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论文
大众文化传播论文资料
美电视剧中国隐形流行剧迷文化水平较高像大海一样深邃,像天空一样湛蓝;用理性的眼光剖析事理,用客观的态度报道事件2007年1月22日,“休假”已久的美国电视连续剧《越狱》即将重登荧屏。
在中国,这一消息早就在“越狱迷”中传说已久了。
短短4天内,百度“越狱吧”一条相关内容的帖子点击率就超过了1万次。
2006年,《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受此影响,近几年一直在国内秘密流行的美剧终于走出了网络,进入了主流媒体和大众的视野。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这次,国外主流媒体也没有一如既往地高举知识产权的大旗加以抨击,而是将此作为一个有价值的文化现象进行讨论。
为什么美剧会如此火爆?美剧与其他电视剧的区别究竟何在?对于美剧的流行,或许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观察角度。
但是,在大众追捧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流行文化符号。
家住广州五羊新城的小李,本周一在网上发布合租信息,她给对方最大要求是,必须超级喜欢看《越狱》和《老友记》。
就在她的帖子后面,截至昨天下午已经有33个跟帖——他们不是要租房,而是向小李打听在哪里可以租到《越狱》和《老友记》。
美剧,从未有如此火爆。
不过,到下一周,它还会更火——美国FOX电视台昨天刚刚发布消息,众多《越狱》迷期待的第二季14集及后面的故事,将从下周一晚上继续播放。
从北美传来的利好消息还包括:《靓太不易做》第3季、《24》第6季和《CSI》第7季等8部美剧都已经陆续从本月起开始继续播出。
随着美剧在中国的流行,“季”这个词也逐渐为人所知。
季,英文为season。
美国的电视剧跟NBA等职业体育联赛一样,按照季来播出,从每年秋天到第二年初夏为一季。
但也有很多片子是要到季中才播出的。
如果某部剧集收视率不理想,就可能被停播。
有时恰逢大型赛事或圣诞节,一停就是个把月。
八成美剧迷大专以上文化在两三年前,美剧还只是少数人的专利。
美剧,有着明显的语言门槛,同样也在传播渠道上多受限制,更因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流行初期,大多数国内观众是那些熟练使用网络资源、英语较好、有空闲时间的年轻人。
大众传播学论文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_大学论文
大众传播学论文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_大学论文赵娟工商1414班20140849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与防范摘要随着社会的告诉发展,新闻媒体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于此同时引发的副作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本文通过举例说明新闻媒体的负面影响,来引发思考,从而提出防范措施。
关键词:新闻媒体;负面影响;防范什么是新闻媒体呢?新闻媒体亦称大众媒体,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概念。
一般来说,新闻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报刊)和电子媒体(广播、电视)两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作为“新电子媒体”的网络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媒体类型。
我们需要媒体的存在,也依赖媒体的存在,尽管它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毋庸置疑,它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在信息传播方面,信息过剩,垃圾信息充斥,影响抉择判断。
今天一个人跳楼,媒体渲染说人心堕落,世界危机,明天一个见义勇为,人们又断言,世上还是好人多。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但人们在多种多样充满矛盾的海量信息前变得浮躁了很多。
反而不如过去有定力,有坚持。
在传播新闻方面,它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渠道,让民众收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东西,误导民众,对其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影响,混淆视听。
另外,过多的娱乐活动使人们沉迷于三寸电视,减少了户外活动,人们的交际能力极大的受到伤害。
人们对于现实的关注也转化为虚幻的思维活动,人们被驯养的麻木、虚伪了。
面对电视剧人们的目不转睛和眼泪汪汪,目睹不公的麻木,耳闻失学的孩子却习以为常就是一个人们人格分裂的表现。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对媒体的作用做过这样精彩的分析。
⑴地位赋予功能。
今天电视上出现过的衣服款式,明天就会全社会流行。
今天上过电视的政治人物,普通人,明天就会成为名人,并且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人们刮目现看。
因此媒体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是被人利用,成为毫无抵抗力的宣传工具。
多少人由此发迹,又有很多人身败名裂。
例如在选举过程中,一个人掌握了舆论导向,一个人就可以把自己涂抹干净,大获全胜。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论文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论文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
大众传媒如电视、互联网等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和信息来源,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众文化研究则是研究大众媒体所传递出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以及这些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首先,大众传媒能够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在同一时间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看同样的节目或读相同的信息,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
其次,大众传媒能够不断革新自身,更新世界观和文化形态,并引领大众的审美和文化观念。
最后,大众传媒也能够影响着大众的道德和价值观念,这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大众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也存在着负面的一面。
作为商业媒体,大众传媒往往会以追求利益为前提来制作新闻和娱乐节目,而不是关注真相和公平,这就会带来很多的虚假消息和误导。
此外,大众传媒普及过程中也使得电视和互联网成为了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如色情、恐怖以及暴力等,让人们的道德和文化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众文化研究正是针对以上的情况而进行的,它会关注媒体所传达出的文化价值观念、文化形态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并尝试从中找到影响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这种研究还会分析大众媒体所代表的文化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如何在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影响着大众的生活、社会关系、消费以及政治信仰等。
在国内,大众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了自己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
在学术领域中,大众文化研究更是以其批判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成为了各种大众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曝光者。
这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众传媒背后的意义和真正的文化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这样的文化形态,从而更好地肯定并推动现代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代学术界的热点和关注点。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
大众文化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大众文化论文专题的设计论证回想我们心目中典型的中国动画形象,大家会不假思索的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牧童”、“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可是很显然,这些作品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了。
