过程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在和平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和亲动机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

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外交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对当时的北方民族“匈奴”采取的一种外交政策。

和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朝主动送公主和大量的财物给匈奴,使他们停止对汉朝的骚扰,第二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是匈奴主动请求和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和亲政策的影响
摘要:和亲政策是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和亲开始于汉初,终于清代,对后世边疆民族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西汉时期的和亲政策对汉族和匈奴两个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民族间的融合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更开启了西汉以后各朝代和亲的先河。

关键词:和亲;西汉;匈奴;乌孙;影响
和亲也称“和蕃”,按班固的看法,和亲开始于汉初,“和亲之论,发于刘敬”,终于清代。

所谓和亲,是中国古代两个不同民族政权,尤其是中原王朝和边疆少数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西汉时期,和亲政策对西汉与周边民族建立友好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和亲政策是在美人计基础上产生的。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军队北击匈奴,被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

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女与之争宠,所以劝冒顿单于撤兵。

“白登之围”因此得以解脱。

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却丝毫没有解除,刘邦向娄敬询问安边之策。

娄敬鉴于美人计的使用,于是向刘邦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主张。

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派娄敬带着宗室的女儿假称公主送给冒顿单于作阏氏,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以和亲作为外交工具的先河。

由此可见,西汉与匈奴的和亲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般新皇帝即位或是新单于立都有和亲进行,再就是匈奴每有较大规模的掳掠汉民之后双方就有和亲。

因此可以说,和亲是维持当时汉匈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

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巩固了封建统治,并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族的文化思想上的交流;尤其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力和思想文化,从而加速了其封建化的进程;当然也使人们少受战争之苦,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西汉史上影响深远。

二、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
乌孙在匈奴的西面,是西域最强大的政权。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就向汉武帝建议:“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以也。

”汉武帝从彻底击败匈奴的战略出发接受了张骞的建议,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封江都王刘建女儿细君为公主,出嫁乌孙王昆莫。

但细君公主仅在乌孙生活四五年就去世了。

汉朝为了巩固与乌孙的联盟,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93年)又把楚王刘戌的孙女解忧嫁到乌孙。

为了密切乌孙与汉的联系,解忧公主经常派遣自己的子女到长安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通过往来,一方面把西域文化传进内地,另一方面也把先进的汉文化传到乌孙,促进了乌孙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西汉与乌孙的和亲最大影响是拓展了丝绸之路。

细君公主的出嫁,初步打通陆上丝绸之路;解忧公主的出嫁,则彻底贯通了这条丝绸之路。

和亲对丝绸之路的影响深远,求婚、迎亲、送亲、慰问公主的使团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活跃了丝绸之路。

三、西汉末期与匈奴的和亲
昭君出塞是汉匈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综观西汉末期的和亲,它摆脱了西汉初年那种屈辱性、妥协性,而变成了自主性、征服性。

西汉同匈奴、乌孙的和亲政策对汉中央和匈奴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在政治方面,和亲使双方友好相处,也维护了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出嫁公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

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又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

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

从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所推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和亲政策是西汉统治阶级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和亲对西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持续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巩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及他们的经济发展;此外,它对民族融合也具有积极作用。

虽然和亲政策的最初提出是国力衰弱的屈辱,王朝生存的必需,但在和亲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应给予肯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