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所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都日益优越,但为什么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存下来的优秀动漫作品却越来越少?由此我们提出了这一专题:为何中国的动漫无法跟上时代、无法大众化。
首先,我们从一些我们心目中的经典动漫入手,列举了《葫芦娃》、《哪吒脑海》等优秀动漫作品,然后介绍了一部当前比较受欢迎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然也只是在儿童之间受欢迎,还是无法大众化。
由此,我们联想到日本动漫,他们在大众化这方面比我国强很多,所以简单分析了日本动漫的盛行因素,并介绍了几部当前比较流行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蜡笔小新》等。
紧接着,分析中国动漫的特点和中国动漫发展的几个障碍。
最后介绍了中国两部有所突破的动画《我为歌狂》和《秦时明月》。
《秦时明月》是一部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只供儿童观看,所以算是一部有所突破的动画。
创新点:(1)选材方面:选取大家小时候都看过的如《葫芦娃》、《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经典动漫,以及正在热播的日本动漫《海贼王》、《火影忍者》等,能勾起同学们的回忆和兴趣,产生共鸣。
(2)视角方面:从大家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大都是国产片而长大了基本上看日本动漫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动画片只适合在儿童时期观看,为何不能使其老少皆宜?由此分析我国动画的不足之处以及日本动漫的盛行原因,然后提出我国动漫可以在哪些方面突破,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足:PPT中没有展现个人对动漫的理解、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方案使中国的动漫老少皆宜,对这个问题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也和我们对动漫这方面不够了解有关,难点:(1)制作PPT不是很熟练,尤其是插入视屏方面,百度试了N种方法,终于弄好了,结果换台电脑就放不了,然后又百度。
【应用心理学论文】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
【应用心理学论文】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中的体现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Edward Lee Thorndike)提出晕轮效应(Halo Effect)理论。
根据定义,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1]。
简单的来说,晕轮效应即人们对于某个人或某事物的印象往往受到初次接收的该人或该事物的第一印象所影响,其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该人或该失去其他方面的判断。
绝大多数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当我们于某人首次接触时,如果对方拥有迷人外表或者行为举止得体,我们都即会对其产生好感并倾向于在往后的交往中为其言语、行为做出正面的评价和判断。
但实际上,在我们通过持续的交谈交往前,我们并不能真正地了解到这个人,我们甚至有可能受第一印象所影响而对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即其迷人的外表、得当的举止背后实际存在的是一个道德低下之人。
因此,晕轮效应实际指出了人们主观的泛化推断,以及刻板印象(stereotype),而这种主观泛化推断和刻板印象会阻碍对人们客观、真实地认识事物。
晕轮效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笔者的专业与大众传播有关,因此仅就此谈谈晕轮效应在大众传播领域的体现及引用。
最为常见和普遍的是晕轮效应在广告,特别是盈利性广告、品牌推广中的运用。
而这又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名人效应在广告中的运用、广告对于消费者的影响以及名牌效应的形成。
首先,名人广告(Celebrity ads)正是利用了晕轮效应:由于名人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地位和权威,其所具有在大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能够激发大众的追随和崇拜,据此,名人所代言的产品会因为该名人的声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即受其"光环"所笼罩。
大众传播中状况的研讨论文(全文)
大众传播中状况的研讨论文[内容[作为一种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必定现象,信息传播活动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展而进入了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主要媒介的大众传播阶段。
较之以往,大众传播无论在信息传递的容量与质量或是时间与空间上均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并且将随着电脑技术、社区天线、通讯卫星、雷束电波、显像电话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一步进展和完善,对人类社会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力与作用力。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无疑已成为大众传播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人们一旦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便会自觉不自觉地、程度不同地接受传播而必定成为大众传播活动得以进行和循环的构成因素。
当人们对这种传播形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全方位的影响和作用感到欣喜和接纳的同时,也对其强劲的传播势头和力量剥蚀甚至取代着自己原有的、正常而自然的人际传播等信息交流方式所造成的某些迷失和缺憾而感到几分忧虑和不安。
关注和研究大众传播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对此十分重视,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对于大众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日形成也并非一方建构的所谓“异化现象”给予探讨和评述。
所谓“异化”本为德语Entfremdung的意译,属德国古典哲学的术语。
指主体在一定的进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
①客观而论,大众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似乎是由作为信息传播活动主体的大众传播所引发的一种不和谐,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
种种情形表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异化现象是一个有着复杂原因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个大众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入手,对此给予一些探讨。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强势与尴尬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
②“大众传播是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科学手段(如报刊、广播、电影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③显而易见,大众传播的主旨在于向人们传递信息,它是人类社会进展到具有一定精神文化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阶段的必定结果,是与人类社会进展必定需求相吻合的一种自觉行为。
大众传播论论文
大众传播论论文0910551204 刘泽宇我对“大众传播学论”的认识说到大众传播活动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兴起,可从两个视角上进行审视,一是历史学的视角,一是社会学的视角。
从历史学的视角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
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
所谓大众传播,一般指的是印刷传播出现以后的事情。
现代以前的人类传播活动,不管是口语传播还是文字传播,都只能称为小众传播,当时的各类传播活动不仅范围小,信息少,而且影响也非常有限。
这种不发达的传播状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方面的,一是社会方面的,技术方面的原因在于传播手段的落后,传播手段在大众传播学里叫媒介或传播媒介,汉语里也称媒体或传媒,当时的传播手段或媒介主要就是口语和文字,其次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媒介,如烽火、刻石、驿马、信鸽等,而这些媒介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跟当时的战争规模受制于冷兵器是一个道理。
社会方面的原因,则是指那时人们的生产活动与社会交往都比较简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彼此之间没有多少需要沟通的情况,没有什么需要交流的信息,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情况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逐渐发生变化。
现代文明起源于5百年前的欧洲,然后通过殖民扩张而一步步向全世界蔓延。
它给人类传播活动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使过去的小众传播逐渐成为现在的大众传播。
其间变化的原因,也可分为技术方面的和社会方面的。
在传播技术方面,近代来出现两次革命性的飞跃,这就是15世纪中叶兴起的活字印刷术和19世纪中叶亮相的电子传播术。
大众传媒论文[整理]
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关系摘要:电视、报纸、网络向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它们都属于传媒。
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
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没有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古代的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的呢?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在追求信息传递的准确与快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准确度越来越高,方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多。
现代传媒的种类:报纸、电视、书籍、杂志、互联网、电影、广告、手机、电话、传真、可视电话、广播、短信、CD等等。
传媒的确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入、无处不在。
而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互联网!网络给中学生带来利多还是弊多一直是近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传媒造福于人类,它的正面影响是主要的。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能否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从信息中获得灵感成为成功的关键!身处这样的时代,同学们应该勇敢地投身于信息大潮中,成为信息高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媒的优势。
感受大众传媒对个人的影响,知道通过各种媒体和运用新技术能够收集、解释、传递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信息。
意义:了解传媒对大众生活及社会的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传媒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关键词:正文:大众传播媒介观涉及到他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的总体看法,在这方面,他零零散散地主要表述了这样几层意思:1.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在内的通讯技术革命,与交通运输革命一起消除了社会的隔离状态,导致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的出现。
贝尔认为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同时也“造成对变化和新奇的渴望,促进了对轰动的追求,导致了文化的融合”(137)。
2.大众传媒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
贝尔指出,“电影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窥探世界的窗口,又是一组白日梦、幻想、打算、逃避现实和无所不能的示范——具有巨大的感情力量。
大众传播学论文
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科目:大众传播学姓名:郑支良学号:2008041159班级:文院广播电视新闻系08级2班网络时代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摘要:“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产生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进入了真正的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也得到了复兴。
网络传播带来的是人类传播史上一场空前深刻的革命,它同时为“适用于满足理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拓展了空间。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时代受众播客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将“使用与满足理论”比喻为“自助餐厅”: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将根据自己的口味及食欲来挑选饭菜。
自助餐厅里的主角是受众,媒介只是为受众服务。
也就是说,“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受众之间的一种趋向,这一趋向的核心主张是:受众成员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即人们观看电视与电影或阅读报纸与书籍等,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的使自己的某些需求得到满足。
①一、网络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一)“使用与满足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复兴当家用电脑开始普及,互联网成为与传统四大媒介并列的传播媒介时,这些科技进步的成果也开始进入传播学研究者的视野。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复兴,也正是源于互联网的发展。
托马斯·鲁杰罗(Thomas Ruggiero)认为,“在每个新的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初期,使用与满足总能提供一种最前沿的研究方法”。
他提出了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提供了大量传播行为集合”的互联网的三个特性,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者考察:1.交互性“极大地加强了积极地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核心概念”,因为大众传播中的交互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能够控制和在相互交流中改变角色的程度”,它赋予受众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2.去一体化是“媒介使用者从一个丰富的菜单中选择的能力……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的是,互联网之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
大众传播理论 (2)
大众传播理论引言大众传播理论是研究大众传媒对社会信息传播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它是现代传播研究的重要分支。
大众传播理论通过对媒体、受众、信息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大众传媒在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观点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起源和发展大众传播理论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普及,学者开始关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1948年,荷兰学者拉斯维尔(Paul Lazarsfeld)和美国学者鲍兹曼(Robert K. Merton)合作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即被称为拉斯维尔-鲍兹曼传播研究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选民在纽约市市长选举中的投票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发现大众媒体的影响远不如当时普遍认为的那么大,而是更多地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拉斯维尔和鲍兹曼提出了“两步流程”传播模型,认为媒体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首先通过具有影响力的个人传播给受众,再由受众传递给其他人。
这一模型揭示了媒体和人际关系在信息传播中的相互作用,为后来的大众传播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观点传播媒体的角色在大众传播理论中,传播媒体被视为传递信息的工具,起到将信息从发出者传递到受众的作用。
媒体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例如,媒体的立场、偏好和利益等因素可能会导致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和偏向性传播。
受众的反应和影响大众传播理论强调了受众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反馈等方面的作用。
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还具有主动选择、解码、评估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同时,受众对媒体信息的接受程度和影响力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例如,媒体可以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塑造公众舆论、推动社会变革和引发文化冲突等方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媒体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例如政府管理和监管、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doc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性质、程度不同。
以下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一、对于“大众心理学”的简单概括与理解既然勒庞把那些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称之为“乌合之众”,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加入到群体中去,又如何形成大众心理的呢?首先,人们从个体组织成为一个群体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勒庞在书中写道:“一个偶然聚集在公众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4]所以形成群体要有某种原因的激发,例如国家大事的影响、民族情结的爆发等。
其次,群体行为可以掩盖个人罪过。
正所谓“罪不责众”,群体具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个人在群体的庇佑下可以将责任放下,不具约束力地做事。
例如、抗议罢工等行为都是集体去做的,而单个个体是不可能也不敢于做这些事的。
当然这两件事情是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功,但可以想象个体的心理,在集体的行动中他们是无惧的。
如此,人们便会轻易的选择群体,并追随群体了。
在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中,人们一旦进入群体,便会进入“无意识”状态。
这种“无意识”指的是群体的冲动、急躁、轻信、缺乏理性与推理能力。
当人们作为个体时是具备理性的,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清善恶好坏,但当进入群体时,这种理性便丧失了,群体可能把一个无辜者作为众矢之的,例如,文革中的一些批斗、殴打行为。
然而,领导群体的一些意识观念并不需要多复杂,只需简单逻辑,例如,在一些推翻帝制的运动中,人们的观念是封建专制压迫人们无法生活,要推翻这种政权。
二十世纪纳粹屠杀犹太人时的观念则是犹太人人性恶劣,是低劣的种族,抢我们的饭碗,所以要消灭他们。
而犹太人是否人性恶劣呢,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种,而这种屠杀不过是种族主义等因素的结果。
而现今,电视演讲中激昂澎湃的话语使人们疯狂的投票,抗议游行中极具煽动性的词汇让人们奋不顾身,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只要了解大众心理的特征,并且善加利用,都会是达到目地的有效手段。
新闻传播学论文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
新闻传播学论文-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内容提要]关系是一种资源,因为掌握某种关系资源而可能在一定局面中处于支配地位,拥有相当的权力,对于加入我们这个社会时日不久但颇具影响的力量——大众媒介而言,究竟它是如何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种关系来获取自己的权力、始终是一个并不明确的问题。
特别是在考虑权力的必然取向——利益时,媒介又是在如何维持着自身的生存,或者背离传播的初衷,同样是个令人注目却又含混的话题。
本文利用米歇尔·福柯等人的观点,通过5个层次分析,来澄清权力的概念,揭示大众传媒权力产生的关系基础,描绘媒介权力的形态,指出媒介运用权力时的问题以及提出我们可能的对策,以期对大众传媒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权力运用的合理化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
[关键词]大众媒介权力解释话语基础异化平衡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谢曾对大众媒介作过这样一番描绘:媒介就像一双充满权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生活,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个基本事实:即当人们日渐依赖大众传媒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的同时,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之中。
究竟权力的运用对于新型传播关系中人所应有的传统利益会意味着何种的建设性或是破坏性呢?此种关注构成了讨论的缘由,也构成了任何判断最基本的价值依据。
权力的解释鉴于权力概念在今天命题中的中心地位,首先对权力内涵作澄清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力图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阐释所得以凭借的角度。
以科尔曼在其《社会基础理论》一书中构筑的“信任—权威”模式为例,传统的权力分析观通常将权力视作个人基于利益的权衡由信任(尽管在具体个体上并不总表现如此)而出让对自身一定行动的控制所形成的外部管理约束机制,群体是其所强调的惟一可能生成的环境(绝对个体常常被视为绝对自由的)。
人们习惯于接受该种提法,的确,从“社会—政治—法律”的维度考虑,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现行社会构架下政权机构、司法部门、领袖人物(直至最微观的权力环节)存在的合理性。
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论文(全文)
大众传播与新公共性论文[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一个最富争议的主题之一,是大众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与政治问题:大众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参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过程?是主动地、批判性地接受信息,还是被动地受信息的操纵和引导,乃至完全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与主动性,沦落为传媒的奴隶?大众传媒中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权力的操控?这种操控的政治与文化后果是什么?等等。
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大致可以归入“大众传媒和公共性”这个主题之下。
本文将在批判性地检讨哈贝马斯和汤普森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bstrct:Inthefieldofmsscommunictionstudies,oneofthemost disputnttopicsistherolemss-udiencesplyintheprocessofme ningproductionndcommuniction.Dothemss-udienceseng gepositivelyintheprocessofmeningproductionndcommuni ction?Ifyes,towhtextentndinwhtwy?Orrethemss-udiencest otllycontrolledbymssmediproducerndthuslostlltheirutono myndgency?InthispperIwillcriticllyexminethetheoriesdevel opedbyJürgenHbermsndJohnThompsonndthentrytofurtherthisdebt e.Keywords:MssMedi;Publicity;JürgenHberms;JohnThompson一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一个最富争议的主题之一,是大众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政治问题。
大众传媒论文资料)
武汉音乐学院大众音乐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宋祥瑞缘起和现状1994年9月,笔者第一次在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开设了“大众音乐传播学”(Mass Communication of Music)专业课程(开办此课程受到了时任音乐学系主任田可文教授的大力支持)。
当时只有我一位专业课教师和一位91级的专业课学生(王薇,1996年毕业,现在深圳有线电视台工作)。
笔者主要从事西方艺术哲学史、和音乐美学的历史和理论、以及中国书法美学的研究和教学。
自70年代末兴起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带有鲜明的中国历史-社会的特点,这就是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然的音乐现象,更多地是一个社会-文化现象,显示了中国当代改革开放之“后文革”时代中国社会,包括心理、伦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政治意识、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生活态度的变迁,并且,典型地浓缩了这个变革的过程:因为它经历了“为政治服务”的音乐(“文革”中,以样板戏和“语录歌”为代表的那类音乐),到情感真实表现的音乐(打倒“四人帮”后所产生的那类音乐,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抒情歌曲或轻音乐),再到市场化的娱乐的音乐(我们现在所经历着的流行音乐)的演变。
我们可以概括为:为政治-斗争的音乐、为艺术-表现的音乐、为娱乐-消费的音乐(这三种不同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用红、白、黑来象征)。
这个演变非常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社会由“阶级斗争”为主的封闭型社会逐渐向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开放型社会转变的历史。
但是,由于我们固有的社会政治体制、原始的音乐类型和审美习惯不同于欧美流行音乐产生、发展的那些条件,因此,其中所蕴含的一些现象特别令人关注(详后)。
由于现代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技术之间具有一种非常内在的关系,那么,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演变就成为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且为任何其他学科所不可取代的途径或方法论。
这就是我当时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
根据上述考虑,那时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历史的梳理上。
大众传媒论文
学号:0906840430;姓名:任佳鑫;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9级主题:音乐之于我们是什么?-----《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论文音乐之于我们是什么?-----《大众传媒与流行文化》论文1大众传媒当今,流行及流行文化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某一事物或现象要想成为流行文化中的一种,其基础条件就是大众对于该事物或现象有共有或共通的认识。
这无不和大众传媒密切相关,大众传媒就是通过议程设置功能造就对流行及流行文化的共识;利用人们的“沉默的螺旋”,通过营造流行文化的“意见环境”来扩大人们对这一流行事物及现象的共有认识;通过其潜移默化的功能,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流行文化,从而加固了人们对流行及流行文化的共有认识,而在此过程之中,大众传媒则充当了流行文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
可以说,大众传媒就是“当时”的流行文化的“普及”,而我们接触的大众传媒方向则很自然的与时效性密不可分,因此大众传媒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直并且不断加深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分类大众传媒的分类方式有好多种,下列举了我们日常最常见的分类方式:1,按表现形式分类,按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
印刷媒体包括报纸、杂志、说明书、挂历等。
电子媒体包括电视、广播、电动广告牌、电话等。
2,按功能分类,按其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和视听两用媒体。
视觉媒体包括报纸、杂志、邮递、海报、传单、招贴、日历、户外广告、橱窗布置、实物和交通等媒体形式。
听觉媒体包括无线电广播、有线广播、宣传车、录音和电话等媒体形式。
视听两用媒体主要包括电视、电影、戏剧、小品及其他表演形式。
3,按影响范围分类,按广告媒体影响范围的大小进行分类,可分为国际性广告媒体、全国性广告媒体和地方性广告媒体。
世界性媒体如卫星电路传播、面向全球的刊物等。
全国性媒体如国家电视台、全国性报刊等,地方性媒体如省、市电视台、报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传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1.新闻报道与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2.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形象3.突发公共事件与媒介危机(应急)传播(报道)4.突发危机事件与企业形象5.国内著名企业—“企业形象管理”个案研究6.国内著名媒介—“经营模式创新”个案研究7.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8.广告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9.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10.从“百家讲坛"看知识分子角色的演变11.网络时代记者应该干什么?12.论“新闻审判”现象13.我国西部报业生存现状分析14.论“网络暴力”15.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16.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17.从“零距离”看我国新闻的舆论监督18.从“超级女声”看“秀时代"的大众传媒19.第五代电影的民族化与世界化20.后殖民语境下的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追求21.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片得与失22 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的背后23.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民族电影的突围之路24.由月份牌广告看中国传统广告的文化内涵25.20世纪30年代中国香烟广告研究26.新媒体广告(如网络、手机)特点及其前景研究27.媒介批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8.针对某一新闻现象(或媒介现象)的批评分析29.本地报刊市场发行问题研究30.本地媒体数字化生存问题研究31.“新浪新闻”与“网易新闻”编辑问题比较研究32.消费时代大众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33.当代传播环境下的消费文化问题研究34.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传播应急机制问题研究3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媒体应对策略研究36.从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与畅销书的互动看媒介的互动经营37.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38.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研究39.从藏族锅庄舞热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跨民族传播40.对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思考41.畅销书的运作模式研究(可以某本畅销书为例,比如《于丹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也可整体研究)42.民营书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43.图书出版新闻化现象探讨44.我国出版单位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研究45.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46博客现象的传播学透视47.试论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分析48.付费采访的新闻伦理分析49.风险社会中的大众传媒50.广告文化中的女性形象研究51.网络传媒与国家信息安全52.广告传播的文化功能53.广告中民族文化的研究54.广告传播的名人效应55.论我国广告管理的现状与对策56.大学生期刊消费倾向分析57.《南方周末》摄影图片的视觉传播特点研究58.中外新闻类期刊编辑思想的比较研究59.《新周刊》关于城市的报道模式分析60.论危机传播中的跨文化误读61.论草根传播与国家政治——以西藏“3•14"事件为例62.论“北京奥运"传播策略的得与失63.从受众的接受心理谈知情权—-以“四川抗震”报道为例64.名记者的采访技巧之研究65.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异同66.新闻采访遭拒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67 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68.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69.新闻侵犯名誉权的防范70.新闻侵犯隐私权的防范71.论有偿新闻的有效遏制72.浅析新闻监督与媒介审判的异同7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74.专业新闻报道的通俗化写作问题研究75.企业新闻通稿的写作76.论环保新闻的写作特色与注意事项77.不同类型媒体节假日报道问题的研究或比较研究78.以某一媒体的实践为例谈新闻报道如何提高服务性意识79.有关新闻深度报道的问题研究80.选择一定的角度思考中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与变化81.网媒“信息暴力”问题的安全与监控研究82.重大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研究83.名记者研究(选题不限)84.新闻真实性初探85.关于典型报道86.论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87.论互动营销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88.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策略89论新媒介环境下广告业的生存之道90.论后奥运时代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出路91.从汶川地震看新时期广播媒体的地位和作用92.浅析新营销环境下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及特征93.浅析传统文化对消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94.门户网站的广告战略比较与分析95.浅论财经媒体的经营策略96.商业广告公益化的探究97.广告中性别歧视现象研究98.广告中女性形象研究99.如何看待名人广告效果100.广告的文化策略101.从汶川地震报道看我国的突发新闻报道机制102.“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03.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04.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105.传媒活动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106.手机报能走多远107.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08.当代电视新闻价值取向探析109.以一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选题、报道角度、价值取向等),探讨民生新闻发展趋向110.影响真实还是还原真实——论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景再现111.电视新闻栏目编排技巧分析112.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113.符号与意义-—视觉语言解读(可以以典型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为例)114.以自己熟悉的某个电视栏目为例,分析其报道特点,探讨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创新115.新闻性与人性116.从“有偿新闻"、“有偿不闻"及“封口费”现象看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117.新闻编辑——充满悖论的角色118.新闻之强调新鲜与同类型报道之重复间的矛盾119.新闻的客观与新闻的立场。
大众传播。传播学论文
大众传播摘要: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
大众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凭借着其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系统。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不仅是人民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成为了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
关键字:大众传播、媒介、功能说、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1大众传播的定义1.2大众传播的特点2.大众传播的媒介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说4.大众传播的影响4.1大众传播对政治的影响4.2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4.3大众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影响4.4大众传播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一、大众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2特点①具有组织性。
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
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
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大众传播学论文
级数:2013级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姓名:陈琪元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独立思考,查找信息能力,就日常社会,政治,经济新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不会在媒体中有过更大的影响。
但是娱乐不一样,娱乐新闻就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消遣的一种小料,它的出现就是面对那些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和一大批对于明星有着狂热追求崇拜的粉丝,但是更多就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打发时间的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们,所以娱乐新闻就有很多的受众,也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影响力比较热点。
笔者通过对近期的一系列的娱乐新闻的思考,探讨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娱乐新闻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该向哪里走。
就大众传播学而言,分为以下五个因素: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
任何一个传播事件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 1 -件通知等。
传播活动如果离开了传播内容,那就跟一个演员傻呼呼地站在舞台上,却一句话都不说,一首歌也不唱差不多。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如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媒介就像是运货的工具,又像是流水的河床,还像是跑车的道路,没有媒介,再好的传播内容也只能趴在原地,动弹不得。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如书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影视的观众、上网的网虫等。
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重视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特定的传播效果。
不为效果而开展传播,就如同不为盈利而经营企业,不为胜利而拼死战斗,不为人才而教书育人似的不可思议。
大众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大众传播论文范文精选3篇一、信息传播对社会危机的引导和操纵大众传播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方式及性质对社会危机产生影响体现在3个方面:信息环境的建构、媒介形象认知、媒介信息传播与认知惯势。
1、信息环境的建构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公众猎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信息供给建构了公众认识社会的信息环境。
但大众传播媒介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特点:及时而不隐蔽、注重事件而非知识、强调客观而非主观解释。
因此大众媒介提供的零碎化、事件化、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往往不能给公众建构起一个完整、清楚的信息环境。
现代社会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风险性等特点,当社会危机涉及到公众基本的价值观、信仰、生存及生命安全时,社会危机的强度就增大,对公众的心理及行为影响就强烈。
当社会危机强度超过公众心理承受有极限,而大众媒介无法给公众提供一个完整的、清楚的社会危机图景时。
公众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就处于混乱和混沌状态,无法建立清楚的信息环境,使得决策缺少足够的信息依据,公众在行为上就会处于被动和混乱状态,大规模的社会危机就极有可能爆发。
显然,当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作为公众信息环境的主要建构者,大众传播媒介应,在恪守及时、客观、真实等基本原则的同时,尽可能提供相关的知识性、解释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帮助公众建立完整、清楚的社会危机信息环境,为公众行为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媒介形象认知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形象是公众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内容、传播方式、信息特点等方面的评价而形成的媒介印象,主要包括公信力和权威性两个方面。
公众对媒介形象的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其对该媒介传播危机信息的认可程度。
对于公信力淑威性较高的媒介,公众接受、认可其传播的危机信息,其现实的社会危机图景与该媒介建构的危机图景较一致,此时大众便将媒介的信息作为行为依据。
因此,当社会处于危机状态时,公信力与权威性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能较好地引导公众处理危机,能有效地抑制危机的进一步进展和减轻其危害程度。
试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学运动构建论文
试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学运动构建论文摘要:接受文学、大众文学、先锋派文学等在文学运动中此起彼伏,实际上都在大众传播的范围内运作。
大众传播是建立在实践上的一种科学理论模态,其体系是动态的,信息、符号就是大人众传播动态的最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众传播信息符号论文正文:试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学运动构建我国现代文学理论源于东西方艺术论,东西方艺术构成涉及五个要素:作品、作者、读者、宇宙自然、生存存在。
随着商业化的深入,人们愈来愈趋向将文学主要包括影视文学与文字语言文学同属大众传播的范围内,倾向于文学是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从现存的文学影视文学自身传播来自各自蕴涵审美图象与语言、来自各自蕴涵图象、语言与商业存在的关系发展的结果以及效果来看,商业的娱乐成分愈来愈多。
海派文学对都市生活“边缘性”的描写,满足市民的价值、情绪的知觉定势,渲染快感的娱乐气氛取得很大成功。
有人认为,既然大众传播是商品社会的产物,获得商业的成功是主要的,只要观众满意就行,媚俗也就理属应当。
有人甚至认为:当前荧屏取代舞台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天地,审美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专属,而因成为商品世界的共性,文学的审美可以象一切商品那样随意构造出来。
90年代,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凭借强势资本和高科技手段,全力向世界各地扩张,将娱乐的形式化推向极至,许多国家担心文化同质化,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
传播学者的研究表明,人们倾向本地、全国的电视节目,如果不敷所需,会退而求次选择具有文化接近地区的节目。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审视当前的艺术语言是一个怎么样的结构,然后的艺术的商品怎样定位?怎样的审美才能接近大众?问题又回到大众怎样接受文学艺术的老路上。
影视文学与文字语言文学同属于艺术,艺术的构成表面看是感、情、意的综合体,其构成原缘于各民族文化的传统积累,来自于此民族现时的生存存在,一切精神来源此,一切文化来源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级数:2013级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姓名:陈琪元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着人们的独立思考,查找信息能力,就日常社会,政治,经济新闻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不会在媒体中有过更大的影响。
但是娱乐不一样,娱乐新闻就是在人们的茶余饭后消遣的一种小料,它的出现就是面对那些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和一大批对于明星有着狂热追求崇拜的粉丝,但是更多就是在智能手机,网络普及中利用碎片化时间去打发时间的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们,所以娱乐新闻就有很多的受众,也就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的影响力比较热点。
笔者通过对近期的一系列的娱乐新闻的思考,探讨下在当今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娱乐新闻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该向哪里走。
就大众传播学而言,分为以下五个因素:第一个要素是传播主体,如传道授业的教师、写诗作文的艺术家、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等。
任何一个传播事件都离不开传播主体,正如任何一场演出都离不开演员。
第二个要素是传播内容,如记者的报道、私人的闲谈、部门的文件通知等。
传播活动如果离开了传播内容,那就跟一个演员傻呼呼地站在舞台上,却一句话都不说,一首歌也不唱差不多。
第三个要素是传播媒介,如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等。
媒介就像是运货的工具,又像是流水的河床,还像是跑车的道路,没有媒介,再好的传播内容也只能趴在原地,动弹不得。
第四个要素是传播对象,如书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影视的观众、上网的网虫等。
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关注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无的放矢;任何传播活动都必须重视自己的传播对象,否则就是对牛弹琴。
第五个要素是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一切传播活动的根本,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一切传播活动都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为了特定的传播效果。
不为效果而开展传播,就如同不为盈利而经营企业,不为胜利而拼死战斗,不为人才而教书育人似的不可思议。
通过以上这五个要素就可能看出来,传播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概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
分为这五个方面,简称5W。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来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娱乐新闻的运作方式和它的影响能力。
首先是传播主体,分为新闻传播内容主体和新闻传播执行主体。
新闻传播内容主体,主体是事件本身的新闻点,如果没有新闻点,也不会称为新闻传播,因为广告发布,信息传播也是传播他们的主体就是资讯为主而非新闻。
新闻传播执行主体就是所谓的,新闻传播的从业者,也就是所谓学院派所说的“把关人”,他们决定了新闻的组织、编审和发布等。
比如娱乐新闻,那些在闪光灯闪烁下的明星们就是主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吸引受众的眼球,制造假新闻、黑色新闻、黄色事件、明星绯闻……娱乐圈在受众的眼中不再光鲜,娱乐新闻人形象也大打折扣,一股恶性自由之风在娱乐新闻人中肆意蔓延,这就是主体的影响,娱乐明星为了博得版面头条,报刊杂志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就无底线的做作新闻。
近些年的娱乐无厘头事件就是有的为一夜出名的明星和狗仔队联手炮制的。
娱乐传播内容就是和娱乐传播主体是息息相关的,从学术角度来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的政治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内,社会新闻也有很大不同。
娱乐新闻现在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新闻品种。
那么娱乐新闻的传播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从政治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它们中间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
社会新闻与西方的时事新闻有较为相通之处。
现如今 ,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好奇心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花边新闻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
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内容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内容已经很难用新闻的定义来衡量了。
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内容,那么娱乐新闻内容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但是,如果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虚拟炮制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某明星和某明星婚恋了,等等。
可以发现,明星绯闻,感情纠纷,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传播媒介就是作为新闻和受众之间的桥梁,就是借助现代传媒工具,通过整合信息资源来表现的。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大了娱乐新闻的传播和扩张。
互联网对趣味性的娱乐新闻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形式方面。
互联网传播信息采用的是多媒体方式。
处理新闻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音视频的处理,而是形形色色的各种形态,如文本、表格、语言、声音、图形、动画、图像及视频等,并将它们完善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
由于其传达信息的方式极为丰富和生动,所以娱乐新闻的表现力也得到加强。
而报纸等印刷媒介传播的社会新闻只能通过文字与图片,广播传达的新闻只能用声音,电视虽然也是多媒体,但传播信息的方式也远不及互联网丰富生动和及时。
所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娱乐新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网络在传播娱乐新闻充分发挥网络即时性、交互性、多媒体性等特点,进行传媒与网络整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娱乐新闻铺天盖地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传播对象就是新闻受众,受众心理偏好就是要研究的问题,所谓心理,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消遣心理和从众心理,就根据这两种心理来一起探讨下传播对象。
首先是消遣心理,在我国当今经济转轨的历史转型时期,人们处在价值体系的断裂期,人民大众的内心常常会感到不得志的抑郁和失落,人们从来没有这样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来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
受众的需求不再仅仅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更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
娱乐新闻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消遣的心理需求。
同其他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更为广泛和简单,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氛围,为受众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
在调笑、戏说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
由于受众缓释压力、转换心理情绪需求和融洽人际关系需求的存在,决定了对娱乐新闻的需求,这也正是娱乐新闻受欢迎的原始动因。
新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也不例外,它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关注眼前和个人的境遇和感受,满足自我宣泄与表达的需求,使其忘却愁苦和烦恼。
新闻娱乐化的潮流正好为受众开辟了一块进行精神消费的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可以尽情地享受娱乐新闻产品,从中获得一种宣泄,一种消遣,一种娱乐,当然它也具有一种“情报站”的功能,满足某些人的偷窥心理。
所以,娱乐新闻因能满足人们的一时快感而广泛流行就自在人的情理之中了。
传播效果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在当代信息传播不断高技术化的时代,传播效果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课题。
传媒产业掌握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但是现在在娱乐传媒的这些泛滥的信息里面,人们已经跟随者舆论的导向,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只是单方面的跟风,无聊,追绯闻,追八卦,形成了一种人论我论,人云亦云的状况。
我们追求信息化,追求方便快捷,但是一些娱乐新闻的传播效果越来越舆论化的信息使得它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分化。
都说事物具有两面性,但娱乐传媒的消极一面暴露无遗。
就现在来看,娱乐传媒的一些负面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也被同化了。
娱乐传媒的无底线炒作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一些内心的原则理念,改变了看待事物的理性的眼光。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容易也被这些信息所迷惑,认识不清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并且难于辨别是非,找不到人生道路的前进方向,往往被低俗新闻所误导,误入歧途。
总的来说,娱乐传媒的负面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娱乐新闻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多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致使人们每天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无聊的,浪费时间的视听活动,从而没有多少时间直接投身社会实践,与社会的关系便日趋疏远和冷漠。
二是这种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活动的了解让大众获得了虚幻的满足,使他们“从积极地参与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从而逐步削弱了人们的行动能力。
所以传播效果的意义也就是这些。
近年来部分大众传媒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在追求效应中呈现出趋于虚假化倾向。
以电视节目为主分析近年来某些娱乐新闻的误导偏向,大约主要呈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
现在大多数电视台减少了文化类节目,而增加了娱乐类节目,构成了政治新闻、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为主的荧屏结构。
据统计,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的综艺娱乐节目占据了全国77.1%的收视份额,湖南卫视占据了7.4%的收视份额,排名第二。
湖南卫视以“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为目标,突出“快乐中国”的理念,其《快乐大本营》等节目如一阵“快乐旋风”刮遍全国,掀起了快乐、欢乐的热潮。
但是在娱乐性节目中明显存在着过度娱乐化的倾向,在提出“娱乐至死”的口号中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在娱乐大众的口号中却常常呈现出“愚乐”大众的境况。
有的电视节目还被勒令停播,就呈现出节目在过度娱乐化中,内容格调低下、曲目庸俗媚俗的状况。
第二,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
娱乐新闻呈现出迎合市场迎合受众的趋向,缺乏在普及中提高的视野,却注重迎合市井小民的趣味,往往呈现出低俗化倾向,不停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在充满直白性的节目中令人叹为观止,在感官刺激中产生视觉污染,比如《非诚勿扰》里面的大胆露骨的对白。
甚至新闻报道也呈现出低俗化的倾向,故意渲染一些残暴凶杀案的细节,津津乐道于某些人间悲剧的色情与暴力,将人们痛苦的经历戏剧化、娱乐化,在不择手段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第三,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
为了迎合受众进而掌控市场,某些娱乐新闻揣摩受众追逐时尚的心态,将关于名人、明星的节目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娱乐新闻成为一些大众传媒的主打内容,窥探明星隐私、爆炒明星绯闻就成为某些传媒报刊的制胜法宝,或捕风捉影、危言耸听,或道听途说、张冠李戴,或断章取义、别出心裁,或夸大其辞、哗众取宠,在满足受众的时尚心态、追星心理中,扩大市场的份额。
就如前一段的“文章出轨事件”一样,让娱乐传媒,新闻报刊成了飞短流长、打探隐私、传播绯闻、炮制奇谈怪论的圣地。
我们观众就成为了一群无知者,受媒体的蛊惑,一些所谓追星族,受媒体影响,一激动就很容易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来。
娱乐传媒的负面性影响已经引起了诸多人员的注意,本来就是一种消遣的渠道,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而变化,它